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集美大学的早期发展史
我国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故乡集美位于福建厦门,是著名的旅游风景回区。陈嘉庚先答生早年倾资兴学,建集美学村,后于1918年创办为集美师范学校。1920年8月创办的集美学校商科,迄今80周年。建校80年来,学校几易校名,几经兼并,几经搬迁,历尽曲折,历尽艰辛:
1924年学校改名为福建私立集美商业学校。1937年,学校于抗日战争期间,受到日本侵略军炮轰,校址迁至福建安溪县。1938年改名为福建私立集美联合学校。1939年,学校又迁至福建大田县,改名为福建私立集美高级联合职业学校。1941年,改名为福建私立集美高级商业职业学校,1945年才又迁回集美。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集美学村形成了以航海教育、水产教育、体育教育、财经教育和师范教育为特色的五所高等院校。1994年10月,在原集美航海学院、厦门水产学院、福建体育学院、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和集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五所院校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集美大学。
2. 集美区的建制沿革
集美区历史上分属同安县西境和海澄县(今龙海市)三都。
1950年 实行以区辖乡,为海澄县第四区,区公所辖2个乡。
1955年 第四区改名海沧区,辖境不变。
1956年07月 海沧区并乡,设海沧、囷瑶、锦里、石塘、新垵等5乡。
1958年04月 撤区并乡,设海沧乡和新垵乡2个乡。
1953年11月 原属同安县的集美乡划归厦门市,建制改为镇。
1957年05月 同安县又划出灌口区1个镇、12个乡归厦门市。厦门市人民政府将灌口区、集美镇和厦门岛内的禾山区合并,成立郊区,政区面积443.41平方公里。
1958年08月 原属海澄县(今龙海市)的海沧和新垵两个乡划归厦门市郊区,郊区面积扩大为513.75平方公里。
1964年04月 设杏林镇,连同杏林公社划归郊区管辖。此时,郊区辖集美、杏林2个镇和前线(禾山)、灌口、杏林、东孚、海沧、后溪6个公社。
1978年09月01日 杏林镇和杏林公社从郊区划出,建立杏林区。郊区辖1个镇5个公社。
1984年10月 郊区各人民公社先后改为乡、镇,大队改为行政村,设村民委员会。
1986年03月30日 禾山乡的吕厝、莲坂2个村改隶开元区。
1987年8月,从厦门市郊区划出禾山乡,更名为集美区。
1991年 东孚、后溪2个乡改为镇建制。集美镇撤销原第一、二、三居委会,设11个居委会。
1995年 全区面积358.36平方公里,辖5个镇、17个居委会、56个村委会。
1997年 面积227平方千米,人口9万,辖3镇,区政府驻集美镇。
2000年初,集美区辖3个镇。2000年末,撤销集美镇,设立集美街道办事处;从后溪镇划出浒井、孙厝、叶厝、凤林美4个居委会和东安、兑山2个村,设立侨英街道办事处。集美区辖2街道2镇:集美街道、侨英街道、灌口镇、后溪镇。
2003年04月26日国务院批准:将厦门市杏林区的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划归厦门市集美区管辖。集美区辖3个街道、3个镇:集美街道、侨英街道、杏林街道、灌口镇、后溪镇、杏林镇。 。
2004年09月23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闽政文[2004]291号)批复同意厦门市集美区撤销杏林镇设立杏滨街道办事处并调整杏林、杏滨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
(1)撤销杏林镇,设立杏滨街道办事处。
(2)设立杏滨街道办事处后从杏林街道办事处划出日升、三秀、杏堤3个社区归杏滨街道办事处管辖,从杏滨街道办事处划出西亭、内林、杏林、高浦4个行政村归杏林街道办事处管辖。
(3)行政区划调整后,杏林街道办事处辖宁宝、纺织、曾营3个社区和西亭、内林、杏林、高浦4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驻杏林南路33号。杏滨街道办事处辖日升、三秀、杏堤3个社区和锦园、前场、西滨、马銮4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驻杏林南路12号。 集美区辖2镇4街,即灌口镇、后溪镇、集美街道、杏林街道、侨英街道、杏滨街道,共30个行政村、22个社区。
3. 厦门有多少年历史
厦门市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现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通行闽南方言。相传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 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为同安县,属泉州。宋属清源军、平海军、泉州。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意寓国家大厦之门,“厦门”之名自此列入史册。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二十三年(1884年)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自泉州移驻厦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民国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1924年改名厦门道,1925年废)。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特别市,旋废。