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上的芈月到底是个什么形象
芈月传中的芈月在来历史上是秦宣太自后的原型。
宣太后(?―前265年),芈姓,又称芈八子、秦宣太后。战国时期秦国王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执政期间,攻灭义渠国,一举灭亡了秦国的西部大患。死后葬于芷阳骊山。
宣太后芈月?-前265年),芈姓,熊氏,或称秦宣太后,出身楚国,为秦国相穰侯魏冉之异父姊、后为秦惠文王妃,生子秦昭襄王。宣太后起初是惠文王的妃子,称芈八子。惠文王死后,由惠文王后所生的秦武王即位。武王在位三年薨逝,由武王之弟、也就是芈八子所生的公子则即位,即秦昭襄王,芈八子因此成为王太后,从此开始了长达四十一年的临朝称制。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前266年),秦昭襄王任用范雎为相,驱逐宣太后的异父弟魏冉及其党,宣太后始失势,甚至被范雎废去王太后之位,次年(前265年)十月,宣太后逝世,葬于芷阳郦山,谥号宣。
2. 孝庄太皇太后在历史上的真实形象是什么样的
我个人认为孝庄太皇太后是一个贤良淑德,治理有方,坚强,知分寸,极具智慧的女子。
洪承畴是抗金前线的主帅,在松山战败被顺治帝俘获,顺治帝野心勃勃,为此打算不惜一切代价想要劝他投降,但是事情哪会有那么容易,不论是高管俸禄,金钱,地位,美女等等都无法使他屈服,洪承畴报了必死的决心,当时稍微有点能力的都被派去劝说洪承畴了,但都无功而返,孝庄皇后看到自己的儿子整日郁郁寡欢,食之无味,便熬以参汤,并唤起了洪承畴对家人,妻子的留恋,这才得以投了降。总的来说,孝庄皇后是一个识大体,智慧,教导有方,贤惠,通世故的女人,她不似武则天般野心勃勃,又不似深宫女子般整日争宠计较,她坚强隐忍,不失为一代贤后。
3. 春秋时期公子白和公子纠争位的历史
齐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齐僖公驾崩,留下三个儿子,太子姜诸儿、公子姜纠和公子姜小白。齐僖公死后,太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当时,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
不久,齐襄公与其妹鲁桓公的夫人文姜秘谋私通,醉杀了鲁桓公。对此,管仲预感到齐国将会发生大乱。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君的女儿,因此管仲和召忽就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去躲避。
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内乱, 两个逃亡在外的公子,一见时机成熟,都想急忙设法回国,以便夺取国君的宝座。
鲁庄公知道齐国无君后,万分焦急,立即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后来发现公子小白已经先出发回国。管仲于是决定自请先行,亲率30乘兵车到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去截击公子小白。
人马过即墨30余里,正遇见公子小白的大队车马。管仲等公子小白车马走近,就操起箭来对准射去,一箭射中,公子小白应声倒下。管仲见公子小白已射死,就率领人马回去。
其实公子小白没有死,管仲一箭射中他的铜制衣带勾上,公子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装死倒下。经此一惊,公子小白与鲍叔牙更加警惕,飞速向齐国挺进。
当他们来到临淄时,由鲍叔牙先进城里劝说,齐国正卿高氏和国氏都同意护立公子小白为国君,于是公子小白就进城,顺利地登上君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3)公子纠的历史形象是什么样的扩展阅读:
相关人物:
1、齐桓公
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姜姓,吕氏 ,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上古五霸之一,与晋文公并称“齐桓晋文”,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
齐桓公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第三子、齐襄公之幼弟,其母为卫国人。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齐国内乱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后即国君位。
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于前681年在北杏同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见,是为平定宋国的动乱。
后宋国违背盟约,齐桓公便以周天子的名义率几国诸侯伐宋,迫使宋国求和,此即为“九合诸侯”的第一次。
