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历史上真有水浒传里108将吗个个真实吗
历史上没有水浒传里将。
在宋徽宗宣和年间,确有宋江其人及其领导的梁山泊起义,这就是淮南地区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河朔”的历史事件,但不像《水浒传》所写的有一百零八将,也没有那么多生动的戏剧性场面。
这三十六个人在正史书没有客观具体的记录,大部分是根据民间传说再加工而成的,宋元之际,还有不少取材于水浒故事的话本。在元杂剧中,梁山英雄已由36人发展到108人。
施耐庵把有关水浒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在创作《水浒传》过程中,忠实地接受了人民的观点,这是《水浒传》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的思想基础。
从《宋史·侯蒙传》《宣和遗事》等的记载看,只有三十六人。据郎瑛《七修类稿》载,这三十六人为:
宋江、晁盖、吴用、卢俊义、关胜、史进、柴进、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刘唐、张青、燕青、孙立、张顺、张横、呼延绰、李俊、花荣、秦明、李逵、雷横、戴宗、索超、杨志、杨雄、董平、解珍、解宝、朱仝、穆横、石秀、徐宁、李英、花和尚、武松。
这个名单有一个可疑之处就是,作为一次有影响的农民起义,仅三十六人就“横行齐魏”,官兵数万人不能抵抗,这是不可能办到的。
因此有人认为这三十六人可能是起义军大小领袖的总数,也就是说与宋江一起举事起义的三十六条好汉,后来每一个好汉统率一支部队,但为了方便起见,仍以三十六人的名字称呼,这种解释倒也合理。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人数,由于史无记载,确切数字无法统计。
(1)水浒传有多少是真实历史扩展阅读:
梁山108将结局与归宿。
首先看梁山排行前十的几个人,宋江被封官之后不久就被朝廷用毒酒杀死,而在此之前,卢俊义被朝廷下药,结果在坐船时失足落水而丢命。吴用听到宋江死了之后,十分痛苦,也不想活了,结果遇到同样不想活的花荣,两人一起去宋江墓前上吊而死。
公孙胜同学得到了善终,这得益于他无欲无求,同时他早就看穿这一切,于是招安后直接回蓟州出家,而关胜则在征方腊胜利后被朝廷封为左将大名府正兵马总管。林冲最不值,大仇未报,结果征方腊过程中得了中风,武松照顾了他半年之后死了。
呼延灼被朝廷封为御营兵马指挥使,而柴进也看透了朝廷,为免一死,故意说自己生病,后来告老还乡。
三十六天罡中,大财主李应和朱仝的下场都不错,前者被朝廷封为中山府郓城都统制,后者被封为保定府都统制。而鲁智深则是圆寂坐化,武松在六和寺出家,活了八十岁。董平则死在战场上,当时为了救张清,结果被人一刀两断。张清同样是在独松关被杀。
而杨志和穆弘、张横、杨雄则是在征方腊时生病而死,李逵则被宋江一杯毒酒杀死,徐宁、索超和刘唐都是在攻打杭州时被杀,只有戴宗在征方腊胜利后被封兖州府都统制,但他宁愿到泰安岳庙陪堂,过了一生。
史进是在昱岭关被庞万春射杀,雷横、阮小二、阮小五、石秀和张顺,以及解珍解宝都是战死,其中张顺死得最惨,被万箭穿心。李俊和阮小七都活了下来,前者去了国外当了国王,而小七则在被封为盖天军都统制的情况下,故意穿着龙袍戏耍被削职为民。
燕青,看穿一切,消失于江湖。
在七十二地煞中,朱武被朝廷封为武奕郎兼诸路都统领,但是后来还是追随公孙胜去修炼法术。黄信、孙立、裴宣、杨林和凌振、杜兴、邹润、孙新都被授武奕郎。
乐和萧让留在了东京,蒋敬宋清回家当了农民,安道全成了御医,皇普端成了宫中兽医,金大坚御前听用,顾大嫂回了老家,蔡庆征方腊后返乡为民,童威童猛跟随李俊出国。
其中在作战中阵亡的有宣赞、郝思文、韩滔、鲍旭、彭玘 、项充、李衮 、单廷珪 、魏定国,孟康 、侯健 、陈达 、杨春 、郑天寿 。
