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历代朝代是什么种族的
元朝以前,基本上都是汉族政权,当然也有一部分北方少数民族短暂的掌权,但基内本上是和同时期的汉族容政权分裂的。
元朝是蒙古族
明是汉族统一
清前期是明朝的附属国,主要在关外,首都是今天的沈阳是女真人(满族)建立的,最处国号是金(历史上叫后金,区别于南宋时期的金),后来入了关建立了清朝。
B. 中国古代有哪些神秘种族
白虎东渡 ( 东夷、淮夷、虎夷人方、林方、虎方) 其子入朝
殷人东渡编辑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一种历史假说,认为殷人曾东渡至美洲,成为当地文明的祖先。该假说多有争议。
目录
1殷人后裔在何方
▪ 概述
▪ 理论的提出
▪ 美洲土著为什么祭祀殷人祖先
▪ “亚洲起源说”
2东渡的证据
1殷人后裔在何方编辑
概述
公元前1045年(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武王伐纣,攻破都城朝歌,纣王于鹿台自焚。但此时,攸侯喜统帅的十万大军主力,林方、人方、虎方等十五万人及涕竹舟、涕竹笋等,突然全部失踪,下落不明。那二十五万殷商军民哪里去了呢?而在他们消失无影的同时,在中美洲突然兴起了一支具有浓郁殷商文明特质的奥尔梅克(Olmeca)文明。
公元1910年,清政府派欧阳庚为驻墨西哥专案特使,办理1908年墨西哥革命时杀死华侨三百一十一人索陪专案。同时由摄政王载沣批准,张荫棠幕僚王国维、罗振玉托查“华侨中有无殷人东迁的痕迹”。索赔案完成地很顺利。正当欧阳特使准备查询“殷人东迁”时,一天,居住在墨西哥奇瓦瓦(Chihuahua)地区的殷福布族(Infubu)殷地安人百余家族,围着特使馆请愿,“墨西哥革命时杀死‘殷地安人’七百五十名,这些‘殷地安人’为中国血统,殷人后裔,叫殷福布族,是三千年前从天国经天之浮桥岛到这里的,请求清政府保护索赔”。然而,载沣以“传闻难作三千年前之历史”为名,据绝了欧阳特使转达的请求。
理论的提出
最早提出殷人东渡美洲设想的是19世纪英国翻译家梅德赫斯特,他指出周武王伐商纣王时可能发生殷人渡海逃亡,途中遇到暴风,被吹到美洲。美国学者迈克尔·芤在1968年出版的《美洲的第一个文明》中提出拉文塔出土的奥尔梅克文明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接近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大风暴发生时间,奥尔梅克文明可能来自殷商。迈克尔·芤在一篇1967年发表的论文《圣洛伦佐与奥尔梅克文明》中指出拉文塔的奥尔梅克文明有很强烈的殷商影响。
在中国,国学大师罗振玉和王国维最早提出殷人东渡美洲的可能性。后来郭沫若也相信殷人东渡美洲。美国俄克拉荷马中央州立大学教授许辉的《奥尔梅克文明的起源》和中国学者王大有等的《图说美洲图腾》进一步阐明殷人东渡美洲论的根据。
奥尔梅克文明的文物近似殷商文物
●殷商是中国的青铜时代,墨西哥也出土青铜人头像,相貌和华夏人相似。
●奥尔梅克的玉圭刻着和甲骨文类似的图形,王大有、许辉还根据甲骨文将一些奥尔梅克图形解读。
●奥尔梅克人跟华夏人一样喜爱玉器
●奥尔梅克人的玉器上的虎头图案和商朝玉器上的虎头图案,惊人地相像。
美洲土著为什么祭祀殷人祖先
通过对中美洲尤卡坦半岛地区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奥尔梅克(Olmeca)文明和玛雅(Maya)文明的多处遗存。考古学者在奥尔梅克遗址拉文塔(La Venta)太阳神庙祭祀中心地下发掘出十六尊高约七八尺的翡翠、蛇纹岩长颅或方形高冠雕像和六块玉圭。在这六块玉圭上,竟发现了铭刻着的殷商文字。经有关学者解读,这玉圭上刻写的正是殷人远祖、高祖、始祖、先公先王名号谱系。
“亚洲起源说”
“亚洲起源说”认为,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亚洲人,蒙古人型的亚洲人在4万年和1万8千年以前通过白令海峡的“陆桥”从阿拉斯加进入了美洲大陆。据地质学家测定,在冰川时期(公元前7—1.2万年),亚洲东北部与美洲西北部有陆桥相连。于是,人们作了如下的假想和猜测:远古时期,亚洲东北部的原始狩猎民族在追逐野兽或迁徙过程中,不知不觉间就往来于白令海峡两岸,后来又从北美向南迁移,逐渐遍布美洲大陆。
