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说到历史人们会想到什么
秦始皇。秦始皇是一个很奇特的人物,因为,一提起中国历史,就少不了他。
2. <由历史想到的>作文
由历史想到的, 落后就要挨打。 举鸦片战争的例子。 写写就好了
3. 请问谈到历史,会联想到什么词语呢
一、历史的定义: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内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容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二、历史的含义: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沿革,来历。
3.过去的事实。
三、从中提取关键词:
人类活动,重要事件,一门学科,文化传承,去伪存真,可扩展延续等。
4. 请问谈到历史会想到什么词语呢
汉承秦制。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西汉版建立后,承袭秦制,虽略权有所改,但在汉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体制,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故有“汉承秦制”之说。只是在汉武帝时,中央官制出现了内朝与外朝的划分,皇权也进一步集中。
5. 读中国历史时想到的几个问题
读中国历史时想到的几个问题
历史,从狭义上理解,不能等同于“过去”或“史实”。历史是要从纷繁的、过去的史实中梳理出因果逻辑关系,以便于书写者或读者能将各种事件相互关联,进而自以为能对其理解,并用于明示或暗示今天和明天的未知。即便是满足于了解“单一事件”的故事类情节,由于已经不可能亲历其中,因此仍需小心,因为我们“了解”过去的唯一渠道已经经过他人的“梳理”。尽管历史哲学或元史学试图规范或指导梳理过去的方法,但依然是即便基于同样的编年史,不同的学者也会写出不同的历史。况且,编年史或所谓的史实也已经经过其编者或作者的梳理。但是,我们虽然不能轻信各类历史著作中的结论,却总是直觉到过去、现在和将来之间存在着联系,总是试图回忆过去以便理解今天,总是试图理解今天以便预测将来。这也许是人类的天性之一。
按照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人类历史有着自身的运动与发展规律,就像万有引力定律一样。但是据此解释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却总有种过于简单化的感觉。尽管再过五千年也许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一规律的作用,但今天的我辈只好怀疑地、审慎地自行其事了。
一、王朝的更迭
自始皇帝建立中央集权式的秦王朝到早已破产了的清宣统王朝垮台,中国经历了二千多年十多个王朝,尽管其间分和相间,但反复及大一统始终是主调。这种现象在人类文明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尽管已有各种解释,以下问题仍需进一步的思考。
1、中央集权式王朝赖以存在的基础
从春秋战国时的封建王国体制到中央集权式秦帝国的过渡,似乎是内在因素使然,而清朝的覆灭则更多地被归因于外侮。问题在于,为什么这期间国人重建或外族新立时,都对这一体制情有独钟呢?虽然可以用人性、文化、中华文明的优越性、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等因素进行分析,但都无法解释其独特性,而且上述因素是不能区分主次轻重的,因为那样做的话,在对不同朝代分析时会得出自相矛盾的结论。当然也不能把它归因于二千多年间的几十亿先人的不开窍。或许纯粹的偶然是最好的解释,但那样的话,谁又敢肯定今天的民主共和体制不是偶然的呢。
2、重复与差异
一般认为中国历代王朝的更迭是一种循环反复,甚至是历史进程在原地踏步。尽管历朝历代有着相似的政治体制,有着相似的创、兴、衰、灭的运动轨迹,有着相似的经济与人文背景和外部环境,但考虑到中国有着优秀的治史传统、有着忧国忧民的文官御史后,更应关注的是各个朝代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性研究其实也更有意义。如果我们不把王朝的覆灭归简单地因于期间一、二代人的失忆和愚蠢,那么差异性的研究才会取得新的突破。
3、人口与土地
