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历史评论是什么

历史评论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1-03-01 05:58:53

❶ 李鸿章历史评价是什么

李鸿章的历史评价:
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但后人也多诟病李鸿章曾作出的错误决策。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虽然这些不利条约和做法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很重的责任。另外在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他杀人过多。这也牵涉到湘军和淮军的整体评价。洋务运动和他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落,也让他的功劳并不显著。
人物简介: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肥东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❷ 怎么看朋友圈历史评论

自己的朋友圈评论只要对方没有删除都是可以看到的,对于别人的朋友圈直接到对方的界面查看就是了

❸ 一般来说,(古代)历史评价的格式是什么样的 写什么内容,内容的排序等

你问的是评价历史事件还是评价历史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
第一部分:用一句话概述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例:XX者,XX也(这是古代的搞法,你不要这么文绉绉的开篇,可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XX家,历任XX官职,死后谥号XX侯),再写生卒年月(哪年生那年死),什么族、历史对他的评价(史家和民间两方面任选,例史家称刘备为先主,民间称李白为诗仙,或者引用史书对他的评价)
第二部分:介绍他的生平事迹(几个重大的事件,作为论题),再以他的成长历程和生活环境分析人物性格,说明他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要搞这些“大事”,同时他在经历这些事的时候又留下了那些文章或语录,又反映出他此时什么样的心情和感触以及志向。
第三部分:他对历史进程和后世的影响

评价历史事件:
第一部分:交代它发生的历史环境(时间、朝代、地点),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 这部分简写,作为整篇的论点。
第二部分:根据所发生的历史环境(有针对性选择性的细化)分析此事件为什么发生(为什么在这个时段发生?有哪些人组织?事件的进展分析?因为什么结束?什么结果?),如果是写学术论文,在此基础上再分析主要人物的生长环境和心理特征,细化上述的几个方面,最好引用史书原话以佐证,阐述的观点也最好引用一部分同类论文的同类观点,但要标清出处。
第三部分:对历史进程和后世的影响(从政局更迭方面、从经济文化方面、从生活技术方面),要写全,最好引用历史人物对此事件的评价,增加你所阐述观点的说服力,也可以用马克思哲学的辩证角度阐述,但不能过多,否则学术论文就成了官方发布会。

这三部分不是三大段,不要搞成了八股文,第二部分重点于记叙,详尽说明此段历史的成因,第三部分重点于论述,全面分析此段历史的意义。

❹ 周公的历史评价是什么

周公旦是周王朝重要的缔造者与制度的开创者。他的政治实践及其所创立的制度、提出的治国思想,不仅影响了有周一代,而且延泽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周公是中国历史上推动了华夏文化发展进步的伟大人物。
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继王位之后,周公旦成为他的最主要助手。周公旦常和武王一起讨论治国、胜敌、灭殷之策。牧野之战,周武王率军伐纣,战争中周公旦“夹辅武王”,为灭商大业做出了贡献。因此,他可说是周王朝重要的开创者。
周王朝建立后两年,周武王病笃。当时,周王朝不仅内部矛盾趋于尖锐,而且殷商残余势力也趁武王逝世之机,勾结管叔发动叛乱,史称“三监”叛乱。由周公领导的东征最终获得胜利。平叛之后,周公便着手建立周王朝的各项基本制度及设定基本国策,并且营建成周雒邑。因此,他又可说是周王朝的缔造者。
史载东征之后,周公开始制礼作乐。制礼作乐,开创了有周一代的制度与文化精神传统。分封制是周王朝的立国之本,而周公东征平叛之后所进行的分封,则与武王时期的分封很不同,他非常强调宗法血缘关系,这就保证了分封制度的实施完全贯穿着宗法精神,使得分封与宗法构成了周王朝的两大支柱。周公开创性地确立了分封制与宗法制,从此便具有了明确的典章文物。
夏商以至西周,文化已积累了近千年,周公制礼作乐,可说是对夏商以来文化传统的继承。而周公以礼乐规范人心,并不局限于贵族阶层,而是全社会共同的行为准则。周公制礼作乐,促进了周人的文化进步,也从根本方面推动了华夏文明的进程。

全文参见《文史知识》2005年第4期,晁福林《周公为政及其历史功绩》

❺ 西游记的影响和历史评价是什么

影响:

《西游记》从时间上看400多年经久不衰,从影响看遍及全世界。一部富有神奇色彩、描述佛家弟子不远万里、历尽艰难险阻求取佛经的神话小说,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令世人传诵不衰呢?《西游记》除却本身引人入胜的情节外,还包含了许多可以品嚼的生活哲理和人生智慧。孩子们喜欢其情节的离奇与绝妙;成人喜欢其充满正义、善良真诚,娱者爱其可以给自己带来无穷快乐与艺术享受;学子恋其可以久久赏读,品味其中深含的学术韵味;而智者可以从中体会出更多的生活哲理与人生智慧。

历史评价:

《西游记》是中国传统小说的四大名著之首,融汇了中国儒释道三种文化的精华,三种文化的交融,三种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生活、道德、人生理念等等一切的水乳交融的关系。小说以佛教为起源,在故事行进的过程中囊括了中国道家文化,儒家文化,它们在整个唐僧五人西天取经的故事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感。

❻ 中国近代史评论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作者不同意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条线索作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而坚持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主体来论述中国近代史。作者认为,在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正是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才把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给予内外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作者认为,就连戊戌变法这场由社会上层演出的历史剧当中,“历史的真正主角其实既不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而是成亿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为求生存而斗争的贫苦劳动人民,其中主要是农民大众。”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始终环绕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来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 作者评论太平天国的宗教色彩时指出,拜上帝会的创立“并不是基督教俘虏了洪秀全,影响了中国的革命农民,而是洪秀全按照中国农民革命的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形式……使在封建重压下的中国农民革命取得了一个新颖的形式。”尽管宗教迷信是他们的一个很大的弱点,但这在当时对激发群众和组织群众是起了作用的。本书列举史实说明,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并未因为外国侵略者与自己共同信仰一个上帝,就放弃了爱国主义的立场或麻痹了斗志,他们与清朝政府的对外卑躬屈膝形成鲜明对照。他们坚决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坚持严禁鸦片,最后,“现实的斗争迫使革命的农民不能不拨开宗教的迷雾而同联合起来的一切内外敌人进行艰苦的斗争”,表现了农民革命家的本色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对义和团运动,作者并未因其沾染上了封建主义落后性和排外主义的毒素而大张挞伐,而是紧密结合当时的内外形势,满怀激情地描述了义和团抗击侵略者的壮烈斗争,充分肯定了义和团运动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作用,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驱。义和团运动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农民不但是同封建势力斗争的强大力量,而且是同帝国主义斗争的强大力量。 本书对于民族资产阶级救国救民的探索,作了中肯的评价。作者认为,戊戌维新基本上是一场爱国主义的运动,尽管维新派敌视农民革命,只主张改良,但当时面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机,维新派打出了救亡的旗帜。他们对国势危急的大声疾呼,对改革主张的有力的宣传,“唤起了群众的爱国热情,因而使他们所发动的政治改良运动成为一个群众性的爱国主义运动。”本书还给予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应有的历史地位,高度赞扬了孙中山及其同志们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和他们提出的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又专门叙述了资产阶级的爱国运动,并指出在当时条件下,“体现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以及中国社会在其发展道路上的迫切要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正是打击了站在它背后的帝国主义。虽然辛亥革命失败了,但“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阶段,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展开”。 作者在满腔热情地歌颂中国人民爱国斗争的同时,又鞭笞了陷中华民族于水火中的丑类。当我们读到鸦片战争的惨痛结局、太平天国的壮烈失败、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和外国人“代表中国”出使外国的滑稽剧等史实时,激起了对侵略者和卖国贼的强烈的义愤。作者着墨不多,笔锋上凝聚着的鲜明的爱憎,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益。 三次革命高潮悲壮地失败了,中国仍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挣扎。历史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严肃的问题:中国的出路何在?怎样才能救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用大量的史实雄辩地说明:农民革命不能建立一种代替旧秩序的新制度;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也不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所作出的结论是:只有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才能胜利;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国!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当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拥护者。
**************************************************

