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关于罗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怎么写
关于罗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了一个单元,有一篇关于姓氏的研究报告,我就想以自己的姓氏写一篇研究报告,了解了解有关罗性的知识。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书籍、报刊,上网查询。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罗氏人口分布情况。
3.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罗氏名人故事。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报刊
罗姓的人口
全国大约有25万多人
上网、书籍
历史上罗姓的名人
罗贯中、罗珠、罗企生、罗士信、罗隐、罗存、罗牧、罗荣恒……
书籍、教科书
罗姓的排名
在老的百家姓里面罗姓排行75位;在新的百家姓的罗姓排行20位,足足增高了55位
上网
罗姓的分布
台湾、福建宁化,浙江,山西等一些城市都有姓罗的人。
爸爸的讲述
罗氏族谱
在山西,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地方都有族谱
四、结论
1.通过这次调查,我认识了元末明初杰出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黄帝108世孙罗珠;晋代政治家罗企生;唐代军事家罗士信和罗通;唐代文学家罗隐;宋***学家罗从彦;唐代诗人罗邺;宋代画家罗存;宋代政治家罗点;明***学家罗洪先;明末清初著名画家罗牧;清代著名画家罗聘;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罗隆基;现代军事家政治家罗荣恒;宋代著名学者之一罗靖;北宋词人罗处约;宋代著名画家罗仲通。
2.我发现现在罗姓是个大姓,很多地方都有姓罗的人,特别是台湾,有很多很多的人是罗姓的。现在大约有25万多人是罗姓的,在百家姓里的排名也从75位提升到了20位,可见我们罗姓还是比较有名的。
❷ 关于唐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怎么写
唐姓在中国复现代姓制氏中排名第二十六,在台湾排名第六十四。唐姓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裔。尧原姓祁,也叫伊祁,名放勋,尧只是他的谥号。尧开始住在陶,后来被封在唐,因此被称作陶唐氏,或者叫唐尧。尧死后,舜封尧的儿子丹朱为唐侯,建立了唐国。唐国在西周时被周公灭掉,唐侯的后裔就把唐作为他们的姓氏,从此姓唐。 发展与演变:唐姓还有一个主要来源,是出自姬姓。唐侯的唐国被灭以后,周成王封他的弟弟叔虞在唐,史称 “唐叔虞”。叔虞的子孙有留在唐的,在唐国被楚国灭掉以后,用国家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也姓唐。此外,唐姓还有一些很复杂的来源,象东汉时,白狼王有人姓唐;三国时,陇西羌族也有人姓唐。唐代时,有河南的唐姓开始移居福建,宋代有唐姓定居广东,到清代,广东唐姓又有人移居台湾。唐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晋阳,北海,鲁国,沛国,番阳,城固,东平,平阳,桂阳,丹阳,南昌,晋昌,泉陵,凉州,富阳,钱塘,潮阳,大浦,固始,梅州等。至于现状我不知道
求采纳
❸ 关于姓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冯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 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就我一个人姓冯,乃至全年级也没有几个,著名相声演员冯巩也是我们冯氏的骄傲。因此,我要对冯氏的历史和现状做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 阅读姓氏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冯氏的来源和冯氏的历史名人。
2.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冯氏的名人故事。
3. 走访有关部门,了解冯氏人口的分布情况。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来源
涉及方面
具体内容
上网
冯氏的人口
冯氏是我国常见姓氏分布广泛,约有832万人,约占汉族人口的0.64%,
听爷爷讲述
冯氏的分布
冯姓是我国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有832万人,约占汉族人口的0.64%,居第二十七位。尤以陕西杜城郡,福建长乐郡,陕西始平郡,河南颖川郡,山西上党郡,陜西京兆郡,河南弘农郡,河北河间郡。
报刊、书籍
冯氏人口的比例在《百家姓》中的排行
在百家姓中列第九位。冯姓在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百家姓氏中排名第27位。
上网
冯氏的名人
冯驩,冯奉世,冯异,冯跋,冯道,冯延巳,冯子振,冯惟敏,冯梦龙……
四﹑结论
1、一世纪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初封于毕,继封与冯城。其后代逐有冯氏。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郑国大夫冯简子的后代。冯简子是郑简公时郑国的重要大臣,被封在冯,他的后代用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因为这些,所以冯氏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居第27位,人数居多。
2、冯氏家族是一个很传统的家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们冯氏的后代创造了冯氏族歌,写了很多的冯氏族谱,让后代大开眼界。
3、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冯氏人才辈出。这值得我们姓冯的同胞们为祖先创造的辉煌而骄傲啊!
