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常德市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是哪年
1631年常德地震
听语音
据史料记载,该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从新近长沙发现的古地震遗迹分析,湖南至少有过2期强度在7级以上的地震活动。历史上长沙记载的中强地震三次。长沙市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13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之一。
中文名
1631年常德地震
时间
1631年
发生地
常德
震级
6.8级
震中烈度
不低于九度
波及地区
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4省
地震历史
听语音
历史上,湖南所有的市、州都发生过地震。自公元1500年以来,全省有10个市发生过破坏性地震,共计20多次,其中,1631年常德6.8级地震是迄今为止有记载的华南内陆最大的地震之一。
历史记载
听语音
据史料《明实录·崇祯长编》记载:“[崇祯四年七月己丑(十七日)]湖广常德府夜半地震有声,从西北起,其响如雷,须臾黑气障天。震撼动地,井泉湓(氵贲 )溢,地裂孔隙,浆水涌出,带有黄沙者六处,倒塌荣府宫殿及城垣房屋无数,压死男妇六十人”。“同日所属桃源、龙阳、沅江及武昌府、辰州府所属沅陵、沅州,靖州属会同,长沙府属长沙、善化、湘潭、宁乡、湘阴、醴泉(陵)、安化,承天府属钟祥、沔阳、潜江、景陵等州县俱震。又于次日,澧州亦震数次,城内地裂,城墙房屋崩坏,压死居民十余人,王家井喷出黄水,铁尺堰喷出黑水,彭山崩倒、河为之淤。又荆州府同日亦震,坏城垣十之四,民舍十之三,压死军民十余人”。
《崇祯长编》的这些记载录自白士麟的奏报。据《明实录》记载,白士麟的职衔是巡按。巡按为明代官制,职务是代天子出巡,其所到之处,几乎无所不管。十三行省每省一员。白是经常巡按湖广(即湖南、湖北)省的官员。白的奏报显然是根据当时地方官吏的报告加以汇总综合而成。另据其它史料考证,奏报的时间可能在震后3个月以内。因此,在发生地震的时间、地区、破坏程度等方面《崇祯长编》的记载是基本属实的,其资料最为原始翔实,亦较为可信。
常德大地震在一些地方志中也有记载。如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编纂的《常德府志》记载:“崇祯四年辛未七月十七日己丑亥子之交,府城内地震异常,城屋崩坏,墙垣尽倒,打死居民男妇无数。四处土裂,涌黑泉二三丈高,每日三四震,吼声如雷,民家惊惧,露宿者月余,田池之中忽陷,水竭,连三岁不止。”(卷2页71)。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的《安乡县志》记载:“崇祯辛未三年(辛未应为崇祯四年,原文作三年有误)七月十七日夜地震,自东北来,声如雷,地裂坼涌水。凡地崩坼者,红水溢出,树倒屋顷,鸟兽惊奔鸣号,打死人民无数,百姓建醮御灾。十月十五日又大动,其余小震不一。”(卷2页24)。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岳州府志》记载:“崇祯四年辛未地大震,常澧为甚,震时仿佛有金睛闪烁,环绕民居,识者以为眚,民间露宿月余,不敢入室。所在地裂,黑沙氵贲 涌,腥气逼人,隍地顿竭”(卷2页14)。此外,湖南有33个州县均有史料记录了此次地震的情况。
⑵ 常德的历史文化是怎么样的大概介绍下 谢谢
常德古称武陵,历史悠久,山川秀丽,历来被称为“洞庭明珠”和“湘西门户”。回
常德名胜古迹答遍布,最有名的当属晋代诗人陶渊明曾描绘过的桃花源。此外,位于常德市区的铁经幢、德山宝塔、笔架城是省级重点文物,石门县境内的壶瓶山生长着1000余种珍稀动植物,龙王洞是一个可与武陵源黄龙洞相媲美的奇特群洞,石门古刹夹山寺建于唐代,历来为佛教圣地;澧县的文庙是全省最大的文庙。
常德不仅风景优美,而且人才辈出,历代文人屈原、陶渊明、李白、刘禹锡等都曾在此寓居或游历,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章;老一辈革命家林伯渠、著名文学家丁玲、史学家翦伯赞等名人都诞生在常德。
⑶ 请强人介绍一下湖南常德的历史,大型事件,及历史著名的人物!
湖南常德回族历史
回族进入湖南始于元代。大量来湖南定居始于明朝,大批从军的回回将士受朱元璋的派遗,先后进入湖南,成为湖南回族的主要来源。
落籍于常德的回族有马、魏、黄、李、张、刘、杨、定、左诸姓。马姓回民主要有三支:一支自称“扶风马氏”,相传为马援之后。东汉时,马援后裔马汝舟奉调为武陵太守,遂由扶风来常德,落籍于萧火铺(即今鼎城区萧伍铺乡)以东爰棠湾一带。另一支为回回将领马德成后裔。这支人称其鼻祖为“建公”,清光绪九年(1883)《马氏族谱创修源流序》称其“勤王不懈奉命来常。向军中而辞俸禄,国运休关,去城外而处沙河,家声丕振,传至三代”。马德成曾为常德卫正指挥使、诰授中宪大夫翦常黎的副将。马德成的后裔有一部分定居桃湖县,今该县枫树乡有马德成将军之墓。再一支为“云南马氏”。其祖马如龙,居临安,即今云南省建水县人。因佐岑毓英平息叛乱有功,表同治十三年(1874)进京陛见,奉旨调湖南提督,驻守常德,并与其将士落籍。马如龙向清真古寺赠田、送匾,并亲自为匾题词“古今惟一”,今存。
魏氏回族始祖魏实,于明洪武年间由北直顺直顺从军至常德定居。
黄姓回民,其始祖有二:一是黄隆兴,原籍北直顺天府固安县团舍村。永乐二年(1404)调常德卫指挥,携眷南下,屯驻今汉寿县,旋奉命北征,殁于王事,赐葬边疆,追封奋武将军。其后裔定居于汉寿县株木山乡笑藤港教门町和毛家滩教门岗村。二是黄有德,原籍北直顺天府固安县鹿乡干口村,“因出镇苗民,宦游南楚,永乐二年落业武陵县官沟东西两坪”。据清光绪《桃源县志》记载,黄有德与马德成同为副将。
李姓回民有两支:一支为李宗燕系。李宗燕,原居北京,明太祖时任云南副将,永乐二年调迁常德,“下车数载,落业府东关外,居住沙河街”。另一支为李象贵系。李象贵,祖先隶籍江南,世居风阳府凤阳县之奔步街。明永乐年间,李象贵征剿有功,官迁常德卫,落业常德府东关。
张姓回族,其鼻祖璞罗德,明北平三河人,洪武元年(1368)授宝庆卫指挥,食屯田百余亩于武冈车林铺鸡脚塘。其姓氏,是璞罗德到湖南为皇帝所赐。璞罗德的孙小张登虎,于明永乐十一年授河南护卫百户之职,至十九年,改调常德千户指挥。宣德年间调北京锦衣卫,景德三年致仕返常,后裔附籍武陵县八斗湾。
刘姓回族,其始祖刘信,字天相,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由陕西高陵县首迁湖广荆、襄,嘉靖未年“宦游来常德”,在常德府东门外定居。
澧县杨姓回族,始祖杨源,生于清康熙年间,原籍北直顺天府通州。乾隆年间,受封武略将军,在洞庭湖畔(今澧县澧东乡团结村赐地百顷,从此落籍,今澧县尚存杨源墓)。
