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大丈夫呢
当他对富贵.贫贱和威武时,要有孟子所推崇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心态;当他面对死亡威胁时,要有文天祥所表现出来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气概;当他面对真理时,要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搜精神。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典出】《孟子·滕文公下》
【原文】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释义】(真正的大丈夫)富贵不能使之腐化堕落,贫贱不能使之改变志向,武力也不能使之屈服。中国文化传统中,常把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汉称之为:“大丈夫”或者“丈夫”。如《汉书·李广传》:“(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
又如《世说新语·识鉴》:“丈夫提千兵入死地,以事君亲故发,不得复云为名。”孟子在于弟子景春谈论“何为大丈夫”的问题中,提到了这著名的三句话。
在孟子看来,真正的“大丈夫”不应以权势高低论,而是能在内心中稳住“道义之锚”,面对富贵、贫贱、威武(强力胁迫)等不同人生境遇时,都能以道进退。新时期,我们面临的急难险重任务多,诱惑也多,如何能处顺境不骄,处逆境不怨,首先要问问自己的“道义之锚”在哪里。
(1)历史上有什么人可以称之为大丈夫扩展阅读:
孟子在与纵横家的信徒景春谈论“何为大丈夫”的问题中,提到了这著名的三句话。在孟子看来,真正的“大丈夫”不应以权势高低论,而是能在内心中稳住“道义之锚”,面对富贵、贫贱、威武等不同人生境遇时,都能坚持“仁,义,礼”的原则,以道进退。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直到现在,当我们读这段书的时候,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
㈡ 试举出中国历史上可以称得上“大丈夫”的两个人
岳飞和霍去病。
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 、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结了“联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以收复失地;
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
霍去病是西汉著名抗匈将领,是一位青年将军。霍去病出生在一个传奇性的家庭。他是平阳公主府的女奴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的儿子,这位小吏不敢承认自己跟公主的女奴私通,于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
(2)历史上有什么人可以称之为大丈夫扩展阅读:
岳飞北伐抗金:
1134年(绍兴四年)春,岳飞卜书宋廷请求北伐,收复失地。五月,岳家军从鄂州(今湖北武汉)渡江开始北伐。首战攻克郢州(今湖北钟祥),接着兵分两路,岳飞命部将张宪攻打随州,自己则率主力逼向襄阳府(今湖北襄阳)。
七月,金朝为阻拦岳家军继续北上,派援军与败将李成合兵数万,于邓州西北方向排列三十余营寨,企图阻挡宋军北进之路。岳家军奋勇冲杀,一举击败金与伪齐联军,并乘胜攻占邓州。岳飞即又分兵相继收复唐州(今河南唐河)及信阳。
1136年(绍兴六年)再次北伐,占伊阳、洛阳,后因孤军作战而被迫撤回鄂州。岳飞在这次北伐中壮志未酬,写下《满江红》。1140年(绍兴十年),金兀术南侵,岳飞出兵大破金兵,收复郑州、洛阳,进至朱仙镇,离开封只有四十五里。岳家军士气高昂,高喊“直捣黄龙”。
在以后的抗金战争中,岳飞取得了更大的胜利,但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为了彻底实现控制军队和压制主战派的目的,开始陷害岳飞。
1141年(绍兴十一年),结果岳飞的北伐因为政治原因而失败,岳飞亦被杀害。高宗和秦桧竟以“临军征讨稽期”和“指斥乘舆”等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风波亭。岳飞死时,年仅39岁。
㈢ 什么人能称为大丈夫(举例分析)急!!!