❹ 关于丛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300字
丛姓(丛氏家族)是中国汉族较为典型的姓氏,也是山东半岛和山东省的特色姓氏,还是广泛分布在中国北方的代表性姓氏,约占汉族总人口的0.027%[1] ,以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为始祖,主要在山东半岛(青岛、烟台、威海、日照)及中国华北、东北等区域零星繁衍。在2014年6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姓氏人数多寡排名中,丛姓在中国的总人口约41万余,排在233位[2] 。丛氏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50余村,全国140多个县(市)及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均有丛氏后裔[3] 。文登丛氏古今出过诸多名流,明朝威震三边的一品大臣丛兰,清朝著名诗人、书法家丛大为,近代牺牲于辛亥革命的“一门三烈”——丛麟洲之子丛琯珠、丛琦珠、丛环珠三兄弟[1] ,亚洲女子大力士[4] 、两破女子铅球亚洲纪录的体育名将丛玉珍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第一个渊源
源于伊耆氏,出自帝尧时期枝国首领丛枝,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国名纪》及《姓氏考略》、《庄子》等记载,相传上古帝尧时期有崇(今河南登封)、枝(今湖北宜城)、胥(今山东淄博)、敖(今江西上高)四个古国。丛,就是其中枝国的首领,因此称作“丛枝”。这四个古国原本都不在帝尧的联盟势力范围,而帝尧为扩张势力,征伐了这四个小国,不久即高奏凯歌,这样,枝国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帝尧的势力范围内的一个诸侯,丛枝亦从此成为帝尧属下之臣。
在丛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丛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2]
第二个渊源
源于匈奴族,出自西汉时期车骑将军金日磾,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池北偶谈》记载,金日磾当时为匈奴休屠王的太子,十四岁时即为汉军大将霍去病所掳,成为汉武帝刘彻廷下一名马夫名为丛地桢,以后为汉武帝所赏识。后因金日磾指挥匈奴俘虏为大汉王朝铸金人以祭天,所以汉武帝特赐其为金氏,名日磾,封为车骑将军。汉武帝去世时,遗诏金日磾与霍去病之弟大将军霍光共同辅佐汉昭帝。金日磾尽忠职守,不敢怠惰,后因功被封为秺侯。他的子孙后代从此累世在大汉朝廷为官,传历七代,直至王莽篡权、西汉灭亡之时方逐渐衰落。金日磾的后裔子孙后来逐渐迁居于丛家岘(今山东威海文登),遂以居地“丛家岘”之“丛”字为姓氏,称丛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丛氏正宗。[6]
丛氏族人大多尊奉金日磾为得姓始祖。[2]
“我是匈奴人的后裔。”丛士泳见到记者后,第一句话如是说。丛士泳,43岁,说话干脆利索,身材精壮干练,1995年工作分配来到大庆。“咱老家在山东登州府文登县,金丛是一家。”他小时常听爷爷提起。但其中的历史渊源,长辈们也没给出确切答案。这些信息的碎片,却在他心中形成了一环又一环的疑问。这些问号在父亲这一代也没有得到破解,这疑问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淡,反而越来越强烈。这让他有了长大后到山东寻根的想法。这个想法挥之不去,成了他心中亟待实现的一个梦想。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6]
第三个渊源
