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城墙有多少年的历史

城墙有多少年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1-03-01 13:47:37

A. 南京明城墙有多少年历史

南京明城墙始建于1366年(元至正廿六年),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全部完工于1393年(明洪武廿六年),历时达28年。

南京明城墙,整体包括明朝时期修筑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墙,现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城墙,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现完整保存25.1公里。

其作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城墙都无法与之比拟,是继中国长城之后的又一宏构。



(1)城墙有多少年的历史扩展阅读

南京明城墙历史悠久,民间流传着许多的传说故事。

1、明初建造南京城,所需巨额费用大部分摊派到江南富户的头上,其中浙江吴兴的大富翁沈万山单独认捐了洪武门至水西门的造城费用。

传说聚宝门建筑之初,城墙屡建屡坍。有人献计要朱元璋使用沈万山祖传的聚宝盆,朱元璋用计强行征用,并把它埋在第一道瓮城东面的墙下,城门果然修成。于是人们将这座城门称为聚宝门。

2、在南京水西门到中华门之间有段城墙,高度比别处城墙矮得多。传说原来这段城墙是安徽太平县人负责修建的。太平县土地贫瘠,民工缺吃少穿,大家敢怒不敢言,消极怠工。眼看期限已到,城墙还未完工,民工对负责检查工程的官吏谎称说:“不知是破了什么风水,我们这儿的人个个得了黄病,能吃能睡,就是不能做。”

那官吏看到他们脸色蜡黄,就连忙回宫向皇上禀报。实际上民工们是拿荷叶将脸擦黄的。皇上随后下了一道圣旨:为体恤太平民工,城墙没完成的就不罚了。不过,既得了黄病就要忌盐,从此太平县再也没有官盐供应了。对这段城墙,人们称之为矮城。

3、在金川门和兴中门之间,有一段百余丈长的城墙,传说这是朱元璋的一位宠臣负责督造的,这位大臣不把造城墙的事放在心上,眼看到最后期限只剩十来天,要备料、派工、挖土、砌墙等等,时间根本来不及了。

这位大臣急坏了,想出一个主意,用大毛竹把这百余丈地方搭成一个大栅栏,筑在城外一道宽阔的河边上。完工的期限到了,朱元璋带着文武大臣从聚宝门一路巡查,查到这里,由于河道太宽,他们远远观看,谁都没有发现问题。

大臣刘基还夸赞道:“皇上,城外挖一道护城河,这个办法太好了!应该命令城外都挖,与这里连接,出入城门要过桥,岂不更加安全!”朱元璋一时高兴,赏赐了那个宠臣。可事隔不久,事情败露,朱元璋大发雷霆,以欺君之罪杀了那宠臣等一帮人,拆掉了竹栅栏,补筑了那段城墙。不过,这栅栏门的地名却一直传下来了。

B. 长城有多少年的历史

大约2228年左右。

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时期长城的修筑基本上都有记载,但各朝各代在修筑长城和记载长城时,所使用的名称多有不同,这些不同的名称,有的在同一历史时期互相通用,有的仅在某个历史时期或某个地域用过。

(2)城墙有多少年的历史扩展阅读

1、长城的防御工程体系

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 体系。

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万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 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 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

2、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在2000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 验。2000多年一直遵循这一原则,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

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 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 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可称得上是“巧夺 天工”的创造,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城的遗迹。

C. 西安城墙历史有多少年

西安城墙又抄称西安明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广义的西安城墙包括西安唐城墙和西安明城墙,但一般特指狭义上的西安明城墙。

城墙为明代建筑,全长13.7公里,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竣工,是在明太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指导下,在隋、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当时是西安的府城。明太祖朱元璋将次子朱樉册封为秦王,藩封、府治同在一城,因而城池规模宏大坚固,再加上后来明清屡次修葺、增建,至今保存完好。

