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1-02-04 12:16:56

『壹』 历史文化的意义是什么

一、历史文化底蕴体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程度。

历史是一个永不枯竭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它往往体现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程度。中国、印度、巴比伦、埃及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所以有如此高的美誉,全在于它们灿烂的历史文化积存。中国长城,西安兵马俑,埃及金字塔这些令人震惊的世界遗产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影响,这全在于它们所遗存的是古中国和古埃及的灿烂文化,它们已成为了一个国家古代文明的精神象征。二十一世纪以来,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越为世人所重视,大多数国家现在都成立了专门的文物保护机构,并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法制轨道,规范和约束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的具体行为,这无疑是对历史文化保护的一大贡献。

二、历史文化底蕴对于民族心理有重大影响。

历史文化带给后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往往会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心理构成,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思想行为方式上受到传统文化遗存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文明大国,传统历史文化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影响更是深远。
三、历史文化底蕴对旅游经济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从现实的角度去探掘历史文化,我们会吃惊地发现,历史文化带给我们当今社会的价值是多么巨大。埃及金字塔、中国长城、故宫、兵马俑等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现在所创造的巨大财富,简直无法用具体的数据来加以统计。

随着现代科技工业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巨大的飞跃。丰富的物质财富使人们能够丰衣足食。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巨大成果的同时,世人又往往会离不开历史文化的影响。包括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等各个方面。由此而带来的历史文化旅游应运而生,且成为最受欢迎的旅游方式之一。其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是我们很难用准确的数据来估量的。比如在历史景观中,历史文化往往会令人神思遐想,浮想联篇,无不勾起人们对古代社会的联想。追溯历史,探寻古人遗踪,游人往往会产生更大兴致。人们带着怀古幽思不远千里纷至沓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言而喻。同时,历史文化底蕴可以提升地方品味。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地方文化经济产业发展的独特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大有文章可作。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没有厚重历史文化的城市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那里尽管有高楼大厦和现代文明,但人们走进去,该会留下多大的遗憾啊。

四、历史文化底蕴拉动历史性投资。

在经济社会,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产业投资。而作为历史文化所拉动的必然是历史性投资,其近期与远期价值不可低估。

人们谈及金字塔自然会想到埃及,说到埃及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埃及金字塔;谈及长城、故宫、兵马俑,大家马上会联想到中国,说到中国,又会立刻想到中国长城。从某种意义上说,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已经成了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形象的代言。正是由于历史文化的独特价值,我们探讨和研究历史性投资这一重要的投资方式,来引导人们如何培植和利用好历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贰』 在文化艺术史上有何地位和作用

