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国栽培苹果有多少年的历史
苹果栽培史
中国苹果即绵苹果,古称柰,从有文字记载起,至少已有2200多年的栽培历史;沙果作为果树栽培大致也有2000年左右的历史;海棠栽培则较晚。
一、柰的栽培历史
柰最早见于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公元前125-前118)中:"梈柰厚朴"。其中"柰"多数学者认为就是后来的绵苹果,即中国苹果的古称。据《西京杂记》(公元3-4世纪间)记载:当时"上林苑"中的各种果树,都是"初修上林苑时,群臣远方各献(的)名果异树……"其中有"柰三:白柰、紫柰、绿柰"。柰既然以名果贡献,则在原产地的栽培就必然更早了。公元3世纪20年代,曹植有《请白柰表》和《谢赐柰表》,《史记·货殖列传》中曾记述当时内地已大面积生产的几种果树,但并没有提及柰。总之,根据汉代以来柰的名称与内涵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绵苹果也存在一个发展的过程。
二、西洋苹果栽培历史
19世纪中叶后,海禁开放,西方文化大量输入,果树资源交流更加频繁。苹果属果树也随之引入。
1、早期苹果引进概述 早期引种苹果的途径是多方位的。其中以山东最早,据烟台的地方史志记载,1861年美国长老会成员约翰·倪维思(John L.Nevius)受长老会派遣,由上海来山东登州(今蓬莱市)。因倪妻患病,1864年返美。1871年倪氏夫妇重返烟台时,带来西洋苹果、洋梨、美洲葡萄、欧洲李及甜樱桃等果树品种,在烟台毓璜顶东南山麓建园栽植,取名"广兴果园"。
2、20世纪前半期苹果引种及生产概况 20世纪初,辽宁、山东苹果发展较快。1909年旅顺最大一处苹果园(后改为旅顺农场)中有国光96株、倭锦550株。日俄战争后,旅顺、大连的租借权转归日本后,1909年在熊岳建立苗圃(1913年改为农事试验场),再从日本引进一些主栽品种,1910年引入红魁、祝光、旭和国光等;1914-1921年间又引入玉霰等3个品种。
3、苹果生产恢复时期 从1950-1952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扶持农业生产,对果树生产发放无息贷款,减免果业税收,同时还在重点果区建立果树技术指导机构,通过供销社组织果品运销,提高果农收入,促进了果树业的复苏。在老苹果产区,残存的苹果老树迅速恢复了树势,主要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治,并开始组建第一批国营园艺场(其中北方以苹果为主),因此,产量急速回升。
4、50-60年代苹果业的兴起 从l953年起,中国农村互助合作运动兴起,大大地鼓舞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l955年农业部提出了"以互助合作为中心,大力提高现有果树的产量和质量,有计划地积极向山区、荒山扩大垦辟新果园",新建果园一律免征农业税,并相应改善购销工作。
5、商品基地的建立与发展 从1985年起,由于苹果收回投资快,效益高,除广东、广西、湖南、海南及上海等五地不适于商品生产栽培外,其他地区都把发展苹果生产作为开发山区、脱贫致富或积累资金支持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其中陕西省发展尤为突出,在渭北地区建立25个优质苹果基地县,秦冠、富士等品种占了绝对优势,产量也迅速上升,有后来者居上的趋势。从1992年达到年产8.429×105t,仅次子山东、辽宁。1993年超过了辽宁,居全国第2位。1995年全国各省的面积与产量。
『贰』 苹果的栽培历史是怎样的
苹果原产欧洲中部、东南部,中亚细亚至我国新疆。欧洲在纪元前300年,M.P.Coto已记载了苹果的品种。其后,古罗马人开始栽培,并用嫁接繁殖。18世纪J.B.蒙氏(1765-1842)及T.A.奈特氏(1759-1838)已利用自然杂交进行实生苗选育,逐步推广栽培。发现美洲新大陆后,欧洲移民把苹果传入美洲,在美洲又培育了不少新品种。日本在明治维新时代,从欧美引入了苹果,乃传入亚洲。此后,澳洲、非洲也都相继引入苹果。近百年来,世界五大洲都先后有了苹果栽培。
