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清徐东湖的春夏秋冬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美如画.
不觉间,春姑娘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和煦的春风轻轻吹拂,吹醒了大地,吹绿了小草,吹红了桃花,吹化了小河中的冰雪.让那春水潺潺地流淌,让那小溪开始了欢唱.小鸟儿站在枝头,吟唱着动人的歌曲,赞美着大自然的美好.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百鸟争鸣,到处弥漫着鸟语花香.
春天刚乘风而去,夏季便姗姗来临.小河边,绿树成阴,一阵轻风吹过,树叶儿沙沙作响.碧绿的柳树在微风的抚摸下,轻轻地摇曳着那细长的秀发,跳起了轻柔而优美的舞蹈.河面上,玉盘似的荷叶星罗棋布,给小河罩上了一层绿纱.在翠绿的荷叶丛中,一枝枝荷花如少女般亭亭玉立.粉荷垂落,盈盈欲滴;白荷带雨,皎皎无暇,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
渐渐地,绿叶泛出微黄,秋天翩然而至.秋风扑面而来,带来丝丝凉爽,令人心旷神怡.它吹到田野上,田野一片金黄.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它吹过果园边,果园硕果累累.金灿灿的鸭梨,红彤彤的苹果,给人们带来了无限丰收的喜悦.它吹进花园里,菊花迎风开放,红的,白的,黄的……,勾画出一幅绚丽多彩的金秋美景.
当火红的枫叶扑向大地时,冬爷爷来临了.那漫天飞舞的雪花不一会儿就给大地铺上了一层毛绒绒的地毯.城市里银装素裹,成了冰雪的王国.田野里,麦苗儿在厚厚的棉被下呼呼大睡,为迎接来年春天养精蓄锐.只有松柏和腊梅挺着胸脯,迎风傲雪,分外精神.
一年四季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景色变换,气象万千.神奇的大自然魅力无限,把我们美好的生活装扮得五彩斑斓.
② 东湖公园的历史
东湖,位于温陵路北段以东,东湖路以南。唐贞元元年(785年),刺史席相令浚湖,于湖中岛上建亭。时湖面40顷,湖水澄碧,青山环绕,是当时泉州主要游览园林,并留下许多名人游湖的传说。贞元九年(793年),席相置酒亭中,为欧阳詹等8秀才赴考饯行,席相与别驾姜公辅常抵此同游。席相离任,后人为纪念太守与公辅请于县尹,选二公所钟之地建亭,称“二公亭”,欧阳詹作“二公亭记”。五代至宋,沿湖及湖中建宝胜禅寺等寺院,并筑有清源胜境和班春等亭廊。南宋时期湖中淤积,庆元六年(1200年)知州刘颖、颜颐仲两度疏浚,积湖泥为山,分别建亭名丰泽、湖光、聚星、绿野。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郡守颜颐仲复浚并修斗门,铺设石径,积其土为三山,植竹,修桥造亭,形成湖中7岛,称七星墩。元朝东湖淤积益甚,至明初淤泥汇聚湖中。明天启五年(1625年),知府沈翘楚再浚,掏淤泥为堤,堤如北斗之柄,堤下为桥,堤上建“揽古亭”,移宾客庐、宿候馆于湖上。清及民国无疏浚,东湖逐渐淤塞,又豪强侵吞,筑庐营墓或辟田畴,东湖胜景不复存在。
1987年,市政府决定开发东湖,重建东湖公园,规划面积20.56公顷,公园为风格独特的综合性公园,突出闽南石雕、石刻、盆景特色,配以诗画室廊,公园设春夏秋冬四景区,各景区建筑小品紧扣季节特点,春为温陵集锦,夏为星湖荷香,秋为山海汇奇,冬为桐林怀古。春冬二景区间设竹径通幽过道。并复建二公亭、恩波亭、揽月亭等亭榭。园内分设主次环道,主环道环中心湖主景区,以花岗岩铺地装饰花纹,西北段架拱桥,主环道可通车。次环道根据各景区地形和造景需要呈“S”型布局。路面铺花岗岩。分景区采用不同花纹。建桥7座。公园于1991年动工,共投资人民币2000多万元。但因福厦公路穿过东湖原址,故复建规模不及其半。
③ 山西有多少年历史
太原,是一复座具有2500多年悠制久历史的中华古城,2003年迎来了她建城2500周年的辉煌庆典(公元前497—2003年)。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资源而闻名天下。太原很大很大,与全国任何一个城市相比,包括著名的古都北京、西安、杭州、苏州、开封、洛阳在内,都毫不逊色。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盛赞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镇,非贤莫居。”,历史文化是古城太原最大的一笔精神财富。太原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晋祠”园林,称得上是华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建于明代的永祚寺,“凌霄双塔”是我国双塔建筑的杰出代表;龙山石窟是我国最大的道教石窟,被专家传为世界之最;始建于北齐、毁于元末明初的蒙山大佛,堪与巴米扬和乐山大佛相媲美!此外还有隋末唐初建造的佛教名刹崇善寺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道教寺宫纯阳宫、多福寺等文物古迹。
④ 山西有多少年的历史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还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女娲补天”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和炎帝都曾在山西活动。我国上古时代的三个帝王尧、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为“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夏县)”。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时,大同(当时称平城)曾作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时。隋朝末年,李渊父子起兵晋阳(今太原市),继而夺取长安,建立唐朝,后把太原定为大唐帝国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连年战乱,灾荒频繁,而山西尤其是晋南一带,经济繁荣,人口稠密,成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几次。洪洞县大槐树是当时一个主要移民站。全国不少地方流传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即由此而来。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的崛起,著称中外。 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中国史前三大伟人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统治区。周代,晋国由山西境内崛兴,晋文公曾为春秋五霸之一。