以及欧鹏、邓飞、 邹渊、马麟、燕顺、龚旺、穆春 、曹正 、宋万 、杜迁 、薛永 、施恩 、周通 、蔡福、朱贵、李忠、李立 、李云 、焦挺 、石勇、张青 、孙二娘、王定六、郁保四、段景住。
宋江的贴身保镖吕方和郭盛被滚石砸死,模范夫妻王英和孙二娘战死,同样战死的还有孔亮,哥哥孔明则是病死,同样病死的还有白胜。死得最不值的有两个人,一个是被毒蛇咬死的丁得孙,还有就是得肠胃炎的时迁。
这就是全部108将的结局。
⑵ 水浒传 中 有哪些人物历史上真实存在
从《宋史·侯蒙传》《宣和遗事》等的记载看,只有三十六人。郎瑛在《七修类稿》这样解释:“贯中欲成其书,以三十六为天罡,添地煞七十两人之名”。所以才有了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之说。
据余嘉锡先生《宋江三十六人考实》一书,整理出历史上可考的水浒人物大致如下:
宋江:北宋徽宗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宋江在梁山泊起事。宣和二年(1120)或三年时,宋江的副手被张叔夜擒获,遂投降朝廷。后来,参与童贯领导的围攻方腊的战争(韩世忠擒获方腊),不久即去世。
杨志:宋江去世后,杨志带领宋江余部,参与了伐辽之战。该战役中,宋军补给困难,士兵普遍缺衣少食,加上赏赐不及时,杨志率兵不战而退,导致了种师中的战死。
史进:《宋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均作史斌。进、斌两字读音相似,可能在民间流传中被误写为史进。建炎元年(1127),史斌趁金兵南侵之时,攻占兴州举兵反叛,称帝。一两年后,被吴玠斩杀。
张顺:非宋江一党,但有原型。南宋末年,元朝围困襄阳城时,有一位民间英雄张顺抗敌而死,《水浒传》中张顺之死即取该人的故事。
关胜:非宋江一党,但有原型。本为北宋末年的济南守将,抗金英雄,骁勇善战,被汉奸刘豫杀害。葬于今济南历城渴马崖西。
李逵:非宋江一党,但有原型。为人凶狠嗜杀(这一点与《水浒传》一致),在北宋末年投降金朝。
董平:非宋江一党,但有原型。本为唐州地区的一霸,在北宋末年的战乱中,他趁机拥兵自重,为人骁勇善战,所向披靡,故号为:一撞直。
张横:非宋江一党,但有原型。南宋初,在太行山起兵,有两万余众。
一丈青:非宋江一党,但有原型。本为张用之妻,女中豪杰。
(2)水浒传有多少是真实历史扩展阅读:
小说背景及历史影响: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发生农民起义次数最多的朝代。有宋三百多年,农民起义大大小小有数百次之多,宋江起义只是其中规模与影响都较小的一次。
但因南宋时编印出版了《宣和遗事》,把宋江起义史事演义化、故事化;明初又出现《水浒传》,将宋江起义故事描述得更加生动感人,因而使这次原本平常的农民起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至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⑶ 《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中,有多少人物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
小说《水浒传》曾有梁山108位好汉快意恩仇、扶危救困的事迹,其实这完全是小说杜撰的部分。真实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并没有小说那么浮夸,甚至该起义也对北宋朝廷没有造成什么影响。那么,真实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到底有多少好汉参与?其又是怎么被朝廷剿灭的?
