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介绍年画村作文两百字怎么写
历史文化名城--绵竹,古有"西蜀"名邑、益州"重辅"、"洞天福地"、"小成都"之美称,今有"年画之乡"、"名酒之乡"之佳誉。因特产绵竹,汉初建县即以"绵竹"为县名。绵竹不屈不挠,越是风霜雪剑,竹针越坚硬,越是挺拔向上。伟大诗人杜甫特赞此竹,并以诗向唐时绵竹县令韦续觅竹。诗云:"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绵竹也盛产其它竹,皆可造纸,以是绵竹又有竹纸之乡的美称。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就是在这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城绵竹孕育出来的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绵竹年画历史悠久。她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还是一个谜。据《山海经》等记载,相传在东海渡朔山上有一棵弯曲伸展三千里的大桃树,它的枝桠一直伸向东南方的鬼门,山洞里的鬼神都要由此出入,树下有两位神将把守,是哥俩,名叫神荼(读音伸舒)、郁律(读音郁律)。他们发现有害人的恶鬼,就用苇索捆住送去喂虎,使人们得以安居乐业。从周代起每逢年节,人们便用桃木板,画上两位神将的像,悬于大门或寝室门两侧,用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后来唐代,又出现了能镇邪纳祥的秦琼、尉迟恭的画像,这以后门神就越来越多了。不过,以往的门神,包括由门神演变而成的中国年画,多由画师手工画成,直至宋代,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木版年画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行和发展起来。待到明清以后,形成了各具特色和最大规模的中国四大年画制作中心。即:四川的绵竹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花桃坞,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乾隆、嘉庆年间,绵竹有大小年画作坊300余家,年画专业人员逾千人,年产年画1200多万张,产品除运销湖南、湖北、陕西、甘肃、青海和西南各地外,还远销印度、日本、越南、缅甸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㈡ 地都村的历史文化
1、闹红火 (闹元宵)。正会的日子为农历正月十六,十二试灯,家家户户要把自己制作的各式各样的花灯在门前和房顶房角试点。十五、十六晚上是正式挂灯的日子。散蜡,是十五晚上挂出花灯后,还要在村庄的各处路边道口墙头点起蜡烛,使村庄街道灯火辉煌。十三、十四亮灯,十五抬上“灯官老爷”带大队人马观灯、评灯,之后放烟火,十六日白天爬山游百病,采柏树枝,文艺节目游街并集中汇演,十七休灯,十八日晚圆灯,灯会结束。期间有戏剧、扭秧歌、打扇鼓、跑旱船、老娘送闺女等传统文艺节目,热闹非凡。
2、传统庙会。主要有农历正月十六全庄庙会,二月十九观音庙会,三月十八天启庙会,五月十三老爷庙会,六月十三大王庙会,庙会均为民间信仰自发组织,香头由威信高组织能力强的的信仰者担任,庙时到相应庙宇敬香奉供,请神,诵经祭拜,正日一般都要举行踩街活动,邻村人也前来义演,会期一至三天,主要活动有请神、祭奠、跳神、踩街、戏剧、拉花,马戏、歌舞、杂技、社火、旱船、太平车,武术、魔术、高跷等系列文化活动,隆重而热烈,人们以此来祈求消灾祛病,吉祥平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渴望和谐稳定、百业兴旺。
