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台湾有几种称呼
东汉、三国、南北朝叫“夷州”
隋朝、唐朝、宋朝叫“流求”
元朝叫“琉球”
明朝叫“小琉球”
清朝叫“台湾”(属福建省
『贰』 台湾省有哪些称呼,4种。
台湾省的别称:福尔摩沙、宝岛、中华台北、多岛之省。
1、“福尔摩沙”这名称一直做为台湾的国际名称,日据时期一般沿用此名称,但日语罗马字“Taiwan”也开始出现;1950年代国民政府迁台后,做为中文罗马拼音的“Taiwan”使用愈趋普遍。
台湾特有名称中,早期发现的多是以“福尔摩沙”(及阳性形式)命名,后来发现的亦采用“台湾”的名字,兼有阴性及阳性形式
2、”宝岛“一称是由于台湾物产丰富。
农业生产效率很高,出口高质量的猪肉、蔬菜、糖、甘蔗、茶叶、大米和热带及亚热带水果。盛产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农业生产的首位。
3、”中华台北“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所以反对台湾参加任何由主权国家参与构成的国际组织。
从1971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逐渐在很多国际组织中取代了中华民国的地位。
这样一来,中华民国政府就拒绝使用 “台湾,中国”的称呼,但也反对直接使用带有台独含义的 “台湾”称呼,因此采用中华台北的折衷名称。
4、”多岛之省“全省总面积为3.6万多km2(含海浦新生地近39km2),由台湾本岛和周围属岛以及澎湖列岛组成,共有大小岛屿88个,故被称为“多岛之省”。
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原住民族(高山族)在17世纪汉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较显著之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人民移垦,最终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社会。南宋澎湖属福建路。
元、明在澎湖设巡检司; 明末被荷兰和西班牙侵占; 1662年郑成功收复; 清代1684年置台湾府,属福建省, 1885年建省; 1895年清政府以《马关条约》割让与日本; 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重新恢复了台湾省的行政管理机构。
1949年国民党当局退据台湾;1954年美国同台湾当局签订《中美共同防御条约》,造成台湾同祖国分离的状况。 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会统一。
台湾自1960年代起推行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名列亚洲四小龙之一,于1990年代跻身发达经济体之列。 台湾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半导体、IT、通讯、电子精密制造等领域全球领先。
『叁』 台湾在历史上的名称有几个
公元230年吴王孙权(三国)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余名官兵"浮海求夷版洲"
公元607和公元608年,隋朝权将军朱宽两次横渡台湾海峡,到达流求(台湾)。
公元610年,隋炀帝派将领陈棱及朝请大夫张镇州率领兵万余人到达了台湾.
公元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征讨日本,途经台湾和澎湖。
公元1292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员到台湾"宣抚"。
公元1292年,元政府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隶属于晋江县。
公元1297年,元政府派福建省都镇抚张浩福州新军万户张进二人率军前往流求招谕
公元1335年,元正式在澎湖设立了政府管理机构――"巡检司
公元1684年,清政府决定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并明谕台湾隶属福建省管辖
就以上那么几个,才那我吧!
