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安徽有多久的历史(详细点哦)
[文明源头]安徽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省名取安庆府与徽州府名第一字为安徽。安徽因历史上有古皖国和境内的皖山、皖河而简称"皖"。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毫州在商代曾为成汤之部,古寿春(今寿县)在春秋战国时曾为楚国首都。
[历史风云]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建立从禹开始,禹的父亲鲧是雄居大河南岸位于嵩高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富有平治水土的经验,在与尧舜斗争中失败。后来,禹在伊洛河一带,纠正过去以塞为主的错误做法,改为以疏导为主,开展新的治水工程。他依据地势的高下,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陂障洼地的薮泽散流,使肥沃的平原广野能减少洪水泛滥的灾难,散漫的流水又能积到一定的地方。禹平治水土,发展生产,得到群众支持,博得许多部落首领的拥护,确立了禹王权。为巩固政权,禹又沿颖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今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怀远县境内),大会夏、夷诸部从多邦国或部落首领,这就是"涂山大会",标志着夏王朝正式建立。后来,禹的儿子启在"钓台之享"大会正式废除"禅让制",开始了我国文明时代的历史。今天,在涂山上还留有相传建于汉代的禹王庙。
[艺苑奇葩]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流行于安庆、池州、徽州一带,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之一,它以安庆地方语言为歌唱基础,抒情见长,优美动听,如行云流水,富于韵味。黄梅戏剧目有大戏36本,小戏72出。唱腔100多种。伴奏乐器主要是高胡及民族乐器和锣鼓。黄梅戏以安庆为中心迅速发展,合肥及安庆市均有黄梅戏剧团和学校,农村有业余剧团。著名演员有严凤英、王少舫、马兰、韩再芬等。
一、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
1.休宁县万安古镇
2.泾县桃花潭镇(原陈村古镇)
3.濉溪县临涣古镇
4.铜陵县大通古镇——和悦洲
(以上由历史文化保护区更名为历史文化名镇)
5.肥西县三河镇
6.宣城市宣州区水东镇
7.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镇
8.岳西县响肠镇
9.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
10.桐城市孔城镇
11.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
12.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
二、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
1.绩溪县龙川村(原大坑口)——湖村——磡头
2.绩溪县上庄——冯村
3.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
4.歙县许村
5.黄山市徽州区唐模村
(以上由历史文化保护区更名为历史文化名村)
6.歙县棠樾村
7.泾县黄田村
8.固镇县垓下村
9.黟县屏山村
10.黟县南屏村
11.黟县关麓村
12.泾县查济村
13.肥东县瑶岗村
14.蚌埠市蚌山区孙家圩子村
15.歙县雄村
16.休宁县右龙村
17.休宁县黄村村
18.绩溪县石家村
19.肥西县小井庄村
20.歙县昌溪村
21.歙县瞻淇村
22.蚌埠市龙子湖区长淮卫村
23.肥西县启明村——新光村——鸽子笼村
24.凤阳县小岗村
三、安徽省历史文化街区
1、黄山市屯溪区屯溪老街
2、东至县东流古街
(以上由历史文化保护区更名为历史文化街区)
3、五河县城关镇顺河街
Ⅱ 宣城的文化
宣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西汉元封二年(前109)设郡以来,历代为郡、州、府、路所在地,范晔、谢脁、沈括、文天祥等先后任宣城太守。
宣城也是诗人梅尧臣、数学家梅文鼎、红顶商人胡雪岩、新文化运动旗手胡适、徽墨名家胡开文、学者吴组缃、书法家吴玉如、书画家吴作人的故乡。
宣城境内国家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0多处,众多的人文遗迹,使得这座古城不仅赢得“上江人文之盛首”的赞辞,更因谢脁、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咏,而享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