D. 西安城墙有多少年的历史

西安城墙位于西安市中心区,是明代初年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呈长方回形,墙高答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2米,南墙长3441.6米,北墙长3241米,总周长11.9公里。有城门四座: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每个城门都由箭楼和城楼组成。现存城墙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中世纪后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E. 南京的城墙有多少年的历史

朱元璋攻入南京,于公元1366年到1386年间进行大规模改建。历时二十年,建成南京历史上回最答具规模的城墙。其后的五百多年,南京城垣基本上保持明代以来的格局。1955年1月起,因为各种原因,拆除了部分城墙。198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了保护城墙的通告,1988年1月被确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十多年来,南京市政府与民间机构一直致力于南京城墙的恢复与保护工作。 南京明城墙不仅是我国现存的第一大城,而且是世界第一大城(巴黎城长29.5公里)。

F. 西安古城墙有多少年的历史

600多年
西安城墙位于西安市中心区,是明代初年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建筑起内来的,呈长方形,墙高12米,底宽容18米,顶宽15米,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2米,南墙长3441.6米,北墙长3241米,总周长11.9公里。有城门四座: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每个城门都由箭楼和城楼组成。现存城墙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中世纪后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西安城墙除了城门设防严密外,城墙四个拐角还修有角楼。作用是辅助城门,观察和防御四面外来之敌。整个城墙外侧,每隔120米有一座马面(也叫墩楼)。每个马面宽20米,从城墙向外伸出12米,高低、结构和城墙相同。西安城共有马面98座,垛口 5984个,使城墙外侧成锯齿形。每个马面上原有可供驻守军队的卡房(也叫敌楼)3间。城墙和马面上有女儿墙,墙上有既能藏身又能8奈望、射击的凹口和方孔。因此,西安城墙对研究封建社会的城市建设,历史、军事和建筑艺术,都有着很高的价值。

