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弩有多久的历史

弩有多久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1-03-01 12:30:17

『壹』 求弩的起源,特点和演变

特点:一是射程远。“弩”张开弦时需要的力比弓大,所以它比弓射程更远。
二是可以瞄准目标,命中率高。“弩”其实就是强化的弓箭,可以瞄准目标等到需要时再发射,有利于捕捉射击时机,命中率比弓高。
三是可以同时发射几枝甚至几十支箭,战斗威力强。所以,弩比弓更实用。
“弩”的缺点是弩机很笨重,所以适合由步兵携带或制成弩车。
古代的车兵都装备有“弓”和“ 弩”,是步兵主力,有利于攻坚、设伏、厄守、突围、相持等战法。
起源与演变:据考古验证我国弩的出现应不晚于商周时期,春秋时期弩即以成为一种常见的兵器在使用。 《孙子兵法》中即已将弩和甲盾等一起列为重要的作战物资。(孙子兵法-作战)到战国时期弩更是广泛的运用于军事之中也从战国早期的擘张弩,(即用臂力开的弩,《孙膑兵法》中称这种弩“发于肩膺之间,杀人百步之外”)发展到战国晚期出现的蹶张 弩,如韩魏的十二石弩(射六百步)等,这些弩因为必须使用更强的力量才能张开,就 要求“弩机”更坚固,开始在“弩机”外加装“铜郭”强化机糟。这一时期弩在战争中运用的更普遍,如韩国的精兵就被称为“披坚甲,持劲督”(弩的一种叫法)魏选武卒 ,考核的要求之一就是要能够挽十二石弩.到了西汉时因为跟北方匈奴长时间交战,作为汉军步兵对抗匈奴骑兵的利器,弩进一步
得到了发展。在“望山”上开始出现用于测距瞄准的刻度,提高了弩的命中率。并且开 始有了连弩的记载:“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资治通鉴》卷21)到了东 汉时期开始有腰引弩(后又作腰开弩)这是单人能拉开的最强弩“力弱者用蹶张,力雄 者仍用腰张”(《武备志》)并且在三国时期诸葛制作了著名的“元戎弩”史载这种连 弩“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魏氏春秋》)同足踏的蹶张弩配合使用 有很强的杀伤力。后来大发明家马钧又对其进行了改进使之成为一种单人即可使用的一 弩五矢的更实用的兵器。 到了十六国南北朝时期骑兵在战场上称雄,弩不便于骑兵在马上使用,而且当时讲究使 用重甲骑兵,所以进一步向威力强,射程远,使用机械力量的床弩发展。到宋朝时为了 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宋军大量的使用弓弩手作战,弩成为北宋步兵的主要武器, 宋军除了单兵使用的神臂弓(虽然叫弓但是是一种弩)宋军着重制造床弩如:二弓床弩 ,三弓八牛床弩,豆+寸子弩等。 至明以后由于火器的迅速发展,佛朗机,鸟铳、红夷大炮等火器大量的装备部队,弩的 作用进一步下降,不再受到重视,直至被淘汰。

『贰』 弩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据《事物纪原》记载,弩是战国时期楚国冯蒙的弟子琴公子发明的,“即弩之始,出于楚琴氏之也。”

在长沙楚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制造得相当精巧的弩机。它外面有一个匣,匣内前方有挂弦的钩,钩的后面有照门,照门上刻有定距离的分划,其作用类似现代步枪上的标尺。

匣的下面有扳机与钩相连,使用时,将弓弦向后拉起挂在钩上,瞄准目标后扣动扳机,箭即射出,命中目标。弩的发明是射击兵器的一大进步。

我国古籍中关于弩的记载很丰富。《吕氏春秋》记述了青铜触发装置的精确性,它是我国人在发展弩方面取得的成就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

青铜触发盒嵌入托中,在它的上面有一个槽,放弓箭或弩箭。弩的触发装置是一个复杂的设备,它的壳,包括在两个长柄上的3个滑动块,每件都是用青铜精铸而成的,机械加工达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精确度。

战国时弩机的种类就比较多了。如夹弩、庾弩是轻型弩,发射速度快,通常用于攻守城垒;唐弩、大弩是强弩,射程远,通常用于野战。

据《战国策》记载,韩国强弓劲弩很出名,有多种弩皆能射600步远。《荀子》也载有魏国武卒“有12石之弩”等事例。

弩的发明、制作和使用,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公元前341年,齐、魏两军在马陵展开大战,即著名的“马陵之战”。孙膑指挥齐军埋伏在马陵道两侧,仅弩手就有近万名。当庞涓率魏军经过此地时,万弩齐发,魏军惨败,庞涓自杀身亡。

