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普陀山历史多久了

普陀山历史多久了

发布时间:2021-03-01 13:27:03

⑴ 浏览完普陀山,需要多长时间

到普陀山复游览观光的制日程可安排为一日游、二日游和三日游。一日游:时间较
紧,只能一般游览。即从海防新村或入三摩地乘车上佛顶山游慧济寺,步石阶而下
,到法雨寺,而后乘车游览普济寺,经西天门、心字石、梅福庵、观音洞沿公路回
到码头乘船去沈家门或上海、镇海小港。

二日游:第一天上码头后,顺短姑道头、妙庄严路到普济寺安排好住宿,然后
从多宝塔前或息来小庄前乘车上佛顶山游慧济寺,步石阶而下游法雨寺、大乘庵、
千步沙、朝阳阁、百步沙、普济寺,晚上可到百步沙观海潮。第二天如晴天,一早
可到朝阳阁或百步沙观日出,早饭后游紫竹林、潮音洞、观音跳,回普济寺吃午饭
后游西天景区顺公路到码头乘船返程。

三日游:第一、二天游览线路同上。第三天上午从短姑道头乘7时或8时班船
去观音菩萨修道地的洛迦山礼佛和游览,那里不仅有古刹梵宇,而且还有建于清光
绪十六年间的古老国际航道灯塔和建筑雄伟的五百罗汉塔,海山风景独好。下午可
到海滨浴场游泳或去横直街、海鲜园选购旅游纪念品或海鲜,领略海市风情后沿公
路到码头乘船返程。

⑵ 普陀山的历史沿革

普陀山是全国著名的观音道场,其宗教活动可溯于秦。原始道教及仙人炼丹遗迹随处可觅。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来谒潮音洞,感应观音化身,为说妙法,灵迹始着。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舟至莲花洋遭遇风浪,数番前行无法如愿,遂信观音不肯东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侧供奉,故称“不肯去观音”。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鼎盛时期全山共有4大寺、106庵、139茅蓬,4654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
普陀山的佛教历史悠久,作为观音道场初创于唐代。唐大中(公元847—860)年间,有梵僧(又说西域僧)来山礼佛,传说在潮音洞目睹观音示现。唐咸通四年(公元863),日僧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像回国,途经普陀山海面时触新罗礁受阻,于潮音洞登岸,留佛像于民宅中供奉,称“不肯去观音院”,观音道场自此始。宋元两代,普陀山佛教发展很快。宋乾德五年(公元967),赵匡胤遣内侍(太监)王贵来山进香,并赐锦幡首开朝廷降香普陀之始。元丰三年(公元1080),朝廷赐银建宝陀观音寺(即今前寺)。当时,日韩等国来华经商、朝贡者,也开始幕名登山礼佛,普陀山渐有名气。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宝陀观音寺主持真歇禅师奏请朝廷允准,易律为禅,山上700多渔户全部迁出,普陀山遂成佛教净土。嘉定七年(公元1214),朝廷赐钱万锣修缮圆通殿,并指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的道场,与五台山(文殊道场)、峨眉山(普贤道场)、九华山(地藏道场)合称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
普陀山凭借其特有的山海风光与神秘幽邃的佛教文化,很早就吸引众多文人雅士来山隐居、修炼、游览。据史书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为道人修炼之宝地。秦安其生、汉梅子真、晋葛雅川,都曾来山修炼。普陀山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唐代就成为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交往的必经通道和泊地。至今山上仍留有高丽道头、新罗礁等历史遗迹,流传着韩国民族英雄张保皋等事迹。自观音道场开创以来,观光揽胜者络绎不绝。宋陆游、明董其昌等历代名士,都先后登山游历。历朝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或吟唱,或赋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文碑刻,使普陀山文物古迹极为丰厚;唐宋元明清五朝近20位帝王为了祈求国泰民安,特遣内侍携重礼专程来普陀山朝拜观音。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康熙还多次召见普陀山高僧,赐金、赐字、赐佛经、赐紫衣,礼遇有加;新中国历任中央领导人也都亲自莅临普陀山视察、指导工作。五朝恩宠,千年兴革,佛国香火,由是鼎盛,赫赫声名,广播远扬。

