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合肥多久历史

合肥多久历史

发布时间:2021-03-02 12:22:33

❶ 合肥的发展历程

合肥从02年大拆违开始,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经过几年的发展,交通越来内越好,路越修越宽,随着容金寨路高架桥贯通。长江西路高架紧张施工,南北轨道1号线,新桥国际机场开工,滨湖新区大建设等等。合肥的发展前途不可限量。

❷ 安徽有多久的历史(详细点哦)

[文明源头]安徽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省名取安庆府与徽州府名第一字为安徽。安徽因历史上有古皖国和境内的皖山、皖河而简称"皖"。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毫州在商代曾为成汤之部,古寿春(今寿县)在春秋战国时曾为楚国首都。

[历史风云]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建立从禹开始,禹的父亲鲧是雄居大河南岸位于嵩高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富有平治水土的经验,在与尧舜斗争中失败。后来,禹在伊洛河一带,纠正过去以塞为主的错误做法,改为以疏导为主,开展新的治水工程。他依据地势的高下,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陂障洼地的薮泽散流,使肥沃的平原广野能减少洪水泛滥的灾难,散漫的流水又能积到一定的地方。禹平治水土,发展生产,得到群众支持,博得许多部落首领的拥护,确立了禹王权。为巩固政权,禹又沿颖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今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怀远县境内),大会夏、夷诸部从多邦国或部落首领,这就是"涂山大会",标志着夏王朝正式建立。后来,禹的儿子启在"钓台之享"大会正式废除"禅让制",开始了我国文明时代的历史。今天,在涂山上还留有相传建于汉代的禹王庙。

[艺苑奇葩]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流行于安庆、池州、徽州一带,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之一,它以安庆地方语言为歌唱基础,抒情见长,优美动听,如行云流水,富于韵味。黄梅戏剧目有大戏36本,小戏72出。唱腔100多种。伴奏乐器主要是高胡及民族乐器和锣鼓。黄梅戏以安庆为中心迅速发展,合肥及安庆市均有黄梅戏剧团和学校,农村有业余剧团。著名演员有严凤英、王少舫、马兰、韩再芬等。
一、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
1.休宁县万安古镇
2.泾县桃花潭镇(原陈村古镇)
3.濉溪县临涣古镇
4.铜陵县大通古镇——和悦洲
(以上由历史文化保护区更名为历史文化名镇)
5.肥西县三河镇
6.宣城市宣州区水东镇
7.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镇
8.岳西县响肠镇
9.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
10.桐城市孔城镇
11.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
12.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

二、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
1.绩溪县龙川村(原大坑口)——湖村——磡头
2.绩溪县上庄——冯村
3.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
4.歙县许村
5.黄山市徽州区唐模村
(以上由历史文化保护区更名为历史文化名村)
6.歙县棠樾村
7.泾县黄田村
8.固镇县垓下村
9.黟县屏山村
10.黟县南屏村
11.黟县关麓村
12.泾县查济村
13.肥东县瑶岗村
14.蚌埠市蚌山区孙家圩子村
15.歙县雄村
16.休宁县右龙村
17.休宁县黄村村
18.绩溪县石家村
19.肥西县小井庄村
20.歙县昌溪村
21.歙县瞻淇村
22.蚌埠市龙子湖区长淮卫村
23.肥西县启明村——新光村——鸽子笼村
24.凤阳县小岗村

三、安徽省历史文化街区
1、黄山市屯溪区屯溪老街
2、东至县东流古街
(以上由历史文化保护区更名为历史文化街区)
3、五河县城关镇顺河街

❸ 合肥的历史有多长时间了

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东汉刘秀升合肥为侯国,回三国时为扬州治所,三答国时魏将张辽大败孙权十万大军的逍遥津战役,即发生在这里。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自东汉末以来,合肥数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清咸丰年间,合肥曾为安徽省省会,1945年国民政府安徽省省会迁入合肥,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同年2月合肥建市。1952年,新中国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在合肥市成立。

