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作为意识形态的爱国主义具有历史性,现实性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它的具体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得到丰富、充实,显示出无穷的魅力。正如毛泽东所说:“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一般说来,爱国主义精神的产生不外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严酷社会现实的刺激.一是深远思想渊源的影响。一旦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昂扬、炽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便会以不可遏止之势迸发出来,磅礴于社会历史舞台,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精神风貌,近代中国正是如此。
在现代社会建设的过程中爱国主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不能脱离社会,脱离国家的发展需求,我们需要以爱国者的身份投入这场持久战。我们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向。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造长期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更有效地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来,为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的大国,要把十三亿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前进,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否则,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四分五裂,不仅现代化实现不了,而且必然陷入混乱的深渊。这是总结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历程得出的结论,也是分析许多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
Ⅱ 当前的意识形态领域突出问题是什么
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既是国家核心利益所在,也是国际较量中的重要筹码。当今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核弹与火箭”退居幕后,“意志与思想”走向台前。争夺话语权、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规则制定权、文化领导权等“软权力”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作为这场“无硝烟战争”的参与国,基于国际、国内各种压力,中国被推到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意识形态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文化渗透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直接的文化宣传,即利用现代传媒手段进行长期思想渗透。第二种是以文化商品为载体,向社会大众渗透西方的各种价值观。第三种是以教育和学术交流为掩饰,向高层学者、知识分子等社会精英进行价值观渗透。
二是各种社会思潮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在思想领域,争锋、较量从来不会消失。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各种社会思潮竞相登场,既有主张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的新自由主义,也有主张改良、倡导民主、自由的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虚无主义。
三是苏东剧变削弱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1991年,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镰刀斧头旗落下,标志着存在70多年的苏联社会主义大国不复存在。导致主流意识形态信仰的弱化,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挑战。
四是发展主题与现代化目标淡化了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任何国家都希望在全球化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抢占发展先机。富国强民、实现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最迫切的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必然使一些发展中国家更多地关注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关注能源资源的新开发、关注科技人才的新发展,而少有关注传统具有鲜明阶级性的意识形态问题。共同的发展主题和对现代化的追求,将人类纳入一个同质发展的轨道,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对立日益淡化。
五是多元价值取向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此带来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中既包含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积极因素,也包含逐利、拜金等消极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多种所有制的并存、阶级阶层的变化和利益的分化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人们关心和维护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利益,关注和重视个体的利益和感受,并以此作为价值评判尺度,好坏优劣皆依主体自身加以判断。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不可避免。
六是信息网络化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形成挑战。与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不同,网络传播具有自由性、快捷性、交互性、开放性、海量性等特点。借助互联网这一新技术平台,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获得了新的技术载体、新的传播渠道和新的言论空间,有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但同时,信息网络化也严峻考验着我国意识形态的控制力。网络意识形态具有非对称性和强大的渗透性,西方发达的网络技术手段和强势的文化输出对我国意识形态的传播和防御能力构成很大挑战。此外,网络的开放性、多元性和交互性,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获取信息和言论表达的新途径,网络一定程度上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疏导社会不良情绪的减压阀;另一方面,开放、多元、交互的信息传播方式加大了我国意识形态的控制难度,人们在海量的信息面前也可能不再被动接受主导媒体的灌输和教育,不再简单追随主流意识形态,导致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弱化。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对网络文化的控制力和引导力。
