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嘉兴平湖有什么历史地方

嘉兴平湖有什么历史地方

发布时间:2021-03-03 00:07:49

『壹』 嘉兴平湖30年的发展历经

三十年来,当湖街道群众文化事业日新月异,经历了思想解放,观念
更新,投入增加,场地、设备设施完善,专业业余队伍扩大等。数据
揭示改革开放引领群众文化大发展,与时俱进,建设和谐文化,惠及
全民是主线,它的深远意义正日益清晰地体现出来。
主题词:改革开放、群众文化事业、和谐文化

当湖街道概况

当湖街道是平湖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地处长江三角洲,邻近杭州湾,距浙北唯一出海口—乍浦港14公里,离上海、杭州均只有1个多小时的车程,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2004年5月当湖撤镇建街道,现辖15个村(其中纯农业村6个),18个社区居委会(大部分为老城区),7个社区筹建组,区域面积49.0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0.4万多人,外来人口5万多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调整,当湖街道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商贸居住业,同时积极推进城市化建设和管理,切实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2007年,当湖街道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3.24亿元,同比增长14.80%,其中三产实现41.37亿元,同比增长17.1%。财政总收入2.47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918元。
当湖街道十分重视社会进步、文化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落实建设文化大省纲要以及平湖市江南水乡名城工作一步一个台阶。1999年定为一级文化站,2001年获得嘉兴市“东海文化明珠”,2004年街道文化站沈金观获全国农村优秀电影放映员称号,2005年1月7日,省文化厅授与当湖街道“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2006年创建嘉兴市文明街道,2007年,成功创建省级体育先进街道。街道文化站现有四人,中级职称一人,助理2人,拥有活动场地一千多平米,图书一万多册,街道一级文体团队23支6百多人。
当湖街道群众文化事业三十年所取得的进步,离不开改革开放经济成果,更生动地反映思想解放后全民对群众文化认识深化,社会走向文明、和谐,文化软实力迅速提升这样一个历程。今天,适时地对三十年的进程予以对比总结,关注其中的经验教训,相信更有利基层文化工作,本人谨以此文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当湖街道改革开放三十年群众文化事业投入对比:

当湖街道改革开放三十年群众文化事业投入和经济增长一样,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出投入额反映了三个特点。
第一,总量快速增长,人均指数跃升。数字表明:当湖街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群众文化事业发展投入从三位数增加到六位数,人均文化投入从1980年的不足1分钱跃升到2007年的4块多钱(1980年胜利乡城北乡城关镇总人口约70000人;2007年当湖街道常住人口104244人,新居民63342人,合计167586人)。三十年来,投向群众文化资金平均增长率,超过了同期当湖街道,以及它的前身二乡一镇的GDP平均增长率。
第二,投入方式从拨款自筹结合,转向公共财政支持。在改革开放后相当一段长时间内,(1978到1998年),群众文化投入方式都依靠拨款自筹结合。当时的主管部门文广局还专门发文(1985年6月23日批文同意成立“文艺工厂”“永新箱包厂”,作为城北乡文化站三产企业,胜利乡文化站则开办星辰舞厅,书籍代销点筹集群众文化活动资金),把以文补文自筹完成多少,作为文化站年度考核指标。这些做法虽然解决了群众文化部分所需资金,但在当时一人一站的情况下,让文化站工作人员耗费太多的额外精力,于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十分不利。当湖镇建立以后,财政大幅度增加对群众文化投入,方方面面得到更多资金支持,让文化站工作人员一心一意指导群众文化工作。
第三、资金支持到基层,力度越来越大。当湖镇成立前,拨款自筹资金全部用于乡级文化支出,无力支持补助更基层的。村居一级文化活动费用基本自筹,改革开放初期有这样二则记载很说明问题:一是1978年8月20日,城北公社统计下辖9个大队群众文化经费来源,该年上半年主要靠组织218人义务劳动,计124个工作日,捻河泥4792担,每担折人民币2分钱,转大队宣传队经费;二是1980年7月10日,在城北公社的一次碰头会上介绍经验:花园大队组织全体团员到纽扣厂刮纽扣,计件收入作群文经费,群力大队让宣传队全年出一次窑,补人民币70元,拨6分地让他们搞多种经营增加经费。而截止到2007年,当湖街道15个行政村,全部建起了文化活动室,每一个活动室都获得1万元的补助,通界、三北、虹霓三个村则进一步建立了文化活动中心,获得各自2万元的补助。社区文化活动室也获得相应补助,办文化积极性空前高涨。南河头社区出钱出场地,邀请当湖最好的乐手建民乐队,街道特地拨5700元派车到苏州添置低音提琴。

二、当湖街道改革开放三十年群众文化事业惠及面对比:

