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考研需要准备多少时间
答:一、历史学研究生考试科目
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历史学专业从2007年改为专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属命题。考试科目为:政治、外国语、历史学基础三门。
思想政治理论(上午8:30——11:30)满分100分
外国语(下午14:00——17:00)满分100分
历史学基础(上午8:30——11:30)满分300分
每科考试时间为3小时 ,初试为笔试。
二、历史学基础参考书
历史学基础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
2. 历史专业考研,一般需要多少时间
一、历史学研究生考试科目
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历史学专业从2007年改为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命题。考试科目为:政治、外国语、历史学基础三门。
思想政治理论(上午8:30——11:30)满分100分
外国语(下午14:00——17:00)满分100分
历史学基础(上午8:30——11:30)满分300分
每科考试时间为3小时 ,初试为笔试。
二、历史学基础参考书
历史学基础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
1 、必备参考书:
第一套是北师大版的教材:
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宁 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启迪主编:世界上古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孔祥民主编:世界中古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PS:北京师范大学做为全国师范类教育内的排头兵,其编订的教材一直受到各本科院校的推崇,体系编排合理,严密,适合日常教学,学生易于学习,清晰明白。但是,有些问题涉及不深,点到为止。学术性不够。但是足以应付考研。因为历史学考研考得就是基础。
第二套:
1.朱绍候《中国古代史》(上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
2.李侃《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第四版
3.王绘林《中国现代史》北师大版(高教版)
4.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高教版
5.齐世荣《世界史》六卷本,高教出版社
PS:这套教材,也就是网上通常所说的历史学考研11本书。其中,《中国古代史》是一部比较经典的教材,但缺点是内容庞杂,分量很重,对于跨专业的同学是个不小的负担。不过还是一部很经典的教材。李侃的《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历史很悠久的教材,但是这部教材已经多年未版,许多观点比较陈旧。齐世荣六卷本《世界史》是一部多次获奖的教材,是名家领衔编写,其特点是学术性很强,各家观点都有,是国内学术界关于《世界史》研究的较为全面的观点。但是,在体力编排上面,有所欠缺,稍显凌乱。
不过世界史还是建议用齐世荣的六卷本比较好
2 、选读参考书目: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中国历史文选》 周予同 上海古籍出版社
《史学概论》 庞卓恒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地理学》 蓝勇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史学史》 白寿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历史文献学》 杨燕起、高国抗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西方史学史》 郭小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些教材和历史学基础考研大纲吻合度高,基本上包括了历史学基础考研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和考试范围,这是一套最权威的历史学基础考研参考书。
“考研成功系于专业课”,这句话道出了专业课在考研中的重要地位,其一,是因为专业课总分300分,占考研总分数的60%,专业课分数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考研的成败;其二,专业课也是提高分数,拉开档次,在复试中占得先机,获得奖学金或者公费名额的关键。所以,同学们一定要重视专业课的复习。
从现在开始备考,强烈建议同学们从教材开始,因为历史学考研强调的就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回到教材中才能达到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的水平,尤其是目前命题的趋势越来越强调知识的比较和运用,更需要大家对整个学科的基本内容做全面的了解。在这里简单说一下看书的方法和技巧,第一遍的目标是了解,可以快速浏览;第二遍的目标是理解,需要精读,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勾画,做标记,可以笔记;第三遍的目标是掌握,需要在第二遍精读的基础上,对不理解的内容各个击破;第四遍的目标是运用,需要将各章节知识点进行前牵后联,完善笔记。
三、历史学基础试卷结构、题型结构
(一)、试卷内容结构
中国古代史 约30%
中国近现代史 约20%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约20%
世界近现代史 约30%
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
Ps:我看了这几年的几套试卷发现原始社会考到的几率很小,但还是要看,不需要重点掌握,主要为了应付选择题。
(二)、试卷题型结构
选择题 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名词解释 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史料分析题 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论述题 3小题,每小题40分,共120分
