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西方用什么记载历史纸被发明以前,中国先用甲骨
古人结绳记事。后来把符号化的文字刻在甲骨上扔进火堆里烧,根据裂纹来内占卜。后来冶金技容术发达,开始在青铜器上刻一些文字用来祭祀。文字的载体根据历史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从甲骨到青铜,到竹简、布帛,再到纸张,到现在的电子书。在纸被发明以前,西方用羊皮卷。
㈡ 在造纸术发明之前,外国是怎么造纸的
在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一般是用竹简记录文字,而外国一般使用羊皮纸、贝叶以及莎草纸等载体记录文字。造纸术作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这不仅仅为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文化财富,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其实在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的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纸”的先驱,蔡伦只是对以往的技术进行了改善,从而发明了造纸术。
很明显,莎草纸就是对莎草进行简单加工制作而成。因为莎草纸的成本很低,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技术并流行于欧洲。但是随着中国的造纸术不断流传,各国人民渐渐地不再使用莎草纸。
㈢ 【历史】这是什么纸
象粪纸
象粪纸登大雅之堂不少斯里兰卡政要和商人在与外国客人见面版时,会很客气地呈上一张名片,权并特意强调我的名片是由大象的粪便制成的。闻一闻,非但不臭,反而有一种淡淡的清香,斯里兰卡的大象孤儿院曾为堆积如山的大象粪便头疼不已,而如今,这些大象粪便被造成精美的“象粪纸”,并成为斯里兰卡的国礼。
㈣ 在中国发明纸张之前 外国用什么东西记录历史
石板上刻画,结绳记录,后来发展到兽皮上刻划。
㈤ 历史研究报告用什么纸写
那最好用上面有你校名称的纸写。
㈥ 古代西方用什么记载历史纸被发明以前,中
公元3到13世纪,欧洲各国普遍使用羊皮纸书写文件,从公元前2世纪起,羊皮纸与纸莎版草纸同时被普遍使权用。14世纪起逐渐被中国的纸所取代,但仍有些国家使用羊皮纸书写重要的法律文件,以示庄重。都有使用石板,木板和黏土板的国家
㈦ 转帖:古希腊用的是什么纸
最早应该没有纸吧。最早有泥板(湿的时候刻上字,然后晒干),有石刻、木刻、金属等等书写载体。后来借用羊皮纸,这种书就叫羊皮书。
羊皮书,用羊皮纸或羔皮纸作材料制成的最原始的一种图书。亦称羊皮文稿。从 15世纪中期起,被纸张制成的印本书取代。现代仍有极少量特殊用途的羊皮书。
用羊皮纸或羔皮纸作材料制成的最原始的一种图书。亦称羊皮文稿。由古代中东地区的帕加马人发明。羊皮书即由拉丁文“帕加马”转意而成。传说在帕加马帝国的欧迈尼斯二世(公元前197~前159)时期,帕加马人因埃及人停止供应纸莎草纸而被迫发明羊皮纸。羊皮纸取材于绵羊、山羊、羚羊之皮去薄制成。后出现的羔皮纸是用小牛或其他动物的皮精制而成,质地比羊皮纸好。西方学者认为羊皮书产生于公元前 8世纪左右。已知较早的羊皮书卷是公元前6 ~ 前4世纪成书的《波斯古经》。全书21卷,约35万字。羊皮书最初是书卷型。公元 2~4 世纪逐渐演变为书本型。由于它较纸草书卷更耐用和保存,在 4世纪时最终取代纸草书卷,成为手抄本的标准形式 。从 15世纪中期起,被纸张制成的印本书取代。现代仍有极少量特殊用途的羊皮书。
因为没有适合永久甚至是比较长久地保存的书写工具、载体,古希腊的很多学者的作品都无法很好地流传,大都已经失传,他们的大多数著作在今天都已经遗失,而少数保留下来的著作的真实性也经常受到质疑。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在历史上就曾遭遗失而又重新寻获数次,一般认为目前保留下来的作品数量只有全部原始作品的五分之一的而已。
