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康氏家族有多少年历史了

康氏家族有多少年历史了

发布时间:2021-03-02 07:18:36

① 康氏的历史结论

关于康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姬姓。周武王灭商后,把同母幼弟姬叔封在康,故称康叔。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因年幼,由周公摄政,三监(管理商朝旧臣封地的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勾结武庚(商纣王后裔)和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平定。之后,便大规模地分封诸侯,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当时素负贤名的康叔统治,并改封康叔为卫君,建立卫国,故又称卫康叔。康叔把卫国治理得很好,声誉日益上升,到周成王亲政时被举为司寇,权位高于其他诸侯。他死后谥号是"康",其后便有以谥号为氏,或以封邑为氏,称康氏。史称康姓正宗。
汉代时,西域康居国派遣他们的王子来到中国,表示对汉朝皇帝的诚心,那位王子到达我国后就在河西落脚待诏,后来就定居河西,其后子孙以国为姓,称康氏。到隋唐时,这个位居东亚的国家仍然存在,被称为康国。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后,为避其名讳,令"匡"氏改为音近的"康"氏。
突厥(公元6世纪在今新疆境内的游牧部落,西魏时建立政权,隋之前疆域最广)族中有康姓。

聚集地(迁徙分布)

康氏最早的发源地是康叔被封的卫国,在今河南省的东部、山东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带。卫国定都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东北),后迁都楚丘(今河南滑县东)。至秦代,康姓开始向西、或向东继续繁衍播迁,以致后来在陕西、山东两省形成了早期康姓两个大的族派。魏晋之际,又有河西康氏迁入蓝田(今属陕西)。至唐代,康姓已散居今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新疆、山西、河北、安徽等地。康姓南迁始于三国以前。唐初,有康姓渡江南迁到江苏、浙江一带。唐玄宗时有灵州人(今宁夏灵武县)康植封天山县男(今新疆托克逊县东北),其孙康日知,举家南迁浙江省绍兴县定居。北宋初,蔚州人(今河北蔚县)从征入蜀,后定居四川;同时,康氏还有迁至福建者。明代,江西泰和、湖南邵阳、广东顺德等地均有康姓人物载入史册,说明康氏分布地更为广泛。从清代开始,闽、粤康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海外者。
康姓,在台湾为第七十九个大姓,以屏东、嘉南等地为最多。现台湾的屏东、嘉南、台北、苗栗、台中等地,集中了大量康姓。在台湾其他各地,也有康姓人士的踪迹,可谓遍布台湾的每个角落。

堂号
"会稽堂":唐朝时有康志睦,身材魁梧,善于骑马射箭,官大将军。后来讨平张韶,升平卢节度使,又平了李同捷的叛乱,加检校尚书右仆射,封为会稽郡公。康姓因以

② 康氏家族家谱辈分列表

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西庄西林康氏!

③ 康熙至今已有多少年的历史

1662年登基 时年8岁 距今454年

④ 康氏家谱字辈大全

1、四川资阳康氏一支字辈:“福(富)友华祥瑞万廷显正世天(仁)兴光明历代朝内纲纪忠容厚钦承兆凤麟寿安锡庆敦洪绪佐运和宣启俊英盛会荣昌襄上益简修纯萃殿嘉基”。

2、四川遂宁康氏字辈:“乃逢国运盛聿定万年歌承绪维忠孝传家尚泰和光裕名声振佑启福祉多富贵天以锡诗书应发科”。

3、四川安岳康氏字辈:“祭忠孝长存乐友园”。

4、四川营山康氏字辈:“文成登一学实绍忠家本定泰维自西”。

(4)康氏家族有多少年历史了扩展阅读:

康氏最早的发源地是康叔被封的卫国,在今河南省的东部、山东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带。卫国定都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东北),后迁都楚丘(今河南滑县东)。