源于地名,出自战国时期姬姓赵国丛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丛台,又称武灵丛台,位于今河内省邯郸市内中华大街中段西侧,占地三百六十余亩,始建于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执政时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为它由许多台子连接垒列而成,“连接非一,故名丛台”,或称武灵丛台。赵武灵王,公元前340~前295年,名赵雍,是战国时期一位很有作为的诸侯国国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军事改革家,赵肃侯赵语之子,周显王姬扁四十四年~周郝王姬延十六年(公元前325~前299年)在位。为了使国家强大起来,赵武灵王勇于革新,奋发图强。相传,到公元八世纪末叶唐朝德宗李适执政时期(公元780~805年),忠臣吏部尚书梅伯高被奸相卢杞诬陷遇害。梅伯高之子梅良玉逃脱后,到大臣陈东初(一称陈日升)家假为家僮。陈东初与梅伯高结交甚密,是同年科举挚友,是前任吏部尚书,梅伯高出任吏部尚书就是他的保举。在梅伯高被害后曾血祭祀挚友。后来他终日寻梅伯高之子不见,心里一直非常难过。这一年,陈东初与妻子儿女在梅花盛开时饮酒赏梅,暗祝梅花如开得更盛,梅家则复仇有望。不料,当天夜里风雨交加,所有的梅花几乎都被摧残,陈东初见状大失所望,准备弃家入山。陈东初的女儿陈杏元来到梅花前祝福,而梅良玉亦在梅花前暗自祝愿。第二天,果真梅开二度,陈东初大喜。在梅花二度开放时,陈东初终于得知自己家里的仆僮即梅良玉后,欣喜若狂,便将爱女陈杏元许配给他。后卢杞又欲加害于陈东初,便奏明皇帝将陈杏元封为御妹嫁至外邦,并将陈东初夫妇下到大牢中。被迫到外邦和亲的陈杏元则由梅良玉相送,一程泪一程血地行至邯郸,双双携手登上武灵丛台,由此泣血哭别。
这段感人的历史被世人记作《二度梅》。传说,在梅良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丛台之名为姓氏者,称丛氏,世代相传至今。这有待进一步考证。[6]
第四个渊源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长白山先民传》记载:满族丛尼勒氏,亦称崇吉喇氏,满语为Congnile Hala,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海岸则自俄罗斯滨海地区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还有一说为乌苏里江流域)、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等地。后有蒙古族、回族引为姓氏者。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蒙古族、回族丛尼勒氏多冠汉姓为丛氏,世代相传至今。[2]
得姓始祖
编辑
金日磾(mi di)。西汉汉武帝时,国势十分强盛,因上有文景之治,为其储备了丰厚的物质基础,而己有卫青、霍去病、李广、程不识等能征惯战之勇将,所以大肆征讨匈奴以除外患。时金日石单为匈奴休屠王太子,年十四岁为霍去病所掳以后为汉武帝赏识因匈奴以金人祭天所以武帝刘彻特赐其为金姓,名日磾,封为车骑将军。武帝去世时,遗诏金日磾与霍光共同辅佐汉昭帝,金日磾尽忠职守,不敢怠惰,后因功被封为(禾宅)侯。他的子孙后代从此累世在朝廷为官,传历七代,直至王莽篡权、西汉灭亡之时方衰落下去。当时像这样久盛不衰的家族还有张汤一家,被并称为“金张”,晋代诗人左思所谓“金张籍旧业,七世珥汉貂”所指即此。至汉末曹兴三国时许昌金氏世家今讳联刘返曹被曹操所害并诛连族人,金日磾之后随东迁徙居丛家岘(今山东文登),以地为氏,称丛姓,他们尊金日磾为丛姓的得姓始祖。
丛氏由文登向外迁徙情况
编辑
一、迁往东北关外朝阳县:十世(根据谱书以丛德佑祖为第一世计)丛朝议者始迁,十一世萑;十二世金;十三世世松、世林。[1]
二、迁往山东省昌邑县东永安庄:五世丛刚者始迁,六世祥、山(迁潍县安固庄)、浩文(迁昌乐县丛家阳阜)浩贤;七世树本、正(迁潍县北寨里)、树、英、赐、辉;八世桂源、铎、凡、望、贇、景、栾、海、盘;九世菊世、国辅、卓、虞舜、汤民、国佐、国成、世卿、世重、龙、虎、豹(迁山东临朐丛家河)、文通、文学、文秀、智、惠、坠、廷美、廷玉、廷宝、廷玺、廷王尔、廷璧;十世文宣、文隆、文粹、文昌、朝存、朝吉、朝祀、尚志、久先、学(迁潍县小庄子村)、孝、悌、忠、信、鼎、楷、勤、辛、光浦、光耀、光禄、光用、彦周、彦正、彦灵、虎、来、盛、桂、由、朴、梅、铖、铁、昭、公、教、咨、孝、政、尚仁、尚义、尚礼、尚志、尚职、尚周、尚简、尚古、尚国、尚德。(根据潍坊丛氏谱书,只录至十世。)
三、迁往山东省招远县丛家:六世丛皓者始迁,七世清、汉、洁、江;八世智、部;九世敬、榖、蒙、良相、旺;十世朝礼朝重、朝重、朝举、朝贵、杞舜、庭爵;十一世曰邻、曰纯、曰祥、连华、良贵;十二世之均、之臣、之有、之法、之连、之平、允贡、允显、利明、利有;十三世世英、世干、世持、嘉祥、嘉谋、嘉猷、嘉言、生梅、生白、生成、生芳。
四、迁往山东省海阳县邢村:十二世嶟者始迁,十三世宗正、宗芳。
五、迁往山东省牟平县沙湾庄(谱载为沙河庄现名为沙湾庄):六世丛庆、丛奉始迁,七世仓、良、全、德、洋、澄、登、爽;八世林、槟、桅、椽、棚、信、都、溟、洪、海、津;九世换、佃、来、性、崇、思善、代、伸、渐、淳、签、遇、照;十世九经、九叙、文通、文讲;十一世中美、中莉、徽成、二成、三成;十二世柏、桧、松、之秀、之茂、之炳;十三世世甲、容、宁、密、宛、宜、宿。[3]