❹ 合肥话的历史有多久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合肥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西汉时,合肥即以经济发达而载入史册,是全国除长安以外的十八大商贸市场之一。三国时期,合肥为扬州治所。刺史刘馥“单骑造合肥空城”,“聚诸生,兴学校,广屯田”,短短数年间,就使因战争而几成废墟的合肥成为“恩化大行”、“官民有畜”的江淮“巨镇”。隋唐时期,合肥为庐州治所,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都有长足进步,社会繁荣,百姓殷富。宋元时期,合肥曾为淮西路和庐州路首府,实为江淮之间首屈一指的政治、军事重镇。南宋淮西帅郭振筑斗梁城,使金斗河(淝河流经城区的一段)横贯城中,进一步促进了合肥城市的繁荣,城中“百货骈集,千樯鳞次”,金斗河两岸“悉列货肆,商贾喧阗”。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合肥的社会发展水平和全国大部分地区相比,仍毫不逊色。只是到了近现代,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交相侵掠,合肥才逐渐衰落。

合肥地当南北要冲,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在和平时期,通江达淮的地理位置使合肥颇受其益。而在战争时期,地当冲要的合肥又屡屡成为金戈铁马的战场。三国时期,孙吴和曹魏集团在合肥展开了数十次的争战,使合肥成为著名的三国古战场,至今三国遗址仍遍布城乡。南北朝时,合肥亦是南北方争夺的焦点。在南宋与金国的对峙时期,宋金双方在淮河流域进行了反复的争夺。作为江淮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合肥成为南宋抗金的前哨阵地。抗金名将牛皋、刘锜、杨沂中、张浚等先后在庐州大败金兵。因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合肥赢得了“铁庐州”之号。此外,韦睿堰水破合肥、张献忠智取庐州城、太平军两克庐州和三河大捷,都是战争史上的著名战例。

富有反抗压迫、反抗剥削、敢于斗争的光荣传统,是合肥人民在谱写自己历史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一个鲜明特征。历代农民起义,合肥健儿多有响应。辛亥革命时期,合肥籍志士追随孙中山,为推翻清王朝和北洋军阀的统治,前赴后继,不惜牺牲——万福华勇刺王之春,倪映典喋血广州燕塘,吴旸谷为共和甘洒热血,范鸿仙誓死讨袁……五四运动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共党组织的建立,合肥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了新的阶段。1926年,崔筱斋在合肥北乡建立了合肥地区第一个中共组织,播洒革命火种。同年11月,共产党员蔡晓舟、李云鹤等联合进步人士许习庸等发动了有数百人参加的吴山庙武装起义,迎接北伐军入皖。1932年4月7日,崔筱斋、李星三率领合肥北乡双河集农民举行暴动,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抗日战争时期,合肥人民奋起反抗日本的侵略,新四军四支队和二师、七师先后挺进合肥抗击日军,抗日烽火燃遍庐州。解放战争时期,合肥人民不断掀起爱国民主运动,形成了与人民解放军相配合的反蒋反美斗争的第二条战线,最终迎来了合肥的和平解放。

合肥的解放使这座千年古城获得了新生,合肥的历史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合肥人民艰苦创业,顽强拼搏,使合肥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进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今天,合肥人民正以更加昂扬的热情、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扎实的步伐,为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而奋力拼搏。合肥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合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自秦朝置合肥县,合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素以“三国旧地、包拯故里、淮军摇篮”著称。

三国旧地
三国时期,魏吴逐鹿,在合肥纷战32年之久。公元215年,东吴主帅孙权攻打合肥,合肥守将张辽率八百精锐挫败东吴十万大军,孙权策马跃过西津桥,落荒而逃,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67回《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震逍遥津》中,形象地描写了这场以少胜多的战争。作为三国故地,合肥遗存曹操教练弓弩手的古教弩台、魏将满宠修建的“三国新城”遗址,至今流传着斛兵塘、藏舟浦、筝笛浦等动人传说。
关联景点:逍遥津公园、明教寺、三国遗址公园

