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莆田历史多少年

莆田历史多少年

发布时间:2021-03-01 02:34:13

A. 莆田话的历史多久

莆田话即兴化方言,兴化方言属汉语方言系闽海方言群,为福建省十个汉语方言之
一,在整个语言体系中占有一定地位。兴化方言俗称“莆仙话”。兴化方言的特色是:八
音(包括白阳入)分明,保存着较多的唐以前中原古汉语。国际音标中边擦清音(舌尖前
音)就是兴化方言的独特标志,有人认为这是古百越族的底层语言遗存。

莆田话流行区域除莆田市的莆田县、仙游县、涵江区、城厢区、湄洲湾北岸、湄洲
岛外,还分布在福清、永泰、惠安等市、县的部分村落。宋、元后,不少莆仙人因谋生或
飘洋过海,或迁徙他乡,随着他们的足迹,兴化方言也被带到各地。远的如新加坡、印尼
、马来西亚、菲律宾等都有兴化方言的分布,近的如闽东、浙南沿海均发现兴化方言岛。
在台湾,有不少寮、廊、坑、厝、店地名前冠以“兴化”,这表明在今日的台湾,也不乏
兴化方言的踪迹。

在汉语方言特别是福建诸方言中,兴化方言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是由其语音特点
所决定的。

莆田话在保存上古汉语、中古汉语的某些特点方面较其他汉语方言显著,国际音标
中的边擦清音(舌尖前音)就是独特标志;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的“古无轻唇音”、“古
无舌上音”等古音方面的著名论断,可以在兴化方言中找到大量例证;在广化寺有两座宋
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建造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石经幢,上用中、梵文勒刻,其
中梵文英译本中的“伽、迦”等与兴化方言读音相同。

由于古音的大量存在,所以很多人感到兴化方言“好说不好写”,有的话好象很“土
”,根本就写不出来。其实不然,兴化方言任何一句话都可写成文字,且句句字字有来历
。如,莆仙人将淘米水之类的猪饲料叫做“潘”,1949年大众书局出版的《大众字典》第
377页关于“潘”字的解释有两个,第一个是:淘米泔水;第二个是:姓氏。又如,莆仙
话把成年的男人叫做“打捕”,源自古代氏族社会中男人主要外出打猎捕鱼。莆仙话连古
代社会的家族成员分工都能反映出来,其源流之久长可见一斑了。

兴化方言八音(包括白阳入)分明。在今普通话中,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
个声调,没有入声。这是因为在古汉语的演变中,入声字已于元代消失了。但是,莆仙话
中却仍然保留着大量的中古汉语的入声,构成完整的八音。有些人写旧体诗词时,分不清
哪些字是仄声,用莆仙话一读便知:音节短促不能拉长尾声的便是入声,入声属于仄声。

莆田话在语音上的另一个特点是, 无前后鼻音之分,只有鼻音尾韵;无平卷舌音之
分,仅有舌齿音,因此莆仙人说普通话常闹笑话。

莆田话还有个音变特征。所谓音变就是某些字、词在同其他字、词连读时,语音发生
了变化。虽然其他方言也有这个特征,但远比莆仙话来的简单。这也是莆仙话难学的一个
重要原因。

莆田话中不仅保存着大量的古汉语语音,也保存着大量的古汉语词汇。许多古籍中
可以看到的词汇,一直被莆仙话继续沿用着,只是读音发生了变化而已。

B. 莆田历史文化有什么

莆田市,别称“兴化”,1983年新建的省辖地级市,其行政区域历史悠久。自公元回前221年秦始皇统答一中国,莆田、仙游被正式纳入行政建制以来,已有2200余年,随着历史的兴衰,时局的变迁,莆田市区域的产生、隶属和辖地屡经分合,有着漫长的演变过程,大体可分为远古至立县前、立县后至设郡前、设郡后至撤府前、撤府后至建立新中国前、解放后至设市前、建市后等历史阶段。文化底蕴深厚,古迹众多,有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250多处,留存了以妈祖、莆仙戏、南少林、三清殿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莆田市历史上素有“文献名邦”之誉,自唐代以来的1200多年间,人才荟萃,名人辈出,在各个时期勇领风骚,垂范后人。出现林默、林兆恩、蔡襄、郑樵、刘克庄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举进士者多达2400多名、其中文武状元22名、宰相14名、尚书近70名。还有许多至今传为佳话的科甲风流。诸如“一家九刺史”,“一门五学士”,“兄弟两宰相”,“魁亚占双标”,“一方文武魁天下”,“六部尚书占五部”。还有保持唐章宋韵的莆仙方言,被誉为“南戏活化石”的莆仙戏。