当湖街道改革开放三十年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最大进步,就是把以改善全体群众的文化生活,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每一个规划、每一次活动策划首先考虑,如何贯彻实施建设和谐文化,惠及全体群众这个主题。在实际工作中,越来越注重群众文化布局,实行资源公平配置,重视新农村建设,群众文化资源配置重心向新居民、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倾斜。倾听他们的呼声,照顾他们的需求。把文化当民生工作一件大事来看待,老百姓的需要,就是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职责。三十年来,当湖街道群众文化资源配置前后对比呈现以下显著特点:
1、村居联动共建、文化城乡一体
三十年前当湖街道所在的居民区,即城关镇和胜利、城北二乡的群众文化活动是割裂开来的,城乡群众文化呈现二元结构,城里的群众文化活动资源集中在工业、二轻、邮电等大单位,而居委会这样社区文化基本上是空白,随着企业转制的进行,人员变动全民、集体群众文化资源大量流失,1999年7月13日撤乡并镇后,当湖镇文化站挂牌,城乡一体群众文化格局开始迈出步子。1999年国庆50周年,文化站就组织当湖城乡各小学学生60人携手行街,邀请村居文艺骨干同台搭档演出。2000年9月24日南河头和曹二村结对城乡文化共建,以后城乡互动次数越来越多,一直到2008年3月5日,所有行政村都和社区签约,结对达到全街道覆盖,共同取长补短发展村居文化,这一创新举措受到市领导肯定和广大群众的欢迎。群众文化资源配置中城乡差别,正变得越来越校
当湖街道(镇、乡)一级群众文化事业活动举办主体对比(比例:%)
1985年城乡群众文化活动举办主体对比:城区61.55%,乡、村34.6%,城乡一体3.85%。
2000年城乡群众文化活动举办主体对比:城区33%,乡、村6.6%,城乡一体60.4%。
2007年城乡群众文化活动举办主体对比:城区4.76%,乡、村9.52%,城乡一体85.72%。
2、重视全体居民、新平湖人登场
改革开放以来,当湖群众文化的覆盖面,从本地群众为主,逐渐向全体居民发展。平湖号称服装之乡,外来民工成为这一类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主力,近几年总人数达到本地人口一半以上,当湖也不例外。他们的文化需求,在当湖街道群众文化事业发展改革开放进程中,日益得到重视,一系列的针对这个群体的活动,加深了他们对平湖这个地方的认同感,对平湖乡土文化的亲切感。每当他们登台展现才艺时,不禁会从内心感到自己是一个新平湖人。
2000年9月9日,当湖街道文化站组织文艺小分队,赴华城制衣有限公司举办“千里共婵娟—华城中秋文艺晚会”。为华城制衣有限公司全体外来职工献演了12个节目,抚慰他们思乡之情,鼓励热爱公司,心系当湖。从此,全体外来职工的文化生活纳入当湖群众文化规划,力度逐年增加,范围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正体现它的惠及全体居民宗旨,象考虑新疆少数民族千里迢迢务工当湖,街道特意购置了价值3千多元的电子琴和冬不拉、手鼓等乐器赠送给金平服饰公司的新疆籍员工,以丰富少数民族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十年来,当湖群众文化的覆盖面还惠及特殊群体,凸现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残疾人是社会上特殊的一群人,以前在群文活动中没有单独考虑他们的文化需求。其实在整个社会文化中他们是特别需要予以帮助的特殊群体,三十年来当湖街道残疾人文艺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既反映了这个群体自强不息,勇敢战胜常人难以克服困难精神,又教育了许许多多在当今优越环境下浑浑噩噩长大的青少年。残疾人开始是聚在一起自娱自乐。并在一些正常人的演出队伍中出现他们的身影。后来有了单独成立文艺团队的愿望。2004年,当湖残疾人演出团队宣告成立。当初仅有5、6个人,困难重重。经过不懈努力,不仅获得广泛支持,站住了脚根,而且在2007年底取得了法人团体资格,成为残疾人争取社会地位的一个缩影,一种骄傲。2008年5月17日,当湖残疾人演出团在平湖广电中心残疾人演出决赛中,一举夺得三个金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9月28日,国际残奥会火炬接力跑途经当湖街道,由梅兰苑社区接待,这次活动参与活动人数之多,规格之高,范围之广,是当湖历史上未曾有过的。残疾人参与的群众文化,和所有正常人一样受到全社会的鼓励。
当湖街道(镇)群众文化事业活动服务对象对比(比例:%)
2000年当湖街道群众文化事业活动服务对象对比:街道、社区、村96.7%,新居民3.3%,残疾0%;
2004年当湖街道群众文化事业活动服务对象对比:街道、社区、村92.32%,新居民5.12%,残疾2.56%;
2007年当湖街道群众文化事业活动服务对象对比:街道、社区、村88.1%,新居民7.14%,残疾4.76%;
3、队伍蓬勃发展、担当群文中坚
社区聚居了当湖街道大部分人口,以小区、楼道、邻里文化为主线的社区文化,一开始就担纲当湖街道群众文化重头戏,怎样让社区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提高吸引力显现凝聚力,当湖街道社区群众干部,对此进行了许多探索,结论是社区文化事业需要创新。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离不开人员、场地、经费,但不能停留在表面,要看到在今天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下,萌动的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积极性亟待组织引导,有人积极参与了,队伍组织起来了,再难的问题也不难了,场地、经费可以通过共建、拨款解决。骨干队伍对文化活动日常化起关键作用,所以当湖街道社区文化开展至今,始终高度重视队伍建设,留住骨干,培养新人。当湖老年体协以及劲松宣传队,自2000年组建以来,活动多,队伍齐,在平湖和周边五县二市小有名气,被誉为拉得出、打得响的队伍。
当湖街道(乡、镇)一级群众文化队伍:1985年文艺团队(支)2支、总人数15人;2000年文艺团队(支)6支、总人数122人,体育团队(支) 4支、总人数91人;;2004年文艺团队(支)10支、总人数213人,体育团队(支) 5支、总人数186人;;2007年文艺团队(支)15支、总人数334人,体育团队(支) 8支、总人数279人;
从上可以看出当湖街道(乡、镇)一级群众文化队伍的壮大历程,现在,每天早、中、晚都有队伍占领业余文化体育阵地,群众文化生力军阵容展现。
4、社区文化创新、文化节成亮点
社区文化活动的高潮是两年一届的社区文化艺术节,源于社区干部、群众的创新思维。2001年9月22日至28日,凤凰社区首届文化节丰富了社区居民文化生活。当时参与范围是一个社区的居民,时间7天,2300人次;2004年6月12日至28日,南河头、百花、朝阳路、建国门、凤凰五社区办文化节,时间16天,11000人次参与;7月1日至26日,当湖街道15个社区全部参加平湖市首届社区文化节,时间26天,30000人次参与;2006年7月18日至8月18日,平湖市第二届社区文化节,时间1个月,当湖街道15个社区加七个新区并动员新居民全部参加,参与人次达50000多。
当湖街道(乡、镇)文化节时间和人次:第一次时间(天)7天、参与人次2300人次;第二次时间(天)16天、参与人次11000人次;第三次时间(天)26天、参与人次30000人次;第四次时间(天)30天、参与人次50000人次;
以上的一些数据表明:当湖街道改革开放三十年群众文化事业扎实地大步推进,公益文化为每个公民服务,不再是一句口号;文化生活日常化,已经有了好的起步,同在一片蓝天下,文化已经并将开启和谐与平等。愿当湖群众文化事业更快,更均衡发展,为社会进步,经济繁荣作出新的贡献。(该文获2008平湖市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群众文化论坛征文比赛一等奖)

