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历史上有几个山阳县山阳县究竟在哪个省
山阳,指山的南边.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水北山南谓之阳,水南山北谓之阴。”衡阳、江阴、华阴、汉阳、洛阳都符合这一原则。
因为中国位于北半球
以我们的视点来观察太阳会是从东方升起经由南方最后落到西方
山的南面是向阳坡,山的北面是背光坡 南面的日照一定较北面充足
所以山南谓阳、山北谓阴
水的部分由于中国地形是西北高然后向东南渐低
河流在流动时会倾向于往东南方向流动
南岸较容易受到河水的侵蚀,形成南湿北乾的情形
故称水北为阳、水南为阴
山阳县:位于陕西省商洛地区,属陕西东南部.秦岭山脉
http://ke..com/view/436831.htm
山阳区 地处河南省焦作市中心城区。北依太行山与山西接壤,南临黄河,与郑州、洛阳隔河相望,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全区总面积74.4平方公里,总人口22万人。
http://ke..com/view/761031.html
古山阳郡
1,汉置,晋改为高平国,故治在今山东金乡县西北四十里。
2,晋置,隋废,即今江苏淮安县治。
http://ke..com/view/914427.htm
② 江苏省淮安市简史
1 两淮简史
两淮简史
东夷文
两淮乃淮阴与淮安的共称,两地同处淮河下游,语言相近、民风相通,历史上曾多次合并又分置,笔者试图通过自己所了解的一些史料(以二十四史为主)对两淮的历史进行一些简单的说明,并与大家共同探讨与学习一下两淮的历史。
两淮地区最早设立的行政区是秦朝所置的淮阴县,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始设淮阴县,初属泗水郡后属东海郡,淮阴县治所设在甘罗城(在今码头镇东北一里许,相传为秦上卿甘罗所筑)。
公元前201年刘邦设射阳侯国,曾在鸿门宴上保护刘邦有功的项伯被封为射阳侯,封地在淮阴县境东南,孝惠三年(公元前192年),国除。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淮阴县又析置射阳县,是为淮安建县之始。
新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改制,改淮阴县为嘉信县,改射阳县为临淮亭。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恢复旧县名。
三国时曹魏置盱眙为临淮郡治,并移广陵郡治于淮阴(今淮阴县码头镇),废射阳县(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后又废)。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41年)广陵郡还治今扬州,分置山阳郡,并设山阳县,郡治山阳城。南朝宋泰始二年(公元466年)又侨立兖州,治淮阴,齐又更名为北兖州。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东魏改北兖州置淮州,又分置淮阴郡,州、郡皆治怀恩县(又淮恩县,后周改为寿张县),淮州领盱眙、山阳、淮阴、阳平四郡。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淮州为楚州,改淮阴郡为淮阴县,改山阳郡为山阳县,州治淮阴县。开皇十二年楚州移治山阳县。大业初年(公元605-610年)废楚州改属江都郡,淮阴县并入山阳县,不久又划出,以后如此并划数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东楚州,州治山阳县,辖山阳、安宜、盐城三县。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东楚州复改名为楚州,增辖盱眙县。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分山阳县复置淮阴县。天宝元年改楚州为淮阴郡,乾元元年再称楚州。后唐长兴二年(公元931年)杨溥改楚州为顺化军,不久恢复旧称。
宋绍兴五年(公元1131年),废淮阴县为镇,六年复为淮阴县。绍定元年(公元1228年),改山阳县为淮安县,并升为淮安军。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金亡,宋又改淮安军为淮安州。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复置淮安军,仅辖五河县一县(泗州之五河口)。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置清河军,仅辖清河县一县(泗州之清河口)。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占淮安,同年设淮东安抚司,司治淮安县。
