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莆田历史状元多少

莆田历史状元多少

发布时间:2021-03-01 01:02:39

① 莆田历史有几位状元

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11位。你最好去查查莆田文献。那里面有记载

② 莆田状元的祖籍莆田状元

据不完全统计,莆田对外移民所产生的状元,到目前为止可以确认其祖籍身份的已有14位: “九牧林家”潮州籍文状元林大钦、吴川文状元林召棠:
一、林大钦 字敬夫号东莆 广东海阳县东莆都(今潮州市金石镇)仙都村人 明嘉靖壬辰(1532)状元
二、林召棠 字爱封号芾南 广东吴阳(今湛江吴川)霞街村人 清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状元 莆阳九牧苇公后裔 莆田黄岸派文武状元九人:
一、黄仁颖 字福佑号潘湖翁福建晋江潘湖人 唐天成丁亥科状元 莆阳东里黄滔庶孙欧阳氏出,莆阳黄仁愿之弟(系福建黄姓第一状元)
二、黄仁泽 福州候官人 黄璞五子 唐乾宁乙卯科武状元 官节度巡官(系中华黄姓第一武状元)
三、黄定 福建永福龙屿人 福建莆田唐大司徒黄碣嗣孙 宋乾道壬辰科状元 官广东提举
四、黄由 福建长洲人 福建莆田黄岸十八世孙 宋淳熙辛丑科状元 官刑部尚书
五、黄朴 福建闽侯人 唐大司徒黄碣嗣孙 宋绍定乙丑科状元 官广东提举
六、黄观 安徽池州贵池清江金墩人。祖籍福建莆田清江境(今黄石清前清后金墩黄远公曾孙黄璋孙黄古子)贡元会元洪武二十四年状元“三元及第”,礼部侍郎。
七、黄钺字长白又字赓材号钟山南京下关金墩人 明万历辛丑科武状元 官南京兵部尚书
八、黄士俊 广东顺德人 福建莆田黄岸裔孙万历丁未科武状元 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
九、黄仁勇 广东人(1762~1817)清代武状元。字智斋。海阳(今潮州市潮安县)古巷孚中乡人。福建莆田唐桂州刺史开国公黄岸三十世孙。嘉庆元年(1796),嘉庆皇帝丙辰恩科武状元。 一、徐晦(?~838年),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状元 官礼部尚书等职。(正史均称籍贯及生年不详。泉州府文庙的状元名录里则录其名,是由于认定徐晦的籍贯是莆田,而唐时莆田归属泉州,乃作泉州人收录。而今莆田市与泉州市分立,按理应归莆田。)
二、翁正春 福州候官人 明万历壬辰科(1592年)状元 福建莆田唐光禄大夫翁巨隅二十世孙,五代闽国晋国公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翁承赞十九世孙 官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
三、梁耀枢 广东顺德人杏坛光华村人( 原籍潮州府大埔县) 清朝同治十年(一八七一)辛未科状元。官至侍读学士、参事府詹事,被称为“金玉状元”。

③ 在古代,福建籍进士 状元共有多少

唐代福建进士科名表

姓名 籍贯 及第年份
林藻 莆田 贞元七年(791年)
林简言 福唐 大和四年(830年)
林鶠 晋江 开成三年(838年)
林滋 闽县 会昌三年(843年)
林勖 闽县 大中五年(851年)
林慎思 长乐 咸通十年(869年)
林征 长乐 乾符二年(875年)
林嵩 长溪 乾符二年(875年)
林衮 闽县 大顺元年(890年)

元代福建进士科名表

姓名 籍贯 及第年份
林冈孙 兴化路莆田 延祐五年(1318年)
林兴祖 福州路罗源 至治元年(1321年)
林以顺 兴化路莆田 至治元年(1321年)
林仲节 福州路宁德 泰定元年(1324年)
林隽 福州路福清 至正二年(1342年)
林韶 福州路福清 至正十四年(1354年)
林文寿 福州路闽县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
林海 福州路闽县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

明代福建乡试解元

年份 解元姓名 籍贯
洪武四年(1371年) 林谷显 长乐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林赐 长乐
永乐九年(1411年) 林志 闽县
宣德元年(1426年) 林时望 莆田
宣德七年(1432年) 林同 莆田
正统三年(1438年) 林侨 长乐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 林□ 同安
弘治五年(1492年) 林文迪 宁德
弘治十一年(1498年) 林士元 侯官
正德二年(1507年) 林文俊 莆田
嘉靖四年(1525年) 林东海 莆田
隆庆四年(1570年) 林奇石 同安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 林欲楫

明代福建状元名表

姓名 籍贯 及第年份
林环 兴化府莆田 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
林震 漳州府长泰 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

明代福建榜眼名表

林志 福州府闽县 永乐十年(1412年)

明代福建探花名表

林文 兴化府莆田 宣德五年(1430年)
林士章 漳州府漳浦 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林釬 漳州府龙溪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

清代福建乡试解元名表

年份 解元姓名 籍贯
康熙十一年(1672年) 林鉎 龙溪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 林昂 侯官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 林廷选 同安
嘉庆九年(1804年) 林凤翘 长乐
道光元年(1821年) 林文斗 安溪
光五年(1825年) 林扬祖 莆田
道光十四年(1834年) 林廷祺 侯官
光绪十九年(1893年) 林旭 侯官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林传甲 侯官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林志烜 闽县

乾隆元年(1736年)诏试博学宏词科 福建三鼎甲人名表

科名 姓名 籍贯 及第年代
状元 林鸿年 福州府侯官 宣宗道光十六年(1836年)
榜眼 林枝春 福州府闽县 高宗乾隆元年(1736年)