四、历史学基础复习方法
1、对历史学知识点进行全面复习,重在基础。
就历史学基础试卷考查的内容而言,统考五年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部分内容趋于均衡。2007、2008年的历史学试题偏重于政治、经济内容,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大概占了总分的10%左右,2009年、2010年、2011年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部分内容基本上趋于均衡,思想文化内容大概占了总分的20%多。所以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全面的复习,切勿忽视对思想文化内容的复习。
历史学考研试题考的是对基础知识记忆和理解,所以复习过程中要重点把握基础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就要对知识点进行全方面的分析,例如一次改革运动,要从背景、时间、过程、结果、性质、意义、影响、评价等方面去掌握,只有这样全面的分析一个知识点,才会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强化基础知识。
2、整理、总结知识点
无论是科班的考生,还是跨考历史学的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自己整理、总结知识点,辅导书可以作为参考,切忌买一本辅导书背背就一劳永逸了。自己整理、总结知识点的过程也是加深对知识点理解、记忆的过程。只有自己整理、总结了,才能在考场上对见过的题对答如流,考取高分。
3、以教材为本
在备考的过程中,一定要多看参考教材,要在通读、精读的基础上全面的了解、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点。
4、注意知识点之间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首先,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纵向的联系,纵向联系就是从时间推移的角度来考察历史事件的过程及因果关系,从而探索历史发展趋势。也就是说是相关知识点的发展脉络。比如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的演变,皇权与相权之争,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工业革命等。三年以来,考试中加强了对这一方面的考查,2007史料分析考查了自唐代以来科举制度的演变,2009年考查了19世纪以后全球民族国家建立的四次浪潮,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对知识点的发展脉络有比较清晰的思路。
其次,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横向联系就是通过空间拓展的方式将某一历史现象与同一时间其他地区出现的类似或相反的现象进行类比分析;或者是将某一历史现象与同一时期的其他相关历史现象进行有机的联系和综合。比如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与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前都遭受了西方列强的入侵,在60年代都出现了改革运动等等,通过这种横向的联系比较,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也把握了历史的宏观面貌,2007年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2010年考查概述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欧亚大陆三大古典文明中心的思想特征,2011年论述题考查了论述近代两次中日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和国际地位的影响,以及比较雅典民主政体与罗马共和政体的异同。以后比较题会成为一个命题趋势。
5、运用唯物辩证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
在复习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学会运用唯物辩证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解决历史问题,总结历史的发展规律。在备考的时候,看到的不仅是具体的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历史事件背后的哲学规律,这样才能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五、历史学考研大纲
个人建议第一轮复习的时候不要用到大纲,完全把教材仔仔细细通读一遍,第二轮复习的时候,可以用前一年的大纲,相差不多。到第四轮时可以参照2013年大纲(大纲大约在9月出来)
六、历史学考研真题该如何利用?
关于历年历史学基础考试试题,就是所谓的真题,历年真题是最好的模拟题。看完一遍书后,可以拿一套真题看看。在看完了3遍书以后,同学们可以拿出2到3套真题进行模拟考试,测试一下自己的掌握的情况,同时要对做过的试题进行总结,总结什么呢?要总结真题的命题特点和规律,说白了,就是要找到命题人是如何考查自己的,做最新的真题能够把握命题趋势。
七、历史学研究生专业方向
历史学硕士阶段有8个二级学科: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每个专业下边又包含若干个方向,比如中国古代史,下边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按照朝代分为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宋元史、明清史等。
八、 历史学研究生报考条件(摘自:2012年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