『贰』 嘉兴平湖有多少乡镇

截止到2019年12月,嘉兴平湖有6个乡镇,分别为乍浦镇、新埭镇、新仓镇、独山港镇、广陈镇、林埭镇。

平湖区划沿革:

199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平湖县,设立平湖市。

2000年,进行了行政村区划调整,将原来的286个行政村调整为138个。

2004年,进行撤镇乡建街道和部分行政区划的调整,将原来和10个乡镇调整为3个街道、7个镇,即当湖街道、钟埭街道、曹桥街道,乍浦镇、新埭镇、新仓镇、黄姑镇、全塘镇、广陈镇和林埭镇。

2009年撤销全塘镇、黄姑镇建制,合并设立独山港镇。



(2)嘉兴平湖有什么历史地方扩展阅读

乍浦镇地形地貌:乍浦地处绍兴—江山深断裂带以东区域,区内地史古老,孕育于中生代侏罗纪。山地陡峭,高峰群集,山顶部有古夷平面残留,重力坡地貌广泛分布,闭塞的小地形环境等构成九龙山呈西南—东北走向的中山山地地貌特征。

乍浦镇气候:乍浦地处亚热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冷暖差不大,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全镇历年平均气温15.7℃。

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8.4摄氏度,历年极端最低气温-10.6摄氏度,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8.5摄氏度,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3.3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1203.6毫米。

『叁』 平湖历史遗产

1、平湖历史沿革

平湖历史悠久,从考古发掘,瓦山有戴墓墩遗址,前进通界村有朱王庙遗址,黄姑有平丘墩遗址,新仓有大墩头遗址,前进图泽村有图泽遗址,马厩庙有马厩庙遗址,胜利大南门大坟塘遗址,李墩村有李墩遗址,最近发掘林埭镇庄桥坟遗址等。出土的石器、陶器、玉器、兽骨等遗物证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属良渚文化和马家浜文化距今约6000—5000年)先民已在这里从事劳动和繁衍生息。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属越国,后属吴国,再属越国。战国时楚威王败越,为楚地。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置会稽郡,次年建海盐县,治城在华亭乡(今上海市金山区)山名柘山,林名柘林,平湖为其西南境。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治陷为湖,名柘湖,海盐县治移武原乡(即今平湖,春秋时为武原乡)。

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属荆国王刘贾封地,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更属吴国王刘濞封地,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时属扬州。

新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改县曰展武。

东汉光武帝三年(公元27年)复名海盐。顺帝永建二年(公元 127年)县治陷为湖(今东湖),徙县治于齐景乡之故邑城。

三国时为东吴属地,设盐场南场于白沙湾西。

东晋成帝咸康七年(公元341年)治陷入海,移马嗥城。

南北朝时,宋和南齐未变。梁武帝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侯景析置海盐、胥浦两县,隶于吴郡。改为武原郡,不久复为海盐。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分吴郡盐官、海盐、前京三县置海宁郡,不久废。

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一度入盐官县隶杭州。

唐高祖武德少九年(公元608年)复置海盐县,后多次置废,三次入嘉兴县,一次入吴县。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复置海盐县。平湖为海盐东北境。

唐武宗会昌四年(公元844年)置乍浦镇遏使。

五代时,吴越(钱鏐)仍设乍浦镇遏使。

南宋宁宗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设当湖酒库。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设当湖务、乍浦务、广陈务及乍浦市舶司。

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升海盐县为海盐州,隶嘉兴路。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复海盐县,当湖务改当湖课税局,广陈、乍浦务裁废。