==============以上为福建方志委员会撰

宋代福建龙溪进士科名表
姓名 籍贯 及第年份
林曼 龙溪 庆元二年壬午
林脩 龙溪 庆元六年丙戌
林磐 漳州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
林訏 龙溪 元佑六年辛未
林彦质 北宋徽宗崇宁五年
林观国 龙溪 绍兴十二年壬戌
林翰 龙溪 绍兴十八年戊辰
林麟 龙溪 绍兴二十一年辛未
林德彦 龙溪 绍兴二十四年甲戌
林文蔚 龙溪 绍兴三十年庚辰
林宗臣 龙溪 乾道三年丙戌
林孔昭 龙溪 淳熙五年戊戌
林士蒙 龙溪 淳熙五年戊戌
林士熙(蒙弟) 龙溪 绍熙元年庚戌
林复亨 漳州 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
林士颐 漳州 南宋光宗绍熙元年
林孟肃 龙溪 庆元二年丙辰
林嵘 龙溪 嘉定四年辛未
林幼安(宗臣子)龙溪 嘉定十六年癸未

------------------
林载周 龙溪 皇祐五年癸巳
林元 龙溪 元祐三年戊辰
林几 龙溪 政和二年壬辰
林 马辛 龙溪 绍兴八年戊午
林行中 龙溪 绍兴十二年壬戌
林樟(璋) 龙溪 绍兴二十四年甲戌
林 木圣 龙溪 绍兴二十四年甲戌
林黄中 龙溪 绍兴三十年庚辰
林梦翼 龙溪 隆兴元年癸未
林云 龙溪 淳熙二年乙未
林谕 龙溪 淳熙八年辛丑
林雷 龙溪 淳熙十四年丁未
林师德 龙溪 绍熙元年庚戌
林 木巳 龙溪 开禧元年乙丑
林 林 龙溪 嘉定元年戊辰

林蒙亨 龙溪 嘉定七年甲戌
林能千 龙溪 嘉定十年丁丑
林揆 龙溪 嘉定十六年癸未
林庆忌 龙溪 绍定二年巳丑

元代进士表(龙溪)
林弼 至正七年丁亥

明代进士表(龙溪)
林(瑶) 洪武二十七年甲戌
林兆 正统元年丙辰
林雍 景泰五年甲戌
林同 天顺四年庚辰
林魁 弘治十五年壬戌
林应奎 嘉靖五年丙戌
林釬 万历四十四年丙辰
林曾 万历四十七年巳未
林名香 崇祯四年辛未
林梦官 崇祯七年甲戌

林时望 解元 宣德元年丙午

清代进士表(龙溪)
林双鲤 乾隆元年丙辰 --龙溪县志记载

补充:

漳州府进士
林琼宗 南宋度宗咸淳四年
林乾 南宋度宗咸淳四年
林保 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
林匡 明英宗正统三年
林泰 明代宗景泰元年
林济 明宪宗成化元年
林表 明宪宗成化五年
林魁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
林浩 明武宗正德二年
林梅 明世宗嘉靖八年
林功懋 明世宗嘉靖十一年
林圭 明英宗天顺四年
林文焕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
林策 明世宗嘉靖十七年
林应奎 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
林一新 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
林敬 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
林绍 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
===============

宋明清福州市郊区籍历代进士表
林执善城门城门宋开禧元年(1205年)

林桶盖山吴山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

林存琅岐龙台宋端平二年(1235年)

林硕亭江长安明永乐九年(1411年)

林文秩建新洪塘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

林文秸建新洪塘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

林元美城门林浦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

林孔兹盖山吴山明景泰二年(1451年)

林璟盖山吴山明景泰二年(1451年)

林玭建新洪塘明天顺八年(1464年)

林瀚城门林浦明成化二年(1466年)

林于亭江长安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

林瑭建新洪塘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

林庭城门林浦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

林文缵建新洪塘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

林炫城门林浦明正德九年(1514年)

林坣建新洪塘明嘉靖五年(1526年)

林璧建新洪塘明嘉靖八年(1529年)

林庭机城门林浦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

林庭坣城门林浦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

林燫城门林浦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

林烃城门林浦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林文熊城门城门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

林云铭城门林浦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

林闻誉城门林浦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

林枝春城门林浦清乾隆二年(1737年)

林瑞春螺洲洲尾清嘉庆六年(1801年)

林铨城门林浦清嘉庆六年(1801年)

林家和琅岐吴庄清嘉庆十年(1805年)

林筠螺洲店前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

林元赓城门林浦清光绪二年(1876年)

林清照城门林浦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林振先亭江长安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历代文状元19名;唐代文进士34名,宋代进士2247名(可能包括特奏名进士),明清进士933名,出现“一榜三鼎甲”、“三科三状元”的科举罕事。一榜三鼎甲: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该科状元郑性之(侯官人),榜眼孙德舆(福清人),探花黄桂(侯官人)全是福州人。三科三状元:自宋乾道二年至八年(公元1166—1172年),福州属县永福(今永泰县)萧国梁、郑侨、黄定三人连续三届夺魁,以“一县七里三状元”打破科举史记录。民族英雄林则徐,侯官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
福建莆田:
莆田为“文献名邦”,历代共有2308名,其中宋代1666人(含特奏名进士),明代兴化533名(以县而论全国第一),清代只有50多名(退步较大)。

福建泉州:
自唐贞元八年(792)欧阳詹首登“龙虎榜”,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古代泉州府文进士总人数1773名,其中晋江县(包括泉州市区三区、今晋江、石狮)进士1299名。

④ 莆田历史名人有哪些【至少50个】

林披(公元733-802年) 字茂则、茂彦,号师道,唐高平太守林万宠之次子,莆田县人。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明经擢第,为将乐令、迁漳州刺史、澧州(今湖南澧县)司马、康州(今广东德庆)刺史,贬临汀郡曹椽,改临江(今四川忠县)令。后授临汀别驾知州事,汀俗尚鬼,作《无鬼论》以晓喻民众。官终检校太子兼苏州(今江苏苏州市)别驾,赐紫金鱼袋、上柱国。卒后赠睦(今浙江建德)刺史,林披有九子,皆官至州刺史,世号“九牧林家”。