报名参加硕士研究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1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5.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准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6.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2012年9月1日,下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含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2011年11月14日)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备注:提醒广大考生,教育部发布的招生简章的是一个总的纲领性文件,各招生院校在教育部的招生简章的规定下,还会发布一个学校招生简章,在学校招生简章的报考条件,有的会规定不准许专科跨专业报考,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大学,有的学校准许专科跨专业报考,但是要求发表文章,比如北京大学。所有同学们要仔细阅读报考院校的招生简章。
九、 历史学研究生就业前景
由于传统的观念和思维的影响,造成社会对历史学研究生就业存在偏见,认为历史学研究生就业很难。其实,真是的情况不是那样的,通过对历史学研究生就业情况分析,近几年历史学专业就业情况都比较理想。主要的就业情况如下:
1、高中学校:高中历史教师
2、大专院校党校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师、历史系教师
3、博物馆:从事历史研究,博物馆管理
4、旅游:导游主要是历史文化旅游
5、档案管或单位公司档案工作。
6、图书馆:从事图书相关工作
7、编辑:文字编辑
8、政府部门:教育局、政策研究、党史研究室、其他人文岗位 包括革命纪念馆,历史文化遗址管理保护等。文化有关工作,以及地方志工作,宗教民族相关工作。
9、文物部门:如考古,文物管理,文物鉴定与拍卖
10、各报纸新闻单位
11、进社会科学院系统从事专职的历史研究
12、高等学校学生辅导员、高校管理工作
总之,历史学研究生就业比较广泛,希望广大考历史学研究生的考生能够投入到历史学相关的工作中去,去探索这门既古老又神秘的学科。
Ps:对于考博,我们老师认为女生研究生毕业了就可以(如果不建议晚结婚的话也无所谓。不过女生在历史领域研究高峰时间比较短,不知道这是不是歧视女性,)
十、如何规划自己的历史学基础复习计划
刚开始复习的同学可以参考:
1. 通读专业课书(第一遍) 12月底------2月初 (好好利用这个寒假)
复习建议:
a.以教材为主,初步了解历史学基础知识体系。
b.鉴于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内容较难理解,建议多用一点儿时间。
c.第一遍的看书过程重点在于通读,不要求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记忆。
目标是在读过第一遍书后知道各本书讲的是什么,了解各科学科知识,搞清知识的框架体系。在这里提醒广大考生,第一遍看书的时候只要做简单的笔记。
2. 精读专业课书(第二遍) 3月中------6月底
复习建议:
a.边读书边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做出标记,以备在下个阶段着重理解,不纠缠于细节,也不放过细节,并且要做笔记,对课本内容进行归纳提炼,以便下轮复习。
b.这遍的主要目的是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对于不理解的进行标记,准备在接下来的辅导班上攻克。
c.每个学科看完后,回顾学科的主要内容,理顺关系,画出知识结构图,便于记忆。
Ps:这个阶段大家还在上课,如果是历史系的同学要好好上那些专业课,反正这些都需要复习,还不如在课堂上好好听,很好效果的复习。如果是跨专业的朋友,就要见缝插针的复习了。
3. 弄懂所标记的难点(第三遍) 7月初----9月初
复习建议: (最好还可以再做一份各专题的笔记,我自己是这样计划的。)
a.弄懂各个知识点,掌握每章的重点和难点,做到知识点融会贯通。
b.实在不懂的再进行标记和归纳,
c要把主要的东西背出来
4. 边做专项题边看书 9月中-----10月初
复习建议:
a.深入研究2013年历史学考研考纲,分析历年真题。总结命题特点和规律,据此再深入理解记忆知识点。
b.这个阶段要开始有意识的去训练解题能力,总结解题思路。
C、系统地背。
5. 边做综合题边看书 10月初-----11月底
复习建议:
a.保持充分的敏感性,带着问题意识去复习,要背关键词。
b.要善于拓展知识点,可参考其他经典参考书和历史学专业期刊杂志,了解历史学相关的研究和动态。
6. 把书看薄(第四遍) 12月初------1月初
复习建议:
a.根据暑期强化班的讲义,最后一遍看书,要细致,要讲究效率,学会取舍
b.把大纲所要求的知识点在脑中“过电影”,寻找自己的知识薄弱点。
c.重点进行知识点的串连。
d.培养考试习惯,进行模拟实训,精中求精,查漏补缺
剩下的时间要大致浏览,不要遗漏东西,自己押题,巩固主要的东西。
(结合网上资料和自己的想法而成,会不断修改,希望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不过我的复习时间段与上面不太一样,我在一月底就要结束第一轮复习。二月开始就要第二轮了。
3. 读完中国历史,需要多长时间。
一生一世也读不完,要用心去读。
4. 想学中国历史,要从哪里开始
25史你先看看吧,白话文本是有的。古文互译的也有。不要看历史教科书,不解释了。
5. 学习中国历史要从那里开始学起
要了解中国历史首先要有个清晰地脉络,总体来说,学习初高中历回史可以分为纵向和答横向两个方法,也可以将两者结合。 纵向:首先把握一条主线,即历史朝代沿革,古代史:从远古人类到奴隶制三朝(夏商西周)再到封建社会萌芽春秋战国(东周)时期,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衰落——从秦朝至清末;近代史:清末(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至1919年五四运动又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现代史:1919年五四运动后至今为现代史。然后再把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事件间插其中,以便更好的掌握。最后,也是最主要的,要熟记各个历史事件和时间。 横向:选取一个历史时期比如隋唐时期,把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积极发展水平同其他时期的作比较,用比较法来深化记忆。
6. 学中国历史要多久
精通很难
想要深入学习中国历史,至少要有古文基础.封建社会的史料,基本上都专是用文言书写属.而白话文史料近代史的较多.
资治通鉴 是必读书 要是说自己懂中国历史,却从没看过资治通鉴,那就是让人笑掉大牙了.初略浏览一下也要1年多的时间.24史也是重要参考书,只看本纪,列传也要几年时间.看完这些也就仅仅是了解个大概罢了.离精通还很远.
如果中国历史你了解了,那么韩国历史你就已经了解90%以上了.韩国只是一个藩属国.在历史上中国的一举一动,都能对韩国历史照成举足轻重的影响.