G. 城墙的发展历史

城墙作为城市、城池和城堡的抵御外侵防御性建筑,中国古代城市的城墙从结构和功能分,主要由墙体、女墙、垛口、城楼、角楼、城门和瓮城等部分构成,绝大多数城墙外围还有护城河。从建筑的原材料分,分为版筑夯土墙、土坯垒砌墙、青砖砌墙、石砌墙和砖石混合砌筑多种类型。
旧时农耕民族为应对战争,使用土木、砖石等材料,在都邑四周建起的用作防御的障碍性建筑。早在明王朝建立前,当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便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这些建议。当全国统一后,他便命令各府县普遍筑城。朱元璋以为“天下山川,唯秦中号为险固”。
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墙,都是由土或砖石筑砌的刚性实体,并具有一定的厚度与高度。其所在位置,一般都在城市或建筑组群的周围,起着分割空间、阻隔内外的作用。这种采用人工修造的建筑屏障来围护一定空间的方式,究其渊源,最早恐出于原始社会房屋的壁体和围墙,以后发展为聚落的寨墙,当聚落扩展为城市时,才逐渐演变成目前的形式。以后,它又被人们使用于国境及边界,并进一步发展为具多种内涵的强大边防体系。由此可见,城墙产生和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出于它的对外防御性。而对空间或地域所进行的划分或隔绝功能,则是次要的。我国最早城墙的出现,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主要存在于当时的各类城市。随着城市的不断增加,以后历代都曾大量建造。由于古代战争中的进攻手段一直相当原始,因此城墙这种并不十分先进的防御构筑物,在我国竟然沿用到封建社会末期。 城墙在我国几千年历史中的发展又是如何?除了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以外,另一个来源就是中国古代文献。内中有关于筑城的记载亦复不少。例如涉及太古时期的有:《汉书·食货志》:“晁错复说上曰:……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汉书·郊祀志》:“黄帝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轩辕本纪》:“黄帝筑城造五邑。”《黄帝内经》:“帝既杀蚩尤,因之筑城。”《史记》补《三皇本纪》:“人皇……兄弟九人,分长九州,各主城邑。”以上载述中之神农、黄帝、人皇等,都是太古时传颂的领袖人物,其时代约相当于我国新石器时代之中晚期。文献所载既为筑城,则构有城墙乃是必然之事。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考古发掘,在我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及四川诸省,先后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已超过三十座,例如山东章丘城子崖、寿光边线王、阳谷景阳冈、茌平教场铺,河南登封王城冈、淮阳平粮台,湖南沣县城头山,湖北天门石家河、荆门马家垸,四川新津宝墩、都江堰芒城、崇州双河……且多数之城墙保存相当完好,由此可以证明古代文献记载当时已建有城市的不误。
然文史述及夏代建城之记录绝少。《吴越春秋》称:“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又《淮南子》载:“夏鲧作三仞之城。”按鲧乃夏禹之父,曾为舜治天下水祸而不成,其时稍早于夏朝之始建。夏代自禹迄桀,先后共十四世十七王,历时四百年,帝都即已移迁六次(依古本《竹书纪年》)。史载禹即位时,诸侯来朝者万人。由此推知,全国各地开展之筑城活动应不亚于前世。《管子》有云:“夏人之王(城),外凿二十七虻蝶、十七湛……道四经治水……民乃知城郭、门宫、闾屋之筑。”目前虽缺乏此时期城垣实例,但从夏禹时曾在各地大力治水,而夯土筑堤与筑城同出一源,故推测其技术与经验均已超过原始社会,应当是无问题的。