我国数千年的辉煌历史、重要典籍、诗文要论及书画名迹等等,都是凭借着中国特有的毛笔书写得以成就而加以传世,这不能不说是书法在历史上重要地位的显示。

『叁』 如何认识阿拉伯科学文化的历史地位,作用

阿拉伯科学技术的贡献:
发现隐藏起来并且被忘记的希腊知识的宝藏,成为了科学知识的“冷藏库”,之后返销欧洲,促进了文艺复兴,在时间上沟通了欧洲古代和近代。
阿拉伯成为东西方交流的重要枢纽,在空间上沟通了东方和西方。
在一些具体学科上做出巨大贡献。
三、文化角度看阿拉伯科学文化衰落的原因
首先,传统伊斯兰文化本身的固有缺陷阻碍社会发展。
反对贫富不均,强调社会公平,保护弱者是伊斯兰教古兰经的三大核心思想之一。伊斯兰教认为安拉是万物的主人。财富是安拉的赐予,众人是安拉的子民,财富分给众人就是给安拉。对于阿拉伯民族来说,财富的施舍与接受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富人有责任帮组穷人发展,穷人也有权利要求或接受施舍。这反映出阿拉伯民族的一个典型特点——“财富喜散不喜聚”。大量的财富没有用于财富的再创造和社会发展,而用于维护社会公平,保证社会和谐。这种过于注重公平而忽略效率的发展模式可以说带有一定的反商品经济的特点,一方面与现当代席卷全球的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矛盾,导致阿拉伯国家的发展缺乏经济支撑和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造成部分阿拉伯人民习惯安于现状接受他人施舍,失去追求发展的动力。
其次,阿拉伯国家对伊斯兰文化精髓的执行不力是导致其衰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尽管伊斯兰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缺陷,瑕不掩瑜,伊斯兰文化中包含的大量精髓文化仍值得大力学习和弘扬,可惜阿拉伯民族将这些文化扭曲或视而不见,也可以归结到执行不力吧。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伊斯兰主张人人平等,不分肤色、语言、种族和国籍,禁止在人与人之间设置一切种族、地位和财富的虚假界限,认为全人类都是安拉养育的同一家庭成员,但是近几十年的阿拉伯世界现状说明阿拉伯国家并没有将伊斯兰教的人人平等观念付诸执行。
最后,伊斯兰文化的固步自封和倒退是导致阿拉伯世界衰落的直接原因。
历史上,阿拉伯世界曾不断吸收他国知识文化来丰富自己,如著名的“百年译经”运动。它主要发生在约公元830年至930年。期间,阿拉伯民族翻译了希腊各个学科的最重要著作,重译了托勒密的《天文大集》,翻译了毕达哥拉斯的《金色格言》和希波克拉第与格林的全部著作,以及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法律篇》、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等。麦蒙哈里发(813~833在位)为了更好地组织全国的译述和科研活动,在巴格达创建了最高学术机构——益智馆(又称智慧馆),优秀的译著常常受到哈里发的奖赏。这一时期的重要译著除了托勒密的天文学,希波克拉第的医学,欧几里德的几何学,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哲学等;另外还有印度的数学、波斯的文学、艺术等等累计达数百部之多,翻译运动不仅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为阿拉伯文明十一二世纪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树立了阿拉伯文明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然而,阿拉伯国家却将“反对异教,统一对外”的思想发展到极致,阿拉伯各国都形成了单一民族、单一文化和单一信仰,对异国文明缺乏最起码的包容力的封闭社会。
古代阿拉伯科学技术第二节欧洲中世纪的科学技术的曲折发展编辑从5世纪(476)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这1000多年里,是封建制度在欧洲建立、发展和衰落的时期,史称“欧洲中世纪”。
中世纪的欧洲与同一时期的中国和阿拉伯地区相比,科学技术暗淡无光。然而,在这个最黑暗的世纪里,正酝酿着一场更为深刻的革命,从而给欧洲的科学技术振兴带来了希望。
古代阿拉伯科学技术2.1中世纪欧洲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背景编辑一、欧洲中世纪的发展脉络
(一)欧洲中世纪前期(5~11世纪)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人在西欧和南欧建立了一批小国,并迅速向封建制过渡。在欧洲封建社会刚刚建立的最初几个世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了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在欧洲封建社会里,除了国王、封建贵族的统治之外,基督教会的势力很大,几乎成为主宰一切的权力中心。
在教会的摧残下,学术没有了生机,科学也成了教会恭顺的婢女。基督教的统治使欧洲成了科学文化落后、学术气氛沉闷的黑暗世界,这一情况从5世纪一直持续到10世纪。
(二)欧洲中世纪后期(12~15世纪)
11世纪末,西欧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的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城市崛起。从11世纪起,教会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和封建主勾结在一起,以宗教的名义,发起十字军东征。欧洲人入侵东方后,发现了在欧洲已经消失了却仍在当地存在的古希腊文化的残存,欧洲人将他们带回后,最终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出现。
14~15世纪,欧洲出现了早期的文艺复兴运动。到16世纪时,文艺复兴运动达到了高潮,终于迎来了欧洲封建制度的末日。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成就最高的复兴三杰分别为: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人文主义(Humanism),具体表现在科学、宗教、文学、艺术和教育等诸多方面。
文艺复兴运动的直接后果是促进了欧洲近代文学艺术的繁荣。不仅出现了艺术史上不朽的绘画和雕刻,而且也产生了一批古典文学名著,如意大利薄伽丘的《十日谈》、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英国莎士比亚的喜剧和悲剧作品等。
文艺复兴运动的第二个结果是促进了科学的解放。宗教的精神独裁被打破,自由探讨学术的气氛高涨,对于继承古代优秀遗产、打破教会权威、消除封建愚昧进而拓宽近代科学、文化、艺术和思想的发展道路,都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意义。2.1.1基督教的兴起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二、基督教的兴起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基督教发端于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的生活和信仰环境,1至5世纪基督教创立并从以色列传向希腊罗马文化区域。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诏书,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所允许的宗教。393?(380?、39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它为国教。
按照基督教经典的说法,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耶稣出来传道,宣讲天国的福音,劝人悔改,转离恶行。公元最初两个世纪,罗马帝国对基督教极尽压制和迫害,但耶稣的教训和所行的神迹,反而在民众中得到极大的回应。