随着我国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的发展,我国学者又在“亚洲起源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十分引人注目的“华北人起源说”。该说认为,古代印第安人来源于中国华北,中国文化对印第安人的文化有很深的影响。主张“华北人起源说”的学者们发现了一些非常有力的证据。
古代中国人与印第安人在文化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例如:在墨西哥古代奥尔梅克人文化中间,学者们发现他们的甬道图案与殷人的极为相似;—些印第安陶器上的饕餮纹和云香纹,与商周时代中国钟鼎上的图纹相似;在墨西哥瓦哈卡地区的印第安人中间,人称代词“我”、“你”、“他”的发音,与古代中国人称代词的发音相似;玛雅语称“人”为“镇”或“银”,与汉语发音接近;墨西哥一些印第安人称“花”也是“发”,发音与汉语完全相同。
2东渡的证据编辑
有关殷人东渡美洲的论述,较可能最早是1907年日本学者白易库吉在日文《地学杂志》上发表的《关于扶桑国》提出的。
根据甲骨文辞学者的研究,一般认为,攸在淮宁县。据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说,攸在今安徽宿县附近,是前往淮阴的重要通道。从卜辞看,商王曾携同攸侯征人方,并长期在此停留,既可见攸在当时已是一个不小的重要城邑,又可见攸国是与商王友好的方国。攸,从人从父,字形所示为人方——大父国,手执权杖。攸侯在殷帝辛约三十三年中屡有出现,帝辛宠信的人杰主将,也是一个国君诸侯。在帝辛的每次田猎巡狩后,几乎都有侯喜的名字刻在甲骨上 ,征林方、人方时,尤其多。殷帝辛三十二年初春,周武王大会诸侯观兵于孟津时,殷帝辛召集贵戚徽子、箕子,以及各位诸侯勤王,还有攸侯 喜在。到周纪十三年,也就是纣三十三年的殷历正月甲子黎明即大年初一,周军陈师牧野,殷的精锐部队留在东夷,由攸侯喜统帅,纣王不 得不派70万奴隶兵应战。结果殷兵倒戈,引周军攻入都城朝歌,纣王在鹿台自焚。但牧野之战后,攸侯喜统帅的十万大军主力却神秘失踪了。
再看看史书所载。《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于十一年十二月戊午,率师盟孟津,于周历二月殷历正 月子黎明陈师牧野,攻入朝歌,商亡。唐司马贞《索隐》说《史记》记载武王克殷早了二年,应为“十三年克纣”。彭邦炯著《商史探微》收集商灭亡的时间还有:《书·牧誓》:“时甲子昧爽”;《利簋》铭文证明所记不误。《国语·周语》说:“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据此各家 多有推算,时间不一。
对此提出考证的,还有甲骨文大师董作宾,他作的殷帝辛日谱对攸侯喜抚征东夷林方、人方、虎方、粤方,迁殷民十五万与林方、人方等同化,周武王灭商之际,25万殷军、军属及和平居民连同涕竹全部失踪,虽无从查起 ,但东方之东也在东方,可推测殷人东渡当在美洲,正是东渡的殷人发展出了奥尔梅克文明。
人们通过研究认为,美洲新大陆的所有文明有可能起源于同一祖先,即奥 尔梅克文明。奥尔梅克文明约在公元前12世纪中叶兴起,而公元前1150年至300年之后,又出现了两处文明:前古典时期的玛雅文明和位于墨西同部瓦哈卡河谷 阿尔班山区的萨波特克文明。在古典和后古典时期,奥尔梅克文化作为源头对此时兴起的诸多文明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特奥蒂华坎、古典玛雅文明、托尔蒂克人、阿尔班山区的密斯特克人和阿斯特克人等等。哥伦布到达以前的文明,发展了一种实 行专业分工的集约化农耕经济。在新大陆,古代文明更多的是建立在社会结构而不是建立在技术或物质成就基础上的。这就形成了一种社会分层的结构。这种社会分工服务于 :(1)一种跨社区的权威的特殊模式;(2)集中于中央的权力;(3)为国家生产粮食;(4)一种基本产品和奢侈品的分配制度;(5)一种进行垦殖和建立居民点的集约方式 。中央的权威和社会的层次化,是垦殖和建立居民点的基本要素。这种观点突破了西方传统观念和旧考古学只重视“技术或物质成就”的弊端,从物态层文化,深入到制度层 文化的研究上。“中央权威和社会的层次化”的基础就是具有特殊指向性的图腾微铭文化,由此形成一种“特殊模式”的文化系统。