商代统治时间长达六百年,共历十六世三十王,史载迁都亦有六次之多。而商汤建国之际,诸侯共有三千之众,其建城数亦不会少。目前发现的商代城址,从早商到晚商,从帝都到诸侯城,都有若干实例。除晚商都城殷(今河南安阳)未发现城墙外,其他各城均有构筑,且施工技术亦见显著进步。
周代进入封建社会,裂土分茅,大封诸侯,诸侯之下另有附庸,于是又出现了一次筑城高潮。到春秋、战国期间,因各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筑城活动更为增加,除建新城外,修补与扩建工程亦见频繁。这时的城市,已不仅是政治、军事、经济中心与居民麇集之处,而且也是封建等级的象征。表现在城市的具体建设方面,就是不同等级的城市,其城市面积、城墙、城门与角楼的高度均有区别。如《五经异义》载:“天子之城高七雉,隅高九雉。”而《周礼·考工记》又称:“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文中之“隅”,乃是角楼。“雉”是度量单位,约高合一丈,长合三丈,由此可知,当时各级城高以九、七、五……级数衡量的,即以二丈为差数。但这项制度,至春秋、战国时、因诸侯僭越,而使礼崩乐坏,已不再为社会所遵守。 秦始皇削平群雄,统一中国,建立前所未有的集权霸业。然而其统治中心咸阳,迄今尚未发现都垣,与前述之晚商都城殷同为我国古代城市中之特例。但秦咸阳宫仍发现宫垣,且始皇的骊山陵亦用陵墙两道,表明当时并未摒除使用城垣的制度。
汉代是我国最强盛的第二个封建王朝,筑城活动亦十分活跃,特别突出的是西汉长安和洛阳的建造。据《汉书·惠帝纪》载:“元年……正月城长安。”“三年春,发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六千人,城长安,三十日罢……六月,发诸侯王,列侯徒隶二万人,城长安。”“五年……正月,复发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五千人,城长安,三十日罢……九月,长安城成,民爵户一级。”这是正史中最早与最详细记录筑城之载述。通过考古发掘,知西汉长安之平面为不规则之方形,城垣总长度为25.73公里。而《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又谓:“(惠帝元年)始作长安西、北方。”《汉宫阙疏》亦载“(孝惠帝)四年筑(长安城)东面,五年筑北面”,则与前者有所出入。但至少二者都说明筑城是分期分面进行的,这对集中使用人力,缩短运输路线,便于管理监督并在较短工期内早见成效等方面来说,无疑是十分科学与合理的。根据《汉书·地理志》,西汉至平帝为止,共有“郡国一百三,县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国二百四十一”。筑城数量之多,可想而知。依《后汉书·郡国志》,知东汉有“郡国百五,县、邑、道、侯国千一百八十”,较西汉略减。 三国时曹魏都邺城,平面为东西3000米,南北2160米之矩形,城垣总长10.32公里,并于其西墙上构筑铜爵、金虎、冰井三台。这种在城墙上建造楼台堂榭并连以阁道,又在其下营掘洞窟以贮存粮食、兵器等的方式,也就是将观景、游乐、储备、防御诸功能综合为一体,可说是对三代以来盛行于帝王宫室的高台建筑别出心裁的改进,同时也将城墙自古以来主要供防御的职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三台后来又被扩建与沿用,经后赵、前燕、东魏而迄于北齐。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漳水》:“(邺)城之西北有三台,皆因城之为基,巍然崇举,其高若山。建安十五年(220),魏武所起……其中曰铜雀台,高十丈,有屋百间……(后赵)石虎更增二丈。立一屋,连栋接檐,弥覆其上,盘回隔之……又于屋上起五层楼,高十五丈,去地二十七丈,又作铜雀于楼巅,舒翼若飞。南则金雀台,高八丈,有屋一百九间。北曰冰井台,亦高八丈,有屋一百四十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石墨可书,亦谓之石炭。又有粟窑及盐(窑),以备不虞。”由此可见三台宏伟壮丽之一斑。