至秦代,康姓开始向西、或向东继续繁衍播迁,以致后来在陕西、山东两省形成了早期康姓两个大的族派;魏晋之际,又有河西康氏迁入蓝田(今属陕西)。

⑤ 康百万的中国历史上富豪家族

“康百万”是一个家族的统称。位于中原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
康百万家族,以财取天下之抱负,利逐四海之气概,创业于明代,渐兴于清初,乾隆时进入全盛,咸丰以后逐渐没落,民国中期走向衰败。上自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一直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富甲豫、鲁、陕三省,船行洛、黄、运、沂、泾、渭六河,良田数千顷,财富无以计数。“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是其真实写照。
“康百万”是明清以来对康应魁家族的统称,因慈禧太后的册封而名扬天下。
康百万家族,上自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一直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历史上曾有康大勇、康道平、康鸿猷等十多人被称为“康百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中期的康应魁。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利用清朝朝廷镇压白莲教之机“尽忠发财”,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土地达18万亩,财富无以计数,民间称其“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胜极一时。康百万靠河运发财,靠土地致富,靠“贡献”得官,多次得到皇帝赏赐,最高时官至三品,数次钦加知府衔。明、清时期,康百万、沈万三、阮子兰被中国民间称为三大“活财神”;民国时期“东刘、西张,中间夹个老康”,是中原河南的三大巨富之一。 ★豫商精神家园,中原古建典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AAAA(4A级)旅游景区 康百万庄园临街建楼房,靠崖筑窑洞,四周修寨墙,濒河设码头,集农、官、商风格为一体,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总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有33个院落,53座楼房,1300多间房舍和73孔窑洞。分为寨上主宅区、寨下住宅区、南大院、祠堂区、作坊区、菜园区、龙窝沟、金谷寨、花园、栈房区等十余部分,庭院建筑基本属于豫西地区典型的两进式四合院,以具有园林、官府的一些特点,各类砖雕、木雕、石雕华丽典雅,造型优美,是华北地区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展室摆放的有名人画和古玩珍宝,其中《留余》匾被选为《中国名匾》之一,是康家教育子弟的家训匾,有清朝翰林牛暄撰写。其中一张楠木顶子床,耗工1700多个,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采用各种雕刻形成,共雕有“麒麟送子”、“双猩舞绳”等三十六幅图案,有十七个部分组成,拆开可以搬运,结合在一起可以使用,不仅有供主人休息的地方,也有供丫环伺候主人的地方,是顶子床中的精品。
青山碧水环绕,豫商文明相随。在河图洛书的发源地,在蕴育中原古文化的交汇处,在沿黄郑、汴、洛三点一线的旅游线路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熠熠闪光,它就是纵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的大型封建地主庄园--巩义市康百万庄园。该庄园2001年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康百万庄园是一座纵跨明、清、民国三个时期的大型封建地主庄园,背依邙岭,面临洛水,北凭黄河天险,南瞻嵩岳屏障,依山就势,环境优美,居高临下,地势险要,虽由人做,宛自天工,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理念。