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古代什么时候发生鼠疫
宋末元初
12~14世纪是一个血与火交织的世纪,宋金之间、金元之间、宋元之间进行的战争贯穿始终。蒙古军队带来了鼠疫。
粗略估计,在从金泰和七年(1207年)至蒙元至元七年(1270年)或稍后的大约七八十年间,北方河南等七区人口损失2500万,南方四川、江西赣州、福建损失人口约1070万,假如广东人口损失为100万,合计上述各区人口死亡约3670万。其中应有70%左右的人口死于鼠疫,即疫死人口多达2570万,占金泰定七年全国14500万人口的17.7%。这一数据表明,金元之际的鼠疫流行对于人口的影响巨大,全国接近五分之一的人口死于是疫。
蒙古铁骑驰骋欧亚大陆,重要的不仅是军事上的征服,而是生态的巨大扰动。草原上的平静被打破了,马蹄,车轮滚滚,大量的人口往来穿梭,大批的物质南下北上。人与草原上的各种啮齿动物有了更多的亲密接触,蚤类也找到更多的寄主。于是,带有鼠疫菌的老鼠或者跳蚤,或躲藏在马车上的谷堆里,或夹杂在战士们的皮袄里,随着蒙古战士的马队,开始了长长的征途。另外一种可能则是,广泛分布的鼠疫自然疫源地,星星点点,不计其数,铁骑所至,踏起一片烟尘,在战场,在宿营地,在避难所,人与染疫的鼠蚤有更多的接触。随着战事的进展和军队的移动,区域性的动物鼠疫流行转变为跨区域的人间疫情。于是,在华北,在岭南,在江南,在西南,在中亚,到处都有人间鼠疫的流行,到处都有死亡者的呻吟。一系列的重大疫情改变了各个区域的历史进程,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从鼠疫史的角度看,元帝国的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站在欧洲看中国,还是站在中国看欧洲,都是如此。
元帝国的征战结束以后,中国境内的鼠疫流行,重新成为区域性的了。下一次世界范围的鼠疫菌之传播动力,不再是草原骑兵的马队和车队,而是中国海、太平洋、印度洋上往来的货船。中国境内的长距离疫情传播,也主要依靠沿海港口的海上航船。内陆地区的传播,在以步行为主要交通方式的时代,传播的范围有限。生态变迁与社会变迁互为条件,共同构造鼠与跳蚤的历史以及人类社会的历史。
② 过去250年共发生10次疫情大流行,你知道是哪10次吗
天花:16世纪末,欧洲探险家、殖民者和征服者开始进入新大陆,并把天花病人用的毯子送给印第安人。结果,瘟疫肆虐,居住在美洲大陆的近1亿土著人口减少到500万至1000万。正是天花造成了历史学家所说的“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种族灭绝”。
西尼罗河热:西尼罗河病毒(WNV)于1937年首次从乌干达西尼罗河发热妇女的血液中分离出来。它最初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给人类的鸟类病毒。
SARS:这个2003年的非典我们在熟悉不过了,2002年11月,广东省佛山市出现首例SARS病例,也是世界首例SARS病例,并迅速形成疫情。
③ 历史上的三次鼠疫大流行分别是什么时候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历史上的三次鼠疫大流行分别是在公元前6世纪(520-565年)、14世纪中叶、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30年代。
1、第一次鼠疫大流行
从6世纪中叶开始至8世纪消失,在欧亚夺走上亿条生命。疫情起源于埃及的西奈半岛,542年开始在君士坦丁堡爆发。当时的君士坦丁堡是全世界范围内人口最多的城市,很多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的商队、船队在此聚集。因疫情爆发适逢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故此次瘟疫被后人称为“查士丁尼瘟疫”。
2、第二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黑死病
席卷整个欧洲的被称之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之多。此后在十五、十六世纪黑死病多次再次侵袭欧洲;但死亡率及严重程度逐渐下降。
3、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是突然爆发的,至20世纪30年代达最高峰,总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个国家,死亡达千万人以上。此次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这次流行的特点是疫区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家养动物中也有流行。(3)历史鼠疫流行了多久扩展阅读:
一、鼠疫的传播途径
1、媒介传播:主要是通过跳蚤吸血传播。
2、接触传播:人类通过猎捕、宰杀、剥皮及食肉等方式直接接触染疫动物时, 细菌可以通过手部伤口进入人体, 经淋巴管或血液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这种直接接触感染甚至可以通过非常细小的伤口形成感染, 如手指的倒刺等。
3、空气传播:肺鼠疫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鼠疫菌,患者通过呼吸、咳嗽时便将鼠疫菌排入周围空气中,形成细菌微粒及气溶胶,这种细菌悬浮物极易感染他人,造成人间肺鼠疫暴发。接触肺部感染的染疫动物,如感染鼠疫的狗、猫等,也可以直接经呼吸道感染,引起原发性肺鼠疫。
二、鼠疫的危害
