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三峡 历史典故
有关三峡的诗词
1.诗
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
【唐】白居易
朝来又得东川信,欲取春初发梓州。
书报九江闻暂喜,路经三峡想还愁。
潇湘瘴雾加餐饭,滟预惊波稳泊舟。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送客归京
【唐】白居易
水陆四千里,何时归到秦?
舟辞三峡雨,马入九衢尘。
有酒留行客,无书寄贵人。
唯凭远传语,好在曲江春。
入峡次巴东
【唐】白居易
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此去同。
万里王程三峡外,百年生计一舟中。
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
两片红旌数声鼓,使君艛艓上巴东。
三峡闻猿
【唐】贯休
历历数声猿,寥寥渡白烟。
应栖多月树,况是下霜天。
万里客危坐,千山境悄然。
更深仍不住,使我欲移船。
三峡闻猿
【唐】慕幽
谁向兹来不恨生,声声都是断肠声。
七千里外一家住,十二峰前独自行。
瘴雨晚藏神女庙,蛮烟寒锁夜郎城。
凭君且听哀吟好,会待青云道路平。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上三峡
【唐】李白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
【唐】李白
白鹭拳一足,月明秋水寒。
人惊远飞去,直向使君滩。
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
【唐】李白
昔游三峡见巫山,见画巫山宛相似。疑是天边十二峰,
飞入君家彩屏里。寒松萧瑟如有声,阳台微茫如有情。
锦衾瑶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高咫尺,如千里,
翠屏丹崖灿如绮。苍苍远树围荆门,历历行舟泛巴水。
水石潺湲万壑分,烟光草色俱氛氲。溪花笑日何年发,
江客听猿几岁闻。使人对此心缅邈,疑入嵩丘梦彩云。
夔州歌十绝句之一
【唐】杜甫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牢关。
瞿塘两崖
【唐】杜甫
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
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
猱玃须髯古,蛟龙窟宅尊。
羲和冬驭近,愁畏日车翻。
悲秋
【唐】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初至犍为作
【唐】岑参
山色轩槛内,滩声枕席间。
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云雨连三峡,风尘接百蛮。
到来能几日,不觉鬓毛斑。
闻范秀才自蜀游江湖
【唐】杜牧
蜀道下湘渚,客帆应不迷。
江分三峡响,山并九华齐。
秋泊雁初宿,夜吟猿乍啼。
归时慎行李,莫到石城西。
岘山送张去非游巴东
【唐】孟浩然
岘山南郭外,送别每登临。沙岸江村近,松门山寺深。
一言予有赠,三峡尔将寻。祖席宜城酒,征途云梦林。
蹉跎游子意,眷恋故人心。去矣勿淹滞,巴东猿夜吟。
峡巫
【唐】杨炯
三峡七百里,唯言巫峡长。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
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
美人今何在,灵芝徒有芳。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送人归蜀
【唐】张祜
锦城春色溯江源,三峡经过几夜猿。
红树两厓开霁色,碧岩千仞涨波痕。
萧萧暮雨荆王梦,漠漠春烟蜀帝魂。
长怨相如留滞处,富家还忆卓王孙。
送王处士游蜀
【唐】齐己
又挂寒帆向锦川,木兰舟里过残年。
自修姹姹炉中物,拟作飘飘水上仙。
三峡浪喧明月夜,万州山到夕阳天。
来年的有荆南信,回札应缄十色笺。
出峡
【唐】胡皓
巴东三峡尽,旷望九江开。
楚塞云中出,荆门水上来。
鱼龙潜啸雨,凫雁动成雷。
南国秋风晚,客思几悠哉。
送友人归荆楚
【唐】许浑
调瑟劝离酒,苦谙荆楚门。
竹斑悲帝女,草绿怨王孙。
潮落九疑迥,雨连三峡昏。
同来不同去,迢递更伤魂。
巫山高
【唐】陈陶
玉峰青云十二枝,金母和云赐瑶姬。
花宫磊砢楚宫外,列仙八面星斗垂。
秀色无双怨三峡,春风几梦襄王猎。
青鸾不在懒吹箫,斑竹题诗寄江妾。
飘飖丝散巴子天,苔裳玉辔红霞幡。
归时白帝掩青琐,琼枝草草遗湘烟。
琴曲歌辞·三峡流泉歌
【唐】李季兰
妾家本住巫山云,巫山流水常自闻。
玉琴弹出转寥夐,直似当时梦中听。
三峡流泉几千里,一时流入深闺里。
巨石奔崖指下生,飞波走浪弦中起。
初疑喷涌含雷风,又似呜咽流不通。
回湍曲濑势将尽,时复滴沥平沙中。
忆昔阮公为此曲,能使仲容听不足。
一弹既罢复一弹,愿似流泉镇相续。
峡中即事
【唐】廉氏
清秋三峡此中去,鸣鸟孤猿不可闻。
一道水声多乱石,四时天色少晴云。
日暮泛舟溪溆口,那堪夜永思氛氲。
2.词
念奴娇
【宋】曹冠
蜀川三峡,有高唐奇观,神仙幽处。
巨石巉岩临积水,波浪轰天声怒。
十二灵峰,云阶月地,中有巫山女。
须臾变化,阳台朝暮云雨。
堪笑楚国怀襄,分当严父子,胡然无度。
幻梦俱迷,应感逢魑魅,虚言冥遇。
仙女耻求媒,况神清直,岂可轻诬污。
逢君之恶,鄙哉宋玉词赋。
满江红
【宋】何师心
一水飞空,揭起珠帘全幅。
不须人卷,不须人轴。
一点不容飞燕入,些而未许游鱼宿。
向山头、款步听疏音,清如玉。
三峡水,堪人掬。三汲浪,堪龙浴。
更两边潇洒,数竿修竹。
晓倩碧烟为绳束,夜凭新月为钩曲。
问当年、题品是何人,黄山谷。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关于郦道元的《三峡》
已节选入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二十六课
语文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二十八课
第26课 三峡《三峡》—郦道元
选自《水经注疏》(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在长江上游的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 ī )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yǎn )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又读作shang)”
【翻译】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两岸群山连绵,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下航行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如有皇帝的命令急于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大约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长风,也不如它行得快啊!
