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李世民是怎样登上皇位的
发动玄抄武门事变杀了兄弟、逼老爹让位呗。
具体事件如下:
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617年,李渊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太子李建成随即联合四弟齐王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李建成曾经下毒害李世民。武德九年,突厥犯边,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并准备在昆明池设伏兵杀李世民。太子府率更丞王晊把这一密议告诉了秦王。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抢先一步杀死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3天后(癸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诏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2个月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
『贰』 历史上的李世民是怎么成为一代明君的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他善用人才,心胸开阔,还开创了贞观之治,是深受后人称赞的圣君,但是有人却说他为了登上皇位不择手段,不惜杀害自己的亲兄弟,导致玄武门之变,才拿下皇位,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位唐太宗的功绩。
于是在公元626年,李世民先于长安城宫城北门发动攻势,也就是后来的玄武门事变。在这场兄弟之战中夺得上筹,称为皇位的唯一继承人,后人多有因此诟病这位千古名君,我认为是很片面的评价,在当时的形势下,两位兄弟一定是比这位百姓敬仰的秦王更加虎视眈眈,所谓成王败寇,实在无需诟病。
再者李世民登上皇位后,不负大家所望,更是民之所幸。他勤俭持政,用人有方,对开国功臣始终尊之敬之,他不是一个得逞的皇子,而是众望所归的贤君,在他的努力下,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茂,并吸引了很多外国友人,甚至开创贞观之治,将一个朝代的繁荣延续到了极致,谨此看来,我认为一代明君实属不愧。大家怎么看待呢?
『叁』 李世民是怎样坐上皇位的
且说,李渊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版建成为太权子。李渊答应过李世民事成后给他做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太子李建成随即联合四弟齐王李元吉,排挤李世民。同时,李渊优柔寡断的性格,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各诸子的兵戎相见。
突厥入侵唐边境,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太子府率更丞王晊告诉了秦王:李建成想借此控制秦王的兵马,并准备在昆明池设伏兵杀李世民。于是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在帝都长安城宫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
李渊只好让出军政大权给李世民,三天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李渊则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
『肆』 在唐朝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后面是如何顺利登上皇位
一方面是因为及时解决了突厥进攻的危机,奠定了统治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李世民已经掌握了实权,李渊主动退位,实现了权力交替,才有了后来的贞观盛世。
在以上两个原因的作用下,唐太宗李世民得以顺利上位,才有了后来的贞观之治。李世民上位之后,迅速稳定国家政治局面,实现权力交替,果断成功解决了突厥入侵危机。李世民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体察民情,重用贤臣,使得国家长治久安,开创了历史上的一大盛世局面。
『伍』 李世民是怎样争夺皇位的
玄武门之抄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袭九年(626年)。617年,李渊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618年,隋炀帝被杀之后,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据说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是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玄武门事变之后仅仅三天李世民便被立为皇太子,从他父亲手里接过政府的实际控制权。阴历八月初九,唐高祖让位,李世民便做了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后来在中国历史上被谥为太宗)。
