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生活在云贵高原上已有多少年的历史

生活在云贵高原上已有多少年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1-03-01 22:36:12

㈠ 昆明有多久的历史了

答 共 2 条
市名
昆明市(Kǔnmíng Shì),简称昆。
经纬度
位于东经102度10分至103度40分,北纬24度23分至26度22分,市中心位于北纬25度02分11秒,东经102度42分31秒。
辖区
14个。昆明共辖5个区、8个县,代管安宁一市。
政府
昆明市政府位于盘龙区。市委书记仇和,市长张祖林。
面积
昆明东西最大横距140千米,南北最大纵距220千米,全市面积2147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249平方公里。
海拔
市中心海拔1891米。拱王山马鬃岭为昆明境内最高点,海拔4247.7米,金沙江与普渡河汇合处为昆明境内最低点,海拔746米。
人口
全市人口619.33万,人口密度294.76人/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320万,城区人口密度为12851.4人/平方公里。
民族
昆明市人口以汉族为主,占全市常住人口的 86.52%。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 13.48%,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彝族人口最多,依次是苗族、回族,人口最少的是基诺族、独龙族和德昂族。
邮政编码
650000
电话区号
0871(+86)
汽车牌照
云A
国内生产总值
1393.4亿元人民币(2007年,比上一年增长11.4% ,中国市级行政区第48名,港澳台除外)。人均GDP 22,749元人民币。
城市标志
市花:茶花 市树:玉兰树
昆明(Kǔnmíng),云南省省会,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的中心,全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建城史两千四百余年,年接待旅客1700万人次,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昆明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云贵高原中部,城区距首都北京2100千米,南达中越边境250千米,西抵中缅边境395千米,西南至中老边境300千米(直线距离),是中国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及国际旅游城市之一。昆明地理位置属北纬亚热带,然而境内大多数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百花盛开,气候宜人,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城区温度在0—29摄氏度之间,年温差为全国最小,素以“春城”而享誉中外。
编辑本段一、名称由来
“昆明”一词作为地名,在唐代以前很难稽考。关于“昆明”一词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大多数学者认为,“昆明”最初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昆明”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写作“昆”、“昆弥”或“昆淋”。早期并非城市名称,而是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即今日的云南西部、四川西南部的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
见诸记载,“昆明”一词的出现,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当时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写道:“西自同师(今保山)以东,北至叶榆,名为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由此可见,“昆明”一词是古代云南一个少数民族的族称。
“昆明”作为地名出现,则是在唐代。“武德二年,于镇置昆明县,盖南接昆明之地,因此为名。”按此处置昆明县,非今之昆明,乃四川定笮镇(今盐源县境)。唐代为什么把定笮镇命名为“昆明”,记载当中已写得很清楚,系它接近昆明之故。此处昆明仍指昆明族而言,盖汉唐以前,昆明族大部定居云南西部地区。直到南诏、大理国时期,乌蛮、白蛮兴起,昆明族居住的地方,为乌蛮、白蛮据有,昆明族才东迁滇中,聚居于滇池周围。宋宝佑二年(1254年),元灭大理,在鄯阐设“昆明千户所”,“昆明”始作为地名出现,延续至今。
“昆明”一词的含义,晋常琚解释说:“夷人大种日昆,小种日叟。”这句话可解释为人口众多的昆明族。