处于河南省会郑州与九朝古都洛阳之间,距郑州70公里,距洛阳60公里,距连霍高速巩义出口4公里,巩义市内8路公交可直达,交通便利。 或许有人会问:康百万是谁?“康百万”不仅仅是指具体的某一个人,而是明清以来对以康应魁为代表的整个康氏家族的统称。“康百万”靠河运发财,靠土地致富,靠“贡献”得官,多次得到朝廷赏赐,最高时官至三品,数次钦加知府衔。其中,有创业之初的六世祖康绍敬,有开辟大河行船、奠定百万基业的十二代庄园主康大勇,有富跨三省、两次悬挂“千顷”牌的十四代庄园主康应魁,有官居三品、大兴土木的十五代庄园主康道顺,有接驾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两宫回銮的十七代庄园主康建德……尤以1901年花巨资建行宫、架浮桥、修御道,迎接两宫并贡献大量白银,受慈禧太后封赐而名扬天下。
康百万家族为了体现其身份,大兴土木,建造了庞大的地主庄园。全庄园由19部分组成,占地240余亩,庄重气派、华丽典雅,是一座集“古、大、雅、美”于一体的恢弘建筑群,被称为十七、十八世纪华北黄土高原封建堡垒是建筑的代表。庄园始建于明朝中叶,明清之初,初具规模。在建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寺沟、张沟等明代楼院,龙窝沟、寨上主宅区、南大院、栈房区、店铺、饲养区、祠堂、木材厂、造船厂、金谷寨等不同功能的清代建筑,辅以碑楼、牌坊、花园等辅助建筑,从而形成了一个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功能齐全气势宏伟的大庄园。如今,虽已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但拂去历史烟尘,透过时空隧道,我们不难发现飞檐翘角、青瓦高墙,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而且还代表着一段血脉相连的沿承和一个区域的精髓,展示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 康百万庄园保存下来的主要有主宅区、栈房区、南大院、祠堂区等十部分,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今天我们主要参观的是寨上主宅区,这部分是整个庄园的19部分之一。这个建筑群,它坐落在邙山的半腰,从对面的远处看,它的地形像洛河岸边的一朵莲花;从高处看呢,它的地形又像是饮水洛河的万年龟。就我们平时所讲的“风水”上来说,又有“金龟探水”之意,大龟在古代的时候又叫鳌,据说康家在此修建住宅区也是要“独占鳌头”,人财两旺的意思。另一方面,在清代的中后期,白莲教、太平天国、捻军起义不断,居险设寨则更有实际意义。
康百万庄园的建筑风格既有别于晋商大院、帮会文化,又不同于徽商的别墅、戏楼格局,它依“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文化选址,临街建楼房,靠山筑窑洞,滨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既保留了黄土高原民居和北方四合院的形式,又吸收了官府、园林和军事堡垒建筑的特点,门类齐全、布局合理、设计精巧、独具特色,融南方之古朴幽雅与北方之粗犷厚重于一体,是中原民居中最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体,被誉为中原艺术的奇葩。 至于“康百万”辉煌的一段历史更被人们津津乐道:在1900年的时候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地逃往西安,在第二年也就是1901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回銮北京的时候,路过我们巩县,由于当时我们河南闹饥荒,财政亏空,当地的知府,无力接待,于是呢,就让康家出资迎驾两宫,由于他们不知道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是走水路还是旱路,因此做了两手准备,一呢在东黑石关修建了一座行宫,并在洛河上驾起了一座浮桥,另外,又在巩县的洛河边上建造了五艘龙船,为了停泊这五艘大船,又特意在南窑湾村北洛水东岸建船坞五座,俗称龙窑,由于当时洛河发大水,慈禧没有走水路,因此到我们巩义之后,只在这座行宫里住了一个晚上,在第二天临走之间,康鸿猷通过李莲英向慈禧捐献了100万两白银,慈禧非常高兴,就说了一句“不知此地还有百万富翁”,因此康百万这个封号就借慈禧的金口而名扬天下了。