7. 我想学学中国历史
我认为你要先从《中华上下五千年》开始,我对历史也是很感兴趣哦!看上下五千年时要大概的知道一些基础的知识。一些时间顺序啊还有就是人物的关联。
8. 读完《中国历史》最快要多长时间
拿个秒表记时,我试了下是0.6秒,可能每个人不同, 手要跟得上嘴,可能会有点误差,
当然口吃和看不懂这几个字的人那就另当别论。
9. 中国的历史有多久
中国历史悠久,常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目前发现最早的远古人类遗址距今约170万年。中国历史分为几个阶段,中国大陆官方通常认为夏、商、周三朝是奴隶社会时期,秦朝正式进入封建社会时期,直到清朝灭亡,之后是民主时期的开始,而大陆之外的地区对“封建”的概念和秦至清的社会性质划分并不相同。从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中国基本上就是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帝制国家。秦朝后,中国历史的发展受到了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极大影响,佛家在中国的影响也很大,但达不到基督教对西方那样的影响,中国历朝政治方针受儒家影响最深。而汉字也使不同地区的人们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这一种文字有不容易改变字体的特点,中国各个地方的语音虽然不同,但对这种文字的理解是相同的,所以汉字也成为中国统一的一种有力的工具,而最先是秦始皇下令统一中国的文字。
元谋人是中国远古遗存中目前所见最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著名的北京猿人距今约四五十万年。这些都是所知较早的原始人类踪迹。
中国史前时代的各种文化是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中国猿人时期——旧石器时代初期,距今约50至40多万年前
河套时期——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20至10余万年前
山顶洞人时期——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10至2万多年前
彩陶文化时期(仰韶文化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300年
黑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新石器时代末期
母系氏族社会在中国形成于四五万年前的彩陶文化时期,中心区域分布在陕西省中部、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带,以原始农业为主。
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到了黑陶文化时期,父系氏族社会逐渐形成,农业和畜牧业有较大的发展,制陶、冶铜等手工业的工艺水平也逐渐提高。大汶口文化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在此期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逐渐成为文明的中心地带。
中国是世界早期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发明弓箭和陶器、出现农牧业、观察天文、开创医药的地区之一。而且这时也开始利用蚕丝。
[编辑]
神话传说
主条目:三皇五帝
后人所绘的黄帝像在中国神话中,中国最早有三皇五帝,三皇有争议,有说伏曦,神农,燧人,五帝也有多种说法。最常见的说法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在上古时期,现中国区域有3个最大的部落,华夏部落,两昊部落和三苗部落,相传蚩尤是两昊部落最后一个首领,在涿鹿大战中被华夏部落的炎黄二帝打败,在尧舜时期,华夏部落数次大规模征伐远在南方的三苗,最终使苗民臣服,此是后话. 后来黄帝的孙子颛顼和玄孙帝喾继续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帝喾的儿子尧继位,他是一名贤君,创立了禅让制传位给了舜。在舜时期,洪水泛滥,鲧采用堵塞的方法,结果洪水更厉害了,鲧被处决,他的儿子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成功治理了洪水,因此被推举为首领。然而他的儿子启破坏了禅让制方式,自立为王(根据香港中学课本所述,启是被推举为领袖),建立了第一个王朝——夏朝,夏朝持续了400多年,在最后一个夏朝君主——桀末期,东方商族首领成汤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商朝。
[编辑]
先秦时期
[编辑]
三代
主条目:夏朝、商朝、周朝、西周
甲骨文最早的朝代夏朝约在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由于这段历史没有文字性文物印证,所以只能靠后世的记录和出土文物互相对照考证,部分学者认为河南二里头遗址可能就是夏朝的遗存,但是也有学者对此持有疑问。根据文字记载,夏朝有了中国最早的历法--夏小正。不过之后的商朝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有文字文物的历史时期,存在于前16世纪到约前1046年。据说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桀,由于荒淫无道而被汤推翻。而商代时文明已经十分发达,有了历法、青铜器以及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等。商王朝时已经有一个完整的国家组织,并且具有了奴隶主王朝的规模。当时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农业,不过手工业,特别是青铜器的冶铸水平也已经十分高超。并且已经出现了原始的瓷器。商朝自盘庚之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因此也称为殷朝。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是传子或传弟,多按年龄的长幼继承。
与此同时,黄河上游的另一个部落周正在逐步兴起,到了大约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在牧野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商朝灭亡。周朝正式建立,建都渭河流域的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之后周朝的势力又慢慢渗透到黄河下游和淮河一带。周王朝依然是奴隶主以及贵族统治,有许多贵族的封国(诸侯)。到鼎盛时,周朝的影响力已经在南方跨过长江,东北到今天的辽宁,西至甘肃,东到山东。周朝时的宗法制度已经建立,政权机构也较完善。中国最早有确切时间的历史事件是发生于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国人暴动。
[编辑]
春秋战国
主条目:周朝、东周、春秋、战国 (中国)