所辖绩溪县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徽文化的核心区,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中国画长卷样稿《日月精华水火相济———宣纸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入选安徽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项目。绩溪县《月亮起山一盏灯》《四季歌》两首歌曲入选声乐类作品,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群星奖评比。
旌德县创作的舞蹈节目《最炫民族风》获第二届全国中老年才艺展演,韩国站文艺汇演银奖。
泾县词曲作家夏子、舒光杰创作的《家乡的月亮》,在中国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中国音乐电视》节目中滚动播出。
市文化馆组织的“金色晚霞”合唱节目在全省比赛中获合唱比赛优秀组织奖和演唱奖。
小品《山里的海》参加全省小品曲艺大赛,获二等奖。在全省“六一”少儿文艺调演中,宣城市获组织奖,舞蹈《山妞妞》获一等奖。
在第九届安徽花鼓灯会中,绩溪县的民间手龙舞《徽山龙娃》获表演二等奖、创作奖,郎溪县的民族舞蹈《谁不说俺家乡好》获表演三等奖。 截至2012 年底,宣城市有文物点2392 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9 处,含广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1 处,不含广德,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7 处。
宣城市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 座,绩溪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 座,宣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3 处,水东镇、查济村、江村,中国传统村落4 处,查济村、黄田村、江村、龙川村,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13 处,泾县桃花潭镇、黄田村,广德县甘溪村、宣州区小胡村、郎溪县梅渚镇、姚村,绩溪县龙川村、湖村、磡头村、上庄村、冯村、石家村,宁国市胡乐镇。
2012 年,争取国家和省级文物维修专项经费390 万元,争取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专项经费703 万元。
截至2012 年底,宣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 个门类,916 个项目。宣纸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国家级“非遗”代表名录4 个,宣纸、徽墨、宣笔制作技艺、皖南花鼓戏;省级名录30个;市级87 个。国家级徽文化保护试验区1 个,绩溪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 个,郎溪县梅渚镇、绩溪县伏岭镇。“非遗”专题博物馆、传习所7 个,宣酒文化博物馆、绩溪三雕博物馆、泾县中国宣纸博物馆、绩溪徽墨传习所、徽菜传习所、郎溪民俗文化馆、五猖馆。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 人;省级传承人36 人。
Ⅲ 宣城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宣城历史上的名人有诗人梅尧臣、数学家梅文鼎、红顶商人胡雪岩、新文版化运动权旗手胡适、徽墨名家胡开文、学者吴组缃、书法家吴玉如、书画家吴作人等。
宣城,古称宛陵、宣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安徽省东南部,东临浙江省杭州、湖州,南倚黄山,西和西北与池州市、芜湖市毗邻,北和东北与马鞍山及江苏省南京、常州、无锡接壤,是东南沿海沟通内地的重要通道。处在沪宁杭大三角的西部腰线上,是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和资本转移的前沿阵地。敬亭山、柏枧山、水西山、龙须山四山峰峦叠翠;青弋江、水阳江两水相依。
宣城地处江南,楚头宣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便有“南宣北合”一说。自西汉设郡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国家园林城市、南吴尾,江南通都大邑,江南鱼米之乡。