明宣宗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邑人参政叶春,请遣官巡行江南诸大郡,上命大理寺卿胡概同行往,胡概进言,嘉兴府所属嘉兴、崇德、海盐三县,为里一千九百三十有九,民二十九万六千三百户,税粮八十五万余石,课程军需等项视他府加数倍,政繁事冗,宜增设县治,建官分理。上命行在吏部员外郎佘亨往同浙江布政司,按察司相度其地,询问其民,计议以闻。至是,亨还奏嘉兴府宜增设平湖、秀水、嘉善、桐乡四县,诏报可。于是在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三月二十八日析海盐县东北境置平湖县治当湖镇,辖大易,齐景、武原、华亭四乡,隶属嘉兴府。

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信国公汤和置乍浦守御千户所,勘地筑乍浦城。

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九月十二日,为御倭筑县城城墙。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置东北二瓮城,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增筑城垛,城高2丈5尺,宽2丈,周围9里,有陆门、水门各5座,城河阔5丈多。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上旬,清军南下抵达嘉兴,六月二十三日朱图龙署平湖知县,闰六月初五清军令“剃发”遭民反抗,知县朱图龙遇刺身亡,七月二十三日清兵屠县城,在平的丹阳人王四在东城门口抵御清兵身亡,城内居民得以逃生。

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开海禁,乍浦为开放口岸,归宁波海关辖15口岸之一。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七月十五日,太平军攻克县城,十八日离去。八月初五复克县城,复退兵嘉兴,十一年(公元1861年)三月初十太平军三克县城,建立地方政权,至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十一月初七,太平军战事失利,平湖守将陈殿选降清,十一月十二日乍浦守将熊建勋亦降清,太平军统治平湖结束。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九月十六日新丰有300余人来平湖自称民军,着知县高庄凯交印,未果。九月二十日嘉兴军政府派民军来平湖,知县高庄凯逃逸,地方各界推薛振基为民政长,平湖光复。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建立县公署,改民政长为知事,撤道废府,平湖直隶浙江省。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浙江省复设道,平湖隶属钱塘道。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5月废县公署,成立县政府,知事改县长,取消道制,平湖直隶浙江省。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浙江省设置九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平湖隶第二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11月5日, 日军在全公亭、金丝娘桥一带登陆。11月18日, 日军侵入县城,平湖沦陷。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8月 25日县长关震东率员进县城接管县政,9月3日日军离境。

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5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十八师进驻平湖,国民党暂编第八师溃退,平湖宣告解放。6月1日平湖县人民政府成立,10月1日平湖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1950年5月,埭乘乡4个村划入嘉善县。骑莲乡10个村划入海盐县。

1958年11月,海盐县西塘和嘉兴县钟埭、曹桥3个公社划入平湖县。

1961年12月,西塘、海塘、元通3个公社划还海盐县。

1968年11月7日成立平湖县革命委员会,取代中共平湖县委和县人民委员会。

1981年9月撤销县革命委员会,恢复县人民政府。

1991年6月28日,撤销平湖县,设立平湖市(县级市)。

2、南河头,古称鸣珂里,位于当湖镇,东与建国路相接,西至迎瑞桥,明天启版《平湖县志》“县治城内全图”已有标注,清光绪版《平湖县志》载:“……西之北由胡家汇为横街,一日鸣珂里,俗称南河头。”平湖设邑(1430)之时,鸣珂里已颇具街区规模。历史渐进,沧桑变迁,虽经时光侵蚀、兵燹战乱,但南河头古风古貌犹存。

据平湖市人民政府平政发(1998)127号文,南河头被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区域);1999年4月14日,由省文物局、省建设厅组成的专家组一行5人,来平湖调查考察,认为南河头是平湖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保护价值。2000年2月2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以浙政发(2000)27日号《批转省文物局、省建设厅关于公布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名单报告的通知》,将南河头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汉塘之水西来,逶迤流入甘河,似玉带镶嵌其间,用条石垒砌的驳岸整齐划一,驳岸上栓船石鼻随处可见;姿态各异的水踏渡半淹水中,犹抱琵琶半遮面。梁式石桥迎瑞、鸣喜、利市、秀源、永凝,古朴庄重;武康石铺就的石板路旧迹斑斑。一群晚清民宅鳞次栉比,包藏着江南古建筑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的莫氏庄园为标志的名门望族宅第,其规模宽宏、布局紧凑、构造精致、雕饰华丽、高低有序、错落适宜,昔日的威风可以想见。有比比皆是的白墙青瓦、一门三吊挞;木结构的市民宅第,其楼上为卧室,楼下为客堂,后宅为灶间,旧时民情依稀可辨。有平湖望族葛氏所创的当湖最早的新式学堂――稚川学堂,办学三十五年,培养了大批专家学者,如中科院学部委员冶金专家邹元燨、中国农科院研究员水稻专家俞履圻、著名古文献专家周振甫等等,其辉煌永载史册;现学堂旧址虽已移作他用,然睹其屋舍墙垣,仍可感受昔日风貌。

“文笔巍巍出水央,登临直接五云乡。寒飞海上诸山雨,月落城中万瓦霜。礼佛悠悠扳叠磴。法堂钟磬朝还暮,不是瀛洲是上方。”这是明贡生冯敏效《沙汀塔院》一诗。报本塔乃平湖标志性古建筑,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由曾任刑部主事的邑人陆杲发起。当时竣工的宝塔有七层,拔地十九丈余,四周华檐围绕,翘角皆有悬铃,风动铃鸣,声传数里。塔建成后,陆杲等人又在塔旁建报本寺,至万历七年寺院建成,塔寺合称报本塔院。