林藻(生卒年不详) 系林披次子,字纬乾,小名遂奴,莆田县人。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登明经第。七年(公元791年)中进士,是闽举进士之第一人。少有奇志,刻苦业文,读书于灵岩精舍。初授容州(今广西北流)支使,迁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岭南节度副使,终江陵府(今湖北江陵)使。工诗书法,今传世有行书《深慰帖》(见《唐书艺文志》);其诗作收录于《全唐诗》中。

徐寅(生卒年不详) 字昭梦,莆田县(今城厢区人)。唐乾宁元年(公元894年)举进士,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再试进士,中第一名,为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几何赋》中“一皇五帝不死何归”句,要其改写,徐寅答“臣宁无官,赋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东归,闽王审知礼聘入幕,官秘书省正字。后归莆(今城厢区)隐居。有《徐正字集》,为清代《四库全书》所收录,诗亦收录于《全唐诗》中。

本寂(公元840-901年) 唐僧,佛都曹洞宗创始人之一。俗姓黄,名崇精。莆田县(今涵江区)人。少时习儒学,19岁出家于福州灵石山,法名耽章。25岁受具足戒。唐咸通中(公元860-873年)至长安,从洞山良价学禅,得心印“曹山本寂禅师”。著有《寒山子诗集注》。《景德传灯录》有传。

黄滔(公元840-911年) 字文江。莆田县(今城厢区)人。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登进士,官国子四门博士,因宦官乱政,愤然弃职回乡。王审知主闽,奏授御史里行,充任威武军节度推官。黄滔是晚唐著名诗人,《全唐诗》收录其诗作一百多首。还曾辑唐代福建人诗作刊行《泉山秀句集》30卷,是第一部闽人诗歌总集,对保护福建文化起了一定作用。他是莆田早期的文学家,人称“闽中文章初祖”,其著作《黄御史集》被收集于清代《四库全书》和《丛书集成》。

黄滔规劝王审知“为开门节度,不为闭门天子”,崇节俭,减赋役,与民休息;开港路,兴海上贸易;建学校,发展地方文化。故闽境三十年免受兵祸,并以礼相待避乱来闽名士,使其安居福建,从事各项工作,其功绩为世人所传颂。

陈洪进(公元914-985年) 字济川,又字致先,仙游县人,出身军伍。闽永隆三年(公元942年)升泉州马步行军都校,次年王延政归南唐,任清源(今福建泉州市)统军使,后升节度使。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继留从效任泉州节度使,割据漳、泉二州地。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赵匡胤授之平海军节度使,兼泉、漳二州观察使、检校太傅,赐“推诚顺化功臣”印。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太宗即位后,陈洪进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于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献漳、泉二州所辖14县归入宋朝版图,为国家统一作出积极贡献,被授为武宁节度使同平章事。次年,随宋太宗收复太原,先后晋封为杞国公、岐国公。病卒后,宋太宗御赠为中书令,谥“忠顺”追封为东海南康郡王。

林默(公元960-987年) 莆田县人,晋代晋安郡(今福建福州市)王林禄之十二世女录,唐闽中望族九牧林之后。其父林惟悫,官都巡检,居湄洲屿(今福建莆田市湄洲岛)。林默生于宋建隆元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酉时。出世至弥月,不闻啼声;因名曰“默”。自幼聪颖,不类诸女;八岁从塾师训读,悉解文义;十岁始喜净几焚香,颂经礼佛。自小即习水性,善驾舟、泅水,通晓气象与海道。十六岁起,矢志不嫁,专为商人、渔民救险排难,被人称为“神姑”。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实九逝世。不久,乡要在湄洲岛上立祠祀之,号“通贤灵女”,尊为“妈祖”或“娘妈”,并定每年三月二十三日为“妈祖”节。由此日趋神化,被海上商人、渔民奉为“海上救护神”。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宋徽宗始特赐“顺济”庙额;南宋时多次被封为“夫人”、“妃”;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加封“天妃”。明初郑和七下西洋,平安往返,曾奏建南京、太仓、长乐天妃行宫,立碑纪念;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进封“天后”。至今,海内外许多地方均有奉祀妈祖庙宇。

蔡襄(公元1012-1067年) 字君谟,号莆阳居士,仙游县人,北宋名臣,政治家、园艺学家。宋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登进士,时年19岁。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谥“忠惠”。

蔡襄不识渊博,为官清廉,不徇私情,忠直敢言。宋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范仲淹等四臣因反对权相吕夷简而遭贬谪,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抨击此事,伸张正义,名声大震。知谏院谠论直言,名列“庆历四谏”。在地主任职时,同情人民疾苦,免除苛杂赋税,兴办学校禁止陋俗,兴修水利,绿化道路,多方造福于民。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旱灾严重,奏减福州人民的丁口税。出知泉州时,主持修建了中外闻名的洛阳桥(万安桥),便利了福建南北交通,促进了泉州内外贸易发展。蔡襄在园艺科学也有建树,所撰《荔枝谱》和《茶录》等书,为茶、果栽培作出杰出贡献。《荔枝谱》为现存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树栽培学专著,近年已译成英、法等国文字流传。

蔡襄擅长书法,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代著名书法家,其书法楷行皆妙,尤以“飞白散草”为最。书迹传世有碑刻《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墨迹有《谢赐御书诗》和书札诗稿等。诗文清妙,造诣较深,有《蔡忠惠公文集》传世,内集诗歌370首,杂文584篇、奏议64施展。