㈡ 昆明有多少年历史

市名
昆明市(Kǔnmíng Shì),简称昆。
经纬度
位于东经102度10分至103度40分,北纬24度23分至26度22分,市中心位于北纬25度02分11秒,东经102度42分31秒。
辖区
14个。昆明共辖5个区、8个县,代管安宁一市。
政府
昆明市政府位于盘龙区。市委书记仇和,市长张祖林。
面积
昆明东西最大横距140千米,南北最大纵距220千米,全市面积2147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249平方公里。
海拔
市中心海拔1891米。拱王山马鬃岭为昆明境内最高点,海拔4247.7米,金沙江与普渡河汇合处为昆明境内最低点,海拔746米。
人口
全市人口619.33万,人口密度294.76人/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320万,城区人口密度为12851.4人/平方公里。
民族
昆明市人口以汉族为主,占全市常住人口的 86.52%。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 13.48%,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彝族人口最多,依次是苗族、回族,人口最少的是基诺族、独龙族和德昂族。
邮政编码
650000
电话区号
0871(+86)
汽车牌照
云A
国内生产总值
1393.4亿元人民币(2007年,比上一年增长11.4% ,中国市级行政区第48名,港澳台除外)。人均GDP 22,749元人民币。
城市标志
市花:茶花 市树:玉兰树
昆明(Kǔnmíng),云南省省会,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的中心,全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建城史两千四百余年,年接待旅客1700万人次,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昆明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云贵高原中部,城区距首都北京2100千米,南达中越边境250千米,西抵中缅边境395千米,西南至中老边境300千米(直线距离),是中国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及国际旅游城市之一。昆明地理位置属北纬亚热带,然而境内大多数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百花盛开,气候宜人,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城区温度在0—29摄氏度之间,年温差为全国最小,素以“春城”而享誉中外。
编辑本段一、名称由来
“昆明”一词作为地名,在唐代以前很难稽考。关于“昆明”一词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大多数学者认为,“昆明”最初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昆明”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写作“昆”、“昆弥”或“昆淋”。早期并非城市名称,而是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即今日的云南西部、四川西南部的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
见诸记载,“昆明”一词的出现,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当时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写道:“西自同师(今保山)以东,北至叶榆,名为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由此可见,“昆明”一词是古代云南一个少数民族的族称。
“昆明”作为地名出现,则是在唐代。“武德二年,于镇置昆明县,盖南接昆明之地,因此为名。”按此处置昆明县,非今之昆明,乃四川定笮镇(今盐源县境)。唐代为什么把定笮镇命名为“昆明”,记载当中已写得很清楚,系它接近昆明之故。此处昆明仍指昆明族而言,盖汉唐以前,昆明族大部定居云南西部地区。直到南诏、大理国时期,乌蛮、白蛮兴起,昆明族居住的地方,为乌蛮、白蛮据有,昆明族才东迁滇中,聚居于滇池周围。宋宝佑二年(1254年),元灭大理,在鄯阐设“昆明千户所”,“昆明”始作为地名出现,延续至今。
“昆明”一词的含义,晋常琚解释说:“夷人大种日昆,小种日叟。”这句话可解释为人口众多的昆明族。
至于有的地方志记载:“昆明北之梁王山名昆仑……昆明之名取义于云南洪水退除,昆仑山南方有离(黎)明景象,当属非虚…… 昆明名取义不外标识云南之文明景象……谓日月相推而明生可以烛照一切,盖云南僻处边徼,开辟较后,以昆明名省会,谓自后当可比同腹省,或其光明更著,可以照耀各先进省也。更就字形言,昆为日比二字并合而成,即日日相比之意,言其文明将日比一日进步也;明为日月二字并合而成,即日月合璧之意,言其前途之发达将如日月之升恒也,昆明之取义如是……”此一家之说,仅供参考。
编辑本段二、行政区划
昆明市辖盘龙区、五华区、西山区、官渡区、东川区五个区和呈贡县、晋宁县、富民县、嵩明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宜良县、石林彝族自治县(原名路南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八个县及安宁市。
城区
五华区,总面积397.86平方千米,总人口64.76万人,下辖9个街道办事处,2个乡。生产总值391.62亿元,区人民政府驻华山街道办事处。
