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关于黄土高原的历史文化
从商代到周代这近抄千年的漫长岁月里,陕北黄土高原一直处在动荡之中,陕北族民们在战争的一次次冲击下,不断解体,又不断组合;不断减少成员,又不断增加新的成员。如此经过多次大的反复,终于以较为固定的形式存在了下来。这种形式主要表现为:政治上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经济上以农业、游牧、游猎三业并举的方式出现;社会流动性强却又趋于封闭;保持着较为原始的宗教信仰习惯及民情风俗;民间文艺具有了自己的形式和风格。
由此可知,时至周后期,黄土高原文化的基本模式已经形成。 这是一种多元体文化结构,是牧、猎文化与农耕文化经过长期的融合后所产生的合成文化。在这个融合中,经济形式的多样化起着决定这种文化的性质的作用,而经济形式的多样化又源于多部族的融合。这种合成文化,既区别于华夏的农耕文化,又区别于其他游牧游猎部族的牧猎文化,因而它有着自己多方面的特点。这种文化形态发展到东汉时期已经完全成熟,逐渐稳定下来,一直延续至20世纪初。
❷ 黄土高原都有哪些历史古迹
这问题相当于问“银行里有没有钱?”——太多了!
黄土高原就是陕西和山西。
山西有专尧的属封地,陕西有轩辕黄帝的陵墓,这两位都是中国人的祖先级的人物。随便一个历史都有五千年以上,这两个省怎能没有古迹?这两省随便一个县城上随便一块砖头都是古迹。
等会给你查查。查完再来更改答案。
❸ 黄土高原以前是什么样子现在变成黄土高原有多少年历史了
、黄土高原是抄由于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亚洲东部季风区强大的冬季风,来源于中高纬内陆地区,即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一带,风带来大量的沙尘,遇到太行山、秦岭等山地的阻挡,沙尘沉积下来形成现在的黄土高原。
2、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形成的。由于黄土高原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并容易出现暴雨,造成比较大的地表径流,而且由于地势起伏较大,流水速度较快,加上黄土这种土壤本身的土质就十分疏松,植被覆盖率低,缺乏对土壤的保护,因此该地区的流水侵蚀作用非常强烈,形成黄土高原崎岖不平的地表形
❹ 黄土高原上曾经有过大森林吗
据我所知,黄土高原上曾经有过大森林。
据大众印象,大西北的黄土高原是缺水、绿色少的地方,除了黄土、风沙、窑洞外,几乎没有可以圈出的生态。
但是黄陵,以轩辕黄帝陵园而闻名的县,意外地临海,有陕西黄陵国家森林公园。
这座南北长26公里,最高海拔1547米,面积43平方公里的山峰上生长着各种珍贵的乔木和大珍贵的油松。
陕西黄陵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陕西甘变革明老区,大桥山子午岭福利是全国首个以皇帝养生文化为主题的森林生态旅游区,陕西省唯一的森林养生地。旅游区内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在1000 ~ 10000之间,是周围城市近100倍的名副其实的森林“氧气”。
很久以前,人们为了防止野兽的攻击,在树上建了树屋,陕西黄陵国家森林公园内也有旅游景点3360树屋。
它建在高高的松树上,现在建了11个房间。两个房间,一个房间,一个房间,一个单间,一个夏天,山外40度的酷热,这里的山风凉爽清新,温馨,似乎远离尘世的喧嚣。住在这里,悠闲地看春花和秋月,静静地听着水潺潺流淌。是浪漫的年轻人谈情说爱的绝佳场所。
旅游区内有绵延万亩的原始森林,大部分是松树。三千高松树每棵树需要5 ~ 6个人牵着手才能怀抱。
在紫峨寺 ,紫褐色沙石崖 寺色彩纷呈,巍峨,自我史是因此得名的。自我史成立于北魏宣武帝庆明年(公元502年),兴盛于唐宋时代,距今已有1600年历史。3公里的空中漂浮着的栈道,从山的腰间像蜿蜒的巨龙一样长长地延伸着。著名的县公社就坐落在这里的悬崖上。
现在悬崖上还剩下很多石窟洞,历史长河中精雕细琢的佛像已经被消灭,但这些洞穴仍然留有雕刻的痕迹,让人们可以依靠过去的辉煌和繁荣!