常德回族中的钟、钱、哈等姓氏,多从江苏、安微等省于抗日初期逃难来此定居
明代,从军入湘回回和维吾尔族翦氏后裔占有大量土地,多是封建地主。其他入湘回回,以经商、种地、捕捞或操手艺、行医为业。
清代以来,城镇回民大多从事与其生活习俗相关的商业和手工业。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回族、维吾尔族在常德、桃源有“金陵”、“湘鄂”、“四明”等皮革、、皮件厂10余家,有“一枝春”、“民生馆”、“半边楼”、“一分利”等茶楼、饮食店20余家。
清真复和楼,民国32年(1943)建于常德市府坪街,其优质服务和饮服务和饮食特色闻名全省。
南京第一春(常德清真第一春),1937年由南京迁居常德。为突出苏味美食特色,除经营牛肉菜种外,专门推出“南京盐水鸭”、“南京板鸭”、“江南百花鸡”等传统名菜,深受顾客青睐。
光绪三十年(1904),翦敦荣在常德市东门外带街开设翦福泰烘糕作坊,后翦万全传其技术,又新开翦钧记烘糕作坊,产品甚为畅销。民国时期,翦质辅开办的翦记油盐米号,为常德著名商号。
新中国建立前,一部分居住在江湖边上的农村回、维民,靠打鱼捞虾、种值油料、棉花等经济作物糊口过日。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冬—1952年,回、维族聚居区开展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1952年9月,翦家岗、莫溪育、南育的维吾尔族农民,自愿成立互助组。1954年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实行土地入股分红。1957年春,初级社升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取消土地分红。1958年10月,建立人民公社。
在城镇,1952年常德市的回民,在“常德市回族人民联合会”的组织带领下,先后创办回联合作社、回联制革厂、回联纽扣厂、回联豆腐店、回联清真饭店、回联织布针织厂、回联光明电厂、回联碾米厂、回联袜厂等企业,全市回民基本上安排就业。
信仰状况
从“扶风马氏”落籍常德情况来看,回族大量移入当在明洪武初年,特别是明洪武五年(1372),明军进驻常德,常德市最早建立的正规化清真寺是位于今鼎城区石门桥镇的八斗湾清真古寺,该寺原有石碑,上刻“自明初以来建立清真寺”字样。该寺原有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1959年被拆毁,寺内原有的石碑和残匾全部无存。见诸史乘,自明以来,常德曾先后建立清真寺44座。始建于明朝的著名清真寺有位于城区沙河街的清真古寺,鼎城区斗姆湖镇红星村的官沟平清真寺和肖伍铺乡的梁山清真寺,汉寿县教门滩清真寺,桃源县翦家桥清真寺,澧县清真古寺等。其中,位于城区的清真古寺最为著名。该寺现名常德市清真寺,在历史上曾三易其名:回教礼拜堂、清真礼拜寺和清真古寺。该寺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寺址在离现在寺庙位置仅数百米的民族街玉带桥右侧。后因与汉族灵官庙毗邻,遂于清顺治二年(1645),购置傅姓穆斯林房屋地基重修,即今址,位于常德市人民东路。今寺内礼拜大殿正梁上刻有“清顺治年重修”字样;大殿檐前厅大梁上刻有“大清咸丰岁次辛酉壹拾壹年又一次重修”字样。
各地清真寺的寺产,决定于该教坊内穆斯林人数及其上层人士中达官显要和富绅的经济条件。澧县东田堰清真寺因杨姓定居于当地始祖、明武略将军杨源“采食澧田”,清初该寺有田产1,000亩,其经生中最高待遇相当于农村中一般阿訇的薪俸,或有过之,当时富甲全省。清同治十三年(1874),南京籍回族人马如龙自云南调任湖南省提督军门驻常德府,向城内三寺(清真古寺、东寺和西寺)捐田180亩。集体捐课是清真寺的一项重要经济收入。三寺除接收6个教内慈善总会会产收入外,古寺还接收穆斯林于沙河街合股购置的渔水租用及码头规费权3个股份。
清嘉庆年代以前,常德本地阿訇十分缺乏,大多聘自外省。清光绪末年,常德市清真寺培育了首批本地籍合格阿訇多人。他们一般为本地结业的经生,经公议择优选送外省著名清真寺进修,“穿衣”或“挂帐”回来后受聘为阿訇,其代表人物有李仁山(1881~1939)、马礼贤、向宏昌、尚希贤、马宝初、黄芳来、李拨山等。李仁山于1901年于常德清真寺学经结业后被选赴甘肃河州果园清真寺,就读于哈吉大阿訇,学成回来后就聘于阳山清真寺和清真古寺。马礼贤、尚希贤曾主教于长沙市。
民国7~8年(1918—1919),常德一度出现“新老教派斗争”,教内上层人士围绕宗教仪典改革发生争执。革新派以古寺的张普山、李仁山和翦质辅为代表,守旧派以东寺的孙静修为代表。民国7年,双方相约于清真高小学校讲经辩论;次年又约会于西寺进行争辩。结果谁也没有说服谁,虽双方情绪激昂,手持器械,但未致殴斗。民国9年(1920),李仁山发起成立“常德回教教育辅助会”。该会较之旧式的经堂教学成绩显著,受到穆斯林一致称颂。守旧派阿訇也乐于共事,从此,双方的隔阂逐渐消除。同年,王志周(1888—1954)赴麦加圣地朝觐,历时两年,是当时湖南全省清真寺阿訇中惟一完成“念、礼、斋、课、朝”五功的阿訇。
民国23年(1934)6月8日,继中华回教公会在南京成立之后,中华回教公会常德分会在常德清真小学成立,李仁山大阿訇\翦质辅先生为该会负责人。该会成立宗旨以体恤贫困,为穆斯林排忧解难为主。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成立“中国回教救国协会”,李仁山受聘为该会名誉理事。同年下半年,常德成立“中华回教救国协会常德分会”,李仁山任分会负责人。该会成立后参加抗日救国工作和救济难民工作。同年11月至次年2月,常德发生穆斯林护墓斗争。湖南省政府主席何健与衡中纺纱公司合办衡中纱厂,厂址选在德山,勘基时将100余家回坟列入范围,需要搬迁。穆斯林闻讯,推选代表,组成300人的“护坟请愿团”散发《护坟宣言》,并以“快邮代电”通告全国教胞。斗争历时两个多月,最后因回族将领白崇禧干预和何健的调离及张治中接任,衡中纱厂停办,迁坟纠纷不了了之。
1949年以后,常德城区的回、维族居民在中共常德回民支部的领导下,由清真古寺董事会出面组织,为保护常德古城、迎接解放做出了贡献。7月24日,国民党城防指挥部计划放火烧毁东门一带房屋,董事会提出誓死保寺、保家口号,董事会成员李锡富等人组织码头工人扁担队,定梁丞等人组织制革工人牛刀队,古寺的其他青壮年也组成棍棒队,当天晚上用各种器械武装起来的群众达200多人。古寺坪里准备了铜锣与大竹梆,情况紧急就鸣锣敲梆报警,集合群众。常德回民协会主席翦质辅(1893—1951)同情革命,不仅把获悉的敌特破坏革命的消息转告回民支部负责人,而且腾出住房供中共湘西工委办公。9月29日,常德县解放,回维人民欢欣鼓舞。11月7日,常德市回族人民联合会(简称“回联”)成立,黄毅民任主席。该会通过与古、东、西三寺协商,将其财产集中,统一筹划,经费统一支付,先后兴办了回联合作社、回联制革厂、回联废牛屠宰厂、回联豆腐厂等13个经营实体,安排1,000余名穆斯林就业,从而基本解决城区穆斯林贫穷状况。1952年,“回联”撤销。