人口总量与耕地面积间的关系,在解释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的朝代更迭时,被越来越加以强调。它说的是,在农业为本的专制王朝时代,长治久安必带来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集中,从而人均耕地下降,进而出现大多数人的贫困和社会动荡,于是农民起来造反,如果此时又恰逢外族入侵和朝歌混乱,那结果就是改朝换代。就我所知,最早提出这一论断的是梁漱溟老先生,时间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次读到该论述时,确实是被强烈震撼了,但细想下来,这一因素是否受梁老先生秉承的传统的大同思想所过于强调呢?二千多年前,老子就发问过“得与亡孰病?”,先辈们应该不会将此古训完全遗忘。篡权的王莽早在东汉末年就试图均田地以挽救其王朝,但结果只是加快了王朝的倾覆。同时,虽然古人没有计划生育的概念与方法,但总不至于愚蠢到被动或主动地靠杀戮来减少总人口吧,至少中国历史上并不乏大规模的迁徙与流动。而且,人口与土地与王朝更迭的关联,在其它农业文明中也找不到佐证。今天人们用“基尼系数”作为社会稳定的风向标,但唯独中国,在基尼系数远大于公认的预警线后,仍处于稳定和谐之中。
4、历史进程的延续与断裂
就像容易看到重复而忽略差异一样,王朝更迭造成的历史进程的断裂也被很大程度地低估了。诚然中华文明的比较优势及顽强的生命力使得她绵延不绝且不断充实,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众多的沟壑与曲折。特别是,也许正是这种断裂造成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例如在经济与财富、宗族、文学与艺术、科技与工艺、军事体制等方面,无不在王朝更迭时发生重大的变化与重组。当然,延续一直是主旋律,但我更倾向于这种延续是由于中华体量庞大和宗族社会的构造及汉字的独特性造成的,而不是前面提及的因素。
二、中国的宗教
儒、道、释是中华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是不争的结论。但在以下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儒家思想可否被归类为儒教;宗教对中国历史进程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道家理论可否被视同为对形而上的探索;儒道释之间的消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何宗教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有着巨大的反差等等。有一种说法:“人在临死的那一刻,都会皈依某种宗教”。因此决不能忽视宗教的力量。韦伯就就坚信,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的发端就源自新教伦理。以下几个现象也许可以作为理解中国宗教的部分线索;
1、中国民间宗教是儒道释的混合体。
在近代以前,大多数地区的民间一般都同时供奉着宗族祠堂、土地庙、僧尼寺院,不同地区还或有河神庙、关帝庙等。这些场所为百姓提供祈福、求财、保平安、测吉凶等精神服务,其内容已与儒道释的原教旨完全不同。我们姑且把它称作中国的民间宗教。目前对这种混合型宗教的形成及其施加于社会的影响的研究几乎是一个空白。
2、中国原始宗教的消失
大量的甲骨文证实在殷商时期,中原大地存在着一种原始的宗教,它甚至主宰着王族、士大夫的各个方面,其礼制仪轨都似乎有着严格的范式。但自周代以降,却对这种宗教祭祀没有任何描述。虽然在老子、孔子、墨子、阴阳学等的学说中涉及到鬼神,但这些神灵似乎都已经被打上了实用主义的烙印。
3、宗教与军事征服间的关系
马克思的名言“宗教是一种鸦片”似乎对中国的历代统治阶层更加适用。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到踪迹。一是无论是官方或民间组织的儒道释向内、向外的传播都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二是,仔细对比中国宗教史与中国对外征服的战争史就会发现,在宗教兴盛、皇帝虔诚的朝代,对外征服及疆域的扩张基本上都处于停顿状态。这种现象在信奉佛教的忽必烈帝国和吐蕃王国的历史中都有着相似的现象。
4、宗教在中国的实用主义倾向
当中国人作为个体出现时,似乎有着某种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天性。在面对宗教时,自然而然地进入思维中的是“它对自己有什么用?”,而不是“它对自己是否适用?”。中国民间佛教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佛祖释迦牟尼的信奉几乎已完全让位于对如来、观音的膜拜(当然,我对观音菩萨是顶礼膜拜的)。
三、异族入主的效果
如果我们放下架子就会发现,汉民族几乎是有规律地被异族间断性地征服。考虑到异族在实现统治前已被某种程度地“汉化”,也许用“入主”替代“征服”更为恰当。蒙元、满清自是其中的佼佼者,历史上的五胡乱华、五代十国、夏辽金王朝其实也是同一性质。当然还有颇有争议的李唐灭隋。今天的中华民族其实已经是历史上的夏、商、周、蛮、夷、狄、戎的融合体,于是应该撇下那种矛盾的大同心态,同时更应客观地评价历史上的异族入主中原对中国历史进程造成的影响。