❺ 黄土高原的资料急!!
黄土高原(英文:Loess Plateau 亦作Huang-t'u Kao-yuan或Huangtu Gaoyuan)
世界最大的黄土高原。在中国中部偏北,包括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河南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海拔1500到2000。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公尺之间,最厚达150∼180公尺。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但由于缺乏植被保护,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
在中国北方,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黄河流过黄土高原方公里占世界黄土分布70%,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
平坦耕地一般不到1/10,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斜坡上。地块狭小分散,不利於水利化和机械化。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每年经陕县下泄的泥沙约16亿吨,其中90%来自黄土高原,随泥沙流失的氮磷钾养分约3,000余万吨。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是中国改造自然工程中的重点项目,治理方针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这种治理措施已取得重大成绩。黄土高原地区蕴藏著丰富的煤炭、石油、铝土矿等资源,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地貌类型
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肃东部的董志塬,陕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宽阔,适于机械化耕作,是重要的农业区。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成为山梁,称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当地称为“峁”。由“梁”和“峁”组成的黄土丘陵,高出附近沟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来源区。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区地下水出露,汇成小河、河水带来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在两岸形成小片平原,称它为“川”。川两旁还有阶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状平原,与条状分布的杖地不同。
黄河在它的中、上游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暴雨集中且雨量大,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尤其是黄河河口镇至潼关这一河段,黄河在穿越这一段黄土高原的过程中,众多支流汇入,把黄河“染成”了黄色。据测定,这一河段进入黄河的泥沙占全河沙量的90%。
基本分类
根据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①陇中高原。一称陇西高原。位于六盘山以西,是一个新生代的拗陷盆地,属盆地型高原,海拔1500~2000米。地形破碎,多梁、峁、沟谷、垄板地形。
②陇东、陕北高原。包括六盘山以东,吕梁山以西,渭河北山以北,长城以南的地区。也是一个盆地型高原,海拔800~1200米。经强烈侵蚀,除少数残留的黄土塬(董志塬、洛川塬)外,大部地区已成为破碎的梁峁丘陵。其间只有少数基岩低山突起在高原之上,状似孤岛。
③山西高原。包括五台山、恒山以南,伏牛山以北,太行山以西,吕梁山以东的地区。它由一系列褶皱断块山与陷落盆地组成。山地有吕梁、恒山、五台、中条及太行等山,盆地有大同、忻县、太原、临汾、运城等。除河谷平原外,大部地区海拔在1000~1500米,石质山地构成高原的主体,黄土堆积仅限于盆地及山间谷地,分布范围约占全区面积的40%。
④渭河平原,一称关中平原。位于渭河北山与秦岭之间,西起宝鸡。
气候特点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降水稀少;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❻ 黄土高原的历史演变
大约在八百万年以前,黄土高原地区是一片汪洋的湖泊,其西起青海日月山,东到河南洛阳,南至陕西秦岭,北到陕北长城,湖面辽阔,水如汪洋,面积有如今的六个渤海之大。
可称其为黄土原湖。在这巨大湖泊的西岸,是一片广阔的沙漠,南边和东边是一片荒芜的山,那时期,地球上的天气干燥而寒冷,到处吹着强劲的狂风,狂风吹起地上的沙土和尘粉。
漫天飞扬的沙尘被吹落到黄土原湖湖泊,把湖水搅得十分浑浊。慢慢的,沙尘沉到湖底,一点一点,一层一层的累积起来,天长日久,经过上千万年的积累,湖底的积尘日渐丰厚起来。
积了几百米至上千米,由于这一地质时期十分寒冷,大陆上吹的是干寒的西北风,所以风沙尘粉多是由西北向东南运行,在尘粉的运行过程中,大的颗粒总是要先落下来。