两晋、南北朝时战乱频起,各地割据政权为巩固自身统治,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筑城。例如位于今陕西靖边县北之统万城,为十六国夏之都城。依《晋书·赫连勃勃载记》:“(赫连勃勃)以叱干阿利领将作大匠,发岭北夷夏十万人,于朔方水北、黑水之南营起都城。勃勃自言:‘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阿利性尤工巧,然残忍刻暴,乃蒸土筑城,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就目前考古发掘,该城筑建时已用三合土,为我国已知古城之最早者。此外,又利用城墙内构作仓库,似受邺城三台之影响。 城门是城市内外交通的出入口,其建筑之规模、数量常依城市的大小、形制、方位、用途等因素来确定。早期的原始社会城市面积都较小,如占地仅0.034平方公里的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仅辟南、北两门。而面积较大的湖北天门市石家河古城(1平方公里)则辟有四门。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口的繁衍,城市的面积也相应的扩大,城门数量亦有所增加。例如周代齐国都城临淄,占地面积21平方公里。其大城(郭城)有城门8处,小城(宫城)有城门5处。鲁都曲阜面积10平方公里,外垣有城门11处。而作为诸侯附庸的羊舌邑城(今山西洪洞县境内),面积约1.53平方公里,故仅辟城门2处。
决定城门位置及数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随着社会发展而日益强化的宗法礼制影响。特别是从周代开始,“位居中为尊”、“数列九称贵”等法则,已为社会所公允。虽然目前我们对两周王都的具体情况了解很少,但从《周礼·考工记》中所描述的王城看,都是每面9里的方形平面,而王宫居中,并依南北与东西的中轴线,于每面城垣中部对称开辟三门。这种平面制式,在不同程度上为后代多数帝都所沿袭。例如西汉长安、东汉洛阳、北宋东京(水门在外)、金中都、明清北京等。随着功能需要的变化,一些城市的城门数量亦有所增减而不囿于上述规定。例如北魏洛阳有城门十三(北二、东三,南、西各四);隋、唐洛阳仅有十门(东、南各三,西、北各二);元大都十一门(东、南、西各三,北二);明南京十三门(城市平面不规则,北四门,东一、南三、西五);北京初建时仅九门(南三、东、西、北各二),至嘉靖时兴建南城,东、西各增一门,城门总数增为十一,清北京仍沿此。
一般地方城市(郡、州、县)大多都在四个方向各开一门,早及原始社会时期山东寿光县边线王、湖北荆门市马家垸等古城即已如此。这种形式的实例,自汉、唐沿至明、清,各地仍然比比皆有所见。
在大多数情况下,城门都是经由陆路交通的旱门。由于某些特殊的自然条件(如城市一部地势低洼,附近有可通行之河道、湖泊等所提供的便利),有些城市就设置可供水路交通的水门,如湖南沣县新石器时代城头山古城、湖北江陵周代楚国纪南城、江苏苏州宋代平江府城等。
早期城市辟城门处的城墙,与其他处同一厚度,如河南淮阳龙山文化时期平粮台古城所示,且为宽度不大的单门洞式样。将城门两侧墙体向内外伸出以形成城台(很可能是列于城门两旁之阙的发展)的实例,最早见于山东曲阜鲁故城。此部面积及厚度增加,既有利于防守,又可在上面建造城楼。后者平时可供宴集及观景,战时则作为瞭望与指挥所在。 它们均建于城墙转角处,平面常作凸出之方形或圆形,上建角楼,功能与城楼相仿。在文献中最早见于周代之《周礼·考工记》,文中称之为“隅”,其高度较城墙高二丈。实例则首见于汉代边城,如前述内蒙潮格旗朝鲁库仑古城之四隅,均建有45度斜出之方形平面角台,顶部面积约5米×5米,形制甚为规整。与此相类似的构筑物,在其他边城中亦时有所见。
前述十六国夏都统万城,其东、西城隅均建有角台。另敦煌北魏249窟西顶《阿修罗王故事》及257窟《鹿王本生故事之四》中所绘城郭,皆有角台之表现。北宋东京之皇城建有角楼,见载《宋史》卷一百十三。辽上京临潢府之北城为皇宫所在,故建有角台。其他如庆州故城等亦有。金代吐列毛杜1号古城之角台,为直径约12米之圆形平面。西夏王都黑城子亦如此。元大都及明、清北京城垣,均围见有角台之痕迹。 这是依一定距离在城墙外侧建凸出的墩台,平面有长方形和半圆形,因外观狭长如马面,故名。它一般宽度为12~20米,凸出墙垣外表面8~20米,间距为20~250米(一般为70米),即在弓矢投石的有效射程以内。特点是能够自上往下从三面攻击城下的敌人。由于火器出现,宋、金以后的城墙,已很少使用这种构筑物了。
