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
汉学与宋学的对立是清代儒学的主线,又因满清变成儒学和皇权的道统之争专,康熙等以宋学的属名义逐渐从儒学士人手中夺取儒学道统。汉学大师惠栋认为“宋儒之祸,甚于秦火”。戴震进而指出无论程朱还是陆王都掺杂了释道的成分,作《原善》《诸言》《孟子私淑录》以及《孟子字义疏证》寻找纯粹的孔孟之道。
B. 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是什么
一)、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北宋时,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朱熹,程朱理学的思想观点有: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是一个天理(理学的核心思想);
(2)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人伦者,天理也”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朱熹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朱熹更认为,“物”即天理人伦等,“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注: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一生著述很多,最为重要的是《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他的学术思想还传至日本、朝鲜,甚至形成了“朱子学”)
程朱理学的影响:
程朱理学用纲常名教的绳索把人束缚的更紧了,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陆王心学
陆九渊,南宋理学家,其思想观点有:
(1)世界观: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方法论:认为得到天理不需要向外探究,只需反省内心就可以了。
王阳明,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号称“心学”,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其思想主张有:
(1)世界观: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明清之际的儒学
总的背景:
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具体表现为: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反封建、民主思想开始觉醒。)
1.李贽
“离经叛道”的李贽,自称异端,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大胆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李贽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代表作:《焚书》、《藏书》
2.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作用: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顾炎武: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在《日知录》中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还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唯物思想);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代表作:《周易外传》、《读通鉴论》等,后汇编为《船山遗书》。
对三人的评价: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附录:
a.儒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时期得到发展,代表人物孟子、荀子,秦朝时期遭到沉重打击,西汉时期成为正统思想,代表人物董仲舒。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挑战,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发展,隋唐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宋朝的理学,完成了儒学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代表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明朝中期王阳明的心学,把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对儒学批判继承,代表明朝后期李贽,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b.儒家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的原话:
孔子:“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董仲舒:“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二程:“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朱熹:“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理而后有气”
王阳明:“字宙便是吾心”“心即理”“心外无物”
李贽:揭露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人有男女之分,而见识高低没有男女之别”
黄宗羲: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的兴亡,而在万民的忧乐”“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王夫之:“天地之化日新”,物质不断变化是万物发展的规律。
C. 关于明清时期历史
一、明朝
明朝历史(1364—1683年)即中国明朝以及南明和明郑时期的历史,属朝代专门史。从朱元璋建立西吴政权到明郑台湾被清军攻占,明朝前后延续319年。
元末天下大乱,朱元璋趁势崛起,1364年,建立西吴政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同年攻克大都推翻元朝。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开创洪武之治。
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此间国力强盛,万国来朝,史称永乐盛世。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仍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明英宗在位发生土木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明宪宗与明孝宗相继与民休息,政局平稳。明武宗因死后无子使明孝宗一脉绝嗣,引发大礼议之争。明世宗即位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总揽朝纲。明世宗驾崩后十数年,经历隆庆新政和万历中兴,国力得到恢复。
明神宗中期,完成万历三大征。然而因国本之争,逐渐疏于朝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政治混乱,史称万历怠政。明熹宗时,魏忠贤祸乱朝纲,到明思宗即位后由于政策失误和天灾不断,明朝最终亡于农民军建立的大顺。
1644年,明思宗自缢于北京煤山,明朝作为统一国家结束,随后,满清军队击败大顺军并入主中原。之后明朝宗室在南方重建大明,史称南明,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亡,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明郑时期结束。
二、清朝
清朝历史(1616年—1912年)是中国清朝时期的历史。本词条介绍的是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起,到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为止,共296年的历史。
女真族是满族的前身,长期居住在今黑龙江一带。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脱离了明朝的统治;虽然明朝多次派兵攻打后金,但都被击败。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改国号为大清,正式开始了灭明的战争。
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后,远在山海关的总兵吴三桂以为明帝报仇为名引清军入关。随后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
1662年,康熙帝登基即位,年号康熙,是为清圣祖。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的六十一年是清朝发展最快的一段时期。
康熙之后,继雍正帝即位的乾隆帝也是清朝历史上的一位明主。他在位的六十年是清朝的又一快速发展时期。乾隆皇帝在其父雍正的统治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经济,国力更加昌盛;加强了同蒙、回等少数民族的联系,稳定了清朝对各族的统治。
1840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以后,英政府以保护侨民为名,出动军舰企图进攻广州,史家一般以这一事件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此后清朝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探索国家独立富强的社会变革,但都失败。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清朝自此灭亡。
(3)明清历史的主流是什么扩展阅读:
明清的经济:
农业:棉花推广,高农产品引进,农产品商业化,形成专业生产区域。
手工业:工具革新(纱绸机的出现),技术提高(双色印套技术),分工细密,规模大,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国内市场扩大,农产品种类增多,国际长途贩运贸易发展,江浙地区出现了以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