康百万庄园不仅以其古建特色见长,尤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人们称道,其无处不在的细节,让宏大的庄园更韵味十足。遍布庄园的砖雕、木雕、石雕等艺术构件,刀法细腻、工艺纯熟、内容繁多、形神兼备,其中不乏“拜师求读”、“尊老爱幼”、“立志成才”、“五子夺冠”等富有哲理的雕刻图案,它们不仅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更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康百万家族的雕刻工艺品件件不同,件件有新意,融合南方常见的一些图案,每一件对都康家子孙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庄园内展出的康家当年使用过的家具、珍玩、名人书画等珍贵文物4000多件,不仅再现了奢华的生活原貌,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习俗。康百万庄园作为历史特定时期的特殊产物,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及中原地区民风民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康百万庄园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来被海内外专家所重视。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李传泽称该庄园是“全国硬山式建筑中最完整、最典型的代表”,诸多专家在游览之后称其位“传统建筑之瑰宝,民间艺术之典范”。
康百万庄园,它是历史留下的一个符号,是时代的一个缩影,是一个家族沧桑历史的见证…… 首先,是六世康绍敬任洧州驿丞(在今长葛县境内),又晋升山东东昌府(即今山东省聊城)大使这个机遇。驿丞和东昌府大使是个管理地方水陆交通与官盐、税务、仓库的官员,官不算大,但他却能利用明代实行“开中法”(既以盐为中介,推动边防及内地和重要仓库运输的办法),为后裔奠定从商致富的途径。盐业从汉代以来都由国家经营,国家收入“半出盐赋”,明、清盐法有所改变:“行盐之法”主要由“官督商办”,使商与官交往甚密,商户最易暴富又莫过于盐业,这就为康百万在山东、河南之间经营盐、粮、棉,提供了信息和机遇,也为康百万了历代经营山东,打下了重要基础。
第二,是康惠的父辈们为明朝尽忠,在李自成打破洛阳,杀了福王之后,收留下逃难的李妃,最后“康朱联姻”,与李妃的的女儿结婚,使康百万锦上添花,富上加富,培养和造就了人才。
第三,是康大勇毅然放弃功名,打破传统“土不经商”的世俗观念,利用清初康熙皇帝特重漕运、藩镇等信息,毅然改变传统在洛河做生意的习俗,大河行船,开劈山东基地,“先有康大勇,后有兰水城”,使康百万的经济势力范围,由中原扩大到鲁南广大地区和江、淮沿河一带。
第四,是康应魁(堂号崇公),利用青延镇压白莲教之机,捕捉信息,贿通清延百万大军的将领勒保等人,供应全军棉花、布匹,发了十年横财,开辟了三原、泾阳、富平等棉花基地,“先有康崇公,后有泾阳城”,加上先人在山东购置的资产,使康百万土地达18万亩,再次挂千顷牌。“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头枕泾阳、西安,脚蹬临沂、济南,马行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就是这个时期叫出来的。
第五,是康道平利用清延镇压捻军之机,组织团练,垒砌寨墙,终于使捻军未逾康店一步,受到河南官绅以至清延重要官员赏识,保留下来的大量石刻中,有许多都是当时达官大员的颂辞,从而使康百万名声大振。
第六,是康鸿猷利用慈禧、光绪回銮北京、路过巩县之机,大肆铺张,迎驾两宫,贡献大量银子,受到慈禧封赐,从而使康百万名扬天下。 在经营上,康百万基本采用了“以点连面,长藤结瓜,相公负责,栈栈开花”的方式。巩县是康百万的大本营,但他在山东、陕西另辟了两个基地,按康百万的思路,“天下平安、丰收者十之一,灾荒、战乱者十之九”,这样在离家较远的地方建基地,既是某个地区有自然灾害或者兵荒马乱,另一个地方就可以补充,以保持永久不败之地,因而康应魁在陕西说:“宁舍巩县,不舍泾阳”,这是战略上的考虑;另外康百万历代重视罗掘地方人才,经过考验、磨砺,分别命以老相公(总管)、大相公(分区负责)、相公(各栈房)、小相公(业务人员或重要勤杂人员);在各地设栈房,栈房不仅管做生意、作仓库,还兼管当地所置土地的收租及买卖。这样层层负责、互相竞赛、栈栈开花,使康百万的财富如众泉汇流,滚滚而来。