六、迁往山东省蓬莱县安香社:六世丛宁、丛嵩始迁,其后裔不详。[3]
七、迁往山东省威海市凤林村:十世丛天锡始迁,十一世中华、中明、中芳;十二世毓珂、毓秀、毓瑚、毓琳、毓琦、毓珍、毓璞、毓琮、毓玖、毓琬、毓 、毓瑛;十三世秉忠、秉孝、秉廉、秉洁、秉坚、秉文、秉静、秉义、秉智、秉慧、元直、元真、元权、元贞、元煜、元灿、元焕、元辉、元炳、秉信、秉礼、芹生、斐生、莲生、震生、荷生、克明、克仁、克谐、克宾、克宽、克友、克顺。
八、迁往威海市徐家疃:十世丛天爵者始迁,十一世中胜、中魁、中元;十二世靴、焕、彩、延隆、延桢、延畅、延令、延庆、延祉、延福、延禄、延禧、十三世喆生、吉生、因生、珍生、乔生、芳生、惠生、奇生、玉生、秀生、 生、馨生、梅生、嵩生、岳生、桂生、灿生、祥生、祈生、 生、祚生、世明、世铎、忠(迁四香水庵)、世求、世贞、世宠。[3]
九、迁往威海杨家壹:十世丛天伦始迁,十一世中 ;十二世延寿;十三世勉生、勤生。
十、迁往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丛家庄:十世丛大经始迁,十一世中良、中政;十二世肇生、肇宗、肇言、肇判;十三世敛福、锡福、膺福、分福、现福、伟福、招福、录福、辉福、洪福、耀福。
十一、迁往荣成县高落山后:十世丛大纯始迁,十一世中宏、中行;十二世肇有、肇进、肇连;十三世不详。[3]
十二、迁往荣成县报信村:十世丛大材始迁,十一世海坤;十二世可受、可均、可任、可兴;十三世是瑚、是琏、是琮、是瑛、是珍、是球、是琪、是瑨、是璋。
十三、迁往威海城里:十二世丛峒者始迁,十三世得仁、体仁。[3]
十四、迁往荣城县林家流:小堆、八里王家、南子城、涧北头、东于家夼、西于家夼等村,其始迁者和其后裔皆不详。
十五、据说,九世丛思锦者,岁进士。明末官福建省南平县时纳妾生子。思锦卒后,留下丛氏后裔一支于南平县。[1]
上述的迁徙和分布情况,仅限于谱中所标记者。这肯定不是分布和外迁的全部,至于外迁者之后裔,由迁址再外迁和扩散的情况就更无所知了。但上录的分布和迁徙情况,如能给我丛氏后人提供查寻找到自己的宗祖和世系的话,则是我等之最大欣慰。
丛姓氏族,起始于文登,经过繁衍生息,分布扩散天下。故有“天下丛氏源于文登”之说。[6]
各支始祖
编辑
山东丛氏世系:据学者丛喜密转丛禾生年谱之《丛氏先代志略》记载:丛氏一族,起自文登……先世原始金氏,汉大将军敬侯金日磾裔,避曹魏乱,于黄初元年来(文登)地处丛山中,因以丛为姓,且名其山曰:“丛家岘”……因宋末金元之乱,必有一二世失考,与今族谱世系不能衔接,惟族谱所载始祖讳德佑……《丛氏先代志略》记载:丛氏原来姓金,是汉将金日磾的后裔。因东汉末年避曹魏之乱,于黄初元年东迁不夜居住,并且改为丛氏,因地处丛山中,其住地命名为丛家岘。又因为战乱,前代宗系失考,明朝修宗谱遂从丛德佑开始。丛氏先宗世系不全,是丛氏的一件大憾事。丛氏的祖先曾几次修谱,由于种种原因,都未能把断缺的部分补上。近几年来,丛喜密兴于丛氏宗族资料的研究,力图理清世系丛氏为金日磾之后裔,金日磾又是汉武帝赐姓为金氏,那么金日磾就是丛氏的第一世祖了。其后金赏为第二世、金常为第三世、金涉为第四世、金汤为第五世。按《金日磾传》记载:金汤为汉平帝和新莽时人(公元前7~公元23年),如果确有“金尼”其人的话,应该是改为丛氏的一世祖的父辈,那么金尼就是十二世了。又据史料记载:东汉献帝时(公元189~220年)有金祎其人,乃金日磾之后裔,他反曹被斩,金祎到改姓丛氏(公元265年)相距四十五年,相当于两代人的年数,由此看来,金祎就是十一世。据此可见:从金汤到金祎,中间相隔五世。年数为一百七十年。用六代均之,每代二十八岁,附合人口繁衍规律。据史料载,丛永为四十五世,宋朝大观年间人(公元1107~1110年),从十三世到丛永,其间有南唐时人丛鐇(公元937~975年),丛鐇距丛永相隔一百三十二年。用六代均之,每代为二十二岁,也附合人口繁衍规律,由此而推,他们之间相隔五世,丛鐇可推测为三十九世。从丛鐇向上追溯到金氏的十三世,中间有六百七十二年,用二十六世均之,每世为二十六岁,附合人口繁衍规律,由此看来他们之间相隔二十五世,在这二十五世的漫长岁月中,丛氏再未出现在史籍中。丛太为四十六世,南宋绍兴时人(公元1131~1162年),从太到丛璆,金贞祐时人(公元1213~1216年)相隔五十一年,是两代人的年限,因此丛璆应定为四十八世,从丛璆到丛德佑,元至元时人(公元1264~1294年)又相距四十八年,那么丛德佑当定为五十世,这与《丛氏先代志略》所说:自丛永至丛德佑有一、二世失考的论点相吻合。由于断代之原因,过去修谱,唯从丛德佑算起为一世。造成金、丛世系混淆不清,丛喜密经过考证,把金、丛二氏的世系形成了一个整体顺序:一世金日磾:汉武帝、昭帝时人,公元前134~前86年。
