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天桥的由来是什么
一、北京天桥,准确的说应当有两个含义:一是桥的本身,一是因桥而得内名的地方。据清《光绪顺天容府志》记载:“永定门大街,北接正阳门大街,井三。有桥曰天桥。 ”这座桥是供天子到天坛、先农坛祭祀时使用的,故称之为天桥。据记载,大约在元代建的天桥,南北方向,两边有汉白玉栏杆。桥北边东西各有一个亭子,桥身很高
二、光绪三十二年,天桥的高桥身被拆掉了,改成了一座低矮的石板桥。后经多次改建,至1934 年全部拆除,桥址不复存在,但是天桥作为一个地名一直保留了下来。历史上天桥一带是一个有自身特色的区域,但不是一个正式的行政区划范围。
2. 北京老天桥在历史上经历过几次发展和变化
自清朝末年至1957年,前后半个多世纪的光景中,相继在天桥卖艺的京剧、评剧、曲艺、武术、内杂技容等各界民间艺人多达五六百人。这些形形色色的艺人,各有师承,各有特色,许多人都身怀绝技,自民国元年至1930年的天桥中期,天桥日趋繁荣,出现了许多著名民间艺人;自1930年至1957年,属于天桥的晚期。在这一阶段前期,由于日寇侵华、北平沦陷以及蒋介石发动内战,动荡不安的时局不仅阻碍了天桥经济的发展,而且使广大艺人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挫折。
3. 北京天桥的介绍
天桥,准确的说应当有两个含义:一是桥的本身,一是因桥而得名的地方。据清《光绪顺内天府志》记容载:“永定门大街,北接正阳门大街,井三。有桥曰天桥。 ”这座桥是供天子到天坛、先农坛祭祀时使用的,故称之为天桥。据记载,大约在元代建的天桥,南北方向,两边有汉白玉栏杆。桥北边东西各有一个亭子,桥身很高。光绪三十二年,天桥的高桥身被拆掉了,改成了一座低矮的石板桥。后经多次改建,至1934 年全部拆除,桥址不复存在,但是天桥作为一个地名一直保留了下来。历史上天桥一带是一个有自身特色的区域,但不是一个正式的行政区划范围。
4. 天桥文化的天桥历史
元代天桥处在大都城的南郊。明嘉靖年间增筑外城后,成为外城的中心。清内代的前三门外是会馆、旅容店、商业集中之地,天桥一带逐渐出现了茶馆、酒肆、饭馆和卖艺、说书、唱曲娱乐场子,形成天桥市场的雏形。清康熙年间,内城的灯市也迁到此处。
清光绪年间京汉铁路开通后,车站设在永定门外马家堡,往来的旅客由永定门出入,多在天桥一带的旅店落脚。民国时期,这里又先后出现了戏园子、游艺园等娱乐场所。有轨电车(当当车)在这里设站。从此,天桥周边的商业、服务业、手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民国以后,这座桥在政府扩展马路时被拆除了。
5. 桥的历史,建筑,用途,有哪些
桥梁一般讲由五大部件和五小部件组成,五大部件是指桥梁承受汽车或其他车辆运输荷载的桥跨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是桥梁结构安全的保证.包括(1)桥跨结构(或称桥孔结构.上部结构)、(2)支座系统、(3)桥墩、(4)桥台、(5)墩台基础.五小部件是指直接与桥梁服务功能有关的部件,过去称为桥面构造.包括(1)桥面铺装、(2)防排水系统、(3)栏杆、(4)伸缩缝、(5)灯光照明.
桥梁的分类:
按用途分为公路桥、公铁两用桥、人行桥、机耕桥、过水桥等。
按跨径大小和多跨总长分为小桥、中桥、大桥、特大桥。
按结构分为梁式桥,拱桥,刚架桥,缆索承重桥(斜拉桥和悬索桥)四中基本体系,此外还有组合体系桥
按行车道位置分为上承式桥、中承式桥、下承式桥
按使用年限可分为永久性桥、半永久性桥、临时桥
按材料类型分为木桥、圬工桥、钢筋砼桥、预应力桥、钢桥
桥梁分类 多孔跨径总长L(米) 单孔跨径L0(米)
特大桥 L≥500 L0≥100
大桥 L≥100 L0≥40
中桥 30<L<100 20≤L0<40
小桥 8≤L≤300 5<L0<20
涵洞 L<8 L0<5
各类桥梁的基本特点:
梁式桥 包括简支板梁桥,悬臂梁桥,连续梁桥.其中简支板梁桥跨越能力最小,一般一跨在8-20m.连续梁桥国内最大跨径在200m以下,国外已达240m.