到了春冬的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和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趣。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寒冷的树林山涧一片寂静。经常有站在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声调非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解:
【三峡】: 选自《水经注疏》。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郦道元(466或472—527),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址、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七百里】:约合现在二百公里。
【自】:这里有“在”的意思。
【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毫无。阙,通“缺”。
【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白帝】:在现在重庆奉节东。
【江陵】:即现在湖北江陵。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疾(jí)】:快。
【素湍(tuān)】:白色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飞漱(shù)】:飞泻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晴初】:天刚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zhǔ)引】: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
【巴东】现在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神女峰的传说:
神女峰,又叫望霞峰。位于巫山县城东约15公里处的大江北岸。一根巨石突兀于青峰云霞之中,宛若一个亭亭玉立、美丽动人的少女,故名神女峰。古人有“峰峦上主云霄,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泰、华、衡、庐皆无此奇”之说。每当云烟缭绕峰顶,那人形石柱,像披上薄纱似的,更显脉脉含情,妩媚动人。每天第一个迎来灿烂的朝霞,又最后一个送走绚丽的晚霞,故名“望霞峰”。
在夏禹治水的年代,瑶池宫里住着西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名叫瑶姬。她聪慧美丽,心地善良,活泼开朗,耐不住宫中的寂寞生活。八月十五这一天,她邀了她身边的十一姐妹,腾云驾雾,遨游四方。当她们来到巫山时,只见十二条恶龙兴风作浪,正在治水的大禹也被洪水围困其间。瑶姬敬佩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精神,决定助他治水。便送给大禹一本《上清宝经》的治水天书,瑶姬还没有来得及告诉大禹如何破译这部天书,就被西王母派来的天兵捉拿回宫。十二仙女早就厌倦仙宫生活,她们挣脱神链,重返人间,帮助大禹疏通了峡道,解除了水患。从此,瑶姬爱上了三峡,成天奔波在巫山群峰之间,为船民除水妖,为樵夫驱虎豹,为农夫布云雨......姐妹十二忘记了回宫的事,久而久之,她们便化成十二座奇秀绝美的峰峦耸立在巫峡两岸。瑶姬是十二仙女的杰出代表,所立山峰位置最高,每天第一个迎来朝霞,便赢得了“望霞峰”的美名。
三国时期,刘备攻打东吴失败后,也是以三峡为屏障,退守白帝城。值得让人思索的是,刘备在奉节一住就是几个月。他不仅不急于回成都,而是将这里的鱼复县改名为永安县,追谥甘夫人为皇思夫人。病重期间,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将家事、国事一并托付给他。这就是在史学上颇有影响的"白帝城托孤"。白帝城托孤的人文意义远远超过了事件本身。虽然有的学者对刘备的托孤举动有所非议,但大多数人认为,刘备是真诚的,其"托孤"行为在封建世袭时代难能可贵。在"托孤"事件中,诸葛亮的更让世人敬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成为万代楷模。奉节县名的来历也与"托孤"有关。后来,奉节的两道古城门被命名为"依斗门"和"开济门",使奉节县的城市文化意蕴更为深遂和具有靓丽的色彩。诸葛亮在奉节留下的八阵图遗址也是闪烁中国古代军事艺术的一处重要遗存。八阵图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运用,但诸葛亮让它与古老的《易经》相结合,闪烁出神秘的光彩。目前,全国的八阵图遗址的地方屈指可数,而奉节县的八阵图不仅最有名气,而且最显得真实可靠和富有传奇色彩。