C. 莆田的历史

莆田,史称“来兴安”源、“兴化”,又称“莆阳”,“莆仙”。是八闽古府之一、历史上人才辈出,自古就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美称,由莆仙两县组成的古兴化府、举进士者多达2400多名、其中文武状元22名、宰相14名、尚书近70名,是历史上有名的科举名邦。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福建省的省辖市,市内设置仙游县和荔城、城厢、涵江、秀屿四区。全市陆域总面积4200平方公里,人口302万人,常年有60多万人在外经商办企业 ;莆田籍在外乡亲人才济济,有5000多位教授以上高职称的人才遍布全国,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5名14人(其中一人为两院院士)。旅居在外的侨胞70万 人左右,港澳台同胞近20万人,归侨、侨眷30万人,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

D. 莆田人在福州有多长的历史

一千多年前,莆仙北部一带曾经设兴化县,明清两代设兴化府,因而今天人们仍把莆田、仙游一带的人称之为“兴化人”。最早兴化人到外地,只带着一把扁担,替人搬运,或做小买卖,省吃俭用,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积累资金,逐步发展起来,故民谚有“无兴不成市、无兴不成镇”的说法。
过去,福州的上杭街、下杭街的货栈、货行,三保的南北京果批发商,中亭街的鱼市,大都是兴化人开办经营的。所以该街又称为兴化街,而在烟草经营这一行,由于兴化人的广泛介入,逐渐形成以兴化人为中心的烟草经营业,即所谓的“兴化烟帮”。当时的“兴化烟帮”几乎占领了省内福州、泉州等地的各大烟市,以及江浙等各邻省的烟市,可谓兴盛一时.现代新一代的莆商人,现在稳扎稳打,以达到剩至超过祖宗在福建的经商文化水平.现在福州基本所有的民营医院还有药店以及一些通讯店以及,等都有莆商的身影,不过现在的莆商在省外做生意的比较多.
福州市人的城城隍神水部尚书是抗金英雄莆田人陈文龙;许多莆田达贵也当过福州的知府待,像蔡襄等,林则徐是福州人先祖是和妈祖林默娘同属莆田九牧林家..都是莆田和福州的历史关系,值得一提的是福州的人文也很优秀,乃至今日和莆田并称为"海滨邹鲁,文献名邦"共同撑起福建人杰半边天!!所以历来两地当官的也会有紧密的联系,况且又是省会,会经常在政治经济上来往的,现在莆田人在省内其他城市卖房了最多的是福州,其次少许的是厦门.主要是福州人不排外,有福之州有容纳大.(个人知识有限有待补充)