盘龙区,总面积345.83平方千米,总人口65.16万人,下辖8个街道办事处,2个乡。生产总值完成159.88亿元,区人民政府驻拓东街道办事处。
官渡区,总面积634.96平方千米,总人口74.68万人。下辖8个街道办事处,1个镇,1个乡。生产总值303.81亿元,区人民政府驻关上街道办事处。
西山区,总面积791.14平方千米,总人口69.13万人。下辖7个街道办事处,3个镇。生产总值163.09亿元,区人民政府驻西苑街道办事处。
呈贡县,总面积461.00平方千米,总人口16.61万人。下辖4个街道办事处,3个乡。生产总值44亿元,县人民政府驻龙城街道办事处。
郊区
安宁市,总面积1313平方千米,总人口31.75万人。下辖8个镇,生产总值96.12亿元,市人民政府驻连然镇。
东川区,总面积1858.79平方千米,总人口31.06万人。下辖7个镇,1个乡,生产总值32亿元,区人民政府驻铜都镇。
晋宁县,总面积1236.37平方千米,总人口27.91万人。下辖3个镇,6个乡,生产总值34.1亿元,县人民政府驻昆阳镇。
富民县,总面积993平方千米,总人口14.21万人。下辖2个镇,5个乡,生产总值17.02亿元,县人民政府驻永定镇。
嵩明县,总面积1357.29平方千米,总人口35.12万人。下辖5个镇,2个乡,生产总值27.5亿元,县人民政府驻嵩阳镇。
宜良县,总面积1873平方千米,总人口41.84万人。下辖5个镇,4个乡,生产总值58.83亿元,县人民政府驻匡远镇。
石林彝族自治县,总面积1725平方千米,总人口23.89万人。下辖7镇1乡,生产总值22亿元,县人民政府驻鹿阜镇。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总面积3598平方千米,总人口51.48万人。下辖6个镇,10个乡,生产总值25.30亿元,县人民政府驻仁德镇。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总面积4234.78平方千米,总人口46.19万人。下辖3个镇,13个乡,生产总值21.71亿,县人民政府驻屏山镇。
编辑本段三、气候特点
昆明四季温暖如春,全年温差较小,市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最热时月平均气温19℃,最冷时月平均气温7.6℃。
由于温度、湿度适宜,日照长,霜期短,所以鲜花常年不谢,草木四季长青,昆明“春城”的美誉由此得来。
昆明日温差较大,一天之中有四季,一下雨就成秋天了,在冬、春两季,日温差可达12~20℃,去时别忘了带件毛衣或外套。另外,昆明的雨季大多集中在5~10月,只要一下雨,气温就会降下来,这个时候前往,建议游客最好带件风衣。
编辑本段四、地理位置
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位于东经102度10分至103度40分,北纬24度23分至26度22分,东西最大横距140千米,南北最大纵距220千米,城区距首都北京2100千米(航空线),南达中越边境515千米,西抵中缅边境876千米,西南至中老边境906千米。
市中心海拔1,891米。南濒滇池,三面环山。属于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由于受印度洋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日照长、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5℃。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不严寒,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是极负盛名的“春城”。每年的12月到来年的3月,一群群躲避北方寒风的红嘴鸥,万里迢迢地从遥远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飞来,落栖在昆明城中的盘龙江、翠湖、滇池等水域。
昆明市域总面积约21111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249平方公里(2007)。总人口608万。全省26个主要民族在昆明都有居住。
编辑本段五、人口民族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有52个,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有25个。在25个少数民族中,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等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1995年末,少数民族人口达1355万人,居全国第二位。 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以聚居、杂居、散居三种类型并存、具有平面分布以边疆为主、垂直分布以山区为主的明显特征。主要聚居于内地坝区和边疆河谷的有回族、满族、白族、纳西族、蒙古族 、壮族、傣族、阿昌族、布依族、水族等10个民族;主要聚居于半山区的有哈尼族、瑶族、拉祜族、 佤族、景颇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诺族等8个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区的有苗族、僳僳族、藏族、 普米族、怒族、独龙族等6个民族;彝族在半山区和高山区都有分布。
昆明还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荟萃之地。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质结构,为昆明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昆明市是一个发展中的国际旅游城市,目前,已形成了以世博会为中心的集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四季皆宜的旅游胜地。
