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佛教的历史以及重大历史事件
佛教由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在西元前6世纪以前创建,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1]“佛”是佛陀的简称,其意思是觉悟者[2],而“教”可以理解为宗教或教育,意为佛陀对大众的一种普遍而传承的教育。佛教一般注重人心灵的进步和觉悟,佛教认为世界是遵循因循环,只有达到顿悟,才能成为佛,超越生死轮回。释迦牟尼去世后,佛教慢慢衍生了不同的部派。随着阿育王时期,佛教不断向外传播,主要分为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北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经过印度北部,新疆传入中国腹地,再传播到韩国、日本及越南;唐朝时期传入西藏,于是北传佛教被后人分称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再流传到中国东北。南传佛教则以上座部佛教为主,则通过斯里兰卡,传播到缅甸、泰国、印尼、老挝、柬埔寨、越南南部。到了现代,佛教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
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次大陆,雅利安人占统治地位,婆罗门教是当时的主流思想。婆罗门教奉行种姓制度。因为种族等级、社会分工、文化教育等的长期巨大差异,古印度社会分化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及首陀罗等四种非常不平等阶级,婆罗门掌握宗教领域,尤其是祭祀活动,刹帝利袭军政,吠舍经营商业和手工业等,首陀罗为贫穷的自由民,但是接近奴隶的地位[3]。
创立佛教的释迦牟尼出身于释迦族,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ū),父亲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在母亲摩耶夫人返回娘家的途中,生于兰毗尼园无忧树下。降生七日后,母亲过世,由姨母大爱道抚养成人。29岁时,当他视察子民的时候,深感人间生老病死的苦恼。虽然不断沉思,但不得离苦之道,于是离开皇宫,遍访名师,苦修6年。35岁,在菩提树下禅定49日,战胜天魔的威胁、诱惑而悟道,成为佛陀。
Ⅱ 佛教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详细点。)谢谢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佛教创建时,印度已经进入了封建领主统治的农奴社会。当时印度传统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种信仰。
以及婆罗门作为一切智的垄断者和神权统治的代表的地位开始动摇,成为众矢之的。自由思想家中出现了种种反传统信仰的沙门思潮。
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迦毗罗卫,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关于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一般认为生活于公元前6~前5世纪。
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29岁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
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80岁时在拘尸那迦逝世。佛教原来只流行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带。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广建佛塔。
刻敕令和教谕于摩崖和石柱,从此遍传南亚次大陆的很多地区。同时又派传教师到周围国家传教,东至缅甸,南至斯里兰卡,西到叙利亚、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
佛教向亚洲各地传播,大致可分为两条路线:南向最先传入斯里兰卡,又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北传经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2)佛教的历史内容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历史贡献:
1、哲学思想
从哲学思想方面来说,佛教思想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伦理道德的规范,对心理活动的分析,形成了深刻独到的见解和完整严密的体系。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缘起,它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永远处于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中。同时强调个人解脱和普度众生。