㈧ 历史有什么纸
中国古代著名的纸张种类
汉代:子邑纸。
唐代:硬黄纸,以黄蘖染成,薛涛纸,
宋代:余杭山由拳村藤纸,富阳小井纸,赤亭山赤亭纸[1];澄心纸,匹纸,长三至五丈,藤白纸,鹄白纸,蚕茧纸。
元代:绍兴彩色粉笺,蜡笺,黄笺花笺,罗纹笺,江西观音纸,清江纸。
明代:连七纸,观音纸,榜纸,大内细密洒金五色粉笺,印金花五色笺,瓷青纸,吴中洒金纸,松江谭笺,泾县连四纸,高丽蚕茧纸等。
清代:竹料连四纸,倭子纸,毛边倭子纸,清水连四纸,古色连四,纸本色毛边纸,各色毛边纸,香色兰边连四纸,连四抄纸,方白挛纸,锦纸,蜡花纸,呈文纸,山西纸,西青纸,青纸,裱料纸,白榜纸,红黄色榜纸,方高纸,官青纸,宫笺纸,粉笺纸, 桑皮纸,翠白榜纸,衢红纸,朱沙笺纸,小青纸,台连纸。
唐宋以后的名纸
1、宣纸:因产于宣州而得名。唐以前开始制造,开始以檀树皮为原料。宋元以后又用楮,桑,竹,麻等十数种原料制作。宣纸质地绵韧,纹理美观,洁白细密,搓折无损,利于书写绘画,墨韵层次清晰,有独特的渗透,润墨和一次吸附性能,落墨着色,能呈现出明显的书画虚实相同的独特风格,写字骨神兼备,作画墨韵生动。另外它还耐老化,防虫蛀,耐热耐光,适合长期保存,有“千年年美纸”,“纸中之王”的美称。宣纸根据其加工不同可分为生宣,熟宣和半生不熟宣。生宣纸又叫生纸,生产后直接使用,吸水性,润墨性强,强用于泼墨画,写意画。笔触层次清晰,干,湿,浓,淡,变幻多端。熟宣纸,以生宣纸经过矾水浸制者叫做熟宣或矾宣。经过加矾,砑光,拖浆,填粉,深色,洒金,加蜡,施胶等工序而制成,作书画不易走墨晕染,适宜于画工整细致的工笔画和写楷隶书。此纸久 后会漏矾脆裂。唐朝写经的硬黄纸,五代北宋的澄心堂纸都是熟宣纸。半生不熟宣即半熟宣,是用生宣浸以各种植物汁液而成,具有微弱的抗水力,用以写字或作画,墨色洇,散较缓,适用于书写小幅屏条,册页或用作兼工带写的绘画。 宣纸又按用皮料的不同比重分为棉料,净皮,特种净皮三大类;按尺寸分为二尺,三尺,四尺,五尺,六尺,七尺,八尺,丈二,丈六,尺四,尺六,尺八等规格;按厚度分有单宣,夹宣,二层,三层,四层几种。最薄型的宣纸是特制的,主要用于拓片,拷贝,印刷古籍,装帧印谱;品名有棉连,扎花,罗纹,龟背纹,蝉翼等。
2、薛涛笺:唐末五代名纸。是一种加工染色纸,因为由薛涛创制,所以得名。薛涛,唐长安人,幼年随父亲宦居四川,后父逝,沦落风尘成为乐妓。她善作诗填词,感当时纸幅太大,亲自指导工人改制小幅纸。因用薛涛宅旁浣花溪水制成,因而又称“浣花笺”。相传薛涛曾把植物花瓣撒在纸面上加工制成彩笺。这种纸色彩斑谰,精致玲珑,又称“松花笺”。后历代有仿制。
3、水纹纸:唐代名纸,又名“花帘纸”。这种纸迎光看时能显示除帘纹外的透亮的线纹或图案,目的在于增添纸的潜在美。制法有二:一为在纸帘上用线编纹理或图案, 出于帘面,抄纸时此处浆薄,故纹理透亮而呈现于纸上;其二为将雕有纹理或图案的木制或其他材料制的模子,用强子压在纸面上,犹如现在通用的证卷纸,货币纸的水印纹。明杨慎《丹铅总录》云:“唐世有蠲纸,一名‘衍波笺’,盖纸纹如水纹也。”
4、澄心堂纸:南唐时徽州地区所产宣纸,薄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有的五十尺为一幅,从头到尾,匀薄如。南唐后主李煜特别喜爱这种纸,特意用自己读书批阅奏章的处所——澄心常来贮藏,供宫中长期使用,所以称“澄心堂纸”,后世视为艺术瑰宝。
5、谢公笺:这是一种经过加工的染色纸,为宋初谢景初(1019-1084)创制,因而得名。谢氏受薛涛造纸笺的启发,在益州设计制造出“十样蛮笺”,即十种色彩的书信专用纸。这种纸色彩艳丽新颖,雅致有趣,有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十种 色,与薛涛笺齐名。
6、高丽纸:又名韩纸,高丽贡纸。古代高丽国(又称高句丽,朝鲜)所产之纸。北宋陈 《负暄野录》云:“高丽纸以棉,茧造成,色白如绫,坚韧如帛,用以书写,发墨可爱。此中国所无,亦奇品也。”此纸多为粗条帘纹,纸纹距大又厚于白皮纸,经近人研究,宋元明清时我国书写所用高丽纸,大部分是桑皮纸。清乾隆时我国有仿制的高丽纸。
