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山东省平原县张士府大魏庄陈氏家族谱、学、传、福、万、的后面怎么排
千。百。十。双。单。大。中。小这个没有啥,可以展开想象
❷ 有谁知道平原县林庄乡北何村的发展史有多少年历史了
平原县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三国时刘备曾任平原县令,至今仍保留有龙门石刻、文昌阁、森罗殿遗址、千佛塔等一批文物古迹,是清代诗人董元度、当代数学家张鸿基、哲学家任继愈、作家邓友梅等著名人物的故乡。
汉置县,据《尔雅》:“大野曰平,广平曰原,县西有平原津。”据《地理风俗记》:“原博平也,故曰平原矣。”
1992年10月4日,将平原县的王村店乡划归德州市管辖。
1996年5月3日,撤销平原县王杲铺乡,设立王杲铺镇(鲁政函民字[1996]20号)。
1998年7月28日,撤销平原县张华乡,设立张华镇(鲁政函民字[1998]18号)。
1999年,平原县辖6个镇、12个乡:平原镇、恩城镇、王风楼镇、腰站镇、王杲铺镇、张华镇、芦坊乡、王大卦乡、三唐乡、坊子乡、张士府乡、前曹乡、尹屯乡、寇坊乡、林庄乡、王庙乡、苏集乡。
2000年6月15日,平原县撤销寇家坊乡、炉坊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平原镇;撤销张士府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王凤楼镇;撤销前曹乡、尹屯乡、林庄乡,合并设立前曹镇,前曹镇人民政府驻原前曹乡人民政府驻地;撤销十里铺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恩城镇;撤销王庙乡、苏集乡,合并设立王庙镇,王庙镇人民政府驻原王庙乡人民政府驻地。
2000年,平原县辖8个镇、3个乡。总人口439701人,各乡镇人口: 平原镇 96800 王风楼镇 51206 前曹镇 52459 恩城镇 56244 王庙镇 34489 王杲铺镇 31177 张华镇 21615 腰站镇 24302 坊子乡 27692 王打卦乡 23669 三唐乡 20048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平原县辖8个镇、3个乡。
❸ 南通的历史有多长时间
5000余年前就有人类氏族部落,南通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
南通境内成陆最早的西北部为扬泰岗地外缘,5000余年前就有人类氏族部落,南通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其余大部分区域为近2000年间海中沙洲逐步涨接而成。
隋以前,今南通市区一带逐渐成洲,始称“壶豆”(后又称胡逗洲),洲上多流人,以煮盐为业。稍东有南布洲,东北方向有扶海洲,各大沙洲均为海陵(今泰州)属地。
东晋义熙七年(411),在今海安、如皋一带置宁海、如皋、临江、蒲涛4县,属南兖州(今扬州)。南朝宋泰始七年(471),析宁海县西部另立海安县,不久撤销,辖境复归宁海县,后并入海陵县。
五代十国时期,今南通一带为割据政权南唐控制。南唐保大十年(952),升海陵县如皋场为如皋县。后周显德五年(958),设置静海军,后改通州,始筑州城,时领静海、海门2县。
宋代,通州一度称崇州、崇川,隶属淮南东路。元至元十五年(1278),通州升为通州路;至元二十二年(1285),恢复为州,属扬州路,领静海、海门2县。
1949年1月,海门、启东全境解放;2月2日,南通全境解放;2月3日,南通市人民政府成立,驻建设路1号办公。1953年1月,重建江苏省,南通市改为省辖市,同时建有南通区。1983年3月,南通地区行政公署撤销,原行署所辖6县统一由南通市领导,实行市管县体制。
(3)张士府有多久历史扩展阅读:
南通,位于中国东部海岸线与长江交汇处,长江入海口北翼,与上海市隔江相望,是江苏唯一同时拥有沿江沿海深水岸线城市。陆域面积8001平方千米,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山水旅游城市,以“中国近代第一城”著称的历史文化名城。
下辖如东县,海安、如皋、启东、海门4市,崇川、港闸、通州3区及富民港办事处(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全国 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沿海城市之一,为全国有影响力“纺织之乡”“建筑之乡”“教育之乡”“体育之乡”“文博之乡”“长寿之乡”“平安之乡”“新侨之乡”。
先后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中国服务外包风采城市等荣誉。2017年,南通市常住人口 730.5万人。
❹ 明朝有多少年清朝呢
明朝276年,清朝276年。
1、明朝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民不聊生,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称朱明,定都于应天府。
1420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 ,以应天府为陪都。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覆灭。
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随后清朝击败大顺、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绍武等诸政权。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覆灭。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覆灭。
2、清朝
清朝(161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一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
