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历史上,数字“9”又有什么含义
由于九是个位数字中最大的一个,它在中国被认为是一个至阳的虚数、极数,常表专示最多,无数的意思,如:九属天/九重霄/九重天(形容天非常高)、九盘(形容弯曲的道路)、九幽(形容极遥远幽深的地方)、九牛一毛、九死一生、九九归一等。
另外,九与汉字「久」同音,因此九被当成是代表长久的数字。某些地区的中国人结婚习俗,当新郎要到配偶家迎娶新娘时,必须包一封一般是9999元(或更多「9」)的红包给新娘的家人及亲朋好友,以表示长久之意,后方可以进入新娘家。
❷ 就在我国历史文化,与外国的文化中数字9的含义
中国:1.“九”来这个数自字,与古代神话传说有密切关系。它起初是龙形图腾文化的文字,继而演化“神圣”“吉祥”之意,再往后就被借用为大数,《易经》把一到十分为奇数和偶数,按照中国古代“阴阳”的说法,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奇数象征天和阳性事物,偶数象征地和阴性事物。 2.由于九是个位数字中最大的一个,它在中国被认为是一个至阳的虚数、极数,常表示最多,无数的意思,如:九天/九重霄/九重天(形容天非常高)、九盘(形容弯曲的道路)、九幽(形容极遥远幽深的地方)、九牛一毛、九死一生、九九归一等。
3.另外,九与汉字「久」同音,因此九被当成是代表长久的数字。
日本:在日本,忌讳9这个数字(因为它的发音近似“苦”)。
其他国家不知道了!!!!
❸ 9.18在历史上有什么意义,举行什么活动
九一八预示着中国局部抗战正式开始。9月18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视为国耻日,这一天都会拉动防空警报,举行国耻宣传。
1931年9月18日夜,驻沈阳的日本铁道,以巡查铁路为名,在沈阳柳条湖南满铁路附近,亲自在铁轨上装置了骑兵用的炸弹,并点上火。
同时,河本末守采取贼喊捉贼的伎俩,用其随身携带的电话机向守备队第二大队本部和奉天特务机关报告,诬称中国军队破坏南满铁路,袭击日本守备队。
紧接着,预先埋伏在铁路爆炸点以北约4公里的日本独立守备队步兵第二大队第三中队,立即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袭击。
关东军随即按照预定计划,命令驻抚顺、铁岭的铁道守备队和驻辽阳的第二师团迅速向沈阳集中,连同在沈日军分别向沈阳城发起进攻。于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了。
(3)九在历史上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九一八事变发生前,在东北已经有了多支抗日队伍,如“东北工农抗日游击大队”“抗日救国游击军”、“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等。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部分爱国官兵和各阶层群众,不顾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相继组成各种名目的抗日义勇军,抗击侵略者。
其间,中国共产党迅速派出罗登贤、杨靖宇、赵尚志等重要干部到东北,组建东北抗日联军,与自发组织起来的东北义勇军一道,在白山黑水间开展游击战争。
❹ 历史中的九服是什么意思啊
《大衍历》的九服晷影算法及其正切函数表
我国古代历法从东汉《四分历》开始,就有各节气初日晷影长度和太阳去极度的观测记录,漏刻、晷影成为古代历法的重要计算项目。隋朝刘焯发明二次等间距插值法之后,李淳风首先将二次插值法引入到漏刻计算中,由每气初日的漏刻、晷影长度数求该气各日的漏刻、晷影数。但是,各历法中所记载和计算的漏刻和晷影大多是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告成镇)的数值。一行在编制《大衍历》时,曾进行了大规模的天文测量,通过观测知道,随去极度变化的影长,又因地方而异,但同太阳的天顶距有固定的对应关系。一行在《大衍历》中发明了求任何地方每日影长和去极度的计算方法,叫做“九服晷影”。