宋江等人看到徽宗派遣了中央禁军,为了避其锋芒,他们只好下泊转战青州,后来,宋江等人又在青州、齐州一代继续打击宋朝的地方军队,其影响力才进一步增强。侯蒙作为东平府的地方官,却劳而无功,其年岁已高,没过多久,他就死在了东平府。侯蒙死后,朝廷暂时放弃了征讨义军的做法。
公元1121年,宋江义军进入淮阳,他们攻破淮阳城,并席卷了淮阳朝廷的屯粮。淮阳是江苏重镇,宋徽宗当然非常重视,这一年,徽宗以海州知府张叔夜为招讨使,继续征讨义军。
⑷ 水浒传是不是历史真实的
不是,只是其中有几个人物是真实的,比如宋江,武松确实是真正存在过的历史人物,武松专打虎的故事属也是真的。
据史家考证研究,在宋代徽宗宣和年间,确有宋江其人及其领导的梁山泊起义,但不像《水浒传》所写的有108将,也没有那么多生动的戏剧性场面。
《水浒传》创作基础:
南宋时,梁山英雄故事流传甚广。当时的画家、文学家龚开的《宋江36人赞并序》称:宋江等36人的故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画家也执笔为他们图形绘影。
《水浒传》最早的蓝本是宋人的《宣和遗事》,它着力描写了杨志卖刀、晁盖等结伙劫生辰纲和宋江杀阎婆惜等事,对林冲、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主要人物也都作了描写。
施耐庵把有关水浒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在创作《水浒传》过程中,忠实地接受了人民的观点,这是《水浒传》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的思想基础。
⑸ 请问 历史上水浒传中有多少人是真实存在的 108将里的
宋江真实存在,就是起义者。武松也有,只是打死的是蔡虎,就是蔡京的儿子,不内是真老虎。关胜、朱仝杨容志都是真人,其余的天罡都是最早见于《宣和遗事》,地煞大多数是施耐庵写出来的。
可以参考下这里http://bbs.cqzg.cn/thread-499132-1-1.html
⑹ 水浒传里面有多少是真实的
要说真实,就只有宋江方腊起义是真的,有人认为历史上还存在一个叫宋江的将军,这一点虽无明确史料证明,但是不能排除这一可能,历史上的宋江起义的人数似乎不太多,因为宋江毕竟在当时的人们眼里属于反贼,所以官修史书没有给他列传,只是零星地提到宋江这一人物,据《宋史·徽宗纪》上记载宣和三年(1122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今山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宋史·张叔夜传》所叙:“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頕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由此可见宋江起义确有其事,但被张叔夜所平,张叔夜只用千人就平定宋江,可见宋江起义规模不是太大。但是影响深远。
另外就是有关宋江招安的话题,当时朝廷确有人主张招安宋江让他去打方腊,这个人就是侯蒙,《宋史侯蒙传》记载:“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东都事略》中也提到当时的亳州知州候蒙曾向皇帝上书建议:“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或足以平东南之乱”。(所以你看《荡寇志》上面就有侯蒙举荐招安宋江的事例)
水浒中的108将,据说确实存在的有三十六人,根据《大宋宣和遗事》所记载,但是《宣和遗事》属于话本,原来小说的原型,上面的记载杜撰的可能性较大,所以仅供参考。
据说(又是据说)水浒中的一个人物武松,他的原型是施耐庵的好友,叫卞元亨,听说他有过徒手打死猛虎的事迹。而武松在宋朝也确有其人,《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都记载了北宋时杭州知府中的提辖武松勇于为民除恶的侠义壮举。上述史籍中,武松原是浪迹江湖的卖艺人,“貌奇伟,尝使技于涌金门外”,“非盗也”。杭州知府高权见武松武艺高强,人才出众,遂邀请入府,让他充当都头。不久,因功被提为提辖,成为知府高权的心腹。后来高权因得罪权贵,被奸人诬谄而罢官。武松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赶出衙门。 继任的新知府是太师蔡京的儿子蔡鋆,是个大奸臣。他倚仗其父的权势,在杭州任上虐政殃民,百姓怨声载道,人称蔡鋆为“蔡虎”。武松对这个奸臣恨之入骨,决心拼上性命也要为民除害。一日,他身藏利刃,隐匿在蔡府之前,候蔡虎前呼后拥而来之际,箭一般冲上前去,向蔡鋆猛刺数刀,当即结果了他的性命。官兵蜂拥前来围攻武松,武松终因寡不敌众被官兵捕获。后惨遭重刑死于狱中。当地“百姓深感其德,葬于杭州西泠桥畔”,后人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