魏晋时期,佛教的哲学思想与道教合流,丰富了后期玄学的内容。隋唐时期佛教形成八宗,各宗对佛典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独有的理论体系。
宋明时期,儒家似乎反对佛教,实际上却又从思想上汲取佛教的精髓,形成了新儒---理学,朱熹的“一旦豁然贯通”就是脱胎于禅宗顿悟之说。
近代的改良派也从佛教汲取养料批判理学,如谭嗣同所建立的“仁学”体系,思想渊源之一其实就是禅宗。
2、社会教化
在教化社会方面,佛教传入中国,潜移默化地融入日常生活,并改善着社会的风俗习惯,首先表现在对人生观的改善,和对孝道的扩展上。
(1)人生观的改善
人都会思考自己“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问题,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人死如灯灭”的思想。但得益于佛教的传入,中国人才明白了“三世因果轮回”的人生真相。
所以,佛教缘起因果说为中国人所熟知,不仅改善了人生观,还极大地提升了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平,对减少社会矛盾产生了作用。
(2)对孝道的扩展
在中国,儒教和道教早已深入人心,尤其是依靠儒教的孝,立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佛教的孝道与儒教有根本的不同。
为追求真理、悟道而舍家离亲的佛教的孝道,在儒教看来是大不孝,佛教却认为这才是真孝,是拯救亲人的大孝。所以,佛教的孝主要强调精神的永久的孝。
剃发并非不孝,是暂时的表面上的不孝,但却是究竟意义上的大孝。出家是为了救父母,救曾经做过自己父母的所有众生。
另一方面,在家的佛教徒并不否定儒教的礼,他可以一边礼拜阿弥陀佛,一边尽儒之孝道,这种现世的孝同样是佛教所提倡的。
但即使在家之孝,其根本差别在于佛教不像儒教,不属于隶属关系,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它是自由平等的孝,并非义务,而是报答父母的感激之情的自然行为。
3、文化艺术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经长期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孕育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文艺家、教育家、旅行家等。
如被鲁迅先生称为“民族脊梁”的西行取经的玄奘、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的鉴真等名人,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从文学方面来说,佛典的翻译,实为开中国翻译史之先河。
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典雅瑰丽的文学作品。《法华经》、《维摩诘经》、《百喻经》等佛教经典对晋唐小说的创作,起了促进作用。
从艺术方面来说,现存佛教寺塔有许多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一些宏伟的佛教建筑已成为各地风景轮廓的标志。
敦煌,龙门、云冈、大足等地的石刻成为人类艺术宝藏的一部分。佛教音乐具有“远、虚、淡、静”四个特点,达到了很高的意境。
另外,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语汇:“宗教”、“世界”、“实际”、“平等”、“不可思议”等其实都来自佛教。如果抛开佛教文化,恐怕今天我们连中国话也说不全了。
Ⅲ 佛教的发展历程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代印度。其创始人为悉达多·乔答摩(约前566~前486年),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乔达摩出身于刹帝利种姓,是迦毗罗卫国(在今印度、尼泊尔边境地区)净饭王太子。据说他幼时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20岁时,始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又对当时的婆罗门教不满,遂舍弃王族生活,出家寻访师友,探索人生解脱之道。开始时,他在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学习禅定,后在尼连禅河畔独修苦行,进而至伽耶(菩提伽耶)毕钵罗树下深思默想,经过7天7夜之后,终于“悟道成佛”,这一年他35岁。之后,他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任教,历时45年,从者甚众,流传下来,称为佛教。佛,梵文为Buddha,意为“觉悟”,汉译音为“佛陀”。
佛灭之后,印度佛教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即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