弩的数量也很可观。公元前209年,秦二世有5万名弩射手。公元前177年,汉文帝手下的弩射手数目与秦相差不多。但这并非意味着在当时只有几万副弩。

据《史记》记载,约在公元前157年,汉太子刘启掌管有几十万副弩的军火库。这就是说,2000多年前,我国人已经有了成批生产复杂机械装置的能力。

有学者认为,我国弩的触发装置“几乎和现代步枪的枪栓装置一样复杂”。

汉代弩的制造有了进一步发展,并逐步标准化、多样化,不但有用臂拉开的擘张弩,还有用脚踏开的蹶张弩,但通常用的是6石弩。

汉代格栅瞄准器的发明并很快用于弩上,进一步提高了弩的命中率。这些格栅瞄准器在世界上是最早的,和现代的照相机和高射炮中的有关机械装置类似。

三国时期,诸葛亮还曾设计制造了一种新式连弩,称为“元戎”,“以铁为矢”,每次可同时发射10支弩箭。

弩是分工制作的,已发现的大多数弩的触发装置上都有制作者刻的名字和制造日期。弩的致命效用的原因之一是广泛采用毒箭。而且由于瞄准好的弩箭能够很容易地穿透两层金属头盔,所以没有人能抵挡得住。

在以后的各朝代中,弩作为一种重要的兵器仍备受青睐,并得以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北宋时期,有人敬献给皇帝的一种弩,可以刺穿140步开外的榆木。还有一种石弩,它可用连在一起的两张弓组成,需几个人同时拉弦,可一齐射出几支弩箭,一次即可杀死10个人。

宋代的手握弩可射500米远,在马背上时可达330米远。

连发弩克服了装箭的困难,可以快速连射。弩箭盒安装在弩托里的箭槽的上方,当一支弩箭发射后,另一支马上掉到它的位置上来,这样就能快速重复发射。100个持连发弩的人,在15秒内可射出2000支箭。连发弩的射程比较短,最大射程200步,有效射程80步。连发弩在明神宗时已广为流传,有不少样品至今仍保存在博物馆中。自明代以后,随着火药大规模的应用在战场上,热兵器逐渐取代了弩的地位。

『叁』 踏弩的历史记载

《朱子语类》卷一三五:“﹝申屠嘉﹞乃高祖时踏弩之卒,想亦一朴直人。”宋吴自牧《回梦粱录·社会》:“答武士有射弓踏弩社,皆能攀弓射弩,武艺精熟。”《水浒传》第二三回:“只见这十个乡夫,都拿着钢叉、踏弩、刀、枪,随即拢来。”
《朱子语类》
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中国宋代景定四年(1263年)黎靖德以类编排,于咸淳二年(1270年)刊为《朱子语类大全)140卷,即今通行本《朱子语类》。此书编排次第,首论理气、性理、鬼神等世界本原问题,以太极、理为天地之始;次释心性情意、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及人物性命之原;再论知行、力行、读书、为学之方等认识方法。又分论《四书》、《五经》,以明此理,以孔孟周程张朱为传此理者,排释老、明道统。《朱子语类》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内容丰富,析理精密。主要版本有宋咸淳二年《朱子语类》书影刊本、明成化九年(1473)陈炜刻本、清吕留良宝诰堂刻本、广州书局本等。中华书局有排印本。

『肆』 合肥话的历史有多久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合肥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西汉时,合肥即以经济发达而载入史册,是全国除长安以外的十八大商贸市场之一。三国时期,合肥为扬州治所。刺史刘馥“单骑造合肥空城”,“聚诸生,兴学校,广屯田”,短短数年间,就使因战争而几成废墟的合肥成为“恩化大行”、“官民有畜”的江淮“巨镇”。隋唐时期,合肥为庐州治所,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都有长足进步,社会繁荣,百姓殷富。宋元时期,合肥曾为淮西路和庐州路首府,实为江淮之间首屈一指的政治、军事重镇。南宋淮西帅郭振筑斗梁城,使金斗河(淝河流经城区的一段)横贯城中,进一步促进了合肥城市的繁荣,城中“百货骈集,千樯鳞次”,金斗河两岸“悉列货肆,商贾喧阗”。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合肥的社会发展水平和全国大部分地区相比,仍毫不逊色。只是到了近现代,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交相侵掠,合肥才逐渐衰落。

