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历史进步或 凭什么来判断某段历史是进步的呢
普通群众所能享受的 消费品 和 政治权力。
这两点就能看出时代进步的步伐。
⑵ 衡量历史发展的标准是什么
生产力是否发展,
⑶ 历史发展的趋势由什么决定
生产力与生来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源决定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生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更高阶段。
(3)以什么来衡量历史的进步扩展阅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
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这一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这是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科学依据。最后,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保持自己先进性质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⑷ 什么是“进步”进步的一般衡量标准是什么
进步就是你在传承的方向上播撒的欲望,反应在他者的思维中。 创新是一种观念,观念没有理性。 创新是二特性对局,对局中间有一个创新的第三空地。 创新是博弈中的常数,常数是人的创新潜能的价值体现。 文化创新是大自然中的无性繁殖,文化创新又类似嫁接,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这个独特形式进行文明的创造,当最终看到创新的结果时,那已经不是原来的文明了。 人与他物的合成都属于未来,未来基于欲望,人的生存道路就是与他人一起用欲望创造未来。 《博弈圣经》中说:“博弈的结构,不仅需要自己,还需要另外一个人和一个观众,这是博弈存在的三条件。”任何文化思想的传播都是除自身条件之外,还有两个条件才能构成,因此创新的文化基因也一定是一个三元结构,这样才能构成遗传与生态的文化遗传基因。任何被优先唤醒的科学与博弈的基因模式,都是一种观念思潮,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源头。 优先唤醒的特征就是开发自己的欲望,将情感和价值观传播给对象,融入对象的文化中成为新的基因。无论使用什么样的传播方式,无论结果如何,只要能从对象那里实现欲望都是唤醒,是创新,是进步。《博弈圣经》中给出了“进步”的定义:“就是你在传承的方向上播撒的欲望,反应在他者的思维中。”其实生命进步的奥秘就是在危机中不断地将活着的优势基因取代低效的模式。生物行为创新的现象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移动、奔跑才不会被捕食。 科学发展观就是被唤醒的大自然的基因模式,它不是一个人的文化,里面不存在个人理念,它是大自然自身发展的一条道路。《博弈圣经》中说到:“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发展”一词就是战略里的持续性特征,也是科学的自然属性。在自然实体中生物与自然的优先快照,就是观念,“观念是自身知觉、意识、思想、理智的对象”。我们的观念一定符合以上的科学与发展,沿着大自然铺设好的这条无形的道路前进,这本身就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任何政治家利用这一点都是找到了对政治、经济、军事及对智者文化的开放,都是找到了一个博弈取胜的非同步时间空间概念,就是让人们重新思考时间和空间、偶然和秩序的概念。我们可以从《博弈圣经》中得到启示:人的头脑越热,越冲动,越显示出时间的紧迫和空间的狭小,那么,开放的时间使人在自由的空间里冷静思考科学的理性,使第三空地得到扩充,也使创新空间得到增长。不难想象,创新一定是多元化、多态式的双赢结构,根据《博弈圣经》中的国正双赢理论,双方对抗无双赢,“国正双赢理论可以用于日常所有的事物,帮助世界上所有的人理解双赢概念的理论,只有大于两个以上的合作,才能谈双赢。《博弈圣经》里的国正双赢理论,能够团结更多的人一起多元化合作,双方才会出现双赢”。只有通过遗传交流合作才会显得庞大,才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为自己打开一条崭新的道路。众多人的合作是一系列共同进化中的实验,假如不能取胜,你就要放弃自己,选择合作,继续博弈。合作就是放弃自己旧的博弈主张,在第三空地里形成新的梦想,只有合作才会永远改变着双方。众多人的合作在飞秒瞬间分出的信仰形成的生物蚁团行为是一种能源,它又为精神高涨的情绪制造更加开放的背景,以及把社会变成科学发展观的生态园林。 《博弈圣经》里《博弈文化盛宴》一文中说:“领导人的行为一半是道德,一半是博弈。博弈是决策优先,道德是对抗默认。超智慧的领导人知道多少忍让,又何时竞争。他们总是寻找战略主题,制定规则,让他人竞赛。”只有竞赛,人心才会振奋,并被命题统一;只有竞赛,才能显示出文化命题引起壮观的生物秩序。 其实,很多人仍处于一个低级竞争的认识阶段,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经济竞争行为还是很简单的,大多数人见到利益的时候,本能地表现出原始竞争的自私,用战略的长远眼光看待这种赤裸裸的竞争行为,好像直接扑向食物。或许人们还不能真正简单地认识这些词的意思,如科学、文化、文明、知识、规律、真理、战略、战术、哲学、经济学、感情、爱、爱情、熵、正理、交流、观念、进步、道德、博弈等等。人们还缺乏太多知识,根本不知道科学发展观在传递执行中,需要一个正理均赢论的主线作为度量人力行为的尺子,直接将它引入具体事件中,就会对它产生疑惑。人们还无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高深,所以人们很自然地要问:什么是科学发展观?谁知道科学发展观?目前,科学发展观也遇到了一些理论上的困难,我们必须知道它的结构特征。今天,我们用唯物主义的物质世界观看待它,就会想到人的行为有三特性,水分子是三原子,DNA模型是三夸克,由此推断,科学发展观也似乎是三元结构: 一、科学发展观 二、正理均赢论 三、第三空地论 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一观二论”结构特征。 按照人们认识物理世界的习惯,一个为粒子,二个为数块,三个为实体,科学发展观就是一个实体,而且是一个“博弈实体”。