向更深层次挖掘,商殷—奥尔梅克文化, 虽然是中美洲文明的核心,但仍不是源头,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与文明——这便利益于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对奥尔梅克殷人祭祖玉圭文书的破译。这个破译,引起 了国内外相关媒体的广泛关注,形成轰动效应。总而言之,一句话,它确凿无疑地证实了美洲文明源于中华文明的东迁。
C. 中国古代的神话种族
盘古开天,成就洪荒后有三大族----龙族.凤凰族.麒麟族.三族大战,全灭后有两大回族--巫族和妖族,之间,女娲造了答人族,血海冥河老祖造了修罗族.巫妖大战,元气大伤.人族大兴.人族有三大族---有巢氏、缁衣氏、隧人氏.之后就有神农.轩辕.蚩尤所代表的各族大战.在最后就是炎黄两族.
D. 中国都有哪些人种
马来人种=蒙古人种混入黑色人种,太平洋尼格罗人种混血形成
按照考古广东土著是澳大利亚人种,今天广东是黄色人种和土著棕色人种混血后裔
朱泓《体质人类学》:
从现有的古人骨材料来看,「古华南类型」居民可以由浙江余姚河姆渡、福建闽侯昙石山、广东佛山河宕、广东南海鱿鱼岗、广西桂林甑皮岩等颅骨组为代表。该类型居民的主要种系特征为:长颅型、低面、阔鼻、低眶、突颌、身材比较矮小。他们在体质特征上与现代华南地区的绝大多数居民(包括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均有所不同。在现代对比组中,他们一般和东南亚一带的居民,如印度尼西亚人,以及大洋洲的现代土著,如美拉尼西亚人等比较接近。此外,该类型的前身,可以一直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柳江人那里。目前已知的材料显示,这种类型的居民在先秦时期可能是以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即浙、闽、粤、桂一带为主要分布区的。根据古文献记载的民族分布地望,「古华南类型」可能代表了广义的「古越人」的种系特征。至于该古代类型与现代华南地区居民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不妨暂且做如下大胆的推测:由于中国历史上北方地区战乱频繁,大量的北民南迁乃至侨置郡县,致使南方地区的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北民南迁的压力迫使一部分「古华南类型」土著不断向更南方向的东南亚一带以及太平洋诸岛屿迁徙,因而对这些地方的现代人种的形成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南迁的北民与当地土著「古华南类型」居民在长时间的共存、同化、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今天的华南汉族和其他众多少数民族。
太平洋黑色人种是南中国混入百越后已灭绝
E. 中国历史各朝代皇帝都是汉族吗
不是,大部分是汉族也有几个朝代是其他民族,十六国和南北朝时少数民族居多。
五胡乱华那会,也只是小国并没有统一,然后五代十国那会也有几个少数民族。宋朝是和契丹族的辽国,女真人的金国,党项人的西夏国并存的。比较著名的就是元朝,元朝是蒙古族人,清朝的是满族人。
(5)中国历史多少种族扩展阅读:
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顺序:
华夏族(黄帝)——4000多年前
尧、舜、禹
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公元220-280 年刘备、曹操、孙权争夺天下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东晋
