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红灯花生油有多久历史

红灯花生油有多久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28 15:04:37

『壹』 中国花生油的历史

经历了2005年国内花生油市场价格逐月稳中有降的态势后,2006年上半年,国内花生油市场回受成答本支撑及国内食用油市场整体供大于求格局的双重影响,市场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并小有波动?2006年,中国花生油的市场价格表现为一路上升之势,春节前(1-2月)花生油价格平稳于9200元/吨(均价)的价位,春节后(3-4月)花生油价格升高至9400元/吨。5-7月,花生油价格从9600-9800元/吨的价格上涨至10000-11000元。到了8-10月,国庆过后,花生油市场价格涨至9800-10200元/吨。2006年11-12月,花生油市场价格推至12000-13000元/吨。
2007年以来,国内由于花生油原料偏少,花生油的库存量不足,加上一直以来花z油压榨成本居高不下,货源紧缺及成本因素等影响,全国各地的花生油市场价格出现了一度的上扬,使国内的食用油市场造成一定的波动,不过,在厂家,市场的协调努力下,并没有给市民造成大的影响。

『贰』 花生油品牌有哪些

『叁』 中国前十名食用油品牌排名

TOP.1、金龙鱼食用油

“金龙鱼”是新加坡郭兄弟粮油私人有限公司所拥有的食用油品牌。1974年,郭兄弟集团在中国投资了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从此开辟了中国市场。

TOP.2、鲁花食用油

鲁花集团创业发展三十多年来,致力于做中国高端食用油引领者,用实际行动引领中国高端食用油发展方向。

继两次成功入选“2017CCTV国家品牌计划”和“2018CCTV国家品牌计划”TOP合作伙伴后,鲁花集团于2018年1月成功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

TOP.3、福临门食用油

中粮食品营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1月,其前身是上海福临门食品有限公司。中粮食品营销有限公司是中国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全面负责投资方在国内生产的“福临门”,“四海”,“滋彩”等系列厨房食品的营销推广和品牌运作等事务。

中粮食品营销有限公司总投资额为5000万人民币,目前,其旗下品牌“福临门”系列食用油产品的销量位居行业前茅,该品牌已经成为国内食用油行业的实力品牌之一。

TOP.4、多力食用油

多力秉承“中国味道,世界品质”的品牌理念、持续追求卓越,研发并推出包含健康食用油、滋补品、冲调营养品等多元化产品,根据尼尔森2015-2017资料销售数据显示,多力葵花油在葵花食用油领域居于不错位置。

TOP.5、胡姬花食用油

青岛胡姬花花生油秉承1918年经典木榨工艺精髓,融汇近百年地道花生油木榨传统经典技术,以独家小榨工艺,独特的瞬间高温压榨,速冻凝香,充分榨取花生醇香,不仅保留了花生油天然风味,更能锁住花生的丰富营养。

TOP.6、盛洲食用油

“盛洲”牌食用植物油进入全国食用油品牌前五强;“中盛”字号被认定为首批福建省企业知名字号、福建名牌产品、厦门特区30周年颇具影响力民生品牌、首届厦门优质品牌及首届厦门百姓喜爱的十大品牌等。

TOP.7、海狮食用油

1998年8月,上海市政府召开深化上海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以原上海市粮食局所属企业为基础,组建上海良友(集团)有限公司。公司是上海市国资委管理的国有独资企业,承担上海粮油市场“保供稳价”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两项职责。

TOP.8、长寿花食用油

“长寿花”产品先后被评为国家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营养健康倡导产品、绿色食品、营养健康食品、全国质量放心安全健康食品、全国食用油市场公认十佳放心品牌、清真食品等荣誉称号。2010年底,长寿花植物甾醇玉米油荣获国家保健食品认证。

TOP.9、西王食用油

西王大力实施“科技强企”战略,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填补国内空白技术1项。自主研发的西王鲜胚玉米胚芽油“六重保鲜锁”创新工艺,从根本上确保了产品的品质,保证了玉米油天然、绿色、健康的优点。

TOP.10、刀唛食用油

南顺在香港的业务始于一九六一年;时至今日,已成为业内翘楚,带领着香港的食油及家庭用品市场,设于国内的蛇口面粉有限公司是中国较大的外资面粉加工企业之一。随著南顺在香港的成功,集团更进一步北上开拓中国这个全世界颇具发展潜力的市场。南顺旗下的刀唛牌食油早已深入国内数以千万计的家庭。

『肆』 有没有【红灯】牌食用油

没有 !

『伍』 中国食用油的十大品牌是哪些

1
金龙鱼
“金龙鱼”是郭兄弟集团在中国的著名食用油品牌。嘉里粮油商务拓展(深圳)有限公司是马来西亚郭兄弟集团在中国的全资负责营销策划的公司。 郭兄弟集团是亚洲非常具多元化、非常富有魄力的跨国企业集团之一.

2
福临门
上海福临门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11月,是由东海粮油工业(张家港)有限公司、北海粮油工业(天津)有限公司、黄海粮油工业(山东)有限公司、东洲油脂工业(广州)有限公司四方共同斥资组建.

3
胡姬花
青岛胡姬花,秉承近百年地道花生油木榨工艺精髓:从选料、炒料、碾碎、蒸胚、炒胚到压榨,6大工艺样样融汇近百年地道花生油压榨工艺的独家心得,令每一滴胡姬花花生油都晶莹剔透、鲜纯飘香,几十年如一日地完整保留了正宗地道的花生油风味.

4
鲁花
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其前身是莱阳鲁花浓香花生油有限公司,花生油年生产能力为40万吨,是中国目前最大的花生油专业生产公司,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现拥有总资产24亿元,职工5000人.