6. 历史有什么好处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我以为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从历史的功能来看,主要有两点:1.以史为鉴,指导未来,2.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历史的受益者来看,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一个是历史对于个人和企业的作用,一个是历史对于国家的作用。
先说以史为鉴,指导未来。先拣最功利的来说,mba教学应该当之无愧,mba的学生学习为的就是将来挣更多的钱,这应该是最务实的了,那么他们学的是什么呢?福特、泰勒、本田宗一郎、戴尔这些或远或近的人物们的发家史,不就是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中的经典案例么?人类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固然重要,但如果有人能够加以保存、整理和提炼,然后将精华传播于世人,那效果将会大大的提高。历史其实就是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善加处理,为我所用,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必将受益无穷。当然,这里很多朋友提到了历史研究的人为性。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从个人使用历史的层面来看,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特别是对于主观的东西更要注重分析过程而不是结果。比如说曾国藩,你说是坏人,他说是好人,有什么意义么?他又不是我的邻居,既不会给我钱,也不会剃我的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并不重要,关键是要看他的言行好在哪里,坏在哪里。为什么说好,为什么说坏?这其中有什么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再说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个人认为,我们不应该单纯的为自己生在中国而感到骄傲。因为人与人其实是平等的,中国有几千年的灿烂历史,那是我们的先人创造的,不代表我们这一代是中国人,我们就比别人更优越,更不代表我们比别人聪明,比别人能干。学习我们的历史,决不是让我们拿去向别人炫耀的。但我们也有值得骄傲的东西,我们应该为我们有勤劳智慧的祖先感到骄傲,对于自己创造更辉煌灿烂的明天充满信心;为我们的国家感到骄傲,发自内心的热爱我们的国家。从国家使用历史作为工具的角度看,国家有必要向全体国民灌输历史,从而增强人们的归属感、荣誉感和整体的凝聚力,只有这样,国家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东西对于我们未来的生活已经没有什么指导意义,我们仍要保护和发掘它们的原因,因为这些都是我们作为中国人所共同的历史渊源,是维系我们之间关系,增强彼此认同感的坚实的根基。此外,站在整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我们学习历史也是为了了解我们周围的邻居,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7. 提起祖国历史你能想到什么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中国需要复兴,需要强大,需要伟大的领袖,需要能捍卫强汉,虽远必诛。
8. 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急啊!!!!!!!!!!!!!1
历史,究竟是怎样一种学问?研究了它,究竟有什么用处呢?
这个问题,在略知学问的人,都会毫不迟疑地作答道:历史是前车之鉴。什么叫做前车之鉴呢?他们又会毫不迟疑地回答道:昔人所为而得,我可以奉为模范;如其失策,便当设法避免;这就是所谓“法戒”。这话骤听似是,细想就知道不然。世界上那有真正相同的事情?所谓相同,都是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之事为同罢了。远者且勿论。欧人东来以后,我们应付他的方法,何尝不本于历史上的经验?其结果却是如何呢?然则历史是无用了么?而不知往事,一意孤行的人,又未尝不败。然则究竟如何是好呢?