❷ 三峡的重大历史故事
神女峰的传说:
神女峰,又叫望霞峰。位于巫山县城东约15公里处的大江北岸。一根巨石突兀于青峰云霞之中,宛若一个亭亭玉立、美丽动人的少女,故名神女峰。古人有“峰峦上主云霄,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泰、华、衡、庐皆无此奇”之说。每当云烟缭绕峰顶,那人形石柱,像披上薄纱似的,更显脉脉含情,妩媚动人。每天第一个迎来灿烂的朝霞,又最后一个送走绚丽的晚霞,故名“望霞峰”。
在夏禹治水的年代,瑶池宫里住着西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名叫瑶姬。她聪慧美丽,心地善良,活泼开朗,耐不住宫中的寂寞生活。八月十五这一天,她邀了她身边的十一姐妹,腾云驾雾,遨游四方。当她们来到巫山时,只见十二条恶龙兴风作浪,正在治水的大禹也被洪水围困其间。瑶姬敬佩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精神,决定助他治水。便送给大禹一本《上清宝经》的治水天书,瑶姬还没有来得及告诉大禹如何破译这部天书,就被西王母派来的天兵捉拿回宫。十二仙女早就厌倦仙宫生活,她们挣脱神链,重返人间,帮助大禹疏通了峡道,解除了水患。从此,瑶姬爱上了三峡,成天奔波在巫山群峰之间,为船民除水妖,为樵夫驱虎豹,为农夫布云雨......姐妹十二忘记了回宫的事,久而久之,她们便化成十二座奇秀绝美的峰峦耸立在巫峡两岸。瑶姬是十二仙女的杰出代表,所立山峰位置最高,每天第一个迎来朝霞,便赢得了“望霞峰”的美名。
❸ 与三峡有关的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
1、神女峰的传说:
神女峰,又叫望霞峰。位于巫山县城东约15公里处的大江北岸。一根巨石突兀于青峰云霞之中,宛若一个亭亭玉立、美丽动人的少女,故名神女峰。古人有“峰峦上主云霄,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泰、华、衡、庐皆无此奇”之说。每当云烟缭绕峰顶,那人形石柱,像披上薄纱似的,更显脉脉含情,妩媚动人。每天第一个迎来灿烂的朝霞,又最后一个送走绚丽的晚霞,故名“望霞峰”。
在夏禹治水的年代,瑶池宫里住着西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名叫瑶姬。她聪慧美丽,心地善良,活泼开朗,耐不住宫中的寂寞生活。八月十五这一天,她邀了她身边的十一姐妹,腾云驾雾,遨游四方。当她们来到巫山时,只见十二条恶龙兴风作浪,正在治水的大禹也被洪水围困其间。瑶姬敬佩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精神,决定助他治水。便送给大禹一本《上清宝经》的治水天书,瑶姬还没有来得及告诉大禹如何破译这部天书,就被西王母派来的天兵捉拿回宫。十二仙女早就厌倦仙宫生活,她们挣脱神链,重返人间,帮助大禹疏通了峡道,解除了水患。从此,瑶姬爱上了三峡,成天奔波在巫山群峰之间,为船民除水妖,为樵夫驱虎豹,为农夫布云雨......姐妹十二忘记了回宫的事,久而久之,她们便化成十二座奇秀绝美的峰峦耸立在巫峡两岸。瑶姬是十二仙女的杰出代表,所立山峰位置最高,每天第一个迎来朝霞,便赢得了“望霞峰”的美名。
2、我们的先民,也力图对长江三峡的成因和峡中千奇百怪的自然景象的由来作出他们的回答。但在那时,人们的知识水平有限,很难作出科学的解释,他们却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把一切都寄托在神或神人身上,把万事万物想象成是某种超自然力量的结果,"大禹治水与疏浚三峡"的传说便是三峡神话传说中的代表。
三峡花椒*
远在洪水泛滥年代,大禹率领着千军万马疏通了长江三峡,惨遭洪水浩劫的黎民百姓纷纷回归了故土,开荒播种,重过田园生活。
在治水大军中,有一位跟随大禹的老郎中,带着一个小孙女,这姑娘长得花颜月貌,聪明过人,取名花椒,她整天跟着爷爷四处奔波,为治水民工和当地百姓治病。大禹疏通了三峡,正要转移到别的地方,这里却闹流行眼病。一个和花椒要好的姑娘,因眼病疼痛而骨瘦如柴,她在花椒爷俩的治疗下,终于眼病好了,这姑娘百般感激。但生眼病和各种疾病的人陆续不断,花椒见此情景,不忍心随爷爷转移而离开这里,便向爷爷提出留在三峡。爷爷念她十三四岁,人小体弱,放心不下,坚持要她跟随远征。花椒决心已定,就去找大禹叔叔给爷爷说情,大禹见这天真无邪的小姑娘有一颗为民之心,十分喜欢,但要当场考考她的医术,就提出几种疑难病症要她处方,她都能对答如流按症施药。接着让她独个一人医治了一个人的眼病,她真正做到了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很快把患者的病给治好了。爷爷见了点头称是,大禹满意地说服了花椒的爷爷,将她留在三峡了。