合肥地当南北要冲,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在和平时期,通江达淮的地理位置使合肥颇受其益。而在战争时期,地当冲要的合肥又屡屡成为金戈铁马的战场。三国时期,孙吴和曹魏集团在合肥展开了数十次的争战,使合肥成为著名的三国古战场,至今三国遗址仍遍布城乡。南北朝时,合肥亦是南北方争夺的焦点。在南宋与金国的对峙时期,宋金双方在淮河流域进行了反复的争夺。作为江淮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合肥成为南宋抗金的前哨阵地。抗金名将牛皋、刘锜、杨沂中、张浚等先后在庐州大败金兵。因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合肥赢得了“铁庐州”之号。此外,韦睿堰水破合肥、张献忠智取庐州城、太平军两克庐州和三河大捷,都是战争史上的著名战例。

富有反抗压迫、反抗剥削、敢于斗争的光荣传统,是合肥人民在谱写自己历史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一个鲜明特征。历代农民起义,合肥健儿多有响应。辛亥革命时期,合肥籍志士追随孙中山,为推翻清王朝和北洋军阀的统治,前赴后继,不惜牺牲——万福华勇刺王之春,倪映典喋血广州燕塘,吴旸谷为共和甘洒热血,范鸿仙誓死讨袁……五四运动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共党组织的建立,合肥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了新的阶段。1926年,崔筱斋在合肥北乡建立了合肥地区第一个中共组织,播洒革命火种。同年11月,共产党员蔡晓舟、李云鹤等联合进步人士许习庸等发动了有数百人参加的吴山庙武装起义,迎接北伐军入皖。1932年4月7日,崔筱斋、李星三率领合肥北乡双河集农民举行暴动,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抗日战争时期,合肥人民奋起反抗日本的侵略,新四军四支队和二师、七师先后挺进合肥抗击日军,抗日烽火燃遍庐州。解放战争时期,合肥人民不断掀起爱国民主运动,形成了与人民解放军相配合的反蒋反美斗争的第二条战线,最终迎来了合肥的和平解放。

合肥的解放使这座千年古城获得了新生,合肥的历史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合肥人民艰苦创业,顽强拼搏,使合肥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进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今天,合肥人民正以更加昂扬的热情、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扎实的步伐,为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而奋力拼搏。合肥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合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自秦朝置合肥县,合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素以“三国旧地、包拯故里、淮军摇篮”著称。

三国旧地
三国时期,魏吴逐鹿,在合肥纷战32年之久。公元215年,东吴主帅孙权攻打合肥,合肥守将张辽率八百精锐挫败东吴十万大军,孙权策马跃过西津桥,落荒而逃,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67回《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震逍遥津》中,形象地描写了这场以少胜多的战争。作为三国故地,合肥遗存曹操教练弓弩手的古教弩台、魏将满宠修建的“三国新城”遗址,至今流传着斛兵塘、藏舟浦、筝笛浦等动人传说。
关联景点:逍遥津公园、明教寺、三国遗址公园

包拯故里
合肥是北宋名臣包拯的家乡。公元999年,包拯出生在合肥市肥东县小包村。公元1027年,中进士,拟任建昌知县(江西永修)。但是,包拯信奉“父母在,不远游”,辞官不授,在家奉养双亲。公元1037年,已39岁的包公登上仁途,离家出任扬州天长知县。公元1062年,病逝于开封,次年八月,葬于合肥东郊大兴集。
包公祠位于包公读书处---香花墩上,四面环水,始建于1066年,是国内外包公祠、包公庙的鼻祖。包公墓内敛藏着包公及其夫人、子孙的遗骨。清风阁选用各种精美雕刻描绘了包公一生中众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伍』 历史上最强的弩射程多远

弩不太好说,因为弩虽然精淮,但连续性太差,所以未得到广泛推广,故记载较少,以下版略说几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
比如宋权大型床弩射程有1500步
算起来600-700米了.手弩的话,应该是现代军用的狙击弩了.100米内有杀伤效果,射程的话很难说300-400M应该是没什么问题了.看配什么弩箭了.
而楼主说的是踏弩,重最较重,射程大约在250-350左右(毕竟两千多年前的东西了,床弩出现后踏弩就被淘汰了),但威力巨大,基本上射程=杀伤力.

