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30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做出三个选择
1、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萌芽,但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始终没有发展为独立的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未完全断绝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系,在政治上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力量,他们所具有的软弱性、动摇性,决定了没有彻底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能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来寻求生存和发展。中国没能发展成独立的完全的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状况并没有因国民党的执政而改变。国民党取得政权后,既没有兑现它所许诺的“平均地权”,也没实现它所声称的“发展民族工商业”,倒是依附于帝国主义、具有封建性的官僚资本和“四大家族”聚敛了大量财富,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对国民党政权的完全失望,使中国的普通民众和知识界坚定地站在了中国共产党一边。民主党派纷纷明确表态支持中国共产党改造旧中国、开辟新道路的政治、经济主张。甚至连主张第三条道路的知识分子也不反对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得到了工农大众的支持,得到了知识分子的赞同,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拥护。
2、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新特点促使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正处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中国要完成近代以来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必须摆脱帝国主义的束缚。毛泽东同志指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它们的目的,就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保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状况。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决定了中国要选择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30年代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信仰恐慌,使得资本主义的吸引力不断下降。而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蒸蒸日上。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在经济危机打击下,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华经济掠夺,日本更是悍然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促使人们寻找新的出路。社会主义苏联为中国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制度选择和新的社会样板。因此,走俄国人的路,成为许多先进分子的共识。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迅速扩大,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3、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
从中国社会各个阶级、阶层的特性来看,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的最大力量,但由于他们的经济和文化条件而带有分散性和某些落后性;民族资产阶级有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强烈愿望,但由于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能力;工人阶级是中国最先进、最革命、最有组织性的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天然领导阶级。因此,中国的民主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理所当然地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而没有其他哪个政治力量能够提出正确的纲领,团结一切进步力量,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问题,解决中国实现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问题。无产阶级作为领导阶级,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者,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后,必然要把这一革命引向社会主义方向。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在这两个阶段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这就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
综上所述,中国之所以没有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不是由哪一个政党、哪一部分人的主观意愿决定的,而是中国人民包括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其他社会阶层人士共同作出的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⑵ 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做出三个选择
无论是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都不能领导中国专革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属脱离实际,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因此,中国人民的“三个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所以中国人民的“三个选择”是正确的,也是必然的。
⑶ 如何理解中国近代史三个选择
(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从近代化方式的角度来看,中国近代史的三个选择分别是: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暴力革命。
洋务运动是19C60s——90s,清政府在一些开明大臣的主张下进行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主张创办军用工业以“自强”,创办民用工业以“求富”,并且派遣留学生,创办新式教育。
维新变法是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张:在政治上主张开议院,倡议民权,限制封建君主的权利,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主张振兴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文化上,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介绍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学说,批判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纲常。
暴力革命最初由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来的,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其基本主张是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暴力革命的主张后来成为了近代中国的主流话语,纵观整个20世纪,中国在不断进行着影响深刻的革命。
19世纪以来,中国遭受到的内忧(粤、捻、回等)外患(外国的历次侵略)促使一些先进中国人寻求强国的道路。而他们对中国如何从传统步入近代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以上的三个选择均是这种探索的一部分,他们对于现代化的要求也有许多类似之处,但实现的手段却大相径庭。
洋务运动兴办的近代工业提高了当时中国的工业水平,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文化、技术,也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具有先进的世界眼光的新知识分子,开放了风气。然而随着甲午海战的失败,新兴的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认为洋务运动不够彻底,要求进行更深入的改革,通过立宪的方式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政体,振兴实业,启蒙大众。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变革中的气氛越来越激进,最后发展为以暴力结束君主制、直接学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国总统共和制的主张,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巨变。
这个过程是伴随着情势的恶化和内外刺激的加剧而不断推进的,越发展到后期,气氛越紧张,主张越激进。发展至辛亥革命时,中国的社会已逐渐习惯于通过剧烈的阵痛来实现彻底转变。此后的中国社会以“革命”为先进,以“反革命”为落后,各派纷纷以“革命”自我标榜,以致于有了20世纪持久的中国革命: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北伐战争,以及后来中共领导的革命(甚至包括文革)。这种过于激进的思想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⑷ 急~~~~~~~三个历史性选择是什么
人生如登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有若干个阶段,哲人们有各自的划分办法。丹麦哲学家齐克果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而德国哲学家尼采则认为,人生有三个时期,即: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和创造时期。合群时期,自我尚未苏醒,个体隐没在群体之中;沙漠时期,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在寂寞中思索;创造时期,通过个人独特的文化创造而趋于永恒之境。从两位西哲的邃思联想开去,在中国古代的禅宗、诗学、美学诸领域,也有好些关于人生三境的妙论。
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个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三个境界中都有“空”字,三个境界就是对“空”的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境界中的“寻”,表明人向上天追问自身起源,追问所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三个千古难题。第二境界中的“无”,表明人已经从自然中剥离出来,与外在的“水流花开”自成一独立世界。而第三境界中的“万古”与“一朝”的融合同一,则说明人对有限时空的超越,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学诗的三境:“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至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也。”就诗人的主体而言,心灵最初是自由自在的,不辨美丑,处于童贞状态;当认识到规矩和成法之后,就陷入束缚和捆绑之中;最后摆脱一切外在的桎梏,获得了主体与客体的契合,也获得了真正的、纯粹的自由。这时,方能“行住坐卧,无非是道,纵横自在,无非是法”。
严羽之后,诗人潘德兴又云:“诗有三境,学诗亦有三境。先取清通,次宜警炼,终尚自然,诗之三境也。”潘氏是在说诗,其实何尝不是在说人生呢?返朴归真的人生,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最终将禅学、诗学与人生哲学融会贯通,铸为一体的,是晚清一代宗师王国维。王氏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与齐克果、尼采的描述相比,王国维的论述是典型的中国式的,是诗意的凝聚,是精神的贯注。它包蕴了一种纯粹的生命体验,使人突破自身生活的惰性;它设定了生命气息充盈的坐标,引导人达到一种永恒的自由之境。
⑸ 中国近代史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国外没有这种说法,不过D说是就是
⑹ 中国近代史中“四个选择”的意义是什么
“四个选择”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历史和人民所作的“四个选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
中国近代史讲了以下四个选择:
1、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2、维新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3、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4、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6)三个选择的历史是什么扩展阅读