前679年,各诸侯与齐桓公在鄄(juàn)地盟会,齐桓公从此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此外,齐桓公还灭了谭、遂、鄣等小国。
当时中原华夏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齐桓公晚年昏庸,在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于公元前643年病死。
2、公子纠
公子纠(?—前685) 春秋时齐国人。齐僖公之子,齐桓公之兄,母为鲁女。齐襄公时,政令无常,恐遭杀害,于鲁庄公八年(前686)携管仲、召忽奔鲁。
襄公与公孙无知被杀后,齐国内乱,鲁派兵护送他返齐争位,管仲射中公子小白的衣扣(齐桓公),小白倒地装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
鲁国于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结果这时出奔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桓公)已先回齐即位。即为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威胁入侵庇护公子纠的鲁国。鲁国忧虑齐国的入侵,所以在笙渎处死了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则被押回齐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公子纠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齐桓公
4. 冉闵的真正历史形象是怎样的
简介 汉族,民族英雄,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人(今河南内黄西北),是中国五胡十六国时期冉魏的开国君主。 冉闵为今人所广为知闻是屠杀胡人的命令,即杀胡令,亦以勇猛著称,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勇将之一。 二、英雄事迹 公元309年,乞活军活动在黎阳的一支在和凶奴前赵帝国的战斗中被打败,冉闵的祖父冉隆和叔父冉襄等亲人都没于此役。冉氏家族留下一个11岁的少年——冉瞻(按现在的标准还是一个孩子),冉瞻带领所部乞活余部继续与胡人英勇战斗。 公元310年,石勒(此时是前赵的大将)攻打河内,勒见两军阵前的一少年英勇非凡,长而勇悍,精于骑射,阵前临矢石不顾。勒赞曰:“此儿壮健可嘉!”冉瞻众寡不敌,被俘。石勒徒冉瞻及其部众于兰陵郡。327年,冉瞻在和凶奴前赵的战斗中被斩于阵前。冉瞻之子就是后来的冉闵。冉闵除继承了父亲的勇猛外,还善于使用智谋。后来《兰陵王》的戏剧就是由他的事迹改编的。 公元338年,少年冉闵首次参加战争,在昌黎大战,史载后赵诸军尽溃,唯游击将军冉闵三千汉军独全。此战后,冉闵成名,被石虎提拔为北中郎将,参加了防卫后赵北方边界的战事(当时北方燕代之地,后赵镜内有内迁的丁零,乌恒,夫余等各族各部,时常有叛乱,外有慕容鲜卑常发兵寇边。)冉闵在防卫后赵北方边界的战斗中缕立奇功(其间也有两次调到外地作战)。 公元350年冉闵(ran min)率军于凌水河畔大败鲜卑燕军二十万。擒斩燕军七万余人,斩首上将以上三十余名,焚烧粮台二十万斛,夺鲜卑北燕郡县大小二十八城,冉闵威震中原。后冉闵推翻羯赵,称帝建国。挟胜利之势,突袭各路胡军。先后经历六场恶战。 (1)首战以汉骑三千夜破匈奴营,杀敌将数名,逐百里,斩匈奴首三万; (2)再战以五千汉骑大破胡骑七万; (3)三战以汉军七万加四万乞活义军破众胡联军三十余万; (4)四战先败后胜以万人斩胡首四万; (5)五战以汉军六万几乎全歼羌氐联军十余万; (6)六战又有以步卒不足万人敌慕容鲜卑铁骑十四万不退反进竟十战十捷!! 几番大战,打出了汉家铁骑的威风,各地汉人纷纷起义响应,史载“无月不战,互为相攻”。一举光复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宁夏。匈奴、羌、氐等胡人势力被迫撤出中原。石遵、石鉴、石琨、石宠、石蟠被灭三族,羯族的主力军被完全消灭。至此,石虎的十四个儿子,两个被他自己处死;六个自相残杀而死;五个被冉闵灭族,一个投靠东晋,被斩于街市;全部死于非命。石虎一生造孽无数,终于在子孙身上得到了报应。 公元352年。冉闵将城中的军粮分给百姓。独自带领1万人马(步兵为主)去争粮。结果被鲜卑的14万大军(骑兵。还有数万后续部队)包围。在拼死突围的冉魏士兵掩护下,冉闵连杀三百余人,终于杀出包围圈(战斗经过本文从略),但那匹和冉闵一样勇猛的朱龙战马却因过度疲劳而倒下,冉闵被俘,他的手下仍然在机械地和敌人拼命,掩护随军的其他重要官员撤离战场,一直杀到最后一人……慕容恪捉到冉闵后,献与国主慕容俊,慕容俊嘲笑冉闵:“你只有奴仆下人的才能,凭什么敢妄自称天子?”冉闵怒道:“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尤称帝,况我中土英雄呼 !”慕容俊大怒,令人鞭之三百,然后送至龙城,斩于遏陉山。冉闵死后,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从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俊大惊,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闵为武悼天王,当日天降大雪,过人双膝。