编辑本段六、历史沿革
1、远古 昆明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与滇池的形成和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远在数万年前昆明人的祖先就已在这一带过着茹毛饮血、穴居野处的原始生活。约四千至七千年前,滇池一带已有了定居的农业民族,从事“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和捕捞、狩猎、采集、饲养畜禽等多种经营活动,并已能纺纱、织布。滇池地区和稻谷种植至今至少已约有数千年的历史。
2、青铜器时代 青铜器时代滇池地区各氏族部落,以叟族为主,属氐羌族语系。氐羌,是中国古代分布在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到云南北部一带的古老游牧民族。其中一部分从越@(今四川越西)渡金沙江而南进入滇池地区,与当地傣僮语系氏族“蒲”、“僚”等部落相融合,共同促进了滇池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3、楚王入滇 公元前三世纪(纪元前298-277年间),楚人庄率众入滇,抵滇池地区,与当地的叟族部落联盟,建立了以叟族为主的“滇国”,自称“滇王”。“滇王者,其众数万人,其旁东北有劳浸、靡莫,皆同姓相扶”。“庄开滇”带来了楚国和中原内地先进的文化、技术,对促进当时以滇部落为主的滇池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4、汉设益州郡 西汉王朝建立后,积极谋求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公元前109年(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帝征发巴蜀地区士卒,以大兵临滇,先后征服了滇池东北面的劳侵、靡莫等部落,滇王被迫归降。汉王朝以滇池地区为中心设置了益州郡,郡治与滇王驻地同在今晋城附近。郡下设县:昆明为谷昌县,昆阳为建伶县,晋宁为滇池县,安宁为连然县,富民为秦臧县,宜良为昆泽县,把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推行到了西南边疆,标志着古代云南接受中央王朝直接统治的开始。郡县制度的施行,有力地促进了滇池地区奴隶制社会的解体。汉族移民和中原内地先进技术、文化的传播,使滇池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蜀汉诸葛亮平定南中后,改益州郡为建宁郡,“郡治仍益州郡之旧”,任用“大姓”为地方官吏,实行促进民族团结的政策。
5、设宁州 公元271年(晋武帝泰始七年),晋王朝把南中四郡(建宁、云南、永昌、兴古)从益州(治成都)分划出来,设立宁州,与益州同列,为全国十九州之一。东晋以后,“方土大姓”爨氏势力逐渐强盛,成为滇中地区的统治者。公元339年(成帝咸和十四年),晋王朝封爨琛为宁州刺史,并承认其世袭地位。历经南北朝隋初的二百多年间,在中原政治动乱、民族纷争的形势下,爨氏对昆川一隅的统治,保持了“力役齐平,教化清静”的较为安定的社会局面,使滇池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到公元414年(晋义熙十年),爨龙颜任建宁太守,达到了极盛时代,有所谓“剖符本邦,衣锦昼游,民歌其德,士咏其风”之喻。到梁末隋初爨瓒、爨震时代,滇池地区已是“户口殷众,金宝富饶”、“多骏马、犀象、明珠”,成为当时西南在经济上较为繁荣和富庶的地区。
6、唐南诏国 公元617年唐王朝建立,先后在云南设置了九十二州。滇池地区为九十二州的主要部分。公元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唐朝任命爨氏子孙爨弘达为昆州刺史,治理属县,治所仍设在益宁城。唐代中叶,蒙氏势力在洱海地区崛起,建立南诏国。公元746-747年,蒙氏皮罗阁进兵安宁,攻灭爨氏。于昆川(今昆明城区一带)置拓东城,成为南诏国的东部重镇。拓东城的开辟,为古代昆明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发展成为南诏的第二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往来广西、贵州和安南(今越南)的重要通道,在当时大西南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与东南亚的国际交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7、大理国鄯阐府 公元937年,大理段氏夺取南诏政权,建立大理国,统一了云南,在拓东城的基础上设鄯阐府,为大理国八府之一。府治沿袭拓东城。段氏政权在其内部经历了较剧烈的社会变革,释奴隶,免徭役,进一步瓦解南诏的贵族统治,解放了社会生产力。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兴盛,城市日趋繁荣。鄯阐府的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繁华的市中心逐渐移至盘龙江以西(今金碧路、三市街)一带,大理国国主也经常驻节于此。段氏统治者在鄯阐营造宫室园林,兴修水利,修筑河堤,发展古代城市建设。到大理国末期,鄯阐城已发展成为滇中一座“商工颇众”的繁华城市,商业、手工业和对外贸易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8、元昆明县 公元1253年(元宪宗三年),元军攻占云南。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赛典赤主滇后,把军事统治时期所设的万户、千户、百户改为路、府、州、县,正式建立云南行中书省。置昆明县,为中庆路治地(昆明命名即始于此),并把行政中心由大理迁到昆明。