『肆』 历史上对台湾的称呼有哪些
台湾的由来台湾,是中国美丽的宝岛,别名很多。比如《尚书》中的“岛夷”、《汉书》中的“东鱼是”、《三国志》中的“夷洲”、《隋书》中的“流求”等,都是指台湾。远在十五世纪中叶,由于新航路的发现,欧洲人以东方为出产香料及黄金的宝库,逐渐东来。四五百年前,葡萄牙人占据澳门之后,继续作东北之行,航船经过台湾海峡时,望见台湾翠绿如画,雄伟瑰丽,便誉之为“福摩萨”,意思是“美丽之岛”,后来,欧美各国就以此作为台湾的称呼。荷兰人占据台湾后,就称台湾为“福摩萨”,不过,这名字我们是避而不用的,因为它含有殖民主义色彩。台湾,随着历史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称号。据台湾史学家连横在《台湾通史》上说:“台湾为岛上荒岛,古者谓之‘毗舍耶’,梵语也。毗为稻土,舍耶庄严之义,故又谓‘婆娑世界’。就是把台湾描写成一个安乐窝的说法。但另外也有一个不雅人名称:‘埋冤’,为中国人最早移徙到台开垦的,多是福建漳州、泉州人,他们入台之初,每每不能适应当地气候,或被土人杀害(当时有猎头风俗),不能生还,所以称之‘埋冤’,后来,才谐其声易为台湾。”台湾名称的由来,又据《台湾杂志》上说:“荷兰人初到台湾,筑城而居,城以砖石砌成,制若崇台,外沙环水,濒临海湾,故名台湾。”此一说法,未尽可靠。其实,早在周婴所著《远游篇》中即已称台湾为“台员”。“员”字与闽南的“湾”字谐音所以台湾这个名称在我国福建一带流传已久。到今日,这名称已经固定,并且以这块美丽土地永远属中国的一部分,就象我们身上的一部分一样,永远不可分割。参考资料: http://www.66163.com/Fujian_w/news/mzrb1/000517/2_2.html
『伍』 台湾以前的称呼
"台湾抄"这一名称出现不过袭300多年,但是两岸人民对台湾宝岛早有称呼,历史上对台湾的称呼有近十个,如《禹贡》中的"岛夷",汉代的"东"、"东鲲",三国时代的"夷洲",隋代的"琉求",明代万历年间在公文中出现"台湾"。"台湾"名称的由来,是和它的开发过程联系在一起的。台南是台湾最早开发的地区,因此对台湾的称呼最初起于对台南区的称呼。最初在台南一带居住的拉雅族在介绍台湾时称为"Tayan"或"Tai-An",荷兰人拼为"Taioan",从大陆来的移民则读作"Tai-Oan"。因此,由于读音不同,把台南一带称为"台员"、"大员"、"大圆"、"大湾"、"大冤"。以后由闽南话的"台员"转音为"台湾",所指地区也由台南一地扩及整个台湾地区。
在国际上台湾还有另外一个名称,1590年,葡萄牙人乘船经过台湾海峡时,望着景色秀丽的宝岛,情不自禁地叫起"TihaFormosa(福摩萨)"。这一殖民者为台湾所起的名字,后来被西方国家所沿用。
『陆』 台湾的历史称号有哪些
台湾历史旧称: 1. 夷洲来 2. 流求源 3. 鸡笼山、北港 4. 东番 5. 大员 6. FORMOSA(福爾摩莎) 7. 高砂国 8. 东宁 东番说: 有一說「台湾」乃「东番」转音而成。 埋冤說: 连雅堂《台湾通史》:「台湾原名埋冤,为漳、泉人所号。明代漳、泉人入台者,每每为天候所害,居者輒病死,不得归,故以埋冤名之,志慘也。其后以埋冤為不祥,乃改至今名台湾,是亦有说云 大员说: 有一说「台湾」乃平埔族部落名称「大员」转音而成。荷兰人进入后﹐仍沿用,而有Tayovan、Tayan、Tayoun、Tyovan、Tavan、Taiwan不同的拼法。這个说法最為可信。
『柒』 历史上大陆人民对台湾的称呼有哪些
夷洲(隋朝之前)、流求(隋朝至五代十国时期)、琉球(元朝)、小琉球(明朝)、东番(明朝)、台湾(清朝)
『捌』 台湾有哪些美称
台湾除抄了宝岛,还有东方甜岛、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亚洲天然植物园、东南盐库、森林之海、海上粮仓等美称。
台湾只有24%的土地适于耕种,主要为土壤肥沃、温暖湿润、利于耕作的西部平原及东部狭窄的沿海地带,但农业生产效率很高,出口高质量的猪肉、蔬菜、糖、甘蔗、茶叶、大米和热带及亚热带水果。盛产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农业生产的首位。
(8)台湾省在历史上还有什么称呼扩展阅读:
台湾岛面积35882.6258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一大岛、世界第38大岛屿,南北纵长约395千米,东西宽度最大约145千米,环岛海岸线长约1139千米,含澎湖列岛总长约1520千米,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亚太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及重要战略要地。
现今的台湾地区范围包括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金门群岛、马祖列岛、东沙群岛、乌丘列屿、南沙群岛的太平岛与中洲礁及周围附属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