⑶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的历史沿革

名称来源 普陀山原名梅岑山,因西汉末年梅福在此修道而得名。唐咸通四年(863年),日本高僧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神像回国,途经莲花洋遇风涛,以为观音不肯去日本,便留下神像,称不肯去观音。五代梁朝贞明二年(916年)建不肯去观音院。宋元丰三年(1080年)朝廷赐银,改建为宝陀观音寺,从此香火兴盛。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钦定为观音道场,并根据佛经补怛洛迦,更山名为普陀洛迦山,亦称补陀洛迦山。明朝时,把莲花洋南的一小岛称洛迦山,就有了普陀山和洛迦山两个山名。
观音在古天竺就称南海观音,相传是因为:一、观音出在古天竺(今印度),而古天竺属南亚,加上观音所在的补怛洛迦山在南海,故称南海观音;二、南海与南无相似。唐代著名文学家王勃的《观音大士赞》曰:“南海海深幽绝处,碧绀嵯峨连水府,号名七宝洛迦山,自在观音于彼住。”王勃卒于676年,就算此《赞》作于676年,亦比不肯去观音到普陀山早187年。可见,不是因为有了南海普陀山才称南海观音的,恰好相反,是因为南海观音,才把普陀山改称为南海普陀山的。 开发建设 1982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2007年,被评为中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4年,被评为浙江省唯一的ISO14000国家示范区。

⑷ 普陀山的皇帝门为什么60年开一次

清朝乾隆皇帝来普陀山住宿,因为小和尚不知道是皇帝来了,结果开门开慢了,乾隆皇帝回京生气,就下旨普济寺大门永不开,后来大臣们求情,乾隆皇帝才同意,正大门六十年一开。这种惯例延续至今。

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为道人修炼之宝地。

普陀山的佛教历史悠久,作为观音道场初创于唐代。

唐大中(公元847—860)年间,有梵僧(又说西域僧)来山礼佛,传说在潮音洞目睹观音示现。

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舟至莲花洋遭遇风浪,数番前行无法如愿,遂信观音不肯东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侧供奉,故称“不肯去观音”。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鼎盛时期全山共有4大寺、106庵、139茅蓬,4654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

宋乾德五年(公元967),赵匡胤遣内侍(太监)王贵来山进香,并赐锦幡首开朝廷降香普陀之始。

元丰三年(公元1080),朝廷赐银建宝陀观音寺(即今前寺)。当时,日韩等国来华经商、朝贡者,也开始幕名登山礼佛,普陀山渐有名气。

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宝陀观音寺主持真歇禅师奏请朝廷允准,易律为禅,山上700多渔户全部迁出,普陀山遂成佛教净土。

嘉定七年(公元1214),朝廷赐钱万锣修缮圆通殿,并指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的道场,与五台山(文殊道场)、峨眉山(普贤道场)、九华山(地藏道场)合称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

(4)普陀山历史多久了扩展阅读:

在众多佛教名山中,浙江的普陀山可谓别具一格。因为普陀山不仅山脉连绵高低起伏,而且四面环海,远远望去,形如海中蛟龙。史籍称:“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这一评论很恰当。

普陀山的地理环境“胜”在水环山而山抱水,在一座座山体的环抱下,海水在普陀山四周形成一个个宁静的港湾,山体不高而藏风聚气,水流不急而生气旺盛,上佳风水格局纯属天造地设。

《普陀山志》记载,梁朝贞明三年(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请了一尊观音像准备回日本供奉,岂料路经舟山群岛莲花洋时,被狂风巨浪阻止了归途,慧谔忽悟观音不愿东去,将观音像请上了海上一个小岛梅岑山。

在岛民帮助下建了一座简陋的寺院供奉观音像,该寺院被人称为“不肯去观音院”,从此以后,梅岑山逐渐成为人们供奉观音的道场。因传说在南印度洋边的普陀洛伽山是观音菩萨的古道场,唐以后梅岑山改名普陀山。

普陀山上有佛教寺庙庵堂近百座,被称为“震旦第一佛国”、“海上佛国”。大多数寺庙庵堂建在半山腰,依山面海。

在普陀山东南角,矗立着一座巨大的南海观音像,在莲花座上,金黄色的观音像面向南方,左右有新罗礁、南天门诸山“拱卫”,前方有群山“来朝”,堂局十分开阔,使身临其中的人们对观音像肃然起敬。

慧济寺、法雨寺、普济寺被称为普陀山三大寺。其中位于普陀山白华顶南面灵鹫峰下的普济寺,是供奉观音菩萨的主刹,也是普陀山最大的寺院。该寺的前身就是“不肯去观音院”,现有建筑为清康熙、雍正年间所建。