中小的和小的依次后落下来,落进了广袤的黄土原湖,这样在这湖泊的底部就形成了依西向东,泥土层由粗到细的格局,靠近西北部的地方,泥的颗粒较粗一些,靠近东南部的地方。
泥土颗粒依次较细。随着千万年的风吹,湖底的泥土愈来愈厚,在水面涌浪的感应力和重力作用下,泥沙颗粒排布也越来越紧密,这就为以后黄土的坚硬打下了基础。
当大暴雨的季节,强大的山洪又会带着山石和鹅卵石以及更粗大的沙粒奔向湖区,将这些石块粗沙平布在已积堆好的靠近湖边的粘土层上,而大暴雨过后,风沙尘粒又天长地久的落在湖中。
将那些石块粗沙蒙盖好,靠近湖边的地区经常这样反复着,以至可以形成几层这样的泥层土、石层结构,这种运动大约持续了上千万年。
慢慢的,地球上的气候变得暖和起来,风暴渐渐的不那么强劲了,吹入湖中的泥灰也就越来越少了,天气的变暖,使湖边也就渐渐长起了青草植被,湖中也慢慢有了贝类等小生物。
大约2000万年以前,这里便有了数量众多的生物,而且有了大象犀牛等热带动物,动物们常常在了湖边嬉戏,游玩进食,偶而间有些死去的动物在湖边被泥沙埋起来,继而变成了化石。
时间在推移,地球在变化,大约1500万年前的时候,这里的地貌发生很大的变化,从南印度洋推来的地球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发生碰撞,以至把整个湖区慢慢的推升起来。
湖的底部被抬高了,湖水便-渉而下,向东方的底洼地区涌去,流向东海。巨大的洪水带着泥土在华北平原上堆集,为以后华北平原的形成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础。
在时间的推移下,黄土湖区愈抬愈高,而湖水变得越来越少,也愈来愈浅了,终于,在大约800万年的时候,湖水终于干枯,黄土被抬出地面,而渐渐的成了高原。也就成了今黄土高坡的地貌。
随着湖水的干枯,高原的形成,气候也渐渐变冷,大象犀牛等等热带动物也就慢慢灭绝了,就形成了当今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这就是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
(6)黄土高原红富士有多久的历史扩展阅读:
黄土高原位于东经100°24′~114°,北纬34°~40°20′之间,在全国地貌格局中属于第二阶梯。自北而南跨我国温带和暖温带,从东南向西北包括半湿润地带、半干旱地带、和干旱地带。
其范围东界为太行山西侧,西界为乌鞘岭、日月山、拉脊山一线,南界为秦岭—熊耳山、嵩山北麓一线,北界为长城。地跨青、甘、宁、蒙、陕、晋、豫七省(区)。总面积为64万km2。
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但是由于黄土高原地区本身固有的自然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土地利用很不合理,植被遭受破坏。
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在近二三千年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黄土高原是我国独特的地理区域,它在地理上有如下显著的特征:
1、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
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钙质。受长期内外营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降水虽然少,但降水集中,而且多为暴雨,使得黄土高原发育成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的景观。
2、气候差异较大
黄土高原的气温和降水量的地理分布都呈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的趋势。就气温来看,黄土高原具有冬寒夏热、寒暑变化剧烈的大陆性气候特点。
黄土高原深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气温日较差大,日较差在10℃~25℃之间。就降水来说,黄土高原的年降水量基本上介于400~600mm之间。
而且降水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可占全年降水的60%,往往以暴雨的形式出现,其他季节降水少而蒸发强烈,干旱问题比较普遍。
3、水资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
在干旱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水面蒸发是降水的二倍多,而且降水集中。黄土高原的特性决定了其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4、山地丘陵面积大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以丘陵山地为主,约占整个地区的80%,而河谷平川只占土地总面积的20%。这种起伏的地貌构造不适合农耕。
加之该地区贫穷落后,人口增长速度快,农业单一经营、广种薄收、粗放耕作等,同时,乱垦滥挖现象十分严重,形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5、植被覆盖率低
在黄土高原上,30%~40%左右的地方都是荒山秃岭,给人留下满目疮痍的景象。人工草地很少,更有甚者,有的地方由于过垦山坡,表土流失严重,显露出基岩,而植被覆盖率的进一步降低更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❼ 陕西红富士苹果什么时间成熟什么时间开始有收购的什么时间大量成熟谢了!