E. 莆田的历史和文化

宋代莆田(时称兴化军)虽偏居东南沿海一隅,但科甲鼎盛,俊秀如林,名扬天下,有“文献之邦”的美誉,成为无可争议的科举文化发达地区。
进士及第人数众多。据统计,两宋319年间共举行118次进士考试,录取进士约39000余人,其中福建籍进士7000多人,名列全国第一。而区区只有三个县的兴化军却“举进士者970余人,预诸科、特奏名者640余人”。为福建进士总数的1/7强,同时占整个莆田进士总数(自唐至清约2300余人)的70%左右。这就是说,宋代所取进士中,每39人中就有一个是莆田人。难怪一代名相王安石会发出赞叹:“兴化多进士。”
另据《宋史·地理志》和明弘治《兴化府志》的统计,当时兴化军的人口数只占全国总人口的0.5%,但考取的进士数却占全国进士总数的2.5%。正如邑人蔡襄在《兴化军仙游县登第记序》中所言:“每朝廷取士,率登第言之,举天下郡县,无有绝过吾郡县者。甚乎,其盛也哉!”所以,无论从考取进士的绝对数来看,还是按照人口比例考取进士数而言,宋代莆田科举都居于福建乃至全国前列,莆田科甲鼎盛由此窥见一斑。
考取进士者等级较高。在莆田考取的近1000余名进士中,获等级较高者众多。据《宋历科状元录》载,宋代共有118名文状元,福建籍状元有19名,其中莆田人就占5名(徐铎、黄公度、郑侨、吴叔告、陈文龙)占福建状元的1/4多。这些状元及第入仕后,在文学、政事等方面作出相当的成就,并担任了重要职务。如郑侨、陈文龙官至副宰相,参与执掌朝政;徐铎则任至尚书,著述甚丰;黄公度更是诗文词赋兼备。此外,在众多进士中,获榜眼的有6名:陈睦、方天若、蔡佃、李宗师、陈俊卿、黄艾;“以赋魁天下者”6名:郑厚、刘夙、林旗、吴锡畴、叶大有、郑泾甫;“为别试所第一”3名:宋椿、林虑、林益严。
进士及第者官居高位多。宋代是莆田政治精英辈出的时代,而入仕者官居高位更是莆田科举文化的一大特色。终宋之世,莆田人在《宋史》中立传的有34名,其中进士出身的就占26名;出仕官员中位居宰相者3人:蔡京、叶颙、陈俊卿,执政者7人:蔡卞、蔡攸、龚茂良、郑侨、陈卓、陈文龙、黄庸。还有官至六部尚书者12人:林英、徐铎、蔡修、林大鼐、陈居仁、薛元鼎、刘榘、方大琮、卓得庆、叶大有、刘克庄、方应发;侍郎者14人:蔡襄、方会、许敦仁、苏桦、傅义夫、宋棐、林光朝、陈谠、黄黼、黄艾、余崇龟、刘弥正、赵时愿、林彬之。
登进士第者“文赋名里”多。为文,是莆田进士入仕后追求的另一个目标。他们从政之余,不忘诗文,继续勤奋励学。许多人不仅以诗赋扬名科场,更多的则是著书立说,留传后世,为华夏文化宝库增砖添瓦。可以说,宋代也是莆田人文荟萃的时代,笔耕高手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宋时文采焕发、见重名家的莆田进士作家就有二、三十人,其中有以文名当世、为欧阳修深爱的陈动之;有朱熹称其“文章见重外夷”的蔡襄;有著书百卷、刘敞以为“似两汉儒者”的黄君俞;有宋徽宗和曾巩、曾布推重的傅楫;有孙觌称其文赋“魁琦玮丽”的傅谅友;有徽宗朝四大名儒的徐师仁;有绍兴间奏赋第一、号称莆阳文字“开山祖”的郑厚;有下笔数千言、王十朋叹为“传世之文”的蒋邕等。而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当属被誉为南宋三大词人之一的刘克庄了。
宋代莆田科举的兴盛还体现了考取者具有集中性的特点。有的县,甚至一些村庄涌现出一批科甲世家,产生父子进士、兄弟进士、叔侄进士以及“三世登云、四代攀桂”等连续几代登进士的奇特现象。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仙游县枫亭蔡氏,从北宋天圣五年(1027)蔡滚考中进士开始,一直到南宋淳七年(1247)蔡仪国被录取为进士为止。蔡氏一共为宋朝廷提供了23名进士,其中1名榜眼即蔡佃;2名宰执即蔡京、蔡卞兄弟。此外,还有一村一姓数十名进士,如莆田县的方氏、陈氏、林氏,仙游县的许氏、叶氏等。甚至有19对兄弟双双同科及第,168对兄弟先后考中进士,不一而足。
总之,兴化军莘莘学子不仅创造了科学史上的罕见奇观,而且留下了许多至今仍广为流传的科甲风流,诸如“龙虎榜头孙嗣祖,凤凰池上弟联兄”、“一科两状元”、“枌榆未三里,魁亚占双标”、“四异同科”、“兄弟共相”、“相枢同朝”等等。这些活生生的事实为确立莆田“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历史地位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

