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有多少年历史曾是哪些朝代的国都,当时的名称叫什莫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蓟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另说周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并蓟,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秦灭燕之后,设置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出版过一种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见于《晋书》,颍川距晋国都洛阳极近,故称日下。后来唐朝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即运用于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为国都的代称。作为北京的代名词来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和乾隆年间成书的《日下旧闻考》等。
幽都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时也曾设置过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京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为燕京。安史之乱平定后,罢燕京。后来北京的正式命名虽屡有变动,而燕京这个名称却广泛使用。近百年来,“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个别称,甚至一些企业的名称、产品的命名也多用这两个字。
春明起源于唐代,唐朝首都长安的正门(东门)名为春明门,古人认为东方主春,于是后人遂以“春明”作为首都的别称,北京成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春明”。清人孙承泽著有《春明梦余录》,盖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前,称首都长安为京城,以后京城就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时至今日也是人们称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词。
南京辽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宋、金议和后,燕京回归北宋,建燕山府(因临近燕山脚下),故燕京又称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占领宋的燕山府。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人迁都燕京,改称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带。
大兴金在将燕京改为中都的同时,设大兴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东南部,包括今东城区、崇文区、朝阳区及大兴区的东部。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汗八里元时蒙古人称大都为汗八里,蒙语的意思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处。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后也被称为汗八里,马可·波罗在他著的游记中就称大都(北京)为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将准备都城迁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京师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后世遂称国都为京师。还有一种说法,陕西凤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师,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统名为京师,以后便将京师当成国都的代称,北京被称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京师。
宛平这是老北京人对北京的泛称,其实不准确,明清的宛平县治区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现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区、宣武区、海淀区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区、门头沟区和大兴区的西部。
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北京历史上除了用过上述名称外,还有秦汉之时,北京曾是广阳郡的治所;隋大业年间,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宝年间,曾是范阳郡的治所;辽代时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时,曾是顺天府的治所,于是广阳、涿郡、范阳、析津和顺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别称。
北京在历史上地位的变迁
一 中国与世界各国定都的差别
金主亮贞元元年(1153),由上都迁燕京,北京始成为国都。但那时是宋、金、夏三国鼎立,宋都临安,北京不是唯一的国都。