说到武松自然要提一下他那哥哥武大郎了,武大郎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只是他是明初人,比武松小不知多少年,据武大郎后人所述(因为他那种小人物只有家谱和考古可以提供点资料,正史谁写他呢)武大郎原先是阳谷县县令(就是水浒中武松任都头的那个地方)原先寂静贫寒,在一家潘姓住宅里打短工,因为人老实,被其主人看重,便将自己女儿许配与他,这人自然就是后来人见人骂的潘金莲。后来武大郎高中进士,当上了县令,他的一个好友就打算求他救助,但是武大郎因为公务缠身就没有怎么接见他,他的那个朋友就以为武大郎故意避而不见,所以一气之下回了清河县。一路上,他为泄私愤,于路边道旁树上,墙上写了很多武大郎的坏话,如“武大郎攀杠子——上下够不着。”等等。还画了很多讥讽武大郎形象的图画。回到家中,只见一座新盖的房屋亮亮堂堂。这时才知道武大郎虽然忙不开身,但是还是派人帮助朋友安置妥当,本来想给他一个惊喜,但没想到只剩下惊了,而更没有想到的是那些图画什么的被施耐庵看到,于是将其写进水浒传中,这一次武大郎他们也算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关于武大郎的叙述不知道正确性有多少,毕竟只是些野史,但是根据考古发现得出结论:武大郎的棺木属于上好的楠木棺,而且所选的墓址在古代算是风水宝地,不可能是一个卖烧饼的人能够买的起的,而武大郎实际身高根据测量其遗骨可得知大概有一米六八左右。也不算太矮,
⑺ _《水浒传》中,有哪几个人物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
从《宋史·侯蒙传》《宣和遗事》等的记载看,只有三十六人。郎瑛在《七修类稿》这样解释:“贯中欲成其书,以三十六为天罡,添地煞七十两人之名”。所以才有了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之说。
(7)水浒传有多少是真实历史扩展阅读:
小说背景及历史影响: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发生农民起义次数最多的朝代。有宋三百多年,农民起义大大小小有数百次之多,宋江起义只是其中规模与影响都较小的一次。
但因南宋时编印出版了《宣和遗事》,把宋江起义史事演义化、故事化;明初又出现《水浒传》,将宋江起义故事描述得更加生动感人,因而使这次原本平常的农民起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至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⑻ 水浒传里有哪些部分是属于真实历史的
我是山东济宁人,济宁即是水浒书中的济州,梁山是济宁下属的一个县,现在开发了旅游,到了那里就可以看到替天行道的大旗,下面是历史上的水泊梁山,而非小说里面的:
史料记载只有宋江一人名字,梁山好汉为首三十六人,其余三十五人皆无具体记载。
梁山泊位于郓州寿张县。县南三十五里有梁山。泊在梁山之南,周方数百里。附近州县的农民在这里经营蒲、鱼等副业。《宋史•蒲宗孟传》记载说:“郓(州)介梁山泊,素多盗。”这里有山泊可守,历来是起义农民的一个据点。早在神宗统治时期,郓州知州蒲宗孟对梁山泊的起义农民就残酷镇压。即使“小偷微罪”,也加以断足筋的酷刑。杀人之多,更是不计其数。甚至宋朝的御史也弹动蒲宗孟的“惨酷”。这不仅说明了宋朝地主阶级统治的黑暗,同时也说明:这里的广大农民从来就在不屈不挠地向着地主阶级的
黑暗统治展开英勇、激烈的搏斗。
徽宗时“括公田”,梁山泊也被括归朝廷所有。农民打鱼采蒲苇,都要按船计算,向朝廷交租。一县在常赋之外,增加租钱到十几万贯。大致在宣和初年,郓州等地不甘忍受黑暗统治的农民,便以宋江等三十六人为首,点燃了起义的烈火。