F. 莆田的历史是什么

点是清代顺治年间林尧英始定的。据记载,明代天顺年间邑人
吴希贤第一次给莆阳标出了四个景区,即“壶桥晴岚、乌山霁雪、绶溪待渡、宁海观澜”。林尧英认为这四个景区不能概览莆田优美风光,就遍览莆阳大地,第一次概括出了莆田二十四景。
东山晓旭
东山是东岩山的简称,原名乌石山,因其山势如麒麟,又名麟山。该山位于莆田旧县城北部,胜利北路西侧,海拔69米。2002年划人荔城区管辖,是清代标定“莆田二十四景”的首景。
西岩晚眺西岩,即城西南的西山,位于城厢区的田尾地段。
梅寺晨钟梅峰光孝寺位于市区梅峰东麓,简称梅峰寺,与南山广化寺、龟山、福清寺、囊山慈寿寺并称为“莆阳四大丛林”。西湖水镜
西湖水镜”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如今是名存实亡,成为历史的遗憾。
南山松柏
南山广化寺,这座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福建佛教四大丛林之一,就座落在城南凤凰山麓。近年随着莆田城的迅速建扩展,这里已与市区融成一体了。木兰春涨在城厢区南郊木兰山下,有一座建于北宋年间的大型古堰——木兰陂。它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钟潭噌响
钟潭位于荔城西南郊的下林村水磨坑,离莆田市中心约5公里。柳桥春晓
石室藏烟
位于城厢西郊凤凰山山腰。
智泉珠瀑
智泉在城厢区龙桥街道北磨西山上,自石室岩北行一公里便是
北濑飞泉位于离县城约十公里、北九华和南天马两山相夹、坐西向东的常太镇松峰村的虎基底。
绶溪钓艇
延寿溪雅称绶溪,系木兰溪五大支流之一。它似一条碧绿的绶带,绾系在莆田城西北郊,现属荔城区拱辰街道管辖。其下游与木兰溪汇聚,滚滚东去,注入兴化湾。
延寿溪发端于九鲤湖。它的上游,原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北濑飞泉”。壶山致雨据史料称,距今一亿多年前,地球演变剧烈。从生物进化进程划分,属中生代;从地球地貌变化角度分析,那时正是造山运动时期,海洋里的地块碰撞,加上地球内部高温高压岩浆的喷击,地貌极不稳定。那
时的莆田也深受造山运动影响,形成了九华山一带强烈的地块升降现象。今天的湄洲湾,上升中当时的浮屿变成今的壶公山。
三紫凌云
三紫山位于莆田县华亭镇境内,是紫霞山、紫微山、紫云山的总称,海拔分别为558.4米、685.2米、767.4米。紫霞山附着于龟山、其山顶圆如帽,俨然如灵龟昂首向南高视之状,龟山之名由此而来。紫霄怪石,紫霄山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渭阳村(俗名“围庄”)境内,海拔550米。山上常年有紫雾飘逸,景物多奇。山腰处,有一座释道两教相容并立的千年古刹——紫霄迎福寺,俗称“紫霄寺”。
古囊峢献
囊山坐落于涵江区江口镇,山势一列如屏,绵延几公里长。纵观全山,独具特色的自然美景,是山椒裸露的众多花岗石,峥嵘林立,形态各异;加上峰峦复叠,参差争耸,石群垒列,状如莲瓣,蔚为一大奇观。明清之际文人美其名曰“古囊列山献”.谷城梅雪位于城笏路黄石段的左侧。白塘秋月位于涵江区的白塘镇,地跨洋尾、镇前、上梧三村,汇聚泗华,木兰诸水,面积达三百亩,为莆田南、北二洋最大的一个水塘。宋代叫“注月池”,今叫“白水塘”、“白塘沟”,俗叫“白塘”。白塘白水茫茫,风

G. 莆田的历史文化

地名含义

因历史上莆田平原地处浅海和沼泽地带,蒲草滋生,先民铲除蒲草、排泄海水造田而得名。别名莆仙,因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莆仙作为一个较为独立的行政区域出现而得名。别名荔城,因古时盛种荔枝而得名。