蔡京(公元1047-1126年) 字元长,仙游县人。北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所)一弟蔡卞同榜进士,初任浙江钱塘县(今浙江杭州市)尉,舒州(今安徽潜山)推官。以起居郎出使辽国,还为中书舍人。曾一度积极支持和参与王安石变法。宋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司马光废止王安石新法,复差役制蔡京又积极追随司马光,如期完成。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权户部尚书,助章 重行新法,复改差役制为雇役制徽宗即位,降蔡京为端明殿、龙图阁学士。不久,又贬至杭州为任职。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后,历任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知府、户部尚书、左丞、右仆射和太师等职,先后五度为相。曾尽复新法,贬元佑诸臣为“奸党”,立党人碑;倡“丰亨豫大”之说,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铸造礼器,修理方泽,设立道观,力主修《大晟乐》、《宣和画谱》。晚年误国,罪责在身。靖康时,贬崇信军(今甘肃省东北部)节度副使,后被贬往岭南(今广东广州市),道死潭州(今湖南长沙)。

李富(公元1085-1162年) 字子诚,号澹轩。莆田县(今涵江区)人。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金兵连陷南京、临安(今浙江杭州市),李富捐家财募义兵三千人,携粮响,乘舟楫,北上抗敌,隶名将韩世忠部,致金兵败退。宣抚使李纲荐其任殿前统制司干办公事官,以上书言收复失地为秦桧所扼,降承信郎,遂归乡。致力于家乡公益事业,建石桥34座、凉亭座,筑海堤,垦埭田280多公亩,修军学,创梅峰书院并亲自讲学。著有《春秋注解》、《澹轩集》传世。

郑樵(公元1104-1162年) 字渔仲。学者习惯称之“溪西”先生、“夹祭”先生。宋兴化县(今莆田县)人,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十岁闭门读书,不应科举,刻苦学问,博览群书,三五年著书,十年搜访图籍,一生留下81部900多卷著作。郑樵第一个创立了中国通史体系。其历史巨著《通志》200卷、500多万字,集天下书为一书,与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并称“三通”,后人评价极高。《通志》、《尔雅注》、《夹祭遗稿》、《六经奥论》等皆收入《四库全书》。

陈俊卿(公元1113-1186年) 字应求,莆田县(今城厢区)人。南宋大臣,官至宰辅。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登进士,授泉州观察推官。后调睦宗院教授,以校书郎召为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敢于弹劾奸臣,主张抗金,反对议和。孝宗即位,迁中书舍人,以本职充江淮(今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南及长江下游一带)宣抚判官兼代理建康府(今灌输省南京市)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为礼部侍郎参赞督府军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入京,为吏部侍郎、同修国史。又知建宁府(今福建省建瓯县)。越年授吏部尚书,拜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入相,以选贤举能为已任。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福州,起判建康府兼江东(今长江南岸地区)安抚使。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上书告老,以少师、魏国公致仕。卒前,手书示诸子勿祈恩泽,勿请谥树碑。卒后,孝宗赠太师,谥正献。朱熹亲自来莆吊唁,并书其行状。

林光朝(公元1114-1178年) 字谦之,号艾轩,莆田县人,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进士。以名儒召对,迁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以朝散郎充分集英殿修撰知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提举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太平兴国宫,官终工部侍郎,谥“文节”。早年得理学名儒周敦颐濂洛学派真传,讲学于莆田东井、红泉、蒲弄等书堂,后世学者称其为“红泉学派”,尊为“南夫子”。朱熹少时过莆田,尝听其讲学。有《艾轩文集》收录于《四库全书》。

郑侨(公元1132-1202年) 字惠叔,号回溪,宋兴化县(今仙游县)人。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考中状元。后历任签书镇南军节度使判官,转校书郎、著作佐郎、国史院编修、吏部司封、起居舍人、左庶子、兼权给事中,权礼部郎中兼侍讲,知建宁、建康、福州府。宁宗即位,召为吏部尚书拜同知枢密院事,三年以资政殿大学士复知福州,移建康,拜观文殿学士。晚年,因与韩 胄意见不合而受排挤,辞官回乡。卒后赠太师、郇国公,谥“忠惠”。

陈谠(公元1135-1216年) 字正仲,仙游县人。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进士,在瓯宁(今福建省建瓯县)、泉州等地任职,升右司郎中、殿中侍御史。以直言触犯当朝宰相陈自强,调任太常少卿奉祠。后起用为兵部侍郎,因上书不纳,遂乞外任,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宁国府。旋除敷文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国宫。宁宗嘉定初年(公元1208年),告老还乡,卒封清源郡(今福建泉州市)侯,赠通议大夫。曾倡建仙游安利桥、石马桥、金凤桥等。平生博览群书,诗文雅致,擅长书法,楷写尤为雄健有力。

陈文龙(公元1232-1277年) 字君贲、德刚,莆田县(今城厢区)人。初名子龙,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中状元。度宗易名文龙。先后任秘书省正字、镇东(今吉林省西北部)军节度判官、崇政殿说书、监察御史、抚州(今江西抚州市西)知府、左司刺、侍御史、参知政事、兴化知军、冰广宣抚等职。

陈文龙是南宋末抗元将领。曾上书弹劾奸相贾似道对元兵一味求和误国。遭贾打击,愤而辞官。元兵入闽攻陷福州后,元将派人劝降,遭严辞拒绝,并斩招降使,倾尽家财募兵,制“生为宋臣,死为宋鬼”二旗坚守兴化城。初战退敌于囊山,因叛将开城降元被捕,诱降不屈,械送北上,一路绝食。经杭州谒拜岳飞庙时,悲痛万分,气绝而死,葬于杭州西湖智果寺旁,被后人誉为福建的“岳飞”。行朝诏赠太师,谥“忠肃”。