花椒送走了爷爷和治水大军,她跟以往同爷爷出诊一样,身背小药箱,走东家,串西家,哪家有病哪家治,天长日久,治好了很多病人。当地百姓个个喜欢她,称花椒为“神医姑娘”。后来,由于这一带森林密集,土地潮湿,湿热性眼病广泛流行,严重地区,人们挨家挨户病倒呻吟不止,有的还害瞎了眼。见此情形,花椒心急如焚,一人又忙不过来,于是就发动大家寻找一种开白花、结小子、味麻性烈的药物来治疗,疗效十分显著,治一个好一个,从此,它就成了主治眼病的特效良药。人们为了采摘方便,便将此种树苗移栽到自己的房前屋后,为了预防眼病,每日三餐的菜肴中,也加些清香味麻的小红籽儿,日长天久,这小红籽儿就成了调料,它和辣椒一起,成了菜的特有风味——麻辣味。
从那时起,一代一代流传至今。后人们为了纪念花椒姑娘,便把这无名的小红籽儿称为“花椒”。
❹ 三峡的历史故事
三国时期,抄刘备攻打东吴袭失败后,也是以三峡为屏障,退守白帝城。值得让人思索的是,刘备在奉节一住就是几个月。他不仅不急于回成都,而是将这里的鱼复县改名为永安县,追谥甘夫人为皇思夫人。病重期间,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将家事、国事一并托付给他。这就是在史学上颇有影响的"白帝城托孤"。白帝城托孤的人文意义远远超过了事件本身。虽然有的学者对刘备的托孤举动有所非议,但大多数人认为,刘备是真诚的,其"托孤"行为在封建世袭时代难能可贵。在"托孤"事件中,诸葛亮的更让世人敬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成为万代楷模。奉节县名的来历也与"托孤"有关。后来,奉节的两道古城门被命名为"依斗门"和"开济门",使奉节县的城市文化意蕴更为深遂和具有靓丽的色彩。
诸葛亮在奉节留下的八阵图遗址也是闪烁中国古代军事艺术的一处重要遗存。八阵图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运用,但诸葛亮让它与古老的《易经》相结合,闪烁出神秘的光彩。目前,全国的八阵图遗址的地方屈指可数,而奉节县的八阵图不仅最有名气,而且最显得真实可靠和富有传奇色彩。
❺ 关于三峡的历史故事
三峡民间故事
--------------------------------------------------------------------------------
http://www.longzx.com 2005-3-27 10:52:41来源:龙之行 浏览次数:1067
民间故事,人们俗称“讲古”,重庆话为“摆龙门阵”,它起源于民间,根植于传统,乡韵深长,是民间口头文学中较为广泛的体裁和形式。
三峡盛产民间故事家已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刘德培融糅着泥土真实的口头民间文艺作品,是他在时空的演化和阅尽人间沧桑中诞生出的绝世珍品,作品折射出来的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已超越了作品的外在形态,以生活的本真状态出现却又负载着某种历史文化内涵的带有原生性的乡土艺术,已抵达一种大俗大雅的理想境界。刘德培以超强的记忆力传承鄂西地区民间口头文学遗产,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民间文学的“活化石”。刘德培的故事保留着民间文学所特有的“有头有尾,一线到底,交待明白,引人人胜”和“朴实无华、不枝不蔓”等表现手法的风格,又有自己的创造。他讲的故事情节构思奇巧,语言生动诙谐,常于结尾处显绝妙,创造了极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三峡一带善讲者众多,刘德培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他传讲各类民间故事512则,谚语干余条,民歌千余首,谜语600多则,以及大量的民俗文化资料,为传承、弘扬我国优秀的民间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刘德培被喻之为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着眼于内容,民间故事含幻想故事、历史故事、智慧人物故事、生活故事以及动植物故事等类别。