岁月荏苒,报本塔经塌圯、重建与不断的修葺,现存之塔为五层,通高49.14米,平面为八角形。从南口入塔,有螺旋形石级直达顶层。层次之间有圆形空间,为穹窿顶所隔。顶层中有一根双人合抱的大木柱。木柱穿透塔顶,沉重壮观的铁塔刹套置其上。登临报本塔,远望九峰,近瞰东湖,旖旎风光,尽入眼中。

宝塔圩在东湖中,本不与陆地相连。后于康熙和雍正年间,分别建成启元桥和通济桥,俗称西宝塔桥和东宝塔桥。清陆秋山有诗云:“一水拖蓝打浆平,启元通济两桥横,斜辉半落云山外,塔影波光照眼明。”一派迷人的风景。

清代和民国期间,报本塔院为著名古刹,有僧众数百,香火鼎盛,缙绅、富户多在塔院举办佛事。塔院风景优美,引人入胜,一年四季,游人不绝。

数百年沧桑,历经人为与自然的损坏侵蚀,报本塔有所倾斜,塔身日趋萧索。2000年底,在市委市府的重视与有关部门努力下,报本塔纠编与基础加固工程顺利完成;2002年7月,报本塔塔身恢复性维修工程启动,估计到2003年初全面完成。1992年,经主管部门批准,平湖市佛教协会在宝塔圩东南角靠湖边重建报本寺,第一步建天主殿,于当年四季度落成,开始接待香客。殿东侧建小花园,园东又先后建平屋五间和两层楼房五间,作为食堂、弥勒室和僧众宿舍。1997年,在报本塔以东,兴建大雄宝殿,殿基为浆砌块石,五开间,黄色琉璃瓦顶,高大庄严。信徒慕名而来,香火渐盛。

『肆』 浙江平湖的名胜古迹有哪些

纸是很普通的东西,也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我们读书、写信、绘画、记笔记、写文章,那一件也离不开纸。
有了纸,人类的各种知识才能保存下来,才能传播开去。有了纸,人类的文化科学事业才能迅速地向前发展。可以这样说纸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我国在解放后后开办了很多造纸厂,用机器大量制造各种各样的纸张,供我们使用。在许多少年朋友看来,纸好象没有什么希奇。
可是你知道吗,人类的文化史,有漫长的一个时期不是写在纸上,因为那时候人们不会造纸。造纸的方法是我们祖先经过长期的努几花了无数的心血才发明出来的。
纸的发明,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

“龙骨”的故事

在纸产生以前,人类早就会写字了。据历史学家的研究,我国的文字起源于六千年前。
在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有个半坡村。六千年前,有一个原始氏族公社在这里生活。一九五四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半坡村氏挨公社的遗址,挖出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和陶器。那些陶器上,除了刻有花纹,还刻着简单的符号。历史学家们认为,这些符号具有文字的性质,可以说是已经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文字。
可见在纸发明以前, 我国的文字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到了青铜时代,我们的祖先还把文字铸在或者刻在青铜器上,有些商代和周代的青铜器一直保存到现在,上面的文字记载了当时的一些历史事件和社会状况。

除了青铜器,我们的祖先还把文字写在什么上面呢?这里,我们先讲一个“龙骨”的故事。
清朝光绪二十五年(公元一八九九年),有一个人叫王懿荣,喜欢收集和研究古代的文物。有一天,他生了病,医生给他开了一张药方,药方上有一味药,叫“龙骨”。所谓龙骨,实际是古代动物的骨骼或者骨骼化石。药买了回来,王懿荣打开一看,发现有的“龙骨”上刻着很多古代的文字,他感到非常奇怪。就花工夫搜集这刻有古代文字的“龙骨”。后来又有一些学者对这些”龙骨”发生了兴趣,他们经过搜集研究,方才知道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龙骨”是一种珍贵的古代文物——殷商时代留下来的甲骨,离开现在已经有三千多年了。

这片“龙骨”,实际上是刻着卜辞的龟甲
甲骨是什么东西呢?
甲骨就是乌龟的腹甲;骨就是兽骨,主要是牛的胛骨。甲骨上刻的是当时的文字。因为这种文字刻在申村上面,所以称做甲骨文。
这些带字甲骨,最初是在河南安阳发现的。安阳是殷商后期的京城。当地的农民在地里挖到了这些东西,就当做“龙骨”,卖给了药店。这就是“龙骨”的来历。
最初出土的甲骨并不很多,后来考古学家确定它是研究殷商历史的珍贵资料,就在安阳等地大规模发掘。几十年来,刻有文字的甲骨,已经发现约十余万片。
那么,当时的人为什么要把文字刻在甲骨上呢?
原来殷商王朝很迷信,出征啦,打猎啦,放牧啦,甚至有什么疾病灾害啦,都要“占卜”一下,予测自己的运气好不好。甲骨就是是他们占卜的用具。占卜的时候,他们先用铜钻在甲骨的一面钻一个孔,再用火烧灼钻孔的以方。甲骨经火一烧灼,另外一面就出现了纵横的裂纹,他们就根据裂纹来判断吉凶。占卜以后,他们常常就把结果刻在这块甲骨上。
当时,占卜的事情实在大多了,因此,甲骨文字记录的范围非常广泛,反映了殷王的活动和殷商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不但殷代有甲骨文,殷以后的西周也有甲骨文。一九七七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周原地区,又挖出了一万五千多片西周早期占卜用的甲骨。
殷商时代和西周甲骨的出土,使我们获得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量历史资料。这种甲骨就是我们祖先最早用来“写”字的一种“纸”。