秦、汉、魏、晋时期,山西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南北朝时期,山西是北朝统治的中心地带,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为都,之后的东魏、北齐也曾以晋阳(今太原)为“别都”、“陪都”,这对促进山西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认为是“龙兴”之地,一直把山西作为唐帝国的腹脏地区,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发达的经济、文化称著于世。到五代十国,山西仍然对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形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宋辽时期,山西进一步繁荣,是中国北方经济、文化的主要发达地区。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当时山西商业的发达、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明,曾受到当时来中国旅行的意大利伟大旅行家马可波罗的盛赞。明代,山西的商业迅猛发展,曾领全国之先。 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山西的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破坏。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击了外敌的侵略。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山西人民进行了更加顽强的斗争,在三晋大地上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上党战役永垂青史。1949年4月,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从此揭开了山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新篇章。几十年来,山西人民为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为重大贡献。 黄河流经山西,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山西曾涌现出许多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晋文公重耳,有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有中国的“武圣”、三国时期名将关羽,有唐朝名相狄仁杰、裴度,有抗击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有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作者、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有创立“制图六体”的西晋地图学家裴秀,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白居易,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金朝文学家、诗人元好问,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书画家傅山,清末维新派扬泽秀以及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弟等。可以说,山西是人杰地灵,代不乏人。而其中晋商的足迹更是踏遍华夏、享誉全球。 山西是厚重的黄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古人类文化遗址、帝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关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迹等,从北到南、珠串全省,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目前,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在全省境内,具有珍贵价值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就有119多处。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大同旅游区的云冈石窟、悬空寺、应县木塔以及中国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忻州旅游区的五台山、芦芽山、代县杨家将故地;太原旅游区的晋祠、晋中的平遥古城、昔日晋商的豪宅大院;临汾旅游区的尧庙、洪洞县的大槐树、广胜寺、吉县黄河壶口瀑布;运城旅游区的解州关帝庙、芮城永乐宫壁画、夏县司马光墓、永济黄河铁牛、永济普救寺和莺莺塔,等等。其中平遥古城和云冈石窟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山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早在1921年,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高君宇,就在太原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展革命活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亲自率领红军主力渡河东征,在晋西、晋中、晋南各地遍撒革命火种。全国抗战爆发后,八路军三大主力挺进山西,创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八年抗战中,山西是华北抗战乃至全国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山西地方党组织培养了15万名共产党员,根据地向八路军输送了60万热血青年。解放战争期间,山西成为支援全国解放的战略基地,广大民众积极支援前线,大批地方干部南下或东进、西进,奔赴新区,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解放前的刘胡兰精神,解放后的大寨精神、太旧精神、李双良精神激励着人们为争取新生活不断艰苦拚搏。
记得采纳啊
⑤ 东湖镇的历史沿革
1913年制定行政区,归长春县第一区卡伦湖管辖,1932年归双阳县第五区新安堡管辖。1949年为放牛沟回区,1956年置放答牛沟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2年建镇。位于九台区西南部,距市区27千米。1997年,面积115平方千米,人口2.4万,镇政府驻放牛沟,辖放牛沟、五一、羊草沟、腰站、甘家岭、小岭、荆家沟、团山子、黑林子、双山、新盛11个村委会和放牛沟1个居委会。2000年放牛沟镇更名为东湖镇。因镇西北有卡伦湖,东有石头口门水库得名。2005年划归长春市二道区管辖。
⑥ 清徐的东湖和晋阳湖是一个湖吗
不是,东湖在清徐清源城,晋阳湖在晋祠
⑦ 山西 清徐 东湖的来历.