D. 明清时期历史特点
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是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时期
明清时期的文化,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使思想领域出现了反对君主专 制、追求民主的思想家和著作。明清文学以小说和戏剧为主流,也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我国的传统科技仍 然走在世界前列,集大成的科技巨著相继问世,但近代科学始终未在中国诞生。绘画、书法艺术成就突出,至 今对我国书画界有很大影响。
明清时期的历史特点可概括为:(1)实现了中国古代的第三次大一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2) 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并达于顶峰;(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4)从对外开放走向闭关自守;(5)反 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和传统科技依然处于世界前列。
http://www.hcxx.sde.net/%BD%CC%D3%FD%C2%DB%CE%C4%BC%AF/%D1%A7%BF%C6%BD%CC%D3%FD/%C0%FA%CA%B7/%CC%B8%CC%B8%D6%D0%B9%FA%B9%C5%B4%FA%CA%B7%B5%C4%D5%FB%CC%E5%D6%AA%CA%B6%BD%E1%B9%B9_825.html
E. 明清时期历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时意味着在哲学上采取了一种“外因论”; 承认在西方人冲击中国之前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就要在中国的经济现象中找出符 合西方资本主义概念的要素来,同时要解释这种萌芽为什么没有成长起来。这一方面从 一开始就落入了西方中心论,另一方面始终没有达到经验证据充分的程度。这种困境使 许多历史研究者在立足于资本主义萌芽说来描绘和解释明清时代中国历史的大趋势时, 左右无法摆脱中国历史的“非正常”发展的阴影。
如果说资本主义萌芽说没有摆脱西方中心论的阴影,战后美国中国历史研究的开山者 费正清教授在上一世纪50年代提出的“冲击——反应”模式则包含着更强烈的西方中心 论色彩。根据这一模式,在西方直接对中国社会形成猛烈冲击之前,中 国社会内部基本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归结为“发展”的;而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变 化,是参照西方的“冲击”,在反应中被动地形成的。在这一框架下,中国的“现代化 过程”在与日本比较中显示为极其迟缓和被动的状况,而这种被动性的原因主要被归结 为中国文化的特质。美国学者柯文在80年代对这个模式的以西方中心论为核心的问题进 行了批评,主张从中国自身的角度而不是西方人自我为中心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在中 国发现历史”。
在柯文提出批评之后,“冲击——反应”模式的影响力大不如 “大分流”还是“大合流”:明清时期历史趋势的文明史观前。 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分流”说是柯文提倡的“在中国发现历史”的一项有成效的尝试 。不过,“冲击——反应”模式并不是一个完全“错误”的框架,更不是毫无认识能力 的方法。无论如何,1840年以后半个世纪的中国感受到了来自西方的强有力的冲击,中 国在此后发生的许多大的变化的确是在这种冲击的震撼下,参照西欧的全球扩张展开的 ,因而那个时期的中国历史运动大大加快了节奏。剔除了欧洲中心主义以后的“冲击— —反应”模式在社会、文明历史考察中仍然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 华裔美国历史学家黄宗智先生提出的“内卷”化的理论在提出的顺序角度可以被看作 是个承前启后的体系(注:黄宗智的有关著述,两部著作都由中华书局于2000年出版了 中译本。
它已经在尽力摆脱欧洲中心的假设而在中国历史本身中找寻其宏观运动的 线索。根据这一理论,17世纪前后中国的人口迅速增长和农业土地资源的缺乏导致了劳 动密集型的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通过过密的劳动投入造成的经济增长并不带来人 均生产价值的增加,因而是没有发展的增长。这种经济模式的形成导致了中国经济长期 的困境和不发展,并直接成为19世纪中国与西方关系格局的背景。这一理论虽然在许多 概念上与属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范畴的“资本主义萌芽”说不同,但在某种意义上还 是构成了对“中国为什么没有发生资本主义”这样一个共同问题的解释
F. 历史方面 明清对比