『陆』 李世民的皇位是怎么来的
李世民是怎么当上皇帝的,李世民篡位,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两兄弟后当上皇帝的,李世民篡位之说存不存在目前不好定论,但李世民当上皇帝后十分有作为
在中国历史上,“贞观之治”是封建治世的楷模。“贞观” 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他在位的22年间,由于知人善任、 锐意改革、轻徭薄赋、发展文化,使国内经济一片兴旺,国力强盛,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呈现一派民殷财阜的新气象。
据说,国家的监狱常常是空的。贞观四年,全国判死刑的只有29人。社会秩序稳定,真的达到了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程度。行旅往来各地,都不用自带粮食,路上随时会得到供应。连年农业丰收,一片国泰民安的景象。
贞观时期的国家版图也相当大。李世民灭掉了东突厥、西突厥,稳定了对大西北的统治,再无外族侵扰之害。他还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番王松赞干布,巩固了西南边
疆。当时与中国通使的国家有70多个,强盛的唐朝成了亚、非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唐太宗被各少数民族首领称为“天可汗”。
可是,这样一位文治武功彪炳千秋的一代君王却是靠一场血雨腥风的“玄武门之变”登基称帝的。“玄武门之变”大概是这样的:
一天凌晨,李世民同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9人率兵埋伏于玄武门内,把守玄武门的主将常何也已被李世民收买,只等在此地将上早朝的长兄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杀死。
天一亮,建成和元吉上朝走到临湖殿时,感到气氛反常,正要拨马回府,突然,李世民领着一彪人马狂奔而来,一箭将李建成射死。齐王李元吉也被尉迟敬德射中,
当场死亡。然后,他们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赶到东宫和齐王府,把李建成和李元吉两家,不论老少,全部杀死斩草除根。
之后,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带兵冲入父王李渊的殿堂。后来,李渊下了诏书,叫东宫和齐王府的将士别再为太子和齐王争仇泄愤,并让各路兵马由李世民指挥。两个月之后,李渊下诏传位于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后世之人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杀太子而自立为帝是无君无父的行为;而杀自己的弟弟,穷凶极恶,更是惨无人道。但是,史书上却说,这个凶杀事件不是“蓄意预
谋”,而是临时应变;不是“违反父意”,而是合父王之意;不是“夺嫡篡位”,而是合情合理,该当皇上。这些史书是这样写的:
有一年夏天,突厥率兵南下,李渊派李元吉为帅,领兵迎敌。元吉和建成商量,准备先向父王李渊要求从秦王李世民府中调出大将尉迟敬德、秦叔宝等及部分精兵随
军作战,以削弱李世民实力,然后伺机杀死李世民。但此消息被密探得知,李世民被逼无奈,只好铤而走险,才先发制人,发动政变。
还有的书上说,因为李世民屡建战功,李渊有意把太子之位传给他,所以,李建成和李元吉要合谋害死李世民,保住太子之位。并举例说,武德七年,趁李渊外出避暑之机,李建成留守长安策划兵变,欲武力除掉李世民。但兵变未遂,李建成受到责罚。
又如,同年7月李渊在城南校猎,让建成、元吉和李世民三人比骑射之术,他们故意将一匹劣马叫李世民骑。因李世民机灵地跳离马背,才躲过一难。再如,武德九
年,建成与元吉合谋,在酒内下毒。李世民饮后吐血数升,差点丢失性命。诸如此类,所以,史书认为,李世民发动兵变是出于“自卫”。
还有,在立太子问题上,史书上说,李渊曾多次要立李世民为太子,但李世民无意当太子,不受。《资治通鉴》写道,
李渊起兵晋阳,都是李世民的主意。当时李渊对李世民说,事成之后,我一定立你为太子。但李世民固辞不受。意思是,李世民从来也没有想过取李建成之位而代
之。从来没想到“抢班夺权”。
当然,历史是胜利者写的,难免粉饰虚夸李世民,栽赃诬陷李建成和李元吉,但人们仍在这些史书里找到李世民预谋夺权的蛛丝马迹。来揭秘吧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例:
武德四年,李世民曾听一位道士说他将作太平天子,应自珍惜。李世民好不得意,竟念念不忘。如他没有强烈的权力欲,何必对当皇上这样倾心呢!
再如,李世民曾自设天策府,网罗一大群谋臣死党,整天在一起研讨经义,纵横得失,直到深夜。如果没有当天子的意图,干嘛下这么大的功夫?
再有,他一方面固辞太子之封,另一方面却大结死党,处心积虑地为兵变作准备。他将自己的妻子安插到皇宫里父王的身边,名义上是“孝事文王”,实际上是刺探
内情,他又收买太子李建成手下的亲信作内奸,他还私交玄武门主将常何以控制宫廷。这些不是为了夺权,又是为了什么?