自此上溯至燕立国,战乱频繁。七国对峙,各有国都。秦灭六国,始有统一的京都。自秦以后,分合无常。多则一二百年,少则一二十年,又出现政治大动乱局面:由合而分,群雄割据,军阀混战,各国对峙,又各有国都。分久必合,新出场的英雄好汉,打天下,统一江山,又从他们集团的利害考虑,往往另建新都,所以都城的变迁很频繁。元以后约七百多年,北京长时间成为京都,但也出现南京和北京的易位。
这是中国国都变迁史的特点,要研究北京建都史,一定要结合这一特点,进行考察。
外国建都后很少迁移,如泰国的曼谷、埃及的开罗、墨西哥的墨西哥城、阿根延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美国的华盛顿、加拿大的渥太华。欧洲绝大多数国家的国都没有变迁,如英国的伦敦、瑞士的伯尔尼、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西班牙的马德里等,有些国家在二战期间为法西斯德国所兼并或占领,复国后仍以原国都为都,如奥地利的维也纳、比利时的布鲁塞尔、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丹麦的哥本哈根等,巴黎于二战期间为法西斯德国占领,以贝当为首的法国卖国分子在法国中南部维希组织傀儡政府,盟军登陆后,法国解放,仍以巴黎为首都。二战末期,罗马尼亚人民起义,成立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仍以布加勒斯特为首都。
有的国家国都变迁的也不过一次,如日本的都城原在西部的“京都”,明治维新后迁往江户,改称“东京都”。莫斯科原是莫斯科公国的都城,后来成为统一的俄罗斯的京都。十六世纪彼得大帝迁都彼得格勒, 10月革命后,都城又迁回莫斯科。柏林原是德国的首都,二战结束后,德国分裂为二,东德的都城仍在柏林,西德的都城则在波恩,德国统一后,暂时,仍以波恩为国都,已决定迁回柏林。
中国情况很特殊,建国很早,建都也很早,而都城的变迁却很频繁。
二 燕国的建立及其发展
殷纣王父帝乙迁都朝歌,今豫北淇县地区。武王伐纣灭殷,不以朝歌为国都,回关中,另建镐京,称宗周,在长安西南。周公东征后,又建洛邑(今洛阳),称成周。到了公元前771年,周幽王为吠戎等所杀,子平王东迁,以洛邑为都城,史称东周,直到战国末为秦所灭 。
洛邑虽是东周王朝的都城,由于周王窒衰落,没有形成为政治中心,因其地居天下之中,商业发达,经济较繁荣,为天下一都会。
各诸侯国及战国时各王国也有其国都,如晋都曲沃(又迁绛)、齐都临淄、楚都鄂、赵都邯郸、秦都咸阳等。
今北京地区当时属于燕国。周武王灭殷后,封召公爽长子于北燕,称燕国。据《史记·索隐》载,唐时幽州蓟县,属边区,与山戎杂居,社会发展缓慢。西周时,最初八代无世系可考。从周厉王至春秋初,只列世系。春秋时期记载亦极简略,不参与中原诸侯的盟会。战国时期,特别自燕昭王(前311至279)进行改革,招贤纳士,经济、政治、文化都有很大发展,曾参加“合纵”以攻秦,又大败齐国,攻占70余城。20年前,房山琉璃河出土周代墓葬,其中驷马车葬不少,这标志畜牧业、炼铁业等有较大发展,与中原地区相同,荆柯将去刺秦王,别时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格律和情调同项羽《亥下歌》、汉高祖《大风歌》相同,与中原先进文化并驾齐驱。
燕名将秦开曾袭击东胡,迫其后却干余里,筑长城,从今怀来至辽东,置上谷(唐时称北燕州,今怀来一带)、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各郡,防御东胡和匈奴,形势地位很重要。
司马迁评曰:“燕迫蛮貉(指东胡、匈奴),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凡灭者数矣。”然能维持八九百年,“在姬姓独后亡”,至前222年,为秦所灭,燕人卫满等则流亡辽东,经略开发。
出现了秦开、燕昭王、荆柯、卫满等英雄人物,当时已传扬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土,表现了燕人的气质。
三 秦汉至隋唐时期东北部的政治军事重镇
秦始皇灭6国,一统天下,舍东周王朝的洛邑,而以咸阳为京都,因秦在关中已有几百年的根基。
前202年10月(秦汉以农历10月为岁首),项羽败亡后,刘邦在诸侯将相拥戴下,即皇帝位,初以洛阳为都城。5月,他采纳张良、刘敬等建议,入都关中长安,由丞相肖何营建宫殿,因为秦始皇在咸阳及其周围曾建离宫三百,又另建阿房宜,被项羽一把火烧了三个月,所以要另建。不都洛阳,而都长安,一因关中形势险要,一则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得到关中吏民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大力支持,有其政治基础。
秦统一后,设40郡,今北京地区属渔阳郡。西汉因之,属幽州(13州之一)渔阳郡。
秦始皇筑长城,防御匈奴,渔阳郡是军事重镇。陈胜,吴广等900戌卒,就是调赴渔阳去屯守,而中途起义。
秦汉之际,燕、齐、赵居民避乱流亡辽东的约几万人。汉初,燕人卫满亡命辽东,成为流民的领袖,自立为王,并略地至朝鲜北部,汉武帝起兵灭卫满后代右渠,水路由渤海,陆路出长城。幽州渔阳郡成为经略辽东的军事重镇。
王莽篡位,仍以长安为都,因他在长安掌权多年,有其政治基础。
东汉光武帝以关中经过更始,赤眉与豪强的混战,破坏不堪,遂以洛阳为京都,并以此为基地,陆续消灭割据势力。
东汉设13州部,今北京地区属幽州,州治在蓟县,仍然是东北边方的政治军事重镇。
东汉末,东胡族乌桓兴起,分三大部,居住于辽西、辽东、右北平,各称王。中山太守张纯叛汉,自称“弥天安定王”,为乌桓三大部元帅,寇掠青、徐、幽、冀4州,杀略吏民。灵帝末期,委任刘虞为幽州牧,平定叛乱。
不久,中原大乱,军阀混战,争夺地盘,冀州牧袁绍得到辽西乌桓部大人蹋顿的援助,打败幽州牧公孙瓒,兼并幽州,矫制封乌桓三大部大人蹋顿、难楼、削王等为王,皆称单于。
袁绍自官渡战败病死(202),曹操连年进攻袁家诸兄弟,袁尚败走幽州,投奔乌桓蹋顿,蹋顿于206年寇边,企图助袁尚收复冀州,第二年,曹操亲率大军打败乌桓兵,斩杀蹋顿,各部陆续归降,徙居内地,幽州、并州均归曹操统领,新兴起的鲜卑部落也归附曹操。