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安东州降元,以南宋山阳县之马罗军寨置山阳县。至元十三年,淮安州降元,改设淮安县。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淮东安抚司设淮安总管府,领山阳、盐城、淮安、淮阴、新城、清河(清河军,至元十五年改清河军为清河县)、桃园七县。至元二十年,升淮安总管府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入山阳县,辖山阳、盐城、清河、桃园四县。
明改淮安路为淮安府,治山阳县,辖山阳、清河、盐城、安东、桃园、沭阳六县,海州、邳州二州。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平江伯陈瑄疏浚沙河,由淮安管家湖至鸭陈口入淮,起名清江浦。
清承明制,淮安仍名为淮安府,治山阳县,辖山阳、清河、盐城、安东、阜宁、桃园六县。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移清河县治清江浦,后清江浦又为淮扬道治所,江北提督、总兵驻地。
民国建立后废除府制,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清河县改名淮阴县,山阳县改名为淮安县,江苏全省划为五道,淮阴县为淮扬道治驻地。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淮扬道废。民国二十三年至二十六年(公元1934——1937年)淮阴县为淮阴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9月新四军分别攻克两淮,在清江浦建立清江市,为苏皖边区政府驻地,在淮城镇建立淮城市(该市始隶属于淮安县,后升为县级市,受辖于盐阜地区)。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年底第二次解放两淮,成立两淮市,政府驻清江浦,军区驻淮城。不久废除,两淮复称淮阴县与淮安县,淮阴县属淮阴专区(驻沭阳县),淮安县属盐城专区。
建国后1951年以淮阴县城设立清江市,1952年淮阴专署迁驻于此。1954年淮安县从盐城专区划归淮阴专区。1958年8月清江市、淮阴县合称淮阴市。1964年市县分置,复置清江市与淮阴县。1970年为淮阴地区行政公署驻地。1971年淮阴县驻地由清江市市区迁至淮阴县王营镇。1983年地改市,清江市更名为淮阴市,升省辖市,下辖清河、清浦两区。1987年撤销淮安县,设立县级淮安市。
2000年12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原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撤销县级淮安市,设立淮安市楚州区,撤销淮阴县,设立淮安市淮阴区,自此三淮揭开了历史新的篇章。
③ 江苏淮安的历史
江苏淮安的历史;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市境始置县邑有淮阴(今淮阴区码头镇)、盱眙(今盱眙县城北)、东阳(今盱眙县马坝)。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淮安人民蜂起响应。著名军事家韩信即于此时仗剑从戎,立下赫赫战功。西汉年间,市境又增置淮浦(今涟水县西)、射阳(今楚州区东南)、富陵(今洪泽湖中)等县。秦汉时期,境内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灌溉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东汉末年广陵太守陈登筑高家堰(今洪泽湖大堤)30里,遏淮河洪水,保护农田,并修破釜塘灌溉农田。铁制农具和牛耕也得到推广,故虽迭经战乱农业生产仍有较大发展。同时交通运输也有改善。秦始皇修筑的驰道自境内穿过,陈登则筑邗沟西道,使江淮交通更便捷。由此,承平之年,境内手工业和商业比较繁荣,文化也发展到较高水平,汉代兴起家学和私学,并涌现出一批文学大家,如汉赋大家枚乘、枚皋父子,“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
魏晋南北朝时期
市境长期处于战争和对峙的前沿。长年战乱带来的是“江淮之间,赤地千里”的凄惨景象,经济和文化遭到严重破坏。值得一提的是,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割直渎、破釜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淮安”之名始见。
隋唐五代时期
境内长期处于安定的环境,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和重新繁荣。其间大运河的开凿和淮北盐场的建滩对市境的繁荣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隋大业年间,自洛阳至扬州的漕运(供给皇粮的水上运输)要道——大运河凿成,境内则成为漕运重要孔道。自隋至清末,朝廷一直在淮安设置官署,委派大员掌管、督办漕运。唐初,涟水成为全国四大盐场之一。为运销淮盐,垂拱年间开运盐河,淮安盐运又兴。楚州(治今楚州淮城)、泗州(治今盱眙县城对岸)成为运河沿线的两座名城,其中楚州被白居易誉为“淮水东南第一州”。