原始佛教阶段大约为释迦牟尼逝世后的100年间,史称“和合一味”时期,这种“和合”只是大致上的统一,而解裂的种子在其中蕴育和成长。随着社会的变迁,约在公元前4世纪第二次结集前后,佛教徒发生了第一次大分裂,产生了两大部派,即尊崇传统、保守旧规的上座部和较为进取、提倡改革的大众部。究其原因,说法不一按南传佛教说,是由于僧众们在戒律问题上的争执而引发的;按北传佛教说,是由于对阿罗汉果的不同看法而引起的。总之,佛教内部的这种分化愈演愈烈,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上座部7次分裂,成为12派,大众部4次分裂,成为8派,这一阶段就是部派佛教时期。大乘佛教形成于公元1世纪。随着部派佛教的发展,一部分徒众的生活走向世俗化,同时力图参与和干预社会生活,要求深入众生,救度众生,他们提出“上求菩提,下渡众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思潮,随着这种思潮的成熟,以后就汇集成为统称“大乖佛教”的教派。 佛陀以后,印度地方诸王朝盛衰交替。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王入侵印度进兵印度河,未果,转而向西挺进;公元前323年6月,亚历山大在巴比伦病死。约在公元前317年,旃陀罗笈多推翻难陀王朝,建立孔雀王朝,他在西北印度推翻希腊的军事统治,以强大的势力促进了帝国的发展。至其孔继宾头沙罗,也就是即位的阿育王统治时期,是印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他的帝国北起喜马拉雅山,南到迈索尔,东自阿萨姆西界,西抵兴都库什山。据说在公元前261年,阿育王率军以残酷的军事征战征服南印度的羯陵伽国后,决定放弃武力,皈依佛教。他在全国颁布敕令和教谕,刻制于摩崖和石柱,并在华氏城命目犍连子帝须召集主持佛教第三次结集,随后派遣传教师去四方传布佛教。在阿育王的支持与帮助下,佛教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开始在缅甸、斯里兰卡以及中亚、西域一带得到传播。阿育王死后,孔雀王朝从衰落到崩溃,印度再次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公元前2世纪上半叶,由希腊人建立的大夏国入主印度佛教遂在希腊移民中流布。同时,佛教也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开始出现了佛陀的造像,这就是犍陀罗艺术时期。在佛典说法上,也突出了“智慧”在解脱中的首要作用,抬高了“智者”的地位,此中可以看出希腊文化的痕迹。公元前2世纪中叶,大夏衰浇,一些希腊式的城市国家逐渐并入来自东方的大月氏的领地,大月氏也直接继承了在大夏流传的佛教。100多年以后,遗霜统一大月氏各部,建立王朝,至公元2世纪上半叶,由迦腻色迦王统治的帝国的势力范围及其影响,东至贝拿勒斯,南至温德亚山麓,西北至喀什噶尔、叶尔羌、于阗等西域以远。其时帝国国力强盛,文化繁荣,迦腻色迦本人积极扶植佛教,使之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Ⅳ 佛教的发展历史
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版)王子所创,他的名权字是悉达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Ⅳ 佛教的历史作用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历史最悠久的宗教之一。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鸿儒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它的信仰深入民间,‘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正是忠实的写照;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文化的内容极其广泛,项目极其繁多,凡人类从野蛮进化到文明的一切总成绩,都可以叫文化。
。 一、梁启超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学有五大影响:
(一)国语实质的扩大:因佛典的翻译,我国词汇即增加了三万五千多个。
(二)语法及文体的变化:佛典的科判疏钞之学,为有组织的解剖性文体首次在中国的出现。而禅宗的语录,更是中国文学的一大革命。
(三)文学情趣的发展:我们近代的纯文学,像小说、歌曲等,皆与佛典之翻译有着密切关系。孔雀东南飞、水兰辞等长篇叙事诗的产生,大概就是受东晋昙无谶所译马鸣‘佛所行赞’的影响。又大乘经典,皆以极壮阔之文澜,演绎极微妙之教理,增进了中国人的想像力,革新了中国人的诠写法,宋元以后章回小说受其影响不少。
(四)歌舞剧的传入:我国最初的歌舞剧——拨头(亦名钵头),据近人考证,就是从南天竺附近的拔豆国传来的。
(五)字母的仿造:随着佛教的输入,梵文也跟着进来,我国高僧仿照梵文字母来应用汉字切音,因此有唐代守温‘见溪群疑’等三十六字母的制作。
二、胡适则认为佛教的输入,对中国有三大影响:
(一)佛教的译经诸大师,用朴实平易的白话文体来翻译佛经,但求易晓,不加藻饰,形成一种白话的文体,佛寺禅门成为白话文与白话诗的重要发源地。
(二)佛教文学最富想像力,对于最缺乏想像力的中国文学,具有很大的解放作用。中国浪漫主义的作品,像《西游记》等小说是印度文学影响下的产物。
