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汝南多少年历史

汝南多少年历史

发布时间:2021-03-01 08:53:51

㈠ 汝南郡的历史沿迹

西汉高帝二年(前205年)始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这里属平舆、宜春和安城三县所辖。至迟在文帝时,汝南郡已由陈郡析置。

景帝二年(前156年),置汝南国,立其子刘非为汝南王。三年(前155年),徙刘非为江都王,汝南国除为郡。
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削淮阳国之期思、弋阳二县属汝南。宣帝元康三年(前63年),又得淮阳郡长平县。
成帝元延三年,封淳于长为定陵侯,置定陵侯国,属汝南郡。又以新汲县属颍川郡。元延、绥和之际,汝南郡领三十七县:平舆、阳安、阳城、强(=氵+隐)、富陂、女阳、鲖阳、吴房、安成、南顿、朗陵、细阳、宜春、女阴、新蔡、新息、灈阳、期思、慎阳、慎、召陵、弋阳、西平、上蔡、、西华、长平、宜禄、项、新郪、归德、新阳、安昌、安阳、博阳、成阳、定陵。郡治在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北),属豫州刺史部。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东南部、安徽阜阳一带。
东汉时,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年,改(=穴+)县为固始县;三十年,长平、西华、新阳、扶乐(新置)四县属淮阳国。永平十五年,汝南郡为国,封皇子畅为汝南王。建初四年,国除为郡。顺帝时领三十七县:平舆、新阳、西平、上蔡、南顿、汝阴、汝阳、新息、北宜春、强、灈阳、期思、阳安、项、西华、细阳、安成、吴房、鲖阳、慎阳、慎、新蔡、安阳、富波、宜禄、朗陵、弋阳、召陵、征羌、思善、宋、褒信、原鹿、定颍、固始、山桑、城父。郡治迁至平舆,在今平舆县境北部的射桥村。建安十八年,曹操析汝南郡之城父及沛郡数县置谯郡。又析汝南郡、江夏郡置弋阳郡。
三国魏沿袭前制,汝南城当时是临近郡治的一个大集镇和水陆码头。 西晋太康中汝南郡领十五县:新息、南安阳、安成、慎阳、北宜春、朗陵、阳安、上蔡、平舆、灈阳、定颍、南顿、汝阳、吴房、西平。惠帝时分汝南郡置南顿国。永嘉后汝南没入后赵。
到东晋时,迁上蔡县治于此,称悬瓠城。悬瓠,是个象形地名,《水经》云:“汝水至汝南郡西北,支左别出一支,又屈东转南形若垂瓠,故号悬瓠城。”晋义熙十二年(416年),汝南郡迁至悬瓠城。
南北朝时,汝南先属刘宋、南齐。后归北魏、北周。刘宋元嘉末年(453年),豫州(洛阳)为北魏所陷,刘宋侨立司州于此。
北魏延兴二年(472年),改悬瓠城为豫州,置汝南郡。
北周在此置总管府,于大象二年(580年)改为舒州。 隋开皇初年(581年)废汝南郡,恢复豫州,不久又改豫州为溱州,大业初年(605年)又改为蔡州,设汝阳县,恢复平舆县为其所辖,同时废保城县并入汝阳。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豫州,代宗年间(762-779年)为避皇帝李豫之讳,又改名为蔡州,设刺史,另置淮西节度使。 五代和宋时沿袭前治,因蔡州距当时的宋京都泞梁只有七驿之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在此置淮康军。
金兵陷蔡州,改置镇南军,并建行宫于蔡州幽兰轩,公元1234年金王朝覆灭于此。 元至元三十年(1293)改蔡州为汝宁府,成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
明沿元制,成祖朱棣封藩四子于此,称崇庄王,在此传11世。
清仍为汝宁府,1913年废府,改为汝南县。 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导专员公署于此。
解放初期,曾设汝南专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并于汝南县。
现为汝南县即汝南县城,隶属驻马店地区。