印刷术有多么重要,你也许没有想过吧?
我们每天上学,书包里都要带几本书,这些书是印刷出来的。我们每天还要看报纸,这些报纸也是印刷出来的。如果没有印刷术,这些书籍、报纸都要靠人们用手抄,那我们大家一天到晚都得忙着抄书抄报,就够麻烦的了!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报纸根本谈不上,书籍也只能靠抄写来流传。前面说到的居延出土的汉简和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不都是一笔一笔地写上去的吗?后来纸发明了,要想读书,还只有向人借来抄写。一部书即使字数不多,比方说,只有几万字吧,一天抄几千字,也得花费好多天;如果是几十万字的书,那就得花费很多时间了。
用手抄书,不但得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而且抄来抄去,容易出错。所以,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传布非常缓慢,人们想得到一本书,真是非常艰难。
印刷术发明以后,情形可就完全不同了。一本书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出几百本几千本来,既可以满足许多人的需要,又可以减少或避免错误。书印得多了,就容易普及,还容易易保存,不致于失传。在很早的时候,我国就发明了指南针。
指南针是一种指示方向的工具。我们现在看到的指南针,是一个圆形的小罗盘,罗盘中装着一根小针。这根小针中间粗,两头尖,能够在盘中来回旋转。不管把盘子怎样转动,小针总是一头指向南方,另一头指向北方。因为指南针和罗盘结合在一起,通常把它们叫罗盘针。
指南针虽然是个小小的东西,用处却大得很。比如航海啦,航空啦,勘察啦,勘察啦,都离不开指南针。

指南针——从“吸铁石”说起

指南针是磁铁做成的。磁铁能吸铁,通常称为“吸铁石”,古代称为“慈石”因为它一碰到铁就吸住,好一个慈祥的母亲吸引自己的孩子一样。后来,人们才称它为“磁石”。
每块磁铁两头都有不同的磁极,一头叫S极,另一头叫N极。我们居住的地球,也是一块天然的大磁体,在南北两头也有不同的磁极,靠近地球北极的是S极,靠近地球南极的是N极。我们知道,同性磁极相斥,异性磁极相吸引,所以,不管在地球表面的什么地方,拿一根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它的N极总是指向北方,S极总是指向南方。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的特性做成的,那未,世界上哪个国家最早发现磁铁和它的特性的呢?
二千多年以前,也就是春秋战国时候,我国已经用铁来制造农具了。劳动人民在寻找铁矿的时候,就发现了磁铁,并且知道它能够吸铁。
我国古书《管子》上有这样的记载:“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铜金”就是一种铁矿。《管子》这部书产生在公元前三世纪,这说明我国最迟在公元前三世纪就知道磁石能够吸铁了。
秦朝时候,还有这样有趣的传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在陕西咸阳造了一个很大的阿房宫,阿房宫中有一个磁石门,完全用磁铁造成。如果有谁带着铁器想去行刺,只要经过那里,磁石门就会把这个人吸住。
另外,根据古书记载,汉武帝时候,胶东有个栾大,献给汉武帝一种斗棋。这种棋子一放到棋盘上,就会互相碰击,自动斗起来。汉武帝看了非常惊奇。原来来大的棋子是用磁石做的,所以有磁性,能互相吸引碰击,只是汉武帝不懂这个道理罢了。
每逢重大的节日,我们常常放爆竹,放焰火,表示庆祝。爆竹劈劈拍拍,响个不停,焰火五色缤纷,绚烂多采,使节日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爆竹和焰火是用什么东西做的呢?
它们就是用火药做成的。
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的是我国人民。
我国发明的火药,现在叫做黑色火药,也叫做褐色火药,通常称“黑火药”或者“黑药”。黑色火药是用硝石、硫黄和木炭这三样东西研成粉未,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起来做成的。硝石、硫黄和木炭的比例,一般是75:10:15。
火药这东西,有个怪脾气,就是特别爱“生气”。人们只要用火一点,它马上就燃烧起来,燃烧以后,它产生的气体突然比它原来的体积扩大上千倍,所以有强烈的爆炸能力。
火药不但可以做爆竹、焰火,还有更大的用处。我们制造枪弹和炮弹,开矿,开山,筑路,修渠等,也都要用火药。火药在我们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作用很大,是不能缺少的东西。
我国古代发明的黑色火药是一种低级炸药,它的爆炸能力和自动燃烧的速度,都远远赶不上近代的高级炸药。近代的高级炸药是用硝化纤维和硝化甘油等做的,和黑色火药并不相同,可是它们都是从我国古代的黑色火药发展来的。
这里,我们就来讲一讲我国古代发明火药的经过。

着“火”的“药”