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明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沦陷,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1949年9月、10月同安县、厦门市解放,同安县属第五专区(1950年改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厦门为省辖市,1950年10月厦门市设开元、思明、鼓浪屿、厦港(后废)、禾山5区。1953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1958年1月撤禾山区,改设郊区,8月同安县由晋江专区划属厦门市。1966年8月开元、思明区更名东风、向阳区(1979年10月复原名),1970年2月同安县划属晋江专区(地区),1973年6月再归厦门市。1978年9月设杏林区。1987年增设湖里区,郊区改名集美区。1997年同安撤县设区。至此,厦门市辖鼓浪屿、思明、开元、杏林、湖里、集美、同安7区。 2003年4月26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52号)调整厦门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厦门市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厦门市思明区管辖。思明区人民政府驻民族路。将厦门市杏林区的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划归厦门市集美区管辖。集美区人民政府驻银江路。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区人民政府驻地由杏林南路29号迁至海沧镇。设立厦门市翔安区,将厦门市同安区所辖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5个镇划归翔安区管辖。区人民政府驻新店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厦门市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
4. 厦门历史
相传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不久裁撤,并入南安县,直到600多年后才再次设县建制:闽国933年龙启元年时升为同安县,再次设县[2] ,属泉州。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唐光启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为刺史,至947年,南唐灭闽国,同安地为王潮和闽国治地,历时61年。王潮、王审知兄弟先后为威武军节度使,同安为其治地,闽国开平元年909年,王审知为闽王,立闽国,都福州,大同场为其辖地。 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辖今泉州、莆田、漳州)。963年,宋改清源军为平海军,以陈洪进为节度使,同安县属平海军。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陈洪进纳土于宋,同安县始随平海军纳人宋土。同年,宋复平海军为泉州。宋属平海军、泉州。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意寓国家大厦之门,“厦门”之名自此列入史册。[3]
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顺治十二年(1655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属于福建省,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起属于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辖今泉州、莆田、厦门,永春州、大田县)自泉州移驻厦门。[3]
厦门老照片 (18张)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民国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4月28日,思明县政府正式成立,隶属福建军政府,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厦门道,辖今泉州、莆田、厦门、大田县,1925年废)。[3]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特别市,旋废。翌年1月“闽变”失败后,厦门特别市政府和兴泉省随之撤销,厦门恢复思明县建制,与同安县均属福建省政府直辖。
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
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明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辖今泉州、莆田、厦门)。
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沦陷,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恢复厦门市政府建制,直属福建省政府管辖。[3]
1949年9月、10月同安县、厦门市解放,同安县属第五专区(1950年改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厦门为福建省辖市。1950年10月厦门市设开元、思明、鼓浪屿、厦港(后废)、禾山5区。