柯维骐(公元1497-1574年) 字奇纯,号希斋,莆田县(今城厢区)人。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不赴任。地方十八次荐其才可备著述,有旨授承德郎,即致仕,居家五十余年,致心于著述,四方从学者四百余人,教人以务实志、实功、实用之学。著有《宋史》、《辽史》、《金史》等三史为一书,纠正其谬误、疏略,加以考订、补遗,国内外史学界均予以较高评价,日本尤其推重,曾翻刻传播,世称良史,此外,著有《续莆阳文献》24卷、《史记考要》10卷、诗文《艺馀集》、《河汾传》等。

林兆恩(公元1517-1598年) 字懋勋,号龙江,道号子谷子,世称“三教先生”,教徒尊为三下教主夏午尼氏道统中一三教度世大宗师。莆田县(今城厢区)人。三十岁时弃科举,专心研究宋儒和当时王阳明的“身心性命”之学,创儒、道、释“三教归一”学说。著有《三教正宗统论》36卷,劝人为善,反对邪恶。其学说影响至深且广,弟子几遍天下。现国内外许多地方均有许多规模不一的“三教祠”。而东岩山报恩寺前这“宗孔祠”则被世人称为“麟山祖祠”。

嘉靖年间,倭寇骚扰闽浙沿海,林兆恩呈《防倭管见》于官府,并倾家赈济难民,收埋尸骨二万二千余身,曾创“艮背法”(即今气功疗法),著有《九序图》一书,用以防病健身,救治当时兵灾后的流行瘟疫。

林润(公元1530-1569年) 字若雨,号念堂,莆田县(今城厢区)人。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进士。初任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知县,后授南京山东道御史。林润任职期间,正色立朝,敢于严惩奸恶。先后弹劾祭酒沈坤杀人案、严世藩死党鄢懋卿五大罪状,章奏严嵩之子严世藩及罗龙文之大逆罪。《明史》评严嵩父子之败,乃”发于邹应龙,成于林润”。擢南京通政司参议,升佥都御史,巡抚苏松。此时倭寇屠掠兴化城,林润特疏请朝廷发帑金赈恤,并免征赋税三年。

宋珏(公元1576-1632年) 字比玉。自号荔支仙,又号浪道人。莆田县(今城厢区)人。肄业国子监,不久弃去,寄寓南京、苏州、杭州等地三十余年。平生落魄,而疏财仗义,济急排难,无所避畏,为人所难能。长于书法,章、行、草俱佳,规抚《夏承碑》甚苍古。善画能诗,时称为三绝。尢擅长山水画,《国朝画征录》称其“能脱尽画史习气,自是士人高致,其写松树尢秀绝。”诗情画笔,倾倒名流,片纸只字,皆成珍宝,外国使才多以重金购其作品。此外,又工篆刻,首创以八分入印,自成一家,世称“莆田派”或“闽派”。手刻有《古香斋宝藏蔡帖》、《荔枝谱》等。

普鲸(公元1568-1650年) 字波臣,莆田人。明代著名的肖像画大师,承古代人物画大师顾恺之“以形写神”的手法,并大胆吸收西洋画法,熔中西于一炉,创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凹凸法”,人称“波臣派”。所画肖像,神情生动、逼真,如镜取影,前无古人。在明清两代画家中,享有很高声望。《中国绘画史》称其肖像画在朱明王朝三百年间,首屈一指。传世有《黄道周像》、《黄宗羲像》、《谢在杭像》、《钱澄之像》、《张岱像》等,皆属珍品。

林兰友(公元1594-1659年) 初名兰支,字翰荃,号自芳,别号猗斋,仙游县人。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进士。授广西临桂(今广西临桂县)知县,后任南京湖广道监察御史。任职期间,发奸剔弊病,疾恶如仇,不畏权贵,不徇乡情,曾一日三劾薛大丰,轰动朝野,人称“铁面御史”。后因上疏论大臣杨嗣昌“忤旨误国,忠孝两亏”,反被谪贬为浙江按察司充散员。旋起为光禄寺卿,调南京吏部考功员外郎。崇祯末年,李自成入北京,被捕,旋脱归故里。明唐王立于福州,起用太仆寺少卿、山西道监察御史,后晋升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出漳泉督师,抗击清兵,力图恢复明室,却以失败告终,乃带领全家隐居海15年,病卒。

江春霖(公元1854-1918年) 字仲默,号杏村,又号梅阳山人,莆田县人。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进士,名列第一。由翰林检计历光国史武英殿纂修、国史馆协修撰文处行走。考选御史,旋掌江南、新疆、辽沈、河南、四川诸道监察御史。访察吏治,不避权贵。前后六年,封奏六十多起,直言义谏,与庆亲王、袁世凯、徐世昌、孙宝琦等权贵抗争,声震朝野。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被罢官归里。从此,厌谈政治,唯致力于公益事业。翌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以其修家乡水利有功,授二等嘉禾勋章,拒之不受。著有《江御史奏议》、《梅阳山人集》等行世。

李霞(公元1871-1938年) 字云仙,别号髓石子,仙游县人。少时随伯父(雕刻老世艺人)学画,为庙宇作壁画。16岁始以卖画为生。1908年在北京故宫以《麻姑晋酒图》杰作誉满京城,被称为“麻姑李”。1910年,先后在南京、上海等地举办个人画展,轰动一时。1914年,其名作《十八罗汉渡江图》被选送巴拿马参加全球博览会,获优等奖章。1923年所绘的《函谷跨牛图》在美国纽约赛会上又获优等奖章。我国著名画家吴昌硕曾撰文高度评价李霞画作,称其为当代“人物第一家”。