5
香满园
小包装油>> 香满园 <br>卓越品质 共同选用 香满园压榨一级花生油 香满园花生调和油 <br>香满园五合一特香营养调和油(更多芝麻油) 香满园食用调和油 香满园深山茶籽调和油

6
海狮
“海狮”牌精制食用油是“上海名牌产品”,由上海市油脂公司生产。该公司是集食用油脂、油料购销、储运、加工为一体的内外贸大型企业,率先荣获国内食用油企业ISO9002国际质量认证。“海狮”牌食用油是质优价廉的大众油品.

7
厨宝
厨宝食用油 玉米油 花生油 调和油.

8
口福
口福系列食用油源自益海集团.本集团是全国最大散油生产基地,采取自榨,自炼,自灌装.北京公司主要经营口福小包装色拉油,调和油以及针对宾馆,饭店,机关,食堂特供的20升中包装色拉油,调和油.益海集团下属12家榨油厂.

9
滋采食用油
中粮集团 荣誉出品滋采,中粮集团历时四年倾力推出的高端天然食用油品牌,也是中粮集团的核心品牌,要为人们提供更高品质的食用油品牌、创造更全面性的健康生活。滋采系列食用油,全部选用珍贵稀有的纯天然原料.

10
鲤鱼
作为中国小包装菜籽油的品牌,鲤鱼品牌长期坚持风味菜油特色,以正宗为本、地道为统、风味为重的品牌理念,为千家万户带来风味至尊的菜油享受。 鲤鱼纯香菜籽油集风味与健康于一体,集中了传统菜油的风味和色拉油的卫生健康的特点.

『陆』 古法压榨葵花油有多久历史

压榨法是一种历史很悠久的制油方法。早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压榨取油的记载。在元代的《王祯农书》、明代的《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中,都有榨油机和榨油方法的记载.

北京朝阳区境内的一家饭店,在它的大厅里,陈列着一台榨油机,据说它是现今我国保存的最完整、体积最大的手工榨油机。它来自于湖南茶陵山区之中。它的主体部分是用一棵生长了三百年的樟树制成的。在当地使用了二百多年后,被这家饭店爱好收藏的老板搬到了这里。

由于湖南山区盛产茶籽,当地农民便在农闲之季,将茶籽晒干,捣碎后加上稻草做成油饼,用铁箍固定后放在榨油机的榨膛中,用来榨油。

卧式楔子榨油机,在榨膛中装好油饼后,在油饼的一侧塞进木块,然后利用吊着的撞杆撞击木块之间的一个三角形楔块。随着楔块被打入榨膛,榨膛中横放的木块会对油饼产生挤压的力量。正因为这种三角形的楔块在榨油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这种榨油机才被称为楔式榨油机。

随着这个力量的不断增加,就会有清亮的茶油流出来。这种榨油机也可以榨花生、油菜籽等油料,一天一夜能榨出上百斤油来。

根据专家推测,北宋时期大型的楔式榨油机可能就已经出现,它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正是它们的出现,才导致了真正的专业榨油作坊的产生。在宋、元、明、清近千年的漫长时间里,正是这种榨油设备,为开封、北京、南京、杭州等先后兴起的大都市,提供了充足的食用油。

采访北京科农环宇机械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成号:如果从有准确史料可查的元代算起,这种老式的木制榨油机在我国差不多盛行了700多年,也许它存在的历史可能超过了一千年,一直到解放后的1959年,全国还有木制榨油机15万台,出产的油脂占到了全国产量的40%,到了1964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全部淘汰木制榨油机,这种木制榨油机才逐步走下历史舞台。

这种传统的榨油方法,大部分工作都要靠人力来完成,劳动强度非常大。做一块饼要弯六次腰 做完饼后三个人撞 要打撞的时候三个人一起打 一打 咚 一打 咚 一打 咚 一咚一身汗 累得很 第一道做了后,还要把饼拿下来再拆 拆了之后再锤 放羊娃来锤 锤了之后再拿碾子碾 碾细了再来做二道 二道饼做好了再来打 三个人咚咚咚 简直是折磨人.

『柒』 谁知道鲁花、福临门等大品牌花生油的发创业史啊

每年中秋都是各行各业奋力一搏的好时机,食用油行业也不例外。今年中秋期间,在中央电视台我们看到金龙鱼、胡姬花、福临门和鲁花等轮番上马拼命打着广告,谁也不愿输给谁。大概,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这是四大家族在互相较劲,其实不然,以上四个品牌分属两大阵营,前面两个是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麾下,而后面两个则隶属中粮集团旗下。嘉里和中粮是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的龙和虎,自从2001年底,中粮出售了所持有的“金龙鱼”的全部股权后,向外界表达了集中资源和精力全力打造“福临门”品牌的决心,同时也昭示着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进入龙虎争霸的时代。

市场竞争是残酷的,每个参与竞争游戏的企业都恨不得自己独霸天下,但事与愿违,在许多行业,洗牌到最后总是变成几个巨头共同玩游戏。另一方面,正因为竞争对手的存在,每个游戏的企业都不敢懈怠,在共同做大一个蛋糕。“既生瑜,何生亮”只能是古人的一时悲鸣,现代开明的企业家如可口可乐无论如何在心里是感激它几十年的老对手——百事可乐,不知道嘉里和中粮的当家人是否也有同样的想法。好,现在让历史的车轮往回走,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小包装食用油行业两个巨头的成长史,以及这几年来它们斗法的种种实战案例。