“东湖”牌老来陈醋始源创于明洪武1368年“美和居”醋坊,“美和居”醋坊被业内称为中国酿醋第一坊。产品以优质高梁、大麦、豌豆为原料,经过液态酒精与固态醋酸天然发酵而成基醋,再经过“夏伏晒,冬捞冰”陈酿至少一年后才出厂,该口绵、酸、香、甜、鲜、素有“华夏第一醋”之称。
1981、1985、1990连续三年荣获国家经委银质奖,2002年、2003年分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颁发的山西老陈醋“原产地标记注册证”“产品质量免检证”“中国名牌产品”等殊荣。
2004年2月9日中央电视台针对山西部分制醋企业存在的粗制滥造问题的报道,反映了山西醋业准入秩序、竞争秩序混乱的现状。作为山西醋的正宗传人与真正代表,“东湖”醋业深感愤怒,严厉谴责这种“砸祖宗牌、断子孙碗”的犯罪行径。“东湖”醋业作为“承启传统精艺、实现健康理念”的山西老陈醋排头兵,我们将与广大消费者一起抵制假冒伪劣,开展维权行为。
⑧ 清徐县的建制沿革
清徐,古称梗阳,始建于春秋,隋开皇16年(596年)置清源县。金大定29年(1189年)于县之东境置徐沟县。1952年7月,清源、徐沟两县合并,取两县县名首字,称为清徐县,县城在东湖街道。
据马峪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早在八、九千年以前,在清源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出土的文物有灰陶和红陶器的沿、底、带耳、鸡冠耳及角、盖、足等,还发现有石环、纺轮、石斧等,是典型的新石器仰韶文化。
在尧舜时期,唐尧初都在太原,并建唐城,清源就属唐。实际上的尧都就在今尧城村,并在此立四时八节。
夏分九州,清源属冀州。
周代,冀州又分为幽、并二州,清源属并州。
公元前629年秋,晋国在清源检阅军队,建立五军去抵御狄人,赵衰为卿。《永乐大典》记载,清原即清源。
公元前555年秋,中行献子见梗阳之巫皋。后来,梗阳又成为祁氏之食邑。
公元前514年秋,晋国魏献子为政,将祁氏之田分为七县,梗阳就是其中之一,这是梗阳成为县城的开始。
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春秋结束,战国开始,梗阳属赵。
公元前288年,即赵惠文王十一年,秦取梗阳,地入于秦。
公元前247年,秦灭赵国,设太原郡,梗阳属太原郡。西汉郡国并行,梗阳属韩国。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设代国,都晋阳,封其子刘桓为代王。此时,梗阳属代国。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首创十三州刺史部,梗阳降为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榆次县的乡。自此时起,西汉、东汉、三国、晋,梗阳一直为榆次县的西境。
公元448年,南北朝北魏太平真君九年,撤销榆次县,梗阳随之并入晋阳县。公元500年,北魏景明元年,恢复榆次县,梗阳又随之归属榆次县。公元582年,隋初,梗阳又归属并州晋阳县。
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析晋阳和榆次的部分地区新建立清源县,在梗阳城北新建县城,因城西北有清源水而得名,此为清源称县之始。公元607年,隋大业三年,又废清源县而并入晋阳县。
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又恢复清源县。从此开始,唐、五代、金均为清源县。
公元1220年,金兴定四年,清源置晋州,辖徐沟、太谷、祁县三县。
元代废州,仍为清源县。元、明、清均为清源县。
公元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清源降为乡,隶属徐沟县管辖。
公元1912年,即民国二年,恢复清源县建制。民国四年又降为镇,属徐沟县。民国六年又恢复清源县。
1952年7月,清源、徐沟合并为清徐县。
⑨ 东湖景区的历史由来
东湖所在地,来原为一座青石山,秦始皇自东巡时曾在此驻驾饮马,故被称为箬篑山。汉代以后,箬篑山成了绍兴的一处石料场,经过千百年的凿穿斧削,又是采用特殊的取石方法,搬走了半座青山,并形成了高达50多米的悬崖峭壁。劳动者取石还普遍深入到地下20多米,有的甚至四五十米处,日子一久,形成了长过200米,宽约80米的清水塘。清末,绍兴著名乡贤陶浚宣眼光独到,利用采石场筑起围墙,对水面稍加拓宽,遂成山水相映的东湖。东湖经过百年的人工装扮,成为一处巧夺天工的山水大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