宋元时期
北宋年间,境内较为太平,漕运、盐运得到进一步发展。政府鼓励垦殖,修复和增建灌溉设施,引进推广“占城稻”。“黄柑紫蟹见江海,红稻白鱼饱儿女”,正是这一时期的生动写照。南宋和金、元对峙时期,市境再度成为前线,遭受兵火的长期荼毒。经历长期战乱,市境一片凄凉。而由黄河夺淮带来的频繁水灾,又使市境雪上加霜,益加萧条。宋元时期,境内文化在太平之年有所发展,府、州、县学普遍建立,受教育者增多。文化名人也颇多,如著名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主修《奉元历》的著名盲人天文历算家卫朴,开明清写意画先河的著名画家龚开,《画鉴》作者、著名书画鉴赏家和理论家汤卮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盱眙第一山的宋元题刻,其中不乏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兆页等大家的珍品。
明清时期
境内置淮安府。明永乐年间,淮安漕运又兴,清江浦开始兴起。明中叶以后,黄河全流夺淮,境内水患愈演愈烈,农业衰落,鱼米之乡的盛景不再。明清两朝都委派大员驻淮治河。以清江浦河轴心的两淮城市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机杼,进入鼎盛时期,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两淮城市的繁华,带来了人文荟萃的局面。明清两朝仅山阳(今楚州)一县就有进士200余人,河下镇还出了状元、榜眼、探花,留下“河下三鼎甲”的佳话。这里还产生了《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著名经学大师阎若璩,“扬州八怪”之一的花鸟画家边寿民,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温病条辨》的作者吴鞠通等一批名人。
民国时期
淮安府撤销,市境大部始属淮扬道,后属淮阴行政督察区。境内漕、盐、河、榷之利皆失,进一步衰微。而长年战乱又给刚刚兴起的近代交通运输业和工矿业以沉重打击。中国共产党组织于1927年成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境内成为重要的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华中军区、苏皖边区政府等都曾驻节境内,刘少奇、陈毅、黄克诚、彭雪枫、邓子恢、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人民军队高级将领都曾在此战斗过。淮安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巨大功勋。1948年12月,市境全部解放。1949年5月,成立淮阴专区。
④ 淮安历史上有山阳酒吗
好像似乎有吧
⑤ 淮安哪个区历史最悠久
淮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淮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了。 在城东北六十里的青莲岗,解放前曾挖出许多珍贵文物,有各种形状的石斧、石锌、石凿、石刀,还有原始人烧食物遗迹上的陶土又叫红烧土。一九五一年十二月,这些文物引起了省有关单位的重视。根据考古学家的考察和研究;这些东西是江淮流域景早的原始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分支,属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阶段,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这个文化遗址,被史学界称为“青莲岗文化”,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第一册有过记载。青莲岗文化遗址现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宋集乡音莲村。 上古至战国 我们的祖先一般总是习惯以名山大川为标志来划分行政区域。淮河为四渎之一,自然成为划分地域的标志。五帝时代,天下开始划分为九州。淮河之北为徐州,淮河之南为扬州。淮安地处淮河南岸,成为扬州的属境,并一直沿袭到商周时期。 淮安周代即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淮河在淮安境内,古代有上、中、下三个大的洲渚,统称三洲。(天启《淮安府志》②卷二“三洲”条云:“在山阳湾对岸。”