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富顺县的历史有多少年

富顺县的历史有多少年

发布时间:2021-03-02 14:53:58

1. 自贡历史

自贡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远古时期。
自贡:因盐建镇、置县、设市。建市前,自贡地区分别归属荣县和富顺县。
远古时:四川东、西部分属巴国、蜀国,荣县归蜀、富顺归巴。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伐蜀。是年冬,蜀平,兼取巴。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惠王封子通国为蜀侯(蜀仍为侯国),置巴郡,时荣县境归秦之蜀国,富顺县域属巴郡治理。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公元285年),诛蜀侯绾,国废,改立郡,是为蜀设郡之始。荣县为蜀郡辖区。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分巴割蜀及新型地置犍为郡。犍为郡领江阳、南安、武阳、资中、符、南广、汉阳、朱堤、堂琅等县,富顺归为江阳、荣县境属南安县。
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析江阳县北部富世盐井及其附近地区置郡、富世县(以井名命县名),是为富顺境域立县之始。同期,在荣县境东部建公井镇(因附近有著名盐井曰大公井,故井名命镇名),是为荣县境最早设立行政建制单位之始。
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原郡废,富世县隶属泸州。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南安县置大牢镇,十三年(公元593年)改镇为县,时荣县境在大牢县内。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割资州大牢、威远二县置荣州,治公井镇,公井由镇升县。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大牢置旭川县(因附近有盐井号旭川,取以为名),治今荣县城关。时荣州领县六;旭川、应灵、公井、威远、资官、和义,州治由公井移旭川。时荣县境主要为旭川、公井二县。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富世县改名为富义县。
北宋初年。富义县升富义监,隶属潼川路;荣州辖旭川、公井、应灵、威远、资官五县,荣州隶属东川路。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避宋太宗赵义讳,富义监易名为富顺监。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置富顺县(今县名始于此),隶属富顺监。治平四年(1067年),旭川县改名荣德县。熙宁元年(1068年),富顺县废存监;四年(1071年),公井县废并入荣德县。
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升荣州为绍熙府,嘉熙元年(1237年),蜀乱。咸淳元年(1265年)富顺监徒治虎头城。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知监王宗义举城降元,监废,治所由虎头城迁回原地。端平三年(1236年)绍熙府择地侨迁徙治鸿鹤镇(今自流井区鸿鹤坝);宝祐六年(1258年),府废。元朝建立行省制。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富顺安抚司,二十年(1283年)升为富顺州,隶属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叙州路。元末,复置荣州,属嘉定路。
明洪武四年(1371年),降富顺州为县,归属叙州府。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荣州为县(荣县县名始于此),属嘉定府。清代因之。
民国二年(1913年),实行以道统县,荣县属上川南道(次年改称建昌道),富顺归下川南道(次年改称永宁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复省,富顺、荣县隶属四川省。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推行行政督察区。
抗日战争时期,沿海沦陷,川盐济楚,富荣盐场在保证瞎转需民食和支援前言抗战方面显得十分重要。为了克服两县长期分治盐场的弊端,加速盐业经济发展,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八月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划出富顺县第五区、荣县第二区两者紧密相联的的主要产盐区,面积160.9平方公里,新成立市,市名取自流井和贡井之合称名自贡市。同年九月一日,自贡市正式成立,隶属四川省政府。1949年12月5日,自贡市和平解放。解放初期,隶属川南行政公署。1952年川南行署撤销后至今,自贡市一直隶属四川省人民政府。解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行政区划多次调整,1978年4月荣县划归自贡市,1983年3月富顺又划归属自贡市管辖。

以上便是自贡历史的一个大概演变过程,有什么不够详细的请谅解。谢谢!