在近代史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两个: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而前者为最主要矛盾。
但两大主要矛盾在历史的进程中,呈现出错综复杂关系和起伏状态,两大主要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推翻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摆脱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
或者说,近代中国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实现国家近代化,改变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⑺ 历史中 三个选择 的历史必然性和正确性
无论是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都不能领版导中国革命;资权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脱离实际,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因此,中国人民的“三个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所以中国人民的“三个选择”是正确的,也是必然的。
⑻ 历史和人民做出了哪三个选择,他们为什么会做出这三个选择
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
马克思主义
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一)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救中国
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但学习西方的努力在实践中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这些挫折和失败,尤其是辛亥革命的流产,使得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不能指导中国人民的斗争走向胜利。在当时的先进分子中,有的人在宣传西方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已经开始对它有所怀疑和保留了。
2.(二)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第一,马克思主义使得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
第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工农政权,运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当时的中国与俄国的国情相似,封建压迫严重,经济文化落后,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只有靠马克思主义的指引才能找到真正的解放之路。
第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它联合了工人、农民、士兵和学生等,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五四运动就是一场真正的群众运动。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思想条件,其理论也成为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历史表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必然的、正确的。
二、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正确性
(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群众是由阶级划分的,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在中国工人阶级政党出世以前,中国国民党,在中国起着领导作用。但辛亥革命以后,五四运动时,国民党是站在群众之外的。国民党已不能领导革命,成立新的政党来领导中国革命已成为近代社会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立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和壮大,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思想基础;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干部和组织条件;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共产国际的帮助给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外部条件。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二)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
中国共产党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理论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并且深入到工人中做群众工作,它作为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是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根本对立的,它掌握和运用着马克思主义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正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的理论,为中国人民指出了一条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的基本线索,指明了走向胜利的道路。
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正确性
(一)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使中国的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他们并不是为了让中国发展成为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把中国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他们经济上和政治上的附庸。
(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
1922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二大提出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社会。”
(三)当时的中国已经具备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
(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综上所述,地主阶级的“自强、求富”思想、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理想、知识分子的改良思潮以及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思想,都不能为中国人民探索国家出路指明出路;无论是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脱离中国实际,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因此,中国人民的“三个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所以,中国人民的“三个选择”是正确的。
如果多了 你就适当删减一些
⑼ 中国近代史纲要一条主线、两个了解、三个选择是什么
一条主线: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
两个了解:了解国史,了解国情。
三个选择: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证明: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1.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寻找真理。但无论是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探索均告失败。近代革命的指导理论,从太平天国的“拜上帝”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都不能解决中国的积重难返的社会问题。
2、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暴力革命的方式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成为最有力的革命武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成为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事实证明只有靠马克思主义的指引才能找到真正的解放之路。
3、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思想条件,其理论也成为共产党的指导理论。在它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历史证明选择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二、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
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和革命发展的必然要求。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面临着反帝反封建的两大革命任务,这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历史要求先进阶级的先进政党来承担这个使命,因此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历史的呼唤。
2、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是在具备了充分的历史条件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3、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中国共产党用自己的历史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它满足了历史的要求,是历史的正确选择。
三、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1、近现代中国历史证明,资本主义不能救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引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2、辛亥革命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三种建国方案:蒋介石国民党所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反动统治,最终被历史和人民抛弃;资产阶级民主派建立欧美式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的幻想最终破灭;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道路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必然结果。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历史发展的方向便不可逆转地指向了社会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做出的正确选择。
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什么是 两个了解、三个必然选择
两个了解,三个必然选择
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我们应该做到两个了解。所谓“两个了解”,一是了解基本历史线索;二是了解基本国情。
“三个必然选择“,第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在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地向西方学习,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但都归于失败。五四运动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选择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从而使中国革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获得彻底胜利。第二,中国共产党诞生和成为中国革命核心领导力量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第三,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三种建国方案:国民党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和以中国民主同盟为代表的中间力量提出的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由于中间力量薄弱,加上国民党的镇压,其建国方案很快破产。国共两党的两种建国方案,分别代表当时中国黑暗和光明的发展前途。中国人民长期饱受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黑暗统治,必然向往光明的前途,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新中国经济腾飞,人民共同富裕。解放后,翻身做主的中国人民必然要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