㈡ 河南省汝南县王岗镇付湾村有多少年的历史付湾村有多少年的历史

应该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㈢ 汝南县的历史沿革

西周时,这里属于沈国封地;春秋战国时,先后归蔡国和楚国管辖;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并推行郡县制,汝南一带又短暂地归属颍川郡。
西汉,公元前203年,置汝南郡,这是“汝南”作为地理专属名词首次出现,辖颍水、淮河之间的37县,属豫州刺史监察范围,因大部分辖地都在汝河之南而得名。
不过,汝南郡治并不在今天的汝南县,而在平舆县射桥乡古城村,也是当时平舆县的县治所在。汝南如今的县境,分属于周边的上蔡、平舆以及安城等大小侯国。
侯国由中央册封,其地位曾经很高,后来降同于郡、县。汝南境内有名的侯都遗址包括安城、宜春、保城、乔庄古城、濯阳城遗址等,可谓山头林立。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秦始皇推行郡县制,但刘邦建立汉朝后,要不要继承郡县制是有些犹豫的,他推行郡县制并不彻底,除了郡县,地方上还有王国、侯国、都护等存在,这些地盘势力很大,后来直接酿成了“七国之乱“。
今天汝南城西南和孝镇的宜春故城,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公里,规格庞大,考古发掘依稀可辨当年的宫殿和街道遗迹。宜春城历经两汉,南朝宋时方废,曾是大将卫青之子的封地。
再比如王岗镇北湖村一带的安城,是西汉时著名的侯都,东汉时豫州治所,其规模更大,城垣外廓长宽均超过5公里,直至南北朝时才衰废。
汝南郡设置以后,郡治所在历经变化。公元418年,东晋把汝南郡治所从河南息县移到了悬瓠城,也就是今天的汝南县城所在。
尽管此后汝南郡的名称、辖地又多次变化,叫过豫州,也叫过蔡州,但悬瓠城就此被成全,一直是州、郡、府、县治所所在地。王海建认为,分析原因,不外乎其地处古豫州之中,既能北进汴洛,又可南下荆楚,汝水环绕四面城墙,水陆交通都很发达。此后,悬瓠城也逐渐成为我国历史上豫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中国地名研究所出品的《千年古县》一书中,特别提到了隋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隋在此地置汝阳县。1913年,更名汝南县。“汝南”专名长达2200余年,始置县长达1400多年,这也是2007年3月汝南被认定为“千年古县”的时间资历。
从地图上看,如今的汝南县城四面环水,宛如水中泊着一个大葫芦,正如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述:“汝水又东,迳悬瓠城北……城之西北,汝水枝别左出,西北流,又屈西东转,又西南会汝,形若垂瓠。”
这也是悬瓠城在史籍中首次露面,东汉起道教开始兴盛,最初悬瓠城只是一座道观,叫悬瓠观。由于当时汝河水量比较大,能行大船,南北陆路古道也从这里经过,此地便成为一个水陆码头,商业日渐发达,悬瓠观慢慢形成了一个集市,称悬瓠城。
不同于其他一些千年古县毁了挪、挪了毁的城建经历,悬瓠城因为恰好坐落于水泊之中,其“坐标”相当牢稳,古今几无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得感谢汝河。
元代之前,汝河水势浩大,常常淹没农田,不过并未在此发生过大的改道;公元1293年,元世祖忽必烈命人治水,军民在舞阳截断汝河,使汝河上游的水改道流入颍河,汝河下游水量减少,沿河水患得以解除,治所在悬瓠城的蔡州亦被升为汝宁府(汝阳县隶属于汝宁府),取汝河安宁之意。
汝河的相对稳定,使得悬瓠城成为位置稳固又有险可恃之地,为其一直作为州治、郡治、县治所在,甚至成为金哀宗的行宫打下了牢固基础,更给了唐末乱世中节度使秦宗权在蔡州称帝的底气。
如今,悬瓠城的老城墙仅残留一座北门,成为怀古嘘今的所在。北门1985年经过复修,高20多米,城门进深38米,宽4.6米,正对汝河南岸,巍峨不减。夜晚华灯初上,疾走锻炼的人们从门洞内不停穿梭。据说,明朝以前,悬瓠城并无北门,洪武十八年(1385年)为便民而修此门,叫做“拱北”,此后虽历经战火,留下无数炮洞枪孔,北门却从未被攻破过。
相比城门,更显沧桑的是门外飞跨汝河的宏济桥。此桥最早为木桥,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改建为石桥,长55米,宽7.3米。如今,桥面巨大的青石板已被磨得十分圆滑,粒粒分明,两旁栏杆上的古朴石狮面目不清,多被损毁,但500年来,这座石桥历经战乱、洪水和地震却坚固如初。
另一,南朝梁置太清二年(548),析柴桑立汝南县。为寻阳郡治。故治在今江西瑞昌市境内。开皇九年(589),罢寻阳郡置江州,废柴桑、汝南县置寻阳县。
另二,南朝梁侨置治蒙笼城(今湖北麻城市北、疑即今之鹅笼司),为定州和弋阳郡治所。武定(543年—550年)末入东魏,定州改南定州,汝南县仍为治所。北齐天保七年(556)废入信安县。
另三,北魏置北魏时设置,北齐天保七年(556)废,隋朝又复置,不久又省去。故城址在今河南宝丰县商酒务镇。