2. 富顺县第一中学的历史悠久

富顺县第一中学前身为“富顺县立女子中学”,创建于1925年,是民国时期富顺县仅有的版两所高完中之一。光权阴荏苒,岁月留痕。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该校曾创造过辉煌。后来因种种条件制约,学校的发展受到影响。世纪之交的2000年,卢健全同志在公选的基础上被县政府、县委组织部分别任命为富顺一中校长、党支部书记。富顺一中新一届领导班子审时度势,果断提出“先做大后做强”的发展思路,确定了“软硬件齐步走”的发展战略,坚持“高初中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办学方针,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2001年,富顺县委、县政府决定将“西区中学”划归富顺一中,富顺一中抓住这难逢的发展契机,多方筹资5000多万元,仅用4年的时间,建成了高水准、现代化的新校区。学校占地面积由2000年的49﹒3亩猛增至189﹒3亩,教职工由155人增加到400人学生由1800多人增至9600余人,为自贡市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中学。该校教职员工团结一心,初中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突飞猛进,升入重点高中和重点高校的人数连年攀升。3年时间创建成为了省级校风示范学校、省级中小学教学实验示范学校、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3. 富顺有多大

富顺县自公元 567年建县至今,已经走过了1438年的漫长历程,是中国井盐的发祥地之一,自贡市的第一口盐井——富世盐井就诞生在这座古老的县城,曾因盐业、农业并盛而富甲全川,被誉为“银富顺”。
富顺县位于四川盆地南部、沱江下游,在自贡、内江、泸州、宜宾四市之间,辖26个镇乡,总人口102万人,幅员面积1333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丘陵人口大县、农业大县、产粮大县。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55.75亿元,财政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9666万元,比上年增长20.6%。工业以化工、食品为重点,建材、能源为两翼,国内最大的硅、氟橡胶科研、生产基地,省内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变压器生产企业均在富顺。2005年辖区内工业总产值完成50.5亿元,比上年增长30.97%;56户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19.44亿元,比上年增长51.73%。农业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主要农产品在四川占有重要地位,是四川农业大县。以笋竹、甜橙、黑山羊、再生稻等十大产业示范带为依托,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被批准为国家商品粮、优质水果、瘦肉型生猪、黑山羊板皮基地县,笋竹发展势头强劲,再生稻在四川独树一帜。全县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30余万人,劳务收入10亿元左右。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41.67万吨,增长3.07%。农业增加值增长6%。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1.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95元,达3128元,增长10.41%。县城建成区面积10.5平方公里。
富顺县辖26各乡镇:富世镇、东湖镇、狮市镇、琵琶镇、万寿镇、代寺镇、骑龙镇、中石镇、童寺镇、古佛镇、龙万乡、互助镇、石道乡、宝庆乡、永年镇、彭庙镇、兜山镇、板桥镇、李桥镇、富和乡、福善镇、怀德镇、长滩镇、飞龙镇、赵化镇、安溪镇。

4. 自贡的历史是什么

自贡地区的井盐业从一口盐井——富世盐井肇始。

自流井旧属富顺县,富顺县在汉时为江阳县属地。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分蜀郡南部和巴郡部分地区设犍为郡,领江阳等12县。贡井旧属荣县,荣县在唐时曾为荣州公井县,汉时亦属江阳县地。

那是一个充满了争议但确实又被大众接受了的传说:富顺有一位叫梅泽的人,在晋太康元年(280年)出门打猎,见一只白鹿在饮用石缝中流出的泉水,他拉弓搭箭射去,白鹿仍然不肯离去,梅泽颇觉奇怪,前去一尝,发觉泉水味咸,于是在这里凿井300尺,凿出了盐井,采出了卤水,并烧煎成盐。梅泽死后,人们建庙祭祠,尊他为“井神”,先后被封为金川王、通利侯,被供奉于井神庙中。

其实,在更早的东汉章帝时(76—88年),崔骃著《博徒论》,即写到江阳有盐。除富顺外,其他地区在唐以前均无产盐的记载。晋人著《华阳国志》,便明确记载了江阳县有富义盐井。南北朝时,该井名“富世盐井”,因其出盐最多、商旅集中、老百姓得其富饶而得名。据唐代人记述,盐井在富世县南五十步,即今富顺县富世镇。由此可见,崔骃所称的江阳有盐,就是富义等盐井无疑。因此推断,自贡地区的盐业起始,最迟应在东汉章帝时期。