明朝:1)政治方面:朱元璋废宰相一职,仿宋殿阁制设内阁。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特务机构包括锦衣卫、东厂和西厂,武宗时期还一度设有内行厂。三公包括太师、太傅、太保。诸司主要指通政司和行人司。外三监 包括国子监、钦天监、上林苑监。内十二监 包括司礼监、内宫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 2)经济方面:明朝人口达到1.5亿,农作物产量提高了,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海外贸易蓬勃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另外,明朝不仅仅是经济发达,国力也很强盛,明成祖就说过:“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从前期的七下西洋,六征蒙古,到后期的抗日援朝,收复澎湖,都打出了中华国威。明朝也是唯一对外不和谈,不和亲的汉人王朝。3)军事方面:明代早期军队的来源,有诸将原有之兵,即所谓从征,有元兵及群雄兵归附的,有获罪而谪发的,而最主要的来源则是籍选,亦即垛集军,是由户籍中抽丁而来。除此之外尚有简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明朝中期以后又有强使民为军的方式,不过都属于少数,整体而言,卫所制仍然是最主要的军制。卫所制为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卫有军队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军队来源为世袭的军户,由每户派一人为正丁至卫所当兵,军人在卫所中轮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给军队及将官等所需。其目标在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但明宣宗以后渐无法维持,军人生活水准及社会地位日渐低下,逃兵也逐渐增加,军备因此逐渐废驰。因此在嘉靖年间,在应付倭寇之乱时,将领戚继光在浙江地区采用招募民兵加以训练的方式,来取代不堪的卫所兵。
据记载在明初,明朝有二百万官兵驻扎在全国各地。到了明末,长江一带的经济圈为皇侯和军阀把持,中央政府出现了财政危机,明朝政府已养不起那么多军队了,在山海关防守后金的官兵常常不足十万。但根据传教士的笔记,当时明朝的军队数量依然很多,就算把整个欧洲的军队加起来也不够中国多。 4).科技方面:在当代是世界上最顶尖之一,在造船科技、天文、医学、数学及农学等,都有很大的改进。明朝初期承继了宋元的科技优势,其造船科技更是首屈一指的。中晚明的科学技术出现了新的进步。中晚明科学著作众多,倒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方以智的《物理小识》、程大位的《算法统宗》、吴有性的《瘟疫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这些明朝科学家几乎都是明朝有功名的士子。而1637年,宋应星在《论气·气声》中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作出了合乎现代科学的解释,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或急速运动冲击空气而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播,同水波相类似,与现代理论非常相似。方以智则在《物理小识》中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则宇中有宙,宙中有宇。”提出了时间和空间不能彼此独立存在的时空观。在《物理小识》中正确地解释了蒙气差(即大气折射)现象。民间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制造放大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并著《镜史》。从这些些来看,明朝的科技在当时来说是作了很多的改进,有很多的突破。
而日用品也有科技上的突破,如于谦作的《咏煤炭》说明了明代煤已经十分普遍。
而明朝宗室在科技上也有极大的贡献,明宗朱载堉在世界上第一次正确地提出了十二平均律,并在数学、天文学方面亦多有建树、贡献;明初周王朱橚眄把四百余种植物种于府内,并让王府画工将植物绘图编制成书,名为《救荒本草》,对灾时的济民很有帮助。《救荒本草》共记有植物414种,并详细描述了各种植物的形态、产地、生境、可食用部位和食用方法,是生物学历史上的重要书籍,亦是明朝农学上的一大突破。中晚明的军事科技也有所进步,各种新式火器大量涌现。西方的佛郎机火炮、红衣大炮都迅速在中国制造和使用。还有一些专门的火器论著出现,如茅元仪所著之《武备志》。这些火器在对抗倭寇及满清时起了极大作用。天文公元十四世纪的《白猿献三光图》载有一百三十二幅云图,并与气候变化联系起来,绝大部分与现代气象学原理相一致。而欧洲要到公元1879年才出现只有十六幅的云图。
[编辑] 天文突破列表于1383年,明朝首先于南京设京师观象台,为首个明朝观象台。
于1439年,张仪建造了浑天仪,并置于京师。浑天仪是根据学说浑天说用来展示出天体在天球上的各种运动及测量黄道及赤道坐标差的仪器。
于1442年,明朝于北京设立了首个观象台
于1607年,李之藻完成了《浑盖通宪图说》,是用作介绍天象的。
于1634年,明朝建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天文望远镜,名为筒,其意思为筒[2],而天文望远镜外形如筒一般。
[编辑] 数学及物理[编辑] 数学及物理突破列表于1450年,吴敬完成了《九章算法比类大全》
于1584年,朱载完成《律吕精义》
于1592年,程大位完成《算法统宗》,是最早记载使用珠算计算方法计算平方和立方
于1606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
于1613年,李之藻根据欧洲人克拉维斯《实用算术概论》与中国程大位的《算法统宗》重著,并完成《同文算指》