金龙鱼:潜龙出水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时人们吃油,都是提着空瓶去粮店买个一斤豆油或两斤菜籽油。在十几年前,几乎谁也不敢想像中国小包装油会有什么市场。随着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企业纷纷上马,再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油源开始不能满足居民消费的需要。这一阶段中国还没有小包装食用油,市面上到处充斥的是杂质多、油烟多、卫生安全无保障的散装食用油,而符合国际卫生标准的小包装食用油市场还是一片空白。最初进入我国市场的主要是成品油,如棕榈油、菜籽油、黄豆油、调和油等等,都是以散装油或190公斤大铁桶包装为主。

80年代末,发迹于马来西亚的亚洲著名跨国企业郭氏兄弟集团通过对国内外市场考察,认为小包装油在中国肯定会有巨大的市场,最终下定决心于1990年组建了南海油脂工业(赤湾)有限公司,开始了中国第一批小包装食用油的生产,推出的第一个品牌就是金龙鱼。然后郭氏兄弟集团把在中国的食用油企业,统一用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的旗号,嘉里粮油成为中国第一家引进小包装食用油的企业。

90年代初期,中国老百姓对小包装食用油还很陌生,主要是受阻于高昂的价格。嘉里粮油在初期完全以一种培育市场的心态耐心地度过几年效益低迷阶段。我们得承认,在打造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上,嘉里功不可没。最终打开中国老百姓的腰包,使小包装食用油被国人接受,嘉里采用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把小包装食用油以单位发福利的形式用团购方法解决,也就是所谓的用“福利油方法”打开市场缺口。

现在大家感觉很正常的营销战术,但在10年前,却不容易被想到。1990年,面对市场上几乎不存在小包装食用油的局面,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是很难的事情,那时,嘉里粮油总经理李福官向董事会提交报告:准备用三年时间,投入2000万的资金敲开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大门。一年下来,销量达3000吨。通过思考和调查,他们发现,中国企事业单位逢年过节,有发“福利”用品的习惯,这是中国的特色,而正是这个特色,使小包装食用油得到了推广和普及。嘉里粮油开启了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的大幕,他们是行业的制造者,并在以后十几年的市场实战中,一直也是这个行业的领跑者。

福临门:猛虎下山
据国家内贸部公布的调查资料显示:嘉里粮油旗下的金龙鱼食用油品牌10年来一直以绝对优势稳坐小包装食用油行业第一品牌宝座,它的市场份额超过第二名到第十名的总和。在全国十大食用油品牌排名当中,嘉里旗下品牌就占据三个位置,并仍有增多趋势。从1994年开始的一年一度的全国主要城市消费品调查中,金龙鱼品牌知名度比排名第二的竞争品牌高5倍;是消费者心目中最佳品牌,金龙鱼比排名第二的竞争品牌高8倍。仅金龙鱼、胡姬花、鲤鱼三大嘉里粮油旗下品牌,销量就超过了十大品牌中其余品牌销量的总和。如果再加上其他13个品牌的销量,嘉里粮油差不多占据了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的半壁江山。

这样寡头垄断局面,直到1995年中粮旗下福临门横空出世才被打破。2001年底,中粮出售了所持有的“金龙鱼”的全部股权后,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开始真正出现搅局者,同时也昭示着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进入龙虎争霸的时代。

仅隔半年,中粮又爆新闻。2002年5月17日,中粮旗下又一重要粮油加工企业——大海粮油正式投产,主要生产“福临门”系列食用油和“四海”牌豆粕。该项目是“福临门”开拓西南大市场以及未来东南亚周边市场的“桥头堡”。出席庆典仪式的嘉宾除中粮集团总裁刘福春外,还有来自美国ADM公司的董事会主席艾伦安德列斯和新加坡WILMAR公司的总裁郭孔丰。

大海粮油工业(防城港)有限公司由两大全球500强企业--中粮集团、美国ADM公司联合新加坡WILMAR公司共同投资,投资总额为5000万美元,日大豆加工能力3600吨,中粮集团占股40%。

中粮集团总裁刘福春强调,大海粮油是中粮集团未来开拓西南地区市场及东南亚市场的“桥头堡”,也是中粮集团油脂业务的一支生力军。此次强强联手巧占地利,打造出的大海粮油足以引起业内震动。为此,中粮集团豪情满怀对外宣称“要用3年时间,将‘福临门’打造成中国食用油第一品牌!”自此,中国食用油市场一头猛虎咆哮出山。

目前,中粮集团油脂业务所投资控股的食用油生产基地由4个增加到5个,总投资规模超过20亿元,均划归福临门公司所有。中粮油业航母其他4家分别是东海粮油,位于张家港;黄海粮油,位于山东日照;北海粮油,位于天津;以及位于广东增城的东洲粮油。这些油厂大部分布在沿海地区,形成了立足沿海发达地区、辐射中国内地的合理的产业布局。

中粮如此布局,从产品销售上来讲,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居民购买力较强,是精炼食用油的主要消费区;从原料供应方面看,利用港口便利的运输条件,便于采用大批量集中采购、分头消化的策略,往往一次采购原料5万吨以上,通过大船运输,从北到南在几个油厂依次分卸,大大降低了原料成本。

在食用油市场,价格大战始终此起彼伏,没有成本优势就难以立足。目前,中粮拥有的这5家食用油生产企业,具备了亚洲最大的油脂生产线,总计日处理油料能力突破1万吨,其中"东海"粮油更以5800吨的日榨油能力成为世界第三大榨油厂。中粮希望借助规模产生的成本优势不断发动进攻。

在中粮抛出手中3.8亿港元的金龙鱼所有股份后,我们注意到中粮加强了对手中一张王牌莱阳鲁花的控制。莱阳鲁花是近年来在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上的后起之秀,通过几年的努力,跻身中国食用油三强,以差不多9%的市场占有率在第一集团军中占领一席之地。中粮拥有鲁花的股份,想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控制鲁花增长过快,以免对自己形成强大威胁,更重要的是想联合鲁花共同抗击金龙鱼。