3、祈雨。逢大旱年,村民到大王庙敬香请神祷念,抬上龙王爷神位,用上鼓乐队,吹上唢呐(喇叭),敲锣打鼓在街里游行,并为大王爷唱大戏、扭秧歌、打扇鼓,举办民间文艺节目等进行祈求。 1、晋剧团(班)。始于清朝,并州(太原)师教,50来人,主要戏剧有《明公断》、《乾坤带》、《串龙珠》、《双官告》、《牧羊圈》、《十五贯》、《打金枝》、《空城计》、《回荆州》等20余场,道具服装齐备,演技超群,在三晋大地小有名气,为井陉县晋剧班始祖。
2、地都社火。有300年历史,描述的是三国、梁山等历史时期的战斗场面,实战性强,具有浓郁的古代色彩和传统的民俗风格。共有三战吕布、铁龙山、梁山、三捉孟良、胡延庆打擂、蜈蚣岭等20个回子轮流表演,每个回子都是一个优美的故事,表演时有铿锵有力的锣鼓助阵,精神抖擞,豪情奔放,以防、退、攻、守为骨架,以闪、转、腾、挪显功夫,以器械对打论技巧,架式儿优美,对打顺畅,武艺高超,社火脸谱精彩,脸谱根据所扮演的人物而画,红、白、黑三色,粗犷中见细腻,英武中透刚烈,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色彩鲜明,曾在清代嘉靖年间被朝廷封为“皇家护卫队”。
3、地都太平车。为特色鲜明的民间舞蹈艺术,始于民国年间,人们以推车演舞以示庆贺的方式,祈祷和谐,向往太平,故名“太平车”。
太平车先以竹竿(或木棍)、竹条(或荆条)绑成车架,然后外用布料装饰,两厢画有车轮,系于舞者腰间,车架上装饰假腿,假腿有盘脚和直脚两类,像似坐于车上。舞者扮像有少妇、傻老婆、老太太、新婚男女、还有未婚少女,形态不一,模仿推车,两者相互配合,翩翩起舞。有三人组合、多人多车群体组合等方式,多种多样。演示方式多姿多彩,演示动作上有走八字、套剪子空等,表现上坡、下坡、拐弯、走泥泞、过沟、过坎、赶路、擦跟头、颠簸等形象动作。形成刚柔并济,粗犷含蓄,潇洒大方的特点,锣鼓唢呐音乐伴奏变换于悲喜哀乐之中,既有秧歌的韵味又有寺庙音乐的色彩,刚而不野,柔而不靡,旋律简洁明了,妙趣横生。
4、地都”跑驴”。为晋中地区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化,驴的骨架用竹竿或木棍扎成,外以纸布裱糊,形似毛驴逼真,在锣鼓唢呐等乐器伴奏下表演,基本动作有驴蹄步、双错步、驾驴式、催马式、勒马式等,队形多样富于变化,内容结合村情民事,自由编成,有老娘送外孙,赞村长等,极具趣味性和观赏性,百姓喜闻乐见。
5、地都皇纲。“皇纲”也称“皇杠”、“颠杠”。是庙会主要节目之一。一盘纲由杠杆、箱架箱、箱环、箱铃等六部分组成,演出时36杠成或48抬杠箱排列成队,“马子”赤膊上阵开路,开路之后即是颠杠,各种队形穿插变化“五马破曹”、“穿十字”、“走连环”、“掏剪子股”等。同时演员一改单调的“颠杠”,争先施展“换杠”、“鸵杠”、“顶杠”等高难度技巧。整个场景蔚为壮观。颠动时箱环拍击箱子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和奏乐,形成了一种粗犷而豪放的艺术效果。再现古代帝王之皇家之势而文明遐迩。
6、民间舞蹈花会节目。渔家乐,拉碌碡,霸王鞭,扭秧歌,扭拉花,打扇鼓,跑旱船,老娘送闺女、送外孙,吹歌会,买菜,钉缸,补锅,民间小调小放牛等。 1、荆编。用荆条编制成各种生活用品,如宅筐、挎篓、手提篮子、筐子、大花篓等各种各样,这种手艺始于明清,现有老艺人16名。
2、编席子。用芦苇,劈成条状,按制式编成席子,工艺花样繁多,十分复杂,席子用于居民铺炕用,做盛粮食屯子用,至今村民炕上还铺着自已编织的席子。清代传入我村,现有艺人5位。
3、编蒲墩。用玉米皮做原料,用水浸湿,干湿适中,编成辫,再拧在一起,蒲墩的样式花样很多,有平的,有高的,有圆形的,有长形的,各式各样,美观实用。