1950年10月后,常德地区穆斯林同全国人民一道,掀起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活动。他们参加常德市抗美援朝文艺宣传晚会,演出“王勇炸坦克”、“黄河谣”、“朝鲜农民庆丰收”等节目,‘马大春、马道美两位阿訇以阿语演唱赞颂“法图麦”(法图麦为穆罕默德之女,伊斯兰第四位继承人阿里之妻,阿里被誉为“圣人的狮子”,法图麦被尊为伊斯兰妇女中的圣裔,圣战巾帼英雄)伊斯兰诗歌。常德农村穆斯林慷慨捐献稻谷200担、鸡500只、鸭200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伊斯兰教得到国家政策保护,在当时特殊情况下还优于其他教派。政府对属于清真寺的房地产酌情减免房地产税;穆斯林生活必需的植物油配额高于一般群众;穆斯林子弟升学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等等。穆斯林拥护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并想到国家建设需要,识大体,顾大局,发生在30年代迁事件,在新社会得到妥善解决。常德市东南黄龙岗,是回族、维吾尔族穆斯林历代坟山,其中部分地段早在明代即为维吾尔族翦姓祖茔。为支援国家建设,常德市清真寺于1958年前动员组织穆斯林群众先后三次迁葬坟墓2,000余家。70岁高龄的魏印三阿訇在常德市政协座谈会上说:“旧中国回民抗拒迁坟,新中国成立后回民自愿协助政府迁坟,是性质根本不同的两件事。因为社会主义建设是为国为民,伊斯兰教是主张爱国的,政府为人民办好事当然拥护。”
“文革”十年,常德地区多数清真寺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伊斯兰教徒有些生活习俗被视为“四旧”受到嘲讽,少数人还受到批斗。常德清真古寺不但停止了一切活动,而且成了所在居委会的办公地点及活动场所;并在寺内办起了炼铁厂、废品收购站;所有房地产业不是被侵占,就是被象征性地赎买。站方阿訇马道美以70岁高龄,成了洗把厂的一名员工。常德市东、西清真寺为街道办企业占用,农村的清真寺多为生产队或小学挤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全面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81年由常德市人民政府批准以退赔的房地产款修复清真古寺。寺的前门临街,增建了一座大小9个绿色月牙球的牌楼。寺内宫殿式礼拜大殿,悉用红、绿、黄色油漆涂饰,焕然一新。原大殿檐前的一幅楹联,精工复制在两边圆柱上。竣工后将清真古寺改名为“常德市清真寺”。1981年7月成立常德市清真寺第一届民主管理委员会,马道美任主任。后经1989年、1991年和1998年几次整修,常德市清真寺重现昔日光辉。1991年,常德籍台北清真寺定中明大阿訇,两次委托常德籍台胞,利用回常德探亲之便,捐赠维修费4,280美元。1993年被全国伊斯兰教协会授予“全国著名百所清真寺”之一的称号;2000年4月,又由全国伊协授予“全国模范清真寺铜牌”。
1988年,常德行政建制实行“地改市”,成立了常德市伊斯兰教协会。马道美任名誉会长,马明泉、马仁辉任副会长。为了加强对常德市所属各区、县(市)清真寺的管理,制定13条管理条例,颁发有关部门。2000年12月,常德市伊斯兰教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新的领导班子,黄泽贤任会长,马明泉、黄信、俞时龙、黄德俊、翦万轩、李泽琼任副会长。2000年年底,全市经登记批准开放的清真寺16座,穆斯林们过着正常的宗教生活。
⑷ 常德历史的演变过程
常德市自公元前277年,秦蜀郡守张若筑城拒楚以来,迄今已2280多年。两千多年来,其城名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先后有临沅、监沅、武陵、嵩州、朗州、鼎州(鼎城)、常德等名称。通常人们较为熟悉的有武陵、朗州、鼎州(鼎城)、常德等。
武 陵
汉高祖(刘邦)时所置郡名。治所在义陵(今湖南溆浦南)。汉高祖五年(前202),更黔中郡为武陵郡,辖索、孱陵、临沅、沅陵、镡成、无阳、迁陵、辰阳、酉阳、义陵、佷山、零阳、充等十三县。辖境相当今湖北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及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贵州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东汉移治临沅(今湖南常德西)。其后辖境逐渐缩小。隋开皇(杨坚)九年(589)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朗州为武陵郡。境内少数民族和汉族错居,被称为“武陵蛮”。
“黔中”为今贵州东部、湖南西部地。贵州的苗岭有支脉东北出,迂道川、鄂,行乌、沅二江间,入湖南西北境,蔓延于澧水之南,至常德县(今鼎城区)西境止,通称“武陵山脉”。其所分布大部为古“黔中”地。因此,取“黔中”为郡名。
晋代潘京解释“武陵”说:“止戈为‘武’,高平曰‘陵’”。就政治意义与地理形势说明了命名的由来。隋平陈,废郡,并临沅、沅南、汉寿三县,置武陵县。因武陵山脉止于境内,故以“武陵”名县。大抵隋以前,武陵只为郡名;隋以后,武陵遂兼作郡、县名,历为武陵郡、朗州、鼎州、常德府、常德路治所,治所均在今常德市。
朗 州
隋文帝(杨坚)开皇时所置州名。隋开皇16年(596)改嵩州置朗州,治所在武陵(今常德市)。隋炀帝(杨广)大业初复为武陵郡。辖武陵、龙阳(今汉寿)二县。辖境相当今武陵区、鼎城区、桃源县、汉寿县。唐代辖境相当今桃源以东的沅江流域,濒洞庭湖,唐时兴修永泰渠、北塔堰等水利工程,溉田甚多。五代末周行逢割据湖南,曾以此为根据地。《武陵县志》记:“沅水经青泥湾与马面溪合,折东十里,经县治南,为朗水。”每当春夏水涨,江中一道清流,上起青泥湾,下迄德山,有如匹练,清莹澄澈。可见朗水即沅水,自青泥湾流经市治与德山的一段,它以其清朗的特征而得名。故隋、唐时改武陵郡为朗州,后又称武陵城为朗江,而在德山所建书院也称“朗江书院”。
鼎 州(鼎城)
宋真宗(赵恒)时所置州名。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朗州为鼎州。治所在武陵(今常德市)。辖武陵、桃源、龙阳(今汉寿)三县。辖境相当今武陵区、鼎城区、汉寿县、沅江市、桃源县等地。
《武陵县志》记:“渐水(在今常德北,东南流入沅水。《汉水
⑸ 常德会战的历史评价