面对嘉里在全国从南到北,600多家经销商的庞大经销商网络,中粮集团进一步健全销售网络,加大营销力度。2000年底,中粮集团旗下上海福临门食品有限公司成立,目的是强化"福临门"的品牌推广和产品营销力度。为了进一步开拓市场,"福临门"首先将全国划分为11个大区,其中北方5个区,南方6个区,建立了既覆盖全国各地、又方便分类管理的庞大的营销网络。同时,针对各区域的不同特点,分别采取直销、半直销半经销等方式。

山雨欲来风满楼,虽然目前福临门离金龙鱼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从中粮种种举动,我们已经感觉到了福临门要做老大的决心和实力,这场龙虎斗的好戏还在后头。

嘉里、中粮龙虎斗
当年,嘉里一个人在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领跑的时候,我想那时侯,他一定很孤独。没有对手的高手往往很寂寞,以至于古人都会发出独孤求败的感慨。

打破嘉里寂寞的正是中粮及其旗下福临门(对应金龙鱼),鲁花(对应胡姬花)等品牌。由于搅局选手出现在擂台上,这段时间来,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竞赛双方在品牌、品种和价格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对抗和竞争,演绎了一轮又一轮精彩的龙虎斗。

品牌战

嘉里军团最初推向市场并最后成为嘉里食用油旗舰品牌的是金龙鱼,后来嘉里陆续在中国市场又推出16个品牌!其中较为著名的是鲤鱼、元宝、胡姬花、香满园、花旗、手标、巧厨等等。这种多品牌战略在中国企业中是罕见的,国际上能找到媲美的例子也许最好的是宝洁。

在推出金龙鱼这个品牌时,嘉里是慎重考虑的。由于食用油是快速消费品,是老百姓每天都要消耗的日常用品,因此一个有亲和力的品牌对产品销售和企业形象都有巨大的帮助。在淘汰多个候选名字后,嘉里选择了金龙鱼。金龙鱼是一种富贵的观赏鱼,象征着幸运、高贵,有较强的品牌联想力。十几年下来,市场实践证明,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名字。

在外包装设计上,金龙鱼强调精美、亲和力和高品位,把瓶贴包装图案设计做得极为精致。在色彩上采用了红色和黄色,甚至在口味上都采用了最适合中国人的浓香风格。这些定位使金龙鱼小包装油从一开始就有着浓浓的中国特色,因此很快就被中国老百姓接受了。

与宝洁公司多品牌战略不同的是,宝洁公司比如洗发水产品功能定位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飘柔和海飞丝等是不存在直接的厉害冲突,但嘉里旗下品牌则不然。嘉里决策人的思路是这样的,与其等竞争对手和自己争夺市场,不如自己先设置竞争对手,根据市场需求,在不同层面,从高到低,在不同品种上,设立不同分支品牌遏制竞争对手的发展。

如金龙鱼花生油同胡姬花花生油是一种直接竞争,对此,嘉里的解释是:金龙鱼是个综合品牌(有各种类型的油品),而胡姬花是专业花生油品牌,用这个划分角度,新颖独特,值得中国企业思考借鉴。

福临门品牌同样是打喜庆牌,字面拆开来的解释是福气临门,这对于有着5000年悠久文化的中国来说,讨个口彩是最好的吉利话,这比什么都容易产生亲和力。

与嘉里多品牌战略不同的是,中粮集团精于一业,在福临门品牌上下足功夫,并没有大范围地去打造新品牌。论实力,中粮集团是世界500强企业,有雄厚的资本,在发展新品牌上资金应该不成问题,这也许和中粮领导人与嘉里不同的品牌观点有关。

中粮旗下还有一个能拿出手的品牌是鲁花。1998年,随着铺天盖地的广告,“鲁花花生油引发中国食用油革命”这一概念迅速传播,独特的广告宣传策略几乎使鲁花一夜窜红。不长时间,鲁花就一举跃上全国十大食用油明星阵营。

嘉里过去曾经强推过香满园这个副品牌,在这几年则加强胡姬花品牌锻造,今年上央视的除金龙鱼外就是胡姬花。中粮集团针锋相对,面对花生油这个较大的市场,推出的是鲁花花生油,期待继续扩大鲁花花生油在花生油市场继续扩大份额。于是,今年中秋期间,就看到金龙鱼对福临门,胡姬花对鲁花的局面。

价格战

中国商战在许多行业都发生过,每次价格大战的背后都是一轮市场洗牌,一些中小企业在一轮一轮价格大战中灰飞烟灭。价格战无疑抬高了入行的门槛,打压了一些质量品牌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最后价格战的结果往往是几位优胜者玩起了寡头垄断的游戏。

为抢占市场,从去年中秋开始,食用油市场上演了价格大战。年初,5升/桶装色拉油跌破30元大关,现在却只有二十五六元,竞争结果是市场向规模企业和优势品牌集中。据2002年3月份统计,销售前10位的食用油品牌市场占有率达到77.44%,而小包装油也在竞争中拼出了150亿元的市场。

上海市场的食用油价格历来是中国食用油市场的敏感点。今年中秋期间,刚刚上市的金龙鱼2.5升装第二代调和油标价23元,但经优惠后售价为22.5元;日清2.7升装烹调油原价36.40元,实际售价仅为20.60元;而海狮、天天旺、红灯等品牌的产品也有不同幅度的降价。一位经销商说,“一年前,金龙鱼5升装的调和油还卖50多元,现在只有30多元了。”在这场暗暗较劲的价格竞赛背后,是一个争夺日益加剧的食用油产业。

