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安高陵县怎么样
看看这个你就知道了~
幸福教育惠民生
没有一种事业比服务人民更崇高,没有一种追求比赢得民心更珍贵,感恩群众,心系群众,服务群众,应该是所有共产党员的共同追求。在高陵县第十五次党代会上,提出了要把每年新增财力的80%投入到民生事业中,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近年来,该县通过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力度、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等一系列举措,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先后启动实施“户均一个大学生工程”、十五年免学费教育、实现“蛋奶工程”全覆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等民生工程,均取得了显著成果,全县教育事业驶向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抓民生 落实教育发展之源
为不使任何一个考入大学的高陵籍学生因贫困而辍学,该县从2008年起,实施了“户均一个大学生工程”。4年来,已累计发放奖励资助金1000余万元,受益大学生达6581人。今年起,高陵县委、县政府决定,加大教育方面的扶持力度,对新考入国民教育序列的本县户籍贫困家庭大学生,研究生每人奖励 7000元,本科生每人奖励5000元,大专生每人奖励3000元,高职生每人奖励2000元。在教育惠民好政策的影响下,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理念在高陵已深入人心。
自2012年春季开学起,在高陵公办幼儿园和取得合法办学资质的民办幼儿园就读的幼儿,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在校学生,户籍在高陵的高中学生,都开始享受免费教育,这意味着高陵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到上高中的15年将全部免费。据了解,十五年免费教育的具体标准为:除长庆省级示范园执行每生每年1300元和小学附设学前班执行每生每年350元的减免标准外,其余幼儿园均按每生每年900元执行减免。对学前三年家庭困难学生,该县还将给予生活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3元。按照每生每年1600元的标准,免除高中在校学生的学费。十五年免费教育资金由县财政列入年度预算,为此每年投入2300多万元。同时,该县还提出“蛋奶工程”全覆盖。今春开学,高陵还投入了700余万元,为全县21397名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提供安全美味的免费早餐。
大投入 夯实教育发展之基
高陵教育的快速发展得力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对于教育事业的大投入,体现着高陵县委、县政府的人才强县的大视野,他们深知:抓经济建设,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该县先后投入上亿元用于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工程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全县基础教育设施水平。预计到今年9月,投资2100万元,按照省级示范幼儿园标准建设的高陵县第二幼儿园将投入使用。22所新建、改建、扩建的乡村幼儿园相继开工,目前7所幼儿园主体已经竣工,正在进行内部装修;投入3000余万元,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高陵一中和高陵三中的省级标准化建设;投资2778万元,建成了7所寄宿制学校。投入7571万元,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加固校舍面积达77936平方米,新建校舍面积32246平方米,基本消除了校舍安全隐患;全县规划实施的10所中小学塑胶操场目前已完成5所。国家发改委2011年批准立项的激光实训大楼已封顶,预计12月底主体竣工。
强师资 强化教育发展之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是教育工作中最为关键的一环。高陵坚持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多途径强化师资力量。通过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进修、培训、自学考试等继续教育培训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与专业技能。目前,全县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100%、98.4%、96.43%、89.56%。进一步规范人事管理,严格按照学生数量核编教师人数,按需设岗。对全县教师上岗情况多次进行全面检查,清退了12名长期未上岗人员,杜绝了“在册不上岗吃空饷”现象发生。积极实施教师交流机制,通过支教、转任、跟岗学习等形式促进城乡教师交流,推动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高陵快速的经济发展也吸引到越来越多优秀的师范类人才来这片热土扎根奉献,近年来,该县先后新招录教师700余名,仅从教育部直属六所重点师范院校招录的就有79名教师,充实了教学第一线,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