富贵不来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源能屈主要是说大丈夫的品行和气节。
具体人物,比如张骞出使西域,不忘使命,回归汉朝。
再比如文天祥写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也有岳飞精忠报国。
古代也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
近代以来的人物就更多了,钱学森、闻一多、刘胡兰等等英雄人物,虽然有些事巾帼,但也可称作为大丈夫。
总之就是面对金钱诱惑、生活窘境、强权面前,不放弃自己的主张和气节,追求正义的精神。
㈣ 中国历史上谁是真正的大丈夫真英雄,详细的举例几个历史大英雄
中国历史上的大丈夫:
1、苏武。
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苏武历尽艰辛,不屈服。至始元六年(前81年),才获释回到汉朝。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2、岳飞。
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 、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3、文天祥。
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4、俞大猷。
一生几乎都在与倭寇作战,战功显赫,他所率领的“俞家军”甚至能将敌人吓退,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扫平了为患多年以及趁机作乱的伪倭寇。俞大猷虽然战功累累,却经常被弹劾而遭到免官,甚至多次被他人冒领军功,但俞大猷却从来不会计较,仍旧全力打击倭寇。
5、戚继光。
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
㈤ 说说哪些人物可以称作"大丈夫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
公元1283年,文天祥被元朝统治者杀害。他在英勇就义之前,向南跪拜,再次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然后从容赴死。死时他的衣带上写有这样的话语:“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死时虽然年仅四十七岁,但他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尚节操,他杀身以成仁的人格精神,他充塞天地的浩然正气却一直流传到今天,激励着后来的仁人志士。
文天祥的人格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士人的人格精神。如果我们向历史的源头追溯,就会发现这种精神的形成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古代士人的精神底色,离不开孟子的建构。孟子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了先秦士人的精神觉悟,张扬了“大丈夫”人格精神的旗帜,为后世确立了明确的精神道德规范。
大丈夫,今天一般理解为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孟子笔下的大丈夫却不止于此。孟子有个学生叫景春,他认为当时的纵横家公孙衍和张仪就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他们发起怒来,能以口舌挑起诸侯之间的战争,造成流血千里、伏尸百万的惨状,即便是诸侯们,也都会害怕;
当他们心平气和时,天下就会平安无事。可是孟子并不同意景春的观点,他从“礼”的角度举例,认为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应当用义来进行教导。而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则会训导她到了夫家,一定要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丈夫,当婉顺从人。
公孙衍、张仪之流为了窃取权势,顺从诸侯争霸的意图,不过是“以顺为正”,也就是把顺从当作个人行事的准则,却罔顾仁义道德。
㈥ 中国历史上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的人
姓赵名云字子龙,家住真定府常山县,百战百胜,后称为常胜将军。
㈦ ,古今中外哪些人可以称为大丈夫,.9个
1、苏武
苏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西汉大臣。
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2、郭子仪
郭子仪(697年—781年),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人。唐朝杰出名将,政治家、军事家。
早年以武举中第,入仕从军,累迁九原太守,未受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拜朔方节度使,率兵勤王,收复河北和河东地区,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
至德二年(757年),辅佐广平王李俶收复两京,迁司徒,封代国公。乾元元年(758年),拜中书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承担相州兵败之责,罢职赋闲。
宝应元年(762年)初年,河东兵变后,封为汾阳王,起兵平定叛乱,事后解除兵权。广德元年(763年)冬天,吐蕃攻破长安后,奉命调兵遣将,驱逐吐蕃敌军。 广德二年(764年),仆固怀恩引领吐蕃和回纥入侵时,单骑说服回纥,合兵大破吐蕃。
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即位后,拜太尉、中书令,充皇陵使,赐号“尚父”,增加食邑,剥夺实权。建中二年(781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代宗庙廷,陪葬建陵。
3、项羽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苏宿迁市区)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杰出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勇猛好武,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率军渡河援救赵王歇。巨鹿之战,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领军灭亡秦国。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大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
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掀起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项羽在正面战场屡破刘邦。彭越不断后方破坏楚军补给。
韩信统一了黄河以北,挥师南下。项羽刚愎自用,猜疑亚父范增,终为刘邦所败。公元前202年,项羽退守垓下(今安徽灵璧县),突围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最后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旁。
作为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项羽是一位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李晚芳评价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4、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 、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