对价格战,上海福临门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立山曾有过这样的看法:“有些人看不起油脂行业,说每次你们降那么一两块真是没刺激——他不知道这是一个‘玩资本’的行业,一两块钱的降价就意味着几个亿的利润损失,长年下来,有多少人能玩得起呢?大乱之后是大治,只要挺过一两年最困难的时期,艳阳天就会到来。”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嘉里对价格战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深圳嘉里粮油商务拓展公司副总陈波认为,“在我跟同行看来,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利用入世后供应原料的变化,如何让散装油消费者接受我们,将小包装油市场做大,现在市场远未进入饱和状态,没有必要打价格战,这是对自身行业的伤害。”

以上双方谈话都温文尔雅,可我们别忘了,去年由福临门发起的价格大战,当时中粮还持有嘉里的股份,福临门和金龙鱼互相较劲还有自己兄弟互相残杀的感觉,但去年底,中粮出让手中嘉里所有股份后,形式就不一样了。不管是哪一方发起新一轮价格战,都将少了几份顾忌。新一轮价格战何时再次全面爆发,让我们拭目以待。

品类战

小包装食用油有多个品类,中国老百姓在上个世纪吃的油往往是散装的豆油、菜仔油等,后来先是色拉油、调和油、花生油,而后又出现粟米油、葵花油,让人眼花缭乱。随着中国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开始关注营养和健康,更关注食用油的原料和成分。为适应这一需求,一些企业开始从价格战逐渐转向开发新油品,并增大宣传力度,吸引消费者。于是,食用油市场竞争也表现为品类竞争。品类竞争由来已久,只是没有现在这么激烈,品类竞争的最终受益者是消费者。

在小包装油市场上,品类方面的竞争格局一直是呈金字塔状:最底层的,也是目前销量最大的是色拉油,中间层是市场份额第三的调和油,最上面的是天然食用油。从成长性来看,以非化学手段加工而成的花生油是纯正的绿色食品,在三大油种中成长速度最快,是高档油的代表。

我们先来说一下几种油的特点。最先出现在中国老百姓视野里的是色拉油,色拉油是一种用菜籽油或豆油、棕榈油加上各种中介质,经过脱色、脱酸、脱臭后精炼而成,色拉油在卫生条件方面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加热后不起沫、不冒烟、无色无味,一直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然而,这种油没有太多油香,不适应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为此,1990年,金龙鱼进入中国首推的产品便是调和油,即将花生油、芝麻油等同菜籽色拉油混合起来,在卫生安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营养和美味。食用油市场逐渐从毛油时代进入到色拉油和调和油时代。1995年,福临门进入市场,成为金龙鱼在调和油市场的主要竞争者。1998年,花生油强势闯入食用油市场。在众多花生油生产企业中,鲁花对这一品类的宣传似乎最充分。随着铺天盖地的广告轰炸,鲁花迅速窜升为继金龙鱼、福临门之后的第三个全国性品牌。然而,如何攻克花生容易发霉的问题,仍是花生油能否在品类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关键。

色拉油从品质角度来说无疑是纯度最高的食用油脂,但该油脂中的一些营养成分可能会大量损失,因此从有利于环保,又不损害健康的角度出发选择高级烹调油也不失为良策。而目前在欧洲就已经出现了趋向食用天然食用油的趋势。在天然食用油领域,橄榄油和粟米油都一直是国外受宠的产品,但由于我国是世界花生的主要生产国,因而花生油便更快、更自然地成为中国人天然食用油的首选了。

调和油则在卫生基础上对油的营养有更高的要求,一般是在菜籽油里兑上一定比例的花生油加以调和,达到增加香味的效果,它在配方上也不断改良,品种很多。我国食用油市场逐渐从毛油时代进入了色拉油和调和油时代。

2001年3月份,金龙鱼隆重推出粟米油,号称斥资数亿元进军“粟米油”市场,并提出了“健康新概念”来倡导一种全新的消费观念。有业内人士称,金龙鱼挺进粟米油市场定有原因:其一,鲁花花生油大力宣传绿色健康,给金龙鱼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推出粟米油可以阻击花生油对于色拉油的侵占;其二,表明国内食用油厂商有意在WTO到来之际,抢先占领高档油市场;其三,说明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之后,开始从卫生、安全用油阶段步入健康、营养用油的新发展时期。粟米油早已风靡欧美,既去除了油脂中的各种有害物质,又保留下特有的营养与芳香,吸收率高达97%。一时间,粟米油大有取代花生油之势。但由于粟米油价位较高,只能吸引消费层次较高的消费者,短期内还难以和色拉油、调和油、花生油平起平坐。

为继续捍卫行业领跑优势,金龙鱼今年上半年研制推出第二代调和油,中秋节前在巨额广告拉升下,强行推向市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中国营养学会提出的膳食脂肪酸建议,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最佳比例为1∶1∶1,达到这一比例,人体益于吸收。金龙鱼称,第二代调和油正是按照这一比例生产的,并成为惟一获得中国营养学会DRI(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认证的食用油。目前,金龙鱼第二代调和油是市场终端走势最好的小包装食用油。

资本战

现代商业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实力的较量。油脂行业是一个高投入、低回报的行业,在热热闹闹的品牌战、价格战和品类战背后,必须有强大的资金支持。应对价格战必须有成本优势,而成本优势往往需要借助规模和强大的资本。因为品类的创新、市场营销与策划、广告宣传及促销活动等,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正如嘉里粮油董事总经理李福官所说:“对任何一个粮油企业来讲,动用几个亿的资金是很平常的事,但是回报一般只在2%~3%。”