原产我国的绵苹果,在汉代已有记载。在魏晋时代已有栽培。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有关于柰和林檎的详细阐述。柰就是现在的绵苹果,包括槟子在内;林檎即沙果。故苹果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已有2000多年,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苹果的繁殖、栽培和加工等方面的丰富经验。甘肃河西走廊成为绵苹果的中心产地。现绵苹果在陕西、甘肃、青海和新疆仍有广泛分布,并有100~150年生的老树。新疆还有苹果原始森林,它是可供利用的苹果自然资源。
19世纪中叶以后,国外大苹果品种通过西方的传教士引入我国,经过当地群众的选育、繁殖、推广,已有一定的规模,尽管栽培历史短,但发展速度很快。1952年,我国苹果产量只有11.8万t;2001年苹果栽培面积发展到206.62万km2,产量2001.5万t,分别占到我国水果总面积和总产量的25%和33%。1984年国家放开水果市场以后,极大地调动了果农的积极性,1984-1994年10年间,年均增产苹果80万t,1994-2000年年均增产苹果150万t。
从1997年开始,苹果生产进入调整阶段,非适宜区和适宜区内的老劣品种以及管理技术落后、经济效益低下地区的苹果栽培面积大幅度减少,苹果优生区及经济效益较高的地区苹果面积稳定发展。到2001年我国苹果栽培面积由历史最高水平1996年的298.68万km2调减为206.62万km2,5年间平均每年减少84000km2。苹果生产开始由数量扩展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栽培面积渐趋合理。
『叁』 苹果有多少个品种我国栽培苹果有多少年历史
世界上的苹果品种,经过人们的长期栽培和选育,迄今不下1万余种。究其来源,可概括为以下5个方面:
一、自然杂交种 目前世界上的绝大多数苹果品种来源于自然杂交种。由自然杂交种形成苹果品种,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迄今人们栽培的苹果品种中,仍有不少来源于自然杂交种。例如,当今世界上栽培最为广泛的金冠(Golden Delicious)、元帅(RedDelicious)、司米斯(Granny smith),以及中国过去栽培最多的国光(Ralls Janet)、红玉(Jonathan),英国的著名品种桶苹(Coxf's orange pippin)等,都是来源于自然杂交种。
二、芽 变 芽变是植物的营养组织在经常进行的细胞分裂过程中,由于外界条件(气候、土壤、砧木及栽培技术措施等)的影响,产生出与母细胞不同的新细胞,形成了在某些方面与同一母株上其他枝条,或芽子不相同的枝或芽,其上所结的果实因而发生了相应的变异。
苹果是果树中最易发生变异的一种。由于芽变与原来的母本在某些性状方面产生了差别因而人们常常将其视作一个新的品种。
据文献报道,产生芽变最多的苹果品种首推元帅。目前,已经发现的元帅系芽变多达160余种;其中,在美国苹果生产中栽培较多的达32种。 除元帅系外,金冠也是容易发生芽变的苹果品种。金冠的芽变约有30多种,金矮生(Goldspur)和无锈金冠(Smaothe)为其最著名的芽变。
富士(Fuji)是中国近年来大量发展的苹果品种,也是国际上的热门品种。由于富士果实品质优异,耐贮藏,深受人们青睐。目前日本已报道的红色芽变,多达数十种。其中,有名的为:秋富l(Akifu1)、秋富2(Akifu 2)、秋富47(Akifu 47)、长富2(Nagafu 2)、长富6(Nagafu 6)、长富12(Nagafu 12)、岩富lO(1wafu lO)等。这些芽变的果实色泽,均优于原始母本
三、人工杂交 人工杂交,是在人的干预下,创造新品种的有力手段。 右表为国际上具有相当发展潜力的人工杂交育成的苹果新品种 人工杂交育种,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它不是静待自然界的恩赐,而是通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去创造,较之自然实生和芽变产生品种要快得多。