❺ 关于饶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怎么写
饶姓是中国众多姓氏之一,饶姓系上古五帝之一――唐尧之后裔,专饶姓在我国定都平属阳(今山西临汾)谥号为“尧”史称唐尧,公元前1045年,因为秦灭六国尧氏家族为了逃战祸,从此子孙散迁天下战祸停止后刘询即位刘询本名“刘病已”后来刘询下诏天下要避帝名“询”之讳就把姓“荀”的百姓改姓为“孙”然后同朝御史大夫魏相上奏皇上说要把“尧”字也应该避讳,后来刘询就在“尧”字的左边加上了一个“食”字旁就变成了“饶”就这样从此但凡是姓“尧”都被改姓为“饶”
❻ 关于复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怎么写
复姓:由超过一个汉字组成的姓氏。如欧阳、司马等。复姓的来源较多,从官名来的,如太回史、答巫马、乐正等;以封邑命名的,如令狐、羊舌、段干等;有些以居住地而来的,如东郭、南郭和闾丘等。有些由职业而来,如漆雕等;也有如公良、公羊
❼ 关于文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文姓的历史:
源流一
出自于姬姓,是以谥号命名的姓氏。据《风俗通义》等有关资料所载,商朝末年,居住于渭河流域的周族逐渐强盛起来,商王文丁感到周的威胁,就找借口杀了周人(姬姓)的领袖季历。季历之子姬昌即位后,励精图治,深得国人拥戴,被商纣王封为西伯。
因西伯声望太高,纣王又找借口将西伯囚禁,后释放。西伯归周后,以贤臣姜尚为辅佐,先后吞并了虞、芮、黎(今山西长治西南)、崇(今河南嵩县北)等国,并建丰邑(今陕西长安沣水以西)作为国都,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其实力超过商王朝。
西伯在位50年,他死后,其子周武王继承了他的遗志,完成了灭商大业,于公元前11世纪建立了周朝,建都于镐(今陕西长安沣水以东),追谥西伯为周文王。姬昌八代孙中有名祈者,受封采邑雁门。祈改以祖(姬昌)谥(文)为姓,这便是文姓的得姓始祖。
源流二
出自周代卫国将军文子之后。据《姓氏考略》等所载,西周初年建立的卫国(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初建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又迁都于楚丘<今河南滑县>,后又迁都帝丘<今河南濮阳>,前209年,为秦所灭);
至春秋时期的卫献公时,有个将军叫孙文子,是个很有声望的人物,孙文子的子孙有以祖字为氏,称文氏。
文姓的现状:
当代文姓的人口已达170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4%,排在全国第一百零九位。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文姓人口由16万激增到170万,增长了10倍,文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
如今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广西、四川、广东四省区,大约占文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西、重庆、海南,四省市又占了25%。湖南为当代文姓第一文大省,居住了文姓总人口的14%。全国形成了湘桂粤、川鄂两块文姓聚集区。
在600年间,文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些区别,向南和向西是流动的主流。文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粤桂琼、湘渝、贵州大部、福建西端,文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以上,有的达到2.4%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4.6%。
在福建中部、江西东部、湖北西北、安徽西南、河南南部、山西西南、陕宁大部、甘肃东南、云川大部、贵州西端、黑吉东部交界处、新疆西北,文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5%--0.3%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9.3%。该地区居住了大约15%的文姓人群。
堂号:文姓的堂号有许多如六义堂,雁门堂,信国堂、正气堂等,其中多与国信公文天祥公有关,实则因为后人崇敬和缅怀天祥公.