7、金粟笺纸:宋太祖赵匡胤提倡佛教,全国印经之风盛行,为适应这种需要,当时歙州专门生产一种具有浓淡斑纹的 经纸——硬黄纸,又名蜡黄经纸,或称金粟笺。金粟寺在浙江海盐金粟山下,因寺内抄经需纸特多,故纸名“金粟笺”。它的特点是质地硬密,光亮呈半透明,防蛀抗水, 色美丽,寿命很长,虽历千年,犹如新制。
8、白鹿纸:古纸名。《至正直纪》:“世传白鹿纸乃虎山写 之纸也。有碧,黄,白三品,白者莹泽光净可爱,且坚韧胜江西之纸。赵松雪用以写字作画,阔幅而长者称白 ,后以白 不雅,更名白鹿。”
9、玉版纸:古代名纸。一种洁白坚致的精良笺纸。宋黄庭坚《豫章集,次韵王炳之惠玉版纸》诗:“古田小笺惠我百,信知溪翁能解玉。”元费著《蜀笺谱》:“今天下皆以木肤为纸,而蜀中乃尽用蔡伦法,笺纸有玉版,有贡余,有经屑,有表光。”《绍兴府志》:“玉版纸莹润如玉。” 元,明,清以来,造纸原料及生产技术都有了很大突破和发展,出现了许多精品,成为可供人观赏珍藏的艺术品。 明代生产的“宣德贡笺”,在制作技艺上较为湛。这种加工纸有许多品种,如五色粉笺,金花五色笺,五色大帘纸,磁青纸等。明代还仿制了唐代“薛涛笺”和宋代“金粟经笺”。这种仿制纸中加云母粉,纸面露出光亮耀眼的颗粒,这是明代人的创新。明代江苏苏州一带有一种洒金笺也名重一时。 清代以来仿制加工的纸品种更多,尤其康熙,乾隆年间(17-18世纪)的制品最为精细,且有传世纸品留存。乾隆年间仿制的“澄心堂纸”,这种纸多为斗方式,纸质较厚,可分层揭开,多为彩色粉笺,还绘以泥金山水,花鸟等图案,纸上均有长方形隶书小朱印,印文为“乾隆年仿澄心堂纸”,纸料为皮料。清仿“薛涛笺”,是一种长方形粉红小笺,印有长方形小印,印文“薛涛笺”,多用于信纸。乾隆年间又仿制“金粟 经纸”,乾隆帝喜用此纸写字,又用此纸印《波罗蜜多心经》。有些内府的名画也用此纸做“引首”,故宫博物院尚有保存。乾隆时期还仿制元代名纸“明仁殿纸”,如“清仿明仁殿画如意纹粉蜡笺”,纸上用泥金如意云纹,纸厚,表面平滑,纸质匀细,纤维束甚少,属桑皮纸。这种纸两面均有精细的加工,背面有黄粉加蜡,且以金片洒之,纸的正面右下角阳文“乾隆年仿明仁殿纸”隶书朱印。此纸为内府库 品,造价极高,有很高的工艺水平。清代除仿制古名纸外,还有一些创新的产品。如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内的“梅花玉版笺”,纸为斗方式,皮纸,纸表加以粉蜡,再用泥金或泥银绘以冰梅图案,有方形“梅花玉版笺”朱印。这种纸创于清康熙年间,乾隆年间复制盛行,薄于仿明仁殿纸。 清代还新创“五色粉蜡笺”。这种粉蜡笺始于唐代,是以魏晋南北朝时的填粉和唐代的加蜡纸合二成一的加工纸,成为多层粘合的一种宣纸,具备粉纸及蜡纸的优点。底料的皮纸,施以粉加染蓝,白,粉红,淡绿,黄等五色。加蜡以手工捶轧砑光,称为“五色蜡笺”。有的在纸面上用胶粉施以细金银粉或金银箔,使之在彩色粉蜡笺上呈金银粉或金银箔的光彩,称“洒金银五色蜡笺”;有原用泥金描绘山水,云龙,花鸟,折枝花等图案,称“描金五色蜡笺”。此纸防水强,表面光滑,透明度好,具有防虫蛀的功能,可以长久张挂。书写绘画后,墨色易凝聚在纸的表面,使书法黑亮如漆。由于制作精细价高,故多用于宫廷殿堂书写宜春贴子诗词,供补壁用或作书画手卷引首,室内屏风,多见于宫廷内府殿堂的书写匾额及壁贴等,民间很少流传。乾隆内府制作最精,也称“库蜡笺”。
明清以来还有一种新的加工纸,为砑花纸。纸料为上等较坚韧的皮纸,有厚有薄,图案多以山水,花鸟,鱼虫,龙凤,云纹或水纹,也有人物故事或文字。此纸透光一看,能显示一幅美丽的暗纹图画。故宫保存的“砑花蜡印故事笺”,用的是细帘纹皮纸,纤维交结匀细,纸厚,色以土黄为多,纸上砑有《赤壁赋》,《卢仝烹茶》等人物故事图案的暗纹。绘画风格均受宫廷绘画的影响。纸的表面施粉,非常精细,很适于笔墨书写。此纸加工方法为加粉染色,再把画稿刻在硬模上,再以蜡砑纸,模上 示的花纹因压力作用而呈现光亮透明的画面。明清以来还制造罗纹纸,发笺,白云母笺,各色雕板印花壁纸等。纸的加工工艺创造了染色,加蜡,砑光,施粉,描金,洒金银和加矾胶等各种技术,人们以“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来形容工艺的繁杂及艰苦。
明清时期我国造纸业在各方面都达到了很高水平,安徽的“宣纸”,江苏的“粉蜡笺”,福建,浙江,陕西的“竹纸”,均为当时著名品种,并流传到国外,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交流作出了很大贡献。