重质量 把握教育发展之本
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同时是留住优良师资和优质生源的核心吸引力。高陵县教育局围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抓三展备三考”为载体,在全系统内开展“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学校通过比质量创先进、教师通过比教学争优秀。以“打造优质教育、建构高效课堂”为中心,积极探索适合高陵县情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组织县教研室、县一中、县三中赴山东杜郎口中学考察学习,邀请省市专家指导高效课堂课改工作,加强对新课程改革中重点难点研究,提高学校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扎实落实有效教学基本要求,建立和完善精细化教育教学管理,使教育工作和教学质量得以大力度提升。近年来,高陵县中高考成绩喜人,高考文理二本上线人数由2007年的341人增加到2011年的804人,每年净增加100人左右,四年翻了一番还多。中考成绩多年来一直处在四县三区前列,中考优质生源的稳控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2. 高陵的来历的作文
,我去博物院。我和爸爸还有娃娃一块儿去的。
为什么乐乐没有来呢?因为他上学去了。要不然,他肯定要追着来的。如果他要跟着,那就要糟糕了,他会一会儿就吆喝着回家。我才不愿意带他来博物院呢。
这下,我就可以安心地,好好地在博物院好好转一个够,听一个够了。
我进入博物院,第一展厅,讲的是我们人的进化。
先是类人猿,然后呢?后面的我就不记得了。反正到最后发展成直立行走的人了。
我们看了旧石器时代的人使用的工具,它们都是一些石头块。爸爸说,直到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人们才会自己用石头制造工具。
第二展厅就开始进入了有朝代的历史。
第一个朝代是夏朝。他是由夏启建立的。我把他听起“下棋”两个字了。
在夏朝的时候,出现了陶器。什么是陶器呢?就是用泥巴捏好,然后在火里烧。爸爸说,有机会会带我去陶吧体验一下制作陶器的过程。
第三展厅讲的是第二个朝代,好像是商朝。这个名字有些怪怪的。
商朝的建立者是汤。这个朝代存在了五百多年。
最后一个王是纣。爸爸说,《封神榜》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哪吒就是这个时期出现的。我真不知道,为什么哪吒会出现在这个时候。爸爸不是说过吗?天上是没有神仙的。
在商朝,开始出现青铜器。
第四展厅讲的是第三个朝代,西周。在这个朝代里,青铜器越来越多,并且制作的东西越来越漂亮。
西周是比较安静的,没有打仗。可是,接下来的东周时期,就开始乱了起来。
为什么呢?因为西周的时候,把一些将军都分到各地建了小国家。这些小国家刚开始的时候,还听周王的话,但是后来,他们慢慢地,就不再听周王的话,你抢我的,我抢你的。在东周的时候就开始天下大乱了。
我们在东周的展馆里看到了很多的兵器。
接下来,应该是秦始皇统一全国了。但是,爸爸,秦朝的历史更多发生在西安,所以,在河南博物院里,很难看到秦朝的东西。
对了,忘了告诉你一件事。就是我在博物院见了最早的文字。
那些文字都像画的画似的,都刻在龟甲上。所以又叫甲骨文。
周朝的时候,每个诸诸侯国都有自己的文字;后来,就是秦始皇把文字给统一了。全国使用一样的文字。
接着,我们又看了汉朝的展厅。你猜猜我看到了什么?
哇,整个展示就像卖房子似的,到处都是房子。
都是陶制的。各种各样汉朝时期的院子、房子、楼房,我还发现一个猪圈。
在汉朝展示,我还见到了我早就知道,但一直没见到的:金缕玉衣。(不过是假的哦,仿制品)。
金缕玉衣,是用很多块玉,用金线连接成一件从头到脚的衣服。整件衣服,要用到差不多两千多块衣服。听导游说,这样的衣服,全国只有二十多件。
汉朝之后的一个展厅,有很多关于佛教的东西。那个我被一个展览品吸引。没有认真听爸爸讲的佛教历史。
我只记住了,洛阳龙门石窟,还有少林寺,这些都是那个时候出现的。是被那些相信佛的人弄出
3. 高陵县泾渭分明历史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置县。新莽天凤二年(公元15)改名千春,更始元年(公元23)复命高陵。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更名高陆。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又复名高陵,相沿至今。置县以来,随着历代行政建置的改变,县境屡有增析,变化不定,自清代起基本趋于稳定。
民国时期,县境亦未有明显变化。据民国三十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记载:本县东西相距36里;南北相距33里,面积1188平方里。东至临潼县13里,西至泾阳县21里,南至长安县23里,北至三原县14里,东北至三原、临潼县11里,东南至临潼、长安县28里,西南至咸阳、长安33里,西北至三原县20里。距省城70里。
建国后,1953年与邻县调整插花地时,将县东南的惠家场村划给临潼县,换回原邓、邓家沟、六家庄3村;将县渭河南的班家、草店两村划给原长安县,换回马坊滩、兴隆村两村。1956年5月,又将县东北的邸家、学杨、刘家庄、湾里赵4村及王化孙的一部分划给三原县,换回南任、北任、官村聂、官村刘、蜜蜂王、吴郑坊马家、白马寺滩7村。1958年12月14日,将县渭河南的耿镇地区(即今耿镇,当时称红旗耕作区)割归西安市,1963年8月20日还归。县之辖境东西长20.55公里,南北宽20.1公里,总面积为290平方公里,是陕西省地域最小的一个县。
希望能够帮到您!