包拯故里
合肥是北宋名臣包拯的家乡。公元999年,包拯出生在合肥市肥东县小包村。公元1027年,中进士,拟任建昌知县(江西永修)。但是,包拯信奉“父母在,不远游”,辞官不授,在家奉养双亲。公元1037年,已39岁的包公登上仁途,离家出任扬州天长知县。公元1062年,病逝于开封,次年八月,葬于合肥东郊大兴集。
包公祠位于包公读书处---香花墩上,四面环水,始建于1066年,是国内外包公祠、包公庙的鼻祖。包公墓内敛藏着包公及其夫人、子孙的遗骨。清风阁选用各种精美雕刻描绘了包公一生中众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❺ 安徽省会合肥它的历史

合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自秦朝置合肥县,合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素以“三国旧地、包拯故里、淮军摇篮”著称。

三国旧地
三国时期,魏吴逐鹿,在合肥纷战32年之久。公元215年,东吴主帅孙权攻打合肥,合肥守将张辽率八百精锐挫败东吴十万大军,孙权策马跃过西津桥,落荒而逃,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67回《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震逍遥津》中,形象地描写了这场以少胜多的战争。作为三国故地,合肥遗存曹操教练弓弩手的古教弩台、魏将满宠修建的“三国新城”遗址,至今流传着斛兵塘、藏舟浦、筝笛浦等动人传说。
关联景点:逍遥津公园、明教寺、三国遗址公园

包拯故里
合肥是北宋名臣包拯的家乡。公元999年,包拯出生在合肥市肥东县小包村。公元1027年,中进士,拟任建昌知县(江西永修)。但是,包拯信奉“父母在,不远游”,辞官不授,在家奉养双亲。公元1037年,已39岁的包公登上仁途,离家出任扬州天长知县。公元1062年,病逝于开封,次年八月,葬于合肥东郊大兴集。
包公祠位于包公读书处---香花墩上,四面环水,始建于1066年,是国内外包公祠、包公庙的鼻祖。包公墓内敛藏着包公及其夫人、子孙的遗骨。清风阁选用各种精美雕刻描绘了包公一生中众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关联景点:包公园、包公祠、清风阁、包公墓园

淮军摇篮
合肥是淮军的发祥地,淮军主要将领李鸿章、张树声、刘铭传等9人中有7位是合肥人,2位是合肥周边庐江人。淮军由李鸿章创立于19世纪60年代,将我国历史上几千年的皇家御林军发展成现代国防军,从咸丰到光绪年间,历经半个世纪的兴衰,从内地走向沿海,从安徽走向全国,成为晚清三大政治、军事集团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关联景点:李鸿章故居、李鸿章享堂、刘铭传故居

此外,合肥与北京、上海、西安并称为中国“四大科技之城”。现代著名物理学家、第一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出生在合肥肥西四古巷。1971年至今,他曾先后十余次回到家乡探亲讲学。合肥科技馆现设有杨振宁陈列馆,杨振宁亲自提供了部分藏品。三河古镇南街四古巷内也修复开放了杨振宁旧居。
杨振宁:著名物理学家、华人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922年10月出生于合肥四古巷,1957年10月因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而与李政道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家学渊远,文理兼通,长期担任全美华人协会会长,为促进中美和中西方学术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❻ 合肥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历史多久拜托了各位 谢谢

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始于 先秦时期 前221
求采纳

❼ 合肥历史文化

“合肥”名称之由来,说法有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夏水暴涨,施(今南淝河)合于肥(今东淝河),故曰合肥。这是一种说法。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淝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南淝河),经过这里入巢湖;其一西北支(东淝河),二百里出寿春入淮河。《尔雅》上指出“归异出同曰肥”。二水皆曰肥,合于一源,分而为二,故曰合肥。

虽然“合肥”的名称在公元一世纪的《史记》中才出现,但根据考古分析,认为远在新石器时代(公元前30世纪-前20世纪),合肥地区已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公元前16世纪夏桀曾被商汤放逐于南巢(即今合肥城附近)。西周时(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这里曾分布着巢、庐、舒等不少小国,东周春秋时代(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这些小国先后为楚国兼并。战国时代(公元前403年-前221年)这里称“宋胡”,先为吴国占有,后被越国兼并,最后又回归楚国,已是兵家争夺之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封建,立郡县,此地属九江郡。