张琴(公元1876-1952年) 字治如,晚号石匏老人。莆田县(今城厢区)人。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圻)进士,是兴化科举以来的最后一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次年,废科举,兴学校,首任兴化第一所官立兴郡中学堂监督(即校长)。民国成立,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在北京与爱国人士创办《亚东新闻》报。任主笔。因《亚东新闻》每期著社论揭露窃国大盗袁世凯图谋帝制自为、刺杀宋教仁等罪行,被袁世凯拘留怀仁堂一昼夜,报纸亦遭封禁。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赴广州出度国会非常会议。拥戴孙中山,受聘为杜起云师长秘书。后归里著述,有《六书考源》、《桐云轩碑帖题跋》、《读尔雅稿》、《莆田县志稿》、《桐云轩声画集》、《桐云轩诗文集》等。其诗文、书画、篆刻手迹,均为世人所珍藏。

李耕(公元1885-1964年) 原名李实坚,字砚衣,号一琴道人、大帽山人,仙游县人。历任福建文史馆研究员、福建省政协委员、仙游县政协副主席,中国美协会员、福建美协副主席。

李耕是著名的国画家。从事艺术实践六十多年,用神妙画笔创作许多珍贵的艺术形象,尢以佛像画著称于世,山水花卉功力甚深,兼通书法、诗文、雕塑。作画笔法超脱老练,形、神、韵三者兼备,独树一帜,在国外及东南亚久负盛名。作品《弥勒佛》曾在职926年的华东五省画展中获第一名。徐悲鸿评赞曰:“有奇拙者,首推李耕君,挥毫恣肄,可追踪瘿瓢,其才则中原所无”。代表作有《东坡笠履图》、《达摩》、《十八罗汉图》、《弥勒佛》、《十六快》、《四快图》、《仙游十八景》等。另有《菜根精舍》、《画论》等绘画理论著作。李耕为人正直,品德高尚,广收门徒,热心培养一大批后起之秀,为国画艺术的发展作出较大贡献。

黄羲(公元1899-1979年) 原名文清,又作文倩,字可轩,号大蜚人,仙游县人。中国著名的古装人物画家,美术教育家。少年时,拜李耕为师,后随要霞学画。浪迹苏州、杭州、上海、上海福建闽南和台湾等。1926年考入上海美专,又进新华艺术进修,毕业后任教42年。其画既继承传统的国画技法,又吸取民间艺术的气质和特点。代表作有《风尘三侠》、《伯乐相马》、《伏生传经》、《文姬归汉》、《麻姑》、《达摩》、《观音》等。1957年应著名画家潘天寿邀请,受聘于浙江美术学院讲授中国古装人物画传统技法,著有《说画》和《中国画理法研究》等书。1980年,浙江美术学院和闽、浙美术协会联合举办“黄羲遗作画展”,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题词“意思横逸,动笔新奇”,给以高度评价。

吴德懋(公元1902-1942年) 中国体育巨星。莆田县(今城厢区)人。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体育系。任厦门集美中学体育主任、南京东南大学体育教师、福建省政府参议、中央大学体育科主任等职。

吴德懋曾获1924年福建省学校联合运动会个人总分第一名;1924年的第三届全国运动会上,获五项全能及十项全能冠军,并获铁饼第二名和铅球、标枪第四名,同时获得个人总分第一名,轰动全国体育界。1925年参加第七届远东运动会,荣获五项全能第一名,为我获得仅有的一项冠军。吴德懋在任教期间,精心造就一批全国著名的体育人才。著有《女子篮球训练法》一书。1942年在重庆丧生于车祸。

黄震(公元1900-1969年) 原名经芳,仙游县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历任福建省农业改进处处长兼试验场场长、福建省科学馆馆长、中国动物学会福州分会理事长、莆田一中校长,以及福建农学院、福建师大等校教授。

黄震对教育、文化和科研事业的贡献至为卓著。早在30年代,即编著生物科学读物,供各大专院鹇应用。40年代,曾在永安大湖创办10所国民学校、10间民众教育馆、32个读书站,并组织3个巡回教育队,极力在农村普及文化、卫生及科学知识。举办全省动植物及防治病虫害展览会,受到国内外科研人士和知名学者的高度评价。编著有《福建兽类简志》、《福建农业害兽目录》、《农作物防治病虫害》、》鸟类对农作物的危害》、《福建动植物之研究》等20多部书。

林景润(1897-1946年) 字琴雨,莆田县人。莆田哲理中学毕业后,入福建协和大学政治系,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19年获硕士学位,后又获哈佛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回国后任福建协和大学教授,讲授政治学及教育行政学。1928年起,出任福建协和大学校长,历近二十年。并创办琴雨幼稚园、捐资办小学。曾任福建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1946年故于美国。

欧元怀(1893-1978年) 字愧安。莆田市城厢区人。1915年赴美国,先后在西南大学文理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22年毕业回国,历任厦门大学教育主任兼总务长、上海大夏大学副校长和校长、上海市工部局华人教育处教育委员、贵州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等职。解放初任“华东师范大学筹备委员会”事务委员,并被邀为上海市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欧元怀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曾因创办大夏大学,成绩显著,贡献杰出,美国西南大学特赠予荣誉博士学位。

只找到这些!!!!!!!!!!

⑤ 莆田有哪些历史名人

莆田极具代表性十大人物你知道是哪些人吗?