寺内共有大圆通殿、天王殿、藏经楼等十大殿、十二楼、七堂等建筑。巍峨的大圆通殿“坐壬向丙”,是全寺主殿,里面正中供奉着世界上唯一的观音正身像,东西两壁各立有16尊观音以不同形象教化世人的法像,即著名的“观音三十二应身”。

普济寺前面正南方是一池莲叶点缀的碧水,称为“莲花池”,池上有三座桥,中间的一座桥北接着济寺正门,桥中有八角亭一座。普济寺的正门与众不同,每隔60年才开一次,这种惯例延续至今。

⑸ 普陀山有什么来历

普陀山的佛教历史悠久,作为观音道场初创于唐代。唐大中(公元847—860)年间,有梵僧(又说西域僧)来山礼佛,传说在潮音洞目睹观音示现。

唐咸通四年(公元863),日僧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像回国,途经普陀山海面时触新罗礁受阻,于潮音洞登岸,留佛像于民宅中供奉,称“不肯去观音院”,观音道场自此始。

宋元两代,普陀山佛教发展很快。宋乾德五年(公元967),赵匡胤遣内侍(太监)王贵来山进香,并赐锦幡首开朝廷降香普陀之始。元丰三年(公元1080),朝廷赐银建宝陀观音寺(即今前寺)。

(5)普陀山历史多久了扩展阅读

普陀山的开山故事:

话说五代后梁明贞二年的时候,因中国佛教在唐时传去日本,当时有很多为了求法留学的日本出家人,都到中国来访道寻师。其中有慧谔和尚,远渡重洋,航海来到我们中华大国,一方面寻师访道,一方面参礼各处的佛教圣地。

有一天来到山西五台山,朝拜大智文殊师利菩萨,遍游五台胜地,参观名胜,看见一尊观音大士的圣像,清净庄严,心羡不已。本想向该寺当家师傅商讨请回日本供养,恐怕人家不允所求,所以他最后的办法,只有不与而取。

他以为这是出于善心,能使日本人民睹圣像而生敬信,“皈依者福增无量,礼念者罪灭河沙”,这种做法决不会是犯佛戒中的“不与而取的盗戒”吧?所以他打定了主意,就偷偷的把这尊圣像拿走了。

慧谔和尚既然获得这尊无上至宝的圣像,当然不敢再在五台山逗留下去,马上束装就道,买舟东渡,预备回归本国去了。

当这条船开到现在浙江定海县所属的舟山群岛,有一名叫新罗礁的地方,忽然海洋中现出无数的铁莲华(今称莲华洋),挡舟不能前进,如是者三日三夜,这只船始终无法开出,只有远远在普陀山四周打转。如果向东开,即有铁莲花从海中涌现出来,阻道不前。

慧谔和尚此时已经吓得惊惶万状,心中忐忑不定。俗语说:“为人不作亏心事,空中打雷我不惊。”他这时自己开始静坐思过了。他扪心自问,生平无大过,从来没有做过什么不可告人的坏事,为什么今天在海洋遭阻,进退不能呢?

佛教徒遇着无法解决的困难事,唯一的法宝,就是跪向佛前,求哀忏悔。当他跪到菩萨像前,忽然想起这尊菩萨是不与而取偷来的,这时他恍然大悟,引咎自惭,很快的跪下去祷告着说:“大士!弟子因见菩萨圣像庄严,我国佛法未遍,圣像少见,我想将菩萨圣像请回日本供奉。

假使我国众生此时无缘见您,当从所向,弟子即就该处,建立精舍,供奉圣像。”祷罢舟行,竟至潮音洞边,安然停下。

那时普陀山还是一片荒岛,野无人烟,虽然在汉时就有汉光武皇帝的好友严子陵先生的岳丈梅子真先生,隐居在这个山上,修真养性(即今梅福庵,内有梅福仙人炼丹井。普陀山又名梅岑山,即指此也)。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海中有此山,一直到五代梁明贞年间,仍然还是一座荒山孤岛,只有几个捉鱼为业的渔翁,在山上搭几间茅草蓬子,住在海边山凹里。当时慧谔祖师靠舟上山,寻了大半天,好容易才在靠潮音洞不远的山旁边,找到一间渔人茅舍。

该舍主人就是打鱼为业的张渔翁,经过慧谔和尚说明来意,他大为感动,同时也欢喜得了不得,菩萨连日本一个国家都不愿意去,而要住在我们这个孤岛荒山之中,这一座荒山真是与菩萨有大因缘了。

