1. 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究竟是什么
一年多来,全国广泛开展关于生产力标准问题的讨论,许多同志提出并论证了很多有内价值的论点容,给人以不少启发。但是,笔者认为,这次讨论并未完全解决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问题。那么,呢?我认为就是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认识,以求教于学术界的同行们。 马克思主义常识告诉我们:生产力和生产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范畴。它们有各自的内涵,不能简单地划等号。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它包括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以及引人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而生产比生产力内涵要丰富得多,它不仅包含生产力的内容,还包括生产关系,只有具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个方面,才能有社会生产。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改变自然界,同时也在不断改变人类本身。社会生产过程又是不断更新的再生产过程,所以生产过程还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不同社会形态其生产的性质和目的也是不同的。所有这些都是生产这个范畴的内涵。
2. 简述社会进步及其标准.怎么做
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且它具有决定版性;
这个标准是客观权的,科学的,其客观性是指每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总是一种既得力量,其科学性是因为,它本身是由物质因素所构成,它的发展程度可以用物质手段精确测定;
这个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
3. 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什么
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生产关系的性质、政治法律制度、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和道德风尚都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而生产力发展水平则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的根本的标准。这是因为:
1、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且它具有决定性;
2、这个标准是客观的,科学的,其客观性是指每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总是一种既得力量,其科学性是因为,它本身是由物质因素所构成,它的发展程度可以用物质手段精确测定;
3、这个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
4、法律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是人类进入社会发展的文明阶段才产生和存在的社会现象,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调整是社会调整的特殊形式。法律能够调整、规范人们的行为。这种调整规范作用的特点就是明确、肯定,有国家强制力作保障。法律的调整规范作用是通过法律的职能来实现的。它的进步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3)社会历史进步的标准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社会进步的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符合客观规律,对此应坚信不移;
2、社会主义建设会有曲折和反复,对此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3、我们要在挫折中经受锻炼,吸取经验教训,克报困难,促进社会主义健康发展。
4. 什么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
1、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与生产力标准相一致,是指在阶级社会里进步阶级和价值尺版度与权生产力标准一致;
2、落后阶级的价值尺度与生产力标准并不一致。
社会进步的意义:
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符合客观规律,对此应坚信不移;
2、社会主义建设会有曲折和反复,对此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3、要在挫折中经受锻炼,吸取经验教训,克报困难,促进社会主义健康发展。
(4)社会历史进步的标准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社会进步的要求:
1、社会建设:社会建设可以理解为社会主体根据社会需要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改善民生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社会行为和过程。
2、社会体制改革。当代中国推进社会建设必须以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建设作为支撑,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社会动员体制和社会流动体制。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社会进步
5. 社会进步的判断标准
社会进步的标准
1、社会进步的综合标准
第一,物质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所获得的物质成果的总和。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表明了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人类主体对象化能力与水平的提高,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和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与自然关系日益和谐,生态环境日益优化等等,都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第二,精神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过程中获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精神文明既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从人的知识、思维能力、情感世界、思想道德状况、价值观念、文化素质、科学与技术成果等许多方面,来反映整个社会的进步状况,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第三,制度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一般是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依次更替,与此相应的每种社会制度的确立与发展都标志着新的社会的进步。社会制度从人治不断走向法制,从专制不断走向民主,则体现了制度文明方面的社会进步。
第四,人的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人的文明通过人的自由与解放来体现。人的自由与解放包含并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等多重关系之中。它是指人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摆脱自然力束缚成为自然界主人与朋友的过程,也是指人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不断摆脱旧的统治关系成为社会的主人、塑造自由平等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的过程,以及人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实践中不断揭示客观世界规律的科学认识过程和思想解放过程。因此,人的自由与解放是人的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2、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告诉我们评价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只能是生产力标准。
我们既要坚持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充分认识社会进步的最终动力是生产力,社会结构和精神文明归根结底是由一定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同时又不能象科学技术决定论者那样把社会进步的程度直接归结为生产力的水平,甚至仅仅用物质财富的多寡来确定某一社会的发展程度。正确的态度只能是:在坚持生产力是社会进步最高标准的前提下,充分认识社会制度是划分社会形态和历史阶段的直接依据,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的全面进步是社会进步的综合尺度。
第二节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一、人的本质
1、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第一,人的自然属性是人在生物学上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点,包括生理结构、生理机能和生理需要等。这是人性的生理基础。人的自然属性的最基本表现,就是以人的生理结构为物质前提的食欲、性欲和自我保存这三种基本机能。这不是人类所独有的,而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它不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而是人在起源于动物的佐证。但是人身上这些自然属性,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属性,而是“人化”了的自然属性,即深深地打上了社会烙印的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的表现形态和生理需求的满足方式等方面,已注入了社会和文化的因素。
第二,人社会属性是人们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社会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类共生关系中的依存性;人际关系中的社会交往性;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性;生产活动中的合作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具体历史地说明了人性的真实内涵。社会是人的活动本身,也是这种活动的产物。人在历史活动中创造了社会,同时也就创造了人自身。人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创造了社会的交往关系。社会是人的本质在历史活动中的对象化。有什么样的人,就会创造什么样的社会;反过来说,社会是什么样的,创造这个社会的人就是什么样的。人在自己的社会或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属性,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性。总之,社会关系是具体的,因而人性也是具体的,没有超历史的、超社会的“人性”。“抽象人性论”是错误的。
6. 评价社会进步的标准是什么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包括经济、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标准。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和最终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