南北朝——公元386-581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
唐朝——公元618-907年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宋朝——公元960年,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南宋(赵构)(公元1127-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公元1644-1911年
参考资料:网络-中国朝代
F. 中国古代传说都有哪些部落和种族
人面蛇身的轩辕氏族(黄帝部落),悍勇无上的九黎部落(羌氏部落),精于武器制造的专神农氏属族群(炎帝部落),现今巴蜀地区神秘矮小的鬼(方)族 。在世界的中心,高大的建木耸入天堂,是神界很人间的连接点。在八方耸峙着不周等支撑天堂的八根天柱,北方是漫漫雪野,有着号称夸父的巨人种族,那里只有黑夜,一年里只有很短的时间是白天,而更多的时候是靠着北方的巨神烛龙衔着蜡烛散发冷冷的光明!还有太昊伏曦氏,少昊金天氏,有陶氏,有巢氏,燧人氏,少典氏,有熊氏~~
G. 中国主要有那些人种
中国人的种族来源,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欧亚部落的血统,一部分是古亚洲人的血统。古亚洲人是第一次出非洲的人群,而欧亚人是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中的第二次扩张的人群。古亚洲人分为两种,一种是矮黑人(D-YAP),他们和非洲黑人(尼格罗人)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另一种是棕种人(C-M130)。纯种的矮黑人是印度的安达曼人,东南亚的维达人等,而纯种的棕种人如今已不存在,但他们是蒙古人,女真人,澳大利亚土著等民族的直系祖先。矮黑人,棕种人先后从亚洲南部北上东亚后,肤色变浅。矮黑人中最进化的一支是日本的阿伊努人(虾夷人),它们是纹绳人的后裔,也是大和民族的重要底子。另外,西藏人中也拥有大量的矮黑人父系成分。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被称为中东部落(F-M89),其中的一支演化为欧亚部落(K-M9),其余进化成地中海-高加索人种,属于暗白人种。欧亚部落的原始人种属于未分离的黄白人种,又演化成好几支。其中一支形成东亚部落(NO-M214),被称为黄种人(又称华夏-芬兰人种),另有一支形成中亚部落(P*),属于早期的白种人。东亚部落的黄种人又分离为两支,一支是芬兰人,部分北亚人的直系祖先(N-M231),另一支则形成中国人,东南亚人的直系祖先(O-M175)。在M175的基础上,东亚地区的黄种人演化为华夏,东夷,百越,苗瑶,百濮,南岛等一系列民族。而中亚部落也分化为两支,一支是印第安人和他们的北亚祖先(Q-P36),一支是主流欧洲人和印度雅利安人的祖先(R-M207)。其中进入欧洲的白种人是后来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波罗的人,克尔特人的主要祖先(当然这些民族还有少部分其他来源)。这些生活在欧洲北部的人群是相对比较纯的欧亚部落后裔(主要是中亚部落,少数属于东亚部落),他们被称为诺迪克人种(又称北欧人种,白海-波罗的人种),属于显白人种,也是狭义上的白种人。他们和南欧的地中海人属于不同的人种,在混血程度不高的史前,相比于纯种的地中海人和阿拉伯人,纯种的诺迪克—雅利安人和东亚的纯种黄种人血缘关系要更接近。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下文讨论的基础。北欧的诺迪克人种和南欧的的地中海人种在欧洲中部地区发生混血,形成了阿尔卑斯人种。一般认为,诺迪克人是典型的白种人,而阿尔卑斯人是典型的欧洲人,地中海人则接近中东人。亚洲黄种人和亚洲棕种人矮黑人大约在10万年前就已经分离,而亚洲黄种人和北欧白种人大约在4万年前的伊朗高原上分离,而传统认为东亚的黄种人和欧亚大陆北部的黄种人大约在3.5万年在阿富汗分离,不过最新的研究显示这两者的实际分离时间可能比原来的认识大大缩短,并且分离地点很可能在云南一带。另外需要说明,中国人也有部分芬兰-乌拉尔黄种人的血统,不过和欧洲黄种人属于不同的子类型。这些也非常的重要。回到中国,我们简要得概括一下中国人大体上的血缘构成:
父系=压倒性的黄种男人(F系下的K系)+极少量矮黑男人(M168下的C)+极少量棕种男人(M168下的D)+极少量的暗白种男人(M168下的F系)+极少量的显白种男人(F系下的K系)((黄种成分南北差异不大))
母系=部分黄种女人(N系下的R系)+部分矮黑女人(非非洲人的M系)+部分棕种女人(非非洲人的M系)+少量暗白种女人(非非洲人的N系)+可能的极少量的显白种女人(N系下的R系)((黄种成分由南向北递减))
以上是以父系的Y染色体遗传标记(父传子不传女,子传孙)和母系的mtDNA遗传标记(母传子女,女传后代,但子不能传后代)为标准的大致比例构成。但决定体质的主要是常染色体。常染色体是一个人父亲家族的所有直系祖先和母亲家族的所有直系祖先的混合,但比较容易被环境改变而不太稳定。中国人身上具体到底有多少是欧亚人血统,有多少是古亚洲人血统,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至今还未有定论的问题。但可以肯定南方人是比北方人更纯的黄种人,中国最纯的黄种人是在两广一带,这些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虽然南北汉族父系有80%以上的同宗,母系也有50%的同宗,但是从各种方法研究常染色体的结果来看,北方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日韩人棕种成分比较多,并且聚类在一起,南方汉族和东南亚人的黄种成分比较多,并聚类在一起,两者之间以长江为界径渭分明。这说明南方人总体上的的黄种血统普遍要多于棕黑血统,而北方人则不好说。(其实这个结论从母系遗传的线粒体DNA各类型的分布情况就可以得出了)。由于历史上北方汉族的大规模南下,使得今天的南方汉人融入了更多的古亚洲血统,和东南亚人区分了开来。当然,气候也能影响常染色体的反映状况,这种聚类也有气候的因素。
在开始分析中国人的相貌特点以前,有必要列举新亚洲人(纯黄种人),古亚洲人(矮黑棕种人),诺迪克人(北欧人),地中海人(包括中东人)之间的一些体质上的性状特征如下:
1.纯黄种人 棕色眼睛 双眼皮 大眼睛 两眼居中 中眼窝 中鼻梁 阔鼻头 瓜子脸 面部线条柔和 深棕发 直发 长头型 中颧骨 浅棕皮肤 身材中等修长 无罗圈腿 体毛较少 脑容量最大
2.古亚洲人 黑色眼睛 单眼皮 小眼睛 两眼靠鼻 浅眼窝 扁鼻梁 塌鼻头 驴窄脸 面部无立体感 纯黑发 卷发 短头型 高颧骨 深色皮肤 身材矮小粗壮 有罗圈腿 体毛发达 脑容量一般
3.诺迪克人 蓝灰眼睛 双眼皮 大眼睛 两眼居中 中眼窝 中鼻梁 圆鼻头 介于14 面部线条柔和 金黄发 直发 长头型 中颧骨 白色皮肤 身材高大强壮 无罗圈腿 体毛中等 脑容量较大
4.地中海人 棕褐眼睛 双眼皮 大眼睛 两眼居中 深眼窝 高鼻梁 鹰钩鼻 椭圆脸 面部立体感强 棕褐发 卷发 长头型 高颧骨 浅棕皮肤 身材中等较壮 无罗圈腿 体毛发达 脑容量一般
需要说明的是,人类学中一般不用眼睛,皮肤,头发的颜色作为判定种族的根本依据,因为这些在史前的进化过程中是很容易改变的。即使在进化的自然选择作用大大降低的现代社会,一个民族的高矮胖瘦也是比较容易改变的。所以这些都不是根本性的人种特征。判定种族差异的根本区别主要在于人的骨骼方面,尤其是测定各项头骨数据,因为骨骼尤其头骨比较稳定不容易被环境改变。这样,我们可以发现,除去某些处于边缘化的印第安人在北亚的近亲部落以外(北欧人与地中海人混血而成的阿尔卑斯人是后来形成的),东亚的纯黄种人和北欧印度的纯白种人其实是整个欧亚大陆上血统最接近的人种!这不仅在已经遗传科学上获得了证明,而且在体质观察中也可以被确认。
写到这里,积累了上面的这些基础知识,现在就可以着手解决标题所提出问题:既然北欧人的祖先和中国人的祖先血缘关系如此接近,为什么中国人长得和北欧人不一样呢?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强壮的体格,高鼻深目,金发碧眼,白色的皮肤呢?