4. 高陵县在那什么地方
高陵县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位于西安市辖域北部。全县辖4镇6乡,88个行政村,740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94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950人。总人口2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9万。高陵县辖4个镇、6个乡:鹿苑镇、通远镇、耿镇、泾渭镇、崇皇乡、湾子乡、榆楚乡、张卜乡、姬家乡、药溪乡。 高陵县始建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高陵并不是“高大的陵墓”,它的名称是根据地貌从《尔雅》中来。高陵县以南有一道坚固而高阔的土山名为奉正塬,塬体高隆,《尔雅》中有:“大阜曰陵”的说法,即“大土山称为陵”,所以在秦设县时就有了高陵之名。西汉平帝元始四年,王莽改名千春,东汉初复名高陵,曹魏皇初元年(公元220年)又改名高陆,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复沿用高陵原名至今,属全国建县历史最早的县份之一。1949年5月13日全县获得解放,初属三原分区。1950年5月,属咸阳专区。1953年1月改属渭南专区。1956年10月由省直辖,1961年改属咸阳专区。1983年10月5日划归西安市管辖。 高陵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称关中的“白菜心”。东靠临潼区,南接未央、灞桥区,西连咸阳渭城区,北临阎良区,属西安市近郊县,距西安市中心仅20公里,距咸阳国际机场10公里。泾渭二水横贯东西,西禹、西铜高速公路、210国道及西延铁路横贯南北,泾河火车站位于其中。“五区、二水、四线”已紧密地把高陵县与西安市融为一体。 高陵县在农业生产上曾创造过无数辉煌。粮食生产先后超“纲要”,过“黄河”,跨“长江”,二十世纪50年代,被国务院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80年代中期,曾以养鸡闻名全国;90年代初,又以吨粮县为誉堪称西北之首。90年代末期,高陵县立足本县实际,确立了开放带动战略,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求发展,大胆探索工业强县的路子。 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县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建设繁荣文明经济强县,努力实现撤县设区的奋斗目标,积极实施和全力推进泾河工业园带动战略、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和城镇化战略三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高陵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4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完成16.69亿元,同比增长17%;工业总产值完成19.16亿元,增长3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17.56亿元,增长91.9%;县级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009亿元,增长4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94亿元,增长15.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40元,增长11.1%。上述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市考核评比中居区县前列,特别是在全市重点工作抓落实考核评比中,高陵取得了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2005年,高陵县把建设诚信、高效、廉洁、务实政府作为强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三大战略”,实现撤县设区目标的动力和保障,使县域经济发展在前三季度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1—9月份,全县地方生产总值完成14.53亿元,同比增长1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34亿元,同比增长18.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03亿元,同比增长110.1%,。以上主要经济指标中,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总额的增幅位居全市第一,其它指标增幅均位居全市第二。特别是财政收入再创佳绩,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预算任务,其它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高陵县始终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积极实施泾河工业园带动战略。位于高陵县境内泾、渭河两岸的泾河工业园发展势头强劲。