“一只乌鸦站在一间被轰毁的货仓的焦梁上,带着严肃而满意的心情,望着已内经从地面容上毁灭了的常德……城东门的中国旗又在一根新的竹竿上面胜利地飘扬,两个武装中国士兵很神气地站上了新岗位。”1943年12月21日,常德保卫战后第18天,美国《纽约时报》用上述文字记录了废墟上的常德景象。
“此一役对中国而言,是证明其士兵之作战能力;对其盟友而论,亦足证明中国虽处于极大困难之中,尤能渡过难关,击退敌人。”——美国《芝加哥太阳报》
“这里举目尽是烧焦的围墙、残破的砖瓦和灰堆而已……要想在这个曾经有过16万人口的城里寻一未经摧残的东西,实在难乎其难。”——《纽约时报》
“在这城墙的战斗,日渐惨烈,甚至好像在欧洲中世纪时代那样,以手格手,以颊撞颊作殊死的血战。”——英国《伦敦新闻纪事报》
“人类的持久战争是有限度的,当战至最后的300将士,余程万将军决定退出常德城垣,以求报国于他日……假如连这少数人都不能生还,那么保卫常德的英勇事迹将随他们英勇的死友埋葬于废墟之下,泯灭而无闻于世。”——英国《伦敦新闻纪事报》
“坟地掘得太浅了。过道行人都得要把桔皮捂在鼻尖上以避死尸的腐臭……”——《纽约时报》
⑹ 常德有什么历史悠久的文化
公元前30万年,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县澧南乡、张公庙镇、津市市窑坡乡、石门渫水下游一带以及鼎城区灌溪镇岗市等处有旧石器时代的遗迹40多处,经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锤、石球、尖状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这些简陋的原始工具采集果实,猎取野兽。
澧县彭头山遗址的发掘证明,距今9000年前,常德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这时期的原始人已掌握了石器磨制和陶器制作技术。距今7000多年的石门皂市下层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之一。这时期生产工具已有河卵石加工磨制的斧、凿等砍伐用具和鱼网坠,并已掌握了原始制陶技术,生产简单的饮食器皿。
距今6500多年的安乡汤家岗遗址,反映了常德当时以母性为主导地位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生活。距今5000多年的安乡划城岗遗址,是常德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的有力证明。这时期生产工具大为改进,石器钻孔、切割和抛光技术比较成熟,陶器普遍采用慢轮修整。
商周时期,常德境内人丁兴旺,经济繁荣。全市共有商周时期遗址550多处,出土物有镞、簪、鱼钩、熔铜炉等。春秋战国是历史上社会变革时期,常德境内有上千战国墓,有澧县鸡叫城、桃源菜菱城、临澧宋玉城等战国时期的城址。
楚顷襄王22年(公元前277年),秦蜀郡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东筑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开始。秦代,常德属黔中郡,郡衙设临沅县。西汉高祖时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意,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隶属荆州刺史部。东汉光武帝恢复武陵郡,建武26年(公元50年)郡治从义陵(今淑浦县)又迁往临沅县。顺帝阳嘉3年(公元134年),荆州刺史部移治于索县(现鼎城区断港头城址村)。三国时,常德市归吴国管辖,仍名武陵郡,隶属荆州。西晋,常德市分属武陵、天门、南平三郡。唐代,武陵、澧州隶属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为鼎州,改澧州为澧阳军州,均隶属荆湖北路。宋徽宗政和7年(公元1117年),升鼎州团练为常德军节度使。"常德"取孔颖达《诗经·大雅·常武疏》:"言命谴将帅,修戎兵戎,无所暴虐,民得就业,此事可常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于此。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鼎州升为常德府。元代,常德府、澧阳军州分别改为常德路、澧阳路,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复常德府,澧阳路改为澧阳府,皆隶属湖广布政司分守上荆南道。洪武9年(公元1376年),将澧阳府降为澧州。清代雍正7年(公元1729年),升澧州为直隶州。清代,常德府、直隶澧州同隶属于岳常澧道。至清末,常德府辖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县;直隶澧州辖石门、慈利、安乡、安福、永定五县。
1914年,湖南省政府废除府、厅、州,保留"道",岳常澧道改为武陵道,原常德府、直隶澧州各县由武陵道直辖,道治常德。公元1922年,湖南省撤消"道"制,仅存省与县两级,常德各县直属省管辖。公元1935年,国民政府在沅陵县设立湘西绥靖处,将19个县绥靖县划为5个行政督察区,设行政督察专员,专员兼任驻地县长。公元1936年,国民政府正式设立专员公署,石门、临澧、澧县划在第二区。公元1937年湖南省普遍设立行政督察区,第二区辖常德、华容、南县、安乡、沅江、汉寿、澧县、临澧、石门、慈利、桃源等11个县,专员公署治所由慈利县迁往常德县。民国29年,湖南省调整行政区划,行政督察区第二区改为第四区。1938年11月,第四区从常德迁往澧县,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也称常澧区专员公署。
1949年7月中旬至8月初,第四行政督察区各县先后获得解放。8月4日,南下途中组建的常澧区行政专员公署及全体工作人员抵达常德城。常澧专署为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辖常德、华容、南县、安乡、澧县、临澧、慈利、桃源9县。8月中旬,各县相继成立人民政府,并分别于8月5日和8月15日建立常德市、津市市,成立人民政府。8月28日,常澧区更名为"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区行政专员公署(简称常德专署)"。
⑺ 请教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的历史沿革