先从火药的名字讲起吧。火药为什么叫“火药“呢?
把它同“火”联系起来,这很好懂,因为它特别容易着火,有强烈的爆炸能力。
但是,它为什么又同“药”联系在一起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还得先从黑色火药的三种成分——硫黄、硝石和木炭讲起。
硫黄是一种矿物。大约在西汉年间,我国湖南发现了丰富的硫黄矿。以后,在山西、河南等省,也陆续发现了硫黄矿。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硫黄的记载。
硝石也是一种矿物,出产在四川、甘肃一带。在华北各地,许多低温的地方,如墙根上,常常长着硝的细微白色结晶,叫做“墙霜”。在古代,这大概是硝石的主要来源。硝石在古代名称很多,有的人称它烟硝或火硝,因为它能发烟发火;有的人称它为苦硝,因为它有苦味;有的人称它为地霜,因为它出产在地上,颜色如霜。我国西汉时候有一部《神农本草经》,共载药物三百六十五种,硝石就是其中的一种。可见硝石大约也是西汉时候发现的。
木炭是非常普通的东西,在古代,人们砍了树木,把它烧成木炭,拿来做燃料。它出现的年代,当然比硫黄和硝石早得多。
这三样东西,除了木炭,当时都是做药用的。
由于硫黄和硝石都是医病的药,又因为这两样东西和木炭台在一起会发火,因此大家就把这三样东西的混合物叫做“火药”。它的意思就是“着火的药”,或者“发火的药”。
“火药”这个名称,就是这样来的。

『伍』 嘉兴平湖有什么著名景点

国家AAAA级景区
1、东湖景区位于平湖市区东侧,总占地面积62.88公顷,其中水域面积27公顷。东湖由九条河流汇聚而成,古时喻为“九龙港”,俯瞰犹如一幅“九龙戏珠”图。环湖风景秀丽,名胜古迹林立,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十分丰富,是平湖市的城中湖。古诗赞曰:“九里湖光九里城,九川环碧霭烟生,支流远带群龙合,巨浸中开一槛平。”东湖景区由八个景区组成,东湖八景各具特色,“八景风光各不同,四时宜游似画中”。“鹉湖春色”寓意深邃、“案山晓翠”湖山胜揽 、“南村书堆”书香悠远、“北原牧唱”田园野趣、“含珠凝晖”热情奔放、“西浦鱼罾”鱼遨鹭翔、“九龙戏珠”高洁俊逸 、“塔影垂虹” 古朴典雅。同时,这八景又由江南特色的水景和文化有机地组成一个有序和谐的整体。
2、九龙山旅游度假区:浙江省平湖九龙山旅游度假区是国家计委、国家旅游局推荐的2000年中国旅游业发展优先项目,也是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浙江“九五”计划及至2010年旅游发展规划的重点旅游区块。
3、莫氏庄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历三载春秋,耗资十万两白银,方告竣工。是当地豪绅莫放梅祖三代居住的大型宅院。庄园占地7亩,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大、小房间70余间,主体构架为南北向三组,东西向四进。依次有门厅、祠堂、账房、花厅、佛堂、厨房、轿厅、正厅、堂楼厅、花园、书房及卧室等。其完整的建筑,典型的风格,丰富的实物,堪称江南独步,为世人所瞩目。1989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莫氏庄园是嘉兴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嘉兴市旅游定点单位。

『陆』 平湖的别名是什么有什么历史渊源

平湖历史悠久,据大坟塘遗址出土文物证实,早在六千年前已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内春秋时为越国容武原乡地。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置海盐县,今平湖市境为海盐县一部分。秦末或西汉初,县治陷为柘湖,移治武原乡地域(今平湖市当湖镇东湖一带)。东汉永建二年(127)县治陷为当湖,迁治齐景乡故邑山(今乍浦附近)。东晋咸康七年(341),县治从故邑山移治马嗥城(今海盐县武原镇东南)。明宣德五年(1430)从海盐县分出大易、武原、齐景、华亭四乡,建为平湖县,县治设当湖镇,属嘉兴府,隶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因其地汉时陷为当湖,“其后土脉坟起,陷者渐平,故名平湖”。以后,建置长期不变,境域基本稳定。 199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平湖县,设立平湖市。