1、肺鼠疫以往的病死率极高,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及时应用,病死率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及时的发现,及时的进行隔离,就地治疗。早期、联合、足量的应用敏感抗生素,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对于肺鼠疫首选链霉素,同时要注意给予对症治疗。
2、肺鼠疫是危害比较大的传染性疾病,应该重视肺鼠疫的预防,包括隔离患者,切断传播途径,也就是加强国际检疫以及严格的灭鼠灭蚤。再次要注意保护易感人群,包括预防性服药以及疫苗的预防接种等。
④ 历史上的三次鼠疫大流行共致死多少人
三次鼠疫夺走了一亿多人的生命,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
历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发生于公元6世纪,起源于中东,流行中心在近东地中海沿岸。
公元542年经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陆海商路传至北非、欧洲,几乎殃及当时所有著名国家。这次流行持续了五六十年,极流行期每天死亡万人,死亡总数近一亿人。这次大流行导致了东罗马帝国的衰落。
第二次大流行发生于公元14世纪,其起源众说不一。
此次流行此起彼伏持续近三百年,遍及欧亚大陆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欧洲为甚。欧洲死亡两千五百万人,占当时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意大利和英国死者达其人口的半数。据记载,当时伦敦的人行道上到处是腐烂发臭的死猫死狗,人们把它们当作传播瘟疫的祸首打死了。
然而,没有了猫,鼠疫的真正传染源——老鼠,就越发横行无忌了。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达两千人,一个月后竟达八千人。
直到几个月后一场大火(史称“伦敦大火灾”),烧毁了伦敦的大部分建筑,老鼠也销声匿迹,鼠疫流行随之平息。这次鼠疫大流行在历史上称为“黑死病”。
第三次大流行始于19世纪末(1894年)。
它是突然暴发的,至20世纪30年代达最高峰,总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个国家,死亡达千万人以上。此次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这次流行的特点是疫区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家养动物中也有流行。
(4)历史鼠疫流行了多久扩展阅读
产生原因
鼠疫杆菌为短小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新分离株以美兰或姬姆萨染色,显示两端浓染,有荚膜(或称封套)。在病灶标本中及初代培养时,呈卵圆形。
鼠疫杆菌对外界抵抗力强,在寒冷、潮湿的条件下,不易死亡,在-30℃仍能存活,于5-10℃条件下尚能生存。但它对一般消毒剂、杀菌剂的抵抗力不强。对链霉素、卡那霉素及四环素敏感。
传播方式
由美国疾病防治中心主导,并对尚存野生动物瘟疫源所做的现代研究已证实,鼠疫的爆发大部分是突如其来的严重气候变化而引起。降雨过多是造成鼠疫蔓延的最大原因,如果是旱灾过后又降雨过度,更具爆发的可能性。
雨量过多时,植被生长将会增加,因此草食动物和昆虫将会取得较多食物。啮齿类动物亦会大量繁殖(包括那些带有鼠疫杆菌,但对病菌免疫之老鼠),并远远超过其掠食者能捕食控制的数量。在爆炸性的大量繁衍过后,为了找到觅食的地盘,这些动物的活动范围不得不更加扩大。
于是在数个月内,这些带有鼠疫杆菌的野生动物就会向海浪一样四处向外扩散。不久,这些动物就会和其他不带鼠疫杆菌的啮齿类动物接触,并由跳蚤的吸血媒介作进一步跨物种传染。
跳蚤吸血的跨物种传染
跳蚤虽然鼠疫是人畜共通的传染疾病,然主要的病菌媒介并非是老鼠本身,而是毫不起眼的跳蚤。啮齿类动物对鼠疫大多有免疫力,然寄生在它们身上的跳蚤则不然。跳蚤会死于鼠疫。不过讽刺的是,鼠疫的散播过程,其实是整个死亡过程本身。
跳蚤吸食啮齿类动物身上的带有鼠疫杆菌的血液后,其消化管部分会被一种由繁殖中的病菌与血块混合的东西所阻塞。病蚤乃开始肌肠辘辘而变得饥不择食,以致凡是会移动的生物──不论是否为平时的宿主类生物,他几乎都会往上跳吸食血液。
但由于肠道被堵住无法消化的关系,病蚤除了无法止饥外,更会在吸血的同时吐出带有鼠疫杆菌的血液,因而将鼠疫杆菌传播至被吸血的宿主。最后病蚤会迅速地从一个宿主跳到另一个宿主,无所不螫,在执行一个不可能满足的任务之后,进一步把鼠疫传播开来。
所有的鼠疫,包括淋巴腺病不明显的病例,皆可引起败血性鼠疫,经由血液感染身体各部位,若病菌侵入肺部造成肺炎后,更会造成次发性肺鼠疫。感染者会把富含病菌的痰与飞沫传播,进一步扩大鼠疫病情,并造成局部地区的爆发或毁灭性的大流行。
1894年,中国华南爆发鼠疫,并传播至香港。两名细菌学家,法国人亚历山大·叶赫森(Alexandre Yersin)及日人北里柴三郎分别在香港的病人身上分离出引致鼠疫的细菌。
由于北里柴三郎的发现后来被发现有错误,现时一般认为叶赫森是首名发现鼠疫杆菌的科学家。1967年,鼠疫杆菌的学名改为 Yersinia pestis以纪念叶赫森。
1898年,法国科学家席蒙(Paul Louis Simond)在印度孟买首次证明鼠及跳蚤是鼠疫的传播者。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类历史上三次鼠疫大流行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⑤ l历史上三次鼠疫大流行共死了多少人