拱桥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两端支承处产生竖向反力和水平推力,正是水平推力大大减小了跨中弯矩,使跨越能力增大.理论推算,混凝土拱极限跨度在500m左右,钢拱可达1200m.亦正是这个推力,修建拱桥时需要良好的地质条件.
刚架桥 有T形刚架桥和连续刚构桥,T形刚架桥主要缺点是桥面伸缩缝较多,不利于高速行车.连续刚构主梁连续无缝,行车平顺.施工时无体系转换.跨径我国最大已达270m(虎门大桥辅航道桥)
缆索承重桥(斜拉桥和悬索桥) 是建造跨度非常大的桥梁最好的设计.道路或铁路桥面靠钢缆吊在半空,缆索悬挂在桥塔之间。斜拉桥已建成的主跨可达890m,悬索桥可达1991m.
组合体系桥 有梁拱组合体系,如系杆拱,桁架拱,多跨拱梁结构等.梁刚架组合体系,如T形刚构桥等.
桁梁式桥:有坚固的横梁,横梁的每一端都有支撑。最早的桥梁就是根据这种构想建成的。他们不过是横跨在河流两岸之间的树干或石块。现代的桁梁式桥,通常是以钢铁或混凝土制成的长型中空桁架为横梁。这使桥梁轻而坚固。利用这种方法建造的桥梁叫做箱式梁桥。
悬臂桥:桥身分成长而坚固的数段,类似桁梁式桥,不过每段都在中间而非两端支承。
拱桥:借拱形的桥身向桥两端的地面推压而承受主跨度的应力。现代的拱桥通常采用轻巧、开敞式的结构。
吊桥:是建造跨度非常大的桥梁最好的设计。道路或铁路桥面靠钢缆吊在半空,钢缆牢牢地悬挂在桥塔之间。较古老的吊桥有的使用铁链,有的甚至使用绳索而不是用钢缆。
拉索桥:有系到桥柱的钢缆。钢缆支撑桥面的重量,并将重量转移到桥柱上,使桥柱承受巨大的压力。
玻璃桥:纯玻璃制成的一种桥梁。
廊桥:加建亭廊的桥,称为亭桥或廊桥,可供游人遮阳避雨,又增加桥的形体变化。
中国桥梁的历史
历史和现状上看,绝大多数桥梁均架设在水面上,只有阁道桥和现代城市的行人天桥和行车天桥,是架设于高楼崇阁之间或通衢大道之上。
从对天生桥的利用到人工造桥,这是一个历史的飞跃过程。从简单的独木桥到今天的钢铁大桥;从单一的梁桥到浮桥、索桥、拱桥、园林桥、栈道桥、纤道桥等;建桥的材料从以木料为主,到以石料为主,再到以钢铁和钢筋混凝土为主,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发展过程。然而,中国桥梁建筑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著名的科学技术史学家、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 J. Needham )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桥梁「在宋代有一个惊人的发展,造了一系列巨大的板梁桥」。到了当代中国,所建造的武汉、南京长江大桥等,更受到世人称赞。可见,中国的桥梁,经过了一个从童年、少年、青年到壮年的发展过程,愈趋成熟。中国在发展桥梁方面于 14 世纪以前处于领先地位,今天,她依然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桥梁大国。
6. 北京天坛古代的时候主要是用来干什么的
祭天。
祭天作为人类祈求神灵赐福攘灾的一种文化行为,曾经是中国古代先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至清末,一直举行祭天典礼,绵延约五千余年,可谓渊远流长。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0年),是按照中国传统礼仪制度建立的国家祭坛。自明永乐十九年起始,共有22位皇帝亲御天坛,向皇天上帝顶礼膜拜,虔诚祭祀。
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华民国政府宣布废除祭天祀典,并与1918年改天坛为公园。祭天典礼延续了约五千年。祭天礼仪即从历史角度系统介绍中国古代的祭天礼仪,展示中国的祭天历史即中国古代的祭天文化。
(6)天桥历史干什么用的扩展阅读
