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理历史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刺激汉武帝探索从西南方前往印度的“蜀身毒道”,经营西南边疆。前109年(汉武帝元封二年)在大理地区遥置叶榆县,是中原王朝最早在云南设县的地区。东汉时隶属于南中地区的永昌郡。
大理地区三国时臣服于诸葛亮的南征军,设立了蜀汉云南郡。南北朝时先后属河阳郡、西河郡。当时,白族已大致形成,并在洱海边建筑了多座城邑。
唐朝初年,洱海周边有6个部落,称为六诏。唐高宗时,蒙舍诏以外的五诏均被吐蕃征服。737年(唐开元二十六年),蒙舍诏首领皮逻阁兼并五诏,建立起南诏国,并将都城从蒙舍(今巍山)搬迁到了太和城(今太和村),并以此为基地,继续征服周边地区,控制今天云南大部。
902年(唐昭宗天复二年),南诏权臣郑买嗣夺权,建立“大长和国”。927年,杨干贞扶持赵善政建立“大天兴国”,随后又自立为王,建“大义宁国”。
937年(后晋天福二年),段思平也于羊苴咩城定都建国,国号大理。段氏自称是汉人后裔,立国后,大力推行汉文化,并与南宋遣使通商。
大理国历经了316年后,在1253年,为忽必烈亲征所灭。1274年,元朝为便于统治,在押赤城(又名中庆路,今昆明市)设置了云南行省,同时设立大理路及太和县,隶属于云南行省。从此云南的中心城市便由大理转移到了昆明。
1382年,明军攻占大理,大理路改为大理府,仍治太和县,并筑新的府城,即今大理古城。1659年,清军攻入云南。清代沿袭明制。1856年(清咸丰六年)爆发云南回变,建立杜文秀回族政权,控制云南大部分地区。
中华民国建立后,裁撤大理府,太和县则改名为大理县。1950年析置下关市,1983年,下关市与大理县合并设立了县级大理市。目前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州府,全市人口中约三分之二是白族人。
(1)大理有多少年的历史扩展阅读:
大理地势西高东低,全市年平均气温15℃,降水量1056毫米。农业主产稻谷、小麦、玉米、猪、牛、禽蛋等,特产有云南山茶花、苍山杜鹃花、大理雪梨、下关沱茶等。目前工业主要集中于洱海南岸的下关镇附近,有烟草、茶叶、食品、纺织等门类,盛产大理石。
位于大理古城和下关之间的"太和村"是古南诏国早期的都城,有太和城遗址,规模较大,是国家级文物。位于洱海西北岸的喜洲镇则是白族居民的聚居地,当地的民族风情浓郁,民居颇具特色。
位于洱海北岸的上关镇古代为大理古城的军事屏障,境内遍植朝珠花,以“上关花”而闻名。此外,附近还有鸡足山和巍山等景区。
② 历史上的大理国全盛时期有多大
历史上的大理来国全盛时源期的国土面积大概有7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今天云南省面积的2.9倍。
疆域大概是今天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政区与南诏相当,东至普安路之横山(今贵州普安),西至缅甸之江头城(今缅甸杰沙),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今越南莱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
(2)大理有多少年的历史扩展阅读:
大理国的政治:
大理国的政治制度与南诏基本相同,脱胎于军事民主制度,借鉴了中国的政治制度设置,进行了民族内部的改革。
大理国的外交:
大理与中国、缅甸、越南、马来亚、印度、波斯等国家都有贸易往来。十一世纪,缅甸蒲甘王国一世王阿奴律院率领使团到大理朝拜佛牙,受到大理国的热情接待。
③ 大理有怎样的历史与发展
大理东临洱海,西至点苍山脉。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山水风光秀丽多姿,是我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远在四千多年前,大理地区就有原始居民的活动。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大理曾有着显赫的地位和作用。秦、汉之际,大理是蜀地通往身毒(印度)的必经之地。这条通道,对促进大理地区和内地的联系、促进中国和东南亚诸国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在大理地区设叶榆县,直至南北朝时期,叶榆县的建制一直未变。唐初,洱海地区“六诏”中的蒙舍诏势力渐强,在唐朝支持下,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从公元8世纪至13世纪的唐宋五百多年间,大理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诏、大理国的都城所在地。
元代大理国灭亡后,仍然将云南政治中心设于大理。元至元十一年(1274)建立云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迁至昆明,但大理仍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袭至今。
大理境内居住有彝、回、傈僳、苗、汉等民族。大理文化是中原文化、藏传文化、东南亚文化及当地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中华文化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白族人民从服饰、住居、婚嫁、信仰、习俗以及庆典节日,都充满着独特的民族情趣,这些浓郁的民族风情,增添了古城的历史文化气氛,亦更加增添了大理历史文化名城的迷人色彩。
崇圣寺三塔是大理城外另一个显著的标志。走在苍山洱海之间,不经意地抬头就会看见挺立在山脚下的三座白塔。走近三塔,这古旧而略略倾斜的塔体传递出浓浓的历史沧桑感,散发出震撼人心的神奇魅力。
④ 大理国的历史
公元937年,后晋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贵族高方、董伽罗灭大义宁国,专定都羊苴属咩城(今云南大理),国号“大理”,史称“前理”。
疆域覆盖今中国云南、贵州西南部、四川西南部,以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部分地区。公元1095年,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国号“大中”,翌年薨逝归政段正淳,史称“后理”。公元1253年,大理国被大蒙古国所灭,原大理国君段兴智被任命为大理世袭总管。
1254年,忽必烈北归,留兀良合台继续进攻。1254年秋,蒙古兵追至昆明,活擒段兴智。段兴智被擒后,被送到北方蒙古汗廷,去见蒙哥汗,蒙哥汗施以怀柔,赐金符,令其归国,继续管理原属各部。