㈣ 汝南县和孝镇邓庄有多少年历史

到本地博物馆去查一下。或者可以请教一下专家。

㈤ 汝南的历史沿革

西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始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这里属平舆、宜春和安城三县所辖。至迟在文帝时,汝南郡已由陈郡析置。景帝二年(前156年),置汝南国,立其子刘非为汝南王。三年(前155年),徙刘非为江都王,汝南国除为郡。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削淮阳国之期思、弋阳二县属汝南。宣帝元康三年(前63年),又得淮阳郡长平县。成帝元延三年,封淳于长为定陵侯,置定陵侯国,属汝南郡。又以新汲县属颍川郡。元延、绥和之际,汝南郡领三十七县:平舆、阳安、阳城、(氵隐)强、富波、女阳、鲖阳、吴房、安成、南顿、朗陵、细阳、宜春、女阴、新蔡、新息、灈阳、期思、慎阳、慎、召陵、弋阳、西平、上蔡、寝、西华、长平、宜禄、项、新郪、归德、新阳、安昌、安阳、博阳、成阳、定陵。郡治在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北),属豫州刺史部。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东南部、安徽阜阳一带。
东汉时,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年,改寝县为固始县;三十年,长平、西华、新阳、扶乐(新置)四县属淮阳国。永平十五年,汝南郡为国,封皇子畅为汝南王。建初四年,国除为郡。顺帝时领三十七县:平舆、新阳、西平、上蔡、南顿、汝阴、汝阳、新息、北宜春、(氵隐)强、灈阳、期思、阳安、项、西华、细阳、安成、吴房、鲖阳、慎阳、慎、新蔡、安阳、富波、宜禄、朗陵、弋阳、召陵、征羌、思善、宋、褒信、原鹿、定颍、固始、山桑、城父。郡治迁至平舆,在今平舆县境北部的射桥村。建安十八年,曹操析汝南郡之城父及沛郡数县置谯郡。又析汝南郡、江夏郡置弋阳郡。
三国魏沿袭前制,汝南城当时是临近郡治的一个大集镇和水陆码头。
西晋太康中汝南郡领十五县:新息、南安阳、安成、慎阳、北宜春、朗陵、阳安、上蔡、平舆、灈阳、定颍、南顿、汝阳、吴房、西平。惠帝时分汝南郡置南顿国。永嘉后汝南没入后赵。
到东晋时,迁上蔡县治于此,称悬瓠城。悬瓠,是个象形地名,《水经》云:“汝水至汝南郡西北,支左别出一支,又屈东转南形若垂瓠,故号悬瓠城。”晋义熙十二年(416年),汝南郡迁至悬瓠城。
南北朝时,汝南先属刘宋、南齐。后归北魏、北周。刘宋元嘉末年(453年),豫州(洛阳)为北魏所陷,刘宋侨立司州于此。
北魏延兴二年(472年),改悬瓠城为豫州,置汝南郡。
北周在此置总管府,于大象二年(580年)改为舒州。
隋开皇初年(581年)废汝南郡,恢复豫州,不久又改豫州为溱州,大业初年(605年)又改为蔡州,设汝阳县,恢复平舆县为其所辖,同时废保城县并入汝阳。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豫州,代宗年间(762-779年)为避皇帝李豫之讳,又改名为蔡州,设刺史,另置淮西节度使。
五代和宋时沿袭前治,因蔡州距当时的宋京都泞梁只有七驿之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在此置淮康军。金兵陷蔡州,改置镇南军,并建行宫于蔡州幽兰轩,公元1234年金王朝覆灭于此。
元至元三十年(1293)改蔡州为汝宁府,成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
明沿元制,成祖朱棣封藩四子于此,称崇庄王,在此传11世。
清仍为汝宁府,1913年废府,改为汝南县。
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导专员公署于此。
解放初期,曾设汝南专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并于汝南县。
1965年6月15日,国务院批准河南省增设驻马店地区,汝南县为驻马店地区辖县。
2000年6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汝南县为驻马店市辖县至今。