天坛重修后,盛京当地官员才将天坛的维修保护重视起来,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东巡时,皆亲谒天坛,盛京官员每年都按时在天坛举行祭祀活动。光绪二十八年(1902)沙俄入侵盛京,对盛京城内各处烧杀抢掠,天坛也难逃厄运。
此后,象征着清朝天子与天地之间沟通桥梁的天坛,渐渐隐没在历史的硝烟之中。到了1924年,由于没人维护,天坛彻底坍塌毁坏,被附近村民占为农田。1962年,当地生产队将天坛剩余土堆推平,辟为菜地,天坛遗址再难寻到。
最后一次冬至天坛祭天,是在1914年冬至,袁世凯举行了隆重的祭天仪式,这可以说是为他策划中的登基称帝做了一次彩排。
尽管复辟帝制遭到了可耻失败,但在此之前,袁世凯希望通过天坛的祭天仪式唤起国人的拥戴。当时许多国外记者对这次祭祀进行了拍摄报导,也为后来的世界遗产天坛记录了最后一次典礼。
7. 天桥文化的介绍
所谓天桥,在历史上是一座北京中轴线上南北方向的“锣锅桥”,它纵卧在东西向龙须沟上。由于是天子(封建帝王)经过这里祭天、祭先农的桥,故而称天桥。
8. 北京天桥文化有什么
所谓天桥,在历史上是一座北京中轴线上南北方向的“锣锅桥”,它纵卧在东西向龙须沟上。由于是天子(封建帝王)经过这里祭天、祭先农的桥,故而称天桥。元代天桥处在大都城的南郊。明嘉靖年间增筑外城后,成为外城的中心。清代的前三门外是会馆、旅店、商业集中之地,天桥一带逐渐出现了茶馆、酒肆、饭馆和卖艺、说书、唱曲娱乐场子,形成天桥市场的雏形。清康熙年间,内城的灯市也迁到此处。
清光绪年间京汉铁路开通后,车站设在永定门外马家堡,往来的旅客由永定门出入,多在天桥一带的旅店落脚。民国时期,这里又先后出现了戏园子、游艺园等娱乐场所。有轨电车(当当车)在这里设站。从此,天桥周边的商业、服务业、手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民国以后,这座桥在政府扩展马路时被拆除了。
桥是旧时代老北京练把势的地方,是百戏杂练的市井喧嚣之地,因此成为数百年来最能体现京城民俗的地方。提起天桥,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北京人也许还记得掼跤耍幡的宝三儿,玩杠子的“云里飞”,拉洋片的“大金牙”,说相声的焦德海,还有各式各样的北京小吃,稀奇古怪的旧货玩意儿……即使你是一个年轻人,对老天桥的历史知之甚少,起码你也会说几句关于天桥的俗语,像“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什么的。
天桥是许多民间艺术的发祥地。艺人在天桥卖艺,通常是露天设场。相继在这里学艺、卖艺、传艺和生活的民间艺人达五六百人,可分为杂耍艺人和说唱艺人两大类,杂耍包括杂技、武术等项目,说唱包括戏剧、曲艺等项目。其中最著名的“天桥八大怪”,因身怀绝技和言行怪异而家喻户晓。毫不夸张地说,北京的众多民间艺术家是从天桥走出来的。如相声大师侯宝林,评书演员连阔如,北京琴书演员关学曾,曲艺名人魏喜奎,评剧中的“刘巧儿”新凤霞,相声演员白全福,双簧演员孙宝才以及许多杂技艺术家们。
天桥的小吃――姜丝排叉
姜丝排叉,从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鲜姜,因而食用时有明显的鲜姜味而得名。
它要用鲜姜去皮跺成细末放入盆中,用凉水和成面团。还有一种方法是用水�兔妫诺皆婊显辶危痹奖∑裙饣缓笤诒∑先錾舷傅矸勖妫鸷铣沙ぬ鹾螅玫肚谐煽砦�2厘米、长5厘米的排叉条,将两小片叠到一起,中间顺切三刀,散开成单片套翻在一起,用温油炸。将炸好的排叉过蜜,过蜜后的排叉成浅黄色,有酥、甜、香的特点,食用时有姜味。南城“南来顺”的姜丝排叉1997年被评为“北京名小吃”,同年又获“中华名小吃”称号。
还有一种带咸味的排叉,原料为面面粉、苏打和盐,也用油炸,做法与姜丝排叉一样,不同的是它不过蜜,有酥、脆、味微咸的特点,爱喝酒的人常以咸排叉当下酒菜用。
据《天桥小吃》作者说,旧天桥有专门卖小炸食的店家,如面炸不盈寸的麻花排叉,用草纸包装,加上红商标,时过年送礼的蒲包,又是小孩的玩物。对这种小炸食前人还有诗称赞说:全凭手艺制将来,具体面微哄小孩。锦匣蒲包装饰好,玲珑巧小见奇才。