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之所探求,则为理而非事。理是概括众事的,事则只是一事。天下事既没有两件真正相同的,执应付此事的方法,以应付彼事,自然要失败。根据于包含众事之理,以应付事实,就不至于此了。然而理是因事而见的,舍事而求理,无有是处。所以我们求学,不能不顾事实,又不该死记事实。
要应付一件事情,必须明白它的性质。明白之后,应付之术,就不求而自得了。而要明白一件事情的性质,又非先知其既往不可。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子的一个人?譬如久于官场的人,就有些官僚气;世代经商的人,就有些市侩气;向来读书的人,就有些迂腐气。难道他是生来如此的么?无疑,是数十年的作官,经商,读书养成的。然则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亦是如此了。中国的社会,为什么不同于欧洲?欧洲的社会,为什么不同于日本?习焉不察,则不以为意,细加推考,自然知其原因极为深远复杂了。然则往事如何好不研究呢?然而已往的事情多呢,安能尽记?社会上每天所发生的事情,报纸所记载的,奚啻亿兆京垓分之一。一天的报纸,业已不可遍览,何况积而至于十年、百年、千年、万年呢?
须知我们要知道一个人,并不要把他已往的事情,通统都知道了,记牢了。我,为什么成为这样一个我?反躬自省,总是容易明白的,又何尝能把自己已往的事,通统记牢呢?然则要明白社会的所以然,也正不必把已往的事,全数记得,只要知道“使现社会成为现社会的事”就彀了。然而这又难了。
任何一事一物,要询问它的起源,我们现在不知所对的很多。其所能对答的,又十有八九靠不住。然则我们安能本于既往,以说明现在呢?
这正是我们所以愚昧的原因,而史学之所求,亦即在此。史学之所求,不外乎(一)搜求既往的事实,(二)加以解释,(三)用以说明现社会,(四)因以推测未来,而指示我们以进行的途径。
往昔的历史,是否能肩起这种任务呢?观于借鉴于历史以应付事实导致失败者之多,无疑是不能的。其失败的原因安在?列举起来,也可以有多端,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偏重于政治。翻开《二十五史》来一着,从前都说《二十四史》,这是清朝时候,功令上所定为正史的。民国时代,柯劭忞所著的《新元史》业经奉徐世昌总统令,加入正史之中,所以现在该称《二十五史》了。所记的,全是些战争攻伐,在庙堂上的人所发的政令,以及这些人的传记世系。昔人称《左氏》为相斫书;近代的人称《二十四史》为帝王的家谱;说虽过当,也不能谓其全无理由了。单看了这些事,能明白社会的所以然么?从前的历史,为什么会有这种毛病呢?这是由于历史是文明时代之物,而在文明时代,国家业已出见,并成为活动的中心,常人只从表面上看,就认为政治可以概括一切,至少是社会现象中最重要的一项了。其实政治只是表面上的事情。政治的活动,全靠社会做根底。社会,实在政治的背后,做了无数更广大更根本的事情。不明白社会,是断不能明白政治的。所以现在讲历史的人,都不但着重于政治,而要着重于文化。
何谓文化?向来狭义的解释,只指学术技艺而言,其为不当,自无待论。说得广的,又把一切人为的事都包括于文化之中,然则动物何以没有文化呢?须知文化正是人之所以异于他动物的。其异点安在呢?凡动物,多能对外界的刺戟而起反应,亦多能与外界相调适。然其与外界相调适,大抵出于本能,其力量极有限,而且永远不过如此。人则不然。所以人所处的世界,与动物所处的世界,大不相同。人之所以能如此,(一)由其有特异的脑筋,能想出种种法子。(二)其手和足的作用分开,能制造种种工具,以遂行其计划。(三)又有语言以互相交通,而其扩大的即为文字。