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历史上的三毛是什么人

历史上的三毛是什么人

发布时间:2021-03-03 04:07:39

A. “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历史上真有这个人吗

不是,《三毛流浪记》是由三十年代张乐平的漫画《三毛》改篇而来。最先由阳翰生动笔创作,后经陈白尘修改,因某种原因陈白尘离开上海,交由李天济修改才完成,最后由导演赵明,严恭写出分组镜头才投入拍摄

B. 三毛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历史人物

是个好孩子

C. 真实历史上的三毛的原型 参加过抗日吗

三毛抄流浪记是中国漫画家张乐平于1935年创作的,其主角“三毛”到现在仍然是中国最著名和受人喜爱的虚构人物之一,也被翻译成不同语言版本。在“三毛”面世前,大多数的中国漫画书的对象都是以成人为主的。而这些故事都没有对话的。当张乐平创作三毛这漫画人物系列时,他的主要目的是想透过漫画以戏剧形式表现抗日战争为社会带来的祸害。他想表达对年轻难民的关注,尤其是在街上流浪的孤儿。角色们的大转变都是发生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毛则是这些孤儿的代表。

D. 历史上的三毛

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原名张升,1910年11月生于浙江省海盐县黄庵头村,1992年9月27日逝世。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漫画世界》主编。
张乐平毕生从事漫画创作,画笔生涯达60个春秋。他所创造的三毛形象,成了旧中国苦难儿童的典型和作为祖国花朵新中国幸福儿童的象征。60年来,三毛形象在中国家喻户晓并且名播海外,张乐平成了几代人所共同爱戴的艺术家,他的名字,他的形象镌刻在千万读者的心中,人们亲切地尊称他为“三毛之父”和“三毛爷爷”。
张乐平在漫画创作上登峰造极的成就是来之不易的。是社会的黑暗迫使他愤然提笔,画尽人间的不平;是新中国的花朵激发着老画家的激情,促使他以画笔倾注对少年的爱心。张乐平的画笔饱醮着心酸的眼泪和温暖的心血。
张乐平从小家境贫寒,父亲张舟若是个乡村小学的穷教员,在破庙里教书。微薄的工资难以养活一家6只,张乐平的母亲张朱氏只好帮人缝缝衣、绣绣花,补贴一点家用。由于贫寒,张乐平没有进过中学,只在城里读过高小。由于母亲精于剪纸,就成了张乐平在美术上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张乐平爱画画,但买不起纸笔。好在杭州湾有海滩,有蓝天,有蓼花,于是他就以沙滩为纸,芦柴为笔,无师自通,在海滩作画,常常乐而忘返,直到母亲叫回。1923年,在高小读书的时候,因军阀腐败,曹锟以5千银元一张选票收买议员,当上了大总统,受到国民的痛骂。张乐平就以《一豕负五千元》为题,画了一只猪猡背着一口袋钞票,这幅漫画是张乐平生平第一幅漫画。