历史上的三次鼠疫大流行共致死一亿三千五百万人左右。鼠疫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烈性传染病,曾被称为黑死病,各型鼠疫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均会引起死亡。
1、第一次鼠疫大流行
从6世纪中叶开始至8世纪消失,在欧亚夺走上亿条生命。疫情起源于埃及的西奈半岛,542年开始在君士坦丁堡爆发。当时的君士坦丁堡是全世界范围内人口最多的城市,很多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的商队、船队在此聚集。因疫情爆发适逢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故此次瘟疫被后人称为“查士丁尼瘟疫”。
其影响范围随地中海而向西延展,使众多地中海岸的国家和地区饱受疾病折磨之苦,因此有时又称其为“地中海瘟疫”。但是在那时,人们不知道这是鼠疫。
2、第二次鼠疫
从14世纪中叶开始,持续近300年,欧洲大陆丧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欧洲人普遍认为传染源是蒙古人带来的。1348年疫情又传到法国、西班牙和英国,1348年~1350年再东传至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最后在1351年传到俄罗斯西北部。此后,在十五、十六世纪黑死病多次再次侵袭欧洲。
此次鼠疫流行前后此起彼伏持续近300年,遍及欧亚大陆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欧洲为甚。欧洲死亡两千五百万人,占当时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意大利和英国死者达其人口的半数。
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达两千人,一个月后竟达八千人。直到几个月后一场大火,烧毁了伦敦的大部分建筑,老鼠也销声匿迹,鼠疫流行随之平息。这次鼠疫大流行在历史上称为“黑死病”。整个欧洲大陆因此丧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
3、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从19世纪末期开始,20世纪30年代以后结束,全世界因鼠疫死亡达千万人以上。
从中国南部、孟买开始,最后汇聚于当时的北满地区。其后有山西鼠疫,东北第二次鼠疫,以及欧亚非其他地区的鼠疫,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才销声匿迹。这次疫情总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个国家,全世界因鼠疫死亡达千万人以上。
此次疫情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这次流行的特点是疫区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家养动物中也有流行。
(5)历史鼠疫流行了多久扩展阅读:
鼠疫的症状体征
1、轻型:有不规则低热,全身症状轻微,局部淋巴结肿痛,偶可化脓,无出血现象,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2、腺型最多见,常发生于流行初期。急起寒战、高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偶有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皮肤淤斑、出血。发病时即可见蚤叮咬处引流区淋巴结肿痛,发展迅速,第2~4天达高峰。腹股沟淋巴结最常受累,其次为腋下、颈部及颌下。
3、肺型可原发或继发于腺型,多见于流行高峰。肺鼠疫发展迅猛,急起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发病数小时后出现胸痛、咳嗽、咳痰,痰由少量迅速转为大量鲜红色血痰。呼吸困难与发绀迅速加重。肺部可以闻及湿性啰音,呼吸音减低,体征与症状常不相称。未经及时抢救者多于2~3天内死于心力衰竭、休克。临终前高度发绀,皮肤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称。
4、败血症可原发或继发。原发者发展极速,全身毒血症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出血现象严重。迅速进入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抢救不及时常于24小时至3天内死亡。
⑥ 历史上三次鼠疫大流行共死了多少人
历史上的三次鼠疫大流行共致死一亿三千五百万人左右。鼠疫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烈性传染病,曾被称为黑死病,各型鼠疫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均会引起死亡。
1、第一次鼠疫大流行
从6世纪中叶开始至8世纪消失,在欧亚夺走上亿条生命。疫情起源于埃及的西奈半岛,542年开始在君士坦丁堡爆发。当时的君士坦丁堡是全世界范围内人口最多的城市,很多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的商队、船队在此聚集。因疫情爆发适逢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故此次瘟疫被后人称为“查士丁尼瘟疫”。
其影响范围随地中海而向西延展,使众多地中海岸的国家和地区饱受疾病折磨之苦,因此有时又称其为“地中海瘟疫”。但是在那时,人们不知道这是鼠疫。