又称兴化,因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置兴化军,辖莆田、仙游、兴化三县而得名。还称莆阳,因北面是众多的群山,莆仙平原位于山的南面而得名。又有“兴安”之称,因宋景炎二年(1277年)兴化军城失而复得,端宗诏兴化军为兴安州而得名。

地方语言

莆仙话流行区域除莆田市全境外(包括莆田乌丘乡:大乌丘屿、小乌丘屿等), 还分布在广东潮州、汕 头、揭阳、汕尾、大埔县、丰顺县、海南省,湛江、雷州、茂名的电白、千年以来本来是隶属莆田县的新厝镇在1950年代割给福清等地的大部分地方。

部分分布的有:福建泉港北部、东部,永泰南边、福清西南边和原来的莆田县新厝镇东边、北边的镇的某些村、西边,广东的韶关、广西东部、南部,浙江温州南部、东部,舟山群岛、福建东部霞浦少量地方,江苏宜兴,兴化,安徽的歙县等市、县的部分地方。

莆田地区已渐渐没有了那淳朴的莆田话氛围,保护莆田话的任务严峻。 莆田乌丘村,包括大乌丘屿、小乌丘屿(下屿),原为莆田县湄洲乡乌丘村,全镇使用莆田话,乌丘屿六百多人原住民也全部保留使用莆田话。

地方习俗

莆仙民俗丰富多彩,同一个习俗在不同的区域里,就有所异样变化。例如春节元宵节,各地的活动日期不同,其项目内容、规模、形式等都存在差异性。元宵节期间,平原人举行游灯、枫亭游灯最为典型。沿海人元宵节,举行神祇出巡郊游、摆粽轿、演戏等。

莆仙各地宫观寺庙数不胜数,而各个地方的宫观所举行的神祗庙点活动地大大不同。但其功能或性质是大致相同的,却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怡神祈望:平安吉祥、子孙昌盛、万事如意。民俗不光在过节上,风行的不成文的生活样式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由于受到地域文化影响与制约,民间方言或普通行为习惯,亦产生出许多颇具特色的地方习俗。

(7)莆田历史多少年扩展阅读:

莆田,福建省辖地级市,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莆仙” ,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横剖面呈马鞍状,地处北回归线北侧边缘,东濒海洋,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截至2018年,辖1个县、4个区,总面积4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0.0万人。

莆田市历史底蕴深厚,史称“兴化”,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称,自唐以来,涌现出2482名进士、21名状元,17名宰相。基础设施完善,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湾环绕”,湄洲湾为深水良港,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150多个;福厦铁路、向莆铁路贯穿全境,湄洲湾港口铁路支线投入使用;福厦高速、沈海复线、莆永高速、湄渝高速形成“两纵两横”格局。

同时,莆田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及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 。2018年10月,获得“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2018年,莆田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42.41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6.27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1179.91亿元,增长8.5%;第三产业增加值946.23亿元,增长8.6%。