安禄山即以范阳节度使的身分,以今北京地区为基地,起兵叛乱。白居易“渔阳毖鼓动地来”,即指此。
后来藩镇割据期间,范阳节度使改名幽州节度使,又名卢龙节度使,治幽州,即今北京,领幽、蓟、易、定、沧等9州,直至唐末,为李克用所兼并。
四 燕云十六州的割让与宋辽对峙
五代初期,幽州等州郡属后梁、后唐管辖。 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塘起兵叛变,企图篡位夺权,勾结契丹主耶律德光,取得他的军事支持,拜他为父,并由德光册立为帝,史称“儿皇帝,建国称后晋。交换的条件:割幽云16州与契丹,计:幽州治蓟,即今北京;蓟州治渔阳,亦今北京;瀛州治河间;莫州治莫,今肃宁;涿州治范阳,即今涿县;檀州治燕乐,即今密云;顺州今顺义县;新州治今涿鹿县;她州治今怀来县;儒州治今延庆县;武州治今宣化;蔚州治今蔚县;云州治今大同;应州治今应县;寰州治今朔县东;朔州治今朔县。
契丹得幽云16州后,改称幽州为燕京,改国号为大辽。
北宋都大梁,即开封,称东京。自此以北至河间府,一片平原,无险可守。辽占燕云16州,对宋是一大威胁。宋太宗两次北伐,欲图收复燕云,均不幸战败无功。此后一直处守处,澶渊之盟后,每年向辽交纳银绢,称“岁币”,买得暂时和平。宋神宗急于变法,就是为了富国强兵,收复燕云。可见幽州(燕京)归那一方所有,关系重大。这就是燕京在当时所处的特殊地位。
、金自太祖阿骨打于11l5年建国称帝后,不断向外扩张,亦建立5京:上京会宁府是初期的都城,东京辽阳府,北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南京大兴府,即燕京。除上京外,其他四京是政治军事重镇,不是国都。
金主亮贞元元年,迁都燕京、以燕是列国的名称,不宜为京师的称号,改名为中都。开封府原称汴京,改称南京。11 61年6月,他又迁都南京开封府,大肆搜括骡马,9月起兵南侵至瓜州,为宋虞允文所指挥军队大败于采石矶。金人立曹国公东京(辽阳)留守完颜乌禄(改名雍)为帝,即金世宗。10月,金主亮为部将所杀,金世宗又定都中都(燕京)。
十三世纪初,蒙古兴起.1213年,蒙古兵一再围金中都(燕京),金宣宗被迫于1214年5月迁都开封,燕京为蒙古所占领。
金以燕京为首都前后共82年。元太祖成吉思汗建都和林。1260 年,元世祖即位,以汗平为都,4年后,即1264年,迁都燕京,改称大都,称开平为上都,至1368年元顺帝逃往塞外,明徐达克复燕京。
六 明代以后南京北京轮换建都
明太祖朱元璋以应天府为根据地,夺取天下,于1368年即皇帝位,建都应天府,称南京,开封为北京,曾营建濠州,拟置中都,后罢。称元大都为北平。
建文帝继位,仍以南京为首都。
靖难之变后,明成祖篡位称帝,最初也以南京为国都。永乐四年(1406)开始营建今北京宜殿,准备建为京城,永乐十九年正月,始迁都北京。未迁前,南京仍是京都,他若北巡或出塞打蒙古,太子留守南京,称监国,中央朝廷各衙门也在南京,一般政令亦在南京发布。这就是作为首都的基本特征。
明成祖迁都后,为尊重乃父,仍称南京为京都,北京为陪都。但北京已是事实上的首都,因为皇帝和中央朝廷在此,政令也由此发布。宣宗后才不称陪都。从明成祖迁都到李闯王进京,北京一直是明王朝的京都。
李自成曾在北京即皇帝位。北京又是大顺政权的都城,虽然只短短几天。
1644年5月,明福王朱由嵌在南京即皇帝位,仍以南京为京都,但只存在一年。
1644年3月,多尔衮率清兵入关,5月占领北京,9月,清王朝定都北京,直到辛亥革命被推翻。
辛亥革命爆发后, 1911年12月29日, 17省代表在南京开会,依照《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于1912年元旦正式就职,以南京为首都,迫使清帝退位。依照南北和议,孙中山于2月13日辞职,另选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但他必需
到南京首都就职,袁以种种藉口和手段,不到南京。4月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被迫通过决议,迁都北京,即通常所说的北洋军阀政府及其都城。
1927年北伐胜利,推翻北洋军阀政府,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又奠都南京,改北京为北平,直到1949年南京解放。在抗日战争期间,曾以重庆为陪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又定都北京,并载入宪法。
以上是北京在历史上地位变迁的简单过程,算不上什么论文,仅仅为研究北京史的同志提供一些参考的线索。
从燕到清,考察北京历史地位的变化时,抓住了错综和复杂的民族矛盾这一线索,便易于理解,同时也是北京同南京、洛阳、长安的不同之处。民族斗争的结果,不断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融合主要体现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面。
2. 北京的历史到底追溯到什么时候
北京有3000余年建城史和850余年建都史,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其最初回见于记载的名字答为“蓟”。北京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北京迎接每年超过1亿4700万的旅客。此外,现在的美国和古代中国也有许多城市定名北京。
3. 古代北京有什么历史
北京城被称为六朝古都,可久远的燕国对于现在来说可以说是无迹可寻,可北京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期的五个朝代建都之地,这五朝指的是辽(公元916——1125年)、金(公元1115——1234年)、元(公元1279——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当初辽时,只把北京作为陪都,北京只不过是辽代“五京”之二,而真正在这里建成中央都城的,不始于辽而是始于金。据《金史·海陵纪》记载说燕京就是北京在当时的名称,金建都之后改称中都。当时为公元1153年4月21日,即正式将燕京定为首都。
历朝历代都将北京视为重镇加以治理和保护,并不断改变着它的名称。有人统计过,北京城的各种名称达六十多个。