在随后的二十余年间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后又平定三藩之乱、统一郑氏台湾,逐步掌控全国。
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也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近代化改革。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清朝后期,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军阀袁世凯逼迫末帝溥仪逊位,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4)张士府有多久历史扩展阅读:
一、明朝历史大事介绍
1、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
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
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 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2、土木堡之变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祸,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
土木堡是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组成部分。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侵犯他人领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令异母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
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行军路线屡变,士兵疲惫不堪。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入居庸关,以保安全,但王振不准。
后勤不续退至土木堡时王振下令移营,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进攻。明军仓促应战,所以兵败,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当时京师精锐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
于谦力排众议请郕王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人心渐定,也先送英宗回去,要求守城者开门,于谦等大臣私立郕王为帝,并亲自守城拒绝也先送英宗回京。
二、清朝历史大事介绍
1、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虎门销烟等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
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中英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同时,鸦片战争也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2、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清朝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明朝
❺ 张的历史有多少年
张姓是中国最大的姓之一,得姓历史悠久,族大支繁。张姓曾有43个望族,在所有姓氏中无与匹敌。
张姓,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张氏族人;三是人才辈出,不可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着力量。
关于张姓的始祖,历代史书中有如下记载:“黄帝第五子清阳生辉,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见《元和姓纂》)“挥造弧矢,受封于张 ,后为弓氏。张,望出太原。”(见《姓氏考略》)“ 张,黄,李,赵,黄帝赐姓。” (见《风俗通》)
“张氏,世仕晋,晋分为三,又世仕韩,此即晋之公族以字为氏者。谱家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赐姓张氏。此非命姓氏之义也。按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见《通志 。氏族略 。以字为氏》)
“张姓出于姬姓,至周而氏者祖于韩,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青河,河间,中山,曰魏,曰蜀(见袁桷《张氏宗谱序》)
从以上记载看,张姓之源,可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是黄帝的直系后裔。黄帝第五子青阳,生子曰挥。这位叫挥的黄帝之后,正是张姓的始祖。所以说张姓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并不为过。
这位名挥的黄帝后裔,非常聪明,他观看到天上的弧星,便仿其形状做了弓矢。原来,天上有星名“天弓” ,简称“弧” 。属井宿,共九星,在天狼星东南。 八星如弓形,外一星像矢,在犬犬、南船两星座内。《宋史 。天文志》:“弧矢九星在狼星东南,天弓也”,挥看到“天弓” ,由“天弓” 之形受到启发,最早发明了弓矢--这个古代重要的武器。 他也由此而被 “赐姓张氏”。