四、无性杂交 无性杂交,也是产生苹果品种的途径之一。最有名的事例是,米丘林育成的枸橼形莱茵特苹果。
五、人工诱变 利用电离辐射处理苹果树的枝、芽,也可以获得新的品种。日本吉田义雄等利用60Co处理富士苹果幼苗,获得了Fuji Redsportl和Fuji Redsport 2等,一些有价值的辐射系。
苹果品种分类
世界上的苹果品种在l万种以上,为了研究和应用上的方便,人们试图将如此众多的品种进行分类归群。不同品种间,因其来源和性状表现十分复杂,很难求得一种令人满意的分类方法。目前,苹果品种的分类方法,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5种。
一、果实外形、色泽分类法
这种分类法,是根据果实的外形和色泽进行分类的。就果实外形而言,有长形、圆形、扁形、棱形、柱形等多种。果实色泽,有红色、黄色、青色、绿色、条红、全红等多种。由于大量品种在果实形状和色泽上差异纷繁,所以,这种分类法的实用价值很小。
二、生态地理分类法
这种分类法,是根据品种的原产地,及其所要求的生态条件进行分类的。不同品种原产地的自然条件不同,由此所形成的生物学特性也不一样。因此,这种分类法,在生产上有一定的意义。俄罗斯学者格留涅尔(A.M.rpmuep),曾根据世界苹果品种原产地的生态地理条件,把苹果品种分作乌拉尔品种群、中俄罗斯品种群、北高加索品种群、外高加索品种群、中亚品种群、东欧品种群、欧洲大西洋沿岸品种群、南欧品种群,以及北美品种群等9个类群。
三、倍性分类法
这种分类方法,是根据苹果品种染色体的倍性进行分类的。研究认为,绝大多数苹果品种都是二倍体,2n=34;少数品种为三倍体,2n=51;极少数品种为四倍体,2n=64。
三倍体和四倍体品种的特点是,植株生长势旺,叶片和果实肥大。许多三倍体品种丰产性强,果实品质优异,颇受生产者欢迎。比较著名的三倍体苹果品种有:
Baldwin 美国古老品种,20世纪初为一主栽品种。
Belle de Boskoop 德国古老品种,迄今在欧共体国家中仍占相当比重。
Bramley's seedling 英国古老品种,迄今仍为英国最主要的烹调用栽培品种。
Hokuto 日本品种,品质优异,发展迅速。
据报道,已由一些品种中发现有四倍体类型,但品质优异的较少,较好的有Daud'ste-traploid Golden Delicious和Maxwell McIntosh等。
四、花期、熟期分类法
这种分类方法,是根据苹果品种的开花期和果实成熟期进行分类的。依花期的早晚,把品种分作早花和晚花品种群;依果实的成熟期,把品种分作特早熟、早熟、中熟、中晚熟和晚熟品种群。这种分类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大。
五、用途分类法
这种分类方法,是根据果实用途,把苹果品种分作生食、烹调和加工等3类。世界上的苹果栽培品种,主要为生食品种。英国的烹调用品种栽培比重较大;过去,法国栽培的酿酒用品种较多。
主要品种介绍
世界上的苹果品种,虽然不下万种,但生产中经济栽培的也不过四五十种。现将国内外主要栽培的经济品种,以及有发展潜力的新品种,大体上依果实成熟期的早晚加以描述。
嘎拉(Gala)
『肆』 中国的苹果栽培史
苹果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了。相传夏禹所吃的“紫奈”,就是红苹果,可见中国有苹果已经很久远了。晋朝郭义恭著《广志》中说:“西方例多柰,家家收切曝干为脯,数十百斛为蓄积,谓之频婆粮”。当时已知“正月二月中,翻斧斑驳椎之,则饶子”。即类似现代的环状剥皮技术,来促使多结果。可见,晋代中国种植苹果的技术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了。宋人李调元的《南海百咏抄》,已有咏苹婆果诗云:“虞翻宅里起秋风,翠叶玲珑剪未工,错认如花枝上艳,不知荚子缀猩红。”迄至明代,不但有“夏熟”的“素萘,朱柰、绿柰”,而且“凉州有冬柰,冬熟,子带碧色”(李时珍《本草纲目》)。然而,中国古代栽培的柰和林檎,虽“光洁可玩,香闻数步”,但“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食”(见《群芳谱》)。原产中国的绵苹果,在汉代已有记载。在魏晋时代已有栽培。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有关于柰和林檎的详细阐述。柰就是现在的苹果,包括槟子在内。林檎即沙果。故苹果在中国的栽培历史已有二千多年,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苹果的繁殖、栽培和加工等方面的丰富经验。甘肃河西走廊成为绵苹果的中心产地。现绵苹果的陕西、甘肃、青海和新疆仍有广泛分布,并有100-150年左右的老树。新疆还有苹果原始森林。它是可供很好利用的苹果自然资源。