就大家熟悉和史书中常见的说,北京地区上古时称幽陵,夏朝时称冀州,周朝时称蓟,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秦置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阳、蓟县,北魏称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唐改称范阳,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就是从范阳起兵的。唐以后又一度称幽州。辽建都在上京,把这里作为陪都称幽都,也称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金朝建都于此,称中都,并对其进行了扩建。这是北京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开始。
元朝时称大都,这时的北京城已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大都市了。马可
4. 北京历史发展的四个时期及特点
史学界通常是把北京历史分成四个大时期,十五个阶段:
1,第一个时期(50多万年前——公元前222年),是北京地区出现古代人类活动,到城市的起源和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又可分成四个阶段:
一、北京地区的古代人类活动阶段,时间自50多万年前至四千多年前,即通常所说的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算是属于原始社会时期。这一阶段,北京地区活跃着著名的“北京人”、“新洞人”、“山顶洞人”、“东胡林人”等北京先民,并留下了一系列的文化遗存。
二、夏商时期北京地区的方国阶段,时间自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余年。时属青铜时代,人类社会也已进入奴隶社会时期。这时北京地区已出现臣属于殷商的小国及其都邑——蓟和燕。
三、西周、春秋时期的燕、蓟古城阶段,时间自公元前1000余年至公元前475年。这一阶段,北京地区出现了两个西周的分封国——蓟和燕。于是,北京成为西周王朝北方封国的统治中心,诸侯领地的中心。
四、战国时期的燕都蓟城阶段,时间自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2年。这一阶段,北京地区是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的统治中心。,
2,第二个时期(公元前221——公元937年),是北京地区从封建统一国家的东北军事重镇,交通贸易枢纽到北部地区的多民族大城市时期。这个时期内,又可分成四个阶段:
一、秦汉时期的燕地蓟城阶段,时间是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20年。这一阶段秦、汉(西汉、东汉)两朝政府在北京地区设置郡(国)、州、县等行政机构,北京成为中原封建王朝的北方军事重镇和交通贸易枢纽。
二、魏晋十六国北朝时期的幽州蓟城阶段,时间是从公元220年至公元581年。这一阶段北京地区往往是北方封建割据势力的盘踞中心,又常常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的军事前哨基地。
三、隋及唐前期的幽州阶段,时间是从公元581年至755年,这一阶段隋唐两代政府大力营建这一地区,使幽州成为统一中原王朝控制下的北部地区的多民族大城市。
四、唐后期及五代时期的幽州阶段,时间是从公元755年至937年。这一阶段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封建王朝丧失了对幽州的控制,使这里成为了藩镇割据的中心。
3,第三个时期(公元938——公元1949年),是北京在封建社会中后期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逐渐上升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时期。这个时期内,可分为七个阶段:
一、辽代的南京(又称燕京),时间是从公元938至公元1122年。这一阶段燕京是辽代的陪都,是契丹人与汉人融合、凝聚的中心。
二、北宋的燕山府,时间是从公元1123年至公元1125年,这一阶段燕山府是北京政府的北方边郡,但中维持了不到三年就又归于金人之手。
三、金代的中都,时间是从公元1126年至公元1215年。这一阶段中都是金朝的皇都,是中国北半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四、元代的大都,时间是从公元1215年至公元1368年,这一阶段大都是元朝的首都,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五、明代的北平、北京,时间是从公元1318年至公元1644年,这一阶段北京是明代的首都,全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六、清代的京师,时间是从公元1644年至公元1911年。这一阶段的京师是清朝的首都,也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过程中的全国统治中心。
七、民国时期的北京、北平,时间是从公元1912年至1949年,这一阶段北京先为民国首都,
1928年6月以后,设北平特别市,直隶南京“国民政府”。,
4,第四个时期(公元1949年至今),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以上四个时期十五个阶段基本囊括了北京从古至今的历史概貌。这其中第四个时期由于以后开设的“当代北京”要讲到,所以本课就不再涉及。前三个时期中,以第三个时期最为重要。原因很显然,因为自辽以来北京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地位,职能作用都远非前两个时期所能比。因此,也是重点部分。