Ⅲ “意识形态”的定义
基本概念
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观),存在于共识(参见本词条“日常社会中的意识形态”一节)与一些哲学趋势中(参见本词条“政治意识形态”一节),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定义下的意识形态,参见本词条“作为一种社会再造工具的意识形态”一节)。
编辑本段日常社会中的意识形态
每个社会都有意识形态,作为形成“大众想法”或共识的基础,而社会中大多数的人通常都看不见它。占有优势地位的意识形态以一种“中立”的姿态呈现,而所有其他与这个标准不同的意识形态则常常被视为极端,不论到底真实的情况为何。哲学家福柯就曾经写过关于意识形态中立性的这种观念。 努力追求权力的组织会去影响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将它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政治组织(包括政府)与其他团体(比如说在议会外游说通过议案的团体)试图透过传播他们的意见来影响民众,这也是为何社会中的许多人通常看起来都有“类似的想法”(think alike)。 当社会中绝大部分的人对于某些事情的想法都很类似,甚至忘记了目前的事务可以有其他的选择,这就变成了哲学家葛兰西(Antonio Gramsci)所说的霸权(Hegemony)。关于团体迷思(groupthink)这种规模小很多的概念,也有部分要归功于他的著作。 现代语言学家在研究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的机制时,这种“类似的想法”被认为就是透过这种机制传达出去的。
编辑本段政治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有很多不同的种类,有政治的、社会的、知识论的、伦理的等等。 在社会研究中,政治意识形态是一组用来解释社会应当如何运作的观念与原则,并且提供了某些社会秩序的蓝图。政治意识形态大量关注如何划分权力,以及这些权力应该被运用在哪些目的上。比如说,20世纪中最具有影响力与最被清楚界定的政治意识形态之一就是共产主义,它是以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学说为其基础。其他的例子有:无政府主义、资本主义、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m)、企业自由主义(corporate liberalism)、基督教民主主义(christian-democracy)、法西斯主义、帝国主义、民族主义、纳粹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social-democracy)。“系统意识形态”(systematic ideology)是指将意识型态当作意识形态来进行研究(而非研究个别的意识形态)。(参见条目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型态。) 意识形态受欢迎的程度有部分原因是受到道德事业家(moral entrepreneur)的影响,他们常常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动。政治意识形态是指提出某种政治与文化计划作为参考的社会运动、机构、阶级或大团体,他们的整体观念、原则、教条、迷思或符号。它也可以是通常用来界定某个政党及其政策的一整个政治思想结构。 通常是某些道德观形塑了意识形态的基础。
编辑本段作为社会再造工具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提出 马克思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base/superstructure)社会模型。基础指社会的生产方式,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形成,并组成那社会的意识形态,或如它的法律体系、政治体系和宗教。对马克思来说,经济基础决定着超结构,因为统治阶级控制着社会的生产关系,社会的超结构便取决于什么对统治阶级最为有利。因此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便有巨大的重要性,因为它混淆着从本质疏离的(alienated)群体和可产生错误意识(false consciousness),例如商品崇拜(commodity fetishism)。马克思主义的批评者认为其予经济因素对于社会的影响以太大的重要性。 社会中主要阶级的意识形态被提出予社会的所有成员,使统治阶级的利益显得就像是所有人的利益。卢卡奇(Gyorgy Lukacs)形容此为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的投影(projection of the class consciousness),而葛兰西则推进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理论来解释何以工人阶级中的人们对自己的利益可有错误概念。 资本主义中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依时间前后排列)有: 古典自由主义 社会民主主义 新自由主义 而它们相应于资本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 广泛阶段(extensive stage) 密集阶段(intensive stage) 当代资本主义(contemporary capitalism) 马克思主义者对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再造工具的看法,是很多理论和理论家的重要的试金石,如知识社会学理论家曼海姆(Karl Mannheim),贝尔(Daniel Bell),哈伯玛斯(Jurgen Habermas)等。然而,曼海姆尝试把“完整”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意识形态的概念进至一“普遍”而“完整”的概念,承认所有从社会生活而来的意识形态(包括马克思主义)。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广泛地发展了这个观念。
编辑本段意识形态的三个特征
第一是群体性,即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观念,而是已经被某个群体(阶级或社会集团)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代表这个群体的利益并指导其行动; 第二是系统性,即不是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形成了体系; 第三是历史性,即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意识形态按其阶级内容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即生产关系可分为:奴隶主意识形态、封建主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 每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它集中反映该社会的经济基础,表现出该社会的思想特征。每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是复杂的,往往存在3种不同的体系: ①反映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②反映已被消灭的旧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残余。 ③反映现存社会里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为建立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新的意识形态。