4、搓麻绳、纳鞋底、纳鞋垫。过去居民穿的鞋都是自已做的,做法首先是搓麻绳,再焙夹子儿,然后是纳鞋底,做鞋。我村至今传承做鞋的习俗,45岁以上的女人基上都会做鞋,还有不少人穿自已老婆做的布鞋。
5、做虎头鞋、猫头鞋。为儿童穿用,鞋的前脸做成象虎头猫头型状,期望孩子如虎健壮生长。 1、煎饼。用料:玉米、豆类、小麦、食油、花椒。制作方法:用小黄磨将玉米、豆类、小麦破碎后,用水泡12小时,泡软后用小黄磨搬(俗称搬磨),磨成沫,搬磨时放少许花椒调味,用专用煎饼鏊子,再进行摊制,营养丰富,味美可口。
2、小煎饼、咸食。用料:和煎饼一样,制作比较简单,用各种面粉和在一起,加水,放花椒叶或葱调味。稠稀适中,再用小煎饼鏊子摊。
3、抿蝌蚪。将红豆、黄豆、绿豆等豆类面粉和白面及玉米面加水配合,用蝌蚪床将其压入锅中煮熟,加酸菜哨子。
4、年糕。过年做年糕是传统习惯,每户每年都做年糕,做年糕用的粘米,石磨推成面粉,加少量玉米面,加红枣和大红豆,用锅蒸,出锅切块存放。
5、扒糕。用荞麦面打成糊状,用锅熬制,出锅后,盛在盘里、碗里,放凉后食用。
6、面筋菜。用萝卜丝、豆芽等,配面粉调匀上锅蒸熟放凉后切成2-3厘米见方的薄片,上油锅炒热加蒜醋食用。
7、压饼。将各种面粉调成糊状,用特制的铁鏊(两片面积相同圆形光面铁板组成,可开合)将糊压成薄膜状,上火中两面烤微焦
8、咸饭。将各种瓜菜豆之类和小米及杂面同锅煮熟
9、馓饭:馓饭是村中人早上最常吃也最普通的一种饭。它不仅用料极为简单,有玉米面或杂面即可,同时制作也十分方便。锅里的水开了,一手将玉米面均匀洒向锅中,一手顺势搅动,自觉稀稠合适,再用勺用力搅拌数十圈后,盖上锅盖慢火烧三五分钟即可食用。尽管用料和制作如此平常和简单,但火候、原料以及做饭的技巧各具千秋,一百户的馓饭就有一百种口味,高手做出的馓饭,吃起来依然可口。熟后配以红糖、酱、咸菜等食用。
㈢ 一个村的简介怎么写
写基本情况,写土地以及农产品的收成,写村里的风貌,写村里有代表性的家庭,写写村里的发展前景。村里有学生吧,让他们编吧
㈣ 如何写好村志概述
志书概述,或称总述、综述,是以简练的文字概括全志内容。从对村志内容的高度概括上说,它是村志的内容提要。从对村志记述的各种事物进行的归纳总结、揭示规律、提炼升华上说,它是一部村志的灵魂,起着总揽一村各方面大势大要、统观全局的作用。写作的总体要求是:源于各篇,精于各篇,提炼全志精华。 概述的作用 1.鸟瞰全志内容。概述通过宏观记述,将一村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历史沿革、政治、经济、文化等反映村庄全貌的内容,条理清楚、高度概括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只要阅读概述,就能正确、快捷地了解村庄的过去和现状。 2.增强村志综合性。概述应站在全志的高度,纵述一村历史发展的进程,指出事物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彰明各门类之间的关系,使一部村志的灵魂在概述中得以体现。 3.方便读志用志。读者通过阅读概述,就能抓住村志的主线,了解该村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短时间内了解全志的大概内容,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4.升华全志内容。一部村志,篇章浩繁,要使读者全文阅读是很不容易的。卷首设置概述,通过对材料的分析与综合,把握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将其升华为对村情规律性的认识,把村情的总貌、主要特点和发展轨迹,以精练的文字,钩玄提要,俯仰古今,突出重点,反映规律,为人们深入认识所志村的历史和现状提供便利,起到升华立意的作用。 概述的写法 1.夹叙夹议式。