马面之名称,首见于《墨子》中之《备梯》与《备高临》二篇,内中所述“行城”者即是。表明至少在战国时,已被普遍用于城市防御了。
现存之最早马面实物,见于甘肃夏河县北之汉代边城八角城。其内城尚存马面五处,计东南一处,西南及西北各二处。马面宽12.2~38.5米,长6.7~11.7米不等,且布置为非对称式,乃是依需要而设。
在对北魏洛阳之发掘后,于其北垣广莫门西侧发现马面一处。其平面大体呈方形,突出城垣外侧11.7米(约相当于城厚2/3),正面宽度约13米。另西垣北端之承明门北,亦发现马面残余。它们都是中原地区都市发现建有马面的另在敦煌石窟壁画中,如北魏249窟西顶之《阿修罗王故事》所绘城郭,即有马面之形象。此项间接资料,亦可为洛阳马面实物之补充。
十六国夏都统万城之东、西二城尚存马面48座,平面为矩形,间距40~70米。其中最大者宽约19米,凸出垣面14米,残高亦相仿佛。
北宋汴京外城构有马面,间距百步(约合150米),载见《东京梦华录》。而南宋《平江府图》中之城垣,亦排列平面为矩形之马面。据图中所绘,除东南、西南二隅角台外,其东、西城垣各建马面20处,南垣11处。盖彼时金兵屡屡南下,不得不为此以策安全也。
辽、金故城之位于北边者,大多均置有马面,但亦有所区分。如辽上京临潢府之北城为皇宫所在,故其外垣之东、北、西三面均建有较密之马面,分别为13、12、19座,间距九十步(合135米)。南城称汉城,为平民居住,因而设置较少,现南垣大部为白音戈洛河破坏,仅残留马面两处。位于黑龙江省克东县之金代蒲峪路故城,平面为不规则椭圆,沿墙置半圆形马面39座,间距50~70米,较他城排列密集。
元上都亦仅于内城垣设马面。内城平面为方形,每边设马面6座,间距140~190米布置手法与辽上京如出一辙。史载元大都亦建,但未见实物,情况已不可考。
明代京师如南京及中都凤阳,均未建马面。永乐时迁北京,亦未于城垣建置马面。后嘉靖三十二年(1553)加建南城时,始于垣间构马面(时称敌台)172座,面积有大小两种,间距为60~100米,估计是配置不同射程武器之故。
明代地方城市如西安,为秦王藩封,其城垣建马面98座,平面为20米×12米矩形,间距120米。又如山西平遥县城,建有敌台71处,间距与西安相仿。沿海城市如江苏南通,为御倭寇侵袭,城垣亦建有马面。
明长城最西端之嘉峪关,有围垣两道。外为罗城,其西侧因系交通要道及主关门所在,故城垣特别高厚(墙高10.5米,顶宽5.3米)。而南、北罗城垣仅高3.8米。内为关城,墙高9米(另加垛1.7米),底宽6.6米,顶宽2米。其南、北垣中央各置一有敌楼之马面,平面矩形,距关城四隅之角台各约75米。综观全部城垣(计罗城垣长1100米,关城垣长640米)中,马面仅此两处。估计此项构筑物之减少与趋近消亡,恐与火器应用之日益普遍有关。 古时称之为“城池”者,就是城墙与护城河的合称。后者又谓城河、城濠或护河。它一般环绕于城墙外侧,少数也有在城墙内侧再修一道内护河。大城内若建有小城,如帝王都中之宫城,州府郡城中之子城等,其城下也常凿有护河。前者如明、清北京之紫禁城,后者如宋平江府城之子城。
就现知古代城市而言,建有一道城垣与一道外护河的为数最多,其实例最早可上溯到我国的原始社会。如湖南沣县城头山古城之外濠,至今宽度尚达35~50米,深度亦在4米左右。它系利用天然水道再加以人工整治开掘而成,除防御功能外,亦可供舟楫交通及城市供排水调剂之用。其有内、外城垣及相应两道护城河的,如北宋汴京开封及南宋平江府城等。建有城垣三道及城濠三道的城市,如筑于春秋时期江苏武进县奄城。其面积虽小,但制式特殊,在我国目前尚属孤例。
护城河道在城门前,常掘成为外凸的缓弧形,可使入口处有较大之活动面积与空间,并由此架设桥梁、以交通内外。所架桥梁,大多为固定式样的平直木桥或石桥。使用拱桥者甚少,因不利车马通行,又防御时阻碍视线。在河道水面不甚广阔时,也有使用可拉曳起落的木质吊桥。在水流湍急或水面甚宽的天然河道上,亦有连舟为桥的事例。 为了避免城门不致直接暴露在敌人的攻击下,常在城门外侧添筑城墙一道,以形成一区面积不大的防御性附郭,这就是所谓的瓮城。瓮城者,顾名思义,一旦敌人进入此处,就会遭到四面围攻,犹如瓮中之鳖。
