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安徽滁州定远藕塘
我不认得
B. 定远藕塘烈士陵园的介绍
藕塘镇位于定远县东南30公里处,南与滁州市南谯区接壤,西与本县界牌集镇相专连,北与本县池河镇毗邻。属2007年4月,县行政区划调整,撤消原藕塘、朱马、仁和三乡镇,设立藕塘镇,镇政府设在藕塘。全镇总面积191.5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总人口56797万,其中政府所在地集镇面积3.7平方公里,人口1.2万人。全镇381村民组,11096户,耕地面积112362亩。藕塘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山青水秀,经济繁荣,有千年古镇之风韵,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荟萃,素有“小莫斯科”之誉称。
C. 定远的历史
东周为楚地。
东汉永元七年(95年)汉和帝封平定西域名将班超为定远内侯,县地为其封邑容,置定远域,亦名平西域、班城。
三国蜀汉章武元年(221年)析城固县南部建南乡县,辖今镇巴、西乡两县地,县城设在归仁山,即今镇巴县渔渡镇渔渡坝古城堡,此乃镇巴建县之始。
清嘉庆七年(1802年)析西乡南24地,取“汉定远侯封邑”之意置定远厅,其后,镇巴的县级行政区设置即稳定。
民国二年(1913年)废厅改称定远县,1916年改名镇巴县。
1932年,红四方面军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于次年9月在县境南部赤南乡曾建陕南县。
1935年2月红四方面军离境长征,陕南县名消失。
1949年12月17日镇巴和平解放,1949年12月19日镇巴县人民政府成立。
D. 定远县有多少年历史了
1500
E. 安徽定远县藕塘庙会是什么时候
农历3月13~15,大约三天
F. 抗日战争期间在定远县藕塘打过多少仗
大小有98次
G. 定远县的由来和古今变迁
据《太平寰宇记》卷128濠州定远县:“梁天监三年(504年),土人祭丰据东城,自魏归。武帝嘉之,改曰丰城,立为定远郡,又改为广安郡定远县。”县之得名以此。
历史沿革:
定远在三国属魏扬州淮南郡(治今合肥市)西曲阳县。西晋初恢复东城、阴陵二县制,和西曲阳同属杨州淮南郡(均治今寿县)。
隋文帝仁寿元年(602年)改广安郡为临濠县,属濠州,隋炀帝改濠州为钟离郡临濠县(治东城)。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钟离郡临濠县为濠州定远县;唐玄宗天宝四年(745年)县治迁移今地—定城镇。
五代十国时,先属杨行密割据地区;后属南唐。后晋开运元年(944年)升定远县为定远年。后周显德三年(957年)复归后周。
北宋时,先属淮南路,后属淮南西路濠州。
永乐元年(1403年)元月,属南京凤阳府。南明时,属凤寿镇。
清初属江南省;乾隆二十年(1755年)属安徽省凤款六泗道凤阳府。
介绍:
定远县,位于江淮中部,安徽省东部。定远南依合肥,西邻淮南,北连蚌埠,东接滁州。近入南京都市圈、合肥经济圈,远融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定远总面积2998 平方公里,辖16镇6乡,是皖东人口最多面积最大县。
定远古有"境连八邑,衢通九省"之誉,现仍为中国南北要冲。京沪高速铁路、淮南铁路贯穿境内,京台高速公路横跨境内。
H. 定远县藕塘镇财政收入、年人均收入是多少
景观不错,,据说现在在令狐塔周边正在准备盖徽派建筑,可以投资,周边乡镇纷纷搬到藕塘镇,现在藕塘镇镇中心的房价已经达到县房价水平了,,,
I. 定远藕塘有什么 好玩的
主要景点:藕塘烈士陵园,令狐山风景区,朗峰湖休闲度假区,新集水库及大周生态桃园,抗战《新民主》报社旧址,藕塘老街等。当地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欢迎观光旅游。
J. 定远县的传统文化
藕塘民俗文化节:据明嘉靖年间所修《定远县志》记载,东汉人令狐子伯流落藕塘,寄宿山上寺庙中。当地百姓送衣送食,僧侣授其学业,子伯后官至楚国丞相,为感恩藕塘父老重修庙宇,塑寺中所供碧霞元君(俗称黑奶奶)金身并立塔为志。四乡八里村民纷纷拜谒,祈祷人寿年丰、国泰民安,后来便渐渐形成了三月十五藕塘庙会,世人秉承遗风,相沿成俗至今。藕塘令狐山庙会至今已延续近2000年。2012年定远县委、县政府将其升格为民俗文化节。