此人之所知,所能,可以传之于彼;前人之所知,所能,并可以传之于后。因而人的工作,不是个个从头做起的,乃是互相接续着做的。不像赛跑的人,从同一地点出发,却像驿站上的驿夫,一个个连接着,向目的地进行。其所走的路线自然长,而后人所达到的,自非前人所能知了。然则文化,是因人有特异的禀赋,良好的交通工具而成就的控制环境的共业。动物也有进化,但他的进化,除非改变其机体,以求与外界相适应,这是要靠遗传上变异淘汰等作用,才能达到目的的,自然非常迟慢。人则只须改变其所用的工具,和其对付事物的方法。我们身体的构造,绝无以异于野蛮人,而其控制环境的成绩,却大不相同,即由其一为生物进化,一为文化进化之故。人类学上,证明自冰期以后,人的体质,无大变化。埃及的尸体解剖,亦证明其身体构造,与现今的人相同。可见人类的进化,全是文化进化。恒人每以文化状况,与民族能力,并为一谈,实在是一个重大的错误。遗传学家,论社会的进化,过于重视个体的先天能力,也不免为此等俗见所累。至于有意夸张种族能力的,那更不啻自承其所谓进化,将返于生物进化了。从理论上说,人的行为,也有许多来自机体,和动物无以异的,然亦无不被上文化的色采。如饮食男女之事,即其最显明之例。所以在理论上,虽不能将人类一切行为,都称为文化行为,在事实上,则人类一切行为,几无不与文化有关系。可见文化范围的广大。能了解文化,自然就能了解社会了。人类的行为,原于机体的,只是能力。其如何发挥此能力,则全因文化而定其形式。
全世界的文化,到底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这个问题,还非今日所能解决。研究历史的人,即暂把这问题置诸不论不议之列亦得。因为目前分明放着多种不同的文化,有待于我们的各别研究。话虽如此说,研究一种文化的人,专埋头于这一种文化,而于其余的文化,概无所见,也是不对的。因为(一)各别的文化,其中仍有共同的原理存。(二)而世界上各种文化,交流互织,彼此互有关系,也确是事实。文化本是人类控制环境的工具,环境不同,文化自因之而异。及其兴起以后,因其能改造环境之故,愈使环境不同。人类遂在更不相同的环境中进化。其文化,自然也更不相同了。文化有传播的性质,这是毫无疑义的。此其原理,实因人类生而有求善之性,智与相爱之情仁。所以文化优的,常思推行其文化于文化相异之群,以冀改良其生活,共谋人类的幸福。其中固有自以为善而实不然的,强力推行,反致引起纠纷,甚或酿成大祸,宗教之传布,即其一例。但此自误于愚昧,不害其本意之善。而其劣的,亦恒欣然接受。其深闭固拒的,皆别有原因,当视为例外。这是世界上的文化所以交流互织的原因。而人类的本性,原是相同的。所以在相类的环境中,能有相类的文化。即使环境不同,亦只能改变其形式,而不能改变其原理。正因原理之同,形式不能不异,即因形式之异,可见原理之同,昔人夏葛冬裘之喻最妙。此又不同的文化,所以有共同原理的原因。以理言之如此。以事实言,则自塞趋通,殆为进化无疑的轨辙。试观我国,自古代林立的部族,进而为较大的国家;再进而为更大的国家;再进而臻于统一;更进而与域外交通,开疆拓土,同化异民族;无非受这原理的支配。转观外国的历史,亦系如此。今者世界大通,前此各别的文化,当合流而生一新文化,更是毫无疑义的了。然则一提起文化,就该是世界的文化,而世界各国的历史,亦将可融合为一。为什么又有所谓国别史,以研究各别的文化呢?这是因为研究的方法,要合之而见其大,必先分之而致其精。况且研究的人,各有其立场。居中国而言中国,欲策将来的进步,自必先了解既往的情形。即以迎受外来的文化而论,亦必有其预备条件。不先明白自己的情形,是无从定其迎距的方针的。所以我们在今日,欲了解中国史,固非兼通外国史不行,而中国史亦自有其特殊研究的必要。