不过,当初的“张”,非命姓氏之义也 “。因为弓矢发明之后,在使用之前,必须先用力气将弓张开,不然,就无法使用。挥是因为这个缘故而命为 “张氏” 的 。从此之后,挥的后代子孙有的姓弓,有的姓张,分成两支,也是出于此因 。后世的张姓,在谈及自己的姓氏时,常常解释为 “弓长张的张” 也是起于此故。这支源于挥的张姓,得姓甚早,是中国张姓中最早古老的一支 。
过了近两千多年,到了大约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在中华大地上的张姓,又出现了两支。与其他姓氏所不同的是,新加入的这两支张姓,也是以黄帝为始祖的,均出自由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立的韩国和晋国。在韩国和晋国之中,有人以张为氏,即“张姓出于姬姓,至周氏而氏者祖于韩” ,“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始有张氏”。 在张氏的总源流中,又增两支源流。这两支张氏源流,比挥之后要晚两千多年,但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裔,只是有远近的区别而已。
关于张姓的最早源地,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挥这一支,最初源于现今的太原。太原,是中国张氏的源地,也是中华民族张氏望族所在地。
到了周代的韩国和晋国之后,由于加入新的系源,张姓的源地也发展至多处,当时的韩国,“其得望者十二”,前已引袁桷之说,此处不再。当时的晋国,成为张氏望族的有““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十四望”。韩、晋国中改姓为张姓者,虽晚于挥之后裔,但却后来居上,繁衍很广。 据《中华姓府》张纸图谱记载,明朝年间,张氏已有43望,不仅遍布全国,而且成为许多地方的望族,超过了其他诸姓。周代的这两支张氏姓源,为张氏后来成为中国的一个大姓,起了很大作用。
在张氏姓源中,也有少数民族加入的成分。这是到了汉代之后,由于刘汉的强盛,一部分少数民族改姓为刘,也有一小部分少数民族改姓为张。一些他姓人士,敬慕张姓的族大人众,也弃之原氏,择张而从。《魏志》上记有曹操的大将张辽,原来姓聂,后来改从张姓,《读史方舆纪要》也有“汉诸葛亮赐龙佑那为张氏”的记载。这些均是例证。
张氏族大支繁,其播迁情况也比较复杂。由于张姓遍布全国,张姓的望族遍及各地,这就使得张姓在数千年的繁衍和播迁中,有其十分复杂的特点,虽然每一地的张姓,都有各自的繁衍中心,但播迁的先祖和时间、路线,与其他姓氏大都有着共同的播迁先祖的情形不大一样。它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路线,向不同的方向迁居的。
张姓历来人才济济。从战国时游说六国连横事秦的张仪开始,在以后的各朝各代中,均有张氏名人登上历史舞台。张氏“家珍”之多,很少有他氏能与之相比,略举如下:
汉时,张姓名人就已名列前茅。无论是在治政、事功,还是学术、艺术、医学等方面,均走在前列。汉初大臣张良,为辅佐刘邦得天下,出过许多奇谋良策。两次出使西域的张骞,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发展了汉与中亚各地人民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科学家张衡,创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仪(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写下《伤寒论》、《金匮要略》,对中国医学发展有重大贡献。书法家张芝,“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被称“今草”。
汉之后,有黄巾起义首领张角;三国时的大将张飞、张辽;晋时文学家张载、学者张湛;唐代诗人张继、张祜、张籍,书法家张旭;宋时诗人张耒。相传唐代有张公艺一家,九世同居共财,远近称颂。事情传到唐高宗那里,高宗亲自前来探望。高宗向他询问保守家业、和睦家庭的诀窍, 他只写了一百多个“忍”字作为回答。高宗从中悟出了治国齐家的大道理,深为感动,心满意足地起驾回宫。此后,张公艺家族为了纪念这次有意义的事件,便以“百忍”作为自己家族的徽号。另据唐代典籍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群臣为玄宗祝寿,多献奇异珍宝,只有宰相张九龄献上一部名为《千秋金鉴录》的书籍。他在书中详细论述了古今兴亡之道,意在规劝玄宗应于天下太平之时记取历代兴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永保社稷。事后,玄宗对他这份贵重的“礼品”十分珍视,还专门下诏进行彰表。因此,张九龄的族人也引以为荣,开始以“金鉴”为堂号。还有当代黄冈web2.0奠基人张海。
从古到今,张姓共出了63位宰相,56位将帅。此外,如思想家张载、张式对儒家理论的贡献,佛学家僧肇(俗姓张)对佛教思想的升华,以及张天师的道教世家等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另如张学良的兵谏抗日、张福林的太空探险等等,也都是功在当世、名垂青史的重大事件。这些,无不都是张姓人对历史和文化的重大贡献。
今天,张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3位。
❻ 苏州有多少年的历史(具体的)
苏州古时称吴。苏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已历经2500多年的沧桑。古城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历史上,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传统文化发达、园林风景秀美的城市,被誉为"人间天堂"。