莆田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曾被誉为“海滨邹鲁”、“文献名邦”。自唐以降1200多年间,涌现出2000多名进士,10名状元,8名宰相。他们恰似灿烂的群星,在历史的银河里闪烁,各领风骚,垂范后人。

林默

号为“通贤灵女”

林默,一名默娘,民间亲切地称她“姑妈”、“娘妈”或“妈祖”。莆田人。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莆田县湄洲屿的一个仕宦家庭。生后直到满月,从未啼哭过。因被名为“默”,又称“默娘”。默娘聪慧过人,8岁从塾师读书,就能解书中大意。稍长,好诵经礼佛。她精医术,常为人治病,教人防疫避灾,又熟习水性。

江采萍

悬壶济世的医道世家

梅妃江采萍(710年-756年),别名江妃、江东妃、梅精,唐玄宗早期宠妃,帝王后妃八大才女之一。梅妃擅长诗赋、乐器、歌舞,著有《谢赐珍珠》《楼东赋》等,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惊鸿舞》乃唐玄宗梅妃的成名舞蹈,已失传,在当时广为流传。安史之乱时,唐玄宗落逃未带上困于冷宫的梅妃,梅妃白绫裹身投井自尽。

黄滔

授予“四门博士”

黄滔(840?911),字文江,莆田城内前埭(今荔城区东里巷)人,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福建文坛盟主”、闽中“文章初祖”。《四库全书》收《黄御史集》10卷,附录1卷。黄滔故居蕃衍出的后裔,有进士94人,其中状元2人即后唐天成丁亥(927)科状元、端明殿掌院学士潘湖翁黄仁颖居晋江潘湖。

刘克庄

文名久著,史学尤精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初名灼,师事真德秀。宁宗嘉定二年(1209)补将仕郎,调靖安簿,始更今名。江淮制置使李珏任为沿江制司准遣,随即知建阳县。

许稷

安求一时誉,当期千载知

许稷,字君苗,莆田人。曾在京师与欧阳詹、林藻等酒会,激于林藻戏语,隐终南山,苦学三年,出就府荐,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举进士,历南省员外,终衡州刺史。许稷少年,美凤仪,善谈论,警敏能文,性喜漫游。尝谒九鲤湖,知何氏兄弟九人之初至也,止于南山而炼丹于湖,丹成饲鲤化龙,乘之而去,故此山名九仙,湖曰九鲤,总名曰何岩,皆以何氏始。

林藻

胸有大志,敏而好学

林藻,字纬乾,莆田人。唐贞元七年(791)应试《珠还合浦赋》,辞彩过人,受到主考官杜黄裳的赏识,认为他“有神助”,终得进士及第,官至岭南节度副使。林藻与其胞弟林蕴都以善书闻名,成为唐德宗贞元时期名书法家和文学家。林藻的书法学颜真卿,尤擅长于行书,极得智永遗法,笔意萧疏古淡,意韵深古,其书作杂于魏晋书法艺林之中。

康大和

被朝廷誉为一代宗师

康大和,字原中,号励峰。明正德二年(1507年)出生于莆田县崇福里砺山(今秀屿区月塘乡前康村)。明嘉靖十四年(1535)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升迁南京工部尚书。康大和,少年聪颖,笃志好学,被人誉为“神童”。他立志日后要出人头地,在学堂里比他人更加发奋,学业上都是名列前茅,颇受老师器重。

林环

精伏氏经方

林环,字崇璧,号?斋,福建莆田人。明永乐四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升侍讲。预修《永乐大典》,为《书经》部分总裁官。他曾两次出任会试考官,所取多为真才。林环识略过人,通晓世务,深得成祖器重。永乐十二年二月,林环随从明成祖出征瓦剌,途中染病,回到北京后不治而亡,年仅38岁。林环善诗文,著作颇丰。

戴大宾

未老思阁老,无才做秀才

戴大宾,字寅仲,福建莆田人。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戊辰科吕?榜进士第三人。戴大宾出身于书香门第,3岁就学背诗文,5岁便能吟诗作文,尤善联诗作对,在当地小有名气,被称为神童。8岁那年,有一天,他到县里的学馆去游玩,老师知道他善对就指着厅堂里的椅子出了一联:“虎皮褥盖学士椅。”戴大宾对曰:“兔毫笔写状元坊。”老师听后连连称奇。

翁承赞

右谏议大夫

翁承赞(859?932)字文尧(一作文饶),晚年号狎鸥翁,莆阳兴福里竹啸庄(今北高镇竹庄村)人。翁氏为礼乐名家,东南茂族,其先京兆人也。曾祖何,官检校右散骑常侍;祖则,官大理司直;父巨隅,荣王府咨议参军,赠光禄少卿,累迁少府监,居兴福里,见其地“前有海水朝宗,后有竹林环荫”,遂名其乡“竹啸翁庄”。

作者:水瓶blank998

⑥ 中国古代福建籍的状元和进士有多少

中国古代福建籍的状元和进士共有8613名。

其中福州历代文状元19名,唐代文进士34名,宋代进士2247名,明清进士933名。莆田共有2308名,其中宋代1666人,明代兴化533名,清代只有50多名。泉州进士总人数1773名,其中晋江进士1299名。

明清进士在福州出现“一榜三鼎甲”、“三科三状元”的科举罕事。

一榜三鼎甲: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该科状元郑性之(侯官人),榜眼孙德舆(福清人),探花黄桂(侯官人)全是福州人。

三科三状元:自宋乾道二年至八年(公元1166—1172年),福州属县永福(今永泰县)萧国梁、郑侨、黄定三人连续三届夺魁,以“一县七里三状元”打破科举史记录。

(6)莆田历史状元多少扩展阅读:

据统计,清代福建中举人数共9967名,台湾在福建乡试(十府、两州、两卫、一八旗驻防)中共有301人中举,名列福建全省第8位,次于福州府(4309名)、泉州府(1694名)等,高于邵武府(265名)、福宁府(195名)、龙岩州(177名)等。



自回归至嘉庆九年(1804),台湾乡试中举人数每科仅维持一两名,之后则厚积薄发,其科名甚至超过闽北、闽东以及闽西南的一些府州。戴显群认为,这是清政府对台政策倾斜以及两岸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果,“台湾科举的成就给福建增添光彩,同时对促进台湾文教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巩固国家统一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⑦ 福建历史上第一位状元是谁