『伍』 栽培苹果有多少年历史
苹果原产欧洲中部、东南部,中亚细亚乃至我国新疆。欧洲在纪元前三百年,专M.P.Cato已记载了苹果的品属种。其后,罗马人开始栽培,并有嫁接繁殖。十八世纪J.B. 蒙氏及T.A已利用自然杂交进行实生苗选育,逐步推广栽培。当发现美洲新大陆,欧洲移民把苹果传入美洲,在美洲又培育了不少新品种。日本在明治维新时代,从欧美引入苹果,乃传入亚洲。此后,澳洲、非洲也都相继引入苹果。近百年来,世界五大洲先后有了苹果栽培。
苹果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了。相传夏禹所吃的“紫奈”,就是红苹果,可见中国有苹果已经很久远了。
『陆』 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种植苹果
苹果在抄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袭的栽培历史,相传夏禹所吃的“紫柰”,就是红苹果,可见苹果在中国的历史已经很悠久了。晋朝郭义恭著《广志》中说:“西方例多柰,家家收切曝干为脯,数十百斛为蓄积,谓之频婆粮”。当时已知“正月二月中,翻斧斑驳椎之,则饶子”。即类似现代的环状剥皮技术,来促使多结果。晋代中国种植苹果的技术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了。宋人李调元的《南海百咏抄》,已有咏苹婆果诗云:“虞翻宅里起秋风,翠叶玲珑剪未工,错认如花枝上艳,不知荚子缀猩红。”迄至明代,不但有“夏熟”的“素萘,朱柰、绿柰”,而且“凉州有冬柰,冬熟,子带碧色”(李时珍《洁可玩,香闻数步”,但“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食”(见《群芳谱》)。19世纪中叶欧洲苹果入籍中国后,就逐渐代替中国的绵苹果。欧洲苹果先在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一带落户.
『柒』 我国种植苹果有多少年历史了
我国种植苹果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别名有:奈、林檎、里檎、来檎、频婆果等。栽培内的品种有100个左右,适宜沙容壤,阳光充足的地方。所以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种植,但大部分集中在南方区域。
==================
It's never really easy,
but it's OK. 胡峻源
==================
『捌』 苹果栽培的历史是怎么样的
苹果树起源地在北纬34°-42°的欧洲中部、东南部和中亚细亚以及我国的新疆一带。据记载,苹果在欧洲栽培至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但是,在纪元前300年时,已知的栽培品种仅有7个。后来,在长期的自然和人工选择作用下,苹果的品种变异百出。特别是近代,人们采用杂交育种、芽变选种和辐射育种等先进育种方法,创造了许多新品种。目前,在全世界,苹果品种已达到1万个左右。其中,生产上常用的栽培品种有20多个。