人类已往的社会,似乎是一动一静的。我们试看,任何一个社会,在已往,大都有个突飞猛晋的时期。隔著一个时期,就停滞不进了。再阅若干时,又可以突飞猛晋起来。已而复归于停滞。如此更互不已。这是什么理由?解释的人,说节奏是人生的定律。个人如此,社会亦然。只能在遇见困难时,奋起而图功,到认为满足时,就要停滞下来了。社会在这时期就会本身无所发明;对于外来的,亦非消极的不肯接受,即积极的加以抗拒。世界是无一息不变的。不论自然的和人为的,都系如此。人,因其感觉迟钝,或虽有感觉,而行为濡滞之故,非到外界变动,积微成著,使其感觉困难时,不肯加以理会,设法应付。正和我们住的屋子,非到除夕,不肯加以扫除,以致尘埃堆积,扫除时不得不大费其力一样。这是世界所以一治一乱的真原因。倘使当其渐变之时,随时加以审察,加以修正,自然不至于此了。人之所以不能如此,昔时的人,都以为这是限于一动一静的定律,无可如何的。我则以为不然。这种说法,是由于把机体所生的现象和超机现象并为一谈,致有此误。须知就一个人而论,劳动之后,需要休息若干时;少年好动,老年好静;都是无可如何之事。社会则不然。个体有老少之殊,而社会无之。个体活动之后,必继之以休息,社会则可以这一部分动,那一部分静。然则人因限于机体之故,对于外界,不能自强不息地为不断的应付,正可藉社会的协力,以弥补其缺憾。然则从前感觉的迟钝,行为的濡滞,只是社会的病态。如因教育制度不良,致社会中人,不知远虑,不能豫烛祸患;又如因阶级对立尖锐,致寄生阶级不顾大局的利害,不愿改革等;都只可说是社会的病态。我们能矫正其病态,一治一乱的现象,自然可以不复存,而世界遂臻于郅治了。这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人最大的希望。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序》,把历史上的事实分为两大类:一为理乱兴亡,一为典章经制。这种说法,颇可代表从前史学家的见解。一部二十五史,拆开来,所谓纪传,大部分是记载理乱兴亡一类的事实的,志则以记载典章经制为主。表二者都有。理乱兴亡一类的事实,是随时发生的,今天不能逆料明天。典章经制,则为人豫设之以待将来的,其性质较为持久。所以前者可称为动的史实,后者可称为静的史实。史实确乎不外这两类,但限其范围于政治以内,则未免太狭了。须知文化的范围,广大无边。两间的现象,除(一)属于自然的;(二)或虽出于生物,而纯导原于机体的;一切都当包括在内。他综合有形无形的事物,不但限制人的行为,而且陶铸人的思想。在一种文化中的人,其所作所为,断不能出于这个文化模式以外,所以要讲文化史,非把昔时的史料,大加扩充不可。教育部所定大学课程草案,各学院共同必修科本有文化史而无通史。后又改为通史,而注明当注重于文化。大约因为政治的现象,亦不可略,怕改为文化史之后,讲授的人全忽略了政治事项之故,用意固甚周详。然大学的中国通史,讲授的时间,实在不多。若其编制仍与中学以下同,所讲授者,势必不免于重复。所以我现在换一个体例。先就文化现象,分篇叙述,然后按时代加以综合。我这一部书,取材颇经拣择,说明亦力求显豁。颇希望读了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略有所知;因而略知现状的所以然;对于前途,可以预加推测;因而对于我们的行为,可以有所启示。以我之浅学,而所希望者如此,自不免操豚蹄而祝篝车之诮,但总是我的一个希望罢了。
9. 对于普通人说起历史,你会想到什么
对于普通人来说,历史的话,我觉得首先会想到的话,就是一个首先,我们是回一个抗日战争嘛答,因为抗日战争的话,是极其我国中华民族及其同仇敌忾的一种特别令人痛心的一种心吧,我觉得像这种的历史是特别让人特别记忆犹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