(三)印度文学很注重形式的布局与结构。‘普曜经’、‘佛所行赞’、‘佛本行经’等都是伟大的长篇故事;‘须赖经’一类是小说体的作品;‘维摩诘经’、‘思益梵天所问经’等是半小说、半戏剧的作品。这些佛经的输入,对后代弹词、平话、小说、戏剧的发达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贡献,又佛经的散文与偈体夹杂并用,也对中国后来的文学体裁产生影响。
Ⅵ 简述早期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佛教产生的社会背景总结如下:佛教大约在公元前6—前5世纪产生于印度,相当于我国春秋时代,距今约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最早产生的世界宗教。
佛教产生的时代正是印度奴隶社会比较发达的时代。它是奴隶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奴隶和奴隶主阶级“同归于尽”前夕的社会状况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印度复杂纷繁的文化现象相互撞击、相互融合的产物。 古代印度,包括中国史籍中的“身毒”、“新头”、“信度”、“天竺”等国,大体相当于整个南亚次大陆。
另方面,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各地完成了向国家的过渡,进入所谓“列国”时期,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国家。各国之间不断发生争霸战争,战乱加深了人民的灾难,促使阶级关系急剧变动和新思潮的出现。
从被统治阶级到统治阶级,整个社会都感到难以存在下去,各阶级的人们都惶惶不安。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奴隶阶级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而且奴隶主阶级也需要探索解脱险境的道路。当时,统治阶级中就有某些人看到前途的险恶,纷纷进入深山老林,逃避现实,寻求解脱之良方。
佛教基于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应运而生
(6)佛教的历史内容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佛教还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
《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
佛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曹不兴、顾恺之、张僧既、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
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由此可见佛教对绘画艺术所起的作用。至于音乐方面,公元3世纪,中国已有梵呗的流行。唐代音乐又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唐代音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中。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之士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
而佛教的哲理部分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文化的内容极其广泛,项目极其繁多,凡人类从野蛮进化到文明的一切总成绩,都可以叫文化。
Ⅶ 佛教与历史文化的内容简介
世界宗教研究所成立之日起,我们就明确把佛教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现象看待。佛教传入中土,它历史长久,覆盖面广,内容又十分丰富,我们佛教研究室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的研究机构,妈苛把佛教研究纳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不把它看作外来文化,又要放眼世界,与世界潮流接轨。我们根据自己的条件(人才、物力、学术传承),将佛教史作为切入点,开始积累资料,培养人才,有步骤地开辟新领域。
从佛教通史,进而扩展到断代史的研究;从佛教理论拓展到佛教宗派、佛教艺术;从汉传佛教开拓到藏传佛教。我们还开辟了佛教文献学这一新领域。在宋、元、明、清诸多版本大藏经之外,编辑了带有新中国标志的《中华大藏经》。
中国有别于印度本土佛教,在东亚自成体系,与邻国有过密切交流。中国佛教文化在历史上曾发挥过中外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佛教研究室负担着国际学术交流的任务,与世界佛教研究学者搭起了友谊的桥梁,并取得多方受益的好成果,建立了固定的交流机制。
继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成立后,北京以外,如四川、南京、上海等地相继建立研究机构,在大学里也开设了系统的佛教专业课程,喜见全国新一代青年学者茁壮成长,他们发挥着佛教研究的骨干作用。我们佛教研究室的宗旨是积累资料,培养人才。根据资料说话,崇尚实际,避免空谈。