北京历史悠久,内容十分丰富,初始接触,甚至给人以纷繁驳杂之感。但还是有规律可寻的。总结起来,北京历史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总体上讲,北京的历史特点,离不开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总体规律。但由于它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使得它又有自己独有的特点。
(一)、文化源远流长,历史非常连贯,地位不断递升。由此又造成了北京历史文化的丰富,厚重和区域特点非常鲜明。如我前面介绍的,北京从50多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开始,到距今20万年~10万年的“新洞人”,再到距今一万八千年的“山顶洞人”。新石器时期,又有东胡林人,上宅遗址和雪山文化。这些不同阶段文化的连绵不断,反映了人类在北京地区发源、成长、演进的连续过程。进入阶段社会,北京又由方国中心,到北京重镇,最后逐渐上升为陪都,北半个中国的都城,一直到全国的政治中心,这种既久远又连贯,而且持续递升的历史特点,在我国其他古都的历史上是少有的。
(二)、北京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大融合、大交汇之地,尤其是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农业文化的交接地带。这造成北京文化的丰富多彩,又造成北京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北京处在我国南北两大文化区——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农业文化的交接地带。各民族长期在这里交融、汇合,所以这里民族矛盾、民族斗争表现的十分突出。由此,一方面造成这一地区战争特点多,而且大多是民族战争,另一方面在战或和之日,也正是各族文化大交流、大融合之时。当然在南北文化的撞击过程中,尤其是辽、金以后,由于北方少数族军事力量强大,南进的政治目的明确,但其经济方式相对落后,使得北京在政治、军事地位上不断上升,而经济发展却常常出现短期倒退,社会发展也呈现复杂性。
(三)、由于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和北方民族较之后期中原政权封闭性小,使北京文化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内容丰富、斑斓多彩、吸收力强、开放性大。但另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原来的文化层次较低,使北京文化又有一个突出的缺点:在中后期趋向肤浅。北京整个历史文化的丰富、厚重,与中后期的粗放、肤浅;文化上的开放、宽容与政治上的专制主义特色,形成明显的反差。这一特点与中原其地方古都(如西安、洛阳)也有很大区别。
(四)北京中后期政治、军事地位的急剧上升,与它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极不相称。北京在历史上从来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但它军事、政治地位的不断上升又造成极大的经济需要。这使得它对全国的经济依赖性极大。这种突出的矛盾,也使得北京无论在经济生活、城市建设、交通水利、人口和社会结构等方面形成不同一般中原古都的特殊需要和布局。如:
北京与周围城镇关系非常密切,这些城镇担负着军事防御、经济补给等不同任务,于是在北京周围形成一个“首都圈”,与北京形成一个相辅相成,共存共长的整体。这一特点在中原其他古都周围并不明显。
城市空间特征是城市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北京发展历史的分析,可看到北京城市发展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空间区位优势、且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空间位置上的过渡性及政治地位的重要性,是北京城市空间的主要特征,而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北京作为多民族政治与文化交融的边缘与门户的区位特征,将有助于北京向国际化城市的发展。作为国都的北京,其空间区位与其它都城相比,既不位于大河流域的平原地区,也不是位置适中或靠近经济发达的地区,粮食的供给一致困扰着城市的发展。但北京依据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多方位的衔接性而成为首都的首选区位。同时,还应注意到,对北京空间格局的认识应从发展的观点出发。分析北京与中原文化间的关系和作用,分析北京的边缘和门户的含义及其对北京城市的发展的意义。
首先,北京处于中原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点,亦或是北京地处汉族文化的边缘而承担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南下的门户作用。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河宽厚的包容性,是任何一个民族所不能抗拒;而游牧民族的粗狂和质朴。也为兼收并容的汉族文化所赏识。因此,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性在北京得到完美的体现。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城市所不具备的。
其次,民族矛盾始终是影响多民族国家的主要矛盾。中国的少数民族虽然众多,自古就有北狄、南蛮、西戎、东夷之称。
再者,中国北方和南方的矛盾不仅是政治矛盾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的矛盾,最主要的是反映了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间的差异。