『柒』 嘉兴的历史

嘉兴的历史:
嘉兴是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距今7000年前市境就有先民从事农牧渔猎活动。春秋时,此地名长水,又称槜李,吴越两国在此风云角逐。战国时,划入楚境。秦置由拳县、海盐县,属会稽郡。两汉时煮海为盐,屯田为粮。三国时吴国雄踞江东,析由拳县南境、海盐县西境置盐官县。吴黄龙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吴大帝孙权以为祥瑞,改由拳为禾兴,赤乌五年(242)改称嘉兴。两晋、南北朝时,嘉兴得到进一步开发,“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隋朝开凿江南河,即杭州经嘉兴到镇江的大运河,给嘉兴带来灌溉舟楫之利。唐玄宗天宝十年(751)析嘉兴县东境及海盐、昆山等县部分辖地置华亭县。唐代嘉兴屯田27处,“浙西三屯,嘉禾为大”,嘉兴已成为中国东南重要产粮区,有“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的说法。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在嘉兴设置开元府,领嘉兴、海盐、华亭3县,是为嘉兴首次设州府级政权。后晋高祖天福五年(940),因吴越王钱元瓘 之奏请,在嘉兴置秀州,领嘉兴、海盐、华亭、崇德4县。北宋改秀州为嘉禾郡,南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升郡为府,后改嘉兴军。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改嘉兴军为嘉兴府安抚司,旋升为嘉兴路总管府。宋元时,嘉兴经济较发达,被称为“百工技艺与苏杭等”,“生齿蕃而货财阜,为浙西最”。乍浦、澉浦、青龙等港口外贸频繁,海运兴隆。明宣德五年(1430)析嘉兴县西北境为秀水县,析东北境为嘉善县;析海盐县置平湖县;析崇德县置桐乡县,嘉兴府下辖7县,称一府七县。此后四五百年内嘉兴府县体制基本未再变动。其时,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日渐繁荣,棉布丝绸行销南北,远至海外,嘉兴王江泾镇的丝绸有“衣被天下”的美誉,嘉善有“收不完的西塘纱”的谚语,桐乡濮院镇丝绸“日产万匹”,名闻遐迩。
明弘治《嘉兴府志》记载:“嘉兴为浙西大府”,“江东一都会也”。清朝初期,清政府进行了赋税改革和整顿,并多次对杭州湾沿岸海塘进行修筑,嘉兴社会经济不断好转,市镇更加繁荣。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克嘉兴,建听王府为当地军政领导机构。清朝中期以后,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剥削,嘉兴的经济和城市面貌日渐衰落和凋敝。
1911年11月7日,辛亥革命党人光复嘉兴,成立嘉兴军政分府。民国初废府存县,改称嘉禾县,后复称嘉兴县。
1921年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闭幕,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
1949年5月7日嘉兴解放,分设嘉兴县、嘉兴市,后撤并频繁。
1983年8月,撤销嘉兴地区行政公署,分设嘉兴、湖州市,嘉兴市设城区和郊区,下辖嘉善、平湖、桐乡、海宁、海盐5县。
1985年1月,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嘉兴市区及所辖嘉善、桐乡、海宁县被列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至1988年,嘉兴市及所辖5县均被列为经济开放区。
1993年11月,嘉兴城区更名为秀城区;1999年6月21日,郊区更名为秀洲区,2005年嘉兴秀城区更名为南湖区。

『捌』 了解嘉兴平湖的进来

平湖是个小城市,里面的人,都是挺安逸的!客客气气的!公交上都会让座的那种!治安回挺不错的答,不乱的!环境也是比较好的,就是风比较大有时候,市区的话,公园啊景色都不错的!每次从杭州回家,坐在公交上,看见别人为老人们让座,那是在大城市感受不到的!说到风景的话,像莫氏庄园,但是是古代遗产,估计咱都不喜欢!不过,有公园,鞍山公园不错的,东湖广场也好的!逛街么,去关帝庙,建国路,都是卖衣服,卖小吃的!还有平湖的乍浦,可以看海,虽然海水比较黄!嘿嘿!如果你想来平湖发展,平湖市一个有发展前景的,最近几年发展特别快,但是目前来说,工资肯定是不比大城市的!但相对的,开销也比较少!我是当地人,我很喜欢我的家乡的,呵呵!希望你们来哦!欢迎!

『玖』 嘉兴有哪些名胜古迹

1、海宁市

①陈阁老宅:陈阁老宅,即清代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转工部尚书陈元龙故宅。它坐落于浙江盐官城内堰瓦坝,始建于明代晚期陈元龙曾祖(陈与相)时。陈元龙拜相后,将它改建扩大,并把大门改为竹扉,又增建了“双清草堂"和“筠香馆",有皇宫内院之气派。陈元龙,字广陵,号乾斋,世称广陵相国,亦称海宁相国,清代相国(宰相)又称阁老,故其故宅俗呼“陈阁老宅";

②护国随粮王庙;

③圆觉禅寺·流庆桥;

4、桐乡市

①昭明太子读书处;

5、秀城区(南湖区);

①瓶山公园;

②古运河;

③落帆亭;

④南湖(南湖与杭州西湖、绍兴东湖、鄞县东钱湖合称为浙江四大名湖);

⑤南湖革命纪念馆;

⑥揽秀园;

⑦狮子汇渡口;

⑧范蠡湖;

『拾』 平湖这个名字跟历史有什么渊源

平湖来历史悠久,据大坟塘遗址出自土文物证实,早在六千年前已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春秋时为越国武原乡地。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置海盐县,今平湖市境为海盐县一部分。秦末或西汉初,县治陷为柘湖,移治武原乡地域(今平湖市当湖镇东湖一带)。东汉永建二年(127)县治陷为当湖,迁治齐景乡故邑山(今乍浦附近)。东晋咸康七年(341),县治从故邑山移治马嗥城(今海盐县武原镇东南)。明宣德五年(1430)从海盐县分出大易、武原、齐景、华亭四乡,建为平湖县,县治设当湖镇,属嘉兴府,隶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因其地汉时陷为当湖,“其后土脉坟起,陷者渐平,故名平湖”。以后,建置长期不变,境域基本稳定。
199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平湖县,设立平湖市。2000年,进行了行政村区划调整,将原来的286个行政村调整为138个。2004年,进行撤镇乡建街道和部分行政区划的调整,将原来和10个乡镇调整为3个街道、7个镇,即当湖街道、钟埭街道、曹桥街道,乍浦镇、新埭镇、新仓镇、黄姑镇、全塘镇、广陈镇和林埭镇。

阅读全文

与嘉兴平湖有什么历史地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