自此,“云南”正式成了行省一级行政区划的名称,“昆明”也正式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元朝统治时期,经过初期的军事掠夺和民族镇压之后,逐渐代之以定赋税和改善民族关系的政策,并大兴民屯,整修水利,订立租赋,免除徭役,“开云南驿路”,“驰道路之禁,通民往来”,这些措施虽未必得到完全的贯彻施行,但对安定云南政局,加强与祖国内地的政治经济联系,打击农奴主和奴隶主势力,促进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仍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元朝官吏在昆明地区挖海口河,疏通螂螳川,降低了滇池水位,不仅解除了昆明城市的水患,还“得壤地万余顷,皆为良田”,扩大了农田面积。并修金汁河、松花坝,引盘龙江水灌溉滇池东岸农田;还从内地引进养蚕技术,发展丝织业,使农民和手工业者“收利十倍于旧”,使滇池地区的政治经济在元朝中期有了新的发展。公元1381年(洪武十四年)明朝进军云南后,改元代“路”一级行政区划为府,仿内地建制,设置云南承宣布政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先将中庆路改为云南府,置知府、知州、知县。云南省治、府治和昆明县治同设在昆明城内。洪武十五年,修筑了昆明城池,由砖砌成,周围9里左右,高近3丈,有六座城门,城外有护城河,河上可行舟船。城内以五华山为中心,修建了比元代更多的官衙、宅第和牌坊,在风景名胜地修建了亭台楼阁。城南为居民区,划分为若干“里”。东关、南关为“商阜之地”,“列肆纵模”。清朝时建置沿袭明制,昆明仍为云南府和昆明县治所,城市规模没有超出明代的范围。
9、清和民国 到了清朝后期,自鸦片战争,特别是1885年(光绪十一年)中法战争以后,法、英等帝国主义势力迅速侵入云南。1905年(光绪三十年),清朝把昆明辟为商埠。1910年(宣统二年),滇越铁路修通昆明。进一步加强了昆明作为全省商业、贸易中心的经济地位和交通枢纽地位。1884年(光绪十年)创立的云南机器局,成为昆明近代工业的开端。之后,造币厂、制革厂、官印局、电报局、邮政局等官办企业也应时而生。1900年(光绪廿六年),昆明开始出现商办企业。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滇池出现小火轮,市内也开办有“人力车公司”。到1911年(宣统三年),全市已有火柴、面粉、玻璃、香烟、五金、制茶、皮货加工、西药加工、火腿罐头等十多种行业,最多的为火柴业,已有厂商四家。此外,还有四十三处煤、铅、铜、铁、碗花(钴)等矿产的小规模开采。1937年抗日军兴,外地的工厂、学校内迁,大量的资金、设备和人材流入昆明,促进了昆明经济的短暂繁荣。国民党中央和云南地方的官僚资本纷纷在昆明设置和开办工厂企业,如中央机器厂、炼铜厂、电工厂、发电厂、53兵工厂、电力制钢厂、纺纱厂、烟厂等相继建立。到1940年,昆明已发展成为与重庆、川中、广元、川东等地同时是当时西南大后方八个工业中心区之一,是战时重要的经济支柱和工业支柱。据国民党政府经济部的统计,1940年昆明地区主要的工厂企业已达80个,仅次于重庆和川中区,居西南第三位。其中:机器制造工业11个,冶炼工业6个,电器工业7个,化学工业25个,纺织工业18个,其他工业13个。工类门类也较齐全。对保证当时的军需民用起了一定的作用。在工业发展的同时,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金融等也有了较迅速的发展。随着滇缅公路的建成,打通了国际交通线,昆明已成为当时与抗日盟国保持国际联系的唯一通道,是西南大后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当时抗战军需物资的供给和国际出口贸易的往来。由于“西南联合大学”以及大批学术文化界人士的迁来,使昆明不仅是支持抗战的军事重镇和工业基地,也是西南大后方的学术文化中心,在传播民主思想,发扬科学文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11年,昆明人民继武昌起义后,举行重九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1915年,又首举护国义旗,组成护国军出师讨袁,在全国人民的声援下,粉碎了窃国大盗袁世凯投靠帝国主义复辟封建帝制的反动阴谋。1926年,以王德三烈士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云南省临工委成立①,为昆明人民的革命斗争开辟了光辉的道路。抗战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昆明大、中学生在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要求成立联合政府的斗争中,爆发了声振全国的“一二一”爱国运动,极大地震撼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之后,昆明人民不断地掀起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斗争,并与云南农村掀起的人民武装斗争汇合成革命巨流,在全国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形势下,迎来了昆明的和平解放。
10、昆明解放 1949年12月9日,云南和平解放。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昆明,成立“军管会”。城区按原来八个区的建制进行接管,建立市、区政权。郊区当时属昆明县建制,历史上昆明是市、县分治,接管后划归武定专区管辖,下属在原十六个乡、镇的基础上,按照地理特点和历史因素,建置六个区,设区工委会、区公所进行管理。因此,当时昆明市辖区范围尚较狭小。仅东起东华、金马山,东北临虹山,西接麻园、黄土坡、菱角塘,南至螺丝湾、云南纺纱厂,全部面积仅为7.8平方公里左右。