『陆』 弩的发展史拜托各位大神

中国弓弩发展史资料 中国在近代火·药武器的诞生之前,在投掷武器方面一直保持着世界的领先地位,在这期间由七项技术的发明与使用是其他的民族无法比拟的,卓越的制弓术,弩的发明和改进尤其是铜弩机的创制,连发手弩的发明,弩弓车特别是多弓床弩的发明,杠杆抛石机(trebuceht)的发明,火箭(rocket)的发明.这是我们祖先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战争技术高超的见证。 在近代火·药武器问世前漫长的岁月里,弓箭一直是决定性的武器,没有其他青铜或钢制的武器起到能代替弓箭所起到的作用。中国人的祖先在有文字记载以前就已经广泛的使用弓箭。山西朔县距今2.8万年的旧石器时期的遗址里出土了用燧石制造得箭镞,这是在中国土地上发现的最早的使用弓箭的证据。弓箭的使用是人类技术史的一次重的大进步。人们认识到了利用弹性来储存来储存能量,发明弓箭这种复杂工具需要长期的经验的和知识的积累.中国古代认为“弓生于弹”,即为弓箭的产生与弹弓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甲骨文中弹的写法是一张弓在弦的中部由一个小囊,用以盛放弹丸。这样的弹弓在中国曾广为流行,近代北京天桥的杂耍艺人中还有人使用这样的弹弓。随着制弓技术的发展弓箭逐渐得到了改良。箭加装了镞还有羽翼,提高了箭穿透力和稳定性。同时弓也得到发展由单体弓而加强弓,最后发展到了复合弓。世界上许多的不同文明分别独自发展了复合弓,但是由于西亚斯基泰复合弓(一种双曲复合弓)这种自技术上较为成熟的复合弓传到了古希腊和罗马(似乎是共和国末期传入),西方人依此为渊源将他们所见到双曲复合弓都认为是斯基泰文化影响的产物。而早在商朝的晚期中国就已经开始使用这类的弓箭了----双曲复合弓的成熟形式,双曲反弯复合弓(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土)。中国的汉字弓就是依据双曲复合弓的象形而来的。而且周朝出土的青铜器就有很多是反映射礼活动,而射礼所用的弓明显就是双曲反弯复合弓。在诗经中也不止一次提到过弓(即角弓,可笑后来的儒家牵强把角解释为装饰品)。 同时由于使用弓的材质差异,以使用单体弓为主的地区和已广泛使用复合弓的地区在拉弓的方式上也产生极大地不同。即地中海式射法,和蒙古(中国)射法。由于欧洲单体弓弹性差,拉弓长度与弓体长度之比低因此弓长较长,而中国的复合弓正好相反,拉弓长度与弓体长度比甚高,当拉满弓时手指拉弓处与弓弦形成锐角,用地中海式拉弓法将积压手指。因此中国拉弓法用一个拇指(带指环保护)拉弦,食指和中指压住拇指,而欧洲单体弓由于角度较大,则可以用多个手指拉弓。使用指环作为保护时使用复合弓的标志之一,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指环也是在商朝的好妇墓遗迹中出土,诗经中也有大量记载。 在东周时期,中国复合弓的制造技术业已臻于成熟。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考工记》中专有“弓人为弓”一篇,对制弓技术作了详细的总结。举凡材料的采择、加工的方法、部件的性能及其组合,都有较详的要求和规定,对工艺上应防止的弊病,也进行了分析。制弓以干、角、筋、胶、丝、漆,合称“六材”:“干也者,以为远也;角也者,以为疾也;筋也者,以为深也;胶也者,以为和也;处也者,以为因也;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干,包括多种木材和竹材,用以制作弓臂的主体,多层叠合。干材的性能,对弓的性能起决定性的作用。据《考工记》,干材以柘木为上,次有檍木、柞树等,竹为下。角,即动物角,制成薄片状,贴于弓臂的内侧(腹部)。据《考丁记》,制弓主用牛角,以本白、中青、未丰之角为佳;“角长二尺有五寸(近50厘米),三色不失理.谓之牛戴牛”,这是最佳的角材( 一只角的价格就相当于一头牛,故称之为牛戴牛)。筋,即动物的肌腱,贴博于弓臂的外侧(背部)。筋和角的作用.都是增强弓臂的弹力,使箭射出时更加劲疾,中物更加深人。据《考工记》,选筋要小者成条而长,大者圆匀润泽。胶,即动物胶,用以粘合干材和角筋。《考工记》中推荐鹿胶、马胶、牛胶、鼠胶、鱼胶、犀胶等六种胶。