古人把阳城作为测影的标准地点,即所谓的地中。若NP为阳城的北极高度,S1、S2、S3……为阳城夏至、小暑、大暑等日的太阳上中天位置,则PS1、PS2、PS3……为阳城夏至、小暑、大暑……诸气太阳的去极度,取a1=PS2-PS1、a2=PS3-PS2……,则a1、a2分别为阳城夏至到小暑、小暑到大暑的去极度差数,也是太阳天顶距的差数。且这个差数对任何地点的相应季节都是相等的。
设有某地北极高度为NP′,则夏至、小暑、大暑等日的太阳上中天位置为S′1、S′2、S′3……。显然,有
a1=PS′2-PS′1,a2=PS′3-PS′2。
阳城夏至、小暑、大暑太阳天顶距为ZS1、ZS2、ZS3等,故
a1=ZS2-ZS1,a2=ZS3-ZS2,
同样,有
a1=ZS′2-ZS′2,a2=ZS′3-ZS′2。
历法中已给出阳城各气初日的太阳去极度,则各气的去极度差即为已知,同样各气的太阳天顶距差亦为已知,而这个差数对于任一地点都是相等的。这样一来,对于任一地方,只要知道某一节气(如夏至)的太阳天顶距,其他各气的太阳天顶距都可以通过加减这个差数求出。剩下还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其一,如何求某地夏至(或冬至)的太阳天顶距;其二,已知天顶距如何换算出晷影长。这两个问题都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影长与太阳天顶距的对应数表来解决。
如果列出一张以天顶距为引数,每隔一度的影长的数值表,则以上两个问题都可以解决:先在所测地测出(冬)夏至晷影长度(在一行领导的大地测量中,在每处都进行了这样的测量),由影长查表得出太阳天顶距,再加减一个如前所述的差数ai即可求出该地各气的天顶距,返回再查表得影长。一行在《大衍历》“步晷漏术”中就建立了这样一个从0度到80度的每度影长与太阳天顶距对应数表,这是世界数学史上最早的一张正切函数表。
在国外,大约920年左右,阿拉伯学者阿尔·巴坦尼(al-Battani,约858—929)根据影长与太阳仰角之间的关系,编制了0度—90度每隔一度时12尺竿子的影长表,这实际上是一个12ctga的数表。另一位阿拉伯学者阿尔·威发(Abul-Waha,940—998)在980年左右编成了正切和余切函数表,每隔15度和10度给出一个值。他还首次引进了正割和余割函数。一行和阿尔·巴坦尼差不多沿着相同的途径编成正切和余切函数表。一行用太阳天顶距,阿尔·巴坦尼用太阳仰角,两者互为余角,所以他们两人的发现是相同的。而一行的正切函数表比阿尔·巴坦尼的余切函数表早近两百年,比阿尔·威发的正切表要早二百五十年。尽管一行的正切函数表只从0度到80度,误差也相应大一些,但它毕竟是世界上最早的正切函数表。
❺ 故宫里都是以九定数,这个九这个数字在古人有什么意义
古人认为,九在阳数(奇数)中最大,有最尊贵之意,而五在阳数中处于居中的位置,有调和之意.这两个数字组合在一起,既尊贵又调和,无比吉祥,实在是帝王最恰当的象征.“九”除了具有他数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和顺序以外,还常表示“多”的意思.清代汪中《述学?释三九》中说:“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
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素问?三部九侯论》中说:“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认为“九”是最高数,超过九,就要进一位,又回到“一”了.因此,自古至今,常用“九”表示“多”.