2、第二次鼠疫
从14世纪中叶开始,持续近300年,欧洲大陆丧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欧洲人普遍认为传染源是蒙古人带来的。1348年疫情又传到法国、西班牙和英国,1348年~1350年再东传至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最后在1351年传到俄罗斯西北部。此后,在十五、十六世纪黑死病多次再次侵袭欧洲。
此次鼠疫流行前后此起彼伏持续近300年,遍及欧亚大陆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欧洲为甚。欧洲死亡两千五百万人,占当时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意大利和英国死者达其人口的半数。
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达两千人,一个月后竟达八千人。直到几个月后一场大火,烧毁了伦敦的大部分建筑,老鼠也销声匿迹,鼠疫流行随之平息。这次鼠疫大流行在历史上称为“黑死病”。整个欧洲大陆因此丧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
3、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从19世纪末期开始,20世纪30年代以后结束,全世界因鼠疫死亡达千万人以上。
从中国南部、孟买开始,最后汇聚于当时的北满地区。其后有山西鼠疫,东北第二次鼠疫,以及欧亚非其他地区的鼠疫,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才销声匿迹。这次疫情总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个国家,全世界因鼠疫死亡达千万人以上。
此次疫情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这次流行的特点是疫区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家养动物中也有流行。
(6)历史鼠疫流行了多久扩展阅读:
鼠疫的症状体征
1、轻型:有不规则低热,全身症状轻微,局部淋巴结肿痛,偶可化脓,无出血现象,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2、腺型最多见,常发生于流行初期。急起寒战、高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偶有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皮肤淤斑、出血。发病时即可见蚤叮咬处引流区淋巴结肿痛,发展迅速,第2~4天达高峰。腹股沟淋巴结最常受累,其次为腋下、颈部及颌下。
3、肺型可原发或继发于腺型,多见于流行高峰。肺鼠疫发展迅猛,急起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发病数小时后出现胸痛、咳嗽、咳痰,痰由少量迅速转为大量鲜红色血痰。呼吸困难与发绀迅速加重。肺部可以闻及湿性啰音,呼吸音减低,体征与症状常不相称。未经及时抢救者多于2~3天内死于心力衰竭、休克。临终前高度发绀,皮肤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称。
4、败血症可原发或继发。原发者发展极速,全身毒血症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出血现象严重。迅速进入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抢救不及时常于24小时至3天内死亡。
⑦ 中国古代什么时候外国鼠疫大流行
人类历史来上曾经有过三次鼠疫大流行自。
前两次爆发的时间分别对应中国古代的南朝、元朝末期,第三次为晚清。
具体:
第一次鼠疫大流行:从6世纪中叶开始至8世纪消失,在欧亚夺走上亿条生命。
第二次鼠疫从14世纪中叶开始,短短4年的时间,鼠疫(黑死病)就导致了欧洲百分之三十人口死亡。关于这次鼠疫,欧洲人普遍认为传染源是蒙古人带来的,因为这一时期也是蒙古帝国扩张版图西征欧洲的时间。这次鼠疫持续时间非常长,约为3个世纪。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从19世纪末期开始,从中国南部、孟买开始,最后汇聚于当时的北满地区。这次鼠疫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这次鼠疫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才销声匿迹。至于灾难性影响——
这次疫情总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个国家,全世界因鼠疫死亡达千万人以上。
1921年中国东北鼠疫
⑧ 中国古代什么时候发生过鼠疫
宋末元初
12~14世纪是一个血与火交织的世纪,宋金之间、专金元之间、宋元之间进行的战争贯穿始终。蒙古军队属带来了鼠疫。
粗略估计,在从金泰和七年(1207年)至蒙元至元七年(1270年)或稍后的大约七八十年间,北方河南等七区人口损失2500万,南方四川、江西赣州、福建损失人口约1070万,假如广东人口损失为100万,合计上述各区人口死亡约3670万。其中应有70%左右的人口死于鼠疫,即疫死人口多达2570万,占金泰定七年全国14500万人口的17.7%。这一数据表明,金元之际的鼠疫流行对于人口的影响巨大,全国接近五分之一的人口死于是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