㈢ 东川闻名遐迩,至今已经有多少年的历史

东川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一个区之一,原属于东川市,东川有“天南铜都”之称,东川是昆明的五区之一,车牌号:云A.V 距昆明主城区较远(150公里左右),在昆明市东北部,富有铜矿,金属采矿业发达,但由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和生态发展有待进一步发展.东川是云南省昆明市所辖五区之一,拥有人口30.2万人,国土面积1858.79平方公里,东邻会泽,南接寻甸,西连禄劝,北与四川省会东县隔金沙江相望.境内最高海拔4344.1米,最低海拔695.9米.此处乃是云南与四川两省;昆明与昭通、曲靖、四川凉山三地区;东川、会泽、巧家、会东四县区的交界.东川全区高差3649.1米.区委区政府所在地铜都镇,海拔1280米,城区面积5平方公里,距昆明市区157公里,距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316公里.从昆明到东川乘车约3小时左右.全区辖7个镇、1个乡,148个村公所、6个办事处.东川地处云贵高原北部边缘,属川滇经向构造带与华夏东北构造带结合过度部位.南北最大纵距84.6公里,东西最大横距51.2公里.境内山高谷深,地势陡峻,以小江为界,东侧乌蒙山系,最高峰"牯牛寨"海拔4017.3米;西部为拱王山系,最高峰"雪岭"海拔4344.1米,为"滇中第一峰".东川境内金沙江与小江交汇处的小河口,海拔仅为695米,系昆明市海拔最低点.由于东川境内为世界深大断裂带,地质侵蚀强烈,形成典型的深切割高山峡谷地貌,加之境内气流、降雨、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典型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东川景色优美、壮丽迷人.共和因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诗词《长征》中著名的"乌蒙磅瞒走泥九,金沙水拍云崖暖."两句词,正是对东川的壮丽风光和自然景色的高度概括和生动描述.城东最高峰海拔4017.3米与城区垂直相差3000米,气势雄伟、险峻磅礴,高差之大可谓世界之最.从新村往北50多公里,就是西南地区主要的江河之一金沙江.东川具有辉煌的革命历史,据史料记载,罗炳辉将军指挥的红军第九军团就是从东川的树桔强行渡过金沙江北上抗日的,他带领的红军曾在这里播下了许多革命的种子,为东川红色政权确立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东川也是云南解放较早的地区之一.东川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多样性、立体性、美丽性、变异性等特点,是正在开发或待开发的处女地.东川是闻名遐迩的典型雨洪型泥石流频发地区,天然泥石流景观有独特的科研、旅游考察价值.位于东川区西部的"天上轿子"被称为滇中第一山,海拔4223.3米,植被保护完好,是正在开发的旅游景区.东川与会泽接壤的牯牛寨山,是全国少有的距城区最近、高差悬殊较大的攀登旅游景点.东川还有色彩迷人的摄影圣地红土地、蒋家沟世界泥石流自然博物馆、金沙江等.东川城区城区距离昆明市区157公里,为区级城市,面积约4.395平方公里,人口8万,海拔1210米—1360米(城市呈坡状).拥有4家商务酒店,14所学校,5幢10层以上的高楼(在建1座)(泰隆商务大酒店、金地大厦、丽晶大酒店、广播电视局、高层商品房).钻石年华商业区东川区在2003年成为“中国唯一零税区”后大量招商引资,城区发展迅速.在过去的几年里,东川人均寿命提高2岁,城市面积增加迅速,高楼拔地而起,人均收入从2003年的540元增加到1200元,失业率下降更是超出预期.在东川城区内,人潮攒动,商品琳琅满目,建立泰隆酒店购物区,钻石年华购物区为主的两大商业圈.城区交通方便,至昆明、曲靖等城市有定期的客车,城区内,开通了12条公交线路,有380辆出租车在城区内运营,由于城市较小,步行也是可以到达城市的每一角.东川的两大主要街道凯通路(原名:新村路)古铜路分别在2006年和2007年改造通车,大大的缓解了出行压力,其余七条街道也进 泰隆商务大酒店(泰隆商品城)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房地产业也在2007年崭露头角,号称“东川第一盘”的玉美新城在2007年开盘,在后获得了巨大成功,1、2、3、4、5期全部售完,6、7、8期也即将售完,随着玉美新城的带动,东川房地产业开始进入黄金时期,九寰大道、东方福源、勋业小区、锦绣苑、金水小区也陆续开盘.东川教育事业在2003年开始发展,代表东川小学形象的东川区第一小学荣获云南省实验学校,东川区高级中学为东川区的中学教育事业又更上了一个台阶.由于东川大量招商引资,兴建工厂.使得位于城区6公里的四方地工业区发展速度加快,但是,由于大量修建工厂,环境污染不断考验着这座城市.