该工业园自1996年启动开发以来,全县上下把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民心工程和翻身工程真抓实干,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建设,泾河工业园迅速发展壮大。目前工业园南区6平方公里开发基本结束,北区25平方公里建设全面拉开,累计入区企业235家,合同投资额104亿元。其中过亿元的项目18个,过千万元的项目145个,共计投产企业133家,在建企业65家。同时,泾河工业园也成为高陵经济的重要支撑。全县国地税收入的80%以上在园区,工业总产值的75%以上在园区,固定资产投资的68%以上在园区。仅地方财政收入就由开发之初1995年的1821万元,增长到2004年的1.0009亿元,其增长速度为全市之首,其中工业园为县财政贡献6047万元,占县财政收入的61%。2005年,泾河工业园继续被作为高陵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和龙头,倍受全县上下方方面面的呵护和关注,工业园发展继续取得了显著成效。1—9月,实现工业总产值14.28亿元,同比增长60.86%,上缴税金1.3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0.12%,上缴县级财政收入4718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57.83%,预计到2005年底,工业园为财政的贡献份额将占到全县财政的67%。泾河工业园已真正成为西安乃至陕西的一个新亮点。 高陵县坚持为农增收不动摇,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和城镇化战略。县委、县政府按照“优粮、促果、扩菜、兴牧、扶特的工作思路,着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从2003年开始,县上每年拿出400多万元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林果、蔬菜和畜牧业三大特色产业的发展。全县20亩麦田全部实行了小麦种子统繁统供。形成百亩以上林杂果示范园13个,面积近6万亩。果蔬生产基地6个,日光温室大棚发展到6000栋,露地菜发展到5万亩。建成奶牛、奶山羊养殖示范小区7个,奶牛存栏1.33万头,奶山羊存栏6.41万只,家禽存栏192万只。同时拥有农业龙头企业50多家,高陵县的农业正在向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格局转变。 高陵县坚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不动摇,积极实施城镇化战略。县上按照“扩容、美化、改造、提升”的建设思路,加大县城建设力度,大力引进和发展三产项目,倾力打造西安新北城。目前已完成改造三平方公里、扩容两平方公里的建设任务,对县城内所有城中村的道路进行了硬化,尤其是北环休闲广场、县门街广场和水景公园的竣工投用,鸿禧城市花园等高档住宅小区的开工建设,高陵将向外界展示一个路平车多、灯亮人多、楼高店多的现代化县城新貌。另外,高陵还把致力发展农村道路交通事业作为促进工业化、加快城镇化的重要举措来抓,先后投入资金近亿元,新修改造县、乡、村道路300多公里,基本实现了县乡村公路与国道省道的有效连接,出村路与县乡路的实际对接。同时在全县范围内开通了通乡班车,并为部分村组通上了自来水和天然气,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高陵县和高陵人民正站在新世纪的潮头,以崭新的姿态创造着自己美好的未来! 详细情况请点击这里:高陵县政府网站: http://www.gao-ling.gov.cn高陵县委宣传部:
5. 陕西西安市高陵历史上有几位皇帝埋葬
并没有皇帝埋在陕西西安市的高陵。陕西西安市的高陵是一个区的名字,并不一个陵墓的名字。
高陵区隶属陕西省西安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西安市北部,因境内有奉正塬,塬体高隆,称塬为陵,故名高陵。建于秦孝公12年;地处关中平原,泾河、渭河两岸。素有关中“白菜心”之美称。
高陵境内有唐昭慧塔、李晟碑、东渭桥遗址等古文化遗迹,是中国建县历史最早的县份之一。2018年10月,入选“2018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
(5)高陵县有多少年历史扩展阅读:
高陵区发历史沿革:
1、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置县。
2、新莽天凤二年改名千春。
3、更始元年复命高陵。
4、三国魏黄初元年更名高陆。
5、隋大业二年又复名高陵,相沿至今。置县以来,随着历代行政建置的改变,县境屡有增析,变化不定,自清代起基本趋于稳定。
6、唐高祖武德二年,析本县泾河以南置鹿苑县。
7、贞观元年撤销,辖地复归高陵。
8、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析本县清平乡以奉庄陵,县境较前缩小。
9、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泾阳县并入高陵,次年复立。
10、1958年12月14日,高陵县渭河南的耿镇地区割归西安市,1963年8月20日还归。高陵县东西长20.55公里,南北宽20.1公里,总面积为294平方公里。
11、2014年12月13日,国务院关于同意陕西省调整西安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撤销高陵县,设立西安市高陵区。
6. 历史上西安市高陵县余楚是不是有大官
陕西高陵县60岁幼儿园园长 涉嫌猥亵多名女童-海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