于1637年,宋应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作出了与现代相似的理论,认为声音是由急速移动撞击空气或物件振动而产生,声音则则是通过空气来传播的,同现代理论非常相似
同年,方以智提出了时间和空间不能独立存在的时空观念[3]
同年,方以智解释蒙气差(现称大气折射)现象[4]
[编辑] 医学[编辑] 医学突破列表于1406年,朱棣编成了《普济方》,是一本关于方剂嘅医学文献,由明朝周定王朱橚、教授滕硕及长史刘醇编辑。
于1567年,在宁国府太平县试行痘接种方法来预防天花疾病,后来更加传入欧洲。
于1596年,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一部中国本草学大成的著作。
于1601年,杨继洲完成《针灸大成》,后来由靳贤补辑重编,
于1617年,陈实功完成《外科正宗》[5],共四卷。
于1624年,张景岳完成《类经》,张景岳的代表作之一,继隋朝杨上善的《太素》,又一个对《内经》进行全面研究的著作。
于1641年,吴游性完成《瘟疫论》,又称《温疫论》,是中国首部研究急性传染病的医学书籍。
[编辑] 农学[编辑] 农学突破列表于1376年,俞宗本完成《种树书》,解释如何种树、种树须知等
于1406年,朱橚完成《救荒本草》,是一部植物图谱,救荒本草描述了植物的形态,展示了明朝当时植物分类的概况
于1511年,明朝开始种植玉米
于1547年,马一龙完成《农说》
于1582年,番薯传进明朝,使人口开始爬升
于1596年,屠本畯著完成海洋生物主题书《闽中海错疏》,本着记述明朝福建沿海多种水产动物的形态、生活环境、习性和分布
于1608年,喻仁和喻杰合作完成《元亨疗马集》,是明朝兽医学书籍中内容最丰富、流传最广的一部兽医著作。
于1617年,赵蛹完成《植品》
于1628年,徐光启完成《农政全书》,这部书总结了中国古代许多农业生产的经验和技术,并引用了古代著作和文献多达三百多种。
[编辑] 地里学[编辑] 地理学突破列表于1425年,郑和航海图完成,原载于明茅元仪编《武备志》于1536年,黄衷完成《海语》
于1565年,胡宗宪完成《踌海图编》,主要记录中国与日本的海上交通及于韩国抗倭的历史
于1639年,顾炎武始著《肇域志》,他于此年开始大量搜索史籍、实录等资料。
于1640年,徐宏祖完成《徐霞客游记》,是中国著名旅游家、地理学家徐弘祖的旅游日记,记录了他曾到访的地理等资料。
[编辑] 化学和化工
天工开物治铁模型[编辑] 化学和化工突破列表于1521年,四川嘉州建成明朝首个石油井
于1596年,明朝发明火爆法采矿技术
于1596年,李时珍于《本草纲目》记载了约二百七十六种无机药物的化学性质,及蒸馏、蒸发、升华等科学技术。
于1637年,宋应星于《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巨著,有人称它为一部“网络全书”式的著作。天工开物中,宋应星把铅、铜、汞、硫等元素看成基本物质,而它们所产生的物质看作洐生物质,产生了类类现代化学元素类概念。
方以智研发了烧焦炭的方法。[6]
[编辑] 兵器[编辑] 兵器突破列表于1372年,制造碗口铳,这种火铳相对于手铳来说铳身较重,外形与口径都比手铳来说较大,须架在木架上射击
于1377年,制造手铳,形体较轻,口径较小,可装入木柄以手持使用,类似手枪
于1453年,制造铜火铳,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管形火器
于1524年,制造佛朗机炮,原本由欧洲葡萄牙传入的一种早期的后填装滑膛加农炮
于1558年,制造火绳枪,是以火绳作为点火装置来击发的火器
于1580年,戚继光自制“自犯钢轮火”,功能类似地雷
5)文化方面:明代文化发展迅速,尤其是在文学。三四个伟大的古典名著,中国文学- 西游记,水浒传 , 三国演义“写于明代。.此外,另外两个著名的小说- 牡丹亭“和”金瓶梅“,也是在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与此同时,民间文学繁荣发展,由一组的作家,如唐寅,宋濂,张岱,吴伟业,袁宏道为代表。.在哲学上,王阳明的新思路称为“心灵哲学”,形成一个新的思想浪潮,帮助塑造一个新的社会潮流。
清代:1)政治:清王朝由于是以满族为主体统治的王朝,其政治制度还有很多特殊内容,如首崇满洲之政策、八旗制度、其内部处理机要大政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保障满族主体统治的官缺制等等。另外,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政治思想、制度的影响,又引进了近代国家的一些政治制度。因而清朝政治制度应研究的内容,又比汉、唐、宋、明等王朝广泛。2)经济:清朝经济发达,人口大增--乾隆时期已达三亿,相对使粮食作物的产量需要更加提升。清朝采取开垦荒地、移民边区及推广新作物以提高生产量。由于国内与国外的贸易提升,经济农业也相对发达[参 1]。手工业方面改工匠的徭役制为代税役制。产业以纺织和瓷器业为重,棉织业超越丝织业,瓷器以珐琅画在瓷胎上,江西景德镇为瓷器中心。清朝商业发达,分成十大商帮。其中晋商、徽商支配中国的金融业,闽商、潮商掌握海外贸易[参 2]。清朝曾实施海禁政策,直到占领台湾后,沿海贸易才稍为活络,货币方面采银铜双本位制。康熙晚期为防止民变,推行禁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工商业的发展3)军事:努尔哈赤将其部分为四旗。1615年时扩建为八旗,是为八旗制度初建。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自立,建后金国。所谓八旗制度,乃军政合一、兵民合一。旗民以兵为业,世代为兵。成为清朝军事之核心。