㈣ 至今已经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现代抄测定,地球的年龄袭是46亿年 而中国历史据记载是从元谋人开始,据今已有170万年了 顺序是:元谋人,北京猿人,山顶洞人,半坡与河姆渡人,大汶口,燧人氏伏羲氏和神农氏的传说,接着是黄帝和炎帝,尧舜禹,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这些都无文字记载,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公元前16世纪建立. 此外,应该还有史前文明. 历史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到底按照人类开始生产生活开始算起还是按照人类有了文明后算起.结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㈤ 长江有多少年的历史

古长江 距今亿年前的三叠纪时,长江流域部仍被古地中海(即特提斯海)所占据,海湾一直延伸到今日长江三峡的中部.距今1-8亿年前三叠纪末期的印支造山运动,那时开始出现了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横断山脉,秦岭突起,长江中游南半部隆起成为陆地,云贵高原开始呈现.在横断山脉、秦岭和云贵高原之间,形成断陷盆地和槽状凹地.这个时期,云梦泽、西昌湖、滇湖等相互串联,从东向西,经云南西部的南涧海峡,流入地中海,与今天长江的流向相反,这是古长江的雏形.
今长江 发在距今1.4亿年前的侏罗纪时的燕山运动,在长江游形成了唐古拉山脉,青藏高原缓缓抬高,形成许多高山深谷、洼地和裂谷.长江中下游大别山和川鄂间巫山等山脉隆起,四川盆地凹陷,古地中海进一步向西部退缩.距今1亿年前的白垩纪时.四川盆地缓慢上升.夷平作用不断发展,云梦、洞庭盆地继续下沉.今3000-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发生强烈的喜马拉雅山运动、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消失,长江流域普遍间歇上升.其上升程度,东部和缓,西部急剧.金沙江两岸高山突起,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显著抬升,同时形成了一些断陷盆地.河流的强烈下切作用,出现了许多深邃险峻的峡谷,原来自北往南流的水系相互归并顺折向东流.长江中下游上升幅度较小,形成中、低山和丘陵,低凹地带下沉为平原(如两湖平原、南襄平原、都阳平原、苏皖平原等).到了距今300万年前时,喜马拉雅山强烈隆起,长江流域西部进一步抬高.从湖北伸向四盆地的古长江溯源浸蚀作用加快,切穿巫山,使东西古长江贯通一气,江水浩浩荡荡,注人东海,今日之长江形成.