所谓山阳湾,就是指淮河在山阳县即今 淮安境内的绕行的一个大湾子。它的方位,北从淮河(今废黄河)南岸老坝向南,经钵池山直至河下,转弯向东北,至季桥大湾,再向北到涟水大桥。这一段大体呈U字形的湾子就叫山阳湾。这本是古淮河的主流。今废黄河从老坝向东北到涟水,本是古淮河的支流。明万历初堵塞老坝口,向南主流不通,支流即成为主流,直至今天。 三洲从来就是旅游胜地。这里虽属东夷,但物产富庶,风景宜人。周幽王(前781—前771)曾率领他的臣仆来这里鼓锺游乐。《诗经·小雅·谷风》中,有一首叫《鼓锺》的诗,就是他们君臣在这儿活动时,地方诸侯为之演奏的歌曲。歌词分四章,内容为:“锺敲得锵锵地响,淮水浩浩荡荡地流淌,我们忧愁的心儿很伤痛。善良的君子啊,我们真情地将你念想。锺声敲得和谐,淮水流得通畅,我们忧愁的心儿很悲切。善良的君子啊,你的优良品德永远不会泯灭。敲动着铜锺,打击着大鼓,在淮河这三块大的洲渚上作乐,我们忧愁的心儿很悲悼。善良的君子啊,你的优良品德永远诚实无欺。锺被敲得钦钦地响,同奏的还有瑟、琴、笙、磬,声音很协和。此外还有雅、南和龠等乐器,一点儿也不杂乱。”③其寓意前人多有解释,大意是说,周幽王不务正事,骄奢淫逸,带着群臣来淮河三洲这偏僻的地方来旅游,将本来在庙堂才能演奏的庄严的乐曲,在这不合适的地方表演,真是不应该啊。此歌的作者是希望通过歌词表达对幽王的讽谏。这首诗是我们这块土地上见于记载的最古老的民歌。 春秋时代,淮之北属齐国,淮之南属吴国;淮安则为吴国之地。鲁哀公九年(前486),吴王夫差打败越国之后,积极北进伐齐,妄图称霸中原。为了运送粮草军需,自扬州向北缀连原有的一些湖泊洲渚,开凿了一条邗沟,直通淮安,进入淮河。这条邗沟便是今大运河的前身。邗沟与淮河的连接处叫末口,后来这里叫北辰坊,唐宋时代在这里筑有北辰堰,以通南北的船只。明代新城筑了以后,它成了新城的北水关。现在这一段淮河故道成了两淮公路,它的遗址就在公路边上。末口是楚州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在那里建立了一座”古末口”的牌坊。据唐代卢恕记载,这里过去还有个伍子胥的庙。大概是因为他曾经谋划开凿邗沟有功,所以人们在这儿为他立庙。 夫差好梦没做几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经过十年卧薪尝胆之后,又东山再起,一举消灭了吴国。于是,淮安这块地方又属了越国。这时已经是战国时期了。 又过去几十年,处于湖北一带的楚国强盛起来,向东扩张。公元前355年,楚国吞灭了越国,夺取了淮河南北的地盘,淮安又进人了楚国的版图。这大概是我们这儿后来称做楚州的主要原因之一。 秦 秦朝统一天下,废除州的建置,实行郡县制。开始时天下共分三十六郡,后随版图扩大,陆续增至四十余郡。淮之北为东海、泗水、琅琊等郡,淮之南则属九江郡。每个郡又辖县若干。古人取地名,往往以所在山水的阴阳来称呼,山之南曰阳,水之南曰阴。我们这里在淮河之南,所以这里新建的县叫做淮阴县,属于九江郡的一个县。 秦汉时代的淮阴县的辖境,与后代的淮阴县有很大的不同。按照以淮水来分界的原则,应当包括淮河以南今清河区、清浦区、淮阴区一部分、楚州区全部,甚至还包括更南、更东边的一些地方,治所在今淮安市楚州区境。而今淮阴区在废黄河以北的部分,当不属于秦汉时代的淮阴县。
满意请采纳
⑥ 淮安区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淮安先后属吴、越、楚等诸侯国。秦统一后建淮阴县,淮安仅部分地区属淮阴县。
楚汉之际,属项羽西楚。西汉惠帝三年(前192年),射阳侯国为县。
元狩六年(前117年),置临淮郡,淮阴、射阳县属临淮郡。王莽称制,改射阳为临淮亭,淮阴为嘉信。
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皇子刘荆为山阳公(治白马湖北),山阳之名始见。东汉末年,广陵郡移治射阳。
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广陵、临淮2郡改为临淮、广陵、山阳等5郡,山阳郡治所在山阳县。时射阳与山阳并存,分属临淮、山阳2郡。萧齐时,阳平郡寄治山阳。
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割山阳官渎(邗沟)以西300户置寿张县,割直渎(盱眙禹王河)、破釜塘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淮安县之名始见。两县属原先寄治山阳的东平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阴。十二年,移楚州治山阳县,州旋废。隋大业(605~618年)初,去淮阴县入山阳县,不久复置。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东楚州,治山阳县。八年(624年),裁西楚州,东楚州改称楚州,仍治山阳县。