六义堂
六义堂,为今湖南衡山,江西部份地区等文氏堂号。这里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此堂号的来源。在宋景定五年,文天祥莅永新固塘省族,闻族叔正道公(字公行,号蓬山)六个儿子俱中了举人,于是为其寝堂题写“六义堂”匾名,并赋诗赞之。
信国堂、正气堂
信国堂、正气堂:宋代文天祥为左丞相,封信国侯,进屯潮阳,元将张弘范掩至,文天祥被俘,拘燕三年不屈,作《正气歌就义》。此后文姓后人分别以信国堂、正气堂为各宗祠堂号。
今浙江省温州江记岛有一"宋文信国公祠",两侧有对联:侧身天地成孤注,满目河山成一舟,中间门庭大书:天地正气.广东潮汕地区,广西部份地区文姓多以正气堂为堂号。
雁门堂
大约在距今三千年的西周时,在周文王姬昌八代孙中有名祈者,受封采邑雁门。祈改以祖(姬昌)谥(文)为姓。是为雁门文之发祥。其后人以其邑地名为堂号,今江西,湖南等部份地区文姓人以此为堂号。
❽ 关于徐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怎么写
关于徐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次偶然地翻开百家姓,看到了徐姓,于是突发奇想,徐氏的祖先是谁?徐氏的发源地又在哪里?徐氏又有哪些名人?许多问答题一下子涌上我的心头,使我迫不及待的搜集徐姓的历史和现状。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徐姓的来源和徐姓历史名人。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徐姓人口和分布情况。
3.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徐姓的名人故事。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四、结论
1. 若木,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治水,为禹治水成功立下 了汗马功劳,因此在论功行赏时,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地,建立了徐国。
2. 传到三十二世徐偃王时,由 于他爱护百姓,施行仁政,结果不仅徐国,连周围三十几个诸侯国都非常拥戴他。
在历史这幅多姿多彩的画卷中,我们徐姓人才辈出。东汉著名女诗人徐淑,明代名将徐达,明代杰出的旅行家游记文学家徐霞客,近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一言不发进曹营的徐庶等等,举不胜举。
❾ 关于史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史这个姓氏的由来和历史:来源有五: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2、出自周太史佚之后。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3、隋唐时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康国支系有史国,居史城,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4、为突厥族阿史那氏所改。北魏阿史那部,有归附唐朝者,改姓史氏。5、史氏还混化了他族血统。如唐有史思明,本宁夷州突厥种。史姓分布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西汉时有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史丹曾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阳(今江苏高淳县固城镇)。史丹裔孙东汉史苞的后代,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时迁至河西健康(今甘肃高台县)。史丹后代又有一支迁至高密(今属山东),还有一支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沛县)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东汉时,史通平迁居青神县(今属四川)。今河南开封、洛阳、民权皆有史氏;唐五代时,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宋代,今江西、河北有史氏;至明代,史氏还分布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清代以后,史氏有迁往海外者,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郡望堂号堂号:"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抗清。当扬州城危的时候,史可法给老母个妻子写了遗书,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命副将史德威做他的儿子。并且交待说:"我死后,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边。"城破以后,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杀他。德威哭着不肯杀,结果被清兵俘虏。被俘后,清人劝他投降,他坚决不屈,壮烈殉国。郡望:健康郡:十六国前凉置郡,治所在今甘肃高台西南。北朝魏废。宣城郡: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高密郡:西汉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胶西郡置国,治所在高密。