宣城文化底蕴深厚,自西汉时起就一直是江东大郡,晋永嘉年间,首开文化昌盛之风,历经六朝, 隋、唐、宋、元、明、清诸朝文化发展,其文脉源远流长,中国鳄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一翼。
Ⅳ 安微省宣城市水阳镇历史有多久了
《乾隆府志》:“(东汉末年)中原避乱者归者众,始筑为园田,初名化城,”版
公元235年春,东吴孙权令大将丁奉权到此屯垦练兵。当时有10万民众在此耕作,使之成为旱涝保收的东吴大粮仓,并易名为金宝圩(现水阳镇东3里)。至那时起,金宝圩作为吴国大后方粮仓,美名驰誉天下,吸引了多少商贾往来其间,再加上绕镇而过的水阳江,是宣城通达长江的黄金水道,水阳遂渐成商埠,且日益繁荣起来。
从公元235年开始算到现在已经1781年了。
Ⅳ 宣城的历史沿革
宣州春秋时名爰陵,古越族聚落生息于斯。
秦初正式置县。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丹阳郡郡治设在宛陵,今宣州区。
晋太康二年(281年),析丹阳郡置宣城郡。自此,宣城一直作为州、郡一级政区存在。
隋初废郡,改南豫州为宣州,不久又改称宣城郡。
唐初置宣州,中间一度改称宣城郡,以后复称宣州。
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宣州改为宁国府。
元代为宁国路所在地。
明、清为宁国府所在地。
民国三年(1914年)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属芜湖道。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宣城先后属第九和第六行政督察区。
解放后,1949年5月成立宣城专区。
1952年1月,宣城专区撤销,辖县并入新成立的芜湖专区,1971年改称芜湖地区。
1980年2月,芜湖地区改名宣城地区。
1982年4月,行署机关移驻宣城。
1987年8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县,设立县级宣州市,并同时设立了宣城地区。
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宣州市,设立地级宣城市;宣城市设立宣州区,以原县级宣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宣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叠嶂中路。
2000年12月,正式撤县级宣州市设宣州区。2001年2月正式挂牌成立。
Ⅵ 宣城站的历史沿革
宣城站始建于1934年,1934年11月25日竣工通车
2008年,宣城站增开T111/2次,这是宣城首趟特快
2008年,宣城站增开T7766/5次,宣城的第二趟特快,由于生意不好2010年10月26日停开
2010年10月26日起,途经宣城站的杭州—合肥T7766/T7765次、杭州—合肥(西)K8462/K8461次停运。此外,因2558/5、2556/7次运行区间由杭州—东营调整为南京西—东营,自10月26日起,2555次、2556次在宣城站停运。至此,途经宣城站的旅客列车将由38对减至35对。宣城火车站工作人员提醒,广大旅客朋友搭乘火车前,请注意火车站内公布的关于列车开行变化的相关信息。
2011年7月,T111/2宣城站停开,列车改走京沪线南京至上海段,标志着宣城站唯一一趟特快停开。
2013年9月,宣城站两台自动取票机投入使用。
2014年12月10日,调图增开宁波—郑州T326/5次、北京西—黄山K1110/09次、合肥—黄山K8381/2次。
2015年7月调图K177/8次徐州—厦门停运
2015年12月4日皖赣铁路扩能改造宣城站房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总工期为26个月。
2016年1月8日7101次正式停运,1月9日最后一趟绿皮列车7102次宣城站发车,宣城站最终告别绿皮车的时代。
Ⅶ 宣州的历史沿革
秦置鄣郡,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改丹郡,治宛陵(今宣州区)。
顺帝刘保永和四年(139)至汉桓帝刘志建和元年(147)在丹阳郡南部置宣城郡。以境内有宣城县而为郡名。不久废。 咸宁六年(280)三月,三国时期吴国未代皇帝孙皓(242~283年))降晋,晋武帝司马炎统一中国。咸宁六年四月,司马炎改年号为太康,为了削减吴国旧势力的影响,缩小了原以吴国都城建邺(今南京市)为中心的丹阳郡范围,在其南部地区复置宣城郡(注:《沈志》太康元年,《晋书·地理下》作太康二年),隶属扬州。治宛陵(今安徽宣州市区),领11个县,全为吴丹阳郡旧县。
咸和四年(329年),改属豫州。
义熙九年(413),仍属扬州。原治宛陵,兴宁初(约363年),改治芜湖(今芜湖县黄池镇南0.5公里许的楚王城遗址),不久,还宛陵。兴宁二年,治赭圻(今安徽繁昌县芦南乡东南5公里的赭圻山中,遗址位于群山合抱的带状冲地,现存被山洪冲断的夯土城墙高4.5米,宽7米.初建于东晋兴宁二年(364年),为东晋权臣桓温所筑),后因火灾改驻姑孰(今安徽当涂县城)。 开皇九年(589),隋平南朝的陈,统一中国。改南豫州为宣州,废宣城郡,治宣城(宛陵故城)。大业三年(607)四月宣州改宣城郡。