一般而言,志书讲究“述而不论”,而概述部分则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以议论,以叙为主,以议为辅,夹叙夹议,相得益彰,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写法。如《王山口村志》就是按照这种方法写的,从解放前直到村志下限的2008年,按照因果关系,遵循的规律,不回避主客观两个方面的问题,全面真实地反映了王山口村发展的轨迹。 2.分期式。是写概述常用的方法之一,划分几个时期,然后在每个时期内进行纵横记述,有的村志就是按照解放前、解放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三个时期进行叙述的。这种分期式的概述比较好写,但深度不好把握。 3.板块式。从几个方面或几个时期选取几个主要问题来写,从形式上看,似乎有些支离破碎,但在内容上却又浑然一体。如《王山口村志》的概述,写了旧村的建筑风貌,又写了解放后基础建设的成就,还写了当前旧村改造和建设新王山口的规划,用这几个板块展现了王山口村建设的历史与现状。这种板块式的概述,很有可读性。 4.大势大略式。以高屋建瓴之笔法,写事物的大势大略,不求其全而求其特,其要点是抓住事物的主线、主流来写,有令人“更上一层楼”的感觉。 5.侧记式。所谓侧记式,就是在概述中不直接记述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而是从与之有关的一些侧面,来记述它的兴衰起伏和因果关系,以烘托事物的发展。 概述的撰写概述虽置于全志之首,但写作时间却只能在全志形成之后。因为只有在全志其他稿件完成后,撰写人才有可能通读全部志稿,熟悉驾驭全部资料,经过周密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从中选取精华,谋篇布局,写出高水平的概述。 1.综合一村地理概貌,概述当地之自然与资源优势,写出大势大略,描绘整体村貌。 2.综合一村总体面貌与历史脉络,以时为经,以事为纬,归纳总结每个历史时期的发展与变化,分析村庄各历史阶段的兴衰及其原因,明晰今昔地位之要,以作鉴戒之资。 3.综合一村的经济状况,概述当地经济领域的发展潜力,探索其发展规律。 4.列举一村的特有典型事物、重大工程及科教文卫等方面的突出成绩,充分体现当地的特点和优势。 5.例列在村志中的历史人物、当今闻人以及奸宄等,用以激千秋爱憎。 6.简述村庄有影响的物产、古迹、民间特种工艺、新生事物、优良风尚、陋俗等,以启思古之幽情,激励建设村庄之壮志。 7.村志概述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5000字左右。 综上所述,概述应总领全志之要,从中引出资信之道,审时势之变,现发展之迹,观全村之貌。概述宜粗不宜细,宜简不宜详,行文围绕所志村特色作文章,文简理富。其立意要源于志,又高于志,因此常用写史的结构和笔调纵横驰骋,或议或评,提纲挈领地导全体、概全志、审大势、说大略,纵述规律,横陈特点,从宏观上鸟瞰全志,对客观环境与全志进行叙述与评价,使读者对其历史和现实、规律和特点以及优劣之势,一目了然。
㈤ 塔潭村的历史文化
据悉,塔潭村旧志曾云:“塔潭,原社会号:宝潭”。最早提及与塔潭村有关的历史文献记载,要属《三平寺》与《三平祖师公传奇》。这些材料充分地证明了:塔潭村早在中唐“安史之乱”后的三平杨义中时代(公元845年)就已经存在(*),比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欧阳百富的那套“开塔论”,早了527年。在今天的塔潭村所有常住人口当中,约有75%的人口姓欧阳,自称系唐国子监四门助教欧阳詹的族裔。曾有后学尝试着改诗曰:“此地闽人昔故乡,开塔发迹古流芳。桑田沧海惊丕变,今日宝潭多姓欧!”