幻想故事是民间故事的一个重要类别,它以超现实的幻想构成离奇的故事,通过幻想来表达和寄托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愿望,表达人们对于痛苦生活处境的不满和改变这种处境的强烈愿望,想象丰富而奇丽,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色彩斑斓、神人交会的超现实图景,充满着浪漫色彩。展翅飞翔的雄鹰能够背负善良的弟弟去太阳山捡宝,同样也能把贪心的哥哥托运到黄金耀眼的罪恶渊薮中去;蟒蛇变化为英俊的少男娶员外三小姐为妻,从而使她得到人间得不到的温柔,狐狸精的美丽绝伦和妖娆贤淑也就使农田劳作的村夫安居乐业尽享天伦之乐。……人类在追求自身人格独立和精神解放的长途中, 就这样渐次展开着他们的浪漫设想和积极追求。
幻想故事的基本结构模式是报恩故事,其中有的是神女报恩故事,其主人公往往是勤劳善良、心地仁慈而又老实本分的渔郎、猎手和樵夫,他们或是由爱神的暗中指点、或是于偶然中挽救了某一弱小动物的生命,这小动物碰巧又是龙女或蛇女的化身,于是她们从仙界来到人间,知恩图报,让恩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并且有一贪财贪色之人挑拨阻挠其间,反复刁难,均被她们施展智慧和法力,一一击破,突破重重阻拦,终于惩治坏人。有的则是动物等小精灵的报恩故事。
历史故事题材在三峡相当广泛,诸如公孙述称帝、刘皇叔托孤、诸葛亮设阵、李白成观星、张献忠征战,以及郦道元、杜甫、李白、白居易、刘禹锡、陆游、黄庭坚、周敦颐、王十朋等诗墨客的轶闻趣事。
智慧人物故事又叫机智人物故事,是民间故事中是最富 有理想主义色彩的部分。故事的主人公大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无力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阶层抗争,但却能以智慧来获得 一种喜剧性的结果,从中也折射出了广大劳苦大众某种隐秘的愿望。当然现实远比故事要复杂沉重得多,从整体看来,这些故事还无法达到那种现实批判与精神启蒙的作用。民间故事家刘德培所讲的《杜老幺的故事>、《张士发的故事>,就是反 映广大劳苦群众与封建剥削阶级作斗争和歌颂劳动人民机智勇敢、顽强乐观精神的生活故事。他的故事构思别致,情节动人,结构严谨,哲理性强,如“半文钱”的故事情节是:乾隆年 间,枝江县的县老爷闻长乐杜老幺的名气,找上门来,要和杜 老幺赌点狠气,硬拉杜老幺去打一场官司,赌着杜老幺把他的乌纱帽打掉,否则就要任他发落。这个县老爷是个服硬不服 软的家伙,见杜老幺不爱走,越是要抖这个狠。杜老幺被纠缠不休,就说:“打官司要到荆州府,我半文钱都没有,怎么敢上路?县官听说只要半文钱,就把通宝剁了一半给杜老幺。两人直往荆州府,杜老幺当即告了这个县官一状,一下果然摘掉 了县“老爷”的乌纱帽。杜老幺的状词是这样写的:“身为百姓父母官,目无王法好大胆,乾隆通宝剁两半,不斩也得先撤官。”关于巧媳妇、哈(傻)女婿的故事也非常之多。
长江三峡的民间故事丰富而美丽,充满着强烈的爱与恨。 历来正史都是宣扬上智下愚的,而在这块民族地区的民间传说中,大量传承着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嘲弄剥削者愚蠢的故事,这说明劳动人民是民间传说的创作者,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作出口头文学来歌颂自己。例如《罗二娃的故事>,从前有个财主叫三阎王,请了个放牛娃叫罗二娃,罗二娃不光得不到工钱,而且总是吃最坏的东西。三阎王假惺惺的说:“你细娃家还年轻,吃好的日子在后头。”罗二娃饿得皮包骨头,于是心生一计,编了一个篾笼头,一上坡就用篾笼头把小牛嘴巴笼住,不让小牛吃草,小牛饿得歪歪倒倒,三阎王见了火冒三丈,罗二娃不慌不忙地说:“这牛儿还年轻,吃好的日子在后头。”三阎王怕小牛挨饿,再也不敢拿孬东西给罗二娃吃了。不久,三阎王又提出牛要吃露水草才长得肥,半夜过一点就喊罗二娃起床。罗二娃实在受不了,于是又想了个主意。第二天早上鸡叫头遍,三阎王就来催罗二娃上坡,罗二娃睡在床上动也不动,口里答应:“三老爷,我在看虱子呢。”“黑摸摸的你怎么捉虱子呢?”“看不见捉虱子,看得见上坡放牛吗?”“牛又肥又大怎么看不见?”“三老爷,你不是越肥越笨吗?要是笨牛滚了岩,怎么得下场?”三阎王一想,放早牛是好,摔死了不得了。只好说:“好嘛,等天亮了再上坡。”从中不难见到低贱者的聪颖智慧。此外,还有大量反映封建礼教吃人,反映劳动人民勤于创造、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反映青年男女纯真爱情等方面的传说。