(4)大理有多少年的历史扩展阅读:
大理国的疆域
大理国定都羊苴咩城,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今天的云南省,贵州省西南部,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政区与南诏相当,东至普安路之横山(今贵州普安),西至缅甸之江头城(今缅甸杰沙),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今越南莱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相当于今天云南省面积的2.9倍。
大理国后期废除了节度和都督的军事辖区,对其他建制略作了调整,设置八府、四郡、四镇。
⑤ 大理的历史有多久
大理地区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广泛分布在以洱海为中心的高原湖泊群周围。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种植水稻,驯养家畜,从事采集、渔猎,创造了大理地区的远古文明。汉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5年),汉王朝在大理地区设置了叶榆、云南、邪龙、比苏4县,属益州郡管辖,从此大理地区正式纳入了汉王朝版图。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属永昌郡,蜀汉时期分属永昌、云南2郡;晋朝时分属宁州的永昌、云南2郡,刘宋王朝时分属宁州的云南郡、东河阳郡、西河阳郡,南齐时期分属宁州的云南郡、东河阳郡、西河阳郡、永昌郡;隋代属昆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洱海地区置有“八州十七县”,麟德元年(664年),改属姚州都督府。8世纪30年代,洱海地区“六诏”中的南诏,在唐朝的支持下,合六诏为一,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了南诏国。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南诏权臣郑买嗣发动宫廷政变,建立了大长和国,南诏亡。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又先后建立了大天兴国和大义宁国。后晋天福二年(937年),通海节度段思平联合滇东三十七部,进军大理,推翻了大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南宋宝元年(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军灭大理国,建立云南行省。南诏、大理国历唐、宋两朝,达500余年,使云南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政治统一体,奠定了祖国的西南边疆,推动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元代,云南政治中心东移昆明,元朝在大理地区设立了上下二万户府。元至元十一年(1274),改设路、府、州、县,大理地区分属大理路、鹤庆路、威楚路和云龙甸军民府。明代,大理地区分属大理府、鹤庆府、蒙化府、永昌府、楚雄府。清代,大理地区分属大理府、丽江府、永昌府、蒙化直隶厅。1913年,大理地区属滇西道。1929年,国民政府实行省、县两级制,大理地区设祥云、弥渡、宾川、凤仪、蒙化、大理、永平、云龙、漾濞、邓川、洱源、剑川、鹤庆13县。40年代后期,云南省政府在大理、蒙化、鹤庆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2月1日,大理专员公署建立,辖下关、大理、凤仪、邓川、宾川、祥云、弥渡、蒙化、云县、缅宁、顺宁(凤庆)、永平、漾濞、云龙、洱源15县市。1956年,云县、缅宁、顺宁3县划归临沧专区,丽江专区的鹤庆、剑川2县划归大理专区。1956年11月22日,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定为自治州首府。2000年止,大理白族自治州辖1市11县,即: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县、祥云县、宾川县、弥渡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永平县、云龙县、洱源县、剑川县、鹤庆县。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地区设叶榆县,直至南北朝叶榆县的建制一直未变。唐初,洱海地区“六诏”中的蒙舍诏势力渐强,在唐朝支持下,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诏国都城由巍山迁至太和城(今大理苍山太和村附近),此后又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带)。南诏与以后建立的三个王朝及大理国都城均定都于羊苴咩城。从公元8至13世纪的唐宋五百多年间(即从公元738年南诏国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国覆灭),大理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诏、大理国的都城所在地。
元代大理国灭亡后,仍然将云南政治中心设于大理。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立云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迁至昆明
⑥ 大理的历史
⑦ 大理古城有多少年的历史呢
大理古城到如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