㈥ 历史上云贵高原有哪些部落和少数民族

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30个生回活在云贵高原,答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地区。云贵高原上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彝、藏、羌、回、蒙古、满、傈僳等十二个。

㈦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已有多少年

500万-800万。

研究人类起源的直接证据来自化石,人类学家运用比较解剖学的方法,研究各种版古猿化石权和人类化石,测定它们的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从而确定人类化石的距今年代,将人类的演化历史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

遗传学家则运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现代人类、各种猿类及其他高等灵长类动物之间的蛋白质、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差别大小和变异速度,从而计算出其各自的起源和分化年代,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古猿转变为人类始祖的时间在700万年前。

(7)生活在云贵高原上已有多少年的历史扩展阅读

人类进化起源于森林古猿,从灵长类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经历了猿人类、原始人类、智人类、现代类四个阶段。

因现今考古学的发展,史前文明被逐步否定,考古学已经有大部分进化中的古人猿化石。配合现今生物学的发现,发现了遗传基因 DNA是进化的,证实了类中性进化论的真实性。

㈧ 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

根据科学家测算,宇宙的年龄大约是150亿年.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地球,在大宇宙中已旋转了46亿年.生物的历史至少也有33亿年,而人类的历史大概为300万年.
约33亿年前—25亿年前的太古代,是生命的开端.在太古代的中期阶段,出现了最早的生物——原核细胞的菌类.
约25亿年前—6亿年前的元古代,生物开始繁盛.元古代的前期,出现了真核细胞的藻类,晚期开始产生原始的腔肠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约6亿年前—2.25亿年前的古生代,是生物大爆炸的时代.古生代的寒武纪(约6亿年前),出现了无脊椎动物,海藻开始繁盛;奥陶纪(约5亿年前),出现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开始繁盛;志留纪(约4.4亿年前),出现鱼类,植物开始上陆;泥盆纪(约4亿年前),出现两栖类,鱼类开始繁盛;石炭纪(约3.5亿年前)出现原始爬行动物,两栖类开始繁盛;二叠纪(约2.7亿年前),出现类似于哺乳动物的爬行动物.
约2.25亿年前—7000万年前的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三叠纪(约2.25亿年前)出现最早的恐龙;侏罗纪(约1.8亿年前),出现最早的哺乳动物及鸟类,裸子植物繁盛,恐龙繁盛;白垩纪(约1.35亿年前),出现有袋及有胎盘的哺乳动物,出现最早的有花植物,恐龙称霸于世.
约7000万年前至今的新生代,是哺乳动物和人类的时代.在新生代的第三纪(约7000万年前—300万年前)的古新世(约7000万年前),诞生了高级的哺乳动物;始新世(约6000万年前)出现了最早的灵长类;在渐新世(约4000万年前),灵长类中产生了猴类和古猿类;中新世(约2500万年前)时,古猿在欧亚大陆扩散;到上新世(约1200万年前)时,古猿逐渐向人转化.新生代的第四纪(约300万年前至今)是人类的时代.在第四纪的更新世(约300万年前),原始人开始向现代人演化.人类就是从高级灵长类古猿发展而来的.
人类在成为完全形成的人之后,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一是早期猿人,也称能人.出现在300万年至200万年前之间.
二是晚期猿人,也称直立人.其生存年代约从180万年至二三十万年前.
三是早期智人,也称称古人.生活在20万年至4万年前.
四是晚期智人,也称新人.出现在4万年前至今.晚期智人就是现代人类.

阅读全文

与生活在云贵高原上已有多少年的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