“拜访”完仰慕已久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感慨不已唏嘘良久,真不愧是世界级的世界
名著呵。托克维尔犹如一位饱经世故饱读史书的老人讲故事拉家常般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既生动有趣又别开生面。
更奇特的是,我似乎是在读一本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著作,感觉非常亲切。不仅一般道
理相同,就是许多“故事情节”也极其类似。有些章节只需把其中的“法国”换成“中国
”即可了。
究竟是否如此,请允许我从大处和细节两个方面来论证。.
1. 新与旧
该书的核心观点是法国大革命并不是空穴来风横空出世,而是在旧制度母体中孕育成
熟的。许多所谓的革命成果不过是移花接木旧瓶装新酒罢了。
我们近代中国百年风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就拿我们最引以为豪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胜
利而言,它不单单是共产党独自努力的结果,而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自从中国大门被西方
的“坚船利炮”轰开后,为图自强须学西方已成大势。先学西方的技术,再学其体制、文
化,各个告败之后最终不得不抓最后一根稻草了——意识形态。而当时各种思潮尘烟并起
,立宪主义、法西斯主义、自由主义等等主张都没有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历史证明了,只
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再拿我们最引以为耻的文革来“说事”。它究竟是历史的逆流畸形,还是革命的继续
?我们应从其爆发的原因说起。无论其客观原因(国内左倾,国外“修正”)还是毛泽东
的主观原因(打倒官僚主义、建设更加高尚的社会主义)都是大势所定,都是革命进程的
因素“作怪”。毛泽东不过是煽风点火(也决非一时头脑发热),四人帮等不过是添油加醋
而已。
可见,历史洪流总是逐波推进一浪接一浪,我们切不可割裂了片面来看。
2. 农民被抛弃
托克维尔叹道:“尽管文明取得各方面进步,何以18世纪法国农民的处境有时竟比13
世纪还糟?”接着他分析其原因是农民被各阶级遗弃了,命运更加悲惨且无法自己改善。只
能通过改变国家的命运来改善自己的命运。
中国农民亦是如此,近代以来,官员致仕不再还乡,农民中有文化有钱财有志向的都
纷纷涌向城市。农村里只剩下一些货真价实的土豪劣绅。除了几个戴眼镜的乡村建设者和
国家征税征兵时会想到他们外,大多数农民也被抛弃了。政治似乎与他们无关,这尤其在
辛亥革命中表现得最明显,鲁迅作品中有着鲜活的纪录。而且因为战争频频,灾祸连连,
农民的处境自然也大不如从前了。所以他们才会成为中国革命最后的主力军。
3. 文人的作用
托克维尔又称:在18世纪中,文人成为法国首要的政治家,指导思想启蒙了大革命。
中国近代文人的位置虽然没有这么显赫,但其作用也不容小视,尤其是在建国以前。从林
魏到康梁、严章,再到陈李等五四导师乃至以后的各色文人,是他们引进了新思想,开启
了新风气,启蒙了心智,唤醒了人民,可以说,没有他们打开窗户放声呐喊,就不会有雄
狮的觉醒怒吼。
4.宗教特征
中国革命虽然不能完全像法国大革命那样完全称之为以宗教革命形式展开的政治革命.
但它也像"宗教革命一样通过预言布道深入人心,"也像宗教革命一样"在社会与政府问题
上追溯到普遍性,也可以说更自然的东西."
更相似的是非宗教倾向也在当时中国人身上成为普遍占上风的激情,并且同样作家们
首先拿儒教开刀.因为"教会制度乃是国家制度的基础和楷模,是他们进攻的庞大建筑中最
为暴露、最缺乏防御的部分."
"当宗教离弃灵魂时,它并不像经常发生的那样,让灵魂空虚软弱.灵魂一时充满了感情
和思想.'"这些情感和热情已变成一种新宗教,它产生了宗教所产生的巨大效果,使人们
摆脱了个人利己主义,崇尚英雄主义和忠诚。”从一开始就揭示在如此众多的人身上具有
无与伦比的忠诚的的爱国主义、无私胸怀、真正的伟大。”这是非宗教倾向有利的一方面
。但另一方面,非宗教倾向也会造成巨大的公害:“因为与其说宗教倾向使人堕落或风尚
破坏,不如说使人精神失常,以致那时的人们采取如此极端行为。”“在宗教法规被废除
的同时,民事法律也被推翻,人类精神完全失去了常态,不知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攀附,还
有什么地方可以栖息。革命家们仿佛属于一个陌生的人种,他们的勇敢简直发展到疯狂。
任何新鲜事物他们都习以为常,任何谨小慎微他们都不屑一顾,在执行某项计划时他们从
不犹豫拖延。”中国的革命者似乎也是这个种族的一部分呵。
5.自由与平等
本书还有一个重大观点,就是法国人民为了平等,宁愿舍弃自由。“严格意义上的公共
自由的思想与爱好是最后一个出现,也是第一个消失。”“在他们的著作中已经能看出我
们如此熟悉的那种革命民主气质:他们热爱平等,哪怕是奴役中的平等。在他们眼中,私
人权利根本不存在,只存在公益。”“将政治自由引入与之格格不入或截然对立的制度和
思想,这个意图60年来产生了多少次自由政府的徒然尝试,直到最后对这些徒劳无功的努
力感到心灰意冷,终于抛开他们的第二个目的,回到第一个目的。于是他们归结到这样的
思想:不管怎么说,在一个主子下面平等地生活毕竟还能尝到一个甜头。”托克维尔说得
好:“人们似乎热爱自由,其实只是痛恨主子。”中国革命也实实在在地证明了“中央集
权与社会主义的确是同一土壤的产物。”
通过以上分析,似乎应该能证明我前面所言非虚了吧。当然正如托克维尔所说:“但是
人们不深入到我们民族的性格中去,这种透视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必须承认,所以这
些原因加在一起,也不足以解释法国以外类似的革命。”套用此话,“必须承认,所有这
些相似加在一起,也不足以解释中国的革命。”与法国大革命一样伟大、激烈的中国革命
自然也有自身的原因和特征,不能完全搬用该书来解释比拟,但如果我们想深刻地描述透
析中国这场革命,《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应该是少不了的楷模和参考