⑥ 康百万和沈万三、阮子兰的家族历史有哪些

在清末民初,在我们国家流传着一个民谣,“河南康百万,江南沈万三,山东袁紫兰”,传说这三个人是财神爷赵公明转世,这三个人都达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

1、康百万是一个家族的统称。是明清以来对以康应魁为代表的整个康氏家族的统称。位于中原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

2、康百万家族上自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一直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富甲豫、鲁、陕三省,船行洛、黄、运、沂、泾、渭六河,良田数千顷,财富无以计数。

3、康百万靠河运发财,靠土地致富,靠“贡献”得官,多次得到朝廷赏赐,最高时官至三品,数次钦加知府衔。康百万家族,以财取天下之抱负,利逐四海之气概,创业于明代,渐兴于清初,乾隆时进入全盛,咸丰以后逐渐没落,民国中期走向衰败。

4、沈万三,本名沈富,字仲荣,俗称万三,万三者,万户之中(第)三秀,所以又称万三秀,作为巨富的别号。吴兴南浔(今属浙江湖州)人, 元至顺间随父沈佑迁居平江路长洲县东蔡村(今苏州市昆山周庄东垞)。元末明初商人、巨富。

5、沈万三尝身帅其子弟力穑事,广辟田宅,富累金玉,又能推恩以周急难,乡人以长者呼之。他依周庄,凭三江之利,广集货资。后通过开展海外贸易积累巨大财富,从而迅速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

6、周庄“以村落而辟为镇”,也实为沈万三之功。关于沈万三富豪事,民间甚至传说他有一只聚宝盆,不管将什么东西放在盆内,都能变成珍宝等等,由此反映出他财富多到不可胜数,生财聚财技巧高超。后来,沈家遭受三次打击而败落,沈万三被朱元璋发配充军,在云南度过了他的余生。

7、袁景芳,字兰馥,号紫兰。山东省长山县焦桥村人(今邹平县焦桥镇)袁守侗祖父。在清朝初年由例贡授中书,改户部员外、工部郎中,出守广西柳州,擢授陕西平庆道按察使司副使。

8、史志上记载,袁紫兰“自幼聪慧,内行纯笃”,说他从小很聪明,为人也非常厚道,所以十四岁的时候,就被补为县学的生员。等到长大之后,直接捐纳,进入了国子监去学习,国子监在北京,是皇家的学校,专门为清政府培养各级官吏的。

9、在清朝康、雍、乾、嘉这四朝天子执政的一百多年间,袁家涌现出了160多个朝廷的重臣,在全国各地做官,有的伴天子左右,参与国家大事,政绩也非常的卓著。袁家是随着清朝的兴旺而兴旺的,随着清朝的败落而败落了。

(6)康氏家族有多少年历史了扩展阅读:

中国第一庄园

1、百万庄园位于巩义市康店镇,距市区4公里,始建于明末清初。由于它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因而有“金龟探水”的美称。1963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三大庄园(刘文彩、牟二黑)之一,比山西乔家大院大19倍。

2、所谓“康百万”是由于当时的庄园主康应魁两次悬挂“良田千顷”的金字招牌,土地商铺遍及山东、陕西、河南三省八县,而被称为“百万富翁”。后来,慈禧太后逃难西安,回銮北京时,路过康店。

3、康家出钱监工修造黑石关,县城、官殿行宫和“龙窑”,花费了100多万两银子,又向清延捐赠白银100万两,慈禧说不知此地还有一个康百万富翁。从此,“康百万”这个皇封就广泛地传开了。