小学毕业后,因读不起中学,张乐平被送到临近的南汇县一家木材行当学徒。少年乐平爱上了画画,就利用各种机会各种手段偷偷学画。那时候老板吸水烟用纸媒,相当于现在的草纸,卷起来一吹就着。张乐平在那时连吃一碗豆腐汤都当作美味铭记在心,哪里还有纸笔习画呢?他动出脑筋,就在纸媒上画画,画后卷起来,留条边在外面,骗过老板。有一次老板吹火,因墨汁太多吹不着,摊开一看,见上面有画,张乐平挨了一顿好打,从此不敢用墨汁,改用铅笔习画。有个大热天的晚上,张乐平点着油灯关在小屋里学画。为了躲避蚊子咬,找来两只肚大口小的空瓮 ,把双脚藏在瓮里,谁知老板突然敲门,心里一慌,忘记两脚还在瓮里,就起身去开门。扑通一声,跌倒了,瓮打碎了,老板飞起一脚,把他踢倒在破瓮的碎片上,至今耳根旁边还留着一条伤疤。这是少年时代苦难生活的印记,不用说,张乐平被赶出了木行。
后来,姐夫把他介绍到上海一家私人学堂学画月份牌,画的全是美女。张乐平没有兴趣,他要画生活中的人,画社会底层的群众,于是就常常外出写生,这样便引起老师的恶感。老师是个鸦片烟鬼,有一次老师检查作业,发现张乐平画的不是美女,而是一对瘾君子躺在榻上抽大烟,一气之下把张乐平赶出了画室。失学的张乐平只好到广告公司做学徒,老板非打即骂,张乐平年少气刚,不堪忍受,不久又含泪离开了广告公司。<br>
张乐平的少年就是三毛的生活,三毛就是张乐平的写照。《三毛流浪记》那些催人泪下,引起广泛同情的旧中国儿童的苦难,某些方面就是张乐平本身的经历。三毛,是张乐平的发愤之作。<br>
张乐平真正从事美术创作是在30年代初期。那时他在上海结识了张光宇、张正宇兄弟,开始向他们主办的《时代漫画》月刊投稿,从而正式进入漫画界。从此,人物创作的欲望在他心中燃烧。当时,叶浅予的“王先生”、梁白波的“小蜜蜂”,在上海颇有影响,张乐平要创造一个具有个性特色的漫画形象。他先作了一个光头小孩的造型,然后又添了三根头发,这便是三毛。1935年,三毛首先在《小晨报》上露面,就此一炮打响。<br>
1937年抗战爆发,青年张乐平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叶浅予等人组成了“抗日漫画宣传队”,在郭沫若的领导下,辗转浙、赣、湘、鄂、闽、粤、桂等地,沿途以布画形式向民众宣传抗日。1940年,他在上饶地区担任漫画宣传队队长,并出任《前线日报》副刊“星期漫画”主编,以后又在浙江金华参加进步画刊《刀与笔》的筹备与编辑工作。因国难当头,经费拮据,漫画宣传队终于解散。张乐平带着妻儿,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流浪生活。这期间,他摆过画摊,卖过菜饭,目睹日本侵略者的奸淫烧杀,眼见灾民尸体被山洪冲荡,国仇家难,汇于一身。当时他作过一幅自嘲式漫画《携家流徙图》,画中的张乐平,瘦骨嶙峋,挈妇将雏,拎着一只破箱,像飞天似的在空中飘忽。这段艰难的生活经历,也是他以后创作《三毛流浪记》的生活积累。<br>
1945年抗战胜利,张乐平从广东回到上海,他看到了国民党的腐败,看到了美国兵的横行,看到了流氓的敲诈,看到了冰天雪地里收尸车上儿童手臂的摇摆,结合他的生平和经历,一腔愤恨,一腔热血冲向了笔端。他的第一部以三毛为形象的连环画《三毛从军记》在上海《申报》发表,引起了轰动。两年之后,他的传世之作《三毛流浪记》被搬上银幕。1949年4月,在宋庆龄先生的支持下,张乐平在上海大新公司举办了三毛原作画展,并义卖各种水彩、素描、写生画、筹款创办“三毛乐园”,收容流浪儿童。从此,张乐平的名字家喻户晓,他的艺术也达到高峰。<br>
1949年上海解放以后,张乐平从同情三毛转而爱上了三毛。新中国的儿童,已不是那个头大脚细、面黄肌瘦的三毛,而是未来的主人,时代的花朵。张乐平乐见天下太平,他要献身于儿童事业,用画笔讴歌儿童的幸福生活,引导儿童天天向上。他还是利用三毛这个形象,不过这时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已经是脸上胖乎乎,四肢实鼓鼓,连三根头发也好像高兴得能够跳动。从那以后,他创作了《三毛迎解放》、《二娃子》、《父子春秋》等系列漫画,并且定期为《小朋友》、《儿童时代》等杂志画组合漫画,以后合订成书,成为《我们的故事》,荣获莱比锡封面铜质奖。这时候,张乐平的身影经常陪伴着少年宫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他的书信经常飞驰到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和少先队。张乐平成了名副其实的“三毛爷爷”。<br>
不过,漫画家张乐平在解放以后并不是单一地画儿童漫画。正像他抗战时以画政治讽刺画出名一样,五、六十年代,张乐平的时事漫画同样名重上海滩头。那时,他作为《解放日报》的画家,团结和组织了北京、上海画坛上的老朋友,经常给上海各报投稿画画。那时我在《解放日报》国际版做编辑,因此成了张乐平同志的忘年之交,我们经常与诗画酒为伴,两人对酌,谈诗论画。我感到,60年代是上海漫画的全盛时代。<br>
不幸,“文化大革命”使张乐平被迫搁笔10年。张乐平最痛苦的,不仅是挨斗和折磨,而是造反派把张乐平的画稿原作撕成碎片,强迫张乐平自己扫进垃圾畚箕里,这无异于当着狞笑的敌人亲手扼杀自己宝贝的儿子。张乐平想不通。一天晚上斗罢归来,取酒自斟,揽镜自照,画了一幅绝命图。画中的张乐平,两眼圆睁,胡茬如刺,画上没有任何语言,只题着“爸爸”两字,准备了此一生。看着看着,忽然心动:“我为什么要自杀,为什么不看看那些人的下场?”只因一念之萌,使漫画家张乐平一直“保存”到今天。<br>
粉碎“四人帮”之后,张乐平虽已年迈,还是抖擞精神,重上画坛,要把失去的10年补回来。1979年,三毛爷爷以70高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兴奋之余,他作了一幅《白头红心图》,表达对党的感情,画上有诗云:“画笔生涯五十春,赢来白发映丹心。七十当作十七样,追逐红旗再长征。”是的,七十之人,童心不灭。1982年,当张乐平在上海再次举办画展的时候,他的画坛朋友纷纷作画祝贺,画中的张乐平或逗儿童,或藏酒瓶,或横枪跃马,驰骋画坛,好精神威风。<br>
张乐平毕生以画笔为枪,与敌人战斗,以画笔为锄,耕耘着儿童文化园地,培育着时代的花朵。常常有一家几代人写信给张乐平,老的读者看《三毛流浪记》长大,中的便在《二娃子》的引导下成长,小的说要以今天的三毛为榜样。张乐平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劳动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肯定。他曾是全国政协五、六届委员,担任过多届上海市人民代表。1953年,他荣获全国美术作品年画一等奖;1960年,获“全国儿童工作者奖”;1985年,获中国福利会首届“樟树奖”。<br>
“三毛爷爷”为中国的儿童呕尽了心血,82岁的张乐平,由于积劳成疾,长期卧病在床,终于像灯盏一样将油耗尽了。作为他亲如侄辈的合作者,我曾经多么希望有个天神能给张乐平的生命之灯添油拨火。但是,天神在哪里呢?张伯伯终于离开我们而去了