备注:(*)该传说未被相关考古证据所证实,因为如果该塔潭村在公元845年的时候就已经存在的话,村中必然会生活着一定数量的居民,或者村中必然会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唐代墓葬与唐代古建筑物这两个重要的文物遗址。就算唐代中期塔潭总人口只有20人,或者唐代中期塔潭总户数只有5户,根据“一般平民死后一般只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土制墓葬(穴)地址”的常用道理,那么,在该村境内外至少存在着不少于20座唐代中期塔潭籍平民墓葬。但是,考古人员在该村境内外的任何一个地点,至今“依旧”未发现有任何一座墓葬属于唐代中期塔潭平民的。因此,与塔潭有关的传说——《男拌女装真和尚》,完全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纯属凭空杜撰。然而,政协平和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却单方面在其专门的地方志《三平寺》(1995年12月30日编撰)里,记下了诸如《男拌女装真和尚》这样的故事情节。这一故事情节极力美化三坪“祖师公”那副“惩恶扬善,为民造福,有口皆碑”几乎是完(圣)人的良好门风形象,对于塔潭当地少数原住民族,则是祖祖辈辈地进行恶意的攻击,口耳相传地进行变相的丑化。此故事情节显然带有片面、错误的极端民族主义色彩,难免会让人衍生出另外一系列的“匪夷所思”。
㈥ 村工作情况简介怎么写
这个问题在设定的文体类型上值得推敲。
简介,通常是面向社会受众的内一种概略的、大致容的、简单的情况介绍。
在某一个体制内、系统内的通用的公文文体中一般是不使用简介的。
那么,就“村工作情况”而言,简介的受众又是谁呢?
面对上级部门,为了体现等级尊严,应该是情况汇报;
面对相关单位,为了体现友好尊重,应该是情况介绍;
因此,涉及到“村工作情况”,很难想到还可以使用简介这种文体。
㈦ 一个村的简介怎么写范文
基本上先写一、概况;二、地理位置;三、经济状况;四、历时沿革;五、文化底蕴;六、地方特色等。
㈧ 民俗村的简介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大余湾民俗村是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余湾是与木兰山、木兰湖紧邻的一个风景秀丽的明清风格徽派建筑群古老村落。大余湾村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仍然保存着古建筑房屋四十余栋,是中华耕读文化的典型,它保留和继承古代遗存中那种难得的恬静与淡泊的慢生活模式,拥有万亩油菜花、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湖北仅2家)。
从黄陂城区驱车沿“黄土”公路北上约10余分钟,便来到了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入口处,继续驱车向东北进入村级公路,行约10分钟,就到了大余湾民俗村。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尚保留完好的明末清初古民居建筑群,据当地村民介绍,这些古民居建筑群在鄂中、北极为罕见,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古民居“活化石”。
据史书记载,该民俗村始建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尚存民居50余幢,当地有一民谣形象概括了古民居建筑独有的特色:“前面墙围水,后面山围墙,大院套小院,小院套客房,室内雕塑刻,门前面檐廊,方块石板路,滴水溅石墙”。和古民居同在的还有明清家具、农具、手工作坊等生产工具以及古朴的民风民俗。整个民俗村将古文化溶于古建筑中,每种建筑风格体现出不同的古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建筑史学价值和观赏价值。
大余湾建在木兰山脉西峰山下,从山下俯瞰全貌,湾村左边蜿蜒的山脉连接稻田,象青龙浮于水面,村右一座山脉象白虎坐视前方,村前近处两座貌似乌龟的小山连绵起伏,不远处山上的大块花岗岩,象北斗星缀在湛蓝的天空,村后西峰山脉的山脊如同一条金线,连接着葫芦状的小山,湾前石溪中进水和出水两条溪流汇集于村中央的水池中,形成象太极图一样的涡流。村民们把这一村貌形象地喻为:“左有青龙游,右有白虎守,前有双龟朝北斗,后有金线钓葫芦,中间又有流水太极图”。
我们走进一古民居,只见天井、庭院、大堂、卧堂等结构皆协调有致,在大堂和后厢房之间,有雕刻精美,完好无损的镂空鼓皮屏肩,其图案有蝙蝠、牡丹等,刀工精细,栩栩如生。正卧室里宽大镂雕木床陈于木板隔墙一侧,桌架上摆放着一些印刷或线装书籍,室内光线稍暗但儒雅书香之气却弥漫浓悠。过道阁楼上放着犁耙、手推水车等农具。让人仿佛置身于明清时代。
黄陂区旅游局负责旅游规划工作的同志向我们介绍:黄陂将抓住大余湾民俗村喜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一契机,以保护这片具文化价值的人文景观为前提,对现有古民居进行整旧如旧,同时发展乡村民俗风情游,协调古老而独特的古建筑与现代文明的平衡关系,着重突出其明清建筑风格及乡村民俗;整理出几间民居作为乡村博物馆,陈列犁、抗旱工具、梁帽(高梁皮做的帽子)、粽叶蓑衣、雕花木床、太师椅、八仙桌、茶几、木版年画等,组织一些特色活动作为民俗展示,供游客观赏,达到既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人文景点旅游的可持续观赏。
村民向我们介绍,民居一般分为四大房,每房一大院,由20余条巷子纵横隔开,每宅面积约300余平方米,两侧山墙均用方形石块垒成,墙高约6米,粘合石块的是糯米和石灰,从墙外观看,整个墙面的石块上有细直的雕纹,虽刻在每块石砖上,但整体看,每根雕纹从上至下又联成一条线,纹路极细密,工艺非常讲究。屋内结构基本为风格相同的三间格局,由雕龙刻凤的鼓皮格扇分为中堂和左右厢房,中堂内均有“天井”,屋内各种雕花隔门,古色古香。
走出大余湾民俗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武汉后花园”黄陂有如此珍贵的古文化遗存而欣喜,为广大游客能观赏到如此精美的旅游大餐而高兴,同时我又打内心羡慕大余湾的村民,有这么好古色古香、生态美景作伴。
㈨ 村 简介怎么写
村庄
㈩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简介