最后,北京的边缘与门户作用,在当代北京城市向国际化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依然重要。中国东部地区在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中处于世界核心区的边缘,同时又处于中国的核心区,而北京作为首都,依据其城市发展的空间区位优势,仍将处于城市发展的前沿。
从空间演变的角度来研究区域城市体系。个人认为,自秦汉开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地狱开发强度的提高,频海地区社会经济逐渐发达,因此,区域城市体系的格局呈现由山前向频海延伸的过程。区域的空间布局的发展,必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城市交通体系。城市交通体系的形成与城市区域体系的发展过程有着很重要的联系。因此,2005年1月被正式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提出建立郊区新城为核心的内容,以快速轨道交通为导向,实现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协调发展,‘‘构建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再谈谈北京的建筑的发展:北京建筑的特点
历史悠久 千年古都
北京先70人万年前穴居在西南郊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中。近年王府井南口东方广场工地发掘出#万余年前古人类遗迹,在门头沟东胡林村清水河畔的台地上发掘出距今2万年左右的墓葬,证明此时北京先人已从山洞穴居进入河谷和平原地带生活。
北京迄今考古发掘出最早的建筑遗址为距今6000余年的平谷北埝头村10座残存房址,平面呈椭圆形,周边有木柱穴,内有夯土痕迹和朽木灰,为半地穴房屋。
北京最早建城于西周初年燕国,距今已)3000余年,位于房山琉璃河董家林村,现仍保存古城墙、殉葬墓、车马坑等,今建为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200多年中北京一直为北方军事重镇。公元)年,辽太宗将当时的幽州(今北京)定为陪都,称南京,又称燕京;)年金海陵王迁都燕京,改称中都。位于右安门西玉林小区的金中都南城垣下水关遗址,今建为辽金城垣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大都基本建成,今存北城垣和西城垣北端的土城已建为遗址公园。明清北京城建成后,紫禁城作为故宫博物院保存至今。
北京从辽代作为陪都建成燕京已有千年,从金代建成中都作为帝都已有很多年。建筑遗产丰富技术进步显著北京各个历史时期都留下宝贵的文化遗存和文物建筑,其数量之多、品位之高,在全国乃至世界均属罕见。北京现有文物保护单位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有:长城、明清故宫、北京猿人遗址、天坛、颐和园和明清皇家陵寝。北京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保存至今最早的为大葆台西汉墓的地下墓室,地上建筑最早为建于西晋的潭柘寺。构造多采用抬梁式,昆明湖西北大船坞跨 (。重要建筑外檐采用斗拱,兼有结构和装饰功能。北京古代砖石结构主要用于地下陵墓(如明十三陵)、塔(如辽天宁寺塔)、城墙、古崖居和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如皇史宬、钟楼、斋宫)等。
北京近代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砖(石)墙、柱和木屋架、木楼板、木楼梯承重,外墙用磨砖对缝、砖雕、砖拱等;如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东交民民巷使馆建筑群、北京大学红楼、清华学堂等。钢筋混凝土技术于,"世纪初传入北京,形成砖混结构和内框架、框架;其代表为未名湖燕园建筑、清华大学早期建筑和北京饭店中楼等。
2000年以来,北京当代建筑迅猛发展。,学习苏联和东欧建筑科学技术,走上了建筑工业化道路,自力更生,完成国庆十周年十大建筑和一大批工业、民用建筑;一些领域已接近当时的国际水平;十年动乱扩大了差距,从1977年代中期开始,充分吸取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理念,完成较大规模住房、教科文卫建筑、旅游饭店、办公商业服务建筑以及亚运会场馆等建设;近年来,建筑向高大精深和多功能、综合性方向发展;
代住宅四合院是北京古代遗存庭院式住宅的代表,采用传统木构架双坡瓦屋面,典型
布局是在南北向主轴线上建坐北朝南的正房,前面建东西厢房和与正房相对的南房(倒座),以房屋后墙及院墙围成封闭的宅院。较大的宅院沿主轴线布置成“一正两厢”多进院;更大的宅院则有几个多进院并列,并附有花园。现存的传统四合院多为清代所建。
北京典型四合院住宅和胡同示意图。
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东四六条崇礼住宅,建于清光绪年间,四合院建筑群有三条中轴线分成三路三进院落,北为花园。西城区郭沫若故居、东城区府学胡同等一批有保存价值的四合院,分别列为全国和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近年在景山东街、什刹海沿岸等处,拆除旧房,建成一些新四合院,布局和外观基本不变,但功能提高,材料设备更新。20世纪初,北京建成一批以!层砖木结构为主的西式住宅。例如位于东单东北的北极阁三条协和医学院南院住宅区为地下层、地上为单元式住宅,屋顶设有通风窗;清华园内照澜院等联排平房住宅,每户各有小院。
当然,在北京也能看到高楼耸立。这也是当代建筑的一个显著标志。
2008年的奥运会上鸟巢的这个建筑可谓是让国人骄傲,让外国人赞美。这也代表着中国与时俱进的发展现状。
5. 北京在历史上定都几次呢都是什么时候呢
战国时的燕、五代抄时的前燕和金、元、明、清各朝都先后定都于北京。
金主亮贞元元年(1153),由上都迁燕京,北京始成为国都.