⑦ 有知道康氏家谱的吗

起源: 起源主要有四:①出自姬姓,周文王后裔,始祖为卫国创始人康叔,发源于河南卫辉、濮阳。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西周立,文王幼子、武王之弟初受封于康,称康叔。周公旦平定武庚判乱,把武庚原来管理的商朝遗民七族和商都周围地区都封给康叔,建立卫国,故又称卫康叔。死后谥号“康”。卫国灭亡后,其王族有以祖上谥号命姓者,称康氏。史称康姓正宗。②出自中国古代西域,“昭武九姓”之一。汉代,随着丝绸之路开辟,康国和康居国的王子到中国中原定居,后代以康为姓。③出自匡姓,为避讳而改。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为避讳,诏天下匡姓人改姓康。因匡与康读音相近,康字又是一个吉祥的字,所以改匡姓为康姓。④出自少数民族。如历史上突厥族人有康姓;金时女真人纳喇氏、清时满洲赫舍里氏、达斡尔族华力提氏,汉姓为康;瑶、蒙、土、羌等族均有康姓。 始祖:康叔。 迁徙: 康姓最早发源于卫国,辖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河北西南部一带。早期播迁缘于卫都迁移,范围止于河南北部。秦时,康姓主要徙陕西、山东二地,故早期康姓在此二地繁衍旺盛,遂有京兆、东平两大郡望。魏晋南北朝时期,甘肃康姓为避战乱,徙蓝田(今陕西蓝田西灞河西岸),后渐向东南迁移。史载,南朝宋时,设华山郡蓝田县,用以安置康穆(初仕后秦河南尹,后举族众三千余人迁湖北襄阳之岘南)族人,并任命穆为秦、梁二州刺史,其子孙亦多仕宦,康穆一支遂枝繁叶茂,人丁兴旺。唐代,有宁夏灵武人康植之孙康日知被封会稽王,其子志睦因功封会稽郡公,后世子孙繁衍昌盛,发展成望族,其家族所在地浙江绍兴则为南方各地康姓迁徙之主源。宋代,因避帝讳而改姓的匡姓,成为康姓新的支脉。另有洛阳康再遇位居开国功臣之列,遂加官进爵,门庭荣耀,显达当朝。北宋末年到元朝建立期间,改朝换代频繁,北方多动荡,故有康姓徙迁南方安居乐业。明代,康姓作为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徙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等地。从清代开始,闽、粤康姓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海外者。今日康姓尤以安徽、四川、甘肃、山东、陕西等省居多。目前康姓人口列全国第七十五位。 郡望: 京兆郡汉武帝时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首。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北)。三国魏时置郡名。
东平郡汉时改大河郡为东平国,治所在无盐(今山东东平东)。南朝宋时改为郡。
会稽郡秦始皇时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汉顺帝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 堂号: 会稽堂唐朝康志睦身材魁梧,善骑射,官大将军。后讨平张韶,升平卢节度使,又平李同捷叛乱,加检校尚书右仆射,封会稽郡公。康姓因以“会稽”为其堂号。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京兆、东平。②自立堂号:华山等。 字辈: 江苏如皋康氏字行:本贞茂荣,安雍近智,吉贤端秀。
河南邓州康氏字辈:民惠谈养盈,景起忠含宏,从玉新士振。
四川资阳康氏字辈:福(富)友华祥瑞,万廷显正世天(仁)兴;光明历代朝纲纪,忠厚钦承兆凤麟;寿安锡庆敦洪绪,佐运和宣启俊英;盛会荣昌襄上益,简修纯萃殿嘉基。
四川遂宁康氏字辈:乃逢国运盛,聿定万年歌,承绪维忠孝,传家尚泰和,光裕名声振,佑启福祉多,富贵天以锡,诗书应发科。
资阳安岳康氏字辈:祭忠孝长,存乐友园。
新化温塘康氏新班辈:南诏仲发季,福友华祥瑞,甫万廷显国,世天兴光明,历代朝伦纪,忠厚钦承兆,敦本开基绪,储才启俊英,诏书能迪哲,礼让可亿型,传家遵典则,祖德定长新,诰命重周史,清廉贯古今。 名人: 康泰,三国吴人,籍贯不详,为中国早期去海外旅行家之一。约在226年(吴黄武五年)和朱应出使扶南(今柬埔寨)等国,其经历及传闻之国家百数十个,并曾在扶南会见天竺(即今印度)使臣。回国后,撰有《吴时外国传》。
康承训(约809-874),唐将。字敬辞,灵州(宁夏灵武)人。宣宗时,累迁义武节度使、右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以“讨贼逗挠,贪虏获,不时上功”被劾,贬恩州司马(《新唐书》)。僖宗初,授左千牛卫大将军。