第一批:2003年10月8日公布,共12个 ;第二批:2005年9月16日公布,共24个 ;第三批:2007年5月31日公布,共36个 ;第四批:2008年10月30日公布,共36个 ;第五批2010年07月22日公布,共61个 ;第六批:2014年3月10日公布,共107个。 2003年10月8日住建部公布名单
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
1、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底下村
2、山西省临县碛口镇西湾村
3、浙江省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
4、浙江省武义县武阳镇郭洞村
5、安徽省黟县西递镇西递村
6、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宏村
7、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
8、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
9、湖南省岳阳县张谷镇张谷英村
10、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
11、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
12、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 2005年9月16日住建部公布名单
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
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
河北省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山西省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内蒙古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美岱召村安徽省歙县徽城镇渔梁村安徽省旌德县白地镇江村福建省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乡下梅村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渼陂村江西省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村山东省章丘市官庄乡朱家峪村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临沣寨(村)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大余湾村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广东省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碧江村四川省丹巴县梭坡乡莫洛村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云山屯村云南省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陕西省米脂县杨家沟镇杨家沟村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乡麻扎村 2007年5月31日住建部公布名单
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
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河北省井陉县于家乡于家村河北省清苑县冉庄镇冉庄村河北省邢台县路罗镇英谈村山西省平遥县岳壁乡梁村山西省高平市原村乡良户村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小河村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五当召镇五当召村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陆巷村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西山镇明月湾村浙江省桐庐县江南镇深澳村浙江省永康市前仓镇厚吴村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安徽省歙县郑村镇棠樾村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屏山村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福建省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福建省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江西省高安市新街镇贾家村江西省吉水县金滩镇燕坊村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汪口村山东省荣成市宁津街道办事处东楮岛村湖北省恩施市崔家坝镇滚龙坝村湖南省江永县夏层铺镇上甘棠村湖南省会同县高椅乡高椅村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富家桥镇干岩头村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玉州区城北街道办事处高山村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隆里村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乡肇兴寨村云南省云龙县诺邓镇诺邓村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乡郭麻日村 2008年10月3日住建部公布名单
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
河北省涉县偏城镇偏城村
河北省蔚县涌泉庄乡北方城村
山西省汾西县僧念镇师家沟村
山西省临县碛口镇李家山村
山西省灵石县夏门镇夏门村
山西省沁水县嘉峰镇窦庄村
山西省阳城县润城镇上庄村
浙江省龙游县石佛乡三门源村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