作为佛教研究室最早的成员之一,愿与大家共勉,培养第一流人才,争取奉献第一流的研究成果,为构建新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Ⅷ 佛教历史
http://gushi.86fo.cn/ 佛教故事会。版
中国权佛教故事网http://www.fjgs.org/
Ⅸ 佛教的历史和传说故事谁能告诉我几个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当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发展,主要生产方式从畜牧业生产转向农业生产。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加上人们学会了种植产量比较高的水稻,再加上铁器的使用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社会结构进入奴隶制社会。当时的社会人群被分成四个等级:婆罗门(宗教祭司,掌握掌握神权和教育权,宗教经典和文化知识),刹帝利(武士阶层,后来还包括国王和军事贵族,他们掌握军事和行政权。)、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后来还包括从中分化出工商业主、高利贷商人。)、首陀罗(由非雅利安的土著部落平民组成,地位低下)。另外还有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奴隶,无种姓者,被称为“贱民”, “不可触者”(untouchable)。当时印度社会上的主要宗教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一种多神教,崇拜自然精灵和祖先神,信奉天神、雷神、司法神、日神、火神、风神、雨神等多神。婆罗门教是维护当时的奴隶社会的一门宗教。它宣扬业报轮回的观点,认为人在今生的行为(业)的善恶,将带来来生轮回不同的因果报应;如果不相信婆罗门教的吠陀经典、或有违犯种姓规定的行为,或有杀生行为等等,死后将轮回转生为下等种姓贱民或为牲畜,而如果学习吠陀经典,苦行,行善,死后可转生为上等种姓,以至成为天神,与大梵合一。婆罗门教宣传婆罗门种姓至上,说梵天用口造婆罗门,用手造刹帝利,用双腿造吠舍,用双脚造首陀罗,并为他们规定了社会职业,永世不可改变。婆罗门教强调向天神祭祀献供,每年要举行多次祭祀仪式,包括马祭、祖先祭、天神祭、梵祭、精灵祭种种献祭。献祭时要屠宰大量牲畜,信徒们耗费大量财物,甚至土地献祭给神——实际归婆罗门。公元前5~6世纪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国家的兴起,刹帝利种姓和吠舍种姓中人数比较多的工商业主、高利贷者的财富和势力增加。他们对婆罗门教的婆罗门至上的旧种姓制度不满,而且婆罗门种姓的专横、腐化也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对抗、批评婆罗门教的新宗教思潮,即沙门思潮。其中,在尼泊尔国南部的释迦族中有一位年轻人乔达摩悉达多,他也接受了沙门思潮。决心建立一种新宗教——佛教,它吸收原来婆罗门教的生生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是它反对人依照出生种姓等级而认定命运,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达到成佛——意为觉悟者,达到觉悟的人。所以佛教在培养人的社会性上比其他宗教更加注重自己的修养,比较适应于东方的天人协调的哲学思想,所以在东方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当然,产生和流传于封建社会的佛教的对人的社会性的制约作用,也还需要通过宣扬按照佛教的道德规则进行的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来实现。佛教虽然产生于古代印度,但是其发展和得到广泛的传播却是在古代中国和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东方国家,象日本、朝鲜、东南亚国家等。反而在其发源地印度,佛教却没有成为主要的宗教。印度的第一大宗教是由婆罗门教改革后发展的印度教,甚至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可能都比佛教在印度要广泛。究其原因可能是印度教更加符合印度的民族文化,有更加深厚的社会基础。到了近代,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印度教也进行了广泛的宗教改革,如取消古婆罗门教中存在的种姓制度、偶像崇拜、寡妇殉葬制等不符合民主社会的内容,对繁琐的宗教仪式进行简化等。使得印度教成为印度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印度大多数人信奉此教,但是旧宗教中的种姓阶级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妇殉葬等诸多陋习在一些地区仍然有存在。而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随着阿拉伯波斯帝国和西方殖民主义者对印度的入侵而得到传播的,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基础。