H. 莆田的由来

莆田市简介

I. 莆田的历史沿革

夏、商时期属扬州,西周时属七闽地,春秋时属越国,战国时属百越,秦时属闽中郡,西汉前期属闽越国,西汉后期属会稽郡冶县,东汉后期属南部都尉侯官县,三国时期属建安郡侯官县,西晋时期属晋安郡侯官县,南朝前期属南安郡。
南朝陈光大二年(568年)、隋开皇九年(589年),两度置废莆田县,先后隶属丰州(今福州)南安郡和泉州(今福州)。唐武德五年(622年),析南安县地再置莆田县,属丰州(今泉州)。
唐圣历二年(699年),析莆田县西部置清源县,莆田、清源2县属武荣州(后改泉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泉州为清源郡,而清源县改为仙游县,莆田、仙游2县属清源郡。之后清源郡又改为泉州、清源军、平海军,莆田、仙游2县亦属之。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诏以莆田、仙游、永福(今永泰)、福清四县之部分属地置兴化县(治所在今仙游县游洋镇),并在其地建太平军。太平兴国五年,改太平军为兴化军,划出平海军(今泉州市)的莆田、仙游2县归兴化军管辖,兴化军直属两浙西南路,与建州、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州、邵武军合称为“八闽”,辖地基本上与今莆田市相同。太平兴国八年,军治迁至莆田县城。宋雍熙二年(985年),闽地从两浙西南路分出,置福建路,兴化军隶属福建路。
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恭帝在临安(今杭州)降元。同年五月,益王赵昰在福州登位,是为端宗,改元景炎,升福州为福安府,定为行都。景炎二年(1277年),兴化军城失而复得,端宗诏改兴化军为兴安州,故莆田市又有“兴安”之称。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军陷兴安州城。元代,地方设行中书省。兴安州改称兴化路,属江浙行中书省管辖,设总管府,置录事司,统莆田、仙游、兴化3县。至元十五年,设福建行中书省,兴化路属之。元皇庆二年(1313年),兴化县治由游洋镇迁到广业里湘溪(今莆田县新县乡)。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福州参政文殊海牙开城降明,兴化路亦纳款归明。 元朝末期,泉州莆田出现亦思法杭兵乱。
明洪武二年(1369年),兴化路改称兴化府,隶福建行中书省。洪武九年,福建行中书省改为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兴化府属之。兴化府废录事司,辖莆田、仙游、兴化3县不变。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地处山区的兴化县,虎患严重,病疫流行,人丁渐少,百姓不堪重负,因而裁革兴化县。将武化、长乐两乡并为广业里,划归莆田县,兴泰、福兴、来苏3里并为兴泰里,划归仙游县。
清沿明制,兴化府建制不变,仍辖莆田、仙游两县,隶属福建省闽海道。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莆田人林麟焻、朱元春修《莆田县志》36卷(今北京图书馆藏有一部)。
1912年废府,属南路道,道治设厦门,1914年改名厦门道,原泉州府、兴化府、永春直隶州所辖各县隶之。(现有江苏省兴化市)。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成立时属兴泉(泉海)省(今莆田市、泉州)。民国23年(1935年)10月,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辖同安、晋江、南安、仙游、莆田、金门、安溪、永春、德化、惠安。
1949年8月21日解放后,莆田、仙游2县属第五专区(驻泉州),1950年属泉州专区,1955年属晋江专区(驻泉州)。1983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莆田地区,将闽清、永泰、福清、长乐、平潭5县划归福州市,将莆田、仙游2县划回晋江地区(泉州)。
1983年5月,撤销莆田地区,所属福清、闽清、平潭、长乐、永泰5县划归福州市管辖。
1983年11月,成立莆田市。
1984年,从莆田县划出城厢镇、城郊公社建立城厢区;划出涵江镇、涵江公社建立涵江区。莆田市辖莆田、仙游2县和城厢、涵江2区。
1984年10月,各县(区)所属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称为乡(镇)人民政府,生产大队(街)改称为村(居)民委员会,城厢镇改称荔城街道办事处。
1984年11月,莆田县黄石、笏石2乡改为镇建制。1985年5月,涵江镇改称涵江街道办事处。莆田县的江口、梧塘、华亭3乡和仙游县的枫亭、榜头、郊尾、度尾4乡改为镇建制。1986年12月,莆田县的西天尾、埭头2乡改为镇建制。1988年10月,莆田县的白沙、灵川、忠门3乡改为镇建制,东庄乡改为秀屿镇。
1989年2月,从莆田县划出湄洲乡,成立莆田市湄洲岛旅游经济区,由莆田市直辖。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同年9月,湄洲乡改为镇建制。
1996年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莆田市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对笏石镇、埭头镇、平海镇、东峤镇、南日镇、东庄镇、忠门镇、灵川镇行使管辖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属莆田县。
1997年10月,忠门镇区划进行调整,增设山亭、东埔、月塘3个乡。
1999年7月,灵川镇区划调整增设东海镇。
2002年02月01日,国务院批准调整莆田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莆田县,成立荔城区、秀屿区,市辖有城厢区、涵江区、荔城区、秀屿区和仙游县。
(1)撤销莆田县建制,将原莆田县的常太、华亭、灵川、东海4个镇划归莆田市城厢区管辖,原莆田县的江口、梧塘、秋芦、白沙、新县、庄边6个镇和大洋乡划归莆田市涵江区管辖。涵江区面积752平方公里。
(2)调整城厢区行政区域范围,设立荔城区。将原城厢区荔城街道、城厢区城南乡的镇海、阔口、新溪、步云、埭里、古山6个村,城郊乡的长丰、七步、濠浦、南郊、莘郊、荔浦、陡门、张镇、西洙、拱辰、畅林12个村,以及原莆田县的西天尾、新度、黄石、北高4个镇划归荔城区管辖。面积268平方公里。
(3)设立秀屿区。将原莆田县的笏石、东庄、忠门、东埔、湄洲、东峰、埭头、平海、南日9个镇和山亭、月塘2个乡划归秀屿区管辖。面积506平方公里。
2008年4月,经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发布第18号公告,核准莆田市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再次挂牌成立,对忠门镇、东埔镇、山亭乡行使管辖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属秀屿区。
2009年2月,象溪乡更名为菜溪乡。2010年1月,山亭乡改为镇建制。