瓮城平面有矩形和半圆形两种,其墙垣均较主城垣为低且稍薄。而对外交通门道,大多置于侧面,与主城门曲折相通,以有利防守。帝都主要城门及其瓮城门,通常位于同一轴线上,这是为了使皇室车马迅速通行。建于明代初期的南京聚宝门(今中华门)瓮城,采取了三层重叠的布置方式,其纵长深度共达128米,并于城墙内辟有屯留兵卒和贮放军需的券洞27处,门券上方又有防御火攻的蓄水槽、注水孔及多道可阻敌之闸门。这些,都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城门防卫的措施。
我国瓮城的使用始于何时?目前尚未有定论。就已知文献记载与考古发掘资料,汉代以前似未曾出现。如汉代都城西安、洛阳亦无遗物可凭。现有之实物遗址皆得自两汉北境之塞外边城,例如内蒙居延破城子边堡、潮格旗朝鲁库仑(蒙语为“石城”)古城、甘肃夏河县八角城……破城子边堡仅侧辟门一处,门外建无女墙及雉堞之曲尺形土垣,其空旷之南面即为入口。这可说是矩形平面瓮城的最简单形式。朝鲁库仑古城东墙辟一门,其外之矩形平面瓮城辟门南向,与上述边堡布置大体同一制式,惟城垣全由石砌。八角城之外城垣破坏甚烈,原有情况已难以判断。内城作对称十字形平面,南门外有一小瓮城,平面矩形,南北15.30米,东西10米,入口辟于东侧。该城东、西两面亦各有一门,但外无瓮城。
解放以来对唐长安及洛阳的多次发掘,至今均为发现建有瓮城之遗址,文献内亦无此类资料。1984年在江苏扬州对建于唐代之南垣进行发掘,于其城门外发现瓮城一座,平面呈矩形,现尚留存其东墙及南墙之一部,以及南墙东端的瓮城门道。根据各地层出土文物判断,其建造及使用之上限应不迟于晚唐,并经五代、宋、元、明、清各代沿用。
宋代中原及江南城市建有瓮城者甚多,文献及实物皆有所见。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载:“东都外城方圆四十余里……城门皆瓮城三重,屈曲开门。唯南薰门、新郑门、新宋门、封丘门皆直门二重。盖此系四正门,皆留御路故也。”这里明确地说明了屈折开门和贯通直达在形式上的不同,是出于使用上的区别。依元代刻印之《事林广记》所绘东京汴梁图,其罗城之陆路诸门,均建有平面呈半圆形之砖砌瓮城,而各水门均未建有,一若南宋所刻《平江府图》中所示者。另南宋景定《建康志》亦绘有府城之瓮城,其平面为矩形,亦屈曲开门。
辽代都城如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巴林左旗林东县南)、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喀拉沁旗宁城县)及庆州故城(今内蒙巴林右旗白塔子村)等,均于城门处建平面为矩形之外瓮城。
金代城市及边堡建瓮城者尤多,如位于内蒙科尔沁右翼中旗的吐列毛杜一号古城,仅辟有东、南二门,但均构直径约20米之圆形平面瓮城,出入口俱南向,临门更建照壁一堵,为其他瓮城实例所罕见。黑龙江省伊春市之金代故城,平面为椭圆形,于东南、西南隅各开一门,门内均建矩形平面之瓮城一区。
元代早期城市如上都(位于内蒙锡林格勒盟正蓝旗黄旗大营子东),其外,内城亦建有矩形或半圆形瓮城。矩形者门正对主城门,半圆形者屈曲开门,似依前述宋代之制。元世祖忽必烈所建之元大都(今北京北城),肇创时未建瓮城,及至元末农民起义,方于各门处仓促建造。1969年修筑北京地下铁道,在拆除西直门明代箭楼时,无意中发现被包砌在内之元代瓮城垣及门道,为今日所知唯一元代瓮城遗物,惜因工期急迫,致被全部拆除。
明代仍多使用瓮城,如明初南京聚宝门瓮城,其制度似仿北宋汴京者,俱见前述。及迁都北京,各城门仍建瓮城,至清代依然保存,依乾隆时之《京城全图》,知清中叶时各瓮城之设置状况。总的说来,仍依照宋代以来之布置原则,即瓮城平面分为矩形与半圆形两类,前者置于主要城门外,主城门与瓮城门同在一直道上。次要城门前置半圆形瓮城,其间城门与道路曲折相通,即瓮城门辟于侧面,但又与邻近之另一瓮城门遥相呼应。如内城(北城)东墙北端之东直门瓮城,其门开于南壁。而东墙南端之朝阳门瓮城,其门则开于北壁。内城南墙正中之正阳门,为北京内城之正门,其瓮城面积较他门为大,并开门三处。南壁中央之门与正阳门直通,供皇帝御车行驶。东、西壁各开一门,供人众日常生活交通出入。此外,各瓮城正对都门之一面,均建有砖砌箭楼一座。各楼对外及两侧墙面上,均开方形射孔四列,以增加防守时之杀伤力。此项设施,亦为前代所无。