㈥ 汝南是一座什么样子的城市

汝南,古属豫州,豫洲为九洲之中,汝南又居豫洲之中,故有“天中”之称。自春秋战国时代有建制,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上自秦、汉,下至明、清,汝南一直是郡、州、军、府治所,为八方辐辏之地。
汝南县地处淮北平原,北纬32°39′-33°11′,东经114°09′-114°35′,东连平玉,南与正阳相邻,西依遂平、驻马店市、确山,北与汝南接壤。汝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气候温和,风景秀丽。西临京广铁路、107国道,驻新、开龚公路两条省道交汇于此,形成“十”字经济开发带。地方铁路横贯全境,距京珠高速公路30公里,县乡公路纵横交织,四通八达。全县土 地面积1260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282个村(居)委会,76万人口。汝南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物繁多,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城北1.5公里处的天中山,高丈余,上土下石,“自古测日影以此为正,故筑土累石以记之”。汝南又名天中,故称此山为天中山,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题写的“天中山”石碑至今犹存。城东南小南海风景区,景色秀丽,主要建筑有悟颖塔、准提楼、南海大士寺等,规模宏大,建筑别致。全国最大的人工平原水库━━ 宿鸭湖,碧波万顷,风景如画;亚州最大的寺院━━南海禅寺,宝刹雄伟、琳宫璀璨;世界著名的爱情传奇━━梁祝故乡,缠绵凄婉,源远流长。

汝南素有豫南“粮油鱼米之乡”的美誉,被国家确定为粮食生产基地县、油料生产基地县、生猪外贸出口基地县、优质小麦基地县、农业综合开发县,先后荣获“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全国温室技术推广协作县”等称号,瘦肉型猪肉质量和 出口量居全国县市前列,全县宜渔面积18.3万亩,被评为“河南省 渔业生产十强县”。汝南蔬菜面积超过30万亩,日光温室25000多座。汝南蔬菜批发市场是农业部定点市场,年交易额超8亿元,辐射半径超过500公里。汝南工业起步较早,拥有各类企业近200家,乡镇企业14735家,主要产品达2000多种,其中20多种产品获省、部级以上优质产品奖,35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1个项目获国家专利。汝南商贸活跃发达,全县对外贸易供货额达4亿元人民币以上,出口产品主要有粮食、食品、轻工、工艺、纺织、机械、土产、畜产、蔬菜等200多个品种,远销美国、日本、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http://forum.life.sina.com.cn/cgi-bin/viewone.cgi?gid=38&fid=5409&itemid=7093