特别在由印度分出的巴基斯坦等国家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佛教虽然在古印度到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成为了国教,佛教得到了极大的弘扬。但是到了9世纪以后,印度教经过改革后逐渐兴盛,而佛教僧团内部派系纷争不已,从而日趋式微。到12世纪阿拉伯民族的大规模入侵,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人进入印度,统治者排斥佛教,很多佛教的重要寺院被毁。到13世纪初,印度的佛教终于一蹶不振趋于消亡。直到19世纪末,在印度沉寂了约700年的佛教又出现了复兴。1891年锡兰(今斯里兰卡)的达磨波罗在印度首创摩诃菩提会,恢复了一些佛教胜地,重新建立了一些寺院。特别是1947年印度独立后,佛教有了新的发展。1956年印度政府举行释迦牟尼涅盘2500年的国际性大规模纪念活动。同年10月,印度首任司法部长、宪法起草人安培多伽尔在那格浦尔组织了一个有50万“贱民” 参加的改信佛教运动,以后又有几百万“贱民”陆续由印度教皈依佛教。在印度,虽然佛教徒只占印度人口的0.6%,但是佛教思想在印度的思想文化界颇有影响。特别是下层民众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著名的佛教人物: 释迦牟尼(教主) 达摩(禅宗初祖) 慧能大师(六祖) 宣化上人,虚云老和尚,黄念祖老居士(近代大德)还有许多 贴不上来了以下是关于佛教的网站 楼主方便去看看吧 http://www.ebud.net/ http://news.fjnet.com/ http://www.fjcb.cn/fjwh10.asp
Ⅹ 那你知道佛教的历史吗
佛教经典包括经、律、论,统称“三藏”,内容浩繁而庞杂。目前,“三藏”有巴利语、汉语、藏语三大体系。历史上,佛教经典曾经先后经历过四次大结集。所谓大结集,是指佛徒们为了继承佛陀的教法,经过集会诵读、讨论而集结成佛典。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举行第二次大结集前后,佛教徒发生了第一次大分裂,出现了尊崇传统,保守旧规的上座部和倾向进取、主张改革的大众部两大派。此后,上座部又经过七次分裂而成为十二派,大众部经过四次分裂而成为八派。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佛教为部派佛教。至公元1世纪前后,又有所谓大乘佛教的兴起。“乘”是“道”、“业”的意思。部派佛教以后的佛教自认为是“大道”、“大业”而称作大乘,贬部派佛教为小乘,是所谓“小道”、“小业”。大乘佛教后来又有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之分。7世纪以后,大乘佛教的一部分派别同婆罗门教相混合而发展成密宗。大约在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开始自古印度向四方传播。其中,沿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我国傣族地区一线而传播的,形成南传佛教;而经尼泊尔及其以北的西域地区,向东传入我国内地和西藏,又继续向日本、朝鲜、越南传播的,则形成北传佛教。
北传佛教首先进入当时的西域,尔后才由西域进入中原地区。“西域”是汉代起对玉门关以西地区的统称。这一地区历来是多民族汇聚的地方,也是我国北方许多民族争雄的历史舞台。汉代,西域的一些少数民族建立有城郭政权,被称作西域三十六国。《汉书》曾记叙说:“西域诸国大奉土著,有城郭田畜,与匈奴、乌孙异俗”。这里的所谓“土著”是指焉香、龟兹、疏勒、和田等地的吐火罗和粟特人。在我国,他们比北方其他各古代民族更早地接受了佛教。佛教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时就已经进入了和田。和田成了我国最早的佛教中心之一。据说,传佛教到和田的是小乘佛教僧人比丘毗卢旃(即毗卢折那)至公元3世纪中叶,小乘佛教依然得到和田王室的支持和保护,占据着统治地位;大乘佛教虽然还没有取得合法地位,但是在社会上的流传已不可遏止。龟兹是丝绸之路北道的交通要塞,也是大月氏佛教传进的必经之路。由于龟兹王室的崇信和提倡,这里的佛教特别向密教方向发展。疏勒是由葱岭通向龟兹的第一大都,传进佛教的时间似乎比龟兹更早。国王大都是佛教的提倡者。疏勒的佛教明显带有早期佛教的特色,僧人尽是小乘学者,偶尔才有外来的大乘僧人出现。此外,在大月氏北部的康居,佛教也颇流行。汉地佛教的译经者多有康居人。至两晋南北朝时,西域佛教更加隆盛。这时的和田几乎已经全民信佛,家家门前都建有小塔,最小的塔也有三丈左右高。和田有数万名僧人,多属大乘,受国家供养。全国有14个大伽蓝,最著名的是翟摩帝寺,有大乘增三千人。据六世纪初到过和田的宋云说。和田城南十五里有大寺,住僧三百人。和田的佛教文化和佛教义学相当发展,以至能够成为吸引诸多名僧游学讲道之地,有许多重要的汉译佛典,原本也是出自或产于这里。自公元前佛教传入开始,西域佛徒众多,高僧辈出,在中原地区颇负盛名的早期佛教学者都是来自西域各族的名家高僧。在各族统治者的倡导下,西域译经成风。目前就已经发现有属于公元2世纪时于问的去卢文《名法经》残页,以及大量6至10世纪时分别用焉耆一龟兹文、和田文书写的佛经。而始建于公元3至4世纪的克孜尔千佛洞、最迟不晚于4世纪开始兴建的库木吐拉千佛洞,以及高昌回鹘佛教遗址,也都标志着当初西域佛教的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