到了北周武帝时(561—578年),自贡地区的又一盐井——大公井就已经闻名于世了,成为与富世盐井同时著称于蜀中的盐井。

隋唐两代,自贡地区的盐业进一步发展并闻名巴蜀。这一时期的盐业生产,分别以东之富世盐井、西之大公井为中心产场。

五代至宋初,四川在产盐区先后设立10个由官府掌管盐专卖的监,自贡地区则分设富义监与公井监。其官位为“井监使”,监下辖井,设场管理,按每井所定日产量和年产量征收盐税。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富义县升为富义监。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因避宋太宗讳改名富顺监。富顺名称即从此延续至今。

以自流井为代表的一批新盐井的出现

明朝初年,富顺、荣州两地的盐业从元代的衰微和元末的战乱中逐渐恢复。

明正德末至嘉靖初年,以富世盐井为代表的一批主要生产井因卤源枯竭,渐至坍塌而废弃。人们另觅新井,在富顺县城以西90里的荣溪水滨,发现了新的卤源,开凿了以自流井为代表的一批新盐井。据查考,自流井的开凿时间在明嘉靖十八年至三十三年(1539—1554年),其地在今自流井釜溪河西岸火井沱之浅石滩处。此井开始之初并非由人工开凿,而是卤水自然流出,且流量甚大,故得名自流井。以自流井为代表的一批新盐井开凿成功,逐步实现了自贡地区盐业生产中心从富顺、邓井关一带向西转移,形成了自贡地区盐业的新产区。

明嘉靖以来,随着自流井等一批新盐井出现,自流井相继演化为这一地区盐井群的名称和产场、地名的称谓。与此同时,大公井所在的荣县产区,亦被贡井之名所替代。自流井与贡井,两地相距十里,仅隔一河,在地质上同属自流井构造,其闭合面积约125平方公里,蕴藏着丰富的黄卤、黑卤和天然气资源。自流井与贡井的出现,形成了新的自流井、贡井产区。

明末清初,四川战乱频仍,人丁锐减,百业凋蔽,盐井生产亦备受破坏,出现井圮灶废、盐政荒废已极的局面。清政府一面鼓励老百姓前往四川开垦,组织大量外省移民入川,一面诏告天下,免除四川商民盐税,任民自由开凿盐井,听民自领自卖,三年免税。这样,就使四川和自贡地区的盐业生产从战乱的衰微中逐渐恢复并得以发展。

随时这一片土地带来了勃勃生机。这时的自流井和贡井实际上同属一厂,归富顺管辖。自明代嘉靖以后,以荣溪河为界的东西两岸地方,尽管分属富顺、荣县,但井盐生产的繁荣,经济的潜在力量又把地处河东的自流井、河西的贡井紧密地连在一起,使两地的井盐业生产能同步发展。

雍正七年(1729年),富顺县曾设立自流井县丞,专司盐务,同时,也管办贡井盐务。雍正八年,同属富义厂的自流井、贡井分治,自流井属富顺县,贡井属荣县。

自流井、贡井分治后,荣县也在贡井设立了县丞,除专司盐务之责外,还就近稽察地方佐理县事。自流井属富顺县,贡井属荣县,这是行政区划的变化。就盐业生产而言,过去两地统称“富义厂”,1730年分井分地后,“富义厂”不复存在,自流井改称“富厂”,贡井改称“荣厂”。虽分为两厂,但由于地域相连,销岸不分,故视为一厂,其中,贡井为上厂,自流井为下厂。

5. 富顺县有哪些乡镇

截至2018年,富抄顺县辖22个镇袭、4个乡:富世镇、东湖镇、琵琶镇、狮市镇、骑龙镇、互助镇、代寺镇、中石镇、童寺镇、古佛镇、永年镇、彭庙镇、兜山镇、板桥镇、福善镇、李桥镇、赵化镇、安溪镇、万寿镇、飞龙镇、怀德镇、长滩镇、龙万乡、宝庆乡、富和乡、石道乡。

(5)富顺县的历史有多少年扩展阅读: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合并111团为68个乡镇。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划出自流井为中心的7乡镇设立自贡市,全县行政区划调整为5区68乡镇。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改4区53乡为16区212乡。

1955年,精简调整,全县设10区、1县辖镇、78乡。1958年,改乡为人民公社,设8区53公社。次年,划出10余公社归自贡市管辖,余7区、43公社、5镇。1983年,恢复乡镇建制。