现有史料,没有留下关于宋江领导的起义过程的完整记载。依据仅有的片断记事,依然可见:起义军的活动是声势浩大的。《皇宋十朝纲要》载:宣和元年(一一一九年)十二月,宋徽宗曾下诏京东东、西两路提点刑狱带兵督捕“京东贼”宋江,不久又命“招抚”。这从反面表明,宋江领导的起义军已给予宋朝的统治以沉重的打击,震动了朝廷。次年,起义军从京东西路进至东路。知亳州侯蒙上书,说起义军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没有人敢抵抗。他建议宋朝招降宋江去镇压方腊。徽宗任侯蒙知东平府去招降。这又说明,起义军仍在郓州的梁山一带活动。侯蒙未到任即病死。起义军继续在濮、单、齐、青等州进军。十二月,宋朝调派知歙州曾孝蕴知青州,镇压起义。大约此后不久,起义军即从青州一带南下到沂州,曾和知沂州蒋园统领的宋军激战。一一二一年初,起义军自京东驾船渡海,进至沭阳县,与县尉王师心率领的宋兵作战。史书上称宋江为“淮南盗”。二月间,起义军攻淮阳军,进而向海州、楚州界进发。《宋史•张叔夜传》说,这时起义
军已经“转掠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声言将至(海州)”。起义约两年来的活动说明:他们不是集中力量去攻打州县城镇,而是在京东东、西路至淮南各州的广大农村流动作战,声威日盛。一一二一年二月,宋徽宗命令海州知州张叔夜镇压和“招降”宋江领导
的起义军。据《宋史•张叔夜传》记载:张叔夜派出间谍侦察起义军动向,得知起义军夺得大船十余只,装载货物。张叔夜预设埋伏兵,诱起义军在海边作战,乘机焚烧船只。起义军被伏兵围困,副将被擒,宋江投降了宋朝。北宋末曾任济南府教授的李若水,撰《捕盗偶成》诗说:“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杀人纷纷剪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描述了宋江从起义到接受招安的概略。《东都事略》、《十朝纲要》等书也都有宋江投降的记事。《宋会要稿》并载有宣和三年五月三日的徽宗诏书,说张叔夜等“能责所部斩捕贼徒,声绩著闻”,进官一等。依据这些记载,宋江确已接受“招安”,叛卖了起义农民。
但是,梁山泊的农民起义军,在宋江降宋后,仍然继续战斗。一一二一年,主持“括公田”的大宦官杨戬死,宦官李彦继任其事。李彦将梁山泊租税收归西城所,又对蒲、鱼、荷、芡等行业“日计月课”榨取重税,致使“泊旁之人,无所衣食”。当地农民纷纷参加起义反抗。一一二四年蔡居厚知郓州,曾诱杀梁山泊起义农民五百人,说明农民军的战斗仍在激烈的进行。渔民张荣领导的起义军,聚集梁山泊,形成一支有船数百只的水军,坚持战斗,到金朝南侵时,又向女真奴隶主发动攻击。金朝统治河北后,梁山泊仍然是起义农民的据点。
⑼ 水浒传里108将有多少是历史真实存在的
宋江起义规模到底有多大,从有关史书如《宋史·侯蒙传》、《宣和遗事》等载,只有36人。据郎瑛《七修类稿》载,这36人为:宋江、晁盖、吴用、卢俊义、关胜、史进、柴进、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刘唐、张青、燕青、孙立、张顺、张横、呼延绰、李俊、花荣、秦明、李逵、雷横、戴宗、索超、杨志、杨雄、董平、解珍、解宝、朱仝、穆横、石秀、徐宁、李英、花和尚、武松。近人余嘉锡对此有过详细的考证。作为一次有影响的农民起义,仅此36人就“横行齐、魏”,官兵数万人不能抵抗,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办到的。据此有人认为这36人可能是起义军大小领袖的总数,也就是说与宋江一起举事起义的,可能是三十六条好汉,后来
每一个好汉统率一支部队,但为了方便起见,仍以36人名字称呼,这种解释倒也合理。那么,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到底有多少人?由于史无记载,确切数字无法统计,大致有数千人的队伍。
史书记载宋江起义有三十六位英雄,为何到了《水浒传》却变成一百零八位呢?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得明白:“贯中欲成其书,以三十六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这才有了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之说。罗贯中在写小说有感于宋江起义有“替天行道”之言,对于当时那些“非礼之礼,非义之义,江必有之自亦异于他贼也”,才将梁山36位英雄写成108位,小说自是小说,万不能当成历史来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