1953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
厦门剪影 (33张)
1958年1月撤禾山区,改设郊区,
1958年8月同安县由晋江专区划属厦门。[3]
1966年8月开元、思明区更名东风、向阳区。
1979年10月复原名(开元、思明区),
1970年2月同安县划属晋江专区(地区),
1973年6月同安县再归厦门市。
1978年9月设杏林区。
1987年增设湖里区,郊区改名集美区。
1997年05月01日同安撤县设区。至此,厦门市辖鼓浪屿、思明、开元、杏林、湖里、集美、同安7区。[3]
2003年05月经国务院批准,厦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思明区、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合并为思明区;将杏林区的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划归集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设立翔安区,将同安区所辖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5个镇划归翔安区管辖。[3]
5. 厦门集美大学历史
集美大学发展历史
建校基础
1、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
该校前身是陈嘉庚在民国九年()创办的集美学校商科,以后逐步发展,先后改名为集美商业学校、集美高级商业职业学校、集美财经学校、集美轻工业学校(院)、福建财经学校。
1984年4月经福建省政府批准,升格为集美财政专科学校,为省属高等专科学校。
2、集美航海学院
该校前身是民国九年(1920)创办的集美学校水产科,几经变迁,由水产科到水产部、水产航海部、高级航海学校、水产航海职业学校、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
1958年分为水产学校和航海学校。
“文化大革命”期间,航校曾并入厦门大学海洋系。
1972年重办集美航海学校。
1978年升格为集美航海专科学校(大专)。
1989年改办集美航海学院。
3、厦门水产学院
该校前身为1972年5月上海水产学校迁来集美办的厦门水产学院,隶属国家水产总局和福建省双重领导,以水产总局为主。国家农牧渔业部成立后,成为部属16所高等农业院校之一。
1979年5月上海水产学院恢复,部分专业迁回上海,厦门水产学院仍继续在厦门办学。
4、福建体育学院
该校前身是1958年在福州创办的福建体育专科学校。
1959年7月,改为福建体育学院,1962年停办。
1974年在厦门集美原“航海俱乐部”基础上创办福建体育学校。
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福建体育学校扩建为福建体育学院。
5、集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该校前身是1958年以集美师范为基础创办的厦门师范专科学校,校址在鼓浪屿田尾路。
1960年改名为厦门师范学院。
1963年秋,该校并入设在漳州的福建省第二师范学院。
1975年复办厦门师范大专班。
1979年4月重新成立厦门师范专科学校,校址在集美;
1980年8月,经福建省政府批准,改名为集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994年10月并入集美大学后改名为师范学院。
合并建校
1994年,在原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集美航海学院、厦门水产学院、福建体育学院、和集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五所高校的基础上合并组建集美大学。
2003年,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独立学院)成立。
2004年,原鹭江职业大学(附属中专学校)-厦门工业学校并入集美大学,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福建省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2008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13年2月2日,学校通过省学位委员会组织的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整体验收;7月19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文正式批准该校成为新增博士学位。
6. 厦门的历史有多久
厦门 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位处漳厦平原和 泉州 平原的中心,北面与泉州地区南安市、安溪县为邻,西面与 漳州市 长泰县、龙海市相接,东临 金门县 ,处于发源于闽西、横贯 龙岩 、漳平、华安、长泰、 龙海 等地的九龙江口。 厦门市 行政建制始于宋朝,称“嘉禾里”,属泉州府 同安县 ;1912年从同安县划出设立思明县,1933年设立市的建制,1940年又相继设置了城厢(现 大同 )、马巷及灌口三镇,至此,初步形成了市域城镇体系的基本格局,即一市三镇(厦门市、城厢镇、马巷镇、灌口镇)的布局格局。此形态直至建国前基本没有变动。建国初期,废除保甲制,建立乡镇政府,1951年市域内除厦门市区外,另设有同安城关及马巷两镇。1953年,集美乡由同安划归厦门市管辖,并设集美镇。1956年,结合区划调整,又恢复灌口镇建制,至此, 基本形 成了一市四镇的市域城镇格局。 1958年后,全市开始建立 人民公社 ,撤销乡镇建制,城关、马巷、灌口、集美等镇都先后为公社所替代,但有些居委会还是保留了下来。这种建制一直持续到1980年,其间虽然行政区划上多有变动,但建制没有变化。 1978年成立杏林区,1980年,同安县城关镇复名,1984年恢复马巷镇建制,同时城关镇更名大同镇。1987年又成立集美区,1991年,市域内所有乡都改为镇建制,1996年同安撤县改区。 2003年,全市行政区划大调整,撤销杏林、 鼓浪屿 、开元区,增设海沧、翔安区,至此,全市下辖思明、湖里、海沧、集美、同安、翔安等六个行政区,17个 建制镇 ,市域行政面积为1565平方公里,厦门本岛面积为133.25平方公里。