罗马帝国(前27年—395年),正式名称为元老院与罗马人民,中国史书称为大秦、扶菻,是古罗马文明的一个阶段。罗马曾经有数百年的共和制历史,但自从斯巴达克斯起义以后,罗马进入了军人执掌政权的时代,并通过两次“三巨头执政”后,屋大维被封为“奥古斯都”,成为罗马的独裁者,从此罗马进入了“罗马帝国”时代。
罗马疆域的全盛期是图拉真(公元98——117年)统治时期。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将罗马帝国的首都迁到了拜占庭,并命名为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去世,他的两个儿子分别继承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分裂后,西罗马帝国本是作为真正地罗马帝国存在,因为罗马帝国的大部分都在这里。而东罗马帝国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则是打算守住亚历山大大帝打下的基业。
在西罗马帝国,蛮族入侵使帝国支离破碎,近代欧洲各民族、各国家开始形成。公元410年,蛮族军队攻陷罗马,在罗马城进行了三天三夜的洗劫,罗马几成空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最后一名皇帝被废,西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三、基督教会势力的膨胀与基督教哲学的统治
中世纪(约公元476—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的这段时期。
由于欧洲中世纪国王权力相对较小,且长时间没有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因此教会势力得以乘机扩张,拥有大量庄园和武装。基督教神学也成为封建统治的支柱。因此,神学在知识领域享有最高特权,从根本上否定研究自然和学习科学的必要性,科学成为了神学的皇后。
除此之外,历史上希腊科学文化的可观遗产也被毁灭殆尽。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瓦解后,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公元527—565年)一度收复西罗马帝国故土,但他却下令封闭希腊柏拉图学园,烧毁亚历山大图书馆,给文化带来不可磨灭的损失。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在中世纪初期也是被禁止的,但经过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演绎后,一个介于基督教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的体系又被建立,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变得权威而至高无上。
托马斯·阿奎那确立了亚里士多德主义在教会神学中的统治地位。他的哲学观点后世称之为托马斯主义。1323年被追谥为圣徒,1567年被命名为教义师,并被称为“普世教会博士”。
经院哲学家们把亚里士多德的每一句话都视为真理,这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但是,也不得不承认,与开始时期的教父哲学相比,经阿奎那演绎的经院哲学对自然科学有相对的促进作用。由于经院哲学要通过自然科学来论证上帝和圣经教义,又在另一方面刺激人们去研究自然科学。
古代阿拉伯科学技术2.2中世纪前期科学技术的停滞编辑教皇格里哥利一世公然宣称:“不学无术是信仰虔诚之母”。
教会推行的信条和准则是“启示高于理性”、“知识服从信仰”、“哲学(包括科学)服从神学”。
宗教所风行的是“圣人”奥古斯丁(公元354—430)的遗训:“从圣经以外获得的任何知识,如果它是有害的,理应加以排斥;如果它是有益的,那它是会包含在圣经里的。”奥古斯丁的体系达到了教父哲学的顶峰,这是古典——基督教文明最后的伟大产品,是垂死的古代流传给野蛮的继承者的遗产。
在拜占庭帝国,文化相对而言较为进步,君士坦丁堡成为了保持希腊科学的中心。但拜占庭的学者较为保守,少有创造。这些学者只是对阿基米德和阿波罗尼乌斯的著作做了一些注释性的工作。
波埃修斯(约公元480年—524年)出版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和一些有关数学、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的著作,被称为“早期中世纪导师”。
卡西奥多斯(约公元490年—580年)认为研究《圣经》也需要世俗科学,因此他在修道院建立了动植物园,开修道院研究科学的传统。他还著有《论七艺》。
在公元600年,西班牙主教圣·伊西多尔编纂了网络全书式的著作《论物性》以及《起源》。8世纪时,英国僧侣比德又利用这套书和普林尼的《自然史》,写出了《论物性》,是当时自然知识的总汇。
威廉(公元1080年—1145年)在著作《宇宙的哲学》中提出了粒子说,被作为异端而反对。
中世纪前期欧洲手工业衰败,一些昔日繁华的工商业中心城市几乎成了废墟。除了农业技术略有进步外,从整体上看,中世纪前期欧洲的技术和罗马帝国兴盛时期相比是大大倒退了。
古代阿拉伯科学技术2.3中世纪后期科学技术的复苏编辑一、十字军东征和大翻译运动
11世纪开始,欧洲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历史事件,这就是十字军东征。罗马教皇势力进入鼎盛时期,为进一步扩大势力范围,教会以夺取圣地耶路撒冷为借口,向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发动了前后近十次,历时200年的“十字军东征”。基督徒们带着一种狂热的宗教情绪,向东方进军,想夺回被异教徒占领的圣城耶路撒冷。
十字军东征运动在诸多因素的支配下,延续了二百多年,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促成了拜占庭所保存的希腊文明、阿拉伯文明以及通过它所了解的中国文明,与欧洲人所继承的罗马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正是这场疯狂的宗教战争,推动了一种新的文明的铸造。
十字军从东方带回了阿拉伯人先进的科学、中国人的四大发明、希腊人的自然哲学文献。12世纪,欧洲掀起了翻译阿拉伯文献的热潮。希腊原始文献经过叙利亚文,到阿拉伯文,再被译成拉丁文。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哲学著作、欧几里德和托勒密的科学著作,开始为欧洲人所熟悉。
查理曼帝国(加洛林王朝)时期,英国学者阿尔昆(732年-804年)的启蒙工作
基督教重新夺回西班牙(1085年),使西班牙的托莱多成为翻译运动的中心之一。
杰拉德(1114年-1187年),主持翻译托勒密的《至大论》以及亚里士多德、希波克拉底、盖伦的著作。
南意大利的西西里成为翻译运动的另一中心,它与拜占廷的商务交往一直十分密切
1207年,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全部被译成拉丁文。
大翻译的中心是西班牙和意大利,因为这两个地区离阿拉伯文化区和希腊文化区最接近。西班牙曾经被阿拉伯人所统治,基督教学者在这里得到了大批阿拉伯语的希腊文献。至于意大利,由于地缘关系与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一直商务交往密切,而且当时许多人既精通阿拉伯语,又精通希腊语。大翻译运动导致了欧洲学术的第一次复兴。
通过大翻译运动,当时已知的希腊科学与哲学文献都被译成当时欧洲学术界通用的拉丁文,为欧洲中世纪学术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二、大学的创办和新思想的萌芽
中世纪的大学是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自治城市的出现而出现的,多数兴办于12~13世纪。