❼ 历史评价标准是什么

不同的人和时期有不同的标准,不过时间会给一个正确的答案

❽ 怎么查看微信的历史评论,就是好友发说说回复那个

首先这个说说是你发的,然后好友给你回复的你才能看到,方法如下:

1.点击版微信最下权方的“发现”,点击“朋友圈”

以上是查看你自己发的说说朋友给出的评论的方法,对于朋友发的说说你是评论者的那种记录查找,目前应该还未出现吧!希望知道的人给出答案,求同。

❾ 历史评论是不是历史的一部分

我个人认为不一定,对待历史评论要全面的看待,围绕历史本身,以前古代的历史评论讨论价值比较大,现代的更多的夹杂了一些个人感情色彩,所以要客观的看待

❿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是什么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函,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他也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
曾国藩是晚清汉族地主阶级的进步分子,创立湘军,屡败屡战,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这里面主要是太平天国腐化内乱的因素,当然曾文正的战斗精神可嘉--屡败屡战,哈哈)。他的另外一个主要成就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师夷智以制夷”的主张,筹建了江南制造局等近代工业,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西方先进技术。从某种意义上讲,曾国藩等汉族地主通过镇压天平天国起义和兴办洋务运动起家,实际支撑着清朝的危局,为近代北洋军阀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曾国藩可谓是北洋军阀的鼻祖。
总体来说,曾国藩是进步的封建地主阶级,对于清朝统治者而言,他是股肱之臣,有功之臣。很多人甚至将他成为晚清中兴之臣。对于劳苦的农民兄弟而言,他只是满清的走狗,屠杀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客观上,通过洋务运动,建立了近代工业雏形,促进了中国近代化。但是任何人都无法脱离时代的局限,曾国潘终究是落后的封建地主,他的大思维更当时的西方列强相比,是远远落后的。当时掌权的是愚昧无知、软弱无能的慈禧太后,曾国藩在镇压国内人民(太平天国)功勋卓著,在对外(西方)方面毫无建树(幸好他死的早,没想李鸿章在1895年那样受辱) 。洋务运动的成果---北洋海军、福建水师等在与日本、法国的战争中被动挨打,全军覆没,可悲可叹。 由于曾国藩在传统文化、官场权术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备受后人推崇,包括枭雄和英雄。
毛泽东:①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②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辛亥以前,曾阅曾文正全集一书,……民国二年失败以后,再将曾氏之书与胡左诸集,悉心讨究……实不愧为当世之名将。

题外话:
一说到近代历史,很多人都会说落后就要挨打,其实不尽然。看看中法战争(法国不胜而胜,清朝以胜求和)、甲午海战(实力占优却一味避战,躲进威海卫死亡之港,让日本三面夹击全军覆没,),恐怕对西方包括倭寇的畏惧情绪和懦弱才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害怕与列强结怨,不敢与之真刀真枪的干,寄希望于国际调停,一味割地赔款,目的只有一个:维护自己的统治,鱼肉百姓,贪图享乐,苟安思想严重。(跟南宋一个德行)其实以晚清的实力绝对可以战胜日本,完全遏制日本的任何侵略中国的企图,那样历史就改写了。可惜晚清是扶不起的阿斗,所谓朽木不可雕也。
英雄生在近代,大都壮怀激烈,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既不能摧锋于正锐,也不能挽澜于极危,纵是英雄也枉然啊。
近代史着实让人郁闷难当,建议大家多研究建国后的对外斗争史,抗美援朝、1962中印边界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那才解气,那才是中华血性男儿的本色。

阅读全文

与历史评论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