池河梅白鱼美食文化节:梅白鱼是池河流域特有的鱼种,鱼色如银,浆汁似奶,肉嫩味鲜,堪称鱼类一绝;每年的梅雨季节大量的鱼群从洪泽湖逆流而上到池河流域繁殖产卵生衍,遨游在池河水域,独特的池河水质盛产出闻名遐迩的梅白鱼。
能仁庙会:元朝末年,苏州民女和玉凤(即十三妹)投奔能仁地方义侠邓九公,劫富济贫,闻名天下。大明永乐九年,大殿重修,能仁寺成为远近香客进香拜佛的圣地。特别是二月初八这一天,方圆几十里的百姓,纷纷来到能仁寺烧香拜佛,敲锣打鼓、玩灯。是以商品交易、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兰花灯:也称《扭兰花》,泛称《花鼓灯》,流行于全县境内。舞蹈中有“兰花”4至6人,“鞑子”、“岔伞”各1人,皆为男角。“兰花”上穿红,下着绿,头扎红色绸球,绸带披垂两旁,脑后梳独辫,双手持红巾,打扮俊俏;“岔伞”上穿镶绿边对襟白褂,下穿红色彩裤,头扎红巾,手持岔伞;“鞑子”上穿淡黄大襟便衣,袖口镶红边,外穿翻毛皮袄,头戴草帽圈,下穿茶色马裤,足蹬黑色长筒马靴,手拿芭蕉扇。《兰花灯》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了,相传在元朝以前,定远境内就有《兰花灯》班子,不过那时只有“兰花”和“岔伞”,因为在封建社会女子不准玩灯,所以,那时“兰花”皆由青少年男子扮演。抗日战争时期,在藕塘抗日民主根据地,逢年过节和开庆功大会,人民群众自发地掀起玩《兰花灯》的热潮,老百姓、政府干部、新四军官兵都参加扭跳,并在唱词上赋予新的内容。建国后,人民又自发地将男扮女装的“兰花”改为女性扮演,每逢佳节,都有好几班,甚至几十班《兰花灯》争相表演,在锣鼓伴奏中,且歌且舞,借以欢庆丰收,喜庆佳节,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狮子舞:流行在站岗、东兴、九梓一带,表现劳动人民智慧、勇敢和大无畏精神。
龙舞:流行于仓镇、池河、九梓、能仁等地,每遇天旱,人们舞龙祈雨,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新春佳节舞龙灯,常表达农民喜悦心情和祁求神龙福佑来年国泰民安。
花车、花船:用竹篾扎制彩纸糊成,船心坐一美女,四周4-6人,船头渔翁撑篙,船尾老夫掌舵,在鼓乐声中,见风采柳,边歌边舞,十分活跃。
其他还有花挑、蚌舞、跑驴、大头和尚戏柳翠、五马破曹等,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定远境内流行的曲种有大鼓、琴书、评书、快板书、革命歌等,但主要的是大鼓、琴书。
解放前,曲艺艺人没有固定演出场地,没有组织,各自拜师求艺。在农村集镇和庙会上设摊演唱,有时也到大的自然村庄或富裕人家说唱。解放初,县文化部门设立流动艺人管理组,管理曲艺队伍。1956年,县成立曲艺协会。至1960年,曲艺协会会员由解放初期的30人发展到67人。每个会员发一枚金属会员证章和一张会员证书,按月缴纳会费,凭证在县内外流动演出。1964年至“文革”期间,曲艺协会被迫解散,曲艺艺人也遭到不公正待遇。1974年10月,又重新考核、批准69人恢复说唱活动。1978年10月恢复定远曲艺协会,对全县167名曲艺人员进行考核,择优吸收69名艺人入会。为加强管理,制定了新的《协会章程》和《演唱守则》。1979年2月22日,县文化局正式下文成立曲艺管理小组。80—90年代,农村曲艺活动逐渐减少,曲艺组织名存实亡。
定远曲艺艺人大部分识字不多,没有定型曲目,说唱内容较乱。为此,县文化馆曾帮助曲艺协会对《杨家将》、《瓦岗寨》、《包公陈州放粮》、《烈火金钢》、《平原枪声》等新、老书篇,进行加工、改编,并多次参加省、地曲艺会演。
定远曲艺分南北两大派,南派以李学圣为首,使用木质搭板,以大鼓为主。北派以王家珍为首,使用金属钢板,以琴书为主。较有影响的曲艺艺人有甘华福、刘正先,后被调入省曲艺团工作。此外还有琴书艺人柏芳珊(女)、陶家英(女)、陈庆余(盲人),大鼓艺人庞玉芳等。庞玉芳熔南北两派大鼓艺术于一身,演唱时绘声绘色,在群众中影响很大。
(一)鼓书鼓书即《安徽大鼓》。演唱者一手执鼓槌,一手执搭板或鸳鸯板,边槌,边打板,边唱,边说,夹唱夹叙,韵味很浓,十分动听。
(二)评词说书者面前放一张条桌,桌上放一惊堂木,以白话方式叙述故事,有声有色。
(三)琴书一男一女两人合作,男人手操坠胡,女人一手执搭板,一手敲杨琴,有说有唱,有弹有敲。一般女的唱得多,音色甜美,娓娓动听,气氛热烈,节奏感很强,群众十分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