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是1087年在意大利创建的波伦亚大学。随后欧洲不少地区相继建立了大学,有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蒙贝利埃大学、图卢兹大学,西班牙的帕伦西大学,意大利的阿雷佐大学、帕多瓦大学、那不勒斯大学,葡萄牙的里斯本大学等。至14世纪末,欧洲已经有65所大学。
在欧洲科学文化的复兴中,大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学的兴起以及逐渐摆脱教会的控制,是中世纪结束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学的创立为中世纪科学的复兴培育了大批人才。牛津大学的第一任校长罗伯特·格罗赛特(约公元1175年—1253年)就积极为希腊辩护,提出要把自然科学建立在教学的基础上,他明确表述了证伪原则。[1]
三、罗吉尔·培根:经院哲学的叛逆者和实验科学的先驱
经院哲学是欧洲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它不仅在神学的基础上发展,而且还成为神学的得力帮凶。
中世纪前期的哲学主流是所谓的“教父哲学”。教父哲学将柏拉图主义哲学与基督教教义结合起来,主张灵魂是实体,有独立的存在。教父哲学宣扬“三位一体说”、“创世说”、“原罪说”、“救赎说”等。
大约在8~9世纪,教会又改造并炮制出一种唯理论体系,形成了经院哲学,并在10~12世纪得到广泛传播,至13世纪达到全盛,以后便逐渐衰落。
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主要代表是意大利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经阿奎那改造后的经院哲学主张理性服从信仰,哲学是“神学的婢女”,其目的在于论证基督教的教条,维护教会和封建主的统治。
在欧洲中世纪,科学同宗教进行着殊死的搏斗,无论封建教会如何运用它的高压、残暴和欺骗手段,在欧洲土地上仍然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反叛者。其中反对经院哲学和宗教迷信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罗吉尔·培根,其主要著作有《大著作》、《小著作》和《第三部著作》三部。
在光学实验方面,罗吉尔·培根等人根据光被透镜折射的原理,定出了一些透镜的焦距,研究了透镜的组合,提出了用透镜组合来放大视像的思想,改进了解释彩虹的理论。
在牛津大学任教的英国著名学者威廉·奥卡姆继续了罗吉尔·培根对经院哲学的批判。提出了被后人称为“奥卡姆剃刀”的原则:“不要增加超过需要的实体”、“用较少的即可做到的,用较多的反而无益”。
古代阿拉伯科学技术2.4中世纪欧洲科学技术的发展编辑(1)地理学
1271~1295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花了24年时间在中国与亚洲游历归国后写了《马可·波罗游记》,在地理大发现的历史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成为许多著名地理学家和航海家手边的必读之物。
(2)医学
中世纪后期,欧洲许多城市建立了大学。14世纪时著名的医学学校有萨勒诺、柏龙拉、巴丢阿、蒙派尔、巴黎,这些大学为中世纪欧洲医学发展起了进步作用。
中世纪的欧洲,两种医疗方法十分流行——“尿诊术”和“放血疗法”。“尿诊法”促进了人们对尿液的科学研究,“放血疗法”也包含了一定的科学原理。
1347~1352年间,欧洲黑死病——鼠疫大流行,留下了十分沉痛的回忆。全欧有1/4人口死于瘟疫,总计达2500万人。
(3)农业技术
8世纪后期,欧洲又出现了三圃耕种制度。三圃制使农业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导致小村庄的衰落和大农业村落的兴起。
9世纪时,利用马来耕作逐渐在北欧地区普及。把项圈套上马肩以代替容易使马感到气
闷窒息的胸带,轻而易举地使得马的拉力提高了5倍。这项发明来自中国的技术11世纪时传入欧洲,使马可以代替牛来耕作,不适合牛耕的地方也可以得到耕种。
十字军东征以后,欧洲人对东方的农业生产技术有了较多的了解,水稻、甘蔗、棉花被引进欧洲。作为欧洲传统作物之一的葡萄在中世纪进一步发展,葡萄酿酒技术已比较成熟。
(4)手工业技术
10世纪以后,欧洲普遍利用水轮磨和风轮磨,来加工粮食、榨糖、榨油、抽水、制革、采矿、锯木等等。
欧洲的纺织技术沿着机械化的道路不断发展的结果,是从纺织业中揭开了众所周知的近代产业革命的序幕。
大约在12世纪,中国的造纸术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大约到15世纪中叶,纸的生产已经牢固确立,而且纸张既好又便宜,很快在欧洲普及流传。
炼铁技术也经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14世纪时已为欧洲人所掌握,从而扩大了铁制机具的应用范围。15世纪,英国率先使用水力来鼓风炼铁,改变了原有的炼铁工艺,出现了竖炉炼铁技术。这期间采矿业也发展了,以水为动力的矿井排水机械已开始使用。
养蚕技术和丝织技术自中国传入后,欧洲人已开始生产自己的丝织品。欧洲传统的毛纺织业又有了新的发展。15世纪时,欧洲人已有了自己生产的瓷器。以甘蔗为原料的制糖业开始发展起来。
(5)建筑技术
欧洲中世纪经历了近千年的封建分裂状态和教会的统治。教堂和城堡作为城市建筑的主要代表,体现了当时最高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成就。
10世纪开始,教堂建筑采用拱券结构,风格模仿罗马建筑。早期的教堂建筑反映了当时人们厌世心理,朴素简单,少有装饰。后来由于市民文化的兴起,人们越来越多地在教堂建筑上增加装饰性,增加雕塑,浮雕和壁画,虽然题材仍然主要是宗教性的,但是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拜占庭建筑继承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遗产,同时吸取了波斯、两河流域等地的经验,形成独特的建筑体系。在拜占庭建筑中,中心对称式构图的艺术性形象铜结构技术相协调。代表作是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罗曼建筑(又译为罗马风建筑、罗马式建筑等)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10~12世纪在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比较盛行。罗曼建筑的典型特点是: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小券,门窗洞口多用小圆券;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罗曼建筑的代表作是意大利比萨主教堂。
11世纪下半叶,法国北部地区开始兴起哥特式建筑,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古代阿拉伯科学技术2.5中世纪欧洲科学技术发展的总结和反思编辑中世纪在科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也正是在此时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吸收,今天的西方文化才得以产生和发展。科学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任何势力都不能阻止科学的发展,只能起到促进或是延缓的作用。中世纪的基督教会虽然对科学造成了摧残,但并不等于说终止了科学的发展,科学像一股细流一样仍在涓涓流淌。
对中世纪的认识:
中世纪前期神学势力的独大使科学噤声,技术停滞。
中世纪并非全是黑暗时代,11世纪后开始进入复苏时期。
复苏时期的农业、手工业技术进步和城市经济兴起为近代科学在欧洲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对中世纪的反思:
任何时代,宽容并包的文化形式都能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反之则会有严重的阻碍作用。
大学应是对纯粹真理和科技文化进行追求的舞台,不应为任何外在力量所牵制。
不应沉浸在已失去的辉煌中不能自拔。要在承认差距的前提下,充分吸收世界文明成果,才能促进一个民族的兴盛。