机智人物故事的主人公个性各异,有的狡黠奸滑、助人为 乐,有的行侠仗义、打抱不平,有的公正清廉、惩治邪道,有的 少年聪慧、敦厚内秀;也有的胡混白吃、泼皮无赖,有的游戏人生和玩物丧命,有的为生计而行骗及其骂人成癖……或令人称快、拍手叫绝,或令人展眉、一畅胸怀,或令人喷饭、前仰后合,或令人扼腕、慨叹人生。这些人物身上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劳动群众的乐观、开朗的性格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机智人 物的斗争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君人瓮式,巧妙地设置各种圈 套,让对手往里钻,对手毫无察觉,悔之已晚,如《我家没得良心>;旁敲侧击式,指桑骂槐,言在此而意在彼,达到讥刺对手 之目的,如《摆掉臭钱就是狗>;装疯卖傻式,这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以装傻掩盖机巧,如张土发形象;欺瞒行骗式,这些骗子骗的并不完全是平民百姓,而是一些为富不仁、吝啬小气的地主老财和横行乡里的地痞恶棍;逗趣调笑式,机智人物采用这种方式并非为了惩治对手,而是捉弄对方,从中获得乐趣,逗趣的对象往往是一些善良无辜的人,如《捡药鱼>、《摆人摆 得苦>等。总之,机智人物善于在各种场合中使用智巧,取得胜利,他们是一些智力超群者,在流传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完美,成为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象征。
生活故事的幻想成分很少或根本没有,所以又称为“写实故事”或“世俗故事”,但其形态比幻想故事复杂。这类故事的主人公在他的空间中大多要遇到几个难题,总是通过意外的转折和结局达到一个理想的彼岸,或吟诗作对,或智设关卡,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这样,它以千姿百态的情节和鲜明单一的形象引人人胜,引人击节称快。那种从容不迫的即景生智,不露声色的指桑骂槐,故作庄严的调侃嘲弄和信手拈来的想象才能的确令人惊奇叹服。这类故事包含有丰富 的地方风土人情。如《祭窑>,故事本身要表达的是害人终害己的因果报应思想,却侧面地反映了古代人祭的历史。土家地区尚鬼神,好祭祀,连烧窑都要举行人祭,这对研究古代信仰和祭祀是很有裨益的。
生活故事的类别主要有生活斗争故事、巧女故事、傻丈夫故事、朋友故事或好皇帝故事等等。很多生活故事都具有轻 松、幽默和滑稽的喜剧风格,有些本身就是令人捧腹的喜剧作品,有些虽不是纯粹的喜剧,但也不乏精彩的喜剧细节。为了强化喜剧效果,生活故事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段:夸诞,将人物的某种属性夸张到怪诞的程度;巧合,能使人物绝处逢生,产生出人意表的效果;矛盾,在不协调中见出乖谬。此外还有装痴卖傻、调笑逗趣也是常用的手法。
民间故事中有一类动植物故事,讲草木虫鱼皆有情义,不 仅有松树的刚强独生、杉树的谦让多生等自然常识,而且山川 草木、花鸟虫鱼的风骨灵气中积淀着人们庄严的历史情感。 巴东《牛为什么犁田>、《猫为什么吃老鼠>、《老鼠子嫁姑娘>、 《散闷草>等,当阳的《狗饿雀>、《牛吃草>、《马桑树>等等。“一 草一木总关情”,讲述得别有情趣,如“金盆杨”的故事:与清江并行的318国道线上有条山溪叫金盆河,河边有一株高达十 余米的古杨。它树基粗大,靠地面处有五个大洞,洞孔相连, 可容二三人。林业档案称它为“金盆杨”。传说从前有个四川货郎,路过人洞躲雨,当地一位姓向的女子也人洞躲雨,正遇货郎脱衣拧水,她回头便走,被山洪冲走。货郎奋身救人,送她回家后,又回树洞过夜。向的父母觉得货郎是个诚实的恩人,有意将女子许配他,苦无媒人,便叫女儿请救命恩人来家 暂住。次日,向女至树下仰望,货郎问她在看什么?女说:“我看它们到底是藤缠树?还是树缠藤?”于是货郎大胆求婚,终于缔结良缘。此后,这古杨树下,便成了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香巢。这些故事常把动植物的外形特征和生长习性人格化, 形成整体比况结构以传达讲述者的意趣。有的动物报恩故事 中的动物或是以其微薄力量给恩人赚得一点点钱财,或是以 其预测吉凶的能力指点恩人避免灾祸,这类报恩故事与原始 的图腾崇拜有关,因为幻想故事起源于原始社会,原始风俗必 然在其中留下投影。在原始人看来,自然界的万物都具有灵性,他们崇拜自然,崇拜与他们的生存紧密相关的动物或植物,希望它们保佑自己,赐给自己幸福。随着社会的进化,原始观念逐渐淡薄,但却作为原型被幻想故事保留和继承,对后来的幻想故事有极大的影响
❻ 有关三峡的诗,人物,历史故事有哪些
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
【唐】白居易
朝来又得东川信,欲取春初发梓州。
书报九江闻暂喜,路经三峡想还愁。
潇湘瘴雾加餐饭,滟预惊波稳泊舟。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送客归京
【唐】白居易
水陆四千里,何时归到秦?