E. 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历史中有这个人吗

没有这个人,是来虚构出来的人物源。

在三毛流浪记中,三毛是一个身世凄凉,饥寒交迫,受尽欺辱,贫穷得只剩下三根头发的中国儿童形象,他没有亲人,孤苦伶仃,总是受人欺侮,他挣到的钱连吃顿饱饭都不够,但是他总是那么的负责,没有生出怨恨之心。

(5)历史上的三毛是什么人扩展阅读

《三毛流浪记》讲述了孤儿三毛的辛酸遭遇,他没有家,没有亲人,无家可归,衣食无着,只有与他命运相同的流浪儿关心他,给他温暖。

“三毛”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三毛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已经成为了过去,但是对于了解过去,了解历史,却是每个人都必须完成的一份答卷。因为了解过去,了解历史可以让成长的脚步更沉着、更坚实,可以让视野更宽广,心胸更博大。

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除了新鲜的空气,灿烂的阳光以外,更需要冷静地思考,以及心灵的感动和震撼,而这些,在阅读三毛的时候,我们都能够感受得到。

三毛已经永远地沉淀在无数人成长的记忆中,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三毛依然会带给我们许多宝贵的东西,让我们体验苦难和不幸,也学会同情,学会关怀和珍爱。

F. 谁知道[三毛流浪记]里的三毛是哪人

三毛擦皮鞋的时候有个小女孩帮助过三毛,叫三毛去家里把皮鞋都擦个遍,那个小女孩是个仆人,那家里很有钱,那家的男的就是三毛的爸爸,三毛的爸爸身体很胖,楼主可以去看看 望采纳!

G. 三毛流浪记介绍了三毛是个怎样的人

三毛”,一个身世凄凉,饥寒交迫,受尽欺辱、贫穷得只剩下三根头发的漫画儿童形象,把这个流浪儿童在旧社会被奴役、被欺负、被凌辱、被残踏的悲惨遭遇表现得淋漓尽致。

它不但揭露了人间的冷酷、残忍、丑恶,诈欺与不平,更为宝贵的是,它强烈地刺激着每一个善良的同情心,培养着千千万万孩子们的天真同情心。

(7)历史上的三毛是什么人扩展阅读:

《三毛流浪记》所描述的三毛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已经成为了过去,但是了解过去,了解历史,却是每个人都必须完成的一份答卷。因为了解过去,了解历史可以让成长的脚步更沉着、更坚实,可以让视野更宽广,心胸更博大。

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除了新鲜的空气,灿烂的阳光以外,更需要的冷静的思考,以及心灵的感动和震撼,而这些,在阅读三毛的时候,我们都能够得到。

三毛已经永远地沉淀在无数人成长的记忆中,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三毛依然会带给我们许多宝贵的东西,让我们体验苦难和不幸,也学会同情,学会关怀和珍爱。

《三毛流浪记》为什么经久不衰?因为它有益于人们的心灵。柯灵先生在香港版序言中写道:“《三毛流浪记》是一部很有趣味的小人书,也是一部给成人看的警世书。

三毛身上,背负着沉重的历史阴影,也带了深刻的历史启示,向世界呼唤和平,呼唤公正,呼唤仁慈,呼唤同情,呼唤人道,呼唤文明!”