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查济村
安徽省黔县碧阳镇南屏村
福建省福安市溪潭镇廉村
福建省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
福建省清流县赖坊乡赖坊村
江西省安义县石鼻镇罗田村
江西省浮梁县江村乡严台村
江西省赣县白鹭乡白鹭村
江西省吉安市富田镇陂下村
江西省婺源县思口镇延村
江西省宜丰县天宝乡天宝村
山东省即墨市丰城镇雄崖所村
河南省郊县李口乡张店村
湖北省宣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村
广东省恩平市圣堂镇歇马村
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南岗古排村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秀水村
四川省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村
贵州省赤水市丙安乡丙安村
贵州省从江县往洞乡增冲村
贵州省开阳县禾丰布依族苗族乡马头村
云南省石屏县宝秀镇郑营村
云南省巍山县永建镇东莲花村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香山乡南长滩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回城乡阿勒屯村
贵州省石阡县国荣乡楼上古寨村 2010年07月22日建设部公布名单
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
01 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焦庄户村
02 天津市蓟县渔阳镇西井峪村
03 河北省井陉县南障城镇大梁江村
04 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源镇店头村
05 山西省阳泉市义井镇大阳泉村
06 山西省泽州县北义城镇西黄石村
07 山西省高平市河西镇苏庄村
08 山西省沁水县郑村镇湘峪村
09 山西省宁武县涔山乡王化沟村
10 山西省太谷县北洸镇北洸村
11 山西省灵石县两渡镇冷泉村
12 山西省万荣县高村乡阎景村
13 山西省新绛县泽掌镇光村
14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玉祁镇礼社村
15 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
16 浙江省永嘉县岩坦镇屿北村
17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山头下村
18 浙江省仙居市白塔镇高迁村
19 浙江省庆元县松源镇大济村
20 浙江省乐清市仙溪镇南阁村
21 浙江省宁海县茶院乡许家山村
22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汤溪镇寺平村
23 浙江省绍兴县稽东镇冢斜村
24 安徽省休宁县商山乡黄村
25 安徽省黟县碧阳镇关麓村
26 福建省长汀县三洲乡三洲村
27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中心村
28 福建省屏南县棠口乡漈头村
29 福建省连城县庙前镇芷溪村
30 福建省长乐市航城街道琴江村
31 福建省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
32 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闽安村
33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
34 江西省金溪县双塘镇竹桥村
35 江西省龙南县关西镇关西村
36 江西省婺源县浙源乡虹关村
37 江西省浮梁县勒功乡沧溪村
38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李家疃村
39 湖北省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村
40 湖北省宣恩县椒园镇庆阳坝村
41 湖南省双牌县理家坪乡坦田村
42 湖南省祁阳县潘市镇龙溪村
43 湖南省永兴县高亭乡板梁村
44 湖南省辰溪县上蒲溪瑶族乡五宝田村
45 广东省仁化县石塘镇石塘村
46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水车镇茶山村
47 广东省佛冈县龙山镇上岳古围村
48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松塘村
49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扬美村
50 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保平村
51 海南省文昌市会文镇十八行村
52 海南省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
53 四川省阆中市天宫乡天宫院村
54 贵州省三都县都江镇怎雷村
55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屯村
56 贵州省雷山县郞德镇上郞德村
57 贵州省务川县大坪镇龙潭村
58 云南省祥云县云南驿镇云南驿村
59 青海省玉树县仲达乡电达村
6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五堡乡博斯坦村
6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克斯县喀拉达拉乡琼库什台村 2014年3月10日住建部公布名单
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
1.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
2.河北省沙河市柴关乡王硇村
3.河北省蔚县宋家庄镇上苏庄村
4.河北省井陉县天长镇小龙窝村
5.河北省磁县陶泉乡花驼村
6.河北省阳原县浮图讲乡开阳村
7.山西省襄汾县新城镇丁村
8.山西省沁水县嘉峰镇郭壁村
9.山西省高平市马村镇大周村
10.山西省泽州县晋庙铺镇拦车村
11.山西省泽州县南村镇冶底村
12.山西省平顺县阳高乡奥治村
13.山西省祁县贾令镇谷恋村
14.山西省高平市寺庄镇伯方村
15.山西省阳城县润城镇屯城村
16.吉林省图们市月晴镇白龙村
17.上海市松江区泗泾镇下塘村