Ⅳ 违反意识形态的十类情形
主要包括:
一、对党中央或者上级党组织和学校安排部署的重大宣传教育任务、重大思想舆论斗争组织开展不力的;
二、在处置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问题上,党委书记和校长、党总支书记和院长、各单位负责人,没有站在第一线、没有带头与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作斗争的;
三、管辖范围及业务职责内发生由意识形态领域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应对不力、处置不当的;
四、对本单位发现的意识形态领域问题隐瞒不报、不予重视、不予处置的;
五、对所管理的党员干部和师生公开发表违背党章、党的决定决议和政策的言论放任不管、处置不力,造成严重影响的;
六、管辖范围内的课堂教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有发表否定党的领导、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言论,造成严重影响的;
七、管辖范围内编写的教材、公开发表的课题研究成果和公开发行的出版物、文艺作品等在意识形态方面有严重错误导向的;
八、丧失对管辖范围内报刊、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等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领导权和实际控制权,所属新闻媒体出现严重错误导向的;
九、管辖范围内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出现严重问题的;
十、其他未能切实履行工作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
(4)意识形态历史性错误是什么扩展阅读
意识形态领域重要性:
最高检下发《检察机关意识形态工作问责办法(试行)》中指出意识形态领域是政治安全的前沿阵地,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是没有硝烟的暗战。检察机关作为党领导下的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和司法机关,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捍卫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力量,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肩负重要使命。
检察机关各级党组织和全体检察人员要充分认识检察机关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巩固和强化检察人员政治意识、政治观念、政治立场、政治纪律,铸牢精神支柱,夯实思想根基,保证全体检察人员政治可信可靠、对党忠心忠诚,保证检察机关作为党领导下的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和司法机关充分履行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肩负的重要使命。
参考料:最高检下发《检察机关意识形态工作问责办法(试行)》—检察日报关于印发《中共长安大学委员会关于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实施细则》的通知—长安大学
Ⅳ 如何杜绝意识形态领域内错误思潮
意识形态领域内斯错误思潮是不能“杜绝”的,只能“坚决斗争”。
1、社会主义社会是由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错误思想乃至形成错误思潮是不可避免的。
2、错误思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错误思潮采取“宽容”的态度、任其泛滥、
3、真理同谬论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1957年1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真理是跟谬误相比较,并且同它作斗争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2页。)同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报告中又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当着某一种错误的东西被人类普遍地抛弃,某一种真理被人类普遍地接受的时候,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错误意见作斗争。这种斗争永远不会完结。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同上书,第230-231页。)
4、虽然谬论重复百遍也不能变成真理,但是密集的谬论的“雾霾”却能够遮蔽真理的“阳光”。谬论易说,真理难求。阳光总在风雨后,真理需同谬论斗。
(回答完毕,若有价值,请予采纳)
Ⅵ 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错误思潮有哪些
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错误思潮有
文化虚无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
Ⅶ 意识形态批评是什么呢
意识形态批评可以说来是一源种解构性批评。扩展了的意识形态批评与文化研究成了一种同构关系,它实际上已经包括了分别以阶级、性、性别、种族/民族等为关注焦点的系列相关理论,即今日西方文化中所谓“政治正确”所涉及的范围。
Ⅷ 历史中的意识形态指的是什么
一个国家、政府和民抄族以何种意识形态存在,也会以这种意识形态来面对和看待历史,从而形成这个国家和民族历史中的意识形态。历史中的意识形态会随着时间、空间以及政体的转变而转变。举几个例子:1、纳粹德国时期的历史意识形态与两德统一后的历史意识形态截然不同;2、苏联时期的历史意识形态与俄罗斯后的历史意识形态也算是天翻地覆了。3、中国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基本是革命的历史意识形态,与开放后也不尽相同,当然只是不尽相同……
楼主既然问的是“历史中”,我个人理解为进行中的历史,其实不管是进行中还是过去式,意识形态对历史的影响都非常巨大,尤其是20世纪冷战结束前人类文明的2000年中。比如中国,新王朝对被推翻的王朝如何评价,王朝的历史定位等等。再比如改革开放前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以及开放后对其的评价。至于如今的历史意识形态,不必多言,明眼人自明。转帖500次就是例证。
Ⅸ 历史中的意识形态是什么意思
意识形态
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集中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19世纪初,法国哲学和经济学家D.特拉西在《意识形态概论》中首先使用了“意识形态”这个概念,认为意识形态是考察观念的普遍原则和发生规律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把意识形态作为和经济形态相对应的一个历史唯物主义重要范畴。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Ⅹ 意识形态的问题
主要讲价值观:
1、比如现在主流宣传的消费价值观(也叫消费主义)对于大多数的穷人来内讲就容会产生错误意识,没钱的人接受了有钱人的消费理念。穷人用半个月的工资请女朋友去一次咖啡厅。这就是“混淆着从本质疏离的(alienated)群体和可产生错误意识 ”
2、商品崇拜是指异化:比如“笔”是用来写字的,但是你买了一只“派克金笔”的实际目的是为了证明你的身份,你的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