大业十三年(617),杜伏威 (598~624) (注:隋末农民起义首领)据历阳(今和县历阳镇)称总管,控制江南地区。 1949年5月设宣城专区,属皖南行署区。宣城专署驻宣城,辖宣城市及宣城、郎溪、广德、宁国、泾县等5县。
1950年撤销宣城市,原芜当专区所属当涂、南陵2县划入宣城专区。辖7县。
1952年1月撤销宣城专区,将宣城、郎溪、广德、泾县、当涂、南陵6县划归芜湖专区;宁国县划归徽州专区。
1970年芜湖专区改称芜湖地区,地区驻芜湖市,辖芜湖市及芜湖(驻鲁港)、当涂、郎溪、广德、宣城、泾县、南陵、繁昌等8县。
1973年芜湖市改由省直辖。
1980年1月29日,国务院批准:芜湖地区的芜湖县划归芜湖市;芜湖地区行政公署驻地由芜湖市迁至宣城县,并更名为宣城地区。
1980年2月正式改名宣城地区,1982年4月行署机关移驻宣城。
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宣城地区的当涂县划归马鞍山市;繁昌县、青阳县、南陵县划归芜湖市。
1997年,面积12340平方千米,人口271.2万,行署驻宣州市。辖宣州、宁国2市和郎溪、广德、泾县、旌德、绩溪5县。
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⑴撤销宣城地区和县级宣州市,设立地级宣城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宣州区。⑵宣城市设立宣州区,以原县级宣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宣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叠嶂中路。⑶宣城市辖原宣城地区的广德县、郎溪县、泾县、旌德县、绩溪县和新设立的宣州区。原宣城地区的宁国市由安徽省直辖。
2001年2月,宣城市正式挂牌成立。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宣城市总人口2659639人;宣州区822707人,郎溪县316592人,广德县485757人,泾县333586人,绩溪县177091人,旌德县142064人,宁国市381842人。
经过2001-2003年全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以后,全市由176个乡镇、街道(67镇、103乡、6个街道)调整为115个乡镇、街道,其中有61个镇、44个乡、10个街道。2004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73万人,常住人口268万人。
Ⅷ 宣城有多少年的历史, t听老人说以前还有城墙是真的吗
两千多年来历史,(丹阳郡)自汉治宛陵(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区),陶谦,三国丹阳郡人(今宣城)。晋太康二年(281)析丹阳郡置宣城郡。自此,宣城一直作为州、郡一级政区存在。隋初废郡,改南豫州为宣州,不久又改称宣城郡。唐初置宣州,中间一度改称宣城郡,以后复称宣州。南宋乾道二年(1166)宣州改为宁国府,直至清末。以前是确实有城墙的。文革前还有残砖。
Ⅸ 宣城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第一位:吴作人
吴作人(1908年11月3日-1997年4月9日),男,安徽宣城泾县人,生于江苏苏州,1926年入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系,1927年至1930年初先后就读于上海艺术大学、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及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从师徐悲鸿先生,并参加南国革新运动。早年攻素描、油画,晚年后专攻国画,境界开阔,寓意深远,以凝练而准确的形象融会着中西艺术,是继徐悲鸿之后中国美术界的又一领军人物。1984年法国政府文化部授予他“艺术与文学最高勋章”,1986年比利时国王授予他“王冠级荣誉勋章”。
第二位:吴半农