『肆』 中世纪文化在西方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中世纪是西欧历抄史上极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时期,对西欧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中世纪在历史上主要起到了对西方文明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继承和沿袭了古典文化,并将外来文化、古典文化和自身的基督教、日耳曼文化加以融合;另一方面它影响了西欧后世的发展,诸如酝酿了文艺复兴运动,奠定了近代科学的基础等等。

『伍』 中世纪在欧洲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1、定义:
中世纪( the middle age )一词最先是由意大利人文主义史学家比昂多于 15 世纪提出来的.他把西欧 5 ~ 15 世纪的那一千年叫作中世纪,意为古典文化与文艺复兴这两个文化高峰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 17 世纪末德国史学家凯列尔在其所著世界史中,第一次把人类的全部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三个时期;到 18 世纪,中世纪一词被欧洲历史学家普遍采用;中国古代思想家韩非子有古世、中世、近世之说,清末翻译西方世界史著作时采用过来。中世纪是适用于西欧的、特有的一个概念,应用于其它地区时我们常用世界中古史来取代。

2、起迄年代:
由于概念不同,对世界中古史的起迄年代的认识也不同。国内过去传统上定上限为 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下限为 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是以革命夺权为标准划线,现多不用。现在教科书定为下限 15 世纪末地理大发现之前,但上限仍为五世纪.
英国剑桥中世纪史对上限介绍了十二种说法,它以 284 年罗马皇帝戴可立先即位为世界中世纪史开端,下限采用 1453 年拜占廷帝国灭亡为界.此说在西方较流行,象《欧洲中世纪简史》、《世界文明史》、《全球通史》等作者在划定时限时,下限都是 15 世纪,上限则 3 ~ 5 世纪不等。

3、分期:
中古时期各地差别太大,以西欧为标准:
5 ~ 10 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封建化时期);
11 ~ 14 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兴盛时期;
14 ~ 15 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危机时期;
二。
中世纪(Middle Ages ;约395~1500)

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但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西欧在5世纪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已经走完了约1000年封建社会的历程。

在欧洲的封建社会里,国王、贵族和骑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构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但是他们的权力和义务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复杂的等级关系使得欧洲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和东方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滨,莫非王巨”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大不一样。各国统治者仍不断进行战争,相互抢掠吞并,许多国家一直没有出现统一的稳固政权。封建地主凭借土地所有权和政权对农民进行剥削。在欧洲,基督教会已成为封建统治工具,他们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维护封建制度。农民和农奴的劳动被封建主以劳役、实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税和教会“什一税”等形式侵吞。农民的反抗持续不断,但是起义的规模一般比较小,没有像中国那样发生过多次推翻了一个王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封建经济主要是以一家一户农民为基本生产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由于可以拥有一些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可以获得一定的劳动产品,因此,劳动积极性比奴隶高得多。中世纪时代铁制工具早已普及,再加上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使社会财富大大丰富起来,并且促进了商业的发展。14、15世纪在地中海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中国在16、17世纪,在江南一带城市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封建生产关系中滋生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说明封建社会已经走到它的尽头。从那时候起,欧洲一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兴起已形成一个不可逆转的势头。