宋初,山阳县东南境至射阳湖,与宝应、盐城分湖为界;西南至石鳖山;县西界与淮阴县犬牙交错。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并淮安、淮阴、新城3县入山阳,山阳县地域兼及数县。至明初,山阳县作为附郭县,北滨淮河,西及高家堰,东南跨射阳湖,东北至马逻、庙湾镇、羊寨子,与元代相仿。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置楚、泗、承州。涟水军镇抚使、淮东安抚制置使、京东河北镇抚大使等均驻节楚州山阳城。
绍定元年(1228年),李全火烧楚州城,遂废楚州,升山阳县为淮安军,隶宝应州。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淮东安抚司于山阳。次年,改为淮东总管府,时县境设有山阳、淮安、淮阴、新城4县。二十年,改总管府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阴3县入山阳县。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阳。
清初,县域与明代无异。雍正十年(1732年),以庙湾镇为阜宁县治,并割马逻、羊寨子等乡镇,于是县东北境入阜宁县。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位于小清口的清河县城坏,以山阳县的清江浦为清河县治。同时,将清江浦周围原属山阳县的10余乡(包括王家营等地)分割给清河县。此后,山阳县境没有什么改变。此间,山阳县县治“西至清河圆通庵界二十七里,又西至清河县治三里。西南至盱眙周桥界西二十里,又西南至盱眙县治六十里。南至宝应黄浦闸界六十里,又南至宝应县治二十里。东南至盐城金吾庄界八十里,又东南至阜宁县治九十里。北至安东县治六十里。西北至清河县朱家沟界三十里。全境东西广百有七里,南北袤百八十里。”民国年间,淮安县境与晚清山阳县境大体相同。
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淮安府山阳、盐城2县地置阜宁县。
民国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1914年,山阳县改称淮安县。 抗日战争时期,楚州分属两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运西地区属1939年8月成立的淮宝县抗日民主政府,运东地区属同年10月成立的淮安县抗日民主政府。
新中国建立后,四境略有变化,如原属淮安县的曹甸划归宝应县,原属涟水县的吴码、龚营、宋集等地划归淮安县,原属淮安县的高良涧划归淮阴县等等。淮宝县裁撤后,运西之地大部复归淮安。1963年,仁和、黄集、岔河划归洪泽县。1983年9月,运西的黄码、盐河2乡划归清浦区。至此,运西地区仅有南闸、三堡、范集、林集4乡属淮安。2002年6月徐扬乡划归淮安经济开发区。
1946年2月,淮城市由淮安县划出,为苏皖等五行政区直辖市;9月,淮城市又并入淮安县。
1948年12月,淮城等二次解放,与清江市合组成立两淮市。
1949年3月,裁两淮市,淮城区仍属淮安县。
1950年3月,淮宝县裁撤,其部分辖地归淮安。时淮安属盐城专区。
1954年8月,淮安县由盐城专区划入淮阴专区。
1983年3月,成立省辖淮阴市,淮安县属淮阴市。
1988年2月,撤销淮安县,建立淮安市(县级市)。
2001年2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淮安撤市建区,更名为楚州区。
2012年1月31日,淮安市楚州区更名为淮安区。
⑦ 为什么淮安又名山阳
山阳县,晋义熙中置,为山阳郡治。治今江苏淮安市。隋至宋为楚州治所,元明清为淮安路、淮安府治所。1914年改名淮安。
⑧ 淮安的历史文化
淮安,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有先民们活动的踪迹,并留下载入史册的“青莲岗文化”。
夏商周时期,市境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战国时期,既有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即淮扬运河)沟通江、淮,又有陆上干道——善道通达南北。《淮系年表•序言》称包括市境在内的古淮河中下游地区“交通灌溉之利甲于全国”,成为列强争夺的重要地区,先后为吴、越、楚国所有。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市境分属泗水郡和东海郡,始置县邑有淮阴(治今淮阴区码头镇)、盱眙(治今盱眙县城东北)、东阳(治今盱眙县马坝东南)。西汉年间,市境大体属临淮郡,又增置淮浦(治今涟水县西)、射阳(治今淮安区东南)、富陵(治今洪泽湖中)等县。东汉分属下邳国和广陵郡。
魏晋南北朝时期,市境长期处于战争和对峙的前沿,建置紊乱,隶属多变,今市区码头镇、淮城镇其时均为军事要塞,多设州郡治所,为边帅驻节之地。长年战乱带来的是“江淮之间,赤地千里”的凄惨景象,经济和文化遭到严重破坏。南齐永明七年(489),割直渎破釜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淮安”之名始见。