胶的制备方法“-般是把兽皮和其他动物组织(特别是肌腔)放在水里滚煮,或加少量石灰碱,然后过滤、蒸浓而成。据后世制弓术的经验,以鱼组织、特别是腭内皮和鱼膘制得的鱼胶最为优良。晚近的中国弓匠用鱼胶制作弓的重要部位,即承力之处.而将兽皮胶用于不太重要的地方,如包覆表皮。丝,即丝线,将傅角被筋的弓管用丝线紧密缠绕,使之更为牢固。据《考工记》,择丝须色泽光鲜,如在水中一样。漆,将制好的弓臂涂上漆,以防霜露湿气的侵蚀。据《考工记》,择漆须色清。中国古代不仅对制弓在才料的要求十分严格要求,对具体的工艺步骤也有细致的规定。“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冬天剖析弓干,春天治角,夏天治筋,秋天合拢诸材,寒冬时把弓臂置与弓匣之内定型严冬极寒时修治外表。冬天剖析弓干木理自然平滑细密;春天治角,自然润泽和柔;夏天治筋,自然不会纠结;秋天合拢诸材,白然紧密;寒冬定弓体,张弓就不会变形;严冬极寒时胶、漆完全干固,故可修治外表。春天装上弓弦,再藏置一年,方可使用。上述繁复的工艺程序,需跨越两至三年时间。在制弓作坊中,由于各项工作可交错进行,流水作业,故每年都会有成批的成品,但就一张弓而言,其工时是无法缩短的。复合弓的制造代表了古代制弓术的高峰,世界上对复合弓制造的详细记载首见于《考工记》。在此后的两千年内,中国,或者说亚洲的复合弓制造技术制弓术与考工记相比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 在制弓术逐渐成熟的时候,中国的射术也逐渐成熟。中国古代强调,射箭的精髓不在于身形与手法,而是心念的专一。与御术要求“人心调于马”,剑术要求“与神具往”的要求是一致的。古人认为,必须心念专-、神定思去,才能够动作协调.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技术和器械的效能,甚而收到以弱制强、以轻致重之效 。《列子*汤问》中有一段很好的论述:“詹例曰:臣闻先大夫大之言,蒲且子之弋也,弱弓纤缴,乘风振之,连双鸧于青云之际,用心专,动手均也。臣因其事,放(仿)而学钓,五年始尽其道。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投纶沈钓,手无轻重,物莫能乱,鱼见臣之钓饵,犹沈埃聚抹,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强,以轻致重也。”而且而且,中国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射箭活动中精神气质和弓箭特性的互补关系。《考工记*弓人》中记载:大凡选弓,应根据射手的体形、意志、血性气质而有所差异:长得矮胖,意念宽缓、动作舒迟的人(安人),应使用刚劲的弓(危弓),配以柔缓的箭(安矢)。刚毅果敢,火气大、行动急的人(危人),交选用柔软一些的弓(安弓),配以剽疚的箭(危矢)。 人如宽缓舒迟(安人),再用柔软的弓(安弓)、柔缓的箭(安矢),箭行的速度就慢,射中也不能深入。人如刚毅果敢、性情急躁的人(危人),再用刚劲的弓(危弓)、剽疾的箭(危箭),就不能又稳又准地射中目标。 随着防具的发展,对弓的要求越来越高。更高的穿透力,更远的射程,更好的准确性,这都需要弓能够储存更多的能量。于是弓相应的也就变得更长,也就要求使用者更有力量。但是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当超出了双臂的极限之后,人们就不得不去想其他的办法。在这种条件下弩就自然走上了历史的舞台。由于中国有优秀的复合弓制造技术,加上中国战国时期青铜弩机的发明,弩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华利器。 弩是由弓和弩臂、弩机三个部分构成:弓横装于弩臂前端,弩机安装于弩臂后部。弩臂用以承弓、撑弦,并供使用者托持;弩机用以扣弦、发射。使用时,将弦张开以弩机扣住,把箭置于弩臂上的矢道内,瞄准目标,而后扳动弩机,弓弦回弹,箭即射出。可见弩是一种装有控制装置,可以延时发射的弓。古人形象地描述它为“横弓着臂,施机设枢”。由于弩是延时发射的,因此将张弦装箭与纵弦放箭分成了两个独立的动作,无须在张弦的同时瞄准,这更有利于捕捉射击时机,命中率比弓有所高。此外与弓只能用手臂张弦不同,弩还可以借助臂力之外的其他动力来张弦,所以强度可比弓大.因而能达到比弓更远的射程。