中世纪的欧洲,文化落后,思想愚昧,是历史上所谓的“黑暗时代”,而在中国,正是文化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东西方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宗教在世界广大地区占据了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许多国家成为“国教”。儒家学说则主宰了中国的思想领域。这种文化现象虽然对封建社会的巩固一度有推动作用,而当资本主义兴起后,它就成为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障碍。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欧洲出现的“文艺复兴”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和近代科学的大飞跃。在东方,由于封建思想的长期桎梏,社会发展趋于缓慢,从此开始落后于西方。
三。此间欧洲重要历史事件

中世纪(约395年—1500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计算,直到文艺复兴之后,极权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

“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一直到公元九世纪,绝大多数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学者都按照圣奥古斯丁的观点,认为人类是处于历史的第六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即《圣经》在“启示录”里预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个被历史学家普遍接受的说法是,“中世纪黑暗时代”这个词,是由十四世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学者彼特拉克所发明的。他周游欧洲重新发掘和出版经典的拉丁和希腊著作,志在重新恢复源本罗马古典的拉丁语言,艺术和文化,对自公元四一零年罗马沦陷以来的变化与所发生的,认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义者看历史并不按奥古斯丁的宗教术语,而是按社会(学)的术语,即通过古典文化,文学和艺术来看待历史;所以人文主义者把这九百年古典文化上发展的停滞时期称为“黑暗的时期”。 彼特拉克把欧洲历史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古罗马与古希腊时期;二是“黑暗时期”。人文主义者们也相信,总有一天罗马帝国会再次兴起,重新恢复古典文化的纯洁性。十四世纪末与十五世纪初,人文主义者们认为一个现代时期(Modern Age)已经开始了,所以从逻辑上来讲,一个“中世纪”已经形成了。 因此,自起人文主义者起,历史学家们对“黑暗的时期”和“中世纪”也多持负面观点。在十六与十七世纪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们也把天主教的腐败写进这段历史中。针对新教徒的指责,天主教的改革者们也给出了一幅与“黑暗的时期”相反的图画:一个社会与宗教和谐的时期,一点也不黑暗。而对“黑暗时期”许多现代的负面观念是来自于,十七与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中的康德和伏尔泰的作品中。 十九世纪初, 浪漫主义运动转变了这种对“黑暗的时期”负面一边倒的趋势。它给出了一幅祥和的图画:社会和环境的和谐,扎根于大自然的生活;同时也回应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兴起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破坏与污染。浪漫主义者对待“黑暗时期”的观点,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庆祝那个时期文化活动与节日中,通过所展示出来的风俗与发生的历史事件中看到。 浪漫主义运动后的十九世纪下半个世纪,考古学取的了很大的进展,许多不为以前的学者所知的历史文献与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来。而1939年发现的公元六二五年代的萨顿骺(Sutton Hoo)宝窟,以及中世纪研究的著名学者查理哈斯金(Charles H. Haskins)的研究发现,使得“黑暗时期”看上去不再是一个合适的词汇。二战以后,在英语国家中的专业学者文献里,“黑暗时期”这个词渐渐地消失。 查理哈斯金写道:“历史的连续性排除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这两个紧接着的历史时期之间有巨大差别的可能性,现代研究表明,中世纪不是曾经被认为的那么黑,也不是那么停滞;文艺复兴不是那么亮丽,也不是那么突然。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之前,有一个类似的运动,即便它不是那么广传。 所以,原来的“中世纪黑暗时期”现被改为专指公元四一零年(或四五五年)到公元七五四(或八零零年)这段欧洲历史。 历史 随着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相继出现了一批蛮族国家。先后有法兰克、伦巴德、奥多亚克、勃艮第、汪达尔-阿兰、东哥特、西哥特、盎格鲁·萨可逊等王国建立。王国之间战争不断,其中盎格鲁·萨可逊、法兰克王国存在的时间比较长。 作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兰克人,在486年打败高卢军队,由克洛维建立起墨洛温王朝的统治。克洛维通过和罗马梵蒂冈的联合,占领了罗马帝国在高卢的全部领土。随着法兰克王国不断的扩张,到了6世纪中叶,征服了勃艮第、图林根、巴伐利亚和萨可逊的一些部落,成为当时西欧最强大的国家,并建立了封建采邑制。751年,宫相矮子丕平成为法兰克国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统治期间国力达到最盛,吞并了伦巴德王国,夺取西班牙边区,占领东巴伐利亚,征服阿瓦尔汗国,西欧的大部分土地都成为了法兰克王国的领土。查理大帝死后,法兰克王国发生兄弟战争而分裂,在843年8月签订《凡尔登条约》经国家分为西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和意大利王国,现代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疆域就是以这个条约为基础的。 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鲁人、萨克逊人、朱特人在5世纪中叶进入大不列颠群岛,在6世纪末,7世纪初,形成了7个王国,英国历史上称为七国时代。829年,威塞克斯王国吞并了其他6个王国,从此诞生了英格兰(England)。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以亲属关系要求继承王位,遭到拒绝后,以武力夺取了英王之位,称为“征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建立了诺曼底王朝,但是这也造成了日后百年战争的根源。在亨利一世(1100年 - 1135年)统治时期,随着王权的加强,社会矛盾激化。1215年约翰(无地王)被迫签署《自由大宪章》。1264年的内战期间,亨利三世被西门·德·孟福尔俘虏。1265年孟福尔召集国会,成为英国议会的开端。从1343年起,贵会分成了由贵族组成的上院和代表骑士、市民的下院,确立了议会君主制。与此同时,西法兰克王国演变成了法兰西王国,并加强了王权,罗马梵蒂冈被迫迁往法国南部的阿维农,并自上而下召开三级会议(一级为高级教士,二级为贵族,三级为富裕的市民),也形成了议会君主制。 德国的前身东法兰克王国地方政权很强大。911年加洛林王朝结束后,国王由地方权贵选出,但更多是名誉,国王的权利和地方诸侯平等。这个特点被历史学家认为是其热衷于对外扩张的原因。951年,奥托一世率军占领了伦巴德地区,其后的奥托二世进军罗马。1155年腓特烈一世攻占米兰,教皇为其加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全盛时领土包括了德意志全境,意大利中、北部,西西里岛,捷克、瑞士、爱沙尼亚、普鲁士。在腓特烈一世遭到15个城市联合抵抗(即伦巴第联盟),并被打败。腓特烈一世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溺水而死,占领区也纷纷独立。 文化意大利一直不能统一,罗马教皇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建立了教皇国,并且伪造了《君士坦丁赠礼》文件,声称当年君士坦丁大帝把罗马城,拉特兰宫等地交给了教皇。教会统治非常严厉,并且控制了西欧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结婚,主张禁欲,要求人们将一切献给上帝才能死后上天堂,另一方面圣职买卖现象又很严重。宣扬三位一体、原罪说等经院哲学,严格控制科学思想的传播,并设立宗教裁判所惩罚异端,学校教育也都是为了服务于神学。在教皇格高列里一世(590年 - 604年)时期,古罗马图书馆也被付之一炬。 在德国宗教改革后,意大利产生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扩展到欧洲很多国家。这是涌现出了许多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像但丁、薄伽丘、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马基雅维利、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哈维、弗兰西斯·培根等等。 经济 中世纪时的经济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园式自然经济。出现了一批商业城市:巴黎、里昂、都尔奈、马赛、科隆、特里尔、斯特拉斯堡、汉堡、威尼斯、热那亚等等,形成了一个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贸易区。16世纪以后,兴起了工场手工业,最初是佛罗伦萨,随后是佛兰德尔,而圈地运动使英国迅速发展。这种经济模式加速了贸易,从而发生了地理大发现,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工场手工业也使进行战争的武器产生了飞跃,火炮和毛瑟枪