(正史记载,决非杜撰)作者语:冉闵壮志未酬,天地为之大恸,可惜上天既然体恤冉闵的用心,为何不干脆赐他胜利的结局。为何还要让他的冤屈千年不得昭雪,受尽同胞的谩骂。苍天不公,造物不仁,不知何时冉闵的英雄事迹才能在世间广为流传。 冉闵就义后,冉魏国的臣子绝望至极,悲天呼地。纷纷守节自缢,少部分逃往东晋,无一投降前燕者。冉魏几十万汉人不甘受辱,纷纷逃向江南,投奔东晋。东晋军未能及时接应,使得几十万百姓中途受到截击,死亡殆尽。晋将自杀谢罪。 由于冉闵的王朝时间很短。大臣多自杀殉国。没有人给冉闵写书立传。后来统治北方的北魏(鲜卑王朝)的史学家把冉闵大骂一顿。在史书上没有人为冉闵正义直言。而后代又缺乏资料,只能根据以前遗留的资料来整理。某些太监史学家片面强调冉闵的杀胡。而不说明冉闵杀胡的原因。想想冉闵一声令下,中原百姓和入塞胡寇无月不战,日日相攻。可见冉闵当时的政策是顺应民意的,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并不是冉闵有心挑拨。而是当时的民族矛盾不可调和。那些穿者兽皮。吃着生肉的野蛮部落。哪里懂得礼仪廉耻,生命的价值。入侵印度的蛮族部落把创造古代印度文明的当地人当作奴隶一样的趋势。印度的种姓制度大家都知道吧。21世纪的今天还生活在印度社会低层的贱民。就是那些几千年前被征服的印度本国人。冉闵天王招告天下,邀四海豪杰奋起杀胡。屠胡令所到之地。中华子民纷纷响应。汉军威武!!汉军威武!!大小胡寇四散而溃!九州大地终复炎黄本色。我族方才免于重捣古印度人之悲剧。 在火焰塔以及满清人所写的正史和小说里。都有许多对冉闵的污蔑。比如说冉闵被胡人收做义子。但是在南朝的史书从来没有记载。我们只能通过被人篡改的史料来一窥这位1700年前的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岳飞,文天祥都是我们很熟悉的人物。 但是冉闵却被埋没于浩瀚史书中。冉闵用自己的所作所为。拯救了危在旦夕的中华文明。不惜自己的声誉背负了2000年的骂名。为我们这些后代夺回了生存空间。冉闵的武功决不亚于岳飞!岳飞其实是想成为第二个冉闵。冉闵的功绩与日月同辉!!冉闵是公元四世纪的东亚明星。是人民心中的唯一希望。人们都说冉闵就是西楚霸王项羽转世来拯救汉人的英雄。来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百姓。关中80万汉族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千里跋涉来投奔冉闵就是明证。
5. 公子纠的历史形象定位是:公子纠的人品如何
公子纠一开始从鲁国回到齐国继承王位,首先可以看出其心思缜密,派人拦截公子内小白,但是在容得知公子小白无法回到齐国后就放慢速度,这说明公子纠小富即安,志向不高的定位,后来齐桓公继位,公子纠又与鲁国攻打齐国,这也是不分敌我,后来鲁国被齐国说通,公子纠被害,这也是公子纠被当做傀儡而不自知,可见公子纠人品,智商,情商都不是很高~
6. 春秋时期公子白和公子纠争位的历史是怎样的
一、历史
1、关于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君位之争,可以说是春秋时的一件重大事件,所引出来的历史名人也不少,管仲就是其中一位。如果从知名度来看,他甚至超出了齐桓公(也就是公子小白)。这不仅是因为管仲有过人的政治才能,更因为他是一个理财高手。
2、换句话说也就是管仲的智商和情商应该都很高,这从他最初请命阻击小白就可以看出来。因为小白当时选择莒国作为避难之处其实就已经棋胜一招了,与小白的舅国卫国相比,莒国更可以让他有机会介入齐国的权力中心。因此管仲选择了我们昨天所分析的第二方案,应该是公子纠获得先机的唯一机会了。
二、公子白
1、公子白,秦武公的嗣子,白起的先祖。秦武公死后,公子白未能继立,武公的同母弟弟将君位从公子白手中夺走,是为秦德公。武公居住的故地在秦国都城雍附近的平阳,德公把平阳封给了公子白。
2、公子白,秦武公的嗣子,秦武公死后,公子白未能继立,秦武公的同母弟弟将君位从公子白手中夺走,是为秦德公。武公居住的故地在秦国都城雍附近的平阳,德公把平阳封给了公子白。公子白死后,他的后人就以白为氏。其中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就是他的后代。
三、公子纠
1、公子纠(?—前685)春秋时齐国人。齐襄公之弟,齐桓公之兄。
2、公子纠(?—前685) 春秋时齐国人。齐襄公之弟,齐桓公之兄,母为鲁女。齐襄公时,政令无常,恐遭杀害,于鲁庄公八年(前686)携管仲、召忽奔鲁。襄公与公孙无知被杀后,齐国内乱,鲁派兵护送他返齐争位,管仲射中公子小白的衣扣(齐桓公),小白倒地装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结果这时出奔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桓公)已先回齐即位。即为齐桓公。
3、齐桓公即位后,威胁入侵庇护公子纠的鲁国。鲁国忧虑齐国的入侵,所以在笙渎处死了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则被押回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