舟辞三峡雨,马入九衢尘。
有酒留行客,无书寄贵人。
唯凭远传语,好在曲江春。
入峡次巴东
【唐】白居易
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此去同。
万里王程三峡外,百年生计一舟中。
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
两片红旌数声鼓,使君艛艓上巴东。
三峡闻猿
【唐】贯休
历历数声猿,寥寥渡白烟。
应栖多月树,况是下霜天。
万里客危坐,千山境悄然。
更深仍不住,使我欲移船。
三峡闻猿
【唐】慕幽
谁向兹来不恨生,声声都是断肠声。
七千里外一家住,十二峰前独自行。
瘴雨晚藏神女庙,蛮烟寒锁夜郎城。
凭君且听哀吟好,会待青云道路平。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上三峡
【唐】李白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
【唐】李白
白鹭拳一足,月明秋水寒。
人惊远飞去,直向使君滩。
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
【唐】李白
昔游三峡见巫山,见画巫山宛相似。疑是天边十二峰,
飞入君家彩屏里。寒松萧瑟如有声,阳台微茫如有情。
锦衾瑶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高咫尺,如千里,
翠屏丹崖灿如绮。苍苍远树围荆门,历历行舟泛巴水。
水石潺湲万壑分,烟光草色俱氛氲。溪花笑日何年发,
江客听猿几岁闻。使人对此心缅邈,疑入嵩丘梦彩云。
夔州歌十绝句之一
【唐】杜甫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牢关。
瞿塘两崖
【唐】杜甫
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
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
猱玃须髯古,蛟龙窟宅尊。
羲和冬驭近,愁畏日车翻。
悲秋
【唐】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初至犍为作
【唐】岑参
山色轩槛内,滩声枕席间。
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云雨连三峡,风尘接百蛮。
到来能几日,不觉鬓毛斑。
闻范秀才自蜀游江湖
【唐】杜牧
蜀道下湘渚,客帆应不迷。
江分三峡响,山并九华齐。
秋泊雁初宿,夜吟猿乍啼。
归时慎行李,莫到石城西。
岘山送张去非游巴东
【唐】孟浩然
岘山南郭外,送别每登临。沙岸江村近,松门山寺深。
一言予有赠,三峡尔将寻。祖席宜城酒,征途云梦林。
蹉跎游子意,眷恋故人心。去矣勿淹滞,巴东猿夜吟。
峡巫
【唐】杨炯
三峡七百里,唯言巫峡长。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
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
美人今何在,灵芝徒有芳。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送人归蜀
【唐】张祜
锦城春色溯江源,三峡经过几夜猿。
红树两厓开霁色,碧岩千仞涨波痕。
萧萧暮雨荆王梦,漠漠春烟蜀帝魂。
长怨相如留滞处,富家还忆卓王孙。
送王处士游蜀
【唐】齐己
又挂寒帆向锦川,木兰舟里过残年。
自修姹姹炉中物,拟作飘飘水上仙。
三峡浪喧明月夜,万州山到夕阳天。
来年的有荆南信,回札应缄十色笺。
出峡
【唐】胡皓
巴东三峡尽,旷望九江开。
楚塞云中出,荆门水上来。
鱼龙潜啸雨,凫雁动成雷。
南国秋风晚,客思几悠哉。
送友人归荆楚
【唐】许浑
调瑟劝离酒,苦谙荆楚门。
竹斑悲帝女,草绿怨王孙。
潮落九疑迥,雨连三峡昏。
同来不同去,迢递更伤魂。
巫山高
【唐】陈陶
玉峰青云十二枝,金母和云赐瑶姬。
花宫磊砢楚宫外,列仙八面星斗垂。
秀色无双怨三峡,春风几梦襄王猎。
青鸾不在懒吹箫,斑竹题诗寄江妾。
飘飖丝散巴子天,苔裳玉辔红霞幡。
归时白帝掩青琐,琼枝草草遗湘烟。
琴曲歌辞·三峡流泉歌
【唐】李季兰
妾家本住巫山云,巫山流水常自闻。
玉琴弹出转寥夐,直似当时梦中听。
三峡流泉几千里,一时流入深闺里。
巨石奔崖指下生,飞波走浪弦中起。
初疑喷涌含雷风,又似呜咽流不通。
回湍曲濑势将尽,时复滴沥平沙中。
忆昔阮公为此曲,能使仲容听不足。
一弹既罢复一弹,愿似流泉镇相续。
峡中即事
【唐】廉氏
清秋三峡此中去,鸣鸟孤猿不可闻。
一道水声多乱石,四时天色少晴云。
日暮泛舟溪溆口,那堪夜永思氛氲。
词
念奴娇
【宋】曹冠
蜀川三峡,有高唐奇观,神仙幽处。
巨石巉岩临积水,波浪轰天声怒。
十二灵峰,云阶月地,中有巫山女。
须臾变化,阳台朝暮云雨。
堪笑楚国怀襄,分当严父子,胡然无度。
幻梦俱迷,应感逢魑魅,虚言冥遇。
仙女耻求媒,况神清直,岂可轻诬污。
逢君之恶,鄙哉宋玉词赋。
满江红
【宋】何师心
一水飞空,揭起珠帘全幅。
不须人卷,不须人轴。
一点不容飞燕入,些而未许游鱼宿。