『陆』 云南民族文化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碰撞,曾经激起过无数绚丽的火花,为中华文化绵延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不仅在中华文化史上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诸多领域出现了新的飞跃,推进了中国多元一体文化的发展进程,开创了中国各民族文
化全面交流融合的新局面,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为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过贡献。元朝是指公元1206年至1368年间由蒙古族统治者建立的封建政权。在中国王朝序列中,尽管该政权存在的时间较短,但它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还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拟从文化角度,对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进行初步探索。

推进了中国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进程

13世纪初,蒙古族统治者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征服战争,先后消灭西夏、金、大理、吐蕃、南宋等政权,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空前统一,形成了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发展的有利环境。

中国多民族文化并存的格局进一步得到肯定。自春秋时代开始,中原地区所形成的“夏夷”之说,强调“尊夏攘夷”、“以夏变夷”的思想,对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交往形成障碍。例如在史学领域极具影响的“正闰”说,主张“四夷不得正统”,将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权,与“窃国”、“篡国”者并列,纳入非“正统”序列,事实上对其他民族政治文化形成排斥。由于元朝亦属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为了确立自身地位的合法性,需要努力扭转这一传统观念。在编纂《辽》、《宋》、《金》史时,三史都总裁官、中书右丞相脱脱力排众议,“独断曰:‘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议者遂息。”这一举措结束了自辽朝灭亡后200多年的“正统”之辩,同时也在中国史学史上,第一次以中央政府的名义肯定了各民族政权的合法地位。其意义正如韩儒林先生所总结的那样:“这一决定确定了三史以平等看待的基本原则,它符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客观实际,也符合辽、金、宋三朝互不相属的历史状况,因而是正确的,所以脱脱对三史的贡献不能忽视。”

加速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元朝统治者实施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使古代中国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气象。蒙古族文字产生于这一时期,并沿用至今;北方游牧民族历史上第一部用本民族文字撰写的历史著作《蒙古秘史》诞生;在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元朝政府官员的民族成份最为复杂;元朝也是中国统一王朝史上第一个多民族文字并用的王朝;《辽史》、《宋史》和《金史》,是廿四史中仅有的、由多民族史家共同编修的史籍,也在中国史学史上首开一朝官修三朝历史之先河,为后世保存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原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儒家经典著作被翻译成蒙古文出版,漠北、云南等偏远地区首次出现了传授儒家文化的学校;中国首次出现了由中央政府批准成立的、全国性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机构——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蒙古、契丹、女真和色目人中间涌现出一大批汉文著述家;西域各民族文化进一步向中原社会流传,藏传佛教在中原得以传播,海南黎族的木棉种植和纺织技术推动了中国棉纺业的发展;在宽松的政治文化氛围下,各民族间的交融也进入又一个高潮期,契丹、女真、党项等民族悄然融入到蒙古族、汉族和周边其他民族之中,而一个全新的民族——回回族在中华大地上诞生。对于元朝各种文化和谐并存的局面,中世纪欧洲“四大旅行家”之一的鄂多利克,曾感慨地称之为“世界上最大的奇迹”。