隋唐五代时期,境内长期处于安定的环境,建置也较稳定,大抵淮北属泗州(治今盱眙县城北淮河对岸),淮南属楚州(治今淮安区淮城),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和重新繁荣。楚州、泗州成为运河沿线的两座全国性名城,楚州更被白居易誉为“淮水东南第一州”。
北宋年间,境内较为太平,市境先属淮南路,分属楚州、泗州;后分淮南路为淮南东、西路,市境属淮南东路。南宋和金、元对峙时期,市境再度成为前线,为双方反复争夺,建置亦复紊乱多变。
元代,境内先后置淮东安抚司、淮东总管府、淮安路(治今淮安区淮城镇)。淮安路辖境包括今苏北地区大部和皖北一部。
明清时期,境内置淮安府。明代淮安府辖山阳、清河、安东、盐城、桃源、宿迁、沭阳、睢宁、赣榆、邳州、海州,计9县2州,范围包括今苏北五市绝大部分地域。
其间,还有漕运总督、南河总督驻节淮安。漕运总督还经常兼巡抚江淮,节制淮(安)、扬(州)、庐(州)、凤(阳)四府及徐(州)、滁(州)、和(州)三州,管辖范围包括今江苏、安徽二省的长江以北广大地区。清末,一度设立江淮行省,淮安是江淮巡抚驻节之所,即省会所在地。
民国元年(1912),淮安府撤销,市境大部始属淮扬道(道署设今清浦区),后属淮阴行政督察区、第七行政督察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境内成为重要的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华中军区、苏皖边区政府等都曾驻节境内。
由于处在敌后环境,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政区变化很大,头绪繁多,大抵分属淮海区、盐阜区、淮南区、淮北区。
抗战胜利后至1946年9月的一年间,淮安是华中解放区的中心、苏皖边区的首府,时苏皖边区南界长江、北界陇海铁路、东至黄海、西至裕溪口一线,横跨苏皖豫鲁四省之境,辖53个旧县。1948年12月,市境全部解放。1949年5月,成立淮阴专区。
新中国成立后,淮阴专区先属苏北行政区,后属江苏省。
经过1950年6月、1954年8月、1954年12月、1971年3月的几次区划调整,今市境始全属淮阴专区。1983年,淮阴专区改为淮阴市,辖宿迁、沭阳、灌南、泗洪、泗阳、涟水、淮阴、淮安、洪泽、盱眙、金湖11个县和清河、清浦两区,原辖县灌云划归连云港市。
1987年,辖县淮安、宿迁改为县级市。1996年8月,宿迁、泗阳、沭阳、泗洪4县(市)从淮阴市析出,成立地级宿迁市,同时灌南县划归连云港市。2001年2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改为淮安市楚州区,原淮阴县改为淮安市淮阴区。2012年2月23日,楚州区更名为淮安区。
2016年,淮安市清河区、清浦区合并更名为清江浦区,洪泽县更名为淮安市洪泽区。至此,淮安市下辖4区3县:清江浦区、淮阴区、淮安区、洪泽区、涟水县、盱眙县、金湖县。
(8)淮安山阳有多少年历史扩展阅读:
淮安市地形西高东低,除市境西南部的盱眙县有丘陵岗地外,全市以平原为主体,地势平坦。境内河湖交错,水网纵横,京杭运河、淮沭河、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古黄河、六塘河、盐河、淮河干流9条河流纵贯横穿。
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大部分位于市境内,还有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等中小型湖泊镶嵌其间。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69.39%,湖泊面积占11.39%,丘陵岗地面积占18.32%。
⑨ 清代江苏山阳县是如今的那个城市
山阳县是清代以前江苏省的一个旧县名。唐代、北宋、南宋均为楚州的首县;明、清时期均为淮安府的首县。1914年因为与陕西省山阳县同名,改为淮安县(今淮安市楚州区)。
⑩ 山阳的历史沿革
前身为焦作市郊区。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原郊区更名为山阳区。因始建于战国初期的山版阳城而得名。
山阳城遗权址位于焦作市区东南2公里处,气势宏伟.据《郡国志》载:蔡父子蔡叔监殷食于河内、山阳。春秋时长信候又居此。《史记》云:嫪毐封为长信侯。予之山阳地,令毐居之。《后汉书》记载有:魏黄初元年,以河内山阳邑万户奉汉献帝为山阳公。从以上记载看,“山阳”之名,最少在战国时代应有。因此,山阳城很可能建城于商周时期,经过秦、西汉,到东汉晚期献帝被贬封“山阳公”而名声大震。1963年山阳城遗址被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又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焦作市14处“国保”中仅有的两处城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