入关以后,八旗军无力驻防新近征服的领土,将收编汉人部队组成职业兵,为与八旗相区别,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单位,故称绿营。至于水师,与中国历朝一样,清朝视水师为陆军之辅。加之满洲以骑射为本,故不善水战。入关初期,在对抗郑成功等海上抗清势力时,往往力不从心。1636年(天聪十年),皇太极征满洲瓦尔喀部,即开始造战船。1651年(顺治八年),令沿江沿海各省循明制,各设水师,其编制与陆军一致[1]。此为清设水师之始。内河防务以长江为主体,沿岸各设水师。海防上,因清初海禁,又防台湾郑氏等反清力量,以致海防废弛。即使在平定明郑后,仍受海禁影响,水师多以防御为主,缺乏攻击性战舰。康熙时,清军先后平定三藩之乱(1673年1681年),远征台湾(1683年),1652年到1689年于雅克萨战役击败俄国,1696年平定噶尔丹。乾隆时,更有所谓“十全武功”,清朝军事力量达到极盛。入关之后,八旗享有种种政治、经济特权,赐与庄田,但大部分旗人不得务农,由国家给粮。八旗子弟往往安图享乐,又缺乏训练,几代之后,完全丧失了战斗精神。乾隆朝后,八旗腐化更为严重,八旗腐化后,大小战事皆由绿营负责,三藩之乱时即以绿营为主力。乾隆嘉庆两朝,绿营总兵六十余万,成为全国军事支柱。但乾隆后国内太平已久,绿营本身也有种种弊病,其内部也逐渐腐化。除八旗绿营腐化外,乾隆时宠信贪官和珅,军中官吏败坏,也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1795年,镇压苗民起义时,清军尚有战斗力,但清军统帅如福康安等却假传捷报,以军饷济私囊。1796年,川楚白莲教之乱爆发,正规军已无力作战,部分将领假传捷报,甚至屠杀平民以换战功,致使教乱一再扩大。后来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捻军后,地方营勇部队成为清王朝的军事支柱。经历鸦片战争后清朝的军事力量已经完全衰弱,虽然洋务运动的兴起促进了清朝军事的现代化,但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30年洋务运动的失败。而作为主力的北洋水师尽管规模巨大,但训练和装备都与日军有很大差距。4)科技:中国清朝时期的科学技术
康熙对西洋科技方面纯属个人兴趣,且窒塞民智以防范汉人接触科技,以及雍正禁教,再加上后来的闭关自守,使先进的西方科学无法传入中国,失去了中西互相学习的机会。而清廷的文字狱以及延续了明朝科举的八股文,使中国科学已经逐渐失去了领先世界的地位。康熙时,经过三十余年的筹划、测绘工作,制成了《皇舆全览图》。这部地图“不但是亚洲当时所有的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所有的欧洲地图都更好、更精确”[18]。乾隆时,又派明安图等人两次到新疆等地进行测绘,最后在《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根据测绘的新资料,制成了《乾隆内府皇舆全图》。这两份地图,至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乾隆时官修《医宗金鉴》九十卷,征集了不少新的秘籍及经验良方,并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书作了许多考订,是一部介绍汉医临床经验的重要著作。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强调解剖学知识对医病的重要性,并对古籍中有关脏腑的记载提出了疑问,通过对尸体内脏的解剖研究,绘制成《亲见改正脏腑图》二十五种,改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王锡阐著《晓庵新法》、《五星行度解》等十几种天文学方面的著作,肯定了西洋历法先进的地方,也指出了其中的许多缺点和错误,对日食月食的算法、天文数据的应用、以及回归年的长度、岁差常数等问题,都提出了比较中肯的意见,促进了中国历算学的发展。梅文鼎整理和阐发中国古代的历算学,同时也研究和介绍西洋科学,著有天文、历法、数学方面的书籍达86种。其著作《中西数学通》,几乎总括了当时世界数学的全部知识,达到当时中国数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在该书的《方程论》部分,阐明了中国古代方程的独创性,指出这种算法是西洋所没有的;在《勾股测量》、《九数存古》等部分,也证明了中国古代算法的成就;在《堑堵测量》、《几何补偏》部分,介绍了西洋的球面三角学,并对西洋立体几何作出论述和发展;而在《筹算》、《度算》、《比例数解》等部分中,则解释和介绍了西洋的对数、伽利略的比例规等方法。明安图著有《割圆密率捷法》四卷。因当时从欧洲传进的割圆三法(圆径求周、孤背求正弦、弦背求正矢)只有公式,而没有公式的证明方法,于是创用“割圆连比例法”证明了三条公式,而且进一步创造了“弧背求通弦”、“通弦求弧背”、“正矢求弧背”等一系列的新公式,是中国用解析方法对圆周率进行研究的第一人。龚振麟于1841年首创铁模铸炮法,并著有《铸炮铁模图说》,是世界上最早论述铁模铸造法的科技文献之一。李善兰独立发明对数微积分,并在组合恒等式方面提出李善兰恒等式。1872年发表了《考数根法》,是中国质数论方面最早的著作。4)文化:由于历史的特殊原因,这时期的反封建思想是清代文化的一个最大特点,也是清代文化的主流。这一时期的反封建思想包含显著的唯物主义思想,此时的小说,戏剧、绘画等方面在我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基础上又有创新新和发展,并在世界文坛艺苑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古代文学史上最后一个重要的阶段。