福建第一个状元是唐中后期的徐晦,比榜眼欧阳詹晚几年

⑧ 莆田历史上出了多少状元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首先有必要对古代科举制度及文武状元的来历作一番阐述。隋文帝统一全国后,开始以分科取士的办法来充实官员队伍,以取代九品中正制。大业二年(606年)设“进士”科,以“试策”即考试方式选拔官吏。唐朝开始把考试分为常科与制科两大类共几十科(种),制科是皇帝因特种需要而临时设定的,属非常措施,被视为“非正途。”常科考试的举行较有规律,其中以进士科最难考,录取比例非常低,含金量最高而特别受推崇。以至“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唐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首创进士科的殿试之例,成绩排在最前面的称状头或状元,但那时,其它无殿试的科考第一名也可称状头(状元)。到了北宋,录取进士的名额大增,规格共分三甲,第一甲三人,继殿试后排出状元、榜眼、探花,均赐进士及第,这种确定文状元的方式一直沿用到清代。但并非第一名就是状元,也并不是每次都有状元。唐代的一些科,只取一名进士,就无所谓状元;还有一些继复试后一个未取,当然也没有状元。宋代时有的会试后没有殿试,虽有名次却无状元;还有个别科的状元,事后因故被取消了。但也有相反情况,如元代十六次考举都是两榜,因而每次都有两个状元。清初也开过两次两榜的,各有两名状元。所以,取得文状元的经过各有不同。 以此看来,人们所说的文状元应该指“经殿试后确定的第一甲第一名的进士。”这样定义才客观公正。据此,下列几位为兴化历史上的文状元是毫无疑问的。 北宋 徐铎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 南宋 黄公度 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南宋 郑侨 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 南宋 吴叔告 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 南宋 陈文龙 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 元朝 林济孙 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年) 元朝 林亨 元惠宗至正三年(1343年) 明朝 林环 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 明朝 柯潜 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 综上所述,自隋朝开创科举制度,到清末科举的废止(1905年),兴化共出了十一位状元,其中文状元九人,武状元两人。

⑨ 莆田有什么历史名人

莆田市历史上素有“文献名邦”之誉,自唐代以来的1200多年间,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在各个时期勇领风骚,垂范后人。出现林默、林兆恩、蔡襄、郑樵、刘克庄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举进士者多达2400多名、其中文武状元22名、宰相14名、尚书近70名,还有许多至今传为佳话的科甲风流。诸如“一家九刺史”,“一门五学士”,“兄弟两宰相”,“魁亚占双标”,“一方文武魁天下”,“中央六部尚书占五部”。还有保持唐章宋韵的莆仙方言,被誉为“南戏活化石”的莆仙戏。 郭沫若诗日:“荔城无处不荔枝,金复平畴碧复堤。围海作田三季熟,堵溪成库四时宜。梅妃生里传犹在,夹漈藏书有孑遗。漫道江南风景好,水乡鱼米亦如之。”
科举名邦、状元之乡 中国封建社会处隋朝至清朝末年整个科举时代,全国各地进士达千名以上的进士县,只有18个县,其中福建省占4个。而莆田县的历代进士,竟多达1700多人,因而雄踞福建省进士县的榜首,其次为晋江、闽县(今福州)和建安(今属南平市),比已经包括一些全省人才再加上福州自己管辖的九个县的人才的福州还多。其中莆田县进士1700多人,唐朝中期从莆田县分出而成立的仙游县进士701人,莆田两县共有2400多人,以上数据没有包括已经移民外地的莆田人所产生的人才。又据载,宋代所取进士中,每42人中,就有一个是莆仙人。不仅如此,单在宋代,莆仙人中状元、榜眼、探花以及中赋魁、别试第一名的人数,也是位居福建之首。其中中状元的有陈睦、方天若、蔡佃、李宗师、陈俊卿、黄艾等6人;中探花的有李昭远1人;以赋魁天下者有郑厚、刘夙、林旖、吴铸畴、郑从甫、叶大有等6人;
文武状元名单
文科: 五代 徐寅 北宋徐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 南宋黄公度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南宋郑侨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 南宋吴叔告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 南宋陈文龙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 元朝林济孙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年) 元朝林亨元惠宗至正三年(1343年) 明朝林环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 明朝柯潜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 武科: 蔡必胜 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丙戌科武举第一名 薛 奕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武举第一名 陈从龙 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 武举第一名 叶岂页 宋宣和六年(1124)年殿试第一名 林定元 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武举第一名 廖 标 明世宗嘉靖4年 公元1525年 吴泰来 清世宗雍正二年 公元(1724)年武举第一名 林 洪 清高宗乾隆18年 公元(1753)年武举第一名 黄振邦 清高宗乾隆59年 公元(1794)年武举第一名 康荔芳 清仁宗嘉庆21年 公元(1816)年武举第一名 周玉辉 清德宗光绪15年 公元1889年武举第一名

⑩ 莆田状元的中国之最

一、历史上抄唯一一次同年文武两状元均为同一个地方举子,发生在北宋熙宁九年(1076),福建路兴化军(今莆田市)的徐铎和薛奕分别高中文武状元,宋神宗得知大魁天下的文武状元乃是同乡时,不由龙颜大悦,特作诗以赐,诗曰:“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
二、历代状元中、在今天地位最高的,当属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状元陈文龙(福建莆田人),明永乐六年(1409年),朝廷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皇帝加封陈文龙为镇海王,是福州城惶庙神。
三、在历代状元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因为诗赋被罢免的状元,为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状元莆田人徐寅,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几何赋》中“一皇五帝不死何归”句,要其改写,徐寅答“臣宁无官,赋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
四、历代科举唯一一次“四异”同科,为绍兴八年(1138),莆田人黄公度(1109-1156)殿试进士第一名为榜魁(状元);陈俊卿(1113-1186)第二名为亚魁(榜眼);林邓七十三岁,为榜尊;龚茂良(1121-1178)十八岁,为榜幼。时称“四异”同科。又,黄公度与陈俊卿,又被称为“魁亚占双标”。

阅读全文

与莆田历史状元多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