苏州,位于江苏省南部,大运河流贯境内,太湖在市郊以西,多湖荡河流,而西郊又多山丘,益增胜概。
春秋时吴王阖闾元年(前514年),命伍子胥筑阖闾城,以为国都,是为苏州建城之始。秦汉为会稽郡治所,因原为吴地,故名吴县。秦末项梁、项籍在此起义反秦,盖当时江南风俗颇尚武勇,与后世绝异。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浙江以西(包括建德以下的浙江东岸地)为吴郡,以吴为治所。汉末孙策、孙权初据江东,亦以吴为驻地,后乃移治京(今镇江),再移秣陵(今南京)。孙吴东晋南朝时,与吴兴、会稽(一说为丹阳)合称“三吴”,为东南富饶之区。梁末改吴郡为吴州。隋开皇九年(589年)灭陈,改吴州为苏州,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大业时仍为吴州,又改吴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为苏州。州(郡)名称虽几经变更,治所则均在吴。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分吴县置长洲县,自此一城遂有两县。唐代后期,吴中人口增加,经济文化都有明显发展,名诗人白居易、韦应物、刘禹锡都担任过苏州刺史。
唐末苏州曾遭严重兵祸。光启二年(886年),牙将张雄袭踞吴城,次年被逐走。龙纪元年(889年),钱谬取苏州。次年,即大顺元年,杨行密取苏州于钱氏,不久又为孙儒夺去。孙儒军从河南流窜长江南北,到处焚杀,极富破坏性。大顺二年,孙儒焚城而去,钱缪收复苏州。乾宁三年(896年),杨行密军再夺苏州。钱氏大举反攻,于乾宁五年夺回苏州。此十余年间,吴城八次易手,遭祸甚酷。
后梁开平二年和三年(908—909年),淮南杨氏部将周本围苏州七个月而去。此后吴与吴越休战,江南战祸始歇。吴越自动纳土于宋,事在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与周本围城之役相去近七十年。在此期间,吴中承平,钱氏于太湖旁置“撩浅军”,专事兴水利、防水害,农业常获丰收。钱谬之子元琼在苏州造金谷园,即环秀山庄前身。著名的虎丘山云岩寺塔亦建于钱氏统治时的后周显德元年(954年)。
宋政和三年(1113年),升苏州为平江府,以吴、长洲二县为治所。徽宗用朱励兴“花石纲”,苏州颇受其害。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完颜宗弼军陷平江,掳掠焚城,是为五代初年以后苏城所遭的唯一的一次兵祸,破坏极为严重。
南宋立国江南,将相士大夫多喜卜居吴中。名将韩世忠的住宅即旧为北宋诗人苏舜钦所有的沧浪亭,韩氏夫妇身后亦埋骨于灵岩山麓。余如、范成大之与石湖,史正志之与石卷堂,均为著例。经济亦在五代北宋的基础上,续有发展。范成大著《吴郡志》,谓:“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盖南宋之时,苏杭富庶实甲于天下。
元改平江府为平江路。元末,张士诚取平江,改称隆平府,居此十一年。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军破苏州,攻围近一年,战祸亦复不轻。明初,太祖恨吴人附张氏,赋税特重,并多次迫迁富民赴临濠(凤阳)。宣德年间,周忱、况钟屡请减免,户部均不肯执行。正统元年(1436年),方有所改。明以吴县、长洲为苏州府治所。清雍正二年(1724年),复分长洲县设元和县,自此一城遂有三县。辛亥革命后,并三县为一,只设吴县。解放后为苏州市。
宋元明清四代均倚江南漕粮为命脉,苏州所供,冠于各地。文化尤称发达,前后曾出进士二千四百人、状元三十六人。自北宋范仲淹以来,名贤辈出,而尤盛于文艺。明代绘画有吴门派,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晚明清初评点小说蔚成风气,评《三国演义》的毛宗岗为长洲人,评《水浒》的金圣叹为吴县人。
苏州园林甲于天下。今之所存多为明清士大夫所建,即源远流长如沧浪亭、环秀山庄等,亦经明清两代增修,余若拙政园、留园、艺圃、怡园、西园等,均明清名园,为国家瑰宝。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1875626.html
❼ 张士府到平原手机会显示走多少步
你好,这种步数都是根据路程来决定的,如果路程比较远,就可能几万步以上
❽ 普通话有多少年的历史
清末已出现“普抄通话”一词,清廷1909年规定北京官话为“国语”,民国时期多次制定国语读音,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规定国家通用语言为普通话。
1932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后,确定国语标准;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以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制定标准后于1955年向全国推广。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作为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外国人学习中文的首选语言。截至2015年,中国70%人口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尚有约4亿人只局限于听懂的单向交流。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体为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平均达到80%以上。
❾ 山东德州平原张士府有水浇地种玉米吗
有的,我们这边有的种上玉米后可以用水浇地,有的浇了地后在种玉米的都可以的,这样种玉米的话,玉米就出的玉米苗全苗旺,我想,山东德州平原张士府也不例外的,所以,山东德州张士府有水浇地种玉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