过去天桥卖这类小炸食的还要吆喝:“买一包,饶一包,江西腊来,腊秦椒。大爷吃了会撂跤,撂官跤,跛子跛脚大箍腰。大麻花,碎排叉,十样锦的花,一大包的炸排叉。”小孩听到了,多喜欢去买。
与天桥相关的历史名人
天桥在作为风景区时,就有许多文人墨客到这里游览、聚会、饮酒赋诗。早在清代乾隆年间,诗人黄景仁所作的《元夜独登酒楼醉歌》,�兔杌媪说笔碧烨藕偷剖械那榫啊G宕苏畔蛱眨吻煳迥曜鳌短烨糯和吩唬�“种柳开渠已十年,旧闻应补帝京篇。天桥南望风埃小,春水溶溶到酒边……”描绘了天桥的幽静风光。1914年诗人易哭奄作《天桥曲》,虽然字里行间,自写骚忧,别有寄托,但他将天桥景物,写得淋漓尽致。其中“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两句描绘了天桥市场锣鼓喧天、游人乐而忘返的情景。另外,清代诗人孙尔准、邵葆祺等对天桥都作过精彩的描写。
近代有两位名人与天桥的渊源就更深了: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祖籍安徽潜江,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是一位多产的小说家。他能将缠绵悱恻的言情小说和惊险紧张的武侠传奇熔于一炉;能将传统章回体小说和西洋小说、电影、戏剧新技法融为一体,因而赢得众多读者。他的代表作《啼笑因缘》,主要通过旅居北京的杭州青年樊家树与天桥卖唱姑娘沈凤喜的恋爱悲剧,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黑暗、动乱的一个社会侧面。小说故事从主人公樊家树乘车到天桥游玩写起,写了先农坛、水心亭,写了天桥的杂耍说唱、各种小吃,写了樊家树和沈凤喜在先农坛柏树林里相会。所以读过《啼笑因缘》的人,都会对二十年代的天桥留下深刻的印象。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著名作家、戏剧家。他的作品语言通俗、精炼,被誉为语言大师。老舍喜欢乘“叮当儿车”(有轨电车)到天桥看戏,喜欢到小摊上吃各种小吃,喜欢坐在长板凳上看“拉洋片”,甚至喜欢进农民住宿的小客店,躺在大通铺上跟底层老百姓聊大天。天桥给了他许多创作素材。1950年,他以天桥旁边一条臭水沟为背景创作了话剧《龙须沟》,荣获了“人民艺术家”称号。晚年,他曾有意写一部以天桥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可惜未能如愿。老舍生前最爱上天桥“万盛轩”听新凤霞唱戏,并劝新凤霞学文化,还介绍吴祖光和新凤霞订婚。吴、新结婚时,老舍自愿当女方的主婚人。
9. 天桥文化的天桥杂耍
天桥是旧时代老北京练把势的地方,是百戏杂练的市井喧嚣之地,因此成为数百年来最专能体现京城民俗属的地方。提起天桥,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北京人也许还记得掼跤耍幡的宝三儿,玩杠子的“云里飞”,拉洋片的“大金牙”,说相声的焦德海,还有各式各样的北京小吃,稀奇古怪的旧货玩意儿……即使你是一个年轻人,对老天桥的历史知之甚少,起码你也会说几句关于天桥的俗语,像“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什么的。
天桥是许多民间艺术的发祥地。艺人在天桥卖艺,通常是露天设场。相继在这里学艺、卖艺、传艺和生活的民间艺人达五六百人,可分为杂耍艺人和说唱艺人两大类,杂耍包括杂技、武术等项目,说唱包括戏剧、曲艺等项目。其中最著名的“天桥八大怪”,因身怀绝技和言行怪异而家喻户晓。毫不夸张地说,北京的众多民间艺术家是从天桥走出来的。如相声大师侯宝林,评书演员连阔如,北京琴书演员关学曾,曲艺名人魏喜奎,评剧中的“刘巧儿”新凤霞,相声演员白全福,双簧演员孙宝才以及许多杂技艺术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