我们住在这里附近的人民,也真是有很大的福德和善根哩,所以才能得到观世音菩萨显化此山。他思想至此即很慷慨的向慧谔和尚说:“师父!你们贵国的人,既无缘见佛,那末你就与菩萨一并住在我们山中。我把住的房子和地方让出来,你可以筑庵供奉菩萨。

我过海去,叫各地民众,大家来山拜佛供养你,你不要再回日本去了。”慧谔禅师因此不再回日本而就在山上筑庵安住,呼名曰“不肯去观音院”。他就成了普陀山第一代的开山祖师了。这就是我国普陀山开山之来由。

⑹ 普陀山的由来

据佛教史籍记载,唐朝大中年间(公元847一859年),有一位印度高僧来此参拜,亲眼看到观音菩萨现身说法,并授以七色宝石,因此称普陀为观音显圣地。

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僧慧铐到五台山参拜文殊道场,看见一尊观音大士圣像,清净庄严,想请回日本供养,又怕该寺当家不肯,于是就偷偷地将这尊圣像请走,随即买舟东渡,准备回国。当船驶到浙江定海舟山群岛新逻礁附近的时候,忽然海洋中涌现无数铁莲花(今称莲花洋),挡住航道,使船不能前进。

如此一日三夜,船无法开出,只能绕着普陀山四周打转。慧鳄见此奇异,便跪在圣像前面忏悔说:“大士,弟子因菩萨圣像庄严,我国佛法未遍,圣像少见,所以想请圣像回国供养。如果因我是不予而取的,或是我国众生无缘供养,弟子就在此地建立精舍,供养圣像。”慧铐忏悔完毕,船就飞速驶到潮音洞边,安然停下。

慧铐登山后,在潮音洞附近,找到一家渔民的茅舍,见舍主张翁说明来意。张翁欢喜异常,说:“菩萨愿意住在这个荒山孤岛,说明与我们太有缘了。就请师父和菩萨一并住在这里。我把房子让出来筑庵供奉菩萨,将全山民众招集起来参拜菩萨。”

慧铐因此也就不回日本,在山筑庵安住。民众称此庵为“不肯去观音院”,慧铐成为普陀山第一代开山祖师。从此,普陀山就成为我国着名的观世音菩萨道场了。

(6)普陀山历史多久了扩展阅读:

在元代的大德《昌国州图志》(1298年)的记载中,就是以“梅岑山”为正名,以“补陀洛迦山”为别名的。

从元朝的中后期开始,梅岑山的本名的使用频率已越来越小,到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盛熙明编纂山志时,该志就名正言顺地称为《补陀洛迦山志》了。在梵语地名的流传过程中,国人对冗长深奥的外来语译名的不便阅读和记忆感到烦恼。

因此,他们根据汉语的语言习惯将补陀洛迦山简化为补陀山、普陀山,并最终在明末确定为更加汉化的用字——普陀山,一直流传至今。在普陀山地名历四百余年的流传过程中,其间也曾有过复古,重新以全称“普陀洛迦山”作为岛名的现象,但时间不长而且主要表现在文字书上。在口语中,冗长的全称已经近乎绝迹。

世界历史悠久的普陀山还有许多传说民间故事讲一个有关普陀山的历史故事

1、洛迦来历

普陀山是印度话的简称,具足称是普陀洛迦山、补怛罗迦、布怛落伽等,中国话叫做小白华山。普陀洛迦原为一山之名,因为中国人习性好略,或称普陀或单呼洛迦,久之遂成为两个山了。考普陀山之成为观世音菩萨道场的原因,在佛教经典上也有明文,当时印度就有几个补怛洛伽等之说。

2、短姑圣迹

相传有姑嫂二人渡莲花洋来朝山进香,船靠码头时,不巧小姑“天癸”来潮,自愧不洁,不敢下船入山。其嫂短(责备的意思)其无福朝圣,叫她呆在小船中等她,便独自进山拜佛去了。时近中午,潮水大涨,小船与岸相隔,小姑坐在船中,饿得发慌。

正在此时,只见一村妇拎着饭蓝走到码头边,向潮水里投下一些石块,踩着这石块来到小巧玲珑姑船上,说是其嫂进香托她捎来的,说罢,放下饭盒便离船而去。过了不久,其嫂进香归来,问起这件事,感到奇怪。