中国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装备弩了,在春秋的晚期中国军队中已经开始较多的使用弩作为远程的压制武器。在孙子兵法中于弩来形容兵势。“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意思讲,善于用兵的将帅,他所造成态势是险峻的,他的行动节奏是短促而猛烈的。这种态势,就像张满的弩,时刻保持着巨大的威力;这种节奏,犹如触发了军机,迅雷不及掩耳。据《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践曾请人教越国人习射弩箭。而战国时期各国更是普遍的装备弩弓。 中国弩在问世以后的一千余年内是终是是世界领先的除了中国复合弓技术先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发明了一套复杂而精妙的弩机。战国时期的弩机都是青铜制造的。 这是一种转轴连动式的装置,包括望山、牙、悬刀、钩心和键等部分。望山用于瞄准;牙用于卡弦,与望山铸成一体;悬刀即扳机;钩心联接牙和悬刀;键即轴销,将各部分合成一个整体并固定于弩臂后端的空槽内。张弦装箭时,手拉望山,牙上升,钩心被带起,它的下齿卡住悬刀刻口,这就可以用牙扣住弓弦,将箭置于弩臂上的矢道内,使箭尾抵于两牙之间的弦上,然后通过望山瞄准目标,往后扳动悬刀,钩心脱离悬刀刻口,牙下缩,箭即随弦的回弹而射出。这是一种相当复杂而精巧的机械。弩弓的强度再大.只要轻轻扳动弯机,即刻便能发射。这就是所谓的四两拨千斤。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战国时期的弩机可以和近代的来福枪机相匹美,是古代工程技术的杰出成就之一。 战国时期的弩依照强度和张弦方式的不同分成擘张弩和蹶张弩两种。擘张弩的强度较小,用手臂的力量就可以拉开。《孙膑兵法》中这种小型的弩可以射到100步。有记载这种弩装备过汉军的重骑兵用于在冲击前进行最后的火力打击。蹶张弩的力量较大,用双臂的力量无法拉开。所以有“超足而射”的记载。战国时期韩国的弩弓是非常有名的,有记载可以射到600步。而在秦始皇陵出土的秦弩则可以射到900米的惊人距离。 由于强弩张弦难度大.发射速度慢,因而往往将弩手编为三组:第一组瞄准射击,称为“发弩”;第二组张弦后处于待发状态,称为“进弩”;第三组张弦,称为“上弯”。当第一组射击完毕,就退为第三组,第二组则进为第一组,第三组进为第二组,如此循环不断,以保持射击的连续性。近代欧洲的火枪手,因装填弹药费时.也采用了类似的三排制。而日本的织田右大臣信三郎信长的三段击和此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难看出,安装有青铜弩机.大量装备中国军队的弩,不仅是先进技术的体现,也是具有高度组织性的先进战术的标志。 弩,在中国的历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最直接的影响是为中华民族,确切的说是汉族提供了强大远距离的杀伤性武器。使得汉民族在对付游牧骑兵时处在一个相对有利的位置上。一方面汉民族学习游牧民族的长处练习骑射,一方面可以凭借弩进行有效的防守作战。西汉文帝时晁错曾上书言兵事,提到汉军与匈奴相比有五个优势,其中的两点与弩有关。即弩箭远远的超出了匈奴弓箭的射程。在重视弩的汉代中国弩发展到了历史的顶峰比战国时代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而弩手也是汉步兵中的精锐。第二点深远的影响体现在对华夏日后的远距离兵器的发展上。随着实战的要求,弩向着两个不同的方向继续发展。第一是对火力密度的要求,要求可以更快的射击速度,古人以此为目的设计出了连弩,而且在战国时期连弩就已经存在(战国楚墓出土)。日后随着连弩威力的加强,甚至设计出一种由于工程的弩(将弩箭城排的射进城墙,当梯子使)用。)连弩的使用高峰出现在明清时代。距离远,威力大的连弩显然比早期的火·药枪更受到统治者的青睐。第二是对武器的射击距离的要求。向着这一方向的发展最中导致了冷兵器时代射击最远的弩炮的出现。弩炮的发展此汉到宋发展到历史的高峰。宋时的弩炮(射程可考的1500米)不仅可以射击弩箭,还可以射击铁制的火·药炮弹(一种爆炸武器。类似于近代炮弹,不过是投掷的)。