J. 莆田历史事件

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的活动。夏商时,莆田区域属“九州”之一的扬州。西周时,是“七闽”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属闽越地。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莆田被正式纳入行政建制以来,秦王朝时期,从建立闽中郡到纳入行政建制 ,南朝时期,置莆田县。陈永定元年(公元557年),在晋安郡置闽州(今福州),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不久,改闽州为丰州,州署设晋安郡(今福州)。陈光大二年(公元568年),分南安地(今泉州)另置莆田县,属丰州之南安郡,郡治今泉州南安丰州。自此,莆田方有独立之县冶,所辖之地相当于今莆田区域范围。隋开皇九年(589)再置莆田县,由于南安郡人口不足而被撤销,下辖的莆田县也被撤销。唐朝武德年间 622年,莆田再次置县,至闽国时期,属泉州.宋太平兴国年间析平海军(今泉州)莆田、仙游地设立兴化县,后改兴化军,领兴化、莆田、仙游3县。元朝末期明朝前,泉州莆田出现亦思巴奚战乱.明洪武二年(1369)为兴化府,正统十三年(1448)裁兴化县。清朝前期开始莆田仙游两县属兴泉永道(莆田、泉州、永春、德化、大田、厦门)。
明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航经湄洲湾时,修葺并扩建妈祖庙。莆田各卫水手亦多随郑远航。景泰四年(1453年)全省乡试中式90名,莆田县占44名,时有“一邑半榜”之誉。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福建巡抚金学曾檄各府县栽种自吕宋国(今菲律宾)引进的番薯(地瓜),以佐五谷。枫亭民众始育番薯苗,销往莆田、永泰及泉州府各县,为当时福建最大的番薯苗基地。是年,刑部郎中仙游人郑瑞星主持修筑杜陂上游一段16里长的陂渠,俗称“官陂”。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水师督施琅率军自平海起航攻澎湖、台湾,郑克塽(郑成功之孙)降,中国重归统一。清朝前期开始莆田仙游两县属兴泉永道(莆田、泉州、永春、德化、大田、厦门)。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莆田人林麟焻、朱元春修《莆田县志》36卷(今北京图书馆藏有一部)。1878年哲理中学(今莆田第二中学)创办,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创办兴郡中学堂(今为莆田第一中学)。
1912年废府,属南路道,道治设厦门,1914年改名厦门道,原泉州府、兴化府、永春直隶州所辖各县隶之。(现有江苏省兴化市)。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成立时属兴泉(泉海)省(今莆田市、泉州)。民国23年(1935年)10月,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辖同安、晋江、南安、仙游、莆田、金门、安溪、永春、德化、惠安。
1949年8月21日解放后,莆田、仙游2县属第五专区(驻泉州),1950年属泉州专区,1955年属晋江专区(驻泉州)。1983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莆田地区,将闽清、永泰、福清、长乐、平潭5县划归福州市,将莆田、仙游2县划回晋江地区(泉州)。1983年9月9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莆田市,以莆田县部分行政区域为该市行政区域,将晋江地区的莆田、仙游二县划归莆田市管辖。析莆田县地置城厢、涵江2区。将莆田县的城厢镇、城郊公社成立城厢区,将莆田县的涵江镇、涵江公社成立涵江区。

阅读全文

与莆田历史多少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