向山头、款步听疏音,清如玉。
三峡水,堪人掬。三汲浪,堪龙浴。
更两边潇洒,数竿修竹。
晓倩碧烟为绳束,夜凭新月为钩曲。
问当年、题品是何人,黄山谷。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❼ 关于三峡的历史故事
神女峰的传说:
神女峰,又叫望霞峰。位于巫山县城东约15公里处的大江北岸。一根巨石突兀于青峰云霞之中,宛若一个亭亭玉立、美丽动人的少女,故名神女峰。古人有“峰峦上主云霄,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泰、华、衡、庐皆无此奇”之说。每当云烟缭绕峰顶,那人形石柱,像披上薄纱似的,更显脉脉含情,妩媚动人。每天第一个迎来灿烂的朝霞,又最后一个送走绚丽的晚霞,故名“望霞峰”。
在夏禹治水的年代,瑶池宫里住着西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名叫瑶姬。她聪慧美丽,心地善良,活泼开朗,耐不住宫中的寂寞生活。八月十五这一天,她邀了她身边的十一姐妹,腾云驾雾,遨游四方。当她们来到巫山时,只见十二条恶龙兴风作浪,正在治水的大禹也被洪水围困其间。瑶姬敬佩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精神,决定助他治水。便送给大禹一本《上清宝经》的治水天书,瑶姬还没有来得及告诉大禹如何破译这部天书,就被西王母派来的天兵捉拿回宫。十二仙女早就厌倦仙宫生活,她们挣脱神链,重返人间,帮助大禹疏通了峡道,解除了水患。从此,瑶姬爱上了三峡,成天奔波在巫山群峰之间,为船民除水妖,为樵夫驱虎豹,为农夫布云雨......姐妹十二忘记了回宫的事,久而久之,她们便化成十二座奇秀绝美的峰峦耸立在巫峡两岸。瑶姬是十二仙女的杰出代表,所立山峰位置最高,每天第一个迎来朝霞,便赢得了“望霞峰”的美名。
❽ 三峡有哪些故事和历史
张献忠征战、李白、李白成观星,大禹与巫山神女开凿三峡大禹疏浚三峡;
历史故事题材在三峡相当广泛、杜甫、刘皇叔托孤、周敦颐、白居易、诸葛亮设阵,以及郦道元、刘禹锡、王十朋等诗墨客的轶闻趣事、陆游、黄庭坚,诸如公孙述称帝
❾ 关于长江三峡的故事有哪些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亚洲第三大河流。在长江中上游,有三座峡谷,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合称三峡。长江三峡全长近两百公里,沿江地貌奇特,风光秀丽,是世界著名的风景区。
在长江三峡的西端,瞿塘峡口,有一处著名的风景区叫“白帝城”。“白帝城”得名于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公孙述。
公元二十五年,中国正处在改朝换代之际。西汉王朝被农民起义军推翻了,新的王朝还没有建立起来。地方军事将领公孙述割据西南,等待时局的变化。
传说有一天,公孙述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对他说:“你可以当皇帝十二年。”醒来后他感到非常奇异。第二天早晨,公孙述在庭园里散步的时候,看到园子的井里面冒出一股白气,象一条白龙一样腾空而起。公孙述以为这是他登基做皇帝的征兆。于是,公孙述举行仪式,自封为天子,号称白帝,将瞿塘峡口所建的城池命名为“白帝城”,派重兵把守。
公孙述的一个好朋友马援很有才能,他听说了这件事,特地从外地赶来投奔公孙述。没想到公孙述故意摆出皇帝的架子对等老朋友。他命令部下给马援赶制了一套布质的平民服装,然后,在盛大的皇家卫队和文武百官的朝拜声中,公孙述召见马援,封马援为侯爵,统率全国军队。与马援同来的宾客们大喜过望,都盼望能够留下来。但马援向大家解释说:“天下一团混乱,还没有决定谁能统一全国。公孙述不知道谦虚地欢迎有才干的人士,共同商讨国家的大政方针,反而只注重繁琐的小节,不过是一个巨大的玩偶罢了,这种人如何留得住英雄豪杰。”遂后坚决告别而去。
这时候,地处中原的刘秀已经在洛阳建立了全国性的东汉政权,他给公孙述写信,分析天下时势,劝公孙述投降。公孙述觉得自己身为皇帝,怎能投降,便断然拒绝了。公元三十七年,刘秀的军队大举进攻公孙述,公孙述死于乱军之中。
公孙述做了十二年皇帝,最后被人灭亡。前后算起来,公孙述统治西南达二十八年。由于在这二十八年中,西南地区比较安定,没有受到中原战火的影响。在当皇帝期间,公孙述还发展农业,兴修水利,为当地人民谋福利。所以,在公孙述战死后,当地人为了纪念他,还在白帝城中修建了“白帝庙”。
除了白帝城,长江三峡还有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和传说故事。比如,三峡沿岸有十二座秀美的山峰,人们把它们称为“神女峰”,并一一取名,创作出优美的神话故事。
如今,地球上最大的水利工程正在三峡兴建,长江干流在三峡中被截流后,水位最大提高110米,达到海拔175米。三峡中的部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将被淹没,同时,也将产生一批新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