我国人的种族来源,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欧亚部落的血统,一部分是古亚洲人的血统。古亚洲人是第一次出非洲的人群,而欧亚人是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中的第二次扩张的人群。古亚洲人分为两种,一种是矮黑人(D-YAP),他们和非洲黑人(尼格罗人)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另一种是棕种人(C-M130)。纯种的矮黑人是印度的安达曼人,东南亚的维达人等,而纯种的棕种人如今已不存在,但他们是蒙古人,女真人,澳大利亚土著等民族的直系祖先。矮黑人,棕种人先后从亚洲南部北上东亚后,肤色变浅。矮黑人中最进化的一支是日本的阿伊努人(虾夷人),它们是纹绳人的后裔,也是大和民族的重要底子。另外,西藏人中也拥有大量的矮黑人父系成分。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被称为中东部落(F-M89),其中的一支演化为欧亚部落(K-M9),其余进化成地中海-高加索人种,属于暗白人种。欧亚部落的原始人种属于未分离的黄白人种,又演化成好几支。其中一支形成东亚部落(NO-M214),被称为黄种人(又称华夏-芬兰人种),另有一支形成中亚部落(P*),属于早期的白种人。东亚部落的黄种人又分离为两支,一支是芬兰人,部分北亚人的直系祖先(N-M231),另一支则形成我国人,东南亚人的直系祖先(O-M175)。在M175的基础上,东亚地区的黄种人演化为华夏,东夷,百越,苗瑶,百濮,南岛等一系列民族。而中亚部落也分化为两支,一支是印第安人和他们的北亚祖先(Q-P36),一支是主流欧洲人和印度雅利安人的祖先(R-M207)。其中进入欧洲的白种人是后来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波罗的人,克尔特人的主要祖先(当然这些民族还有少部分其他来源)。这些生活在欧洲北部的人群是相对比较纯的欧亚部落后裔(主要是中亚部落,少数属于东亚部落),他们被称为诺迪克人种(又称北欧人种,白海-波罗的人种),属于显白人种,也是狭义上的白种人。他们和南欧的地中海人属于不同的人种,在混血程度不高的史前,相比于纯种的地中海人和阿拉伯人,纯种的诺迪克—雅利安人和东亚的纯种黄种人血缘关系要更接近。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下文讨论的基础。北欧的诺迪克人种和南欧的的地中海人种在欧洲中部地区发生混血,形成了阿尔卑斯人种。一般认为,诺迪克人是典型的白种人,而阿尔卑斯人是典型的欧洲人,地中海人则接近中东人。亚洲黄种人和亚洲棕种人矮黑人大约在10万年前就已经分离,而亚洲黄种人和北欧白种人大约在4万年前的伊朗高原上分离,而传统认为东亚的黄种人和欧亚大陆北部的黄种人大约在3.5万年在阿富汗分离,不过最新的研究显示这两者的实际分离时间可能比原来的认识大大缩短,并且分离地点很可能在云南一带。另外需要说明,我国人也有部分芬兰-乌拉尔黄种人的血统,不过和欧洲黄种人属于不同的子类型。这些也非常的重要。回到中国,我们简要得概括一下中国人大体上的血缘构成:
其实,中国人的父系祖先还是比较高大强壮的,只是不如白种人(指北欧人种)高大。在生物学中有两个个规律,一个是海拔越高的地方进化成长的物种就越高大粗壮,反之亦然。还有一个是温带地区形成的人种最高大,热带和寒带形成的人种都比较矮小。在人种形成的初期,受外界的自然环境选择作用是很大的。中国人的祖先出非洲后,曾经在伊朗阿富汗一带的中纬度的高原上进化了很长的时间,然后才通过印度缅甸进入云南的中低纬度的高原,又进化了很长的时间,最后才扩散到中国各地,取代了原来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古亚洲男人。其中华夏族又在西部甘肃的中纬度的高原上生活了很长的时间。北欧人和印第安人的共同祖先和中国人的祖先在伊朗高原上分离以后,进入了中亚的中高纬度的高原地区进化了很长时间。北欧人印度雅利安人的共同祖先接着和印第安人的祖先分离,并分两批向西进入欧洲或印度。第一批进入欧洲的是西欧的克罗马农人,第二批是近两万年后才进入欧洲的从南俄草原进入的作为征服者的印欧人。
印欧人的另一部分向南进入印度,伊朗,阿富汗,他们就是大名鼎鼎的雅利安人。在两批进入欧洲的北欧人之间,隔着一批在农业扩张时代进入欧洲的中东农民,他们带来了欧洲人中的地中海人种的基因,甚至一部分非洲黑人基因(不过和班图黑人属于不同的子类型)。另需提醒,欧洲的纬度高于东亚。史前的欧洲不仅纬度高,而且经历了寒冷的冰川期,地中海人种的某些体质特征的形成某种程度上就拜这次冰川期所赐,克罗马农人也受到过一点影响。地中海人由于生活在炎热的中东时间更长,所以高鼻深目的特征就更突出。印欧人6000年前征服了欧洲后,由于和被征服者克罗马农人,中东农人混血,加上相同地区的相同地理气候条件下产生的趋同进化,使得所有的欧洲人面目特征都看上去比较相似。
在中世纪,欧洲的气候仍然很寒冷,一直到近代大西洋暖流的形成。北欧人虽然长期生活在北欧寒冷的高纬度平原地区,但是由于他们的种族特征主要形成于温带的高原地区,所以并不矮小。中国人的父系祖先也是在高原上进化出的人种,因此先天的身材并不矮小干瘦,只是纬度没有北欧人高,气候条件也比北欧人暖和一些,所以先天基础没有北欧人高大强壮。饮食习惯和营养条件对人种的形成也非常重要。不过因为和身材矮小瘦弱的古亚洲女人混合,导致了后代的中国人身材,体格被大大拉低。但影响身材高大强壮与否的除了人种的先天基础外,还与人种大致形成后的气候条件,饮食习惯和营养条件息息相关。古代北方中国人长期是世界上最高大的人种之一,不亚于欧洲人。倒是欧洲人历史上有一些时期由于营养不佳,身材比今天矮小很多。
再说一下“高鼻深目”的特征。相比于现代东方人的扁平的五官,纯种的黄种人其实是可以称得上“高鼻深目”的,只是没有中东和南欧的地中海人种那么得夸张。“高鼻深目”本来就是M89的中东部落后代的特征(应该来自于非洲祖先),只是地中海—高加索人种实在是进化得有些夸张了。而M9的欧亚部落后代则要柔和很多,这应该和欧亚部落在较高纬度的地区进化过一段时间有关。不过和大饼脸的古亚洲人相比,纯种的黄种人具有明显的欧亚黄白人种的特征,五官立体感要强很多。今天的亚洲基本已经没有纯种的黄种人了,不过这可以参考一下黄种血统比较多的某些东南亚人,以及介于黄白之间的某些北美印第安人。某些东南亚民族,他们是比南方汉族更纯正的黄种人(当然也是和矮黑人棕种人混血过,只是比例要稍低一些)。