康昆仑,唐琵琶演奏家。西域康国人。善弹琵琶,德宗时号为“长安第一手”之称。后又从段师(善本和尚)深造。善弹《羽调录要》(一作“绿腰”、“六么”)与《道调凉州》(善本作)等曲。
康与之,南宋学者。洛阳(今属河南)人,南渡后流寓嘉禾(今浙江嘉兴)。字伯可,一字叔闻,号退轩、顺庵。曾从晁说之学。建炎间,上《中兴十策》,名著一时。绍兴中,依附秦桧,官至福建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桧死,累贬雷州安置,后移押新州牢城。约卒于绍兴末。工词,风格婉丽,然所作多粉饰太平。著有《顺庵乐府》。另有《昨梦录》,虚构一理想社会,反映一种无法实现的荒诞思想。
康进之,元戏曲作家。棣州(今山东惠民)人,一说本姓陈。曾作《水浒》杂剧,《黑旋风老收心》已佚。今存《李逵负荆》,曲白隽美紧凑,描写细腻深刻。与高文秀同为当时善写黑旋风故事的杂剧作家。
康海(1475-1540),明文学家、戏曲作家。字德涵,号对山、浒西山人、沜东渔父。陕西武功人。弘治进士。授修撰。疏通刘瑾救李梦阳出狱。瑾败,坐党落职。为弘治间文坛十才子之一。又为“前七子”之一。有杂剧《中山狼》、《对山集》、《沜东乐府》及《武功县志》等。
康济鼐(?-1727),清西藏贵族。后藏人,本名锁南结布。原为拉藏汗噶伦。康熙间准噶尔军袭拉萨,他以兵固守阿里达五年之久,以隔断入藏准军与伊犁本部联系清军入拉萨,以功封贝子,受命以首席噶伦总揽藏政。雍正间被阿尔布巴杀害。
康广仁(1867-1898),清末维新派。名有溥,号幼博,以字行。广东南海人,康有为弟。1897年在澳门办《知新报》,后又在上海开设大同译书局,发起不缠足会,兴办女学堂等。1898年至北京参加变法维新和新政,为康有为拟奏稿。戊戌政变时被捕,与谭嗣同等同时被杀,为“六君子”之一。
康有为(1858-1927)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原名祖治,字广厦,号长素、更生。光绪进士。博通经史,探索西学。清光绪十四年(1888)第一次上书清帝,建议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事。旋回广州聚徒讲学,致力变法理论著述。二十一年四月第二次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要求迁都抗战,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旋中进士,授工部主事,不就。在京组织强学会,编印《中外纪闻》。又设上海强学会,创办《强学报》,鼓吹变法维新。又于北京成立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在翁同龢、徐致靖等支持下,促成百日维新,受光绪帝召见,命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许其专折奏事。此后迭上奏折,与梁启超、谭嗣同等全力推动新政。戊戌政变时,被清政府通缉,逃亡国外,组织保皇会。辛亥革命后,在上海办《不忍》杂志,任孔教会会长。1917年参予“张勋复辟”事,旋败。擅长书法,字体豪放,自成一家。其诗风格雄健,意境宏阔,反映了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广艺舟双楫》、《南海先生诗集》等著作数十种。
其他康姓名人有神州人物康回;康姓始祖康叔;南朝梁大臣康绚;唐经学家康子元;五代后晋大臣康福;明朝开国将领康茂才、康茂林;清康有为之女康同薇等。近当代康姓名人有妇女运动领导人康克清,政治家康生、康世恩,社会学家康心孚,川剧演员康子林等。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⑧ 至今已经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现代测定,地球的年龄是46亿年
而中国历史据记载是从元谋人开始,据今已有170万年了
顺序是内:元谋人,北京猿人,山顶容洞人,半坡与河姆渡人,大汶口,燧人氏伏羲氏和神农氏的传说,接着是黄帝和炎帝,尧舜禹,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这些都无文字记载,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公元前16世纪建立.
此外,应该还有史前文明.
历史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到底按照人类开始生产生活开始算起还是按照人类有了文明后算起.结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⑨ 康姓氏的历史、文化与传承