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
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
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结了“联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以收复失地。
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
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代表词作《满江红·写怀》,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后人辑有文集传世。
5、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开庆元年(1259年),补授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草拟诏书有讽权相贾似道语,被罢官。
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东下,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5万人,入卫临安。旋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将援常州,因淮将张全见危不救而败,退守余杭。
旋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赴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颜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五月,在福州与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右丞相陈宜中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建策取海道北复江浙,为陈宜中所阻,遂赴南剑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
次年,元朝蒙、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今新会南),令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之,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后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于大都就义。终年47岁。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6、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7、郑成功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
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有《延平王集》行世。郑成功死后,台湾民间陆续建立庙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为重要。
8、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县人,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
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
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
9、邓世昌
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男,汉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人,籍贯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现为广州市海珠区),清末北洋水师将领,民族英雄。
邓世昌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即舰长)。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光绪帝挽联如此写道: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为纪念邓世昌的伟大牺牲,人民创作了《甲午风云》、《英雄邓世昌》、《甲午大海战》等多部文学、影视、戏曲作品,以歌颂其英雄壮举,还有多处纪念馆可供纪念、瞻仰、凭吊。
㈧ 中国历史上谁是真正的大丈夫,真英雄
一、项羽
岳飞出生于宋朝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今河南省安阳县)一个的普通农民家庭,没有显赫的身世背景,本来只是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
在那外敌入侵、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乱世,很多人(主要是一些达官贵人)首先想着的只是如何苟且偷生,如何保全自己,有的还在国难当头的年代自我麻痹,醉生梦死,还有一小部分民族败类甚至卖国求荣,大发国难财。
但是出身寒门的岳飞却以驱逐胡虏、救民水火、恢复旧山河为己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不计个人得失,尽忠报国、至死不渝,靠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依靠自己的才干和努力,建功立业,做出了一番大事业,成为叱咤风云的杰出英雄人物。而这正是岳飞卓越超群之处。
虽然岳飞后来在报国大业尚未完成的情况下惨遭奸佞之徒陷害,含冤而去,但是岳飞的英名和事迹却长期为后人称颂推崇。
自南宋以来,岳飞就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爱国英雄,成为后世中华儿女学习崇拜的楷模。岳飞的爱国精神和浩然正气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激励着古往今来的众多志士仁人!尤其是在国难当头的历史转折点,岳飞爱国精神所产生的感召力更为震撼!
岳飞自二十岁从军,“以列校拔起,累立显功”,身经百战,从普通士兵成长为一代名将。据不完全统计,岳飞参与的规模较大的战斗约有六十多次,小战更多达几百次。在南宋前期的频繁战争中,岳飞锻炼了军事才能,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成为南宋首屈一指的军事家。
㈨ 历史上“大丈夫”的小故事
戚继光:最怕老婆的将领
大伙儿都知道,明朝时期的“戚家军”无敌于天下,而戚继光将军不但是当世名将,连武功也是天下数一数二的存在,但是她有一个缺点就是特别怕老婆,导致他部下都看不下去,纷纷献计要帮戚继光找回这个场子,戚继光也是男儿,当然也好面子,这可以说是中国人的通病。
戚继光把妻子接入军营,故意让麾下将士拿着兵器穿戴好盔甲,一副杀气腾腾之色,就想故意给老婆一个下马威,结果戚继光的夫人看到这个场面反而反客为主,给戚继光一个下马威。
“宠惮”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杨坚对她是又敬又怕,我记得后来杨坚偷偷和一个侍女那个了,这个侍女有了身孕之后被独孤皇后给和谐掉了,杨坚啥都不敢说,只能当作没有这回事儿,这怕的已经到一定境界了,看看他儿子多舒服。
㈩ 古今中外谁能被称为“大丈夫”
忠于社稷,抗击胡虏,一身傲骨,舍身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