合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自秦朝置合肥县,合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著称。三国时期,魏吴逐鹿,在合肥纷战32年之久。公元215年,东吴主帅孙权攻打合肥,合肥守将张辽率八百精锐挫败东吴十万大军,孙权策马跃过西津桥,落荒而逃,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67回《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震逍遥津》中,形象地描写了这场以少胜多的战争。作为三国故地,合肥遗存曹操教练弓弩手的古教弩台、魏将满宠修建的“三国新城”遗址,至今流传着斛兵塘、藏舟浦、筝笛浦等动人传说。

楚汉相争时,楚霸王封英布为九江王,改九江郡为九江国(治驻寿春)。西汉时(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此处先是刘邦之子刘长受封的淮南国,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取消淮南国,改为九江郡所属的合肥县。东汉建武年间刘秀封功臣铿镡为合肥候,九江郡又改称合肥国(候国)。三国时(公元202年-265年),是曹魏的扬州州治。晋代(公元265年-439年),属淮南郡,是南北货物运输线商的重要中转站。南北朝时(公元420年-581年),是江淮之间军事上理想的屏障,为南北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
公元581年隋朝统一中国后,恢复合肥县的名称,是庐州州治的所在地。自此以后,经历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合肥一直是庐州(庐州府)的州治(或府治)。是古代的地区政治中心。辛亥革命后在这里是合肥县。抗战胜利,曾为国民党安徽省会。解放后,先为皖北行署所在地,1953年后是安徽省省会。
历史表明,合肥历来是一个军事重镇或是地区的政治中心。
二千多年来,古城合肥历经藏三。据《庐州府治》卷4记载。汉代的合肥城距今水西门外约二里,位于今南淝河北岸,四里河东岸,现九零八库西测。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孙吴和曹魏都非常重视合肥的得失和经营,建安三年(公元199年)孙策攻占合肥,令严象为扬州刺史顾雍为合肥长,不久严象被其部下庐江太守李述所杀。合肥地区发生混战,郡县残破,人口大量逃亡,合肥成了一个荒芜的空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为有效的控制江淮通道,巩固淮河南北的地盘,首次委任刘馥为扬州刺史,并将扬州州治从历阳(今和县)迁到合肥。刘馥就任后,采取各项重建措施“招流亡,广屯田,兴陂,高为城垒,修战守备”,使一度空旷荒凉的合肥又振兴起来,成为当时的军事重镇。之后,魏吴为争夺合肥,进行了历史三十二年频繁的战争。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张辽威震逍遥津”的典故,就是对在这个时期内发生一次以少胜多的军事行动的描写。逍遥津、飞骑桥、藏舟浦就是当时留下的遗迹。曹操为加强合肥的防御力量,也曾于东汉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秋,亲率水兵进驻合肥,教弩台、筝笛浦等处有他当当年活动的传说。
汉代合肥城的为之,地势低洼,易遭水患。南北朝时,梁天监五年(公元506年)梁豫州刺史韦睿为夺取北魏的合肥城,曾围堰肥水灌淹,冲毁了合肥。从此此城池又日趋湮废。
公元618年李世民统一全国后,令右武侯大将军尉迟恭,在东距原汉城六里左右的南淝河南岸,选择地势高爽、水运便利的地形(即今十字街中菜市以南的范围),营建新的合肥城,名为金斗城。
北宋初(公元960年)经过五代十国多年战乱之后,合肥地区又是一片荒凉,诗人王之道在《出合肥北门》中曾作过这样的描述“断垣醔石新修垒,折戟埋沙旧战场。阛凋零煨尽里,春风生草没牛羊”。衰败之象,可见一斑。后经近二百年的生息发展,城镇逐步恢复了繁荣的景象。至南宋时,金兵入侵,宋王朝迁都临安(今杭州)当时的合肥成了抗金前线。宋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城市进一步发展,淮南西路统帅郭振见“镇大城小”着手扩建,将原城墙外一大片土地,连同金斗河,逍遥津,金斗圩一起围入新建的合肥城内,称斗梁城,范围较唐金斗城扩大了很多。城外除筑护城河外,并设东、西二水关(水闸)。平时,江南漕粮、辎重可直接由金水河水运入城,城内军民也有了清洁的水源;战时关闭有利于防守,在城市布局上,当时已能充分利用自然河道,并考虑了平战结合。自此以后合肥城的轮廓基本定型。可惜由于连年抗金战争,合肥这个当年的边防重镇,在宋末又变成“茂林长草、白骨相望、虻蝇扑面、杳无人迹”之地。元世祖忽必烈统治中国(公元1279年),下令平毁全国所有城池,宋斗梁城也被夷为平地。
明代朱元璋统一中国后,于明洪武元年,令中书省事(后封国公)俞通海,在南宋斗梁城原址上重建砖砌城墙,城池比历代更为坚固,故有“天生重庆铁打庐州”之称。由于明初社会秩序稳定,农业生产的恢复河发展较快,使位于金斗河畔的合肥又很快恢复了元气,显得异常热闹繁华,呈现了“百货马并集,千墙鳞次,两岸悉列货肆,商贾喧謓”的景象。但到了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0年)庐州知府徐钰,因害怕起义农民刘六、刘七的进攻,开宽挖深北壕,并将防守较弱的西水关封闭,从此金斗河成了无源之水,逐渐淤塞。由于商船不能直达城内,一度繁华兴旺的金斗河两岸,变的衰败凄凉,仅在东水关外沿河两岸,发展了几百米长,零乱的码头、堆场。臭水沟不但影响居民生活河健康,而且每逢暴雨,泄水不畅,低洼的城东南部成了一片泽国。“土墙茅舍、湮塞街?,呼号之惨闻于中夜,每岁而一见”。一度对合肥经济河生活起过重要的作用的金斗河,成了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一大祸害。合肥城也因此再趋没落。
清代北洋军阀,日寇侵占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合肥虽仍是地区的政治中心,但城市本身已逐步趋向衰败。至1949年解放前夕,合肥已被摧残的百业凋零、满目凄凉,到处断垣残壁,遍地污水垃圾。方圆5.2平方公里的城内,建成区仅2平方公里,居住着五万市民,已衰败成一座没落的小城镇。