西晋复置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市东)。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内右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史姓家谱全国:史氏谱录合编八卷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吴中派史氏家乘不分卷、迁淮史宗谱不分卷、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常州史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浙江:余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余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二卷末二卷、鄞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澄江史氏支谱十卷、鄞东韩岭史氏宗谱二卷、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谱十五卷首一卷山东:史氏家谱不分卷、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史氏家乘不分卷湖北:史氏宗谱六卷、史黄氏宗谱十卷湖南:史氏宗谱九卷、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四川:里碑溪史氏族谱十卷历史名人史可法:抗清名将。在兵困扬州时,他拒降固守,奋战到底,不幸英勇就义。史孟麟:明朝理学家。他主张以理学为"国本",以名节相砥砺,同时参与东林书院讲学。史 鱼:春秋时卫国史官,以正直著称。临死时,还劝卫灵公进贤(蘧伯玉),去佞(弥子瑕)。后人称为"尸谏"。他秉笔直书,堪称史家楷模。史 籀:周宣王时书法家,相传他造有籀文(即大篆)。他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唯物主义命题。现状:史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八十五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百一十一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三百零七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9%左右。史氏族人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至唐末五代时期,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族人分布。宋朝时期,今江西、河北有史氏族人分布。至明朝时期,史氏族人已经广泛分布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基本上遍布江南。清朝以后,史氏族人有迁往海外者,侨居于马来西亚、泰国、缅甸、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等国家。今史氏族人尤以湖南、山东为多,这两省史氏约占全国史氏人口的35%以上。这个上面的资料很全,可看下:
❿ 关于段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若根据族谱,应该都是共叔段的后代。四川仁寿的段氏应该大多从湖北迁去的。
一;姓氏源流
1 。是春秋时郑武公的儿子共叔段的后代。春秋时,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长子庄公时难产,生二儿子叔段时却很顺利,因此她喜欢叔段而不喜欢庄公。郑武公病重时,她请求武公废长立幼,郑武公没有答应。庄公当了郑国国君后武姜又请求把制作为段叔的封地,庄公不答应,而把京城封给了段叔,段叔与姜氏勾结,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并准备袭击庄公。庄公获悉后派兵讨伐。段叔大败,逃到共,称为共段叔。他的子孙后来四处分布,有的姓段,有的姓共叔,还有的以共为姓氏。这就是河南段氏的由来。
2 。战国时有复姓段干木,原是晋国人,后到魏国,后代有以单姓段为姓氏的。这为山西段氏的由来。
3 。西晋时有一个部落首领叫段务目尘,被封为辽西公。其领地有三万家,分布在辽宁西部。后来与汉人杂居后多以段作为姓氏。是为辽西段姓。
4 。魏末短延末蛮代为酋帅,裔孙凭到朝廷作官后被拜为云南刺史,后传下这支段姓。
二 迁徙分布
;大体上来说,在姓氏的发展史上段姓应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民族,源于北方,发展于北方,尤其是陕西、甘肃两省最旺盛。据有关资料记载,西汉文帝时有段印任北地都督,其子孙始居武威(今甘肃境内),传至十七世孙段荣,北魏时任定州、秦州刺史。其八世孙段楹任大理司直,世代为官。在汉至隋唐时,陕西、河南、河北、云南都有了段氏的子孙。
三;郡望堂号
【郡望】:1;京兆郡: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治所在长安。三国魏将辖区改称京兆郡。
;武威郡:汉间在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此支段氏的始祖为西汉段贞。
;扶风郡:汉武帝太敬他,每次从他的门前经过时都要站在车的横木上肃立,并说:“段干木是贤人, 能不轼吗?”