下面介绍几种明清时期的书画和习字用纸:
1、毛边纸:这是一种竹纸。明末江西出产竹纸,纸质细腻,托墨吸水性能好, 适宜于写字,又可用于印刷古籍。因明代大 书家毛晋嗜书如命,好用竹纸印刷书籍,曾到江西大量订购稍厚实的竹纸,并在纸边上盖一篆书“毛”字印章,人们习惯称这种纸为“毛边纸”,并沿用至今。现在我国南方产竹的地方均有生产,以嫩竹作原料,用石灰沤烂发酵,捣碎成浆,再添加适当的黄色染料,不施胶,手工竹帘抄造而成。毛边纸质地细嫩,柔软,韧性好,略带蛋黄色,吸水性强,用于书写,印刷,容易吸干墨水,字迹经久不变。较重的毛边纸又称为“玉扣纸”。江西横江出产的仿毛边纸又称为“重纸”。现在有些地方如浙江一带用碱法制浆,在竹帘丝网的圆网造纸机上造出,称“机制毛边纸”,这种纸的质地,外观与手工造的毛边纸均有较大差别。
2、元书纸:产于浙江省富阳县一带。用竹浆抄造。纸质较差,但吸水性好,呈蛋黄色。多用作小学生写大小楷毛笔字练习本,有时也用作农村糊窗纸和加工成卫生纸。
3、连史纸:又叫“连四纸”,“连泗纸”,纸质较厚者又称为“海月纸”。原产于福建省邵武,以及闽北地区和江西省铅山县一带。采用嫩竹做原料,碱法蒸煮,漂白制浆,手工竹帘抄造。纸质薄而均匀,洁白如羊脂玉,书写图画均宜,多用来制作高级手工印刷品,如碑帖,信笺,扇面原纸等。相传是福建邵武连姓兄弟二人经过多年研制,精工抄造而成,因他们排行“老三”,“老四”而得名。
㈨ 欧洲十八世纪贵族用什么纸张记录
18世纪的时候,造纸术已经传到了欧洲,所以欧洲当时应该是使用纸张进行记录,回这些纸张的材料应答该和中国的纸张是差不多的,在造纸术传到欧洲之前,欧洲人使用其他东西进行记录,但是这些东西的成本过高,所以也只有贵族用得起,所以在当时书籍的价格是很高的,因为成本很高,这也使得知识只能局限于贵族阶层,无法向其他的人传递,然后来文艺复兴的兴起,事实上就和记录材料的廉价有关系,如果不是有廉价的记录材料,那么知识根本无法传递到其他人,自然也就不会出现文艺复兴,所以说造纸术对欧洲的影响是很大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欧洲的发展,最终也影响历史变迁。
㈩ 欧洲国家是什么时候开始用纸的最古老的典籍是什么即装订成册的书是哪一部
纸莎草是古埃及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埃及人利用这种草制成的纸张,是历史上最早、最便利的书写材料,曾被希腊人、腓尼基人、罗马人、阿拉伯人使用,历3000年不衰。至8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到中东,才取代了纸草造纸术
世界上最早的书籍,出现于我国商代,大约离现在3000年~4000年左右,是用竹子和木头做的。竹子和木头是常见并容易得到的东西,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前,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用毛笔在上面写字。用竹子削成的狭长小片叫“竹简”,用木头削成的叫“木简”,它们统称为“简”。简上通常只写一行字,如果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重写,所以古代把删改文章叫“删削”,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现在的书籍开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简也有长有短,最长的三尺,最短的只有五寸。写一部书要用很多简,把这些简编连起来就成为“册”。编册多用麻绳,也用丝绳(称“丝编”)或皮条(称“韦编”)。古书中提到的“韦编三绝”,说的就是著名思想家孔子,因为经常阅读《易经》,把编简的皮条都磨断了三次。一册书根据简的长短决定用几道编,一般用二、三道编,多的用四、五道编。现在表示书的数量的“册”字,便是一个象形字,很像绳子把一根根简编连起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