县境,战国属楚地。 秦为黔中郡地。 西汉为武陵郡索县地。东汉阳嘉三年(134),改索县为汉寿县,取汉王朝长寿不衰之童,治所今鼎城区断港头。 三国吴,汉寿县改为吴寿县。赤乌十一年(248),析吴寿县置龙阳县,设治所于今县城,属武陵郡。 宋大观年间(1107-1110),改为辰阳县。绍兴三年(1133),复名龙阳。五年升县为军,移治黄城寨(今聂家桥乡黄城港)。三十年复县,治所迁回原址,隶属鼎州。 元元贞元年(1295),升为州,辖沅江县,属常德路。 明洪武三年(1370),降为县。至清,属常德府。 民国元年(1912),龙阳更名汉寿,三年隶武陵道。五年,属湘江道。十一年,直隶于省。二十七年,隶属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8月4日,县境和平解放,隶属益阳专署。1952年11月,改属常德专署。1988年,常德专署改市,隶属常德市。 2000年,汉寿县辖15个镇、17个乡:城关镇、太子庙镇、军山铺镇、朱家铺镇、西湖镇、百禄桥镇、酉港镇、沧港镇、坡头镇、岩汪湖镇、洲口镇、崔家桥镇、蒋家嘴镇、毓德铺镇、罐头嘴镇、三和乡、大南湖乡、月明潭乡、丰家铺乡、毛家滩回族维吾尔族乡、文蔚乡、东岳庙乡、龙潭桥乡、西竺山乡、阳南塘乡、围堤湖乡、周文庙乡、岩嘴乡、鸭子港乡、株木山乡、聂家桥乡、新兴乡。总人口764213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58786 蒋家嘴镇 18782 岩汪湖镇 23025 坡头镇 24539 酉港镇 35851 洲口镇 33525 罐头嘴镇 27775 沧港镇 19365 朱家铺镇 21206 太子庙镇 20933 毓德铺镇 14645 崔家桥镇 16108 军山铺镇 24003 百禄桥镇 18854 西湖镇 7811 西竺山乡 30041 周文庙乡 19092 鸭子港乡 22363 文蔚乡 13389 新兴乡 21127 聂家桥乡 18797 毛家滩乡 23858 酆家铺乡 21661 东岳庙乡 20716 岩嘴乡 22027 株木山乡 25190 三和乡 19614 龙潭桥乡 24002 月明潭乡 21683 阳南塘乡 24959 围堤湖乡 15077 大南湖乡 10259 洋淘湖农场虚拟乡 11498 西湖农场虚拟乡 33652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汉寿县辖16个镇、17个乡;43个居委会、505个村委会。 2004年,汉寿县辖16个镇、13个乡、1个民族乡。截至2005年12月31日,汉寿县辖16个镇、13个乡、1个民族乡
⑻ 求湖南常德出名的一些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
一、刘海砍樵
这段爱情传说在湖南可以说家喻户晓,而随着花鼓戏《刘海砍樵》的演绎和传唱,也为全国不少观众所熟悉。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戏曲的发源地———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古城常德多古井,著名的有四眼井、丝瓜井、葵花井等。丝瓜井位于城内泮池街文条巷与丝瓜井巷交汇处。传说井水中有丝瓜影像,取井水置水桶和木盆等容器中同样现出丝瓜影像,因而得名。临井而观,井口直径五尺余,深约三丈多,上口小,下腹大,似缸倒置,井水清洌,冬暖夏凉,久旱不竭。丝瓜井历史悠久,具体建于哪个时代,无从考证。流传于常德民间的‘刘海戏金蟾’、‘刘海砍樵’源于刘海和胡秀英一段坚贞的爱情故事。
【刘海戏金蟾】相传常德城内丝瓜井里有金蟾,经常在夜里从井口吐出一道白光,直冲云霄,有道之人乘此白光可升入天堂。住在井旁的青年刘海,家贫如洗,为人厚道,事母至孝;他经常到附近的山里砍柴,卖柴买米,与母亲相依为命。一天,山林中有只狐狸修炼成精,幻化成美丽俊俏的姑娘胡秀英,拦住刘海的归路,要求与之成亲。婚后,胡秀英欲济刘海登天,口吐一粒白珠,让刘海做饵子,垂钓于丝瓜井中。那金蟾咬钓而起,刘海乘势骑上蟾背,纵身一跃,羽化登仙而去。
【刘海砍樵】古时候,常德城武陵区丝瓜井旁,住着刘海母子俩。刘母因思念亡夫,哭瞎了眼睛。刘海非常勤劳孝顺,天天上山砍柴,奉养老母。在刘海砍柴的大高山、小高山一带,住着一只多年修炼的狐狸精,她炼成宝珠一颗,含在口中可化身人形。此时她已成半仙,若再修炼几百年,便可成仙上天。她非常敬佩刘海的为人,就起了思凡之心,取名胡秀英,执意要嫁给刘海。但是憨厚朴实的刘海,怕连累胡秀英受苦,几番推辞,后见胡秀英一片真心,才答应与胡秀英成亲。回到家后,刘海告诉母亲,母亲也很喜欢,同意了他们的婚事。刘海于是去位于城中心的鸡鹅巷置办东西结婚。鸡鹅巷旁边有个小庙,庙里有十八个罗汉。其中十罗汉带着一群弟子(金蟾)也在暗中修炼。他炼得一串金钱,也已成半仙,如能得到胡秀英的宝珠,就能即刻成仙升天。十罗汉见胡秀英和刘海成婚,遂起了歹心,他带领弟子抢走了胡秀英的宝珠。胡秀英失去宝珠就会现出原形,无奈之下只好把实情告诉了刘海。刘海知道后,没有怪胡秀英,他拿起家中砍柴的石斧去斗十罗汉,最终在斧头神和胡秀英众姐妹的帮助下,刘海打败了他们,拿到了宝珠。从此,他们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
后人为纪念刘海行孝得道,在丝瓜井旁修建蟾泉寺,供有刘海神像。唱遍祖国大江南北的湖南花鼓戏《刘海戏金蟾》《刘海砍樵》两个剧本,就是取材于这一典故。”
二、桃花源
一千五百多年前,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一篇千古名文《桃花源记》(为其诗《桃花源》之序)。说是武陵地方的一个渔夫,沿着一条小溪航行,忽然看到山中有一个缺口,就丢下船从这缺口里走进去,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土地平旷,房屋整齐,人民生活古朴而富裕,男女老少熙熙为乐,看到渔人大吃一惊,纷纷请他回家吃饭饮酒,自称祖先是为了逃避秦时的战乱,逃进桃花源来生活。这些人不知道秦以后有过汉朝,汉朝以后又有晋朝。渔人在这桃花源里住了好几天,想家了,就与他们告别。出了桃花源,以后再去寻找,就找不到了。
【桃源行】
作者: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视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桃源行】
王安石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桃 花 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
(1)桃花溪:据《清一统志》载:“湖南常德府,桃花溪在桃源县西南二十五里,源出桃花山,北流入沅。”
(2)隐隐:隐约看不分明的样子。飞桥:桥高如凌空飞起。野烟:山野间的烟霭。
(3)石矶(ji基):水边突起的大石。西畔:西边。这两句说,远远望去飞桥为烟霭所遮,看不真切,到溪边大石西面去问问渔船上打鱼的人。
(4)尽日:终日。
(5)洞:指桃源洞。这两句是诗人问渔夫的话:只见桃花终日随着溪水流去,桃源洞究竟在桃共花溪的什么地方呢?