金以燕京为首都前后共82年。元太祖成吉思汗建都和林。1260 年,元世祖即位,以汗平为都,4年后,即1264年,迁都燕京,改称大都,称开平为上都,至1368年元顺帝逃往塞外,明徐达克复燕京。
明成祖篡位称帝,最初也以南京为国都。永乐四年(1406)开始营建今北京宜殿,准备建为京城,永乐十九年正月,始迁都北京。从明成祖迁都到李闯王进京,北京一直是明王朝的京都。
1644年3月,多尔衮率清兵入关,5月占领北京,9月,清王朝定都北京,直到辛亥革命被推翻。
6. 古代北京有什么历史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蓟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另说周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并蓟,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秦灭燕之后,设置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出版过一种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见于《晋书》,颍川距晋国都洛阳极近,故称日下。后来唐朝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即运用于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为国都的代称。作为北京的代名词来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和乾隆年间成书的《日下旧闻考》等。
幽都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时也曾设置过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京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为燕京。安史之乱平定后,罢燕京。后来北京的正式命名虽屡有变动,而燕京这个名称却广泛使用。近百年来,“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个别称,甚至一些企业的名称、产品的命名也多用这两个字。
春明起源于唐代,唐朝首都长安的正门(东门)名为春明门,古人认为东方主春,于是后人遂以“春明”作为首都的别称,北京成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春明”。清人孙承泽著有《春明梦余录》,盖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前,称首都长安为京城,以后京城就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时至今日也是人们称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词。
南京辽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宋、金议和后,燕京回归北宋,建燕山府(因临近燕山脚下),故燕京又称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占领宋的燕山府。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人迁都燕京,改称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带。
大兴金在将燕京改为中都的同时,设大兴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东南部,包括今东城区、崇文区、朝阳区及大兴区的东部。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汗八里元时蒙古人称大都为汗八里,蒙语的意思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处。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后也被称为汗八里,马可·波罗在他著的游记中就称大都(北京)为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将准备都城迁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京师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后世遂称国都为京师。还有一种说法,陕西凤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师,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统名为京师,以后便将京师当成国都的代称,北京被称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京师。
宛平这是老北京人对北京的泛称,其实不准确,明清的宛平县治区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现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区、宣武区、海淀区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区、门头沟区和大兴区的西部。
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北京历史上除了用过上述名称外,还有秦汉之时,北京曾是广阳郡的治所;隋大业年间,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宝年间,曾是范阳郡的治所;辽代时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时,曾是顺天府的治所,于是广阳、涿郡、范阳、析津和顺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别称。
7. 北京由古至今的具体历史发展过程
北京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华夏民族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京师、顺天府等等 古代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奭于今日北京及附近地区,称燕国,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区的琉璃河镇,遗址尚存。 又封尧之后人(一说黄帝后人)于蓟,在今北京西南西城区。后燕国灭蓟国,迁都于蓟,统称为燕都或燕京。 秦代设北京为 蓟县 ,为广阳郡郡治。 汉高祖五年,今北京地被划入燕国辖地。元凤元年复为广阳郡蓟县,属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亲分封于此,故更为广阳国首府。 东汉光武改制时,置幽州刺史部于蓟县。永元八年复为广阳郡驻所。 西晋时,朝廷改广阳郡为燕国,而幽州迁至范阳。十六国后赵时,幽州驻所迁回蓟县,燕国改设为燕郡,历经前燕、前秦、前燕、后燕和北魏的统治而不变。 隋开皇三年废除燕郡。但很快在大业三年,隋朝改幽州为涿郡。 唐初武德年间,涿郡复称为幽州。贞观元年,幽州划归河北道管辖。后北京成为范阳节度使的驻地。安史之乱期间,杂胡安禄山在范阳(今日北京、保定附近)称帝,建国号为“大燕”。唐朝平乱后,复置幽州,归卢龙节度使节制。 五代初期,军阀刘仁恭在这里建立地方政权,称燕王,后被后唐消灭。