H. “三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生平背景

三毛是一个作家。本名陈平,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生,浙江省定海县人,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迦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

2、家人评价

三毛是个纯真的人,在她的世界里,不能忍受虚假,就是这点求真的个性,使她踏踏实实的活着。也许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够完美,但是我们确知:她没有逃避她的命运,她勇敢的面对人生。

3、外界评价

三毛不是美女,一个高挑着身子,披着长发,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的形象,年轻的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分的。许多年里,到处逢人说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读者,艺术靠征服而存在,我企羡着三毛这位真正的作家。

(8)历史上的三毛是什么人扩展阅读:

三毛的作品情感真实,没有太多的粉饰,而是展现生活的原貌和生活中的智慧与趣味。在她的作品中,没有一般爱情作品所描写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唧唧絮语,即使在《结婚记》里写到她与荷西婚前谈恋爱时的生活,最多也只写到他们如何在寒风中抖抖索索地坐在西班牙公园的长椅上,想着如何解决温饱问题。

三毛经历了灰暗的少女时期和多舛的青年、中年时期,使得悲情成了她作品的基调。这种对疼痛的敏感一直在三毛的性格中保持了下来,并对她日后的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她用善良、忧伤、怜悯的目光关注自我,关注周遭的世界,因此,她作品的字里行间总是溢满了悲情的美丽。如在《哑奴》中,三毛成功地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生活在深重苦难之中毫无人身自由,却又充满了爱和智慧的黑人奴隶形象。

三毛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她的文字里总是流露着女性的柔美和细腻。《沙漠中的饭店》是记述她和外国丈夫荷西吃中国菜的乐趣: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没有成为他们和谐生活的障碍,相反却成为这对柴米夫妻快乐的源泉。《结婚记》则记录了她在沙漠中与荷西仓促结婚的戏剧性过程,种种滑稽可笑与庄严的结婚仪式交织在一起。

I. (三毛)是什么样的人物

三毛(英语:Echo,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原名陈懋平,后来因为学不会写懋字而自己改名为陈平,女,祖籍浙江定海,生于重庆,成长于台北市,台湾作家。曾先后就读于台北中国文化学院哲学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文哲学院、德国歌德语文学院,是台湾1970至1980年代的著名作家。

1970年代,三毛以其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及见闻为背景,以幽默的文笔发表充满异国风情的散文作品因而成名,其读者遍布全世界的华人社群。

白先勇认为“三毛创造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瑰丽的浪漫世界;里面有大起大落生死相许的爱情故事,引人入胜不可思议的异国情调,非洲沙漠的驰骋,拉丁美洲原始森林的探幽——这些常人所不能及的人生经验造就了海峡两岸的青春偶像。”

三毛于1991年住院时逝世。三毛在2009年中国“新中国60年最有影响力文化人物网络评选”活动中文学类排名第十,总人气榜排名第三十五。

(9)历史上的三毛是什么人扩展阅读:

悲剧美感

三毛的作品由内而外地浸染着悲剧的美感。她用看上去平和真纯的笔触向人们一点点展示她内心的疼痛、生活的艰辛、平凡人在人间无助的挣扎,以及对生命的感悟,那些朴素的文字里满是泪水。三毛经历了灰暗的少女时期和多舛的青年、中年时期,使得悲情成了她作品的基调。

在她少女时代长达七年的自闭生活中,她蜷缩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感受着自己内在的碰撞。在那样的封闭和孤独之中,三毛不可避免地强烈地关注自我,总是处于非常敏感的状态,特别是能够十分敏锐地捕捉到疼痛的感觉,并且有意识地将其放大,使自己身陷其中而难以自拔。

这种对疼痛的敏感一直在三毛的性格中保持了下来,并对她日后的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用善良、忧伤、怜悯的目光关注自我,关注周遭的世界,因此,她作品的字里行间总是溢满了悲情的美丽。如《梦里花落知多少》是三毛写给荷西的最悲伤也是最美丽的文字:“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

尽管“没有眼泪”,也“没有恸哭”,却能明显体会到作者揪心的疼痛和绝望。正如三毛自己所说:“我的手写我的口,以我的口,表达我的心声。”三毛内心深处的阴影和疼痛,总是不经意地就从笔端流泻。在三毛的笔下,读者还能够找到一大堆充满了悲剧性的角色。

如《巨人》中的那个叫做达尼埃的十二岁的男孩子,他全心全意地爱着并照顾着她残废的养父和病危的养母,别人请他看电影,他却“人在外面。心在家里,一分一秒记挂着父亲母亲。”如在《哑奴》中,三毛成功地为读者描绘了一个生活在深重苦难之中毫无人身自由,却又充满了爱和智慧的黑人奴隶形象。

当文末那一句“哑奴的身影渐渐的消失在夕阳里”映入眼帘的时候,每一个读者都为哑奴感到难过和疼痛。而这样的人物在三毛的作品中还有很多,如《爱的寻求》中痴于爱情却被欺骗的沙仑,《温柔的夜》中那个无名的乞者等。三毛就这样通过这些悲剧性的形象向读者展示了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 。

阅读全文

与历史上的三毛是什么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