H. 西安城墙最早起源于哪个朝代

最早起源于隋朝。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最初居于汉长安城。但当时的汉长安城破败狭小,水污染严重,于是决定在东南方向的龙首原南坡另建一座新城。

开皇二年(582年),大兴宫的修建拉开了大兴城修建的序幕,在宇文恺的主持下,仅用9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建成了宫城和皇城。

开皇三年(583年),隋帝国迁至新京,因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为大兴公,因此便以“大兴”命名此城,即“大兴城”,宫城命名为“大兴宫”。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动用10余万人在宫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总体格局至此基本形成,并为后来的唐帝国所继承沿用。

(8)城墙有多少年的历史扩展阅读:

部分城门介绍:

1、永宁门,西安城墙的正南门,也是西安城门中资格最老、沿用时间最长的一座。城门始建于隋初(公元582年),距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建于隋初(582年),是皇城南面三座门中偏东的一座,叫安上门。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留作南门。

2、勿幕门,俗称小南门,在今四府街南端。1926年,为纪念辛亥革命中陕西革命先烈井勿幕而修。小南门在城西南隅四府街南端,是与永宁门遥相呼应的一座城门,1939年开辟,城门为单门洞式城楼,它位于西安市南城墙环城南路含光门和朱雀门之间。

3、朱雀门,是唐长安皇城的正南门,位于勿幕门与永宁门之间,横跨在朱雀大街之上,将古城内外连通起来。建于隋初,于唐末长安城改造时被关闭。

I. 寿县古城墙有多少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寿县古城墙始建于宋朝(~1224年),是棋盘式布局的一座宋城。明清以来,按照防御战争和防洪的需要,又不断进行整修。它是目前国内保存较完善的七大古城墙之一,比山西平遥古城还早100年。
寿县,古称寿春,自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迁都于此,曾10次为郡,并屡为州郡治所。古城基坚墙固,气势雄伟,迄今保存完好。今城墙为南宋宁宗十二年(1206年)建康都统许俊重筑,墙砖面亦常见“建康许都统造”字样。城之平面略呈方形,城墙周长7141米,高8.3米,底宽18-22米,顶宽4-10米,墙体以土夯筑,外侧贴砖,外壁下部有2米高条石砌基,通体向内欹斜,层层收分。城外东南为濠,宽约60米,北环淝水,西接寿西湖,外壁墙脚筑有宽约8米的护城石堤。城有四门,东为宾阳,南曰通淝,西称定湖,北名靖淮。四门皆有护门瓮城,其中西门的外门朝北,北门的外门朝西,东门内外两门平行错置,具有军事防御和防汛抗洪双重功能。与城墙有密切关联的“舐犊情深”、“刘仁赡死节守城”、“当面锣对面鼓”、“门里人”、“人心不足蛇吞象”等美好传说,伴随各城流传至今。1958年,寿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墙为全国七大古城墙中唯一保存较完好的一座宋代城墙、砖壁石基、周长7147米。城有东、西、南、北四门、东为“宾阳”、南为“通淝”、西为“定湖”、北为“靖淮”。四门原都有护门瓮城。城墙古朴雄伟、气势磅礴,如苍龙环绕,是安徽省重点保护文物。寿县地处皖中,控扼淮淝。古为南北要冲,是兵家反复争夺的地方。公元383年的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这次战争,再次创造了我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给后人留下了“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历史掌故。五代十国时期,后周与南唐又激战寿春,当时身为后周大将的赵匡胤(后来的宋太祖)随周世宗柴荣亲征,围团寿州,立下了赫赫战功。至今两淮民间还流传着“赵匡胤困南塘”的故事,获得部优奖的寿县传统名细糕点“大救驾”就源千这个故事。

阅读全文

与城墙有多少年的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