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历史上的姜子牙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的姜子牙是怎么死的

发布时间:2021-03-02 08:24:17

A. 姜子牙怎么死的啊

希望对你有帮助:寿终正寝周朝建国之后,姜尚因灭商有功,被封于专齐,都城营丘(今属日临淄市北)。姜尚东行到自己的封地去,路上每宿必留,走得很慢。有人对他说:“我听说过时机难得而易于失去,作为一个客人,安于路边旅店中的享乐,恐怕不象到自己封地上任的样子。”太公听了,夜里穿起衣服马上前行,天亮时到达营丘,正好遇到莱国的人来与他争夺营丘。

姜尚在齐国政局稳定后,又开始改革政治制度。他顺应当地的习俗,简便周朝的繁文缛节。大力发展商业,让百姓享受鱼盐之利。于是天下人来齐国的很多,齐国成为当时的富国之一。在周成王时,管叔、蔡叔作乱,淮河流域的少数民族也趁机叛乱(参见周公东征),周王下令给姜尚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岭,北到无棣,无论是侯王还是伯男,若不服从,你都有权力征服他们。”从此,齐国成为大国,疆域日益广阔,使之成为后来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一。战乱最终被周公姬旦给平叛。太公姜尚活了一百多岁而卒,但葬地不详。

B. 姜子牙是怎麽死的

周朝建国之后,姜尚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城营丘(今日临淄市北)。姜尚东行到自专己的封地去属,路上每宿必留,走得很慢。有人对他说:“我听说过时机难得而易于失去,作为一个客人,安于路边旅店中的享乐,恐怕不象到自己封地上任的样子。”太公听了,夜里穿起衣服马上前行,天亮时到达营丘,正好遇到莱国的人来与他争夺营丘。

姜尚在齐国政局稳定后,又开始改革政治制度。他顺应当地的习俗,简便周朝的繁文缛节。大力发展商业,让百姓享受鱼盐之利。于是天下人来齐国的很多,齐国成为当时的富国之一。在周成王时,管叔、蔡叔作乱,淮河流域的少数民族也趁机叛乱(参见周公东征),周王下令给姜尚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岭,北到无棣,无论是侯王还是伯男,若不服从,你都有权力征服他们。”从此,齐国成为大国,疆域日益广阔,使之成为后来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一。战乱最终被周公姬旦给平叛。太公姜尚活了一百多岁而卒,但葬地不详。

C. 姜子牙是怎么死的

据史书记载,姜太公活了139岁。为什么他能活得那么久、且有那么大的智慧呢?据了回解,修炼的答人达到某个境界之后,可以开智慧,也可以延长寿命。姜子牙经过四十年的苦修,不但延长了寿命,还悟到了常人悟不到的宇宙真理,然后再经过十几年的艰苦磨炼,最后终于成就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丰功伟业。 因为太公的生平是如此的伟大、超常与不凡,可以说几乎只有神仙才能做得到,所以齐人称他为“天齐至尊”。道家则传说他已经修炼圆满升天成仙了。明代的《封神演义》中,更明确把他纳入神仙之列。而历朝历代也都有人为他建立寺庙,以供后人瞻仰。

D. 姜子牙是怎么死的,姜子牙活了多少岁

《史记》:“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
史记说姜子牙在出山前,“年老矣”,有两种可能:1、当时人认为的年老和现在不一样,可能就在四五十岁;二,姜子牙被齐国人神话,传到太史公的时候,变成了出山就70对岁了(这是普遍的一种看法)。我们从一个侧面也可以证明:姜子牙是在遇到周文王姬昌之后,才将女儿邑姜嫁给周武王姬发的。此时邑姜的年龄应该在十多岁(古代女子二十几岁未嫁就是“黄金剩女”了),那么姜子牙最多就50岁(已经顶天了)。而周武王姬发死的时候,邑姜所生周成王姬诵还是个小孩儿(由周公旦辅政)。由此可见,“兴周灭商”这期间最多就十多年的事,那么这时姜子牙60多岁。再加上姜子牙治理齐国这段时间,估计二十来年(《史记》没有说明姜子牙治理齐国的时间,但有提到:“盖太公之卒百有馀年,子丁公吕伋立。”按照史记普遍认为的姜子牙出山就70多岁,加上伐纣10余年,那么剩下的20来年就应该在治理齐国),这样算的话:姜子牙实际上也就活个80多岁。
这是第一种推理,还有第二种推理:
再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寻找失落的年表》里面推算出的年表看:

夏商周断代工程
西周年表:
武王 公元前1046年——前1043年 在位4年
成王 前1042年——前1021年 在位22年
康王 前1020年——前996年 在位25年
和《竹书纪年》(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亦称《古文纪年》、《汲冢纪年》,于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被汲郡人盗发战国时期魏襄王(或曰魏安釐王)的墓葬发现。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里所说:“齐太公卒于周康王六年”对照得出:姜子牙死于公元1015年。

竹书纪年
也就是说:姜子牙出山前50岁(可能是40-50岁之间)+辅佐周武王10年+周成王在位22年+周康王在位6年。那么姜子牙的实际年龄很可能在78-88岁之间。

E. 历史上真实的姜子牙是怎么死的

看过《封神榜》的人肯定对姜子牙这个人物非常熟悉。在历史上的确有姜子牙这个人,但对于他最后的结局却并没有详细说明。有些记载中提到,姜子牙活到了110岁,但也有记载中说到姜子牙活到了139岁。按照这两个说法,姜子牙必定是无病无灾,安享晚年。


比起神话中将他塑造得无所不能,这样的他反而更加亲切。很多人都觉得姜子牙活的那么久是因为养身之道。就跟后世的张三丰一样,平日里在饮食和强身健体方面都有一套,再加上心态好,自然是长命百岁。

F. 姜子牙有没有被封神 姜子牙最后是怎么死的

封神完毕后姜子抄牙命袭中无福成正果,元始天尊知其赤诚、正直,他在麒麟崖上攻读兵书40载,有才干,精通六韬三略,所以派他下界顺天道,助周家得主天下,享位极人臣之福。其间元始天尊赐姜子牙打神鞭,封神完毕之后,奉还此鞭,元始天尊念其封神有功,故而不收,并特许他可云游众神部,每去一处,该部正神暂时让位,就是所谓的“太公在此,诸神回避”,也有人说是“太公在此,诸神退位”。
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于周首都镐京,岁寿139岁,子丁公姜伋继位。

G. 姜子牙是怎么死的

姜子牙是自然而终的。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于周首都镐京,岁寿139岁。

姜子牙一生的建树,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其中尤以军事最着,所以太史公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称得上兵家之鼻祖,军事之渊薮。

姜子牙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国文艺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还是中国神坛上一位居众神之上的神主。作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为“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

(7)历史上的姜子牙是怎么死的扩展阅读

姜子牙是一位满腹韬略的贤臣和非凡的政治、军事家,一直受历代统治者崇尚,这在《诗经》等唐朝以前的许多史料及文学作品中颂文颇多。唐太宗即位后,外夷相侵,内患未除,政局动乱,国家面临着百乱待治。

百废待兴的情况,为了达到“安人理国”的目的,便自称他是姜子牙的化身,在磻溪建立太公庙,他用这一举动告诉人们,他要象周文王访贤并重用姜子牙那样的贤臣良将,他后来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国的人才,终于实现了“贞观之治”。

唐玄宗为求国内安宁,需要像姜子牙那样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忠贞不二的勤勉事主的人才,便于公元731年(开元十九年)敕令天下诸州各建一所太公庙。并要求以张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每当发兵出师或各将领及文武举人应诏,都要先去太公庙拜谒。

公元739年(开元二十七年)追谥姜子牙为“武成王”,成为中华民族“武”圣人。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宁五年)为抵御外寇入侵,下令要求各军事将领必读《太公兵法》。

姜子牙政治上推行尊贤尚功的政策。就是选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当地东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齐国统治阶层,让他们在国家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通过考核符合选贤标准的人,不分亲疏用其所长,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积极创造性。

这一用人路线打破了西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尊尊亲亲”的正统思想束缚。姜太公还把用人提升到事关国家兴亡的高度,提出“六守”、“八征”、“六不用”的人才理论。实践证明,他的用人思想不仅开创了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人才使用先河,也为后来齐国称霸列国奠定了基础。

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简其礼”的开明政策。“俗”指“夷俗”,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生活方式;“礼”指“夷礼”,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礼仪制度。

太公认为,如果在齐地强力推行周礼,容易产生民族矛盾,不利于治国安邦。经过再三斟酌,他决定从齐地实际出发,从俗简礼,不强制干涉,且务实地创造了既让齐民乐于接受,又不太悖周礼的新制。