另外,分析一下他的父王唐高祖李渊对他的态度,也能看出,让位于李世民并非所愿。因为李渊对立李建成为太子从来没动摇过,而对李世民却总是不放心,心存芥蒂。
如在起义之初,他令建成统左三统军,令李世民统右三统军。进封唐王后,他让建成为“世子”,而封李世民为“秦王”。称帝后,他坚决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并且认为李世民独断专行,变坏了,不再是他原来的儿子了。
直到兵变之前,他看到几个儿子间水火不相容时,仍决定让李建成在关中接替皇位。顶多让李世民在洛阳掌管半壁江山,当个不登位的皇帝。由此看来,李渊在“玄武门兵变”之后,亲下的诏书,大概都是顺水推舟的应变之术,他的退位也是不情愿的。
『柒』 李世民怎么当上皇帝的
雍正是正常继位,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康熙驾崩前宣诏继承嗣位和遗命嘱托胤禛(雍正),雍正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小说,评书里编造雍正争夺储位,都不是真的。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康熙帝第一次赐给胤禛爵位,封为多罗贝勒。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赐皇家园林圆明园给贝勒胤禛,十一月,胤禛恭请康熙幸(圆明园)进宴用膳(1707年至1722年,康熙帝总共了去圆明园12次)。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第一次罢黜皇太子胤礽。在推选新皇太子的过程中,贝勒胤禛支持复立前皇太子胤礽,同时与八皇子胤禩也保持好的关系。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复立胤礽为太子。同年也升多罗贝勒胤禛爵位为和硕雍亲王。
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胤禛妾室典仪之女藩邸格格钮祜禄氏(熹妃)生下雍亲王胤禛第四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再次废黜胤礽,自此不再立皇太子。争夺储位斗争由明转暗,更加激烈。胤禩因争位意图过于明显,被康熙斥责、疏远。
胤禛沈迷释教,时时在王府中讲解《金刚经》,有时崇信道教,到诸宫观礼拜天尊真君图像,与道士们研究金丹之学,与诸兄弟维持和气,自称“天下第一闲人”,暗中与隆科多与年羹尧交往,加强自己的势力集团。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弘历虚岁12岁时,初见康熙于圆明园,康熙因弘历之故,幸圆明园进宴用膳。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驾崩前宣诏继承嗣位和遗命嘱托胤禛,封嫡长孙弘皙和硕亲王。胤禛二哥允礽次子弘皙是胤禛上位后第一位晋升王爵多罗郡王的侄辈。
(7)历史上李世民的皇位怎么来的扩展阅读:
雍正元年三月,封年羹尧三等公;四月命康熙皇十四子留护康熙帝遗体;五月,生母仁寿皇太后死;八月,密封立四子弘历之上谕于正大光明匾后(遗诏:“宝亲王皇四子,……著继朕登极,即皇帝位……俾皇太子弘历成一代之令主。”);十月授年羹尧抚远大将军。
雍正帝继位后,对其兄弟手段颇为毒辣,用各种方式进行迫害。雍正二年四月,明诏训饬康熙帝皇八子,令王公大臣察其善恶;削康熙帝皇十子爵永远拘禁之;十二月,康熙帝前废太子胤礽死。
康熙帝皇八子胤禩先是被安抚封为廉亲王。雍正三年二月,谕示康熙帝皇八子罪状;四年正月除宗籍,易名“阿其那”(满语骂人的话,意义众说纷纭,有“驮负罪过”、“驱赶犬只”、“冷冻的鱼”等众说),九月死。
康熙帝皇九子胤禟发往西宁。雍正三年二月,谕示康熙帝皇九子罪状,八月革爵;四年五月改名“塞思黑”(意为“颤抖”,也有人说是“刺伤人的野猪”),八月死。
雍正三年二月,谕示康熙皇十子胤誐罪状;后被圈禁。雍正二年七月,命同母弟、康熙帝皇十四子胤禵守陵;三年二月,谕示其罪状,十二月降爵;四年五月禁锢。
雍正六年六月,康熙皇三子胤祉因罪降爵;八年二月复亲王爵,五月因康熙皇十三子之丧时“迟到早散,面无戚容”而削爵拘禁。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
然而“手段毒辣”之说,有人反对,并举出了皇五子胤祺封至恒亲王、皇七子胤祐封至淳亲王、皇十二子胤祹封为履郡王、皇十三子胤祥封至和硕怡亲王、皇十五子胤禑封多罗愉郡王、皇十六子胤禄承袭庄亲王、皇十七子胤礼果亲王。
以及皇二十子胤祎封多罗贝勒、皇二十一子胤禧封贝勒、皇二十二子胤祜封固山贝子、皇二十三子胤祁封镇国公等,诸多无利害关系的兄弟,得到封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爱新觉罗·胤禛
『捌』 历史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怎样登上皇位的
玄武门之变,功过相半