吴半农(1905年-1978年) 原名吴祖光,号曲林,安徽泾县人。清华大学经济系毕业。曾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硕士学位。中国现代经济学家,著有《工资指数论》、《我国对外贸易分析》、《当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形势》等。1934年夏,吴半农被派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硕士学位。1936年12月取道苏联西伯利亚回国至南京,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研究员。国民政府经济部秘书。1940年12月改任经济部统计长、资源委员会驻美国技术委员会专门委员,再度赴美。1944年任太平洋国际学会美国分会客座研究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国政府驻日本代表团第三组(经济)组长和中国驻盟军总部赔偿归还代表团首席代表。1956年8月2日,冲破阻力,获得机遇携全家离开日本返回祖国,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重用,先后任外交部国际关系研究所日本组与世界经济组组长、研究员、顾问等职。1978年病逝于北京。
第三位:梅子涵
梅子涵,1949年生,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作为儿童文学家,他为儿童写了几十部书集,如《女儿的故事》、《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等;作为儿童文学的研究者,他写作、主编了多部理论著作,如《儿童小说叙事式论》等。作为儿童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培养了几十位儿童文学研究生,为儿童文学事业培养人才做出很大贡献。他还写过一本《女儿的故事》,这是一部出自大学教授之手却没有丝毫书卷气的活泼有趣的长篇小说。小说以口语化的语言写作,语感独特,风格幽默风趣,恰似谈笑风生,亲切感人。小说将一个女孩日常的生活和平凡的成长经历借助语言的魅力使之艺术化,从而激起读者的强烈的审美愉悦和心灵的共鸣,创造了儿童小说的一种新的叙述方式和小说艺术的新领域。
第四位:章基嘉
章基嘉(1930.1.1—1995.10.5),安徽省绩溪县瀛州乡油坑口人。长期天气预报专家,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南京气象学院教授及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并被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1958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水文气象学院研究生部,获地学科学副博士学位。先后从事气象教学、科研和组织领导工作,在大气环流和中长期天气预报、青藏高原对东亚环流和天气气候影响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为纪念在章基嘉气象学上的贡献,南京气象学院设立了章基嘉奖学金。
第五位:胡家健
胡家健,字建人,安徽省绩溪县人。教育家。早年就读胡氏小学、安徽学府。后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专修科,国立东南大学教育学系毕业。曾任河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育学专任教员兼附属小学主任,安徽省教育厅编译处主任,安徽省省立第四中学(宣城中学)校长,国立浙江大学教授兼学校总务长、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兼校柏溪分校主任、学校总务长,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长,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香港中山图书馆董事长等职。
第六位:洪德元
洪德元,男,1937年1月出生于安徽绩溪,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1966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88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8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2001年增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洪德元提出了多个属的新系统,发现8个新属、50多个新种;在英文专著《Taxonomy and Evolution of the tribe Veroniceae, Scrophulariaceae》(婆婆纳族的分类和进化)运用了新方法,提出了起源和进化的新观点,建立了该族的进化系统;对毛莨科、桔梗科和百合科的细胞分类学和物种生物学研究有新发现;1990年出版的《植物细胞分类学》是世界上该领域的第一部专著,为植物细胞分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Ⅹ 安徽省宣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址