先师孔子行教像,为唐朝画家吴道子所画前770年,由于遭到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袭,周平王东迁黄河中游的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此后,周王朝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个小国(诸侯国),史称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大国共有十几个,其中包括了晋、秦、郑、齐及楚等。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先后有五个国家称霸,合称春秋五霸。到了前546年左右,黄河流域的争霸基本结束,晋、楚两国平分了霸权。前403年,晋国被分成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再加上被田氏夺去了政权的齐国,和秦、楚及燕,并称战国七雄,战国时期正式开始。大部分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将战国开始划为封建社会,然而大部分西方及台湾学者却又将之划为封建社会的崩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开始后,秦国国力大大增强,最后终于在前221年消灭其他六国,中国历史也进入了新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比较自由,史称百家争鸣。出现了多位对之后中国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诸子百家),例如孔子、老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等人。出现了很多学术流派,较出名的有十大家,即儒家(伦理)、道家(自然)、阴阳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名家(修辞辩论)、墨家(科技)、众、杂、农家(农业)、小说家(小说)等。文化上则出现了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诗人屈原,孔子编成了诗经。战争史上出现了杰出的兵法家孙武、孙膑。科技史上出现了墨子,建筑史上有鲁班,首次发明了瓦当,奠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的基础。能制造精良的战车与骑兵,同时此时中国的冶金也十分发达,能制造精良的铁器,在农业上出现了各种灌溉机械,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从而为以后人口大大膨胀奠定了基础。历史上出现了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中华文化的源头基本上都可以在这一时期找到。
这一时期科技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夏朝发明了干支纪年,出现了十进位制。西周人用圭表测日影来确定季节;春秋时期确定了二十八宿;后期则产生了古四分历。
[编辑]
秦汉时期
北京八达岭长城主条目:秦朝、汉朝、西汉、新朝、东汉
前221年秦灭其他六国后统一了中国主体部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定都咸阳(今西安附近)。由于秦王嬴政自认“功盖三皇,德过五帝”,于是改用皇帝称号,自封始皇帝,人称秦始皇,传位后的皇帝称二世,直至千世万世。他对国家进行了许多项改革,包括了郡县制的确立,取代了周朝的诸侯分封制;统一了文字,方便官方行文;统一度量衡,便于工程上的计算。秦始皇还大力修筑道路,并连接了战国时赵国、燕国和秦国的北面围城,筑成了有名的万里长城以抵御北方来自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的侵袭。秦始皇推崇法治,重用法家的李斯作为丞相,并听其意见,下令焚书坑儒(有部分学者对这一行为是否确实存在有争议),收缴天下兵器,役使七十万人修筑阿房宫以及自己的陵墓——包括兵马俑等。部分史学家对以上事件存有怀疑,认为由于秦始皇的一系列激进改革得罪了贵族,平民无法适应,才在史书上留此一笔。
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于出巡途中,胡亥(即秦二世)即位。但十个月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包括六国遗臣等野心家乘势作乱,前206年刘邦围攻咸阳,秦王子婴自缚出城投降,秦亡。此后,刘邦与项羽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 前202年十二月,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四面楚歌。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楚汉之争至此结束。汉高祖刘邦登基,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汉开始。到了汉武帝时,西汉到达鼎盛。并与罗马,安息(帕提亚),贵霜并称为四大帝国。武帝实行推恩令,彻底削弱了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实现中央集权;他成功地击溃了匈奴,控制了西域,还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发展了对外贸易,使中国真正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儒家学说也被确立为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其他艺术与文化也蒸蒸日上。同时期还出现了第一部通史性质的巨著——《史记》,同时这时的中国出现造纸术,大大推动了文化发展。
西汉发展到了一世纪左右开始逐渐衰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权,宣布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改国号为新。然而这些改革却往往不切实际,最终导致农民纷纷起义。公元25年刘秀复辟了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的发展延续了西汉的传统,此时出现了天文学家张衡。汉的文化吸取了秦的教训,显得相当开明,当时佛教通过西域到达中国,在河南洛阳修建了中国的第一座佛教寺庙——白马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
[编辑]
魏晋南北朝时期
赤壁主条目:魏晋南北朝、三国、晋朝、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
东汉中后期,宦官和外戚长期争权,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到了公元二世纪左右时再度衰败,196年曹操控制了东汉朝廷,“挟天子以令诸侯”,220年,曹操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建立魏国,同时尚有刘氏的蜀和孙氏的吴,历史进入了三国时期。