我国是苹果的原产地之一。现在,在新疆新源县的交托海山区、巩留县的莫库尔山区、霍城县的大西沟山区等,还分布着大片的野生苹果林,湖北江陵战国时代的古墓中还发现了苹果及其种子,这说明我国苹果栽培的历史也相当长久。据古籍记载,原产我国的小苹果类,如沙果、槟子、海棠等小苹果和大苹果中的绵苹果,早在魏、晋时代已有栽培。在古代,我国人民称苹果为“柰”。据公元三世纪《广志》写道:“柰有白、青、赤三种,张掖有白柰,酒泉有赤柰”,“西方例多柰,家以为脯,数十百斛,以蓄积,如收藏枣栗”。这表明当时在我国的西北,特别是甘肃河西走廊的张掖、酒泉、武威等地,苹果栽种已相当盛行。公元六世纪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一书中也谈到“柰”和“林檎”。这里所指的“柰”,就是今天的绵苹果(包括香果、槟子);“林檎”就是指现在的花红(包括秋果、红檎等)。书中还详细记述了当时苹果栽培、繁殖、贮藏和加工等技术。到了明代,《群芳谱》中载有:“柰,一名频婆,与林檎一类而二种”,“苹果,出北地燕赵者尤佳,接用林檎体,树身耸直,叶青似林檎而大,果如梨而圆滑。生青,熟则半红半白或全红。光洁可爱玩,香闻数步,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食,惟八九分熟者最佳。”还记述着苹果的收贮方法:“取略熟者收冰窖中,至夏月味尤甘美,秋月切作片晒干,过岁食亦佳。”明代的植物名实图考中也说:“柰,即苹果”。从上述可见,我国古籍中所论述的“柰”、“频婆”等就是今天所说的苹果。它在我国的栽种历史,至少已有1600年以上。
现在,我国各苹果产区所栽培的苹果树,除了原产我国的绵苹果以外,绝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的品种。这些品种的栽种历史,最长的只有百余年的时间。就地区而言,山东烟台是我国最早引入国外苹果品种的地区,大约于1871年由美国传入,最初引种的品种有绯之衣、伏花皮等,后来又引入青香蕉、倭锦、元帅等品种。在当地劳动人民的辛勤培育、繁殖、推广下,烟台逐步发展成为今天我国苹果的主产区之一。其次,是青岛,于1893年前后由德、日引入,输入的品种有伏花皮、红魁、黄魁、红玉等。再则,是辽宁南部的旅大市,于1905年从日本、朝鲜引入苗木栽植,主要品种为国光、红玉、鸡冠、倭锦等。此外,四川成都栽培的西洋系苹果,是1920年由英、美、加拿大引进;云南昆明所栽培的苹果,是1926年从法国输入;新疆伊犁地区栽种的大苹果品种,则是由苏联引入。由于西洋系苹果具有果形美观,色泽艳丽,风味甜香,特别是易运耐藏的优点,因而传入我国以后,迅速传播开来,现已遍及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广大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温带水果之一。
『玖』 我过栽培苹果有几年历史
大概有1000多年历史,西洋苹果是晚清传入我国,苹果一词是明朝才出现
『拾』 苹果有多少个品种我国栽培苹果有多少年历史
全世界的苹果栽培品种有9000多个,不过每个时期用于生产栽培的只一二十个。版苹果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权年的栽培历史,相传夏禹所吃的“紫柰”,就是红苹果,可见苹果在中国的历史已经很悠久了。晋朝郭义恭著《广志》中说:“西方例多柰,家家收切曝干为脯,数十百斛为蓄积,谓之频婆粮”。当时已知“正月二月中,翻斧斑驳椎之,则饶子”。即类似现代的环状剥皮技术,来促使多结果。晋代中国种植苹果的技术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了。宋人李调元的《南海百咏抄》,已有咏苹婆果诗云:“虞翻宅里起秋风,翠叶玲珑剪未工,错认如花枝上艳,不知荚子缀猩红。”迄至明代,不但有“夏熟”的“素萘,朱柰、绿柰”,而且“凉州有冬柰,冬熟,子带碧色”(李时珍《洁可玩,香闻数步”,但“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食”(见《群芳谱》)。19世纪中叶欧洲苹果入籍中国后,就逐渐代替中国的绵苹果。欧洲苹果先在山东烟台落户,19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山东青岛和辽宁南部,又相继引种,并开始进行经济栽培。中国除原有苹果属树种外,作为经济栽培的苹果品种绝大部分都是从欧、美、日、苏等国引入的,称为西洋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