千年历史文化遗址——柏山
梅铁山
柏山,又名双羊山,位处宣城市城南梅溪路以南一里许,现属鳌峰街道办事处九同碑村。据史料纪载,此山原有唐大将许绪之墓,后墓毁,仅剩墓前两只石羊长存,故得名。唐昭宗光化年间(公元898——901),梅远(诗人,宣城梅氏始祖)为宣城掾(属官),原居城东州学西街,后子孙移居此山。其五世孙,史称“以诗名家”,被誉为宋诗“开山祖师”的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即生于斯,葬于斯。时僧人澄展世受梅氏恩德,愿终生守护梅氏家祠会庆堂,并于山上广植翠柏,日久漫山遍野,郁郁苍苍,故后人名之为柏山(见梅氏宗谱附录“梅氏祠墓图景”)。. ?( m ]8 `+ ?0 a: v: t4 Q& F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号宛陵先生。虽其“位不过五品”,但开创了一代诗风(见拙文《北宋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梅尧臣诗歌的平淡艺术》等),“名满天下”,受到宋代大家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王安石等人的高度崇敬,尤其是南宋爱国大诗人陆游称其为李杜之后的第一人。在他逝世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他的评价仍然很高:“自皇祐至今逾二百年矣,天下所言诗人者必曰圣俞,国人之诵所尊敬者必曰宛陵先生”。因此,梅尧臣不仅是宣城梅氏的文化始祖,更是宣城本地历史文化的始祖与杰出代表。自梅尧臣之后,宣城人文蔚起,涌现了诸如梅氏、贡氏、沈氏、吴氏、施氏等众多文化世家,形成了以梅氏子弟为主体,长达数百年,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宣城诗派、宣城画派和宣城数学派,出现了享有世界盛誉的梅文鼎、梅清、梅膺祚、梅光迪等科学文化大师。清代雍正年间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这样评价说:“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宣之旧族首梅氏,匪特仕科名甲于遐迩,而文章经济理学名儒,自有宋以来,彬彬郁郁绵亘辉映。”可以说,千年梅氏文化的变迁,演绎了宣城本土历史文化的兴衰。8 B+ c. U: s0 [; j- N+ v
北宋以后,千百年来,尽管历经战乱兵燹,改朝换代,但柏山始终是作为宣城文化的圣地,犹如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妥善地得到保护。每当战乱平息,宣城地方官吏,出于对文化的敬畏与尊重,为了教化人民,都要对这里的文化景观,如双归山、都官墓、会庆堂、宝章阁、景梅亭等进行修缮,举办祭奠活动(见梅氏宗谱附录“历代郡侯修建会庆堂、景梅亭姓氏”);对于侵占这里的产业,以及损毁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行为严加饬查,并以法律的形式于以维护(见梅氏宗谱附录“宗族产业历代案卷”)。这里地处城郊,梅溪环绕,草木葱茏,山川秀美,又文脉厚重,是“宣城梅花遍地开”的梅氏文化发祥地,自古以来宣城的文人雅士,平民百姓也都喜欢来这里游玩踏青,凭吊先贤,接受文化浸染。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的一切被炸毁。现存梅氏宗谱附录“赠言”中,所记载的堂记、碑记、亭记及众多的诗词歌赋就是一部以柏山为载体的极其珍贵的宣城古代文化长卷。* J) w5 f G* e# G! k# E2 P3 k
宣城近代经济、文化遭受的最大的一次破坏,是清末的“咸丰之乱”。由于宣城地处南京(太平天国建都于此)外围,战略位置重要,太平军与清军在这里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拉锯战,连年的战乱、瘟疫使本地“士民存者不足百分之一”,屋宇倾颓,田地荒芜。宣城境内的梅氏家族,除了城西四十公里青弋江两岸的一支外(章务望,梅禹臣后裔),余皆死于战乱或迁徙。当时居住在柏山祖居地的梅氏后裔(墨荘望,梅辅臣后裔),迁徙时将存放于宗祠的九具先人灵柩,一字摆开安葬在山腰的一道土埂上,因为坟墓与墓碑形态一致,后移居宣城的居民,就称此地为九同碑(字迹尚清晰的碑体,现作为石桥横搭在已成为污水沟的梅溪上。)% U7 K7 P) t! l) A4 B; e/ M
经过这次战争,古宣城已面目全非,。居民基本上都是战乱后,从河南、湖北等各地迁徙过来的,传统的宣城历史文化也因此而失传,以至湮没了。柏山,这块宣城人民千年的古文化圣地,也再末能恢复昔日的风采。现在这处已遍布民居的文化遗址上,除了还可以找到一些残碑断碣外,只有一只梅氏故居门前历经千年历史风雨的石犼,孤零地蜷伏在山岗上,面对着喧嚣的市区,看着咄咄逼近的商业开发,忧虑着自己的命运,是那样的凄惶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