2001年4月,撤区并镇,全县辖27镇、4乡。2005年7月,自贡市区划调整,县域庙坝、牛佛、回龙镇划归大安区管辖,瓦市、仙市镇划归沿滩区管辖。全县辖22镇、4乡。

6. 富顺出了那些名人

郭敬明这个肯定晓来得撒。就不说了自晏铎:自贡富顺县人,明朝“景泰十才子”之一。熊过:自贡富顺县人,明朝“西蜀四大家”“嘉靖八才子”之一。宋育仁这个很复杂,还是自己看吧,呵呵。刘光第这个就不用介绍了吧。李宗吾自贡市富顺县人,被誉为“影响中国20世纪的20大奇才怪杰”之一。许祖雄(1901-1927)字汉初,富顺县彭庙乡人。陈铨(1903-1969)自贡富顺县人。白渔 男,1937年9月生,四川省富顺县人,原名周问渔。青海省作家协会荣誉主席、一级作家。暂时就这些了哈,谢谢

7. 富顺县的历史沿革

富顺县原为古代江阳县治域。
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划出富世盐井及周围地专区设雒原郡属及所辖设富世县。
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撤郡存县,隶于泸州,县域约15万公顷。
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因避讳皇帝李世民的‘世’字,更名为富义县。
北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升县为监,隶于梓州(潼川)府路,境域约30万公顷。
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因避讳皇帝赵匡义的‘义’字,易名富顺县,即富顺盐监。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富顺盐监为富顺安抚使司,20年(公元1283年)升为州,隶于四川行中书省之叙州。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降州为县,隶于叙州府。清代因之。
民国前期先后隶于川南道、永宁道。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裁道,隶属四川省。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隶于四川省第七行政督察区,县域331.2万亩。
解放后,富顺县先后隶于泸县、隆昌、泸州、宜宾。
1983年从宜宾地区划归自贡市管辖至今。

8. 自贡富顺县都出过哪些名人

富顺人杰地灵,自古享有“才子之乡”的美誉。明代,富顺人考中进士 139人、举人492人、贡生386人,版著名人物有权景泰十才子之首的晏锋、嘉靖八才子之一的熊过等。清代,全县考中进士31人、举人315人、贡持477人。此外,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弟、红军将领邓萍、革命烈士江竹筠、四川报业第一人宋育人、厚黑学创始人李宗吾、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郑必坚、川南才女赖雨等

9. 自贡多少年历史

远古时期,抄四川东、西部分属巴国袭、蜀国,荣县归蜀、富顺归巴。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伐蜀。是年冬,蜀平,兼取巴。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惠王封子通国为蜀侯(蜀仍为侯国),置巴郡,时荣县境归秦之蜀国,富顺县域属巴郡治理。
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诛蜀侯绾,国废,改立郡,是为蜀设郡之始。荣县为蜀郡辖区。
以上可以看出有2300多年的历史。
自贡市成立是在1939年,在四川省是很早的了。