㈦ 河南有多少年历史了

河南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最迟在50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的,更是上古三代的首都,东汉刘秀再次将首都迁到了洛阳

㈧ 唐代时候汝南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1. 汝南县是驻马店下辖县,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东部,古属豫州,豫州为九州之中,汝南又居豫州之中,故有“天中”之称。在唐代“初置予州,宝应初以避讳改为蔡州”。

  2. 历史沿革:

    上古时期,汝南,古属豫州,豫州为九州之中,汝南又居豫州之中,故有“天中”之称。

    春秋战国时代,汝南就有建制,属蔡国。

    西汉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始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这里属平舆、宜春和安城三县所辖,当时已是贯通中原地区南北的水陆码头。至迟在文帝时,汝南郡已由陈郡析置。景帝二年(前156年),置汝南国,立其子刘非为汝南王。三年(公元前155年),徙刘非为江都王,汝南国除为郡。

    公元317年,上蔡县治所迁于此,称“悬瓠城”。《水经注》有云:河自东西下,屈曲而流,抱城三面。形若垂瓠,故称悬瓠城。

    建安十八年,曹操析汝南郡之城父及沛郡数县置谯郡。又析汝南郡、江夏郡置弋阳郡。

    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汝南郡治迁至于此。

    南北朝时,刘宋侨立司州,后周置总管府,隋仍为汝南郡治,另置汝阳县于郡城,改悬瓠城为溱州。

    唐,“初置予州,宝应初以避讳改为蔡州”。

    宋置“淮康军”,金设“镇南军”,曾建行宫。

    元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因断汝河上源之水经郾城入颍河,汝南水患大减,人民稍得安宁,改蔡州为汝宁府,是河南行省八府之一。