而南方汉族,是比北方汉族更纯正的黄种人。汉人中黄种血统最少,矮黑人棕种人成分最多的是土生的西北汉族(新疆汉族属于中原移民,另当别论)。另外,南方的四川地区有些特别,矮黑血统比其他南方人要多,这是因为四川是属于矮黑种的历史上的氐人的老家。韩国人类似于西北汉族。而历史上的各种北方胡人(白胡除外,包括满蒙),日本人,基本上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黄种人。即使今天的两广人,也不是纯正的黄种人,只是黄种成分比其他中国人更多。很多人污蔑广东人是“马来人”,殊不知,广东人的某些“马来特征”,恰恰是黄种祖先的原始相貌特征的一些反映。
北方人和韩国人的大饼脸小眼睛,才是棕种土著的相貌特征!(本人是江南人,非广东人,无意于刻意美化广东,丑化北方)对于广东人,福建人来说,也不必一看到鼻子高一点,眼窝深一点,就不假思索动不动地“阿拉伯波斯血统”。适当的高鼻深目本来就是原始黄种人的特征。因为和面部扁平的古亚洲人混合,使得今天的中国人失去了黄种祖先的这一相貌特点。在东半球另一头的日本阿伊努人,由于也经历了同样寒冷的那次冰川期,出现了和地中海人接近的高鼻深目的五官特征,以至于长期被外界误以为他们属于高加索人种。东亚的黄种人,由于一直生活在温暖的云南,广西,广东,一直到冰川期结束后才向北扩张,所以没有受到这次冰川期的作用影响而形成类似于欧洲和中东的地中海-高加索人的那种种族特征。而且由于中国人的黄种父系祖先和东亚的古亚洲女人的大量融合,导致了混血而成的后世中国人的欧亚人特征大大弱化,使原本父系祖先的和北欧人的祖先类似的外貌特征最终在感官上消失。
更不幸的是,相比于父系血统,母系血统对于一个人的体质影响更大。因为一个男人从母亲那里得到的遗传比从父亲那里得到的遗传多出了一条常染色体的信息量(Y染色体携带的信息量和X性染色体携带的信息量相比,可以忽略不记。X性染色体通常没什么特殊作用,并且会和常染色体发生混合,所以一般可当常染色体看待),形成了23:22的遗传优势。这就是为什么汉人尤其是南方汉人的实际血统更偏向欧洲人,但是长相却偏向古亚洲人血统占绝对优势的的蒙古人,满洲人,日本人的重要原因。当然,同一地区的相似气候环境下趋同进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同样的,北欧人和南欧人,中东人长相的类似,主要也是因为他们母系血统的接近。印度人,中国人,都大体属于“白父黑母”的类型(纯黄种人实际上就是白种人的一个分支),而北非人则刚好相反,他们属于“黑父白母”的类型。
这里再说一句,中国人尤其是南方人在血统上绝对比日本人更接近欧洲人,大家如果看见有些日本人长得比较欧化一些,请不要自卑。那样的日本人真正的和欧美混血的比例应该并不高,他们看上去长得更欧化是因为他们有更多的虾夷人血统(日本人的虾夷父系后裔占35%,母系自然更多)。如我上文所说,虾夷人的类高加索人长相是和中东人,南欧人在同一次冰川期内的趋同进化的效果,在基因上则是天差地别。所谓虾夷人,就是东南亚矮黑人在高纬度地区的变种。
H. 中国古代传说都有哪些部落和种族
人面蛇身的轩辕氏族(黄帝部落),悍勇无上的九黎部落(羌氏部落),精于武器制造的神农氏族群(炎帝部落),现今巴蜀地区神秘矮小的鬼(方)族 。在世界的中心,高大的建木耸入天堂,是神界很人间的连接点。在八方耸峙着不周等支撑天堂的八根天柱,北方是漫漫雪野,有着号称夸父的巨人种族,那里只有黑夜,一年里只有很短的时间是白天,而更多的时候是靠着北方的巨神烛龙衔着蜡烛散发冷冷的光明!还有太昊伏曦氏,少昊金天氏,有陶氏,有巢氏,燧人氏,少典氏,有熊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