“金龙鱼”属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麾下,注资后盾为马来西亚郭兄弟集团,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是郭兄弟集团专为中国的粮油企业而设立的一个投资公司,资金应不是问题。目前,嘉里在遍布中国六大地区建立了7个生产厂,培育了包括金龙鱼、元宝、胡姬花、鲤鱼、手标和香满园等在内的16个食用油品牌。正是雄厚的实力,使金龙鱼的品牌运作游刃有余。

福临门、鲁花等背后则是中粮集团。中粮集团全称是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于1952年在北京成立,是中国政府直接管理的44家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是一家集贸易、实业、金融、信息、服务和科研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横跨农产品、食品、酒店、地产等众多领域。1994年以来,一直名列美国《财富》杂志全球企业500强。 中粮在食用油行业的合作伙伴是美国ADM,也是全球500强企业,这种强大的股东优势是内地其他食用油生产企业难以比拟的。粮油巨头的强强联合,不仅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而且也有利于实现资源在全球求市场上的优化配置。中粮和ADM作为国际粮油市场上的巨头,对国际市场油料作物的供求趋势和价格变化非常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将其国际贸易的经验和优势转化成了成本采购上的优势。

2000年,中粮聘请麦肯锡等国际著名管理公司为顾问,实施了以重组、改制、上市为主要内容的重大变革。中粮集团成立了专门的油脂部,对所控股经营的5个油厂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同时,2001年初中粮将"福临门"业务注入了其拥有的香港上市公司"中粮国际"(香港联交所编号0506)将依托香港资本市场,加大对"福临门"的投入。

在散装油夺食的部署中,中粮先是于去年年底出售了所持有的“金龙鱼”全部股权,然后在今年5月份联合美国ADM公司和新加坡WILMAR公司共同投资5000万美元,在防城港建立大海粮油,主要生产“福临门”系列食用油,开拓西南大市场。至此中粮集团油脂业务所投资控股的食用油生产基地增加到5个,总投资规模超过20亿元,划归福临门公司所有。其他4家分别是东海粮油,位于张家港;黄海粮油,位于山东日照;北海粮油,位于天津;以及位于广东增城的东洲粮油。这些油厂大部分分布在沿海地区,形成了立足沿海发达地区、辐射中国内地的合理的产业布局。中粮方面宣称:要用3年时间,将“福临门”打造成中国食用油的第一品牌。

综述
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中国食用油消费量达到1200多万吨,销售总额大约为600亿人民币,其中小包装食用油的年消费量约为100万吨,约占食用油消费总量的8%,销售额约为80亿人民币。

尽管目前小包装食用油尚不到10%,但是随着城乡居民、特别是大中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食用油消费发展趋势上,安全、卫生、健康、营养等新观念越来越突出。中国的小包装食用油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消费量以平均每年25%的速度增长。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小包装食用油已经取代散装食用油成为市场主角。在北京和青岛等一些已经取消了二级油或散装油销售的城市,小包装食用油所占的比例更高。食用油行业正孕育着巨大商机。小包装食用油行业将成为未来几年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行业之一。

小包装食用油行业这几年是中粮和嘉里的天下。据2002年3月份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重点大型零售商场的销售统计显示,销售前10位食用油品牌及市场占有率分别为金龙鱼(28.67%)、福临门(18.75%)、 鲁花(9.18%)、元宝(5.96%)、中昌(4.91%)、骆驼唛(3.27%)、红蜻蜓(2.15%)、胡姬花(1.58%)、鲤鱼(1.52%)、鹰唛(1.45%)。

其中金龙鱼、元宝、胡姬花属于新加坡郭氏(郭鹤年)兄弟集团旗下的嘉里粮油,其累计市场占有率达到36%;而分列二、三位的福临门、鲁花则属中粮集团旗下(福临门为中粮控股、鲁花为中粮参股),二者相加市场占有率为27.93%。另外在嘉里旗下,还有分布于全国六大地区的万黛兰、嘉龙、祥龙、巧厨、宝鹭等12个区域品牌,而中粮还有一家四海。

据了解,嘉里粮油去年的销售收入为60亿元,今年则把目标锁定在80亿元;而中粮集团下属的福临门食用油去年营销业绩亦不错,增势也很迅猛;山东鲁花为自己定的目标是,到2005年,花生油加工生产能力扩大到30万吨,年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据专家估计,中国的食用油市场2003年底将达到300亿元,2005年超过500亿元。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食用油品牌进入高速增长阶段,有三大趋势已渐露端倪:一是小包装在市场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二是质量差、规模小的地方小厂在大企业的挤压下迅速瓦解;三是小包装食用油越来越向大品牌集中。

食用油市场众多品牌竞争的热闹也好,行业“寡头”的寂寞也罢,作为刚刚迈入世贸组织这一特定大背景下的我国食用油市场充满了太多的变数。

虽然目前嘉里和中粮处在食用油行业排头兵位置,但风云变幻的市场随时都有新的兵家出现。随着入世,早已在国门外徘徊的国外油脂巨头,也要到中国市场分一杯羹。印度尼西亚粮食大王林绍良已经在福建投巨资建厂;而另一家印尼大企业金光集团在浙江投资的“大满贯”则已经赫然进入市场前五强的行列。与中国市场目前的两强比起来,国外的油脂巨头在经济实力、经营管理上决不处于劣势,相信在未来的食用油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洗牌之后,浮出水面的就是几个大的品牌,形成行业寡头,但集中到大品牌并不意味着竞争完结,

对于中国的食用油行业来说,龙虎斗刚刚开始,这个行业还会有更为激烈的竞争。我们也预感到,在龙虎斗之后,也许还有三国鼎立等等变化,但不管怎么说,共同做大一个蛋糕是中国食用油行业的共同愿望,我们期待这个行业更加成熟,越来越好!