H. 封神榜姜子牙 封神榜姜子牙怎么死的

姜子牙本身就是一个传说,因为年代久远,关于他的很多生平事迹,都没有被史书记录,而对于他的出生地、身世等问题,说法也都不一致,导致姜子牙这个人变得愈发神秘莫测起来。比如《水经注》里说姜子牙是东海人,他是商末姜氏的后代,但姜氏所在地应该是陕西;《史记》对姜太公的出身也说得不清楚,司马迁交代了“吕尚处士,隐海滨”,也没有说明海滨就是他的出生地,太史公也只提到了,吕尚“尝事纣”,交代了吕尚未辅佐之前的情况,并没有清楚地提及到关于他的出生地。不过,综合各家的说法,推测姜太公应该是出生在海滨。

因为周文王的一句“吾太公望子久矣”,大家就将姜子牙称为太公望、姜太公、吕望,姜太公垂钓和登台封神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在没有辅佐周文王之前,姜太公跟普通人一样,每天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发愁,他也混迹在田间地里,中年时期在朝歌卖过酒、卖笊篱、面粉、贩猪羊为生,很不幸地都亏本了,这人很没有经商的头脑。看起来笨拙的姜太公,心怀天下,还有“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即使他被自己的妻子马氏嘲笑、挖苦,但是没有磨灭他为之努力、奋斗的雄心。
身处乱世,姜子牙心里对国事十分关注,他见纣王荒淫无道,自己四处游说诸侯也没成功,干脆就隐居渭水北岸一个叫做磻溪的地方,在这里潜心修行,安心钻研治国之道,同时心系天下。《史记》里也记载:“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彲,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姜太公年轻的时候,生活困窘,到了晚年隐居在渭水,并以直钩垂钓,以吸引周文王。周文王在出游之前,曾占卜过,卦显示自己将会获得一个能够成就霸业的人才。
因此,当周文王出游到渭水时,见到了这个钓台垂钓的老者时,说出:“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交谈后发现果真如此,十分高兴便带着姜子牙一同入宫去了,姜太公不仅在军事上卓有建树,他帮助周朝灭掉了商朝,他还是个治国的能手,史书记载:“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变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在姜太公的治理下,齐国变成了一个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大国。
这样一位智者,在《封神榜》里被描写为元始天尊的徒弟,他最后帮助周灭商之后,封赏诸神的时候并没有封赏自己,而关于姜子牙是如何死的,史书上记载的是在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于周首都镐京,一共活了139岁。

I. 姜子牙怎么死的

史书中只有姜尚活了110岁的一说但好象没有姜子牙死亡的记载.不过小说<封神演义>中把姜尚说成是原始天尊的弟子,那可就成了永不死亡的神仙了.
姜子牙即姜尚,是东方夷人。他祖先在舜时当过一方的部落酋长,曾协助夏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以地为姓,故又称吕尚。夏以后,吕姓子孙繁衍分化,吕尚家穷了。吕尚是一位很有才能、很有抱负的人。但在商纣王的残暴统治下,他怀才不遇。为生计,他曾经在朝歌城里宰牛卖肉,在孟津街头开店卖酒。光阴似箭,一晃吕尚就成了七十多岁的老人,而抱负仍然不能实现。后来他听说西方周文王思贤若渴,便来到陕西岐山脚下,渭水河边。
关于吕尚遇文王的经过,《史记》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吕尚假装在磻溪钓鱼,期待着文王来临。这一天,文王出土打猎,路过磻溪,见到正在垂钓的吕尚,两人搭上话,越谈越投机。吕尚滔滔不绝地谈论着自己安邦治国的见解。文王无比钦佩,高兴地说;“您正是我祖上太公亶父所盼望的圣人呀!”从此吕尚又得了个“太公望”的别号。文王与吕尚同车而归,封吕尚为太师。另一种说,文王暗中集聚力量,企图反商,被崇侯虎发觉,报告给商纣王。纣王大怒,把文王抓起来关进梦里(今河南汤阴县北)。文王手下的大臣散宜生和闳夭知道吕尚很有本事,请他来,三人商议出一条妙计:搜寻美女、骏马、珍宝献给纣王,表示周对商的“忠诚”。贪婪的纣王果然中计,释放了文王。文王回国后拜吕尚为师。
吕尚给文王出主意,首先“修德以倾商政”。商纣王贪酒好猎不得人心;周文王便禁酒止猎,争取人心。商纣王肆意压榨百姓,人民困苦不堪;周文王则实行“裕民”政策,即有节制地征收租税,使人民有些积蓄,发生努力生产的兴趣。商纣王招诱奴隶,引起其它小国的怨恨;周文王就制定一条“有亡(奴隶逃亡)荒(大)阅(搜索)”的法律,意思是:奴隶逃亡就大搜索,“谁的奴隶归谁,不许藏匿逃亡奴隶。这样,大大提高了周在诸侯国中的地位。甚至虞、芮两国之君为争田地打官司,都愿跑到周来解决,因为他们都承认周文王是“仁人”。天下诸侯听说此事,都认为周文王是“受命之君”,有四十多国归顺了周。接着,吕尚替文王筹划向周围发展势力。周依次“伐犬戎”、“伐密须”、“败耆国”、“伐邗”、“伐崇侯虎”,这些都见于《史记·周本纪》。周原甲骨中还有“伐蜀”、“征巢”的记载,可见周不但向西,而且向南开拓疆土,势力直达江汉流域。周文王晚年,“天下三分,其二归周”,造成了包围商的形势,吕尚的计谋是成功的。
文王死后,武王继位,尊吕尚为“师尚父”,即“师之,尚之,父之”的意思。吕尚辅佐武王代纣。出师前,卜龟兆,不吉利,又赶上风雨暴至,诸侯们都很恐惧,只有吕尚认识到机不可失,坚决劝武主起兵。果然弄得商纣王措手不及,周灭掉了商。武王占领殷都后,把纣王储存在鹿台的钱和储藏在钜桥的粮散发给穷苦的百姓,并且为商朝的忠臣比干的墓添加封土,还释放了被纣王囚禁的箕子,从而深得民心。这些主张也大多出自吕尚。
周取代了商,武王为有效地统治幅员辽阔的疆土,采取“封建亲戚,以屏藩周”的政策。吕尚被封为齐侯,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县)。吕尚赴齐国,走得很缓慢。这天,他住在一家客店里。店里的人对吕尚说:“我听说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您睡得这么安稳,大概不是赴国的人吧!吕尚听罢,连夜起床登程。黎明时分,他来到营丘。正赶上莱国夷人进攻营丘,吕尚及时击退莱人。这件事说明,吕尚虽然是开国元勋,但他没有居功自傲,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吕尚治理齐国,能够根据当地的情况,采取简单适宜的政策,充分利用傍海的自然条件开发鱼盐资源,发展工商业,使人民安居乐业,使周朝在东方的统治得到了巩固。
统观吕尚的一生,他算得上商未周初有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J. 姜子牙是怎么死的