⑧ 大理有那些历史故事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大理曾有着显赫的地位和作用。秦、汉之际,大理是“蜀·身毒国道”(从四川成都,经云南大理、保山进入缅甸,再通往印度)的必经之地,这条通道,对促进大理地区和内地的联系、促进中国和东南亚诸国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理地区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广泛分布在以洱海为中心的高原湖泊群周围。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种植水稻,驯养家畜,从事采集、渔猎,创造了大理地区的远古文明。汉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5年),汉王朝在大理地区设置了叶榆、云南、邪龙、比苏4县,属益州郡管辖,从此大理地区正式纳入了汉王朝版图。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属永昌郡,蜀汉时期分属永昌、云南2郡;晋朝时分属宁州的永昌、云南2郡,刘宋王朝时分属宁州的云南郡、东河阳郡、西河阳郡,南齐时期分属宁州的云南郡、东河阳郡、西河阳郡、永昌郡;隋代属昆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洱海地区置有“八州十七县”,麟德元年(664年),改属姚州都督府。8世纪30年代,洱海地区“六诏”中的南诏,在唐朝的支持下,合六诏为一,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了南诏国。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南诏权臣郑买嗣发动宫廷政变,建立了大长和国,南诏亡。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又先后建立了大天兴国和大义宁国。后晋天福二年(937年),通海节度段思平联合滇东三十七部,进军大理,推翻了大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南宋宝元年(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军灭大理国,建立云南行省。南诏、大理国历唐、宋两朝,达500余年,使云南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政治统一体,奠定了祖国的西南边疆,推动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元代,云南政治中心东移昆明,元朝在大理地区设立了上下二万户府。元至元十一年(1274),改设路、府、州、县,大理地区分属大理路、鹤庆路、威楚路和云龙甸军民府。明代,大理地区分属大理府、鹤庆府、蒙化府、永昌府、楚雄府。清代,大理地区分属大理府、丽江府、永昌府、蒙化直隶厅。1913年,大理地区属滇西道。1929年,国民政府实行省、县两级制,大理地区设祥云、弥渡、宾川、凤仪、蒙化、大理、永平、云龙、漾濞、邓川、洱源、剑川、鹤庆13县。40年代后期,云南省政府在大理、蒙化、鹤庆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2月1日,大理专员公署建立,辖下关、大理、凤仪、邓川、宾川、祥云、弥渡、蒙化、云县、缅宁、顺宁(凤庆)、永平、漾濞、云龙、洱源15县市。1956年,云县、缅宁、顺宁3县划归临沧专区,丽江专区的鹤庆、剑川2县划归大理专区。1956年11月22日,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定为自治州首府。2000年止,大理白族自治州辖1市11县,即: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县、祥云县、宾川县、弥渡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永平县、云龙县、洱源县、剑川县、鹤庆县。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地区设叶榆县,直至南北朝叶榆县的建制一直未变。唐初,洱海地区“六诏”中的蒙舍诏势力渐强,在唐朝支持下,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诏国都城由巍山迁至太和城(今大理苍山太和村附近),此后又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带)。南诏与以后建立的三个王朝及大理国都城均定都于羊苴咩城。从公元8至13世纪的唐宋五百多年间(即从公元738年南诏国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国覆灭),大理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诏、大理国的都城所在地。
元代大理国灭亡后,仍然将云南政治中心设于大理。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立云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迁至昆明,但大理仍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袭至今。
⑨ 大理城的历史有多悠久
大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始建于公元764年,迄今已1200多年。唐代南诏国和宋代大理国政权均建都城于此。现在,又是白族人聚居地的中心。既有不少历史遗迹,又有诸多民族风情与现代文明。
⑩ 云南省大理的发展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大理曾有着显赫的地位和作用。秦、汉之际,大专理是“蜀·身毒国道”(从属四川成都,经云南大理、保山进入缅甸,再通往印度)的必经之地,这条通道,对促进大理地区和内地的联系、对促进中国和东南亚诸国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地区设叶榆县,直至南北朝叶榆县的建制一直未变。唐初,洱海地区“六诏”中的蒙舍诏势力渐强,在唐朝支持下,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诏国都城由巍山迁至太和城(今大理苍山太和村附近),此后又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带)。南诏与以后建立的三个王朝及大理国都城均定都于羊苴咩城。从公元8至13世纪的唐宋五百多年间(即从公元738年南诏国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国覆灭),大理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诏、大理国的都城所在地。
元代大理国灭亡后,仍然将云南政治中心设于大理。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立云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迁至昆明,但大理仍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袭至今。