;段氏还有以武威、京兆为堂号的。
四;历史名人
;段思平:五代时南方大理第一世王,他出自白蛮大姓,原通海节度使,世为南昭贵族。公元937年,建立大理国。
;段志玄:唐朝齐州临淄人,少年为无赖,屡屡犯法,隋末客居太原,为李世民所赏识,随从李渊父子起兵。潼关之战中击退屈突通,后从李世民讨王世充。世民即位,封樊国公,后改褒国公。
;段业:京兆人,十六国时期凉州地区政权首领。曾出任后凉建康太守,公元397年脱离后凉。推他为凉州牧。三年后改为凉王。
;段文昌:唐朝著名宰相。
;段干木:战国初魏国人,姓段干,名木。求学于子夏,受魏成子推荐,受到过魏文侯的礼敬。魏文侯相当崇敬他。
;段规:先秦时期曾以崇高的声誉而被韩康子礼聘为相。
;段安节:唐齐州临淄人。成式子。自幼喜欢音乐,能唱歌,对音律也颇有研究。著有《乐府杂录》,记载开元以后的乐部、乐器、节目、演员等。
大理段氏简历:段姓在云南经历的时间比较长,最早的时候就是汉代,以后他们自称是共叔段的后裔。到云南以后,就发展起来了,后来发展到段思平这个时候,就在通海他当上了节度使,通海节度使,后来根据历史的发展,他后来就开创了大理国。就变成了大理国的国王。一直到段兴智结束,大概有200多年的时间。在云南曲靖中学存有“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碑文用汉字书写,记载了大理国明政三年,滇西白族的地方政权和滇东北的彝族37部落,在打败了几个部落头领之后,回到石城会盟的故事。元世祖忽必烈来云南征服大理以后,就接管了大理国,大理国的国王这一支段氏家族就变成了总管。大理总管这一代逐步到了元代的末期,大理总管段姓的这一家族就分成了几个支系,一个支系就到了陕西的雁门关,一个支系到了腾冲、保山一带。一个支系到了临安,就是现在的建水、红河这一带。还有一个支系到云龙,另外一个支系就到了剑川。在古代的段姓人物中,值得称道的是为民族团结作出突出贡献的段会宗。段会宗在西汉(公元前33年),任西域都护,在西域各民族中有很高威信。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段氏为云南大理、剑川世居白族,在云南白族中有许多人姓段,因段氏祖先做过大理国王,而且其中有九位国王以帝为僧,流传下来了许多传奇的故事,段氏因此声名显赫。
段字的本义是锤击、锤炼的意思。许慎《说文解字》对段字所作的解释是:“段,椎物也。”朱芳圃在《殷周文字释丛》中讲得更加明白具体,他说:“金文段,象手持椎于厂中捶石之形。”段字是象形字,一般认为段字的左边像山石或山崖的形状,右边的象形则是用手持锤击之。由此可知,段字的来历当与开采石料、打磨石器有关,它的起源应该是非常古老的。 们的远古祖先在人类历史的最早阶段就学会了使用和制造工具,在悠久漫长的史前时代,人类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
古代段字与锻字通用。清人王筠认为,段不用火,锻则用火,同样都要加以锤击。石头可以锤击,金属则称锤炼。锻字的出现和字的形成比段字要晚一些,因为只有当人类社会进入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以后,金属的冶炼铸造工艺才得以普遍运用和推广。其实锻字也是一个很古老的字,《诗·大雅·公刘》中就有“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的文字记载。这里的锻字与(石段)相通,是指经过加工的石料。《公刘》所记述的是后稷的曾孙、古代周族的首领公刘率领族人自邰迁豳,安定居处,开基创业的事迹。到达豳地之后,派人横渡渭水,采运石料。按郑玄和孔颖达的说法,他们采来的(石段)石是用作椹质。所谓“椹质”,就是锻造金属器具用以承受锤击的砧垫。
“段氏”的出现,始见于《周礼·考工记·轴人》:“段氏为(钅甫寸)器”。晚清学者孙诒让解释段氏的含义说:“凡铸金为器,必椎击之,故工谓之段氏,锻则所用椎段之具也。”这里所讲的“段氏”,是指专门从事锻铸的工匠和管理人员。“搏器”为农具、钱(钅甫寸)之类。“椎段”即锤击的意思。《考工记》主要记述有关百工之事,其中列有“攻金之工”一类,所记内容就是段氏铸金为器的情况。 国自商、周至战国时期,青铜器和铁器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制作工艺极为精湛。“段氏”对于创造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推进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段姓现状分布
现在全国段姓有近3000万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宋代以前,它较多的分布在北方地区,较为集中的是山西、河南、陕西、甘肃、云南,其郡望在武威、京兆、大理、太原。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宋代起,经济重心南移,段姓逐步向南扩展迁徙,现在分布较为集中的是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台湾,当然也还有陕西、河南、山西、甘肃、云南。其郡望是英山、黔阳、南县、韩城、偃师,当然也还有武威、大理、太原。
在南方,现在段姓人思想较为活跃,尤以湖南、湖北、江苏、云南、台湾为甚:
段姓排行
段姓为 国常见姓氏,是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大姓之一,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3%,居第八十七位。分布很广,尤以四川、山西、河北、云南等省多此姓,四川段姓约占全国汉族段姓人口的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