诗、词、散文、小说、戏曲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一般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鸦片战争(1840年)以前告终。鸦片战争之后,开始近代文学阶段。 顺治、康熙时期的文学 清朝统治者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镇压了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消灭了南明政权,残酷地屠杀反抗的汉人。为了巩固统治,清王朝对于知识分子,严禁结社,大兴文字狱,表面上,内阁六部,满汉官员分设复职,实际上,权力掌握于满族议政王大臣之手,最后裁决于皇帝,形成带有种族歧视的封建专制。国内地主阶级的剥削制度依然存在,初期又有朝廷亲贵与旗兵的大规模掠夺汉人土地的“圈地”行动。这一切,形成了统治者和汉族及各族人民之间的尖锐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雍正、乾隆时期,这时期的诗文作家,屈服于朝廷的钳制压力,迷惑于“盛世”的表面承平,继续康熙后期的倾向,创作上反映社会矛盾的内容薄弱。但诗说、诗派颇为活跃。散文方面,产生了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散文。方苞讲求义法,姚鼐讲究文章的阴阳刚柔。思想上守程、朱理学的正统观念,风格以清真雅正为宗,适应当时的政治背景。他们的简淡有风神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但缺乏宏伟的气魄和规模。 这时期的骈文作家也不少:接轨六朝唐宋,以才藻富丽取胜的,有胡天游、袁枚、吴锡麒、孔广森等人;效法魏晋,以风格高雅取胜的,有汪中、洪亮吉、邵齐焘等人。 词坛则以浙派的影响为最大,代表作家有厉鹗等。 文学巨著《儒林外史》
长篇小说在本时期放射出特有的巨大的光彩,这就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与曹雪芹的《红楼梦》两部巨著的出现。 从嘉庆初年到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之前(1796~1840),社会矛盾继续发展,更加尖锐。 清朝的“盛世”趋于没落,中国的封建社会也日益走向衰亡。人民的反抗斗争随着生活的日趋贫困而加强,爆发了白莲教、天理教等的大规模起义。当时的文人,眼看“盛世”面貌的逐渐幻灭,又挣不脱思想上所受的钳制,处在暴风雨前夕的沉闷、窒息的空气中。文坛上有一些小的变化,但蓬勃的气象则已不如前一时期
G. 五千年华夏历史,明告诉我们中国历史的主流是什么
五千年的华夏历史,明告我们,统一是大势所趋!
H. 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是什么
明清主流来思想是儒家思想自。
儒家是中国古代在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之一,与其它诸子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儒"本是鄙称,儒家这一称号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
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地位平等,在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到重创, 在汉武帝为维护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思想钳制后兴起。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
I. 明清历史地位
公认的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封建社会发展的极限,又称作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版。
表现就是封建主权义发展至极限,不可能在更进一步了。社会制度圈禁了人们的创造,经济文化上也陷入了死循环,是中国社会开始落后的时代。
但现在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议,就是是不是该将明清分开讨论,因为想比较而言,前者在制度上朝着虚俊实相转化,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长大,科技上一系列的发现成就,文化上也是一个相对的顶峰,社会矛盾相比较元代和清代要缓和得多,军事上有过大胆的创新和尝试。这一系列都是清代所不能比的。
同样也有人说如果没有满族入关中国就不会沦为双半社会,因为明代的社会在衰败中孕育着新生,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发展到了影响左右朝政的时候,例如东林党,他们代表的就是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这种说法虽然不被主流接受,但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上来讲是说得通的,所以也很有市场。
打了这么多,很辛苦的,你看看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J.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主流”是什么
目前主要是争取国家级的餐厨垃圾试点城市,相关的产业政策可以参照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