10. 谁有关于四川富顺的传说

1、汉武帝时,汉高祖刘邦的孙儿刘安承袭父亲封为淮南王。他喜欢招贤纳士,门下食客常有数千人。为了解决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他们利用淮河流域产盐有卤水做凝固剂的条件发明了豆腐。三国时期,豆腐制作技术传到益州(含今四川和重庆)后,在江阳县(今泸州市)的金川驿地区(今富顺县)很受欢迎。因为这里也是一个重要的盐产区,有一口“出盐最多”的富世盐井。同时地处亚热带,土质肥沃,雨量光照条件好,适于大豆生长。富顺由于产盐,与邻近地区的商贸往来十分频繁,人气也就非常旺盛,餐饮业极为发达,豆腐这种新鲜食品自然摆上了人们的餐桌。到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富顺因盐设县时,这里的盐产量已列于剑南道(相当于今川东和重庆市部分地区)之冠。盐业手工工人和居民、客商增多,水陆交通便利,豆腐食品需求量大增。在一种偶然情况下,一些等着吃饭的客人实在没有耐心等豆腐成型后再加工成菜肴端上桌来,就跑到厨房,看见那锅内还慢悠悠煮着的嫩豆腐,便要店主卖给他们,因为没有充分凝固,无法煎炒,只能用盐兑水蘸着做“下饭菜”。人们惊喜地发现,这种吃法比起煎炒过的老豆腐更加鲜美可口,就一传十,十传百,“嫩豆花”即传到了民间。 2、关于富顺豆花的起源,有一段可以追溯远久的历史和一个有趣的传说:三国时期,由于当时的金川驿地区(今富顺县)有一口“盐量最多”的富顺盐井,加上适宜大豆生长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豆腐流传到了富顺后备受欢迎。此后,由于发达的产盐业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商贾,富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成了自贡市的经济文化中心,人气异常旺盛,豆腐食品需求量自然显著上升。 发展到民国时期,一天,一位来富顺贩盐的商人来到当地有名的朱氏餐馆,由于实在没有耐心等待,就跑到厨房催厨子快点把自己点的炒豆腐端上桌来,当他看见那还没成型的豆腐正热气腾腾地在锅内慢悠悠煮着的时候,由于实在没时间再等了,便要求朱氏餐馆的店主将此“嫩豆腐”卖给他。没有充分凝固,当然就不能煎炒,于是,老先生就吩咐厨子备辣椒水让这位客人蘸着下饭。可是不仅没感到难吃,相反,他还觉得这样吃起来比起煎炒过的老豆腐更加鲜美可口。老先生受此启发,在此基础上反复研究豆花的鲜嫩程度,蘸水的配方以及最适合配豆花的米饭。后来,便有了让人百吃不厌、回味无穷的“富顺豆花”,并成为川菜里的一个经典招牌菜。 3、四川自贡富顺团标寺预言大师、法术家苗道人沱江岸海螺堆收妖的传说,流传很广,整个川南妇孺皆知。石壁“灵符”真迹成了未解之迷。 至今,苗道人在县南螺海堆收妖,用铁铲画于江岸(一碗水)石壁之灵符尚在。据当地老乡介绍,灵符很灵。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一位石匠来打石壁,头天打了几个眼,第二天又来便滚下岩去,摔断了脚杆。从此,无人敢来侵犯。 4、 北周天和二年(567年),富顺因盐设县,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四十一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富顺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内涵:一是“井盐文化”,二是“才子文化”,三是“儒学文化”。 井盐文化。公元前一百三十五年(汉武帝建元6年),由于铁器的普遍使用,手工、冶炼业的发展,雒水(即今沱江)之滨掘出了一口盐井,取名富义。自富义井开掘伊始,随着盐业的生产、交易,富义井一带聚集了大批手工业劳动者、商贩、能工巧匠和居民,围绕盐井形成了人烟稠密的集市,这就是富顺城镇的雏型。到了北周初期的富义盐井,“井深二百五十尺,俗名‘玉女泉’”,由于“盐亦久矣”(宋《东坡志林》)“出盐最大,人获厚利”,改名“富世井”。明洪武时期,富顺县因农业、盐业并举,成为四川最富庶的县份;到清朝后期,富顺县年产井盐二十万吨,人口九十万,成为四川物产最丰富、人口最多的一个县,素有“银富顺”之美誉。著名小吃“富顺豆花”,由卤水点制而成,既是富顺人聪明才智的结晶,也是千年井盐文化的附着物。千年的井盐文化也推动了现代盐业化工业的发展。 才子文化。富顺县仅宋一代,中进士达六十七人之多;明朝二百八十四年间,富顺县有举人四百七十四名、进士一百三十四名,占四川进士总数的十分之一;清代二百六十七年中,全县举人二百三十七名、进士三十七名。富顺县因人才辈出而闻名于世,自清初开始便被誉为“才子之乡”。