『捌』 鲁花花生油的历史

伴随着经济能力与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健康”成了被越来越多人关注的话题,“餐桌革命”也渐渐成了一个耳熟能详的提法。这一次,志在引领“革命”的是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巨头——山东鲁花。近日有消息传来,该集团一套完善新颖而有的放矢的市场推广计划即将在南方市场启动。计划的主体,依然是鲁花的支柱产品——花生油。

“长生果”炼制“长生油”

“鲁花之所以把生产花生油作为支柱产业,除了振兴花生产业的考虑外,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花生及其制品在预防疾病方面的价值已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鲁花集团老总孙孟全是个执着于花生产业几十年的人,在他看来,“花生油无疑是由‘长生果’炼出的‘长生油’。”

其实只要在网络上输入“花生”字样,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大量学术资料、图表、数据。其中,有一个很经典的来自美国的实验:第一组人限制脂肪摄取量,并以米、面、淀粉类为主食,另两组人则在保持高脂肪摄取量的同时,食用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花生油和橄榄油,结果,第一组试验对象的血脂和有害胆固醇明显高于后两组人。而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证实,花生食品使人们患糖尿病的风险降低30%,并认为花生油脂的成分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胆固醇均有好处。据悉,国际上许多研究脂肪代谢的科学家都赞成发展花生油脂,使之成为对付心脑血管疾患的手段之一。

一个已得到证实的说法是,花生油、花生及其制品,富含维生素E、A、B1、B2、叶酸以及大量的锌、钙、磷、铁等微量元素,人体需要的42种营养素,花生中就含有37种。“凡是对人类营养健康有益的项目,就会立即引起科技界的关注,不惜重金去开发。”孙孟全董事长告诉笔者,美国对花生科研十分重视。国家级别的大机构有4个,据悉已培育出10多个高油酸的花生品种,有的含油酸达到85%,比橄榄油含油酸还高。此外,2003年12月25日,澳大利亚也在网上发布消息,已开发出含油酸85%的花生品种。澳专家预测,到2005年,澳大利亚将全面推广栽种这种高油酸的花生新品种。

“毋庸置疑,花生产业早已得到全世界的重视,其前景十分广阔。”孙孟全如是说。

鲁花:执着的中国“花生油专家”

“鲁花计划在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末,花生油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销售收入实现100亿元,向中国食用油第一品牌的目标迈进。”鲁花人如此豪言壮语的背后,是一份对花生产业长达几十年的执着。

上个世纪80年代,食用油的生产工艺只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土榨油,生产工艺简陋,卫生条件差,做菜时冒烟起沫,形不成规模化生产;另一种叫浸出法制油,是用有机溶剂提取,生产工艺中需要进行溶剂消除,高温精炼,脱色、脱臭等,难免造成一些营养成分的损失。想生产一流的花生油,利用传统工艺肯定是行不通的。从1986年开始,鲁花人用整整6年的时间在1992年春天攻克了所有技术难关,独创了“5S纯物理压榨工艺”。该工艺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外空白,鲁花由此成为中国食用油压榨工艺的独创者。

2002年5月28日,30多位全国油脂专家为修订国家油脂标准,在山东鲁花聚会。闻着鲁花花生油的扑鼻香味,一位搞食品风味化学的老专家说,坚果植物的天然香味是非常珍贵而复杂的,咖啡的香味由385种成分构成,花生的天然香味大约有200种成分,世界上再好的香精,也绝对勾兑不出真正的原汁原味的花生油。专家们一致表示,鲁花花生油的“真香”,与其特定的工艺“压榨”技术密不可分。

2003年7月,鲁花公司传来振奋人心的喜讯:公司“5S物理压榨工艺及营养配方食用油品开发项目”,通过山东省科技厅科技成果鉴定,结论为:“工艺技术、产品质量及产业化规模均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为中国食用油走向国际市场创立了民族品牌。”鲁花集团公司常务副总辛旭峰告诉笔者,“5S物理压榨工艺”通过市场运作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专家指出,这一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将显著提升食用油的安全与营养品质,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能够促进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有利地位,促进我国花生、大豆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化进程。

“长生油”产业的长盛之路

“关注健康用油,关注花生产业,需要包括鲁花在内的所有有识之士的努力。”说起花生与花生油,鲁花集团企业文化部于主任侃侃而谈。花生在所有大宗油料中,出油率最高,达40%以上;营养价值也很高,使用性能又非常符合东方人的饮食传统;我国的花生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明显的规模优势、价格优势和质量优势,总产量、总产值在世界上占第一位。所以大力发展花生产业是解决我国油脂问题的根本出路。

在鲁花集团的资料室中,笔者看到了当年专家论坛的一份记录。中国粮协油脂专业分会王瑞元会长的一段发言非常深刻:我国每年的食用油消费量达1300万吨,但是却需要进口。近几年每年的进口油脂数量高达400万吨~700万吨,既要花掉大量的外汇,又影响了我国食物战略安全。这位专家表示,在油料生产方面,大豆、油菜籽我国缺少国际竞争优势,面对这种局面,我们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大力发展花生产业。用国产花生油替代进口食用油脂,应视为关系国家利益、农民利益、民族工业利益的大事情。专家们最后普遍表示,我国北方沿黄省区直到新疆,应形成一条大产业带。而建立这条产业带,则应当以山东为依托,以鲁花为依托,以科技和信息为依托。

据悉,受国外启发,中国的营养界及有关单位,对花生品种、花生油及花生制品研究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国唯一的花生研究机构山东花生研究所2001年从莱西迁往海滨青岛,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进行研究,并与山东鲁花集团科研中心合作,进行花生太空育种。营养专家对花生油、花生及其制品的特殊营养保健功能的新发现,给花生食品增添了新的活力。