[简要评析]
以桃花源、桃花溪为题作诗行文始俑于东晋的陶渊明,之后有不少诗人都有取材桃花源、桃花溪来写诗的。这首《桃花溪》,表达了诗人对桃源一般幽雅隐居之处的向往与追求,表现出作者自己高山隐士的人生志趣。说张旭本诗中透露出狂草收法艺术的气息,这是有根据的。你看,诗人在四句诗中安置八景,即“飞桥”、“野烟”、“石矶”、“渔船”、“桃花”、“流水”、“山洞”、“清溪”,便可视为草书中的重墨浓色部分,而“隐隐”、“隔”、“西畔”、“随”、“何处边”等均可视为草书中的疏旷部分。这两部分词语经用者有机组合,便如同草书中的讲究布局,注重定热,高下的俯爷呼应,左右的均衡对称,线条的粗细搭配,虚实的错落有致。这是其一。另外从诗的意境看,首句“隐隐”已是虚语,再衬以“飞”、“野”,便给人一种飘忽不定的速。二句的“问”字也不能小看其作用,据《桃花源记》载,此渔夫虽探过桃花源胜地,但待他再探时却已不知其洞在何处了,故问的结果只能是一片涉茫。三句更以桃花尽日漂流来反衬桃花源已无迹可求,于是就增加了诗作的空幻之意。未句则完全让人沉浸在一种疑虑之中,愈发使读者产生一种朦胧感。因此,归纳本诗意境合可得知作品充溢着诗人草书艺术那种空灵翼动的艺术氛围。因为诗人是一介书法家,因此,诗中表现出了狂放不的性格和飘逸浪漫的诗风,全诗重在“慨叹实无可以避世之地”,隐约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涉茫难求的惆怅心情,表现了对清幽环境的赞美和隐逸生活的追求,诗人对心中理想境界的追求,有了桃花溪,尽在其中了。
[诗人简介]
张旭——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市)人。开元、天宝时在世。曾任常熟县尉。以草书著名,与李白诗歌、裴 剑舞,称为“三绝”。性好酒,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时号张颠。实也说明他对艺术爱好的热狂程度,如民间说的“入迷”。
三、七姑山的传说
鼎城区双桥坪乡有座七姑山,在临澧县柏枝乡境内也有座七姑山。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此地还是八百里洞庭湖的湖边,当地乡民亦农亦渔,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团结互助,和睦相处,虽不免辛劳,倒也安居乐业。
忽然有一年,湖中孽龙作怪,经常掀翻渔船,淹死渔民无数,卷起湖水浪千丈,淹没农田千顷,使他们既不敢下湖,也无法耕种,昔日丰衣足食,现在民不聊生。
天宫中居住的仙女不甘寂寞,结伴下凡,游五岳、逛武陵,这一日来到了洞庭湖,发现这里昔日的人间仙境变成了人间地狱,她们按落云头,仔细察看,所到之处乡民们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纷纷向他们哭诉孽龙的种种劣行,乡民们的惨状激起了仙女们的极大义愤,她们顾不得天廷中不准插手人间事务的禁令,与孽龙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最终战胜了孽龙,打死龙子,并帮助子民围湖造田,使他们能够重新安居乐业。
龙王为报杀子之仇,上天告状,玉皇派天兵天将下界,把七仙女打落凡间,化作七座山峰,后人为纪念她们的善行,在山上建仙姑庙,常奉香火。另有传说仙姑们现在仍生活在山中。笔者在山上亲眼所见仙女洞中有如家居之所,一应俱全。
七姑山由此得名。
四、李白与常德
【李白与壶瓶山】
提起壶瓶山,人们自然会想起李白的诗句:“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这两句诗可说是对壶瓶山全景式的速写,气势磅礴,竟境美丽,眼界宽广,色彩鲜明,语言通俗易懂,正是李白的一贯诗风。
李白此诗写于何时?他为什么会到这偏僻的地方来?为什么此诗只有两句?