7. 集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有多少年的历史
集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至今已有138年的历史了。
集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简称集美博物馆(Musée Guimet),又译集美博物馆,是一座位于的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亚洲艺术品,为亚洲地区之外最大的亚洲艺术收藏地址一。
集美博物馆由工业家爱米尔·吉美(1836年-1918年)创办于1879年,馆址最初位于里昂,后来转为国营并于1885年迁至巴黎。
吉美热衷旅行,1876年受公共教育部长任命,研究远东宗教。博物馆收藏了很多该次远征的成果,包括许多中国和日本瓷器,以及很多不仅是远东,还包括古埃及、希腊和罗马的物品。
8. 厦门集美的故事
没什么特别的故事,集美是厦门的门户,嘉庚墓和嘉庚公园也在集美,所以有很多人去那里玩
9. 厦门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厦门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位处漳厦平原和泉州平原的中心,北面与泉州地区南安市、安溪县为邻,西面与漳州市长泰县、龙海市相接,东临金门县,处于发源于闽西、横贯龙岩、漳平、华安、长泰、龙海等地的九龙江口。
厦门市行政建制始于宋朝,称“嘉禾里”,属泉州府同安县;1912年从同安县划出设立思明县,1933年设立市的建制,1940年又相继设置了城厢(现大同)、马巷及灌口三镇,至此,初步形成了市域城镇体系的基本格局,即一市三镇(厦门市、城厢镇、马巷镇、灌口镇)的布局格局。此形态直至建国前基本没有变动。
建国初期,废除保甲制,建立乡镇政府,1951年市域内除厦门市区外,另设有同安城关及马巷两镇。1953年,集美乡由同安划归厦门市管辖,并设集美镇。1956年,结合区划调整,又恢复灌口镇建制,至此,基本形成了一市四镇的市域城镇格局。
1958年后,全市开始建立人民公社,撤销乡镇建制,城关、马巷、灌口、集美等镇都先后为公社所替代,但有些居委会还是保留了下来。这种建制一直持续到1980年,其间虽然行政区划上多有变动,但建制没有变化。
1978年成立杏林区,1980年,同安县城关镇复名,1984年恢复马巷镇建制,同时城关镇更名大同镇。1987年又成立集美区,1991年,市域内所有乡都改为镇建制,1996年同安撤县改区。
2003年,全市行政区划大调整,撤销杏林、鼓浪屿、开元区,增设海沧、翔安区,至此,全市下辖思明、湖里、海沧、集美、同安、翔安等六个行政区,17个建制镇,市域行政面积为1565平方公里,厦门本岛面积为133.25平方公里。
10. 厦门历史有多久
厦门市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现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通行闽南方言。相传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
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
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为同安县,属泉州。宋属清
源军、平海军、泉州。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意寓国家大厦之门,“厦门”之名自此列入史册。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二十三年(1884年)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自泉州移驻厦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民国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厦门道,1925年废)。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特别市,旋废。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有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沦陷,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1949年9月、10月同安县、厦门市解放,同安县属第五专区(1950年改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厦门为省辖市,1950年10月厦门市设开元、思明、鼓浪屿、厦港(后废)、禾山5区。1953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1958年1月撤禾山区,改设郊区,8月同安县由晋江专区划属厦门市。1966年8月开元、思明区更名东风、向阳区(1979年10月复原名),1970年2月同安县划属晋江专区(地区),1973年6月再归厦门市。1978年9月设杏林区。1987年增设湖里区,郊区改名集美区。1997年同安撤县设区。至此,厦门市辖鼓浪屿、思明、开元、杏林、湖里、集美、同安7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