265年,魏权臣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280年三国归晋,再度统一。晋朝的文化也有一定发展,当时由于战乱纷纷,很多学士选择归隐,不问世事,典型的代表人物是陶渊明(陶潜),当时的书法艺术也十分兴盛。290年晋武帝死后不到一年,十六年的朝廷权利斗争开始,史称“八王之乱”。与此同时,中原周边的五个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羌、氐、羯)与各地流民起来反晋,史称五胡乱华。这些游牧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国家,从304年到409年,北部中国陆陆续续有多个国家建立,包括了汉、前赵、后赵、前燕、前凉、前秦、后秦、后燕、西秦、后凉、北凉、南凉、南燕、西凉、夏和北燕, 史称十六国。
自东汉后期开始,为躲避战乱,北方的汉族人民大量迁居南方,造成经济重心南移;晋朝南迁,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历史上称此前为西晋,南迁后为东晋。最后,拓跋鲜卑统一北方,建立北朝的第一个王朝——北魏,形成了南北朝的对立。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的更替,而北朝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十分盛行的时期,西方的佛教大师络绎不绝地来到中国,许多佛经被翻译成汉文。
[编辑]
隋唐五代时期
唐代画家张萱作《捣练图》。主条目:隋朝、唐朝、五代十国
581年,杨坚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并于589年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政权——陈,中国历经了三百多年的分裂之后再度实现了统一。不过隋朝也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在修筑了巨大工程——京杭大运河后就灭亡了,只经历了两代37年。
618年唐高祖李渊推翻隋朝建立了唐朝,它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朝代。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唐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史称贞观之治。长安(今陕西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王朝也是当时最发达的文明。高宗李治之妻武则天迁都洛阳,并称帝,成为中国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改国号周,并定佛教为国教,广修佛寺,大兴土木。隋唐时期开创的科举制是当时比较科学与公平的人材选拔制度。唐王朝与许多邻国发展了良好的关系,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带去了大批丝织品和手工艺品。日本则不断派遣使节、学问僧和留学生到中国。唐朝的文化也处于鼎盛,特别是诗文得到较大的发展,还编撰了许多纪传体史书。唐代涌现出许多伟大的文学家,例如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以及散文家韩愈、柳宗元。唐代的佛教是最兴盛的宗教,玄奘曾赴天竺取经,回国后译成1335卷的经文,并于西安修建了大雁塔以存放佛经。唐朝前期对宗教采取宽容政策,佛教外,道教、摩尼教(Manicheism)、景教和伊斯兰教等也得到了广泛传播。这一切都在李世民的曾孙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期达到顶峰,史称开元盛世。然而在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由此开始走向衰落。
875年黄巢起义爆发,唐朝再度分裂,并于907年灭亡,形成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编辑]
宋元时期
清明上河图局部,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主条目:辽朝、金朝、西夏、宋朝、北宋、南宋、元朝
经过了五十多年的纷争后,960年北宋控制了中国大部分地区,但是燕云十六州被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占据,河西走廊被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占据,北宋为了维持边境和平,不得不向辽和西夏交纳岁币。北宋晚期发生了分别以王安石、司马光为首的党派斗争,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到了1125年松花江流域女真族建立的金势力逐渐膨胀,1125年,金、北宋联合灭辽。金国随即开始进攻北宋,1127年金攻破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三千多皇族,其中包括了当时的皇帝宋钦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因为那一年是靖康年,史称靖康之祸,北宋灭亡。同年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形成南北分立。
此后金与南宋多次交战未成,直到1234年,蒙古军消灭了金。蒙古之后与南宋又经历了血腥的战争,1271年忽必烈建国号为“元”之后,于1279年,8岁的小皇帝赵昺被元军逼得走投无路,跳海而死,以元军的胜利告终,南宋灭亡,元朝统一全国,定都大都(今北京)。
北宋时期中国出现印刷术和火药。宋朝也是一个极度繁华的朝代,当时中国经济极度发达,中国海上贸易十分兴盛,福建泉州一带成为繁华的港口,中国当时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一半,财政收入超过一亿两白银,首都开封和杭州人口达到400到500万人口,相对当时佛罗伦萨和巴黎十几万人口来讲确实是十分繁华,各国商人云集,文化也极度兴盛,出现了程颐、朱熹等理学家,与唐诗并驾齐驱的宋词,有苏轼等词文优秀的词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社会文化发达,出现了白蛇传,梁祝等浪漫爱情传说,延续了唐朝的光辉,以至于宋朝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尽管元朝吸收了许多汉族文化,并大力宣扬朱熹一派的理论,但却实行了严格的民族等级制度,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原西夏人、畏兀儿人和来到中国的中亚、东欧人;第三等是“汉人”,包括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人;第四等是“南人”,包括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他族人。这种民族压迫招致汉族的不满,许多汉族人将元朝视为外来政权,并发动多次起义。