我国民间对“九”也很偏爱,这表现在凡事用“九”作计量单位,“数九”便是一例,南朝梁代《荆初岁时记》记载:“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岁寒.”此后,“九九歌”便开始在民间流传,这些“九九歌”
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生态现象和天气征兆,反映冬季九九中的气候变化规律.到了明代,出现了“画九”,清代,又发展为“写九”,无论是“数”、“画”还是写,都是以“九”为标准数字,勾勒出冬季的天气变化情况等.(摘自《学汉语》作者赵玉品)
❻ “九·八一”事变在历史上有什么意义
意义:九一八事变及时向全国人民敲起警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越来越成为华夏儿女的共识。在民族危机感逐步加深的过程中,民族责任感也迅速提高,并付诸实践;许多爱国知识分子积极发表政见和主张,呼吁全国人民“彻底明了国难的真相!”“人人应视为与己有切肤之痛,以决死的精神,团结起来作积极的挣扎与苦斗”,广大民众和各界人士以各种形式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国共两党是当时中国的两大政党,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民族团结也日益增强,两党的民族使命感迅速增强,有力的促进了两党的再次合作,从东北地区到西北地区,最后发展到全中国,终于开创了团结御侮,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新局面,实现了民族大团结。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的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它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❼ 历史记录有九次什么意思
就是有九次历史记录的意思
❽ 中国传统中,九的含义
数词“九”的文化含义
“九”除了具有其他数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和顺序以外,还常表示“多”的意思。清代汪中《述学?释三九》中说:“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素问?三部九侯论》中说:“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认为“九”是最高数,超过九,就要进一位,又回到“一”了。因此,自古至今,常用“九”表示“多”。
例如:“九合诸侯”:这是历史上记载的齐桓公会合诸侯的故事,“九”并不代表九次,而是多次;“九曲黄河”并不是说黄河有九道弯,而是有很多弯;“九死一生”中的“九”并不是死九次,而是历经多种磨难;“九牛一毛”中的“九”也不是说有九头牛,而是表示数量多。古人所说的“天为九天、地为九洲、月行九道、日有九光”中的“九”也都表示多。
“九”从“多”又引申出“高”、“深”等含义。例如:“九宵”、“九重天”、“重宵九”、“九泉之下”中的“九”等。
“九”表示多,“九”的倍是也常表示多。例如:“十八般武艺”、“就地十八滚”、“女大十八变”、“十八层地狱”、“三十六计”、“七十二行”、“七十二变”、“九九八十一难”、“三百六十行”、“九千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中的数词也都表示“多”。
“九”为最高数,又与“久”谐音,所以自古为人们所喜爱。历代皇帝更爱“九”,他们穿九龙袍,造九龙壁,想使其天下永久,因此,举世闻名的皇宫(故宫)简直成了九的王国。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高度都是九丈九尺;故宫内各宫、殿与大、小城门上金黄色的门钉,也都是横九排、竖九排,一共九九八十一颗;台阶的级数也是九或九的倍数;故宫内宫殿房屋总数为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天坛、颐和园等皇帝所到之处,建筑也多以“九”为基数。
《史记?武帝纪》中说“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洲。”“九鼎”便成为传说中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传国之宝,并留下了“一言九鼎”的成语,以示说话的分量之重。在中央统治集团内部,设“九卿”,即九个官职,从秦汉到清朝,代代如此。尽管这样崇“九”,历代皇位并没长治久安,只不过是利用了“九”与“久”的谐音来表达“万岁”渴望“万寿无疆”的一种欲望而已。
我国民间对“九”也很偏爱,这表现在凡事用“九”作计量单位,“数九”便是一例,南朝梁代《荆初岁时记》记载:“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岁寒。”此后,“九九歌”便开始在民间流传,这些“九九歌”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生态现象和天气征兆,反映冬季九九中的气候变化规律。到了明代,出现了“画九”,清代,又发展为“写九”,无论是“数”、“画”还是写,都是以“九”为标准数字,勾勒出冬季的天气变化情况等。(摘自《学汉语》作者赵玉品)
http://www.pep.com.cn/200406/ca522845.htm
❾ 9.24在历史上是什么日子
9月24日出生的名人:来
费滋杰罗(F.Scott Fitzgerald)美国源小说家,他在代表作《大亨小传》中精确地呈现出20年代(爵士时代)的时代精神,另著有《夜未央》等。
中国现代戏剧家曹禺,代表作《雷雨》。
美国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及政治家马歇尔(John Marshall)。因协助创办司法评论刊物《自由钟》(Liberty Bell)积劳成疾而辞世。
汉森(Jim Henson)美国木偶演员,曾经创造出“大眼蛙”(Muppet)这个角色,亦曾担任电影、电视导演和制作人。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秘书长沃纳(Manfred Worner)。
美国工业巨子及金融家汉纳(Mark A.Hanna),也是共和党阵营的主席及美国参议员,促成美国共和党组织的现代化,因此受到政治评论家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