18.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革新村
19.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杨湾村
20.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东村
21.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焦溪村
22.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三山村
23.江苏省高淳县漆桥镇漆桥村
24.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余西村
25.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杨柳村
26.浙江省苍南县桥墩镇碗窑村
27.浙江省浦江县白马镇嵩溪村
28.浙江省缙云县新建镇河阳村
29.浙江省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
30.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
31.浙江省磐安县盘峰乡榉溪村
32.浙江省淳安县浪川乡芹川村
33.浙江省苍南县矾山镇福德湾村
34.浙江省龙泉市西街街道下樟村
35.浙江省开化县马金镇霞山村
36.浙江省遂昌县焦滩乡独山村
37.浙江省安吉县鄣吴镇鄣吴村
38.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雅溪镇西溪村
39.浙江省宁海县深甽镇龙宫村
40.安徽省泾县榔桥镇黄田村
41.安徽省绩溪县瀛洲镇龙川村
42.安徽省歙县雄村乡雄村
43.安徽省天长市铜城镇龙岗村
44.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灵山村
45.安徽省祁门县闪里镇坑口村
46.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卢村
47.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万安镇竹贯村
48.福建省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
49.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
50.福建省龙海市东园镇埭尾村
51.福建省周宁县浦源镇浦源村
52.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镇仙蒲村
53.福建省霞浦县溪南镇半月里村
54.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忠山村
55.福建省将乐县万全乡良地村
56.福建省仙游县石苍乡济川村
57.福建省漳平市双洋镇东洋村
58.福建省平和县霞寨镇钟腾村
59.福建省明溪县夏阳乡御帘村
60.江西省婺源县思口镇思溪村
61.江西省宁都县田埠乡东龙村
62.江西省吉水县金滩镇桑园村
63.江西省金溪县琉璃乡东源曾家村
64.江西省安福县洲湖镇塘边村
65.江西省峡江县水边镇湖洲村
66.山东省招远市辛庄镇高家庄子村
67.湖北省利川市谋道镇鱼木村
68.湖北省麻城市歧亭镇杏花村
69.湖南省永顺县灵溪镇老司城村
70.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芋头村
71.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坪坦村
72.湖南省绥宁县黄桑坪苗族乡上堡村
73.湖南省绥宁县关峡苗族乡大园村
74.湖南省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兰溪村
75.湖南省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村
76.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
77.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良溪村
78.广东省台山市斗山镇浮石村
79.广东省遂溪县建新镇苏二村
80.广东省和平县林寨镇林寨村
81.广东省蕉岭县南磜镇石寨村
82.广东省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
83.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白沙镇旧县村
84.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青狮潭镇江头村
85.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福溪村
86.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漠川乡榜上村
87.广西壮族自治区灌阳县文市镇月岭村
88.重庆市涪陵区青羊镇安镇村
89.四川省泸县兆雅镇新溪村
90.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乐道街村
91.贵州省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
92.贵州省从江县丙妹镇岜沙村
93.贵州省黎平县茅贡乡地扪村
94.贵州省榕江县栽麻乡大利村
95.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金鸡村
96.云南省弥渡县密祉乡文盛街村
97.云南省永平县博南镇曲硐村
98.云南省永胜县期纳镇清水村
99.西藏自治区吉隆县吉隆镇帮兴村
100.西藏自治区尼木县吞巴乡吞达村
101.西藏自治区工布江达县错高乡错高村
102.陕西省三原县新兴镇柏社村
103.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街亭村
104.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新阳镇胡家大庄村
105.青海省班玛县灯塔乡班前村
106.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清水乡大庄村
107.青海省玉树县安冲乡拉则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