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命运共同体”虽然是中国首次提出的,但并不只是代表中国的利益,而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现实境遇的观念反映,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联的客观现实,决定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人类的必然选择。
(1)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考历史怎么考扩展阅读
全球治理观:
全球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由于全球化导致国际行为主体多元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成为一个由政府、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等共同参与和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重要途径是强化国际规范和国际机制,以形成一个具有机制约束力和道德规范力的、能够解决全球问题的“全球机制”。
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基础。
政治多极的内涵是,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上,各大力量中心之间应有一个相互制约的力量框架和多边的行为方式来处理世界事务。经济均衡的内涵是,只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获得共同发展,世界才会有真正的发展,因此解决发展问题是人类共同利益之所在。
Ⅱ 在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我们青少年应该做些什么
1、树立世界视野。当今世界,全球范围内的互动和融合越来越深化,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国家关系的发展、全球治理的良性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等都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续努力。
2、厚植人类情怀。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兼济天下。
(2)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考历史怎么考扩展阅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青少年参与可持续发展
新时代青年同时代共同前进,要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吸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突和合的精神和创新思维,在各种文明交流碰撞中,以包容互鉴的心态,促进文明的交融,用新思想新思维提升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我们要发挥各方特色优势,共同为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积极贡献。此次创新示范项目的启动,标志着我们的合作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期待项目形成丰硕成果,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厚植青少年内心,体现在他们的行动与实践当中。
Ⅲ 毛概2018版课后思考题:如何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
1、政治上,相互尊重、抄平等协商,建军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2、 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3、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4、文化上,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5、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3)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考历史怎么考扩展阅读
新治理机制发挥作用:
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思想的重要内涵,并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指导合作行动,将逐步深化世界各国的共识并将进一步促进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新治理机制发挥作用。
同时,也将进一步保障世界各国共享合作治理利益,有效推动我国同世界各国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最终促进全球合作治理模式和全球合作治理文明的形成。
Ⅳ 我国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版结权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4)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考历史怎么考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体现在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中,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中,也体现在中外社会治理水平的强烈对比中,是理论层面的精辟概括,更是实践层面的生动注脚,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我国已经走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之路,只要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就一定能够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Ⅳ 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了复发展。
世界发展到制今天,所有的国家相互依存,相互连接,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于世界体系之外。当大家连接在一起、依存在一起的时候,就产生了共同利益,它需要各国共同维护发展。当许多国家在一起的时候,只有把共同利益确认了,这些国家才有可能合作,才有可能共赢。
世界全球化到今天,出现了一个转折,就是全球化的负面因素,也就是各国都面临着挑战。比如说,世界热钱流动、国际恐怖主义、国际犯罪,还有气候变暖。这些问题是世界共同面对的,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独解决。这就需要全球治理。
(5)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考历史怎么考扩展阅读: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
有人将地球比作一艘大船,190多个国家就是这艘大船的一个个船舱。世界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承载着全人类共同命运的“地球号”才能乘风破浪,平稳前行。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
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谁提出的
德国的奥特弗利德·赫费,99年写了一本书叫《全球化时代的民主》,明确提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词
提出背景
习近平就任总书记后首次会见外国人士就表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
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转,各国间的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但也面临诸多共同挑战。
(6)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考历史怎么考扩展阅读:
全球190多个国家、约70亿人口,我们因何而紧密相连、为何不该一意孤行,未来又将走向何方?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思考给出的“中国答案”。
从国与国双边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年多时间里,国家主席习近平60多次谈及“命运共同体”,深入思考事关人类命运的宏大课题,展现出中国领导人面向未来的长远眼光、博大胸襟和历史担当。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始终不变的“天下”情怀。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处世之道,再到“计利当计天下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判断……同外界其他行为体命运与共的和谐理念,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新时期,中国人民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追求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关于命运共同体的传统理念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贡献的“中国方案”。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经济全球化让“地球村”越来越小,社会信息化让世界越来越平。不同国家和地区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国家之间,过时的零和思维必须摒弃,不能只追求你少我多、损人利己,更不能搞你输我赢、一家通吃。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
Ⅶ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知识点
■据联合国难民署统计,2018年,全球难民人数达到2590万,比2017年增加50万。他们因专为冲突、战争或迫属害而被迫逃离自己的国家。
■由于某些西方大国奉行单边和霸凌主义,全球安全和经济风险加剧;全球地缘政治矛盾、地区局部冲突频发;恐怖主义袭击层出不穷;气候变化威胁愈加严峻……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一面是大发展、大融合,一面是大分裂、大赤字。这种矛盾令全世界意识到,全球治理亟需方案创新。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是开放还是封闭,是合作还是对抗,是共赢还是零和?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能更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站在全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审视国与国关系,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同价值追求,汇聚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大公约数。
■正如第71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彼得·汤姆森所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