后晋的建立者沙陀人石敬瑭为了打败后唐,投降契丹人,将燕云十六州让给契丹。这16州是:幽(今北京市)、蓟(今天津蓟县)、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涿(今河北涿州)、檀(今北京密云)、顺(今北京顺义)、新(今河北涿鹿)、妫(原属北京怀来,今为官厅水库库区)、儒(今北京延庆)、武(今河北宣化)、蔚(今河北蔚县)、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马邑镇)、朔(今山西朔县),并向契丹称自己为儿皇帝。 石敬瑭割让包括今北京在内的燕云十六州为辽国和金国后来对宋朝长江以北地区的威胁打开了门户。 北宋初年宋太宗在高梁河(今北京市海淀区)与辽战斗,意图收复被后晋割让的燕云十六州未果;辽于会同元年起在北京地区建立了陪都,号南京幽都府,开泰元年改号析津府。北宋末年连金灭辽,曾短暂收复燕云十六州,并设置了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北京属于燕山府路。后金国以张觉事件大举伐宋,再次侵略今北京市。 贞元元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正式建都于北京,称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此后元朝、明朝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于此。 蒙古帝国成吉思汗麾下大将木华黎于1215年5月攻下金中都,对城市展开了为期一个月的大屠杀,并彻底夷平了这座城市,遂设置燕京大兴府。元世祖至元元年改称中都路大兴府。至元九年,中都大兴府正式改名为大都路(突厥语为Khanbalik,意为“汗城”,音译为汗八里、甘巴力克)。据马可波罗游记叙述:京师蒙古人笃信藏传佛教,象为佛教祥兽,当时大都常有大象漫步。 明朝初年,以金陵应天府 (今南京市) 为京师,大都路于洪武元年八月改称为 北平府 ,同年十月应军事需要划归山东行省。洪武二年三月,改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驻地。 燕王朱棣经靖难之变夺得皇位后,于永乐元年升燕京北平为 北京 ,暂称“行在”(天子行銮驻跸的所在,就称“行在”)且常驻于此,现在的北京也从此得名。朱棣行在北京后,一改元态,北京城秩序井然,繁荣安乐。 永乐十九年正月,朱棣正式移鼎燕京,以之为京师,称为“北京”。金陵应天府则作为留都,称南京。明仁宗的部分时期,则因皇帝个人的喜好因素,北京之法律地位还曾一度由首都,降为君主暂幸之行在,复称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明英宗 正统时才恢复燕京京师的地位。 顺治入关后即进驻北京,亦称北京为京师顺天府,属直隶省。清政府在北京实行旗民分居政策,即八旗居住内城,汉人和回民居住外城。旗人事务由步军统领衙门管理,而汉回事务则交给顺天府管理。 近代 晚清时期(1860年-1912年) 清咸丰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以后,外国使节和基督教传教士得到特许允进北京,在城内各处兴建教堂,使馆则集中在东交民巷。 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定都金陵,称南京。同年3月袁世凯北洋政府迁都北京,升格首都。民国伊始,北京的地方体制仍依清制,称顺天府。直至民国三年,改顺天府为 京兆地方 ,直辖于北洋政府。这一时期,北京新建了有轨电车系统,和一批现代的文化教育机构,如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协和医学院等。 民国十七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北京,张作霖退回关外。后被日本关东军谋刺于皇姑屯,东北易帜,北洋政府结束运作 国军北伐至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1928年-1949年) 1928年北伐战争后,中国的首都迁到金陵,为南京。撤销原京兆地方,北京遂改名为 北平特别市 。1930年6月,北平降格为河北省省辖市,同年12月复升为院辖市。这一时期,北京尽管不具首都的地位,但在教育方面仍有关键的优势,被国际人士称为“中国的波士顿”。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军占领,其傀儡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此成立,且将北平改名为北京。1945年日本宣布向同盟国投降,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同年8月21日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接收北京,并更名 北平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49年─) 毛泽东 在1949年宣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月31日,傅作义与中国共产党达成和平协议,率中华民国国军25万人改投中共,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进入北平市,史称“北平和平解放”。同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同时北平更名为 北京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
8. 北京的历史开始于什么时候。。大家帮帮忙哇~~~
北京历史悠久,它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版国北方的重镇权,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等等。
先秦至秦汉
在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蓟国就在北京地区建立城市,后燕国打败蓟国,后迁都蓟,称为燕都或燕京。
秦代为蓟县,为广阳郡守驻地。
汉高帝五年,被划为燕国辖地。元凤元年复为广阳郡蓟县,属幽州。 本始元年更为广阳国首府。
东汉光武改制时,置幽州刺史部于蓟县。永元八年复为广阳郡驻所。
9. 历史上从什么时候开始定都北京的
1949年9月27日。
1949年9月27日,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出席会议代表专623人,一致举手通过定属都北平,并自当天起正式改北平为北京。
两个月后,北京市的第一届人民政府诞生了。从某种角度说,这本不是第一届市政府。1949年元旦,北平市军管会和政府正式宣告成立,那才是中共领导下的北平的第一届政府。
(9)北京古代历史都有什么时候开始扩展阅读
人民政协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于:
首先,它标志着中国爱国统一战线和全国人民革命大团结在组织上的最后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主要机构从此产生。
其次,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基,为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作了全面的准备。
第三,人民政协这一组织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兼收并蓄的传统精神,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