陕西红富士苹果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成熟,从9月下旬开始就有收购的,11月初开始大量成熟。
陕西红富士的物候期介于双亲国光和元帅之间。萌芽期在各地表现比国光早2~7天,陕西多在3月31日左右,开花期为4月下旬。新梢生长期开始比国光早,但新梢停止生长又较国光晚。
果实成熟期一般从盛花后计,果实生育期170~180天,即到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采收。早熟品系的果实成熟期提早1个月左右。
渭北黄土高原不仅是中国五大苹果产区中惟一符合最适宜区7项指标要求的富士苹果优生区,而且这一区域昼夜温差大,气温日较差11.8—16.6℃,白天果树养分积累较多,夜晚消耗较少,果品蓄糖量高,风味浓。
(7)黄土高原红富士有多久的历史扩展阅读:
陕西红富士苹果成熟后采摘注意事项:
1、采摘时要从下到上,从外向里,高处用梯,禁止晃落或打落。
2、当一个果台上有双果或多果时,采摘时要用双手,一手托住一手摘,或选最易摘的一个先摘下,再逐一摘下其他果实,否则会摘一个落一个或全部落地。
3、由于苹果的皮很薄,稍不注意就会刺伤,碰伤等。采摘时用手轻轻握住果实,食指按住果柄,然后向上掀,使果柄与果枝从离层部位断开,轻轻取下果实。
当果柄不断时,不要硬拉,以免将果台副梢随果实摘下,要尽量少碰落树叶。
❽ 黄土高原历史上什么样子
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中国黄土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迁,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墚、峁广布的破碎地表。
高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200-2000。除许多石质山地外,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
高原上主要山脉有太行山脉、吕梁山和六盘山等,这些高脉把黄土高原分成三部分:山西高原、陕甘黄土高原、陇西高原。
黄土地层中反映古气候的标志概括起来有:古土壤、湖沼相沉积、河流相沉积、黄土的颜色变化、化学元素组分含量和孢粉组合等。
古土壤,它是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地表,在当时的气候条件下,经过成壤作用形成的。因此古土壤的类型、成分结构等特征都带有形成时气候特征留在土壤中的痕迹,这些痕迹直接记录了当时气候冷暖干湿等变化。
湖相沉积,黄土中常常夹有湖相地层,这类地层主要出代早更新世早期和晚更新世的早期或晚期。这些湖沼相沉积物中碳质成分含量很高,富含生物碳及孢粉,其所含铁元素多为还原状态,氧化程度很低,这些特征表明上述湖沼相堆积是在湿冷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河流相沉积物,主要为粗砂、砾卵石等,一般属于早更新世中后期及中更新世早期。在晚更新世时,一些盆地和山前地带的黄土中夹有不同厚度的砂卵石层,这些粗岩相沉积物说明当时黄土堆积时,曾经有过较大的丰水期,因而河流发育,水文活动积极,反映了当时湿润的气候条件。
黄土形成于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因而有不同的外观颜色。综合黄土高原黄土剖面颜色在垂向上的变化,自下而上大体可以分为4个主要颜色段:浅红黄色段,棕黄色段,灰黄色段,褐黄色段。
黄土中化学元素组分的迁移是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所谓元素的迁移,是指土壤中的化学元素的转移和再分配,使化学元素重新分散或集中的迁移。在不同的物理化学环境中,迁移的方式、强度和结果都不相同。
从陕西省林业厅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陕北黄土高原“绿色版图”在迅速扩大。1999年以来,延安市退耕还林882万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万平方公里,治理程度由20.7%提高到45.5%,林草覆盖率由42.9%提高到57.9%。 植被面积不断增加
分析美国和法国的卫星遥感资料,发现1982~2007年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植被覆盖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1982~1998年植被覆盖在波动中缓慢增加;
②1999~2001年植被覆盖处于一个相对的低谷;
③2003~2007年植被覆盖快速增加。
近26年来绿色度上升了9.3%。2003~2007年植被覆盖快速增加,增幅在26年中达到最大,这表明1999年以来实施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成效显现。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四季绿色度的变化趋势都为正值,秋季(9月~11月)绿色度增加最为显著,26年上升了18.1%;其次是春季(3月~5月),26年的绿色度增加了12.6%。其中10月份绿色度的上升趋势最显著,其次是5月份。
绿色度的大小可以反映植被覆盖度的高低,不同等级绿色度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的变化就可以反映植被覆盖结构的动态变化。绿色度在0.1~0.3级别面积所占总面积的百分比从