这就符合人类认识自然的机理,能被人感觉,被人接受。 人们越来越把科学发展观的未来与自我联系起来研究正理概念。在这一个多世纪里,很多政治家用正确与失误的历史,一直将东西方主题文化进行交流,西方主义、东方思想、现代理论都以各种形式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完善。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文化基因结构是“一观二论”,这个三元结构很完整,以后我们讲述科学发展观的故事,会用大自然中的正理均赢论和第三空地论进行解释,才让人信服。 用科学发展观的正理均赢论建立的学说,感受到人在第三空地里有无限创新的价值潜能,并从中获取赢的能量。《博弈圣经》上说:“经过细致解读分析才深深地理解这是自然科学上的辩证和创新。相对性的国正论是连着两个世界的桥梁,它中间的第三空地象征着一个可创新的美丽世界,是深刻现实的艺术中心,那里表现出最深刻的精神现实,就是创造博弈结构的无限可能。一切创新突破都介入了人与世界的相际关系,一切创造都是博弈的结果。”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背景对局中的第三空地越是空无一物,越有无限的潜能,人们看不到的自我价值就实存在那里。我们用国正论区分出实体与性质的过程,也就是知识应用的博弈过程,它们的能量和信息可以在“一观二论”的三元结构内传递和均衡。科学发展观的正理均赢论是依据热流自发性的特点和热扩冷缩进行统筹,就是要用国正论在第三空地里进行均赢的分配。科学发展观的正理均赢论,它表现出的文化让人们看到充满人性和友谊的文明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人类最文明的进步,它是一个安全、繁荣、平等、均赢的和谐的观念。“一观二论”建立的和谐社会,它让人们的行为与自然同步,持续地不受自然和他人的影响,这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战略目标。 摘自《博弈圣经与科学发展观的特征》
⑸ 历史进步性什么意思
任何社会制度无不发源于一定的思想意识形态.思想意识形态变革是社会制度变革回的先导.经济社会答活动作为人的活动,从客观上说,始终离不开支配人的所有活动的思想意识,即便从主体作出符合实际要求的选择来说,也不能忽略主体性因素的影响.情况还不仅仅如此.社会制度的组织,首先是作为社会制度灵魂的制度目标,然后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确定的制度架构,以及具体的组织规则的确定,都是由思想意识形态决定的.简言之,一定的思想意识形态,为一定的社会制度提供了基本规则.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也是如此.因此,要准确把握资本主义的实质,特别是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看似令人困惑的的新变化,我们有必要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演变的角度,来透视和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⑹ 评价历史进步与倒退的标准
所谓历史进步和来倒退都是相源对的。从直接意义上来说,随着时间推移,历史是在一直前进的,不存在所谓的“退步”。但是,从单个国家、民族、地区上来说,可能会因为某些事情的发生而使其个体乃至整个世界受到影响,进步的步伐放缓甚至近乎停滞,这时我们可以理解其为历史的“倒退”。以目前普遍接受的观点来讲,诸如“元灭南宋”、“鸦片战争”、“一、二次世界大战”等都可以认为是导致历史倒退的例子,但同样有人认为,这些事情从其他方面导致了“民族融合"、“打破闭关锁国”、“世界秩序重新洗牌”的结果,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所以,综上而言,没有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历史进步和倒退的标准,硬要说的话,只看它是否是顺应你所需的方向发展的而定。
⑺ ,说明历史是如何以进步为补偿的
-
恩格斯曾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中学历史教材上,涉及到许多历史性灾难事件,我们应该如何运用这一观点去认识这些灾难性事件之后所产生的历史进步呢?本文以英国圈地运动、美国西进运动、“一战”、“二战”等史实为例加以说明。
一、圈地运动是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方式,直接影响了英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发展,它与历史前进的方向一致,为工业革命到来和发展扫清了障碍。
1、圈地运动使英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它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之一,它以残酷方式摧毁了自给自觉的小农经济,使集约生产的牧场和农场得以迅速发展,从而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大农业。同时,圈地运动也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
2、圈地运动使英国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首先,它造就了大批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自由劳动力,英国无产阶级由此而诞生,产业革命开始后,从事工商业和服务业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就是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其次,圈地运动也造就了政治经济雄厚的农业资产阶级,这对英国政治产生了极大影响。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及以后的较长时期,农业资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并在革命后掌权,直到工业革命中工商业资产阶级实力强大后与之分享政权。