查木版印刷的《石门县志•山川志》壶瓶山条,发现有这样的记载:“县北三百余里,自关门山来,为石门及长乐、松滋、枝江、宜都诸山之祖。唐李白流放夜郎,经此,有‘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之句。”
2002年,笔者到壶瓶山采访,发现南坪云雾山南天寺故址的瓦砾堆中有石碑数块,其中一块乾隆年间的石牌的碑文中也提到这两句诗。
李白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是在他58岁(758年)时。此前两年,他在庐山被永王璘召为幕僚。就在这一年,永王璘与哥哥肃宗争帝位,第二年兵败,李白受株连,被逮捕后囚在浔阳(今江西九江),经过当时的宣慰大使崔涣和御史中丞宋若思及汾阳王郭子仪的大力营救,始得出狱。但唐肃宗还是给了他流放夜郎的处分。
李白流放夜郎走的是水路。“泛洞庭,上三峡至巫山。”可见是溯长江而上,未至夜郎。次年,59岁(759年)时,遇赦得回。“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就是反映他获赦后愉快心情的诗句。
从九江到巫山,李白经历了一年多时间。即使当时坐木船逆流而上,也是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从他流放期间写的诗文来看,他虽是流放之身,行动、交往还是相当自由的。朝中官员有给他送衣物的,有同他书信来往的;沿途的地方官还热情宴请他,与他作诗唱和,有的还请他作文、作表。由此可知,肃宗并没限定他到夜郎的具体日期,他有较充足的时间由自己支配。途中,他在江夏(今武汉)停留的时间较长。有时,他还进入长江支流,舍船登岸,欣赏四周的风景名胜。长江有支流通壶瓶山下。唐时,石门壶瓶山地区属归州(治所在今湖北秭归),壶瓶山顶有菩提隘,有驻兵,有驿道通归州。由此看来,李白离开长江到壶瓶山还是比较方便的。
李白这两首诗当写于759年,即他遇赦的那一年。为什么他只留下两句诗呢?李白最早的诗集是《草堂集》,是族叔李阳冰给编辑的,他死前就借居在那儿。李阳冰时为安徽当涂县令,他在为《草堂集》作序时就谈到李白的著作在当时即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所谓“集无定卷,家家有之”。可见集中诗文许多是从民间搜集得来的。后来,有人补遗时,也收有只剩下两句的“断句”。由此看来,李白的这两句诗也是先在群众中口头流传,以后才被有识者记入《石门县志》的。
【李白与太白湖】
太白湖,坐落在汉寿县东北方的西湖垸境内,原有湖泊3万多亩,现存水面1万多亩。该湖原为洞庭湖西泽——赤沙湖的一部分,后来湖床淤积抬高,筑堤围垸,成为内湖。现与西洞庭湖区最大的湖泊——目平湖仅有一堤之隔。相传唐朝诗仙李白曾来此游览赋诗并留下“洞庭湖西秋月辉”的美丽诗篇,故以太白湖名之。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刑部侍郎李晔和中书舍人贾至,被奸臣诬陷。李晔被贬为岭南道(今广东)境内一名县尉,贾至被贬为岳州(今岳阳)司马。那时,李白因参与永王李麟谋反失败,被流放夜郎。不久遇赦释回,经江夏,在岳阳小憩,与李晔、贾至相逢。李白便邀他们载酒泛舟洞庭。
一个天晴日朗的日子,一叶扁舟载着李白等人,迎着洞庭湖的湖光山色,无拘无束地在湖上漫游,黄昏时刻来到了赤沙湖西。当时正是秋高气爽的大好季节,秋风箫瑟,湖水澄碧,皓月当空,鸿雁南归。这难得的良宵美景激起诗人心中的万丈诗涛。贾至首先赋诗: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李白十分理解他俩人的心情,奉劝他们要开朗豁达,一连赋诗五首,兹录其三:
一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九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二
洛阳才子谪湘川,无礼同舟月下仙。
记得长安还欲笑,不知何处是西天。
三
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
醉客满船歌白苎,不知霜露人秋衣。
李白的诗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明丽的秋景,也反映了诗人渴望重返长安的心情。他当时的这种想法自然落空了,因为当时的统治者是不会这样尊重人才的。
李白等人泛舟洞庭的诗篇广为流传,不少文人来此游湖赋诗。清人童悟盛的“太白湖怀古”和曾启第的“太白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兹依序抄录如下:
太白湖怀古
渺渺平湖似不流,绿柏枝系钓鱼舟。
仙人何处骑黄鹤,远浦无心起白鸥。
曲里梅花江上笛,水边篱落酒家楼。
相思第一风流客,露冷青衫月似钩。
太白湖
太白湖中明月孤,月邀太白影全无。
我来独醉湖中月,月喜余真太白徒。
今日的太白湖,是汉寿县莲、鱼、鳖、珠的重要产区,湖中盛产的水中皇族——“中华鳖”,美誉世界。每到春夏季节,大自然把太白湖扮得分外妖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诗句,已成为这里的真实写照。啊!太白湖的诗情画意,更胜当年。如果李谪仙在天有灵,故地重游,一定会诗兴大发,放声咏赞吧!
【李白与木瓜山】
乾元元年(758年)秋,李白流放夜郎(在今湖南新晃县境)时途经常德,在木瓜山小住了几天。据《嘉庆常德府志》记载:“木瓜山,府东十五里。唐李白谪夜郎过此,有诗。”诗为《望木瓜山》:
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
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
李白在诗中深切地表达了流放中的凄楚之情。诗的前两句借眼前之景泻怀中之意。清晨见到温暖的太阳冉冉升起,傍晚看到欢快的鸟儿相继归巢,这应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啊。其实这一切都是诗人在流放途中自然而生的渴求。他是多么希翼朝廷像太阳一样温暖自己,招回远方的自己,多么渴望自己能像鸟儿归巢一样幸福地回到亲人身边。但现实是冰冷残酷的。从诗人的美好梦想中回归到现实,我们看到的是他从早到晚的孤独枯坐的情景。诗的后两句直抒情感。木瓜秋季成熟,其味酸涩。诗人内心本来就酸楚,还要面对结满木瓜的木瓜山。真是“酸”上加“酸”,酸楚无比。
李白在木瓜山停留了几天,留下了一首无限酸楚的诗篇,构成了常德迁谪文化中的一个亮点。真可谓:诗人不幸常德幸。
至于“木瓜山”的称呼,今天已经听不到了。“木瓜山”在哪里?一些专家认为,它应在德山孤峰岭一带。至于具体指哪一座山岭,现在还有待考证,有必要考证。
刘禹锡与司马楼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湖南常德历史学者、收藏家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湖南常德市委市政府为了纪念朗州司马刘禹锡,现专在柳叶湖边建有“司马楼”。
汉寿城春望
【正文】:(序)古荆州刺史亭,其下有子胥庙兼楚王故坟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释】: 汉寿:县名,在今湖南常德东南。 荆榛:荆棘。 牧竖:牧童。 才见:依稀可见。 东瀛:东海。 要路津:交通要道。
王昌龄答五陵太守(即武陵太守)
答五陵太守
王昌龄
仗剑行千里,
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
不负信陵恩。
【作者】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山西太原人。生于武后圣历元年(公元698年),约卒于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享年约六十岁。曾任江宁丞,人称“诗家夫子王江宁”。晚年不拘小节,数次被贬(降低官位)到荒僻远地。其诗多为边塞风光,为著名的边塞诗人。尤其擅长七言绝句,有七绝圣手的美誉,与李白并称。
【注释】
(1)答五陵太守:告别时奉答五陵(今湖南常德)太守的诗句。
(2)仗剑:凭着手中的宝剑。
(3)微躯:卑微的身体。
(4)敢:敬,含有冒昧之意。
(5)大梁客:指战国时代魏国隐士侯赢,年七十受知于公子信陵君,奉为上宾。曾献计公子杀将军矫令出兵救赵,威震天下;侯赢则在公子到达军中的时候自杀谢罪。
(6)信陵:指信陵君魏无忌,魏昭王的少子,仁而下士,食客三千人,与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并称战国四公子。
【语译】
我凭着手中的宝剑走遍了千山万水,虽然身份卑微,但是有句冒昧的话想禀告你。你曾经把我当作大梁客来礼遇,我也会像侯赢一样,不会辜负信陵君的知遇之恩。
⑼ 问历史上 来过湖南常德 的历史文人、都有哪些
真是不太清楚噢。。
刚去网上搜了一下,没有噢。。
我知道的只有,陶渊明吧?常德桃园县的桃花源他来过吧?