『玖』 李世民是如何坐上皇位的
听单田芳评书长大的人,野史观大于正史观;好好上历史课的学生,恨史心大于好史心。很不幸,我就是这种人。譬如我爱文字胜过爱文学,爱旋律胜过爱音乐,爱歌词胜过爱歌曲,我爱故事胜过爱历史。
但是在看《贞观政要》的过程中,我却忽然发现了正史比野史更有趣的地方,帝王比草莽更英雄的地方,官宦比侠客更机智的地方。不过,这一切发现的起因却是因为喜欢上郑国霖所演的李世民,继而对这个历史上出名的君王有了难以遏制的好奇心。如今,《贞观政要》、《新唐书》、《资治通鉴》乃至《说唐》、《秦王破阵乐》都收入了囊中。
整个唐朝,从高祖到哀帝,从武则天到杨贵妃,从文成公主到唐僧,我都想知道。然后,及隋,这个"天之痕"发生的地方,莫须有的杨拓宇文拓和杨素宇文化及的关系,及宋,陈桥之变,黄袍加身的传奇,及汉,同样的盛事之朝,和贞观的对比,及更远的朝代与神迹,我的好奇,无限量的发生。
这一切,来自一部内地的电视剧:《隋唐英雄传》,全剧以秦琼的人生来带动剧情的发展,但偏偏秦琼是剧中最没有戏可演的人物,什么小孟尝,什么十三太保,好像走过场,有如一个套子,人人都可以往里面钻,其他人都比秦琼活的有色彩,连同空气里冒出来的那个单冰冰,也比秦琼那个奇奇怪怪命苦老婆肆意汪洋的多;罗成虽然有点小家子气,好在回马银枪不失俏罗成的英武;其余众人,虽然有的扮相猥亵些,却都有鲜明的个性,最后生命所得之皈依,都能让人发几声唏嘘。
古来话本,并没有把李世民放在至高无上的主人公地位,这部隋唐也不例外,后半部才出现李世民甫一露面,只是个太原公子,穿一身白色锦缎,总有些挥洒不开,所有机智,多似急智,和史上那个18岁便参与反隋立唐之秦王并不相符。
这个貌不惊人的李世民却在随后的剧情中一点点丰满起来,他的温润,他的仁义,他的风度,他的胸襟,慢慢展开,慢慢充沛,将看官的心全部占据,叫人去信,有这样的李世民,成就那样的平王制寇,有这样的李世民,在历史的洪流中站在了玄武门的前面,有这样的李世民,被天之命和民之命推到了大唐的王座。
这个李世民可能有点"啰嗦",把"以民为天"挂在嘴边(让人想到以德服人),对程咬金秦琼他这么说,对王世充也这么说,嫌他单纯的紧,却又对他深信,他用心交付,你怎么忍心去怀疑。
这个李世民可能有点"软弱",元霸大败瓦岗军,让"农民起义"的胜利成果毁于一旦,两行清泪,叫人哀而不伤,知他有心,更盼他有力;李元吉敬酒弑兄,他红着眼睛,强忍泪水,叫后来懋公之言,更有信力。何须再退让,大唐要的是英主,不是第二个炀帝。
这个李世民,还把自己放的很低,一声声恩公,平白里把个黄海冰又叫老了十几岁,让人最不爽这二人站在一起的情形,可又只好任了他去,因为他就是这样的轨迹,断开了,反倒不行。对尉迟恭,遭遇莫名其妙的胯下之辱。尉迟恭为何还要轻慢李世民,并无交代,但就是这无厘头的一段剧情,反倒成就了李世民在全剧中的华彩。他越将自己放的低,拿的下,却越是将他胸怀中的英气阔得开,一副俯仰于天,无愧于地的好气派!他膝跪在地,声却叩在你心,每行一步,便再叩一次,他的至诚在嘴角挽成笑,他的自信在眼角凝成瑰亮。你的眼,被他的眼波全部吸引,你被他叩的心软了,你听到你血液里澎湃的声音,听到骨骼不自制的移动,你怎再能,让这诚心拳拳之人,再受任何一点一滴的怀疑?你怎再能,将这可负前程之人拒于千里之外?你屈膝,在他的面前俯下,他反手托你,期待成真的把握了这结局,相视一笑,恩怨俱抿。君臣之谊,在这一刻牢不可破。
这个李世民,不失英武。虽然在杨林元霸秦琼罗成面前,他的武功只能用稀松来形容,先被尉迟恭"劫持",随后是御果园被单雄信追打,堪称狼狈,但就是在这种武功平庸的设定下却敢于身先示卒,和大将出城迎敌,不胜不归,众将士之前,歃血以盟,眉间的坚毅,咋见天策上将之影,此时秦王,放手相搏,毫无顾虑,再不是当年的太原公子,炀帝所赐的秦王了!只是有一点煞是无奈,非要个秦琼拿腔拿调的来奠定胜局,不过,丝毫掩盖不了李世民的光辉。他才是真命之王。无他,便没有平四王;无他,便没有瓦岗降唐;无他,刘武周和王世充或借突厥之利各居一方;无他,又何来魏征之谏流传千古;无他,贞观或只是泡影一场。
『拾』 李世民怎么得到皇位
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617年,李渊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回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618年,答隋炀帝被杀之后,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据说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是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玄武门事变之后仅仅三天李世民便被立为皇太子,从他父亲手里接过政府的实际控制权。阴历八月初九,唐高祖让位,李世民便做了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后来在中国历史上被谥为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