[编辑]
明清时期
紫禁城太和殿主条目:明朝、清朝
1368年,抗元起义成功,明朝建立。明朝前期建都南京,贸易兴盛,1405年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曾经到达印度洋、东南亚及非洲等地,但后来逐渐走向闭关。1421年,明朝迁都北京。明朝文化上则出现了王阳明、李贽等思想家,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等优秀长篇小说。1627年,明末农民大起义爆发,1644年,起义首领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思宗自缢殉国。南方大臣先后拥护福王朱由崧(弘光)、唐王朱聿键(隆武)、桂王朱由榔(永历)为帝,史称南明,最终仍为清朝所灭。
明朝晚期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满族开始兴盛起来,终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后不久,驱逐李自成,进入北京,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朝代——清朝,当时明朝旧臣郑成功南撤到台湾岛,并驱逐了那里的荷兰殖民者,但是后来又被清廷攻下。清朝在之后的半个世纪还成功地收复了许多边疆地区,例如新疆、西藏、蒙古以及台湾。康熙年间,清廷还与沙俄在黑龙江地区发生战争,最终于1689年签订停战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清廷获得重大胜利。清朝由于取消了几千年来的人头税,导致人口暴涨,到19世纪已达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口的增多促进当时农业的兴盛,出现了康乾盛世,也相应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闭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到1820年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
然而到了19世纪初,清朝已经彻底衰败,在嘉庆年间先后爆发白莲教、天理教的大规模起义。与此同时海上强国英国、荷兰与葡萄牙等纷纷开始强制与中国进行贸易。1787年英国开始向华输入鸦片,导致中国的国际贸易由顺差变为巨额逆差。清廷于1815年颁布搜查洋船鸦片章程,然而英国无视禁令依然走私大量鸦片,道光皇帝不得不于1838年派林则徐赴广州禁烟。1839年6月将237万多斤鸦片在虎门销毁,史称虎门销烟。英国政府因此于1840年6月发动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开始。
[编辑]
清朝末期(近代)
鸦片战争持续了一年多,1841年8月英军到达南京,清廷恐惧英军会进逼北京,于是求和,1842年8月29日,《南京条约》签署。香港岛被割让;上海、广州、厦门、福州和宁波开放作为通商口岸,还赔偿款银(西班牙银圆)2100万元。之后1844年美国与法国也与清廷分别签订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中国主权遭受部分破坏。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反清复明的反抗斗争再度兴起。1851年至1864年间,受基督教影响的秀才洪秀全不仅创立“拜上帝会”,还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曾经一度占领南方部分省份,并定都南京(改名“天京”),建立政教合一的中央政权。同时又有天地会、捻军、上海小刀会起义、陈开、李文茂起义、甘肃回民起义等。
同时英、美、法、俄、日等国多次侵入中国,中国多处领土被割让。1858年中俄签定《瑷珲条约》,俄国割去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萨哈林岛)、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斋桑卓尔南北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给俄国。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使中国失去了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和北疆的斋桑卓尔以东地区约七万多平方公里领土。赔偿“兵费”增为九百万卢布。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掠夺并烧毁皇家园林圆明园,并于1860年与清廷签定《北京条约》,各赔英法800万两白银等。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次年签定《马关条约》,赔偿日本二亿两白银,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1888年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改良派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遭拒。不过十年后1898年光绪皇帝在亲政后终于同意变法,从6月11日到9月21日的被称为百日维新的103天中进行了多项改革,但最终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后失败落幕,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谭嗣同、刘光第等六人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1899年义和拳运动爆发,后清政府改为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宗旨在慈禧太后支持下开始围攻外国驻北京使馆。于是,借“解救各国驻京使馆人员”的名义(实质是为了进行侵略战争),1900年英、俄、日、美、法、德、意、奥八国联军经由天津攻入北京。在占领北京期间,英法德等国军队曾大肆抢掠。清廷不得不于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本息合计9.8亿两),同时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由各国派兵驻扎,开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国人不得入内等。
[编辑]
20世纪至今
孙中山主条目:中华民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901年革命党开始兴起。孙中山等人在海外积极筹款,指挥国内的多次起义运动,经过十次失败的起义后,与革命党互不沟通的湖北新军在1911年的武昌起义获得成功,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以清帝退位为条件,孙中山辞去总统位置,由袁世凯接任。但袁世凯妄图恢复帝制。此后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与护国运动讨伐袁世凯。1916年,袁世凯在称帝83天之后死去,中华民国进入北洋军阀控制中央政府统治时期,地方政府分别由各个军阀派系占据。