⑽ 关于湖南常德市的历史!!!
古代
常德历史悠久,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区城东建筑城池,迄今2200多年历史。史称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军府、七代藩封之地,辖区远及湘西北、鄂西南、黔东北、桂东北地区,素有“西楚唇齿”、“黔川咽喉”之称。
公元前30万年,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县澧南乡、张公庙镇、津市市窑坡乡、石门渫水下游一带以及鼎城区灌溪镇岗市等处有旧石器时代的遗迹40多处,经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锤、石球、尖状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这些简陋的原始工具采集果实,猎取野兽。
澧县彭头山遗址的发掘证明,距今9000年前,常德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这时期的原始人已掌握了石器磨制和陶器制作技术。距今7000多年的石门皂市下层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之一。这时期生产工具已有河卵石加工磨制的斧、凿等砍伐用具和鱼网坠,并已掌握了原始制陶技术,生产简单的饮食器皿。
距今6500多年的安乡汤家岗遗址,反映了常德当时以母性为主导地位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生活。距今5000多年的安乡划城岗遗址,是常德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的有力证明。这时期生产工具大为改进,石器钻孔、切割和抛光技术比较成熟,陶器普遍采用慢轮修整。
商周时期,常德境内人丁兴旺,经济繁荣。全市共有商周时期遗址550多处,出土物有镞、簪、鱼钩、熔铜炉等。春秋战国是历史上社会变革时期,常德境内有上千战国墓,有澧县鸡叫城、桃源菜菱城、临澧宋玉城等战国时期的城址。
楚顷襄王22年(公元前277年),秦蜀郡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东筑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开始。秦代,常德属黔中郡,郡衙设临沅县。西汉高祖时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意,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隶属荆州刺史部。东汉光武帝恢复武陵郡,建武26年(公元50年)郡治从义陵(今淑浦县)又迁往临沅县。顺帝阳嘉3年(公元134年),荆州刺史部移治于索县(现鼎城区断港头城址村)。三国时,常德市归吴国管辖,仍名武陵郡,隶属荆州。西晋,常德市分属武陵、天门、南平三郡。唐代,武陵、澧州隶属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为鼎州,改澧州为澧阳军州,均隶属荆湖北路。宋徽宗政和7年(公元1117年),升鼎州团练为常德军节度使。"常德"取孔颖达《诗经·大雅·常武疏》:"言命谴将帅,修戎兵戎,无所暴虐,民得就业,此事可常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于此。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鼎州升为常德府。元代,常德府、澧阳军州分别改为常德路、澧阳路,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复常德府,澧阳路改为澧阳府,皆隶属湖广布政司分守上荆南道。洪武9年(公元1376年),将澧阳府降为澧州。清代雍正7年(公元1729年),升澧州为直隶州。清代,常德府、直隶澧州同隶属于岳常澧道。至清末,常德府辖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县;直隶澧州辖石门、慈利、安乡、安福、永定五县。
近代
1914年,湖南省政府废除府、厅、州,保留"道",岳常澧道改为武陵道,原常德府、直隶澧州各县由武陵道直辖,道治常德。公元1922年,湖南省撤消"道"制,仅存省与县两级,常德各县直属省管辖。公元1935年,国民政府在沅陵县设立湘西绥靖处,将19个县绥靖县划为5个行政督察区,设行政督察专员,专员兼任驻地县长。公元1936年,国民政府正式设立专员公署,石门、临澧、澧县划在第二区。公元1937年湖南省普遍设立行政督察区,第二区辖常德、华容、南县、安乡、沅江、汉寿、澧县、临澧、石门、慈利、桃源等11个县,专员公署治所由慈利县迁往常德县。民国29年,湖南省调整行政区划,行政督察区第二区改为第四区。1938年11月,第四区从常德迁往澧县,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也称常澧区专员公署。
1949年7月中旬至8月初,第四行政督察区各县先后获得解放。8月4日,南下途中组建的常澧区行政专员公署及全体工作人员抵达常德城。常澧专署为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辖常德、华容、南县、安乡、澧县、临澧、慈利、桃源9县。8月中旬,各县相继成立人民政府,并分别于8月5日和8月15日建立常德市、津市市,成立人民政府。8月28日,常澧区更名为"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区行政专员公署(简称常德专署)"。
现代
1955年2月16日,根据省人民政府已改为省人民委员会的通知,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区专员公署改为湖南省常德专员公署。随后,各县市人民政府人民政府都改为人民委员会。
1962年12月30日,国务院424号文件批准,恢复益阳专区,益阳市及益阳、桃江、南县、沅江、华容、安化六县划归益阳专署管辖。
1966年3月,常德专区生产领导小组成立,代替常德专署行使职权。4月10日,专区生产领导小组撤消,成立常德专区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11月,其名称改为常德地区抓革命促生产领导小组。1968年2月28日,常德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行使原专署职权。3月至9月,各县(市)先后成立革命委员会,取代人民委员会。
1979年3月24日,常德地区革命委员会撤消,常德地区行政公署成立。1979年11月至1980年12月,各县(市)撤消革命委员会,恢复县(市)人民政府。
1988年元月,国务院以国函[1988]18号文件批准,撤消常德地区,建立省辖常德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以湘政函[1988]22号文件通知,撤消常德地区和常德县,设两区,原常德市改为武陵区,原常德县改为鼎城区,两区行政区域不变,津市市为省辖县级市,省政府委托常德市代管。6月20日至24日,常德市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常德市人民政府,选出正副市长。
2002年,常德市辖2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全市共有10个街道、104个镇、105个乡;434个居委会、4004个村委会。
截至2004年12月31日,常德市辖2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全市共有10个街道、104个镇、106个乡。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常德市辖2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全市共有10个街道、104个镇、99个乡、4个民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