二、西进运动是美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它为美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也对美国近代民主政治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西进运动扩大了美国的国内市场,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原料。其次,西进运动使广大移民带去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再次,随着西部土地的开发,为把农轻工业产品运往东部,随之而来的是桥梁、公路、铁路建设的兴起,这又推动了美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第四,西进运动是广大移民艰苦创业的历程,广大移民在与自然搏斗过程中,铸就了一种进取精神和开朗性格。移民经济独立的地位,又使得他们政治平等、自由民主倾向较为明显,这对美国政治产生深远影响。同时,西部新建工业城市吸引着大批东部工人,就业机会增加,工资水平也见增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美国的工人运动。
三、一战破坏了一个旧世界,催生了一个新世界。
(1)一战给欧洲政治带来了新的变化,大战后期爆发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极大地激励了欧洲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经受了考验,日益成为欧洲政治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2)一战把世界各国都卷入了世界政治的漩涡,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的发展,在俄国十月革命推动下,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为了争取独立和自由,投入到世界政治经济活动中来。(3)经过一战,惨遭战祸的世界人民普遍渴望和平,掀起和平主义运动,战胜国也希望维持有利于自己的和平世界秩序,避免再次发生战争带来的动荡,这就促成了国际关系调整,1919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国际组织¬——国联,它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呼声。
四、二战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战争教育了各国人民,争取和平和进步思想日益深入人心。(2)战争使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力量得到壮大,促进了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也使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壮大。(3)战后建立起来的雅尔塔体系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主张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和平共处,这对二战后初期东欧国家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苏联加强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起了积极作用。(4)二战后成立起来的联合国虽在成立初期为美国所操纵,但随着第三世界崛起,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安全、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5)二战中由于军事需要刺激了科技发展,而战后这些军用技术又为和平事业服务,这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总之,历史的灾难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是历史的辩证法,我们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要特别运用这一观点去分析历史现象的影响。
⑻ 任何灾难都以历史的进步为代价这句话正确吗
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可以预见,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更加成熟,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拓展,必将作为历史进步的具体内涵成为这次巨大灾难的补偿。总结概括和继承弘扬这次抗震救灾中凝聚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对新时期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和历史意义。 一、就像历史上每次伟大民族精神的展现都有全民族和全民性一样,这次抗震救灾中展示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全民族和全民性的特点尤为鲜明,即使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在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和平年代更是少见的。 全国人民: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13亿人的眼泪流在一起,13亿人的爱心同时涌动,13亿人的援手一齐伸出,13亿人共同在行动;一台“爱的奉献”文艺晚会就能募捐到15亿多善款,一项“特殊党费”的号召就有近20亿数额的交纳,一个献血的呼吁竟然造成交通堵塞;一位一次捐款可超一亿元的商人,一位堂堂男子在灾区回来的机场大厅可以泣不成声,一位年逾60岁的乞丐把乞讨来的零钱换成百元钞票塞进募捐箱。正是这些无数的普通人,成为凝聚和展现伟大民族精神的主体,成为升华和拓展伟大民族精神的推动者。 二、这次抗震救灾中迸发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对传统民族精神的一次继承和弘扬,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次集中的凝聚和展现,更是对伟大民族精神的一次新的拓展和推动。 