1981~1985 年的5 年平均29.0%下降到2003 ~2007 年5
年平均2.4%;相反,绿色度在0.3~0.6级别上所占面积的百分比在波动中大幅度增加。说明高覆盖植被的面积在增加,低覆盖植被的面积在减少。
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
1982~2007年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年平均温度呈极显著的上升趋势,平均每年增温0.059℃。春季绿色度与温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夏季绿色度与温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春季温度升高,植被开始生长时间提前,明显增加了植被覆盖;夏季温度上升加速了地表蒸发过程,潜在地加剧了地表水分的缺乏,由此造成土壤干土层的发育,对植被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春季温度有上升趋势,绿色度也呈现增加的趋势,5月份绿色度的增加的显著性达到年内的第一个高峰;夏季温度上升趋势比春季更加显著,相反绿色度呈现出降低趋势;秋季9月份温度变化为增加趋势,10月显现弱的降低趋势,而绿色度呈现增加趋势,并且增加的显著性在10月份达到最大。这是因为退耕还林(草)前的耕地多,10月份农作物都成熟收获了,绿色度很低,而10月份林草茂盛,绿色尚未褪去,自然绿色度就高了。
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
1999年,陕北各地在全国率先组织实施了以退耕还林(草)为主的生态建设工程,实行封山禁牧,统筹解决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到2007年底,仅延安市就完成国家计划内退耕还林(草)面积875.06万亩,分别占到全国退耕还林(草)面积的2.4%和全省的1\3;主要河流平均含沙量较1998年下降了8个百分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由原来的20.7%提高到4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9年1381元增加到2865
元。昔日光秃秃的黄土山已郁闭成林,美丽如画。“天蓝、山绿、水清、人富”的生态目标开始显现。这些退耕还林的初步成效,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推进人类生态文明的深远意义会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专家们评价:这是农耕文明以来这片黄土地上自然界最大的变化。百姓们高兴地唱到:“山坡上栽树崖畔畔上青,羊羔羔养在家门中;草棵棵赛过粮苗苗,退耕带来好光景。
文物工作者和地质人员曾经对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彭阳县等地发现的古生物化石研究证实,约在6000万年前,黄土高原全是湖水,近代,山峰则是当时湖水中的孤岛。
宁夏固原地区很早以前是一片海洋。在距今6000万年前,地壳发生剧烈断块式上升与下降,到了距今24万年前,六盘山、月亮山等发生剧烈的上升运动。此后,随着山区间歇式继续上升,广大的丘陵区均沉积了厚度不等的风成黄土,在盆地中心或山麓地带则有冲积的砾岩和粘土,大量的黄土堆积,覆盖了山坡丘陵,形成了现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
新生代早期,全球性气候变暖,我国各地区包括黄土高原的早第三系地层多呈红或浅红色,说明当时气候比较炎热。早更新世早期,黄土高原内在一些第三纪末形成的古侵蚀或断陷盆地边缘和盆地内,形成很多河流及大小不同的湖泊,其中堆积了厚大的湖相沉积。在早更新世末期,由于气候逐渐变得干旱起来,雨量减少使这些湖泊逐渐萎缩,乃至干涸消失,并演化成河流。中更新世开始时,由于新构造运动对环境的影响,黄土高原的气候变为温湿和干凉交替的波动。这一时期河流最为发育,河水流量也与气候变化相对应而呈增多或减少的变化规律。到晚更新世初期,干旱气候开始显增多或减少的变化规律。到晚更新世初期,干旱气候开始显著。到全新世,黄土高原则明显地被干旱少雨的气候所控制,北部向沙漠化方向演化。在整个第四纪时期内,黄土高原的古气候环境的主要变化时期是中更新世早期,中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末期。
黄土高原环境的变迁,有其自然的因素,这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但也有人的因素,如黄土高原森林的砍伐,草地的破坏,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的土壤侵蚀,导致高原自然环境恶化。
❾ 历史上,黄土高原曾经是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地区;后来,由于人类长期活动
1.风力堆积
2.流水侵蚀
3.大量砍伐森林
4.内力:地壳运动是地基下沉
外力:流水堆积
❿ 我生长在黄土高原黄河流域的山西运城临猗县。主要生产红富士苹果,随着人们管理水平的发展提高,使得产量
电子商务平台运作了,现在都是这样,多一条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