安徽省省会合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自秦置县,属九江郡,至今有2200多年的历史,遗存众多,名人辈出,文化灿烂,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著称。

合肥处于战略要冲,史称“淮右襟喉、江南唇齿”,历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魏吴逐鹿,在合肥纷战32年之久。公元215年,张辽率八百精锐挫败东吴十万大军,孙权策马跃过西津桥,落荒而逃,三国演义第67回形象描绘“退后着鞭驰骏骑,逍遥津上玉龙飞”,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张辽威震逍遥津”。作为三国故地,合肥遗存曹操教练五百弓弩手的古教弩台、魏将满宠修建的“三国新城”遗址,至今流传着斛兵塘、藏舟浦、筝笛浦等动人传说。

合肥是北宋著名清官包拯的家乡,包公一生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清正廉洁,留下了“包青天”的美誉。公元999年,包公出生在合肥肥东县解集乡小包村。公元1027年,中进士,任建昌知县(江西永修),但是,他辞官不授,在家侍奉父母。公元1037年,已39岁的包公登上仕途,离家出任扬州天长知县,在合肥生活近40年。公元1062年,病逝于开封,次年八月,葬于合肥东郊大兴集。合肥是包公的出生地和墓葬地,拥有众多遗迹。香花墩是包公幼年读书地,《庐州府志》记载:“香花墩,包孝肃读书处,蒲苇数重,鱼凫上下,长桥径渡,竹树阴翳。”包公祠位于香花墩上,四面环水,始建于公元1066年,是国内外包公祠和包公庙的鼻祖,清末李鸿章捐银重修;包公墓收敛着包拯及其夫人、子孙的遗骨。