孙中山之后多次试图联合南方地方军阀北伐北京中央政府未果。1921年,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成为共产国际中国支部。1924年,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并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国民党在共产国际帮助下改组,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进行第一次合作。孙中山自建立广州军政府(1923年改称大元帅府)以后,曾经三次进行北伐,均因条件不具备而未果。1925年春,孙中山病逝于北京。同年,广州国民政府为统一与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先后举行第一次东征第二次东征与南征,肃清广东境内的军阀势力和反革命武装,并将广东境内倾向革命的军队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下辖第1至第6军。不久又将广西部队改编为第7军。为北伐战争作了重要准备。1926年6月5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正式通过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案,并任命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正式开始北伐。然而随着北伐和国民革命的深入,国民党不能容忍共产党激进的革命运动,国共两党分裂,大量共产党员及其支持者被清出国民党,有的被拘捕和杀害。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叶挺为首的共产党员在江西南昌发动南昌起义,共产党从此有自己独立的军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8月1日被定为建军节)。并于江西瑞金建立了第一个红色苏维埃地方割据政权。此后南京国民政府先后对中央苏区进行五次围剿,红军粉碎了前四次围剿,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不得不离开红区。1934年开始,红军进行战略转移,在贵州遵义确立了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和指挥权,四渡赤水河,终于摆脱了追击,途经江西,贵州,四川,甘肃,陕西,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最后成功在陕西北部与陕北红军刘志丹部会师,建立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31年9月18日日本开始侵华,占领了东北全境。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日军进行南京大屠杀前夕,中华民国首都从南京迁至武汉,后来迁在重庆。1945年二战结束后,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从日本手里收回了台湾及澎湖列岛以及其他一些领土,但也在1946年与苏联签订的条约中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1951年,迁往台湾的国民党国民政府以苏联未履约为由,不承认该条约及依据该条约而独立的外蒙古的独立地位)。1946年6月,国共两党又进行了内战。中国共产党最终于1949年获得决定性胜利,中华民国中央政府迁往光复后的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平成立,并将北平改名为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包括台湾在内的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与此同时,蒋介石宣布台北为中华民国临时首都,宣誓三年内反攻大陆。两岸分裂局面从此开始
四大古都
四大古都是最早把中国历代主要古都并称的说法,四大为西安、洛阳、南京、北京。
[编辑]
五大古都
1920年代在学术界出现了把开封列为古都之一,形成五大古都的说法: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
[编辑]
六大古都
1930年代,开始有把杭州加入古都之列的六大古都说法,并影响很大,包括: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
[编辑]
七大古都
1988年,地理学家谭其骧提议安阳为大古都,后安阳被认定为第七大古都,因此就有了七大古都之说: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
[编辑]
八大古都
2004年11月,中国古都学会认定郑州为第八大古都,因此就有了八大古都之说: 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
[编辑]
东南西北中国京都
首都在中国又称为京城、京都、京畿、京师等。中国重要王朝的京都在民间被按照方位顺序进行分类。
东京(今开封,历史上又称“汴梁”,“汴州”)、东都(洛阳,古又称“洛邑”)
南京(今南京,历史上又称“金陵”、“江宁”)
西京(今西安,历史上又称为“长安”,另有附近同一地区的古都咸阳)
北京(今北京,历史上称为“燕京”、“北平”)
近代以来,少数民族政权被认为是中国历史内同汉民族政权一样平等的一部分,所以上面所提到的东西南北中国首都并不具有历史学意义,而是一种民间的变称。
由于各个朝代所管辖的具体区域有所不同,所以这些称呼所指代的城市也各有差异。比如,宋代的都城是东京汴梁(今开封),另有西、南、北三都:西京洛阳,南京商丘,北京大名。而同时期管辖中国另一部分区域的辽代也有类似的称呼: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中京大定府,上京临潢府。
[编辑]
各大古都
由于中原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郑州和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八大古都中,有四个位于今河南。
在八大中国古都中,西安(周、秦、汉、唐)、洛阳(夏、商、周、汉)、南京(明、中华民国)、北京(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封(宋)、安阳(早期三皇五帝时代、商)五大古都都曾作为全国性政权的中国的首都。
而定都北京的金国、定都南京的东晋、定都
10. 把中国历史学通需要多长时间
只是学通的话,看一遍二十五史就行了. 这就要看你看书的速度了. 你看一本比较厚的书需要多长时间, 再乘以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