“山东鲁花花生油科技中心,已与国内几所专业大学,与世界500强粮油巨头联手合作,对花生的深加工进行重点研究开发。”孙孟全董事长很有信心地告诉笔者,极富营养保健功能的花生油、花生制品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及,那时,中国的花生油必然会像橄榄油一样,昂首走向世界。

呵呵,偶然看到这样一篇文章

『玖』 古时有花生油吗有的话、在那么古老时候人们都是怎么榨出油来的

问题1:古时有花生油吗?
有。但相对较晚。
我国历史上的植物食用油品中,花生油出现较晚,据史料记载,花生作为油料植物,大约是从宋元时期开始的。清代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是这样说的:“落花生为南果中第一,以其资于民用者最广。宋元间,与棉花、蕃瓜、红薯之类,粤估从海上诸国得其种归种之。呼棉花曰‘吉贝’,呼红薯曰‘地瓜’。落花生曰‘地豆’……落花生以榨油为上。故自闽及粤,无不食落花生油。”檀萃的上述记载,写于清朝乾隆年间。但在他嘉庆十八年所写的《调疾饮食辨·油》篇中,却只记植物油四种:脂麻油(芝麻油)、豆油、芸台油(菜子油)、吉贝油(棉花子油),并无花生油。说明我国南方人宋元时期开始食用花生油,而北方人是在清后期之后。
问题2:有的话、在那么古老时候人们都是怎么榨出油来的?
植物油榨取的方法、技术约始于东汉,最早是“捣”,技术落后,且油料多用于照明、防雨水。真正广泛食用是在宋代以后。沈括《梦溪笔谈》云:“今之北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这时的榨油技术已经成熟,宋人庄绰说:“炒焦压榨才能生油”。这与近现代的榨油工艺相同。
花生油就是利用已有的芝麻、菜籽、大豆榨油的方法来榨油的。
传统的榨油方法(以花生油为例):
a、炒籽。
将晒干带壳的花生放在大锅中,用大火炒至外焦内脆。
b、碾料。
将炒好的花生用碾子碾碎为粉料。
c、做饼。
将粉料用模具压制成大小形状相等的“大饼子”。
d、榨油。
将料饼横向排列在油榨中,在油榨的一端通过人力用“撞筒”将大型楔子打入,饼料中的油经挤压流出。

『拾』 中国食用油的历史

目前,全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上的大小品牌有400—500个之多,而在市场份额上,嘉里集团和中粮集团旗下的十几个主要品牌就占去60%以上,其余份额极为分散。如此,市场之争也就表现为两大集团之间的博弈。

1991年嘉里集团进入中国之后,先是打响金龙鱼品牌,之后迅速占领全国市场,又以投资入股方式培育出16个品牌,并靠这16个品牌在全国编织营销网络,“嘉里系”一举夺得市场头把交椅。相比较而言,中粮集团品牌意识的觉醒要晚得多,但中粮以国有背景和历史形成的优势,在1995年推出“福临门”品牌之后,迅速取得了可观的市场份额。除了福临门外,上海的海狮、山东的长生、北京的火鸟、武汉的中昌等都成为当地的佼佼者。中粮控有一定的鲁花股份,所以鲁花的迅速扩张实际上也属中粮系的扩张,可以说,在征战四方中,鲁花是中粮系的排头兵。

1998年,随着铺天盖地的广告,“鲁花花生油引发中国食用油革命”这一概念迅速传播,独特的广告宣传策略几乎使鲁花一夜窜红。不长时间,鲁花就一举跃上全国十大食用油明星阵营。

鲁花打出的概念牌无异于在这个行业释放了一颗“花生油卫星”,但在靠资本说话的食用油行业,与动辄数以十亿计的粮油大鳄相比,鲁花的实力并不突出。但鲁花的战功源于通过广告而打出了两张成功的“概念牌”:一是宣称“食用油第二次革命”,二是首创“特香”概念。

从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营销网络的建设来看,金龙鱼、福临门、鲁花已经成为这个市场的三大品牌。在全国市场竞争中,品牌竞争更趋向于品类竞争。在目前小包装油市场上,主要有色拉油、调和油和花生油三大油种,而以色拉油所占比例最大;但从成长性来看,以非化学手段加工而成的花生油是纯正的绿色食品,在三大油种中成长速度最快,是高档油的代表。从趋势上来看,随着消费者的成熟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在色拉油和花生油之间一定会有一个份额前消后长的过程,即使总的份额不会上升,但花生油侵蚀色拉油份额的趋势也不可避免。可以预见的结果将是,色拉油、调和油和花生油三大油种将三分小包装油天下。

品类差异由来已久

色拉油是一种用菜籽油或豆油、棕榈油加上各种中介质,经过脱色、脱酸、脱臭、脱腊、脱味后精炼而成的食用油,不可否认的是,色拉油的出现,使中国的食用油行业在卫生条件方面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这种加热不起沫、不冒烟、无色无味的色拉油也一直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调和油则在卫生安全的基础上,对食用油的营养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工方式一般是在菜籽油里兑上一定比例的花生油与之调和,以达到增加香味的效果。因在配方上不断有改良,所以现在市面上的调和油品种很多。这种从毛油过渡到色拉油和调和油的时代,便是中国食用油市场的起步和初级发展阶段。

事实上,中国食用油行业早就存在着品类概念之争,比如动物油和植物油、花生油和大豆油……,只是这种争论更多地存在于动物油和植物油区别的层面上。在很多人看来,植物油之间的区别并不大,几乎所有的小包装食用油企业都处于同一个植物油阵营,他们共同的对手便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形成的以食用动物油为主的饮食习惯,但现实的市场利益终于使这个原先的共同阵营产生分化,于是一切开始“裂变”。

阅读全文

与红灯花生油有多久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