合肥是淮军的发祥地,主要淮军将领的故里,《辞海》的“淮军”条中,列出淮军主要将领李鸿章、张树声、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吴长庆、丁汝昌、叶志超、聂士成9人中有7位是合肥人,另外2人吴长庆和丁汝昌是原庐州府辖下的庐江人。淮军由李鸿章创立于19世纪60年代,从内地走向沿海、从安徽走向全国、从传统走向近代,将我国历史上几千年的皇家御林军改变为国防军的新式军队,从咸丰到光绪年间,历经半个世纪的兴衰,成为晚清三大政治、军事集团(曾国藩创立的湘军、李鸿章创立的淮军、袁世凯创立的北洋集团)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晚清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李鸿章是淮军最重要的将领,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出将入相历四十年,东亚西欧涉九万里,掌握着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同时,李鸿章镇压捻军、太平军,签订了一系列屈辱的不平等条约,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合肥是一座科教之城。这里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世界科技城市联盟城市之一,国家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正在建设中国科学城。这里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42所高等院校,中国科学合肥物质研究所等200多所科研机构,23万科研人员,智力资源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全国有8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合肥占2个,分别为中科大的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和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的超导托卡马史聚变实验装置。合肥科教游已成为安徽旅游的知名品牌,旅游人学科技,科技人当导游成为合肥一道靓丽风景。

合肥是国家首批园林城市。作为国家首批三个园林城市(北京、珠海、合肥)之一,有“绿色之城”的美称,是最适合人居的城市。合肥环城公园全长8.7公里、面积137.6公顷,敞开式布局,像一条美丽的“翡翠项链”,抱旧城于怀,融新城之中,形成了“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城园交融,浑然一体”的独特城市风貌。2004年,环城水系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合肥城郊还有紫蓬山、大蜀山两座森林公园。合肥滨临巢湖,合肥南侧至巢湖的岸线距离仅10公里,是美丽的滨湖城市。

巢湖之滨有一处千年古镇——三河。三水流贯,具有“小桥流水人家”的典型水乡风貌。三河古称“鹊渚”,春秋时就已得名,历史上曾在此发生过著名的吴楚“鹊渚之战”。1858年,太平军又在这里取得了震惊中外的“三河大捷”,留下了古城墙、英王府等历史遗迹。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❽ 合肥天然在合肥有多少年历史了

天然,意为“美好的自然”,1985年成立的,距今有30年历史了。合肥天然在安徽地区的影响力还可以,时间也算是很长的。最知名的是收购过费加罗品牌,当年找了大S和何润东代言,一把火了起来。

❾ 合肥历史

什么问题?

❿ 合肥的由来。

合肥之名称的由来就不能不说到淝水。淝水源出自城西南七十华里的紫蓬山(又名李陵山),出山后分二支,一支东下经城南绕到东关,称为南淝河;一支向北,与鸡鸣山龙井的水汇合后,又分二支:一支折向东流,穿城而过,称为金斗河(今天已不存在了),另一支向北经寿县,注入淮河,称为东淝河,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即发生在此。晋·谢玄在此地以少胜多大败符坚。按《尔雅》释义:“归异出同”曰肥,这是肥水得名的依据。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一说因古时庐州由合州改名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中,《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意思是合肥作为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水运的节点,是南北皮革、鲍鱼、木材的转运站。在当时大运河未开通,邗沟经常淤塞的情况下,地处长江、淮河两大水系运输节点的位置使得合肥成为货殖列传中记载的十八个商业都会之一。
史记里记载当时的大都会,东南地区只有寿春(安徽寿县)、吴(苏州)、番禺(广州)和合肥。当时为汉置九江郡隶属县。合肥之名见于史书为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改淮南王国为淮南郡,辖合肥等县。可见合肥得名还应早于此。东汉光武帝元年(公元25年)改合肥县为合肥侯国。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废合肥侯国,恢复合肥县。三国时期,合肥县属魏国淮南郡。吴王孙权曾多次想夺取合肥但未成功,但为合肥留下了不少千古故事和地名,如张辽威震逍遥津,曹操练兵的教弩台,数兵的斛兵塘,孙权逃跑时跃马飞过的飞骑桥等等,只是可惜的是名称仍在,但岁月已磨去了它们的原貌。
南朝宋置南豫州,于旧合肥县地置汝阴县,为南豫州南·汝阴郡的郡治之地。梁武帝太清元年(公元547年)置合州,汝阴属合州汝阴郡,为州、郡治之地。北周宣帝大成元年(公元579年)合州为北周占领。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汝阴县为合肥县,改合州为庐州,合肥属庐州,为州治之地。从此,合肥县之名就固定下来未再改过。

阅读全文

与合肥多久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