忽然想起刚才拜佛时,瞻仰莲座,只见观音大士衣裾湿了一片,心里顿有所悟,原来这是观世音菩萨做的善事。因其嫂曾在码头“短其姑”,从此,姑嫂泊舟处即被称作“短姑道头”,大士送食时投向潮水里用以踩脚的石块,称为“短姑圣迹”。

(7)普陀山历史多久了扩展阅读:

普陀山是淅江省杭州湾外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春秋战国时,普陀山及附近诸岛被称为 “甬东”。秦朝安期生、晋朝葛洪等人都先后来此山采药和修炼,后来均得道成仙。汉代时,学者梅福曾来山练丹隐修,故普陀山初名梅岭山。

因山上长满小白华树, 所以也叫小白华山。山东南紧邻一更小的岛屿,悬峙海中,称洛伽山,因此,普陀山又往往连称普陀洛伽山。

普陀山是全国最著名最灵异的观音道场,佛教圣地,寺院无论大小,都供奉观音大士。可以说是“观音之乡”了。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别是观音菩萨诞辰、出家、得道三大香会期,全山人山人海,寺院香烟缭绕,一派海天佛国景象。

普陀山是东海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南北狭长,面积约12.5平方公里。岛上风光旖旎,洞幽岩奇,古刹琳宫,云雾缭绕。

普陀山与九华山、峨嵋山、五台山合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而且又以山、水二美著称的名山,普陀山这座海山,充分显示着海和山的大自然之美,山海相连,显得更加秀丽雄伟。

⑻ 普陀山的典故传说

普陀山的典故传说:

据史书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为道人修炼之宝地。普陀山的佛教历史悠久,作为观音道场初创于唐代。

唐大中年间,有梵僧来山礼佛,传说在潮音洞目睹观音示现。唐咸通四年日僧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舟至莲花洋遭遇风浪,数番前行无法如愿。

遂信观音不肯东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侧供奉,故称不肯去观音。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鼎盛时期全山共有4大寺、106庵、139茅蓬,4654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

(8)普陀山历史多久了扩展阅读:

普陀山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同时也是著名的海岛风景旅游胜地。普陀山是东海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南北狭长,面积约12.5平方公里。

岛上风光旖旎,洞幽岩奇,古刹琳宫,云雾缭绕。普陀山与九华山、峨嵋山、五台山合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而且又以山、水二美著称的名山,普陀山这座海山,充分显示着海和山的大自然之美。

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日又称普陀山三大香会期,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为观音生日、得道、出家三大香会。

此时普陀盛况空前,从普济寺的中门到佛顶山,香客如涌,从法雨寺的九龙殿到千级石阶的香云山径,信徒礼膜参拜,一步一跪拾级而上,虔诚之至,令人感悟。

1997年农历九月廿九,南海观音露天铜像建成,此日乌云密布,妙善大和尚宣布铜像开光时,刹那间天门洞开,阳光普照,令海内外信徒无不倾服。

普陀山观音香会节起源于观音应化诞生或成道等日。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圣诞日、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海内外佛门弟子。

不论远近纷纷从四面八方云集普陀山敬香朝拜和参加法会。十八日晚、十九日凌晨达到高潮,上万信众摩肩接踵。

三步一拜齐登佛顶山,场面蔚为壮观。全山彻夜灯烛辉煌,讲经诵佛之声通宵达旦,呈现出佛国盛会庄严虔诚的节庆氛围。

⑼ 普陀山距今多少年了

普陀山,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内是观容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普陀山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形似苍龙卧海,面积近13平方公里,与舟山群岛的沈家门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7年(丁亥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普陀山以其神奇、神圣、神秘,成为驰誉中外的旅游胜地。普陀山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4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中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山、卫生山,浙江省唯一的ISO14000国家示范区。

⑽ 北普陀山的历史背景

北普陀山开山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邃丰厚。迄唐武德元年即已肇建诸端回寺刹,晨钟暮鼓梵音法答号经年袅渺,祥云喜雨龙光清岚百代氤氲,故世人皆以南印度普陀珞珈山北院称之。至辽代,又因皇帝耶律倍长居此山,经大德高僧德韶奏请辽太后,正式定名北普陀山而闻名天下。其中尤以名贯燕云十六州的“石堂松雪、枫林旭日、苍山观海、红石卧龙、滴水观音、泓池澄晖、烽台夕照”等景观而著称于世。明清两代,更以辽西“第一洞天”驰名海内,为佛、道两教高僧、宗师及信众朝拜之圣地。

阅读全文

与普陀山历史多久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