不屈不挠、顽强前行的精神:在山崩地裂、人亡家毁的巨大灾难面前,灾区人民显得如此顽强、镇定、自信、坚韧;在余震危险随时袭来的抢险现场,十几万救援队伍表现出来的那种无畏、英勇、刚毅、执着;在巨大悲伤、哀思奔涌的时间里,中华大地上始终回荡着挺住、坚强、不哭、加油、前行的强音,凝聚起我们民族的那种历经磨难,百折不挠,决不屈服,顽强前行的伟大精神。正是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任何灾难都压不垮,任何困难都能战胜,推动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砥砺奋进,迎来伟大复兴的到来。 尊重生命、人性挺立的精神:始终把人的生命视为至高无上,“救人是重中之重”,“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要百倍努力”,以国民的生命危机为国家的最高危机,以国民的生命尊严为国家的最高尊严,以整个国家的力量去拯救一个一个具体的普普通通的生命;国家用最高的祭奠仪式向罹难同胞告别,巨大的悲伤弥漫着中国,全民哀悼祈祷汇聚成大悲大哀大祭;新闻报道前所未有的快速、公开、透明,既是对抢救生命的尊重,也是我们充满自信的表现,这些都昭示了党和政府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是人性光辉的闪耀和生命尊严的彰显。这次抗震救灾体现出来的尊重生命、人性挺立的精神,无疑是对伟大民族精神的一次拓展和推动,必将为伟大民族精神注入新的内容和生机。 灾难无疑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伤害和损失,但同时灾难本身也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没有一个民族的复兴之路是一帆风顺的。一个民族只有善于从灾难中学习,才能得到更快发展和强盛起来。这或许也就是我们老祖宗所讲的“多难兴邦”的道理吧。这次抗震救灾,确实让我们学到了不少新东西。就拿如何应对和处置重大突发性事件来说,第一时间公布信息,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开放国际救援队进入灾区,设立哀悼日降半旗祭奠平民,让民间力量、国际援助、各种媒体争相进入,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对媒体、社会和世界的全面开放,反映了我们党执政理念又有了新的进步。有媒体称,这是执政理念全面刷新的拐点,是中国全面融入现代文明的拐点。特别是这次伟大民族精神的集中再现和新的拓展,必将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这次巨大灾难的补偿。 这次抗震救灾显示出来的一切,特别是这次凝聚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必将作为人类的共同记忆,永远留存在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生命里。这次抗震救灾留给我们很多新的东西,也会给我们留下很多的思考,肯定也会改变我们很多东西。这次抗震救灾能够如此迅速有效展开,与我们改革开放30年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密不可分,让我们对坚持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次伟大民族精神的迸发,对这些年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消极负面的东西,无疑是一次有力的涤荡,更是对人们心灵的一次极大震撼,是对人们价值观的一次极好的教育,进而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平时是否对物质的东西看得太重了点?我们对国家、民族、社会、人民的公民责任和国民意识是否有足够的承担?我们有必要这样看重和追求金钱、权力、官位和个人利益吗?与他人、社会打交道是否可以多宽容点而不必太斤斤计较呢?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活着,人生主要价值取向是什么?我们应该思索点什么,我们应该改变点什么,我们更应该去做点什么? 抗震救灾中凝聚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它让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知道了如何共同面对巨大的灾难,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巨大挑战。这次巨大灾难,我们都走过来了。在今后任何灾难和困难面前,我们还有什么可以惧怕的,还有什么应对不了的。特别是80后、90后的青年人,他们几乎没有经历过比较大的灾难和困难,社会对这代在享受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总不太放心。但这次巨大灾难,让他们看到了,让他们感受到了,并让他们经历了。尤为感人的是,他们在十几万抢险人员队伍中,在几十万、几百万志愿者行列里,在亿万网民热议中,在13亿挚爱真情的援手里,都有出色的表现。他们也是这次伟大民族精神凝聚和迸发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相信,他们会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抗震救灾中凝聚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挥出长期的、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这正是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希望所在。 与时俱进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将永远伴随着、支撑着中华民族前行!
⑼ 推动历史进步的因素有哪些
推动历史前进的因素究竟是什么
1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⑽ 黑格尔认为历史进步的政治方向是什么
原动力、杠杆……都是恩格斯概括的,不是黑格尔的原话。黑格尔的相关论述,详见精神现象学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