    明沿元制,成祖朱棣封藩四子于汝宁府,称崇庄王,在此传11世。

    清仍为汝宁府。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改为汝南县。

    民国十三年(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导专员公署于此。

    解放初期,曾设汝南专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并于汝南县。

    1965年6月15日,国务院批准河南省增设驻马店地区,汝南县属之。

㈨ 河南的悠久历史有多少年

河南历史
(一)重要的古文化遗址
1、南召猿人 :发现于河南南阳南召县的古猿人化石,证明在大约五六十万年以前,河南就有人类居住。
2、许昌人 :距今约10万年的古人类化石于2007年在河南许昌被发现。它的发现,通过与其它遗址配合,为中国人不是起源于非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3、贾湖遗址: 距今约9000年左右,位于河南舞阳,这里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乐器、世界上最早的酒、世界上最早的类似文字的契刻符号等几项世界最早的文明成果,轰动世界,被认为是“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第一个门槛”。
4、裴李岗文化 :距今约8000年左右,因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村而得名,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5、太昊伏羲陵: 距今约7000年,位于河南周口淮阳县,是位居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的陵墓,位居中华十八大名陵之首,始建于春秋,扩建于唐宋,完善于明清,历代帝王51次御祭。淮阳是伏羲定都和长眠之地,也是神农氏定都之地,被认为是中华姓氏文化、农耕文化和龙图腾的发源地,是华夏族和东夷族共同的圣地。
6、仰韶文化 :距今约5000年至7000年,因发现于河南三门峡仰韶村而得名。这是同时期影响范围最广最典型的古文化,仰韶村的考古发掘也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端。
7、黄帝故里: 河南新郑是国内史学家公认的位居五帝之首的轩辕黄帝出生、创业和定都之地。中国人从春秋起开始在新郑轩辕丘祭拜人文始祖黄帝,一直延续至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也因全世界华人的广泛认同而成为中华第一大典,在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方面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8、二里头文化: 距今约4000年,因发现于洛阳偃师二里头而得名,被学界认为是夏朝的都城。这里出土了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
9、郑州商城: 位于今天郑州市区,是商朝早期比较重要的都城。这是郑州成为古都的原因之一。
10、安阳殷墟: 因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和甲骨文而轰动世界,堪称20世纪人类10大考古发现之首,殷墟也毫无争议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甲骨文是一种常用字在5000字左右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是世界上四种最古老的文字中唯一流传下来的文字。“十一五”期间,我们国家要在安阳建设世界上唯一的文字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
11、白马寺: 位于洛阳,建于东汉,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有力见证。
12、龙门石窟: 位于洛阳,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它既是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龙门石窟产物。尤其是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它那“东方的微笑”将神性与人性、阳刚与阴柔很好地结合起来,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龙门石窟也因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13、少林寺: 位于登封,是禅宗和少林武术的发源地。佛教传入中国后,少林僧人将它与中国本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相融合,创立了禅宗。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它迅速地传向全国各地及周边的日本、朝鲜、韩国和东南亚等地,对中国历史以及日本的花道、茶道、柔道、武士道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少林武术冠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僧人在交流中汲取天下武术之大成,总结出了少林拳、少林棍、易筋经、铁布衫等700多种武术绝技,并对其它武术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仅从少林拳派生出的拳术就有四五十种。少林的积极入世使它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在南北朝、隋朝、唐朝、北宋和明等朝代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少少林寺林也因承担社会责任而成为“天下第一名刹”,少林武术也因此广播四方并在实战中进一步发展壮大。少林的与时俱进、开放和积极入世,使它一直保持着很强的生命力,在历经磨难后的今天,禅宗和少林武术依然生机无限。今天的少林僧人又将互联网、营销学等现代文化融入少林文化,使少林迅速走向世界。少林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典范,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中华文化的代名词。
14、嵩阳书院: 位于登封嵩山,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范仲淹、程颐、程颢、司马光等大儒曾在这里讲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有一部分就是在这里写的。这里在洛阳附近,二程在这一带将儒释道三者相融合,初步创立了以后影响中国800年的理学。
15、应天书院:位于商丘(北宋时称应天府)睢县,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学子不远千里而至”,“远近学者皆归之”,说的就是应天书院。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曾求学于此,在商丘落户,并担任应天书院掌学主教。
16、登封观星台: 建于元代,距今约有800年的历史,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天文学遗址。大天文学家郭守敬在这里取得了领先西方301年的天文学成就,由此制定的“授时历”被中国、朝鲜和日本沿用了360多年。今天,我们国家正以此为依托,在这里建设“中国天文博物院”,以集中展示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17、红旗渠: 位于河南安阳,是闻名于世的“人工天河”和“世界第八大奇迹”。为了修建这条渠,10万人在崇山峻岭中的悬崖峭壁上辛辛苦苦地整整干了10年。他们没有钱、没有粮食、没有技术、又不受政策支持,却靠着顽强的毅力削平了1250座山头,修建了上百座引桥,凿通了上百座隧道,最终将生命的河水引入到了干涸的土地。红旗渠的总渠长超过4000公里,其土石方可以从哈尔滨到广州修一条宽2米高3米的石墙!红旗渠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杰作。

㈩ 历史上有几个汝南王

西汉汝南来王刘非(前168年―源前128年),即江都易王。汉景帝之子,母程姬。前155年立为汝南王。
西晋汝南王司马亮(?-291年),字子翼,河内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第四子,咸宁三年(277年),徙封汝南王。
北魏顺帝元悦(?—532年),530年—532年在位,孝文帝庶子,降梁前曾封为汝南王、侍中、太尉。
明朝汝南王朱有爋,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周王朱橚的嫡次子,原封汝南王,后废为庶人。

阅读全文

与汝南多少年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