姜子牙是自然而终的。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于周首都镐京,岁寿139岁。

姜子牙一生的建树,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其中尤以军事最着,所以太史公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称得上兵家之鼻祖,军事之渊薮。

姜子牙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国文艺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还是中国神坛上一位居众神之上的神主。作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为“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

(10)历史上的姜子牙是怎么死的扩展阅读
姜子牙是一位满腹韬略的贤臣和非凡的政治、军事家,一直受历代统治者崇尚,这在《诗经》等唐朝以前的许多史料及文学作品中颂文颇多。唐太宗即位后,外夷相侵,内患未除,政局动乱,国家面临着百乱待治。

百废待兴的情况,为了达到“安人理国”的目的,便自称他是姜子牙的化身,在磻溪建立太公庙,他用这一举动告诉人们,他要象周文王访贤并重用姜子牙那样的贤臣良将,他后来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国的人才,终于实现了“贞观之治”。

唐玄宗为求国内安宁,需要像姜子牙那样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忠贞不二的勤勉事主的人才,便于公元731年(开元十九年)敕令天下诸州各建一所太公庙。并要求以张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每当发兵出师或各将领及文武举人应诏,都要先去太公庙拜谒。

公元739年(开元二十七年)追谥姜子牙为“武成王”,成为中华民族“武”圣人。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宁五年)为抵御外寇入侵,下令要求各军事将领必读《太公兵法》。

姜子牙政治上推行尊贤尚功的政策。就是选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当地东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齐国统治阶层,让他们在国家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通过考核符合选贤标准的人,不分亲疏用其所长,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积极创造性。

这一用人路线打破了西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尊尊亲亲”的正统思想束缚。姜太公还把用人提升到事关国家兴亡的高度,提出“六守”、“八征”、“六不用”的人才理论。实践证明,他的用人思想不仅开创了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人才使用先河,也为后来齐国称霸列国奠定了基础。

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简其礼”的开明政策。“俗”指“夷俗”,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生活方式;“礼”指“夷礼”,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礼仪制度。

太公认为,如果在齐地强力推行周礼,容易产生民族矛盾,不利于治国安邦。经过再三斟酌,他决定从齐地实际出发,从俗简礼,不强制干涉

阅读全文

与历史上的姜子牙是怎么死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