『柒』 弓弩起源于甚么时候

出现不晚于商周,最早出土的是战国中期。
弩的出现应不晚于商周时期,春秋时期弩成为一种常见的兵器在使用。《孙子兵法.作战》中即已将弩和甲盾等一起列为重要的作战物资。到战国时期弩更是广泛的运用于军事之中也从战国早期的擘张弩(即用臂力开的弩,),《孙膑兵法》中称这种弩“发于肩膺之间,杀人百步之外”;发展到战国晚期出现的蹶张弩:如韩魏的十二石弩(射六百步)等,这些弩因为必须使用更强的力量才能张开,就要求“弩机”更坚固,开始在“弩机”外加装“铜郭”强化机糟。这一时期弩在战争中运用的更普遍,如韩国的精兵就被称为“披坚甲,持劲督”(弩的一种叫法);魏选武卒,考核的要求之一就是要能够挽十二石弩。

至今已发现的最早的较完整的弩,是河南省洛阳市中州路出土的战国中期的弩。这件弩制作得相当考究,弩机为铜质,木质弩臂末端装有错银的铜弩踵,前端装错银的蛇头状铜承弓器。根据考古发掘出土的以骨、蚌制作的原始悬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鄂伦春、纳西、苗族等少数民族使用的木弩的形制推测,原始的弩应远较此弩质朴,所以在战国以前弩还应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这在古文献中也有一些旁证,如《礼记·缁衣篇》引《太甲》说:“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厥度则释。”《韩非子·说林篇》说:“羿执鞅持杆,操弓关机。”两处所提到的“机”,都宜解释为弩机。所记之事的年代都在商周以前,说明中国发明原始木弩的时间应不晚于商周时期。

『捌』 弩为何退出历史舞台

随着火药武器的出现和发展进步,弩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玖』 弩炮的历史渊源

公元前399年,希腊属下的塞拉古城帮的狄俄尼索斯就面对着强大的迦太基人的武力威胁。此时,一种让其他势力都黯然失色的武器诞生了——狄俄尼索斯的工匠们设计制造了战争史上第一具扭力弹簧弩炮!
随着甲胄的发展和工事筑垒的出现,单兵弓弩的作用被相应的削弱了,他们无法穿透附有青铜的盾牌,当然更不可能摧毁砖石堆砌的掩体。虽然人们曾尝试过制造巨大的弓弩,但依靠弩臂弹性形变的所产生的发射力量已接近极限,无法赋予箭石或弹丸更大的威力。狄俄尼索斯的工匠们发明的弩炮首次采用了力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扭力弹簧,即利用两束张紧的马鬃、皮绳或动物肌腱产生的扭力做为动力,驱动弩臂带动弓弦抛射弹丸或箭石。
希腊人设计的弩炮带有坚固的支架,主梁置于支架之上,其前端两侧装有两具扭力弹簧组,每个弹簧组带动一只弩臂,弩臂末端连接弓弦,弓弦正中是容纳抛射物的编制网袋。横梁上侧带着燕尾长槽,一个带长导轨的滑块可以沿着长槽前后滑动,滑块的后断装着一套精巧的击发机构。可以方便的琐定和释放弓弦,横梁的末端装有绞盘,使用者可以通过扳动手柄,或者拖曳绳索十滑块移动。当弓弦向后拉开并被击发机构琐定的时,武器就处在待发状态。为了让操作绞盘不至于太费力,在横梁两侧设置了金属齿条,既能让开弓的工作不必一气呵成,有能调节武器的抛射力量,从而获得需要的射程。花圃来金属齿条被圆形棘轮代替,使操作更加简单可靠。为了赋予弩炮灵活的方向和仰角,他们为弩炮设计了可以自由转动的基座。

阅读全文

与弩有多久的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