历代著名人物有明代景泰十才子之首的晏锋、嘉靖八才子之一的熊过,清代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近代和当代有红军将领邓萍、革命烈士江竹筠、四川报业第一人宋育人、厚黑学创始人李宗吾、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郑必坚、川南才女赖雨等,都是富顺县这片热土孕育的优秀儿女。 儒学文化。富顺县文庙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二十九座文庙之一,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富顺县文庙仅作为州、县级庙学,其大成殿却已达七开间,重檐歇山顶覆黄瓦,设计却已达“府学”的等级。同时,在富顺县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内高空横梁上,悬挂着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代皇帝题写的御赐金扁,足以明证富顺县儒学积淀深厚,繁荣久远。 三种文化,为今天的富顺县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它们在不同的时空中刻划并记忆着各种不同的文化符号,最有代表性的是:富顺县文庙的文化渊源、富顺县西湖的文化品位和富顺县二中的文化传承。 富顺县自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建县至北宋初年的近四百年间,由于地处边陲,僚汉杂居,盐业虽盛而文风未开。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朝廷选派太常博士,著名学者周延俊到富顺县任知监,努力兴教化,办学校,培育士子。 在他任职的第六年,即庆历二年(1042年),富顺县终于出了第一个进士——李冕,全县士民无不欢欣庆幸。在周延俊的倡导下,人们集资于庆历四年(1044年),在县城中心的南门,建成一座庙宇,主供孔子,时称“文宣王庙”。并在庙内立石质“雁塔碑”,以刻全县历次中试者的名字。此后,历任富顺县的知监,均热心教育事业,亲任儒学教授,常在从政之余,到庙内为生员讲课,于是文风大开。 富顺县文庙离现在最近的一次建造,是在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这一年,富顺知县邓任坤与当时富顺县第一大财主、贡生肖永升商议,为了保住富顺县的“文章风水”,由肖永升独家出资,重建文庙。于是,派专人前往山东曲阜县,取回建筑文庙的规制图纸,又从雷波、马边运回巨木,从江西景德镇定制琉璃瓦,土木大兴。历时四年,文庙建成(这一次文庙的建造,共耗银三万六千两,根据估算,这笔钱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九千万元)。新建造的富顺县文庙,上自崇圣祠、大成殿、月台、两庑、戟门、更衣祭器所,下至棂星门、名宦乡贤祠、礼门、义路、泮池、桥栏、宫墙、外贤关、圣域门,皆高广坚致,逾旧数倍。至此,文庙共占地十余亩,建筑占地三千多平方米。一百七十余年过去了,现在的文庙依然风姿卓越,丰采依然。 文庙建筑群中,最有特色的是石坊“棂星门”和“大成殿”。棂星是传说中天宫专门管文运的星宿,可能跟文曲星差不多。“棂星门”气势宏伟,仿孔庙而比孔庙石坊更排场,有三孔通入,坊宽二十二点四米,十二根龙柱中最高的有十二点六五米,十二条石龙头朝向不同的十二个方向吞云吐雾,仿佛在吮吸天地雨露。石坊上有精美的唐宋人物群雕,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殿高三十五米,为明清时期典型斗拱结构,画栋飞檐,精巧华美,脊龙昂首,跃然欲飞,琉璃金碧,映日生辉,壮丽凝重,古色古香。 富顺县西湖,原是钟秀、神龟、五府、玛瑙四山雨水汇流的自然洼地,早在宋代即已疏凿,砌石为堤,隧成湖泊,“湖阔六七里”。经历代培修点缀,先后修建有西湖厅、湖光亭、凌波亭、吹香亭、春风亭、醒心亭、涣乐亭、景濂亭、浩然台、超然台。湖面逶迤,亭榭呼应,曲桥钩连,荷花映日,垂柳列岸。 有一年,状元杨升庵到富顺县拜望好友熊过,应主人之邀,泛舟西湖,二人赏美景,叙友情,不知不觉间到了薄暮时分,杨升庵见熊过九岁的儿子熊敦朴聪明伶俐,一直跟随左右,便有感而发,出一联考他,上联是:“落日沉萍实”,熊敦朴略加思索,立即对道:“回风动藕船”。杨升庵大喜,高声赞道:“真翰苑才也!”后果中进士。 又一年,刘光第畅游西湖,感慨万千,曾写有一首七律《咏富顺西湖》:“天下西湖三十六,富顺西湖甲四川”。从刘光第诗中可见,富顺县西湖景色之美,四川第一。

阅读全文

与富顺县的历史有多少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