康(Kāng)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
为康叔后裔,以祖上谥号(或曰封邑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 康氏图腾
载,周武王少弟康叔谥号“康”,后人有以其谥号为氏者,是为河南康姓。周武王灭商后,把同母幼弟姬叔封在康,故称康叔。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因年幼,由周公摄政,三监(管理商朝旧臣封地的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勾结武庚(商纣王后裔)和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平定。之后,便大规模地分封诸侯,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当时素负贤名的康叔统治,并改封康叔为卫君,建立卫国,定都朝歌(今河南淇县),故又称卫康叔。康叔把卫国治理得很好,声誉日益上升,到周成王亲政时被举为司寇,权位高于其他诸侯。他死后谥号是“康”,其后便有以谥号为氏,或以封邑为氏,称康氏。史称康姓正宗。
2、出自汉代西域康居国王子之后裔
以国名为氏。据《梁书·康绚传》所载,汉代时,西域康居国派遣他们的王子来到中国,以示臣服,汉代在西域设置都护,那位王子到达我国后就在河西落脚待诏,后康居国王子定居河西(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一带),其后人以国为氏,是为甘肃康姓。到隋唐时,这个位居东亚的国家仍然存在,被称为康国。
3、出自古代突厥族有康氏
据《隋书》载:“突厥亦有康姓”。突厥为公元6世纪在今新疆境内的游牧民族。西魏时建立政权,康居王定居河西,主要是繁衍于我国的西北一带。关于这个康居国,根据《汉书·西域传》的记载“高长安城一万二千里”,拥有现在新疆以及苏俄中亚之地。隋之前疆域最广,族中有康姓。
4、出自匡姓
为避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名讳,匡氏改为康氏。据《宋史》载,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后,为避其名讳,令“匡”氏改为音近的“康”氏。
5、出自少数民族中有康姓
① 金时女真人纳喇氏、清时满洲赫舍里氏、达斡尔族华力提氏,汉姓为康。 ② 今瑶、蒙、土、羌等族均有康姓。
编辑本段得姓始祖
康 叔 据《元和姓纂》和《姓苑》等书记载,载,汉族的康姓,出现于距今大约3000多 康氏始祖--康叔
年以前,他们的始祖康叔。康叔为周武王少弟,初被封于康(今河南省禹县),故称康叔。 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由周公旦辅政,这引起武王胞弟管叔、蔡叔、霍叔的不服,殷纣的后裔武庚便联合他们以及夷族反叛。 周公平叛后,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康叔统治,康叔在封地建立卫国,管理那里的殷室遗民,将卫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对稳固周王朝统治起到很大作用。 康叔死后,谥号为“康”,即“使民安乐”之意。康叔后人以其功绩、声誉为荣,取其谥号为氏,称康姓,康叔自然成为康姓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康姓最早发源于卫国,国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卫国第一代国君卫康叔逝世后谥号“康”,其后裔有以谥号为姓。卫国所辖范围: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河北西南部一带。 康姓早期播迁缘于卫都的迁移,范围止于河南北部。 秦时,康姓主要徙陕西、山东二地,故早期康姓在此二地繁衍旺盛,遂有京兆、东平两大郡望。 魏晋南北朝时期,甘肃康姓为避战乱,徙蓝田(今陕西省蓝田西灞河西岸),后渐向东南迁移。 史载,南朝宋时,设华山郡蓝田县,用以安置康穆(初仕后秦河南尹,后举族众三千余人迁湖北省襄阳之岘南)族人,并任命穆为秦、梁二州刺史,其子孙亦多仕宦,康穆一支遂枝繁叶茂,人丁兴旺。 唐代,有宁夏灵武人康植之孙康日知被封会稽王,其子志睦因功封会稽郡公,后世子孙繁衍昌盛,发展成望族,其家族所在地浙江绍兴则为南方各地康姓迁徙之主源。 宋代,因避帝讳而改姓的匡姓,成为康姓新的支脉。另有洛阳康再遇位居开国功臣之列,遂加官进爵,门庭荣耀,显达当朝。北宋末年到元朝建立期间,改朝换代频繁,北方多动荡,故有康姓徙迁南方安居乐业。 明代,康姓作为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徙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等地。 从清代开始,闽、粤康姓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海外者。 今日康姓尤以安徽、四川、甘肃、山东、陕西等省居多,这五省的康姓约占全国汉族康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 康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三。

阅读全文

与康氏家族有多少年历史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