由此可见,元朝的建立,打破了此前历史上出现过的人为的文化屏蔽现象,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现实得到普遍认可,“四海为家”、“天下一家”的观念深入人心,多元一体格局在统一的环境里变为事实。

兼容务实的文化政策推进了中国封建文化的发展

与大多数中国封建王朝相比较,蒙元时期思想文化观念有两个特点是十分显著的:其一是兼容,其二是“不尚虚文”。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元朝的文化环境表现出兼容务实的特征。

蒙元王朝的文化兼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没有从官方角度提出“避讳”制度的王朝;它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思想文化禁锢制度最少的王朝之一,目前尚未发现元代人士因言论遭受不幸的实例。据统计,元代的文化禁令仅是明清两朝的几十分之一;它还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唯一明确提出宗教信仰自由的王朝,当时世界上所有的主要宗教在中国都有活动场所和信徒,这在当时的整个欧亚大陆恐怕是绝无仅有的文化现象。

兼容的文化氛围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中国“戏剧史和文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元曲(散曲和杂剧)就是在此环境下形成的。今人把元曲与唐诗、宋词并列,视之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一些学者认为元曲之所以在元代诞生并繁荣,主要得益于元代北方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的影响和文化政策的宽松,“使得社会思想能够较多地摆脱传统规范的束缚”自由创作。

儒家文化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孔子在元代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使其美誉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孟子等历代名儒也获得了崇高的封号;元朝在中国历史上首次专门设立“儒户”阶层,保护知识分子,“愿充生徒者,与免一身杂役”。元代的民众普及教育超过了前代,书院达到400余所,州县学校的数量最高时达到24400余所。对元代儒家文化的发展,陈垣先生是这样评价的:“以论元朝,为时不过百年。……若由汉高、唐太论起,而截至汉唐得国之百年,以及由清世祖论起,而截至乾隆二十年以前,而不计乾隆二十年以后,则汉、唐、清学术之盛,岂过元时!”

『柒』 宋元文化的历史地位

宋元文化的最主要特点是:
1.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使中国古代文化达到高度繁荣
3.影响且促进了欧亚等世界文明的发展
4.开始总结传统科技

宋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在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发展,对发展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宋元时期政治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各民族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承继隋唐时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的劳动等等,都是宋元时期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文化与政治、经济密切相关。

另:
宋元文化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它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个文化高峰.1、经济发展,为科技文化进步提供物质基础; 2、由经济决定的政治状况,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环境; 3、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 4、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包括外来宗教),有利于我国科技文化的正常发展; 5、国家的相对统一和民族融合,加强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6、前代科技文化成就奠定的基础。 总之,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宋元时期科技文化领先于世界的根本原因。

『捌』 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占如何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文化: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如历史、文学(包括口头文学)、历法、医药、科学技术等,都是用一定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宗教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对精神文化的其他方面起着不同的作用。在早期的阶级社会中,宗教对文化的影响很大,波及人们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在民族文化中的影响逐渐减弱。民族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在阶级社会里,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剥削阶级的与被剥削阶级的两种文化,反映着两个对立阶级的利益、思想和世界观。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民族文化是具有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的新文化。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某地域内的所有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所有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四个显著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玖』 历史文化的意义

文化遗产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绘画、遗物、铭文等文物;在景观,建筑样式结合等方面具有突出价值的建筑或建筑群体;从历史、美学和人种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工物品或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物品和工程,如故宫、秦始皇兵马俑等。

历史文化遗产是指具有一定历史意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存在历史价值的文物,其主要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9)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扩展阅读

历史的重要性在于,让我们接近真相。尽管历史在发展中被曲解、隐藏,我们学的是被人为扭曲的还是客观发生的历史。如果我们学习的是认为扭曲的历史,会形成一种偏激和扭曲的历史观。这是可怕的,如果再将这种扭曲的历史观影响他人,这是更可怕的。但最终历史会公布于天下的。

历史文化,只有传承了历史文化,我们才有自己的民族气节,国人的灵魂。这里最鲜明的例子就是屈原与端午节了。由此演变而来的端午节就是一种历史文化。简而言之就是,历史上的事件或者是活动流传下来的影响,积淀在民间,并由此而催生的文化。

目前,国外掀起了一阵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潮。我们国内也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然而我国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

参考资料

历史-网络

『拾』 中华文化的地位与作用是什么

中国文化的地位:
中华文化对中国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专了相对独立的属中华文化圈、儒家文化圈,这一地区除了中国,还包括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地。
中华文化也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是欧洲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源泉

中国文化的作用: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

中华文化
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历史源远流长,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000